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借刀殺人並不是件很光彩的事,但卻能有效地打擊馮天培一流惡意拒還庫銀的囂張氣焰。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只要能為百姓出頭,能為百姓請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就是好官。至於過程,我們暫且忽略不計,老百姓看得不是過程,而是結果。
壽宴的第二天,劉銘祺便氣勢洶洶地帶著三班衙役開始忙活起抄家的事來,按照拒還庫銀的官員名單,今天抄這家,明天抄那家,很快就將馮天培一流的餘黨全部抄的幹幹靜靜。
鎮總兵王世長則忙著收編巽字營、坎字營、艮字營、坤字營的將士,並將原來的八個營重新組建,汰弱留強,縮減成六個營,分別擬名為忠字營(騎兵營)、義字營(步兵營)、勇字營(步兵營)、理字營(步兵營)、智字營(守兵營)、信字營(守兵營)。營兵按協、標、營、汛編製。巡撫、提督和總兵,都各有直屬親兵,人數均在千餘人左右。並按照提督大人的軍令將四營參將王鵬林、宋宗振、王錫朋、吳山本等人連降三級,任命營守備之職,分插各營任命。六營參將除兌字營參將鮑鐵,乾字營參將劉習升任副將之外,原離字營參將孫竹,震字營參將趙正純分別調任忠字營(騎兵營)、義字營(步兵營)任參將一職。其他四營參將均由京城的武備學堂畢業生代理充任,間有少數學習軍事的科把出身榮立戰功的游擊出任。
不過,令人感到不幸的是原巽字營參將王鵬林自從知道馮天培因罪連降三級後,心中暗悔不已。刺殺巡撫之罪在責難逃,一時驚悔過度,在家中懸樑自盡,畏罪自殺。唉!可惜可歎。送他八個字: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新官上任三把火,劉銘祺當然希望這把熊熊燃燒的大火燒得更長遠,燒得更猛烈,以至能將封建帝制的腐朽和落敗燒的一乾二淨,同時也希望憑自己的綿薄之力可以力挽狂瀾,及時挽救康襄城頹廢的經濟和貧苦百姓無家可歸,甚至是連口飯都吃不上的淒苦局面。
治天下者得民心也,身為一省巡撫本應讓百姓過上富足的日子為己任。劉銘祺因此緊急召開數次正九品以上官員參加的以促進經濟飛躍發展兼懲治貪官污吏的重大強省會議,推廣發展以牧業,農業為主的經濟舉措。會議上劉銘祺親自主持制定了一大堆相關的政策和部署,其主要核心是立即開倉放糧撥付庫銀,賑災濟民,先讓百姓有飯吃,有屋住,再由官府做後盾,全力百姓發展耕種和農牧業,實行輕徭薄賦,給人民以生息的條件。
以提學使喻慶豐為首的審計稽查院正式掛牌成立,按照劉銘祺的全盤部署,即刻進行了一次針對腐敗比較嚴重的稅賦徵收,行政效能等諸多方面的清查整頓和審計工作,對各級官員吃拿回扣,公款吃喝,剝削民脂民膏等違法亂紀行為嚴懲不貸,輕則罷官,重則殺頭。並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員中進士出身者派充補缺,及時培養和重用一批應屆往屆取得功名的秀才,到基層崗位歷練,為朝廷培養和儲備足夠的人才資源。
