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陷阱 第四章 狼的法則 9 擔心更加不平等
    從前,有一項原則使得美國的資本主義充滿活力,並幫助它在全世界進行勝利的進軍。這就是亨利·福特的那項諾言。可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把這一原則置諸腦後。1914年,這位美國老牌資本家把他的工人的日工資徑直倍加為5美元,當時《華爾街日報》把他的這一率先行為抨擊為「經濟犯罪行為」。然而,福特不過是發現了後來的國際經濟成長中的一條邏輯。他要想使他的汽車成為人人都能消費的產品,就應當讓未來可能的顧客掙得足夠的收入,這樣才能買得起新產品。因此,他讓他的工人三個月掙到的錢,就可以買一輛該公司生產的T型汽車。今天,各汽車製造公司中的眾多工人再也做不到這一點了,特別是那些在墨西哥、東南亞國家和美國南部各州工作的人更做不到這一點。國家貿易壁壘的拆除和工會組織的瓦解,正如身為克林頓政府勞動部長的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裡希所說的,「排除了一切障礙」。因為各公司到世界各地去銷售,「它們可以活得很好,而不必再依賴美國工人階級的購買力」,而美國工人階級則越來越變成一個「被嚇破了膽的階級」。

    因此,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瑟洛夫把美國當局的官方失業統計稱作充其量是誤導性的東西,幾乎不再看作某種宣傳鼓動。1995年,除官方承認的700萬求職者外,還應當加上600萬實際上需要工作、但是已放棄謀職的人。至於官方提供的數字,則只是根據民意調查而得出的。此外,還有450萬在業者不過是非自願的臨時工。只要把這三類人加在一起,就可看出,在有勞動能力的居民中,有14%的人喪失了正常的工作。如果再把一年只從事一段時間勞動的人計算進來,那麼就業不足者大軍的比重就上升為28%。這樣,總的情況是:1010萬人是應招工作的臨時員工,830萬人為獨立工作者,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只在少數情況下才能滿負荷。收入分配情況與此相一致。據聯合國勞動組織國際勞工局通報,在就業者總人數中有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人收入低於官方規定的貧困線。「勞動貧民」這一用語目前在美國的社會學中已成為一個固定的範疇。同時,美國的受雇工人今天必須從事勞動的時間,平均長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大多數其他國家的同行們。而且美國工人在保險方面受到的保護最少,並且不得不極頻繁地變換工作場所和居住地點。

    曾被歐洲許多經濟學家稱讚不已的「美國就業奇跡」,就這樣令人驚異地變成一句糟糕的罵人話。華爾街一家可愛的報紙《紐約時報》這樣寫道:「如果一個能得到小時工資15美元的製造業工人被解雇,而接著找到的工作只掙得這個數目的一半,那麼說什麼失業率很低又有什麼意思呢?」美國新聞雜誌《新聞週刊》用「殺人的資本主義」這一用語來形容美國未來的新的競爭力。不過,對美國來說,財富的極端不平衡的分配從歷史上說並不是什麼新東西。說到底,合眾國的立國之本也正是追求經濟自由。美國人總是讓他們的成功的企業家得到全部財富,但是最終總還是有點什麼東西留下來分給佔大多數的其他人。在1970年以前,在美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這樣的較長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居民中的絕大多數總是要忍受種種損失,而少數人的財產和收入則成倍地增長。

    這種江河日下的局面給整個社會生活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並日益威脅著政治上的穩定。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包括富裕的白人精英在內,因此都認為目前所選擇的這條道路是錯誤的。例如,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經濟學家愛德華·盧特沃克,這位華盛頓的保守的思想家,從前是冷戰的鼓吹者,現在卻變成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最尖銳的批評者。此人認為,新自由主義經濟路線所產生的「插上翅膀的資本主義」,純係一場「令人不快的惡作劇:馬克思主義者在一百年前所斷言的並且當時絕對錯誤的東西,今天竟成為現實。資本家越來越富,工人階級卻越來越窮」。全球化的競爭「把人們投入絞肉機」,並破壞著社會的內聚力。

