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指的是任何一群人(包括一個社會)共同持有、並且形成該群人每個成員的經驗,及指導其行為的各種信仰、價值、和表達符號。因此處於相同文化下的一群人,其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必定深受文化的影響,而呈現相同的形態、特點。換句話說,承襲不同文化的一群人,必定也因文化差異而在生活方式、行為模式的表現上有所不同。每個民族均有其自身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會或多或少、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傳統文化同外來文化之間總會發生碰撞、爭議乃至相互吸收、直至融合。歷史上當外來文化衝擊本土文化,遭受到本土文化強有力的壓制、排斥,進而銷聲匿跡,或者外來文化借助強力衝擊傳統文化,並進而消滅傳統文化這兩種極端的例子也絕非絕無僅有,但更多的情形則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不斷相互鬥爭、相互影響、相互適應,乃至相互吸收對方營養、改變自身內容、走向相互融合的道路,從而將外來文化改造為傳統文化一部分,甚至取代傳統文化的地位。成為新的歷史階段傳統文化的主流。這就呈現出人類文化多元化的豐富多彩的面貌。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面臨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衝擊、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衝擊。然而,現今對中國文化衝擊最為強烈的除了西方文化,還有日韓文化。前幾年「韓流」席捲了中國大陸,對青少年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至今餘波不止。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是由來已久,索尼、本田、富士等品牌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日韓服飾、電影、音樂等的文化侵襲,可謂是無孔不入。前段時間風靡一時的奧林巴斯數碼相機廣告可以說是無人不曉,其主題歌《Hey,Julia》也是紅極一時。奧林巴斯數碼相機由此徹底打開了中國市場。改革開放的今天,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中國已經形成了許多新的文化現象。
在古代中國歷史中,國人一向以泱泱大國自居,覺得自己地大物博,認為只有本國本民族的文化是最優秀的,把其他民族稱為蠻族,把他們的文化稱為邊疆文化等,從而形成了一種無比的優越感。但儘管如此,中華文化還是以博大的胸襟吸收了許多外來文化精華。比如我國的佛教就是從印度傳過來的,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神話故事裡也可見外來文化的影子。其實,翻開歷史,我們不難看到中華文化引進和吸收外來文化的例子。現在西方文化在現代不斷滲入到我國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說好聽點是經濟更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的擴散和傳播,說得難聽點就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蝕和衝擊。
「外來文化」既包括西方文化同時包括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等的周邊國家文化。改革開放以前,我們並沒有過多的考慮外來文化會對我們的文化帶來的巨大衝擊,但是外來文化對於中國大地的影響確是早就開始了。西方最開始是用他們的戰艦、大炮來向我們介紹他們的文化的,從他們強大的軍事實力中我們認識到了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天朝大國」,不再是那個誰見了都要朝拜的民族,需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文化先進的技術,從而有個我們隨後的辛亥革命,新*主義運動,才有了我們新中國的建立。
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國在一步步地融入世界。在這個進程中,中國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如美國的大片、音樂、快餐等都深深影響著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有的大學教材直接用英文原著,一些企業的名字充滿了西化的色彩,有人更以瑪麗、約翰等作為自己的名字。在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上,500多名學界精英,儘管都是黃皮膚黑頭髮,但從論文彙編到會議網站,從演講到提問,甚至會場門口的指南,全是英文,部分海外華裔學者採用中英文雙語的要求被組織者以國際慣例為由遭到拒絕。這些都表明,中國文化正在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衝擊。
像我國傳統的春節觀念在外來文化和歷史的衝擊下逐漸在人們的心目中淡化。聖誕節最初是作為一種宗教文化開始傳播的,比起中國傳統的節日如春節等的悠遠歷史,是顯得稚嫩。但如若我們接受某種事物一定要看它的歷史是否悠久,那麼我們只好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中去了。原因在於是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衝擊。對於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外來的「先進」文化有時確實是很可怕的。因為強勢文化的背後必有強勢經濟做依托。在這些所謂的強勢文化面前,人們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信。這是我們遭遇「強勢文化」時產生的第一個誤讀。確實,在許多人眼中,先進的生產力就是「先進文化」,就像*時全國羨慕上海,改革開放後全國都嚮往廣東一樣,誰的經濟發達,誰就必然成為國人的楷模,大到產品,小到方言,莫不如此。