以布政使倪道傳為首的經歷、理問、都事等官員負責辦理鹽政、河工、水利等事,推廣先進生產技術。以提刑按察使汪大奎為首的經歷、知事等官員負責維護社會治安,處理好地方百姓的冤案,錯案,嚴厲打擊地方惡霸流氓等黑惡勢力,對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等地方官員殺無赦。對那些為官清廉剛正不阿,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樹立典範,頒發官府設置的廉潔奉公獎,以致讓眾官能夠樹立和效仿廉潔奉公的官老爺形象。
百姓得到官府發放的糧食和銀子,不但能填飽了肚子,恢復了耕種,同時也將大大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相信用不了三年二載,康襄城內外一片生機盎然,再現康乾盛世時繁榮昌盛的情景。劉銘祺信誓旦旦地向著他預定的目標大步邁進。
乾隆皇上數次下江南考察民情,懲治貪吏,被史上傳為佳話。如今的劉銘祺則與他不同的是數次深入到老百姓的田間地頭,家裡炕頭,向老百姓噓寒問暖,親切攀談,瞭解民憂,瞭解社會弊端、對有些地方官府落實不到位的政策大力督辦,限日整改,牢牢樹立了其巡撫大人的親民形象和兩袖清風的清官形象。
洛陽村地處康襄城北部山巒一帶,耕地雖多,人口卻相對稀少,小部分家的老人孩子在鬧災荒的時候餓死病死的居多,大部分外出逃荒的百姓或是全家老小過著四處流浪的乞討生涯或是留居在關裡艱辛度日。如今官府大改不管百姓死活的局面,不但發糧發銀,而且連農耕用具也一併發放到各個村中,不但能養家餬口,而且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消息一經傳開,外出他鄉的百姓陸續趕回家中,領取全家人的救濟糧和銀子後,開墾荒地,安居樂業。
天空飄著淅瀝瀝的小雨,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爺的恩賜,從而宣佈康襄城連年的旱災從此不再光臨了呢!
迎著小雨,洛陽村突然來了一大群身穿布衣,但卻氣宇軒昂的人,他們有馬不騎,有轎不坐,硬是步行在崎嶇泥滑的山路趕來。
久旱逢甘露,村裡趙老漢一家並沒有去田間耕作,雨天是百姓停止在田間勞作的最恰當不過的理由,一家人喜氣洋洋地期盼著這場雨能讓給他們帶來豐收的希望。趙老漢的共有三個兒子,都已經娶妻抱子,媳賢子孝,至今都沒分家另過,而是三代同堂,尊老攜幼,樂在其中。
趙老漢的大兒子赤光著脊背冒著小雨正在院子裡劈柴,院門外「噹噹噹」響起了連續的敲門聲,透過破舊殘斷的門板之間,忽見院門口來了一群人,影影綽綽的也看不清長相打扮。這個窮的連兔子都不待的小山村,從未來過陌生人。
趙老漢老實憨厚的大兒子,見到這麼多的陌生人在院門前晃蕩,心中發慌,急忙放下劈刀,跑到屋裡喊爹出來。
趙老漢年過六十,雖然身子單薄了點,卻是十分的康健,老伴去世的早,趙老漢從小拉扯三個兒子長大,做為一家之主,家裡的大事小事均有他來做主,正在炕頭上抽旱煙的趙老漢,見大兒子慌慌張張地跑進來,就知道肯定是出了什麼事了,急忙下炕趿拉著鞋子來到屋外。
「趙老漢在家嗎?我是王保長,快開門吶!」門口敲門的人等的有些急躁,自報家門地喊道。
趙老漢一驚,不會又是王保長帶官兵來抓壯丁了吧!自己的三個兒子一個比一個的憨厚,要是被抓去當了壯丁,恐怕就只有去當墊背的角色,一個也甭想回來。趙老漢忙給大兒子使了使眼色,示意他通知老二老三先到後房躲一躲,萬一真的是官兵來抓壯丁,趕緊撒鴨子走人,還來得及。
