文物販子在唐朝 第七卷 楊花落盡 第二十九章 高麗攻略
    貞觀十八年,大唐報業可謂蒸蒸日上。每天都有來自大唐各地的各種新聞消息,被各家報紙刊物刊登。大唐的國民,從來沒有能如今日一般,端居家中,便能瞭解天下奇聞要事的。

    不只是大唐國內的消息現在廣泛見於報端,就算是四海蠻夷的一些新鮮事,也時常在報紙上出現。大唐周邊臨邦國家的一些情況,也逐漸被平民百姓所關注。

    眼下比較熱門的話題,便是臨近遼東的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三國之間的戰爭。

    高句麗又簡稱高麗,在三國之中國勢最強,前隋文帝父子都曾出兵征討,均不能克。入唐以後,三國因唐國勢強大,相繼接受冊封。只是互相之間,依然是爭鬥不斷。

    高麗王名叫高建武,在前不久被其東部大人蓋蘇文刺死。這蓋蘇文另立了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為王,自封為莫離支。所謂莫離支,便相當於大唐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隻手遮天。在他掌權以後,便謀劃與百濟和親,共擊新羅。

    高麗三國之事,先由《太極學刊》中一篇專門介紹高麗三國形勢的文章披露出來。因為三國緊臨遼東,又為大唐屬國,因此國人對此三國大多也有耳聞,只是知之不詳。在接連幾篇介紹高麗諸國間形勢以及發展情況的文章相繼出台後,對於三國戰事的關注,忽然變得熱了起來。

    中國自古便有愛好謀略地傳統。比較正面的如諸葛亮未出茅廬而定天下三分之計,比較負面的如趙括紙上談兵身死兵敗。總之不管是朝堂重臣,還是販夫走卒,都喜歡談論兵家戰勝,以顯示自家謀斷高超。

    此時大唐四境爰安,久無戰事。不乏熱血男兒欲建功沙場,萬里封侯的。但既無機會北擊匈奴,便有不少人在報紙上大談高麗攻略,今日這個雜談出篇文章道高麗如此,必然倒行逆施,自取滅亡;明天那家報紙就會請出當年某位將軍訪談,指出百濟如此行事,可說助紂為虐,最後唇亡齒寒。一時之時,引得喜愛軍旅的眾多學子紛紛側目。關注起本與己無干的這場戰事來。

    還有一本新書借此機會上市,也賣出了很好地銷量。此書便是奚家印書坊出版的《高麗三國誌》。這本書正是介紹高麗、百濟、新羅三國的情況及有關歷史的,同時還有在這個時代來說已經相當準確的三國地圖。這本書使大唐士子對此三國的情況瞭解。達到了相當深入的程度,也使眾人談起三國戰事來,更加有板有眼。

    這本書能夠出版,著實費了不少力氣。就說那份三國地圖,乃是花了相當的價錢和精力,才初步繪製完成的。

    自太極書院的《地理學》出版以來,各地書院紛紛行動起來,將臨近本地地地理情況,重新按照嚴格的數學方法,標量測繪。彙集其中。除了地形地貌以外,還對相關如民風、習俗等情況加以補充。但是高麗半島不比大唐這邊,正兵荒馬亂。根本不可能實地考察測繪。因此這份地圖,其準確性依然不高,且其中也免不了有道聽途說,存在不少差錯之處。

    在前不久,《京華雜譚》更是趁機搞了一份類似有獎競猜的活動。每一期雜譚上。均公佈目前瞭解到地三國戰事進展情況。參加活動的讀者。便可將自己對於下一階段戰事發展、採取的謀略及戰術寫出,送至京華坊專門指定的人員處送審。經《雜譚》有關人員評選。結合戰事實際進展,每期評出一位優勝者。

    事實上這個規則是相當粗陋的,而且從前幾期優勝者來看,與其說與戰事契合度高,還不如說文章寫得高妙,其中見解比較吸引人。畢竟這只是一個吸引人的遊戲,不可能達到真正洞悉戰事發展的程度。

    即使如此,這個活動依然吸引了數不清的讀者參加,以至於外地讀者因此紛紛報怨,本來他們因為時間關係,拿到報紙時就已經沒有再投稿的時間,加上身在外地,根本參加不了這個活動,大叫不公平啊不公平。

    其他報紙也受此啟發,挖空心思尋找關於三國的新聞。有地將高麗三國與中國東漢末魏蜀吳三國之間情況進行對比,有的將新羅女王善德的情況當成花邊新聞登了出來,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戰事進入夏天以後,形勢對於新羅已經越來越不利了。此時開始有些報紙提出,是否大唐應該出面對三方地戰局進行調解。

