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秦川 寫作背景(外篇) 關於秦時黃金的生產與製作 二
    有關混汞提金的古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成書於公元l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中有「水銀殺金銀銅錫」的記載,東漢末年狐剛子所著《五金粉圖訣》、《出金礦圖錄》中詳細描述了丹沙升煉汞技術及金汞齊的製作及應用的具體操作規程。然而,根據以下三點,混汞法提金的起源和使用可能要早到先秦。其一,我國使用丹砂相當早,於1967年及1973年發掘的河南偃師二頭裡夏末宮殿遺址中出土的玉器、青銅器,都裹在丹砂裡面的,還有一個小坑和兩個長方形坑的坑底,保存有大量硃砂。《汲塚周書》有「濮人以丹砂」向周成王進貢的記載,丹砂是取汞的重要原料。

    古文獻又載齊垣公墓(死於公元前642年)有「水銀池」、吳王闔閭墓(死於公元前495年)「傾水銀為池,池廣六十步」,秦始皇墓(死於公元前210年)「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可見東周及秦代水銀的生產量已經很大。其二,從東周開始,鎏金製造技術已很興盛。鎏金術是建立在汞齊法生產金粉基礎上的,它與混汞提金術實質是相同的。東周鎏金器物各地多有出土,如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出土鎏金帶鉤等。有學者認為:「我國鎏金術的發明應早於春秋中晚期」,混汞法在中國的最早使用應該在鎏金術發明的同一時期或稍晚。其三,據趙德馨教授在《楚國的貨幣》一書對38塊出土完整的楚國金版、金餅的統計,其最高含金量為99%的有11塊,98%的有14塊,97%的有1塊,96%的有8塊,95%的有4塊。每塊的最高含金量與最低含量只差1個百分點。金幣的含金量如此高,必有比較先進的提純技術,這在當時技術條件下,只能是混汞法提金了。

    二、金器製作工藝的初步形成

    先秦時代大量精美的各種金器陸續出土,從這些實物看,基本上形成並掌握了諸如鑄造、錘揲、包金、貼金、平脫、掐絲、鏨刻、鎏金、金錯和鑲嵌等金器製作的基本工藝。

    1、鑄造

    冶煉出較純的金料後,鑄造便成為制做金器的方法之一。金的熔點為在液態情況下流動性較好,冷凝時間也較長,故澆鑄溫度可略低於銅等金屬,容易製作精細的作品。將金熔化為汁液,採用范模澆鑄而成的器物與青銅器鑄造方法基本相同。在青銅器鑄造業高度發展的先秦時代,金器的鑄造技術並無困難。從考古發掘來看,北京平谷劉家河商墓出土的金笄,長條形,橫截面呈三角形,頭端較寬,尾端較窄,並有長0.4厘米的榫狀結構米米從器形大小和斷面觀察,當為冶鑄而成,它是我國現知最早的黃金鑄件。山西曲沃西周晉侯墓出土的一組金帶飾,總重達而且均鑄造成型,飾有精細的花紋,可見熔金鑄業已具高超的水平。陝西寶雞益門村春秋墓出土金帶鉤、帶扣、劍柄均為鑄造,不僅裝飾華麗的紋樣,還採用了透雕式的鑄造,串珠顆粒均勻,表明冶煉和鑄造達到新的高峰,特別是金劍柄極為精細,可能運用當時銅器製作中的失臘法澆鑄,代表了當時金器製作水平。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較大型金容器一金盞、金盃和兩件金器蓋也是用鑄造方法製成的。特別是內蒙古東勝市碾房渠出土的虎狼咬斗紋金飾牌,為黃金鑄成。該件採用寫實性表現手法,刻畫出虎狼咬斗的情景,虎神態自若,粗壯有力,威風凜凜,生動地再現了獸中之王的雄姿,同時又用浪漫主義的誇張手法,表現出群獸爭鬥場面。虎腳踏狼身,口銜狼頭,狼被虎咬住後,從它口中掉下一隻蜷縮的小動物,生動地刻劃出大自然中各種野獸互相撕殺、弱肉強食的情景。另外,虎身上又陰刻三隻虎圍獵一隻狼的畫面,雖然只表現頭部,但與整個圖案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起到烘托虎狼咬斗這一主題的作用。整個畫面顯得栩栩如生,彷彿把人們帶到了大草原那種特有的生活場景之中,從而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成為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2、捶揲與包金、貼金和平脫

    捶揲是制做金器又一常用的技術。捶揲是充分利用金料質地較柔軟、富於延展性的特點,逐漸捶擊使材料按設計延展,做成需要的器物。一些形體簡單、較淺的的器皿便可直接捶製出來。更重要的是它比鑄造耗用材料少,也不需多人分工合作,因而在金器製作中多有採用。

    在後世捶揲金器工藝中,制做紋樣有時需要襯以軟硬適度、有伸縮性的底襯,多用瀝青、松香加毛草或砥石粉合拌松香製成。捶擊金片時底襯隨之變形,達到成型目的。有的底襯為堅硬的底模,是事先預製出的,金板片在捶制時按底模成型,稱為沖模。這種方法廣泛運用於紋樣的製作、凸凹起伏、造型要求準確的器物。極薄的金片製作,是用皮革甚至紙張將經過加工後的金片夾住再進行反覆捶打而成,這種薄薄的金片,一般叫金箔。《天工開物》載:「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內,竭力揮椎打成」。《物理小識》也載:「金箔,隔碎金以藥紙,揮巨斧捶之,金已箔而紙無損」2。

    從考古發掘看,金箔是先秦金質器物中出土最多的一類,考古報告中常稱「金葉」「金頁」等,稍厚的稱金片。或直接包於器物的外表(即包金),或按照器物裝飾部位,把金箔剪裁成需要的形狀貼於器物的表面(即貼金),貼金時有的用膠,有的不用膠而利用漆的粘附力或器物的紋飾的凹凸面,使金箔緊貼於器物的表面。金箔飾片形狀各異,有方形、長方形、三角形、菱形、圓形、半圓形、環形、條形、弓形、人面形、虎形等,金箔飾片的面積大小不一,大者達22厘米#215;9厘米。厚度也各不同,有極簿的。1953年安陽大司空村171號墓出土的薄金片,據原北京鋼鐵學院冶金史組檢驗,厚僅0.010#177;0.001毫米,金相組織的晶粒厚度大小不均勻,而且晶粒平直,說明經錘鍛加工和退火處理。有的箔片上有陰刻的雲雷紋、故事圖案等,還有一些有模壓的凹突紋,河北井陘古墓出土的6件金片,捶製成鳥形,其上壓印蟠螭紋,為典型春秋紋飾。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金箔共計940片,大概這些金箔均曾為裝飾物分別貼在其他器物上的,因粘貼不牢,或器物受腐蝕,已大部分脫落而散見於各處。經測定:其含金量在87—92%之間,最厚的0.738毫米,最薄的0.037毫米,一般在0米之間。同一片箔,中間部位與邊緣厚薄不一,一般中間厚邊緣薄。每平方厘米重量在20—30毫克之間。最厚與最薄者之間幾乎相差10倍,但總的看來製作比較精細,特別是金箔表面很少見到因捶制不當而產生的破裂、空洞等現象,可見捶制工藝已達到一定的水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