「來嘍,來嘍!我還在屋裡睡覺哩,被王保長一喊,怕是睡不成嘍!」趙老漢嗓門揚得高高的,一邊招呼一邊小跑到院門口,拉開門閂,推開半扇院門。
開門一看,趙老漢當即愣住了,只見門口站著二三十人,衣著打扮既不像官人也不像商人更不像普通的老百姓,趙老漢一愣,懵懵懂懂地問道:「王保長這是?」
王保長咪咪眼睛,笑道:「趙老漢,我來給你介紹。」說完,轉躬著身子,走到人群中一位氣宇軒昂的年輕人身邊,雙手一擺,介紹道:「這位是康襄城巡撫劉大人,今日特意前來你家做客地。」
趙老漢心裡一震,手裡拎的大煙袋鍋子啪嚓一聲掉在了地上,如同見了下凡的神仙般,連忙跪地叩拜,老漢身後的媳婦孫子也隨著老漢雙膝落地叩拜,連不懂事的孩童也被父母一把按跪在地上,一個頭磕得孩童暈頭轉向,連想哭一聲的膽量也被嚇了回去。
跪在地的趙老漢連連磕頭道:「不知大人遠道而來,有失遠迎,還望大人恕罪。」
劉銘祺急忙快步上前攙扶,口中連聲道:「本府今日身穿便裝,為的就是不拘俗禮,趙老漢不必多禮,快請起。」
劉銘祺說完,笑著向趙老漢一一介紹了一番:「今日本府帶著當地的知縣周大人,提學使喻大人,布政使倪大人,以及縣城幾位地方官員前來此地查看農耕,不巧時逢雨天,所以特來叨擾,一是來趙老漢家避避雨,二是時到中午,腹中也感覺有些飢餓,順便討口飯吃。」
一聽巡撫大人要在自己家裡吃飯,這真是趙老漢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呀?忙喜盈盈地轉身喊道:「兒子,媳婦,趕快生活做飯,巡撫大人要在咱家吃飯啦。」
劉銘祺見趙老漢激動的樣子忍不住哈哈一笑,轉身從隨從手中接過二十兩銀子,雙手呈上,笑著道:「趙老漢,這是本府預付的飯銀,請笑納!」
趙老漢一見巡撫大人遞上前的銀子,當即婉拒道:「大人為了百姓溫飽,做了天大的好事善事,吃我老漢一頓飯,還給什麼銀子啊!請大人收回!」
劉銘祺呵呵一笑,道:「誒,我等又不是土匪,怎能吃飯不給銀子呢!再說你家上有八九口人,也不寬裕,拿著吧!」
趙老漢見巡撫大人執意將銀子塞在自己的手裡,為難道:「大人一行只不過吃頓家常便飯,這給的銀子也太多了!」
劉銘祺連忙道:「不多不多,這是本府的一點心意,另外張老漢家的孩童均都是初次相見,就當是見面禮吧!」趙老漢推說不過劉銘祺,便也只好收下。
趙老漢躬身將幾位大人迎進院內。外面隨身跟進來的親兵紛紛放在佩刀和長矛,和老漢的家人一道,劈柴生火做飯,小院霎時炊煙裊裊,熱鬧非常。
四間連脊的大瓦房破漏不堪,房內很多地方仍在不停地滴露雨水,老漢在房裡找了處乾爽的地方擺了幾條板凳,又急忙呼來家人上茶,說是上茶,其實就是幾大碗熱水,和著鄉下採摘來的野菊花,晾乾後,放幾朵在碗中,喝起來卻是芳香四溢,比起官老爺家的龍井,瓜片自然是稱不上是茶,不過卻是農家去火健脾的一種常用飲品。
老漢見幾位大人的衣袍已被雨水打濕,倘若侵透內衫,濕衣裹體,對身體極是有傷。忙熱心地吩咐家裡的三個兒媳婦,把幾位官人的外袍除去,拿到廚房烘乾後再穿。見老漢如此誠懇厚道,也只好如他的願,自行除去外袍拿給老漢的家人烘烤。
忙活了半天,老漢才終於笑呵呵地陪坐在劉銘祺的身邊閒談起來。儘管趙老漢的年齡比劉銘祺要大上二輪之多,一生的光景已經走過了四分之三,不過在年輕有為,位高權重的巡撫大人面前還是顯得有些侷促不安,說起話來也不免有些吞吐。