    現在,不僅科學上的無教派者,如瑟洛夫、裡希和盧特沃克這樣的人在轉變思想。顯然,經濟和政治的實踐家們也對經濟學的正統觀點產生懷疑,並且提出這樣的問題:政治退離經濟是否過遠?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康尼。麥克,美國參議院經濟委員會的這位主席,甚至提出要制訂一些相關的法律。1996年春,麥克便承認,「勤奮工作的美國人有權利對一切表示懷疑」,「他們感覺到,有些東西已經讓人信不過了」。甚至美國中央銀行聯邦儲備委員會首腦艾倫·格林斯潘也一再嚴厲譴責國家的再分配政策,在國會的一次聽證會上他警告說,日益擴大的不平等將成為「我們社會的嚴重威脅」。摩根·斯坦利基金會和美國居第四位的紐約投資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曾來了一個轟動一時的逆轉彎。將近十年來,羅奇由於出版了幾本書和一些科學研究著作而獲得了管理戰略家的美名。在廣播和電視談話節目中,在大學講台上,在國會會議上,在管理問題漫談會上,此人曾一貫建議堅決把生產移往國外,大力精減企業機構。1996年5月16日是個星期四,這一天該銀行的所有公司客戶收到一份函件,在這份函件中羅奇公開收回以往的意見,而通常只有天主教會的革新家們才會這樣做。他寫道:「幾年來,我一直讚美提高生產率的好處。」「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我如今的想法完全變了,我不知道我曾經讚美的東西是否真的會把我們引上上帝允諾的幸福之地。」他認為,美國經濟的改革就像未開化農民實行「火種」的原則一樣,這樣的原則為了眼前的利益會毀掉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這就是羅奇向他的驚呆了的讀者所說明的想法。實行機構精簡和簡化管理的戰略,據他說就是這樣一種陷阱。如果國內各公司的首腦不能立即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來重建勞動力而不是減少對他們的技能培養,那美國就將缺乏資源來在世界市場上同對手保持同等地位。羅奇說:「不能一味去壓搾勞動力。無休止的裁減勞動和削減工資,這歸根到底是一種毀壞我國工業的餿主意。」

    至於怎樣從拆除轉上建設,自然,直到目前為止,羅奇、麥克或裡希這樣一些提醒者除了向高層經理們提出告誡以外,也並沒有做出什麼更多的東西。他們只是告誡後者,要注意各種行為的長期的和社會的後果。可是,妖怪已從瓶中被放出來了。《金融時報》對羅奇的見解作出這樣的評論:「可悲的事實是,實行精簡的做法在股東們和經理們看來恰恰是值得的。華爾街寧願節省每一個銅板,而不是去多收一個銅板。」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者們在摩根·斯坦利基金會的那位經濟學家發出轟動一時的通告信的當天,就再明確不過地證實了這一點。康阿格萊食品公司的首腦承認,他在當年將解雇6500名工人和關閉29個工廠。單是這一消息,就使得該公司的股票行市暴漲,以致該公司的股票價值按交易所牌價在24小時內竟上漲了五億美元。這樣,金融市場和被財權股牽著鼻子走的高層經理們之間的迅速反饋,就決定了要繼續展開為提高效益和勞動廉價化而進行的殘酷的角逐。即使高利追逐者們的強迫命令在目力所及的短時間內可以又被阻止,而不管是通過法律還是由於本國的投資者們思想有所轉變才做到這一點,美國勞動居民的工資損失和購買力損失仍是無可挽回的。因為當美國的精英們清醒過來並去認真思索應選擇的道路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其他一些工業國家中的跨國公司早已跑完在美國才剛剛開始的賽程。顯然,歐洲和亞洲各先進國家不可避免要陷入美國資本主義道路的同一漩渦之中,而就業和工資的下降螺線會繼續發展下去。只不過,由於世界市場上的直接競爭,這一過程將以迂迴方式反覆展開。另一種機制將更迅速地席捲一切,這就是跨國網絡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