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秦川 第六卷 匈奴匈奴 第八章 削番
    信派李敢前去出使匈奴地,營救黑夫倒還是次要的,此時機把冒頓那邊的情況完全摸清楚。

    冒頓似乎也不急於往內地進攻,只是派左右賢王各率一萬騎兵在『曲通』、『真定』、『東垣』三縣一代侵撓趙國兵馬。趙國兵馬攻,匈奴騎兵呼嘯而散不見了蹤影,使趙國兵馬有力無處使。趙國兵馬止,匈奴騎兵又聚集起來急攻,不分白天黑夜的對趙國兵馬襲擊。數月下來,張敖被匈奴騎兵給搞的是焦頭爛額,不停的向李信奏報要求增援。

    黑夫的事情似乎已經塵埃落定,李敢遞回來消息說冒頓同意用十萬兩黃金贖回黑夫,不過因為北海『赤塔』離代國『平城』之間有萬里行程,一來一去需半年時間,所以李敢便留在了『平城』等接到黑夫之後再返回『咸陽』。

    『平城』基本上已成為冒頓入侵中原的橋頭堡指揮部,李敢留在那裡也是李信所樂意看到的,最少可以打探出匈奴人的一系列動作。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每月,李敢都會利用各種途徑從『平城』帶回來兩次消息,然而這些消息越來越顯的撲朔迷離,使人分不清楚冒頓的真正用意究竟是什麼。

    南越調來的大軍終於趕到了『咸陽』,兵馬人數一共為三十六萬八千七百六十九人,部隊基本上還保持著秦時的編制,只是每個兵卒因為在蠻荒之地呆得太久的緣故,一個個都顯得黑瘦沒有以前地秦兵那樣強壯。還有就是南越的生活生產條件太過落後低下。這些兵卒又一直在南越呆了十多年,武器裝備沒有進行應有的補充,很多兵卒手上並沒什麼武器,就跟流民一般。不過這些都沒什麼,兵卒身體虛弱,好吃好喝養上一養便可恢復。兵卒手中武器裝備不全,兵器甲庫裡武器裝備還十分的充裕,裝備齊全只是朝夕之間的事情。李信相信很快這支兵馬又會成為一支讓匈奴人懼怕的鐵軍。

    得了這支人馬就跟得了熊心豹子膽一般。李信一下子變得膽氣十足。就連几案上壓著的那封剛從『平城』送來的密報也顯得不值一提起來。

    密報上說,匈奴三十多萬騎兵在這兩個月地時間突然蹤影全無,唯一留下地除了在趙國邊界左右賢王各率地一萬騎兵外,就是暫時停留在代國境內為數不多的老弱殘兵,瞧情況冒頓應該是在示敵以弱,希望李信多加提防莫中了冒頓的奸計。

    照目前匈奴貿然入侵趙國的局勢來看,表面上匈奴與中國還未正式宣戰。可趙代兩國本就屬於中國,這無疑是已進入了事實上的交戰狀態。對於兩個交戰的國家,或者說兩個即將交戰的國家,一個國家肯定會向另一個國家展示他地強大,讓那個國家知道他的厲害不敢投鼠忌器。然而,匈奴人卻以老弱殘兵相示,這意味著什麼?

    匈奴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引誘李信出手。到時伏兵四起打李信一個措手不及。如此一個簡單而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示敵以弱之計。李敢看出來了,張良看出來了,李信沒有理由看不出來。

    在南越軍還未入『咸陽』城前。李信在一次小規模的會議上十分清醒的指出雁門關以及遼西郡的駐軍面對代國匈奴人的示弱一定不可以出擊,暫且讓冒頓逍遙自得幾日。南越兵馬入了『咸陽』城之後,李信一反常態,膽氣十足地在一次朝會上指出機會來了,把匈奴人趕出長城甚至徹底消滅匈奴人這個嚴重威脅到中國安全地機會來了。