毫無一點官老爺的架子的劉銘祺,東一句西一句的倒是沒閒著,從家庭情況到農耕生產,從官府庫銀撥發到糧食補給,甚至連婆媳關係,妯娌關係這些家庭瑣碎事情也不忘問上一問。可謂是無話不談,越聊興致越高,半個時辰過後,趙老漢再無半點拘泥,有什麼說什麼。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就是在閒聊之中,從老漢的口中,劉銘祺便能對當地官員的功德績效有個全面具體的瞭解和掌握。如果光靠地方官員上嘴唇碰下嘴唇的長篇報告,大多水分甚多,不可全信。只有心裡設身處地想著老百姓,和他們面對面地交流溝通,才能更加切合實際地瞭解百姓所需,體察百姓的疾苦。
這邊說說笑笑,那邊炕上的飯菜早已擺好,張老漢笑著請各位大人入座。劉銘祺入鄉隨俗,跟到了家似的,首個脫靴,盤腿上炕,其他幾位大人也紛紛跟著坐滿桌前。
趙老漢皺著眉毛掃了幾眼做好的飯菜,左右看了看,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叫過自己的大兒子,竊竊私語了幾句。
看在眼裡的劉銘祺當即笑道:「張老漢是不是差遣兒子去為本府打酒啊?」
趙老漢有些尷尬地笑了笑:「正是,家中一直靠官府補貼度日,那還捨得備酒,今日巡撫大人大駕光臨,再怎麼說老漢我也得陪巡撫大人喝上兩杯不是!」
劉銘祺聽後,哈哈一陣笑,搖了搖頭道:「不可,自本官上任來,便向各府州縣等官員下了禁酒令,凡在當班期間飲酒,一經發現,降半級,罰銀五十兩。二經發現,再降一級,罰銀一百兩。三經發現,革除官職,罰銀二百兩。」
趙老漢有些不解地問道:「難道巡撫大人也照章辦事?」
劉銘祺微微點頭道:「當然,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本府定的規矩,就更應當帶頭遵循才是。」
趙老漢勸說不成,無奈之下只好以茶代酒,讓請幾位大人一嘗百姓家的粗茶淡飯。
農家小菜可不比官老爺家的大魚大肉吃的油膩,滿桌的菜餚除了一隻清燉的土雞外,竟全是鄉下野菜炒拌而成的素菜。也許是因為飢不擇食的緣故,劉銘祺吃得倒是津津有味,還一再誇耀趙老漢家的兒媳婦手藝不錯。趙老漢家的兒媳婦聞聽巡撫大人的讚美後,躲在一旁笑的合不攏嘴,心裡甭提多得勁了。
吃著聊著,劉銘祺見趙老漢很少動筷夾菜,而是一個勁地伸手抓起桌邊一大縷白白綠綠的生菜吃個噴香,頓時覺得好奇,也像模像樣地學著趙老漢的樣子,伸手捻來一顆,截成數段,在醬碗裡蘸了蘸,一口塞進了嘴裡。他所吃的也正是北方人春夏秋冬都不離口的大蔥蘸大醬,吃習慣的北方人當然是下飯開胃,爽辣適口,至於對沒吃過的人來說,便成了刺辣麻舌,難以下嚥
後世穿越來的劉銘祺從小就是在福窩蜜罐子裡長大的,從來沒吃過生菜,就是圖個新鮮。這下可倒好,劉銘祺不分青紅皂白,硬生生地學著趙老漢般吃了一口生辣的大蔥,這時才發現此物辣勁衝鼻,吃又吃不下去,吐又不好當著眾人面出糗,只好一邊硬著頭嚼一邊囫圇道:「好吃,趙老漢家的蒜就是好吃!」
汗!趙老漢當了一輩子的農民,種了一輩子的地,這還是頭一次聽人說,自己吃的是蒜?不過也別說,連孔子不也是五穀不分嗎?更何況秀才出身的巡撫大人飽讀聖賢書,當然也是五穀不分才配得上他,要是只跟老百姓一樣,只識五穀,而不懂得治國安邦之道又有個屁用。趙老漢自然不敢與巡撫大人爭論自己吃的東西是蔥還是蒜,只要巡撫大人說它是蒜,那它就是蒜。