認可事物都有兩面性,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必然出現截然不同的正反兩種態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文化有神奇的同化能力,能夠把所有的外來文化同化掉。二千多年來,有多少異族入主中原,但最後都被中化同化了,有的連自己的語言文字都丟掉了,而中化反而越發強大。我們的文化有如此神力,哪怕你美國文化,哪怕你「韓流當道」,早晚都會把它們消化掉,甚至我們的文化還會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呢。這種觀點過於樂觀了。因為現在與歷史上任何其他時代不同,這是一個「二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任何文化想憑借自身的深厚傳統來同化外來文化,都可能喪失獨立性,迷失自己。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在這方面,法國做得就很好。人們都知道,法蘭西文化也具有悠久雄厚的文化歷史,法國人一向以自己的文化而自豪。可是面對美國文化的兇猛衝擊,法國政府制定各種措施來保衛自己文化的特色,甚至不惜得罪美國,限制美國文化產品的流入。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經濟的全球化,必然導致各國的文化也將在交流中走向一元化,各國文化都將逐漸消磨自己的特色,而融於共同的文化之中,中國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有何不可?這種觀點看似是「與時俱進」,實質是文化上的「全盤西化」。世界大同還很遙遠,我們不知道大同世界是什麼樣子,但它絕對不應該是一種文化惟我獨尊的世界,而應該是各種文化百家爭鳴、爭奇鬥艷。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基礎,它能夠凝聚民族的力量,正是因為有了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中華民族以及疆域之外的華人社會得以形成,並且在心靈上緊密地與祖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在中國,百多年來基本上是在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是在建設中國新文化的過程中,可以預見的是,在中國必將出現一個新的「百家爭鳴」的局面,文化多元的新格局。我們可以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各種學說、各種流派如潮水一般湧入中國,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處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過程之中,我們還沒有能如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宋明理學那樣,在充分吸收西方文化基礎上形成現代的新的中國文化。但在*九十年代之後,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分野越來越明顯,逐漸形成了若干學術小團體,這些學術小團體大概都只是「一家之言」,能領導思想界的權威還沒有出現。展望二十一世紀,在不久將來也許會出現適應中國現代社會要求的不同學術派別,但大概也不會產生一統天下思想體系。這就是說,無論中外,由於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不斷變換,大概都不可能出現象柏拉圖、孔子、釋迦牟尼等等那樣代表著一種文化傳統的偉大思想家。那種企圖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眾多的思想群體的合力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這正是多元文化所要求的。與這種情況相聯繫,我認為也許和當前精文化向大眾文化轉移不無關係。由於人類社會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傳統的慢節奏的精英文化已不適應人們感情和精神的需求,因此,在文化的各個方面表現出趨向大眾化,哲學自然也不能例外。因而為滿足人們這種快節奏的感情和精神上的需要,哲學問題也逐漸趨向簡明和通俗。我想,這也是不會出現象已影響人類文化兩千多年,今後仍然會長期發生影響的孔子、老子、柏拉圖、釋迦牟尼等「聖人」的原因之一吧!
客觀說來,民族文化如果毫不遏制地任憑「漢化」和「西化」,那麼高談闊論、大書特書民族文化旅遊豈不是一句空話?可以肯定,引進「漢化」或「西化」的經驗和作法來大力發展地方生產力,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發展中如果能完美或盡可能地保持自己的民族傳統,這對開展特色旅遊是大有好處的。在中華民族文化多元性保護的今天,黃平縣各民族傳統的歷史文化和其他民族一樣,總是博大精深的。所以,當我們在進行民族文化的旅遊開發時,要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按照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進一步推動和維護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應該避免那些先保護後發展或是先發展後保護的方式,應該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實行在發展中做好保護,又從保護中協調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文化保護和旅遊資源開發的整合,才能實現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因此在旅遊和發展民族經濟中,只有把各民族千百年來的優秀文化精華和淳樸的生活神韻發揚光大,才能使弘揚民族精神化成一種至高無尚的事業,使這些優秀文化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樣,民族傳統文化就能得到有效保存並與時俱進。
經濟的變革對市場和人們的生活無形中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這種衝擊或多或少地改變了人們對生活的固有觀念,隨之而來的,也接受了那些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文化。沒有在西方國家長時間生活的中國人,無法有效地分辨出那些外來文化的優劣,尤其是那些學了幾天。對於外來文化,既不能自恃文化歷史悠久,故步自封,更不能以全球化的理由坐視民族文化受到的衝擊。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偉大民族,我們應該在保護和弘揚中國文化上有所作為。在中國加入WTO時,機遇與挑戰並存。但外來的事物開始影響並衝擊我們的傳統事物時,我們所面臨的未嘗不是一次發展的機遇。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也是如此。我們擔心文化遭受打擊甚至顛覆就因此將外來文化拒之門外的做法只能是自欺欺人,到頭來只會導致傳統文化最終在世界歷史長河中沉淪,在世界人民面前被外人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