    張良曾經私下裡問李信為何如此有信心解決匈奴人?李信微微笑道:「河南地!」

    是啊,河南地!當初的情況與現在的情況何其相似,那時蒙恬也是憑借三十萬秦軍把匈奴人逐出河南地,這一次李信也有十足地信心把匈奴人逐出長城。

    有兵有馬,又有了必勝匈奴人的信心,李信決定御駕親征,率領三十多萬南越兵馬趕往代國解決冒頓。從『咸陽』出發去攻打冒頓有兩條路可走,其一經『銅鞮』過『晉陽』由『白登』擊『平城』。這個方案是由英布等一般善戰的武將提出,理由很簡單,一個字『快』!三十萬大軍在一兩個月便可趕到『平城』與匈奴人展開決戰,如果事情進行順利的話,三個月便可把匈奴人徹底趕出長城。

    然而,這個方案被李信否決,理由也是很簡單,因為害怕重蹈劉邦覆轍,被匈奴人來個兵圍『白登』城。當然,他絕對不能拿這個理由來否決英布等人的提議,這樣顯的太過可笑,也讓人無法信服。

    第二個方案是由張良等提出來的,建議李信由『洛陽』過黃河入『趙國』,尋機與匈奴人展開決戰。這個提議很好,雖然時間上拖的有些久,但十分的穩妥。張良甚至還建議李信從齊國調來韓信十萬大軍前來洛陽與北征的大軍會合,到時集四十多萬兵馬勝算將會更大。

    李信明白張良的意思,說實話這個方案也是他深思熟慮之後敲定的方案。執行這個方案有兩個好處,其一,可以把一直讓李信擔心的韓信再次召到身邊加以控制。其二:到了趙國之後在對付匈奴人的同時一併解決了張敖這個趙王。

    番王亂國的事例李信知道的很多,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他除了要對付匈奴人外,處心積慮要剪除掉的就是國內尚存的四個番王。趙佗重兵被他調走實力大減已經不足為慮,韓信貌似忠心似乎也不足慮,唯一擔心的也就只剩下韓王韓信與趙王張敖了。

    天賜良機,匈奴人突然襲擊代國,韓王韓信投靠匈奴人,這個代王事

    經被剪除掉了。張敖抵抗匈奴人。李信盼望著張敖奴人的攻擊也投靠了匈奴人,這樣地話趙王也算是被剪除掉了。可張敖硬是熬了下來,在屢次求援李信不援的情況下並不投靠匈奴人,而是死命的支撐。

    這倒讓李信有些難辦,感歎於張敖的硬氣之外又生氣張敖的不投匈奴人,使他無法理直氣壯的剪除掉這個趙王,只能帶領大軍先趕到趙國然後再找機會除掉張敖。

    「王是一個也不能留的!」

    坐在『洛陽』城行宮大殿內長條桌頂端的李信,面對趕來晉見地齊王韓信。心中暗道一聲。在承受韓信地三跪九叩之禮後。乾笑兩聲站起身把韓信扶起。笑道:「你啊你,朕三令五申廢除了跪拜之禮,可你卻還要以跪拜之禮事朕,莫非當了齊王竟不把朕地令旨放在心上?僅此一次,如果下次還敢對朕行此大禮,瞧朕如何治你的罪!」

    「臣見到陛下之後滿心的歡喜,一時高興就把陛下的令旨給忘了。還請陛下饒了臣這一次吧!」韓信說著話,扶李信在長條桌前坐下,又與諸位大將見了面行了禮,眾人紛紛客氣的謙讓落座。

    自打在『陽』合圍殺了項羽,這還是李信與韓信的第一次會面,上次前往琅琊郡李信本想順道拐往『臨』見一見韓信,後終因種種原因沒有前行。

    或許是因為當了王的緣故,處於天高皇帝遠地三齊之地獨霸一方久了。李信發覺韓信與以前所認識的那個韓信有所不同。以前的韓信總給他一種陰柔的感覺。臉上很難出現笑容。平常裡話也不多,不是非說的話一個字也不多說,簡直就到了惜字如金的地步。這一次所見到的韓信臉上洋溢著春風得意。舉手投足之間從容不迫,嘴角始終掛著笑意,話也多了起來,李信頭一次發現韓信竟是個健談的人。