    這種言論出現後,立時便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和參與。一時之間,幾乎所有關注時事的報刊都發表出了各式各樣的言論。大部分都認為大唐應該有所動作,但究竟是採取何種方式,卻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除了長安的各家報紙之外,各大書院地學刊也對三國地戰事給予了相當高的關注。對大唐究竟應採取何種方式應對時,學刊與報紙地反應不盡相同。各家報紙大都認為大唐應該直接出兵干預,尤其一些比較偏激的評論者甚至認為,大唐應該畢其功於一役,直接大兵壓境,滅掉高麗,永平此患。更有甚者認為乾脆三國一鍋端掉,開疆拓土,方為上計。

    學刊相對要保守得多。除了極少數作者認為有必然直接出兵外,很多人都認為還是先禮後兵,方為正途。畢竟大唐建國不過二十餘年,真正平穩發展不過十幾年的時候。在此時冒然出兵,並非最佳時機。

    外面吵得轟轟烈烈,盧鴻則繼續過著他平穩的生活,偶爾到國子監轉轉,大部分時間貓在家裡。而且現在《暗香》的主編也換人了,新任主編正是重回長安的上官。只是雙方似乎有了默契一般,二人除了最開始曾有一次相當平淡的接觸,談了一下《暗香》的情況外,之後便再未見過面。

    上官是陪著參加今年科舉的上官庭芝回來的。上官庭芝運氣還算不錯,順順當當的過關斬將中了進士,又被欽點入了弘文館。雖然現在還年輕,但將來前程卻是不可限量。

    這一段,李治來得明顯少了許多。李世民為著培養李治的政務能力,已經開始帶著他在朝中處理各類事務。偶爾李治來時,也經常拿一些時政中事來請教盧鴻。當然,話題中也少不了高麗三國的戰事。

    「前幾天新羅女王的國書已經到了。書中言道戰艱國危,請大唐念其久為臣國,速施援手。父皇似頗有意,只是群臣議論紛紛,一時未能驟定。」李治皺著眉頭說道。

    「哦?」盧鴻想不到新羅女王的書信居然這麼快就到了,不過再想想,這場戰事打了也好幾個月了,也是差不多了。他問李治道:「那依太子之見,當如何處置為善?」

    李治愁眉苦臉地說道:「父皇也曾詢問於我。我言道,新羅久臣伏我大唐,而今逢此存亡之機,大唐若束手不問,難免失信於人;高麗窮兵黷武,侵陵鄰國,若聽之任之,或有放縱之嫌;只是兵者,國之大事,未可輕動。其中利益關係,尚需斟酌。」

    盧鴻心中暗歎,李治此番話,按其年齡,倒也算有見識。只是最後之語,孰少雷厲風行之姿,無論戰與不戰,哪能這般首鼠兩端。李治素少決斷,遇事猶豫不絕,非為帝者應有之性。看李治這般形象,估計是挨了李世民的批了。

    果然李治接著說道:「父皇聽了,卻頗為不滿,訓了本王一頓。我去問舅舅應該如何應答,舅舅道,父皇意欲出兵高麗,因此我說尚需斟酌,違了其意,自然會惹得父皇不樂。」

    盧鴻聽了,並未出聲。長孫無忌這樣的老油條,哪會不明白李世民的想法及李治的缺點。但對李治卻不明言,只以與李世民思路不合來解釋,怕是另有打算了。

    想了一會,盧鴻才緩緩說道:「國家大事,太子道尚需斟酌,自然沒有什麼不對的。只是若太子日後即位,遇此情形,當如何定奪?」

    李治呆了一下,臉色微紅地說道:「此事我卻沒有想到過。想來父皇龍體康健,尚在盛年,無須我為此打算吧。」

    盧鴻嚴肅地說道:「太子此言大錯。既已身為國之儲君,怎可存此得過且過之心?若一直這般下去,聖上如何放心,將天下交於太子?」

    李治楞了一下,過了一會,才想明白盧鴻話中之意,不由問道:「啊,原來如此。父皇今日批評之意,乃是指本王缺乏決斷,可是麼?」

    盧鴻點頭道:「三國相爭,我大唐願出兵就出兵,不願管他就不管他,決斷全在我手。如此之機,太子尚這般猶豫難定,聖上自然會點醒殿下了。當時殿下若能力持己見,無論你說戰或不戰,聖上都不會生氣的。」

    李治如夢初醒,哎呦了一聲道:「哎,原來這樣。舅舅說完,我還想寫一道關於建議出兵的折子呢,只不知是不是會晚了。如此說來,只怕寫了父皇依然不會滿意。那我該如何是好呢?」

    「想知道麼?」盧鴻面帶微笑。

    「想啊。」李治聽聞盧鴻此語,不由大喜。

    「這也容易,只要你把從我這順走的杜鵑根給我拿回來,立馬為臣便告訴殿下解決之道。」盧鴻笑得更加燦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