趙老漢見劉大巡撫辣的額頭上的青筋都蹦了起來,連忙夾了一隻雞腿,放到劉銘祺的碗裡道:「大人,此蒜要和著飯菜一起吃方才味美。」
「嗯嗯嗯,」劉銘祺連連點頭,趕緊咬了一大口雞腿,咀嚼了一陣,方感異味淡了很多,並有一種食慾大開的感覺。趙老漢對劉大巡撫的樸實無華不但不敢小瞧而是更加的敬重,堂堂的巡撫大老爺跟百姓同吃一鍋菜,毫不虛偽掩飾,實實在在是咱老百姓的當家人。
見巡撫大人吃的有味,又笑著夾了一隻雞腿遞到了劉銘祺的碗裡。道:「大人,好吃就多吃點。」
方才自己被辣的沒轍,只好吃幾口噴香的雞肉解辣,就著往下嚥。眼下趙老漢又夾著一個雞腿遞來,怎好意思再吃,畢竟自己在康襄城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什麼沒吃過,而趙老漢家卻不同,若不是逢年過節又怎捨得殺只土雞而食之,再說趙老漢身邊還偎坐著他五六歲大的孫子,想必對這只僅剩下的雞腿連連盼之,一般在鄉下,家裡倘若來了客人,孩童一邊玩耍一邊盼著那又肥又香的兩隻雞腿打牙差。
想到這,劉銘祺笑著提起筷子又轉手將雞腿夾到了趙老漢小孫子的碗裡,道:「來來來,小朋友,這個雞腿是你的,趕快吃吧!」
孩童樣子乾瘦乾瘦的,頭上腫著的大包清晰可見,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盯著遞過來的雞腿,卻又面無表情地搖了搖頭。
劉銘祺奇怪地問道:「小朋友,這是本府賞給你的,為何不吃?」
孩童抬頭看了看趙老漢,又忍不住望了一眼碗裡的雞腿,稚聲嫩氣地喃喃道:「娘親說,雞腿是給官老爺吃的,不准我吃。」
孩童年紀尚小,卻是僅遵母命,要不然古人常說,苦家出孝兒,富家出逆子。
劉銘祺聽後,心頭一熱,笑道:「你尚且年幼,雞腿當然你吃了?多吃雞腿
多長智慧,長大了保準是個秀才郎。」隨後又鼓勵道:「以後一定要好好讀書識字,若是能考取功名,也像本府一般做個官老爺,就天天有雞腿吃了。」
「是不是能做個擁有很多很多銀子的官老爺呢?」孩童天真無邪地問道。
劉銘祺笑著搖了搖頭,道:「做那樣的官老爺是會被殺頭的,要做一個能讓百姓吃上雞腿的官老爺才行,明白嗎?」
孩童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剛要伸手去抓碗裡的雞腿,忽然像是想起了什麼,小手又縮了回去,抬頭弱弱地問道:「我可以吃了嗎?」
劉銘祺笑著點頭道:「當然嘍!」
話音落地,孩童迫不及待地伸手抓過雞腿,橫在嘴邊撕咬上一口,美美地享受著肉香的滋味。看著孩童可愛乖巧的模樣,眾人忍不住面面相覷而笑,房內瞬間充滿了歡聲和笑語……
吃完飯,外面的小雨已停,劉銘祺等人穿上烘烤得乾爽舒適的袍褂,拱手告別趙老漢一家,隨後率眾人順著鄉間的羊腸小道離村而去。
回城的一路上,感觸頗深的劉銘祺回想起楊老漢一家老小樸實和熱情,忍不住心中暗暗道:身為百姓父母官,應當做到清、慎、勤三字,具有這三種修養,還用擔心治理不好自己管轄的地方嗎?若是人人都能深諳此道,銘記為官者的使命和天德,史上的清官也不會寥寥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