    「陛下……」三杯酒下肚,韓信開始講起了自己地故事,道:「還記得當初你回『淮陰』時我那副潦倒地模樣嗎?你能想像我再次出現在『淮陰』街頭時那種風光嗎?我韓信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心裡明白能有今天的風光全是拜陛下所賜,所以陛下只要有事交待,我韓信肝腦塗地萬死不辭。那個賜我飯吃地洗衣老媽媽我不曾忘掉,這些年跟著陛下東征西戰也積了不少的金子,當在『淮陰』坊間尋到她時,我把所有的積蓄都給了那個老媽媽。足足三十萬兩黃金啊,我連眉頭也沒皺一下,還感覺沒有報答她的賜飯之恩,心中常生愧疚之心。」……

    「我常對下屬們說,我們的皇帝是個好皇帝,是個有眼光有才氣的好皇帝,大家要竭心盡力為我們的皇帝辦事。俗話說跟什麼樣的人學什麼樣的事,我韓信有幸跟了陛下,也就要學陛下那種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胸懷。那個讓我承受跨下之辱的屠戶,有許多人勸我殺了他以洩心頭之恨。可我不殺!我不光不殺他,還得感謝他給他大官做,如果不是他當年之辱能有我韓信的今天?沒有,不可能有我韓信的今天,是他對我的侮辱時時刻刻鞭策我,使我不敢有絲毫的鬆懈,盡心盡力為大王辦事!所以我要感謝他,給他一個大官來做。」……

    韓信醉了,醉的一塌糊塗,被親兵挽扶著離開大殿。席宴上,韓信說了許多話,講了許多的故事,李信印象最深的卻只有賜給洗衣老媽媽三十萬兩黃金與大膽啟用給韓信跨下之辱的那個屠戶一個高官做這兩個故事。

    韓信是個聰明人,一個聰明人講的故事說的話裡邊多多少少都隱藏有深意,所以等李信一人獨處之時便開始分析韓信所講的這兩個故事裡邊隱藏的深意是什麼?

    那個洗衣的老媽媽只是管了韓信幾頓飯,然而韓信卻把這麼多年的所得一古腦全給了老媽媽,這意味著什麼,是不是在向他表白他韓信能夠如此對洗衣的老媽媽也能如此對他?老媽媽只是給了幾頓飯,而他卻把韓信從『淮陰』帶出來,給了韓信目前所擁有的一切榮華富貴,很明顯這是在向他表忠心,希望能夠打消他對他的疑慮,讓他打心底裡放心,他韓信是絕對不會背叛他的!受人滴水之恩是會以湧泉相報的。

    李信想韓信所講的這第一個故事一定是在向他表忠心的了,那麼第二個故事裡隱藏的深意是什麼?

    第二個故事的深意李信不些猜不透,不明白韓信是在顯示自己的大度還是在暗示他要像他一樣大度?不過他感覺那個已為高官的屠戶在韓信手下幹事並不是一件好事,每日提心掉膽的面對著韓信,唯恐稍有不慎就會遭受韓信毒手的那種滋味一定不好受。

    「其實我也不想拿你如何?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權力是獨享的,權力是絕對不能與他人分享的,所以你這個王還是要被剷除掉的!不管你是否對我忠心,也不管你如何表達你這份忠心,我都不能把天下寄托於你的忠心之上。」李信暗道一聲,揉了揉略微發疼的太陽穴,對著陰暗中自己所幻想出來的那個韓信接著道:

    「此番前去趙國除掉趙王張敖,只盼你能從敲山震虎之中體會出我的深意,主動的提出不當這個齊王,甘心回到朝廷上為丞相為國尉!如此,我放心了,你韓信的性命也就保存住了,你我君臣二人齊心攜力,共創出一片大大的功業。盼之盼你千萬別沉醉於為王的虛名之中,做下你後悔我傷心的事情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