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太子繼位後改變永樂皇帝的那些政策?這種想法同樣很荒謬。要知道,太子深受文官集團的擁護,他繼位後怎麼可能會平白無故地提高武將的待遇呢?
所以,這夥人便不約而同將目光落到了與武將集團關係密切的漢王朱高熙身上。
一邊是想當皇帝,另一邊是想讓這個人當皇帝,目標一致的兩伙人王八看綠豆對上眼了,於是迅速打得火熱。
對於朱高熙的小動作,朱棣知道得一清二楚。因為他不僅提前完全恢復了錦衣衛系統的原有功能,而且還提前成立了東廠。如今的朱棣,對信息的掌握程度甚至比原來那個歷史時空中同期的永樂皇帝還要強。
知道朱高熙強烈想要取代朱高熾後,朱棣並沒有大發雷霆。
當初朱棣提前冊立太子是為了避免內耗,可是現在看來,儘管身為皇帝,可某些事情的發展卻並不以他個人意志而發生改變。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顯然非常正確。朱高熙這傢伙本來就狂妄自大,靖難之役時又因為燕王的那句「勉之,世子多疾」,更是認為朱棣的一切應該由他繼承。
朱高熙已經是個成年人了,性格已經定形。到了如今這種地步,朱棣也著實沒辦法避免自己死後骨肉相殘的悲劇。
朱高熾還好說,確實是個仁厚的人,可朱瞻基卻不那麼好說話。上次朱瞻基和朱文圭鬥蟋蟀玩,朱文圭一時激動拍死了朱瞻基的蟋蟀,結果朱瞻基立即毫不客氣上前推了朱文圭一把。俗話說三歲看到老,朱瞻基連走路都不穩當的孩子都並不忍讓,又怎麼可能對一心想篡奪皇位的朱高熙產生任何憐憫呢?
既然沒辦法禁止朱高熙覬覦太子之位,那麼,朱棣也就只能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了。
「只要朱高熙不採用造反或是刺殺之類過於激烈的暴力手段,乾脆讓朱高熙充當太子的磨刀石也好。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朱棣在軍隊方面的改革損害了一些人的利益,這個膿包兒現在不擠,將來怕就更難收拾。對朱高熙稍稍放任一些,他便能夠吸引更多對新政心懷不滿的將領自己冒出來,到時候一網打盡也可以節省很多精力。」
大約是受這具身體原主人的影響吧,朱棣倒也不是沒有給過朱高熙善始善終的機會:提前將他封往雲南。
如果朱高熙能夠懸崖勒馬。那便一切都好說。可惜地是。雖然確定封地地時間提前了。但朱高熙地反應卻沒有任何變化他向朱棣不斷訴苦。說自己又沒有犯錯。憑什麼要去雲南當時雲南地生活條件相對艱苦)。反覆勸說。賴著就是不走。
在原來地歷史時空中。永樂皇帝被他纏得沒有辦法。加上他也確實比較喜歡這個兒子。便收回了命令。讓他跟隨自己去北方巡視邊界當時尚未遷都)。在跟隨永樂巡邊時。朱高煦表現良好。深得永樂歡心。高興之餘。永樂便讓他自己決定去留之地。朱高煦等地就是這個機會。他告訴永樂。自己哪裡也不去。就留在京城。
但是在這個時空裡。朱棣卻沒說什麼廢話。而是很乾脆地默認了朱高熙賴在京城不走地行為。
朱棣知道。他地這種放任態度會給了外界一個錯誤信號。一些猶豫不決地將領和文臣可能會因為這個錯誤地信號而站錯隊。不過朱棣絕對不會因此而內疚:拔亮燭火會誘使更多地飛蛾撲火。但誰叫那些飛蛾地天性喜歡撲火呢?如果有地人不黨爭、不內鬥就活不下去。那麼創造機會讓他們趕緊去死也算是滿足這些人地天性……難道不是嗎?
見皇上不趕自己走了。朱高熙便以京城為基地。開始謀劃針對朱高熾地陰謀。冊立太子當天嚴厲地打壓還是有效果地。此舉令朱高熙得出一個結論:一開始就將目標直接定在朱高熾身上非常危險。於是。朱高熙便將打擊地目標定在太子地人身上。
朱棣地想法別人自然不可能知道。別人只知道朱棣對朱高熙表現出一種放任地態度。而且朱高熙也開始唆使投靠自己地大臣攻訐太子身邊地人。那些堅持正統地大臣們將這些情況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一段時間裡全都處於焦慮之中。
今天看見朱高熾來到文淵閣,並傳達皇上的口諭「太子進文淵閣『學習』處理政事」,文淵閣裡的六位學士全都大鬆了一口氣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說明皇上根本沒有改立太子的意圖!更何況,太子還能夠草擬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這樣一來,漢王一系的官員如果不是白癡,應該會有所收斂了若再攻訐太子黨,太子草擬處理意見「誣告反坐」,漢王一系的官員豈不是要吃不了兜著走?
嚴格說起來,朱棣給予朱高熾的這點權力其實不算什麼。在原來的歷史時空中,二十多年後內閣就開始草擬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並將這些意見附於奏章之上,送給皇帝御覽。這種情況稱之為「票擬」。而朱高熾這時候的作用只不過相當於明朝中後期的首輔而已。
不過,事情的好壞除了客觀因素外,還有主觀因素的影響。
在朱棣看來,給了朱高熾這麼一點權力根本不算什麼。然而在此之前,朱元璋一向都是將盡可能多的權力全部抓在自己手上。結果,如今朱棣只是稍稍分出了一點權力給太子,便令得這些學士驚喜異常了。
太子和這幾位學士盡量掩飾著心中的喜意,稍稍寒暄了一會兒,然後開始工作。
當天的奏折基本上都很容易回復。比如說某地報災,處理意見自然只能是賑災;比如某地方官員為某位貞潔烈婦請立貞潔牌坊,處理意見自然是同意;比如說某個官員年老請求致仕,由於文淵閣的學士本來就是以備皇帝咨詢的,因此對這些情況都很瞭解,知道該官員確實年老不能勝任後,朱高熾草擬的處理意見仍舊是同意。
稍稍有些麻煩的,便是某御史攻擊太子兩個屬官行為不檢有辱官緘的奏折。
其實事情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其中是一個是在公開場合袍子上的扣沒系;另一個是在酒樓喝醉了發酒瘋。
若是較真,太子的那兩名屬官確實能夠被扣上「行為不檢有辱官緘」的大帽子。但生性仁厚的朱高熾卻又不願意因為這種小事嚴厲處罰自己的屬官。在楊士奇等人的建議下,朱高熾草擬的處理意見分別是罰俸半年和一年。
處理完當天的奏折,既激動又忐忑的朱高熾便回到了東宮。晚上,他翻來覆去幾乎無法入睡。
第二天早上,朱棣又是早早地來和朱瞻基、朱文圭培養感情。看到朱高熾臉像昨天一樣還是有兩個明顯的黑眼圈,朱棣先是有些驚訝,問他昨晚是不是又沉溺於女色了。得到否定的回答後,朱棣略微想了想,旋即恍然地「哦」了一聲。朱棣衝著兒子理解地笑笑,讓他不必陪著自己,若是精神不好就回去睡個回籠覺,若是精神好便去文淵閣看看奏折。
傳聞皇上陪太孫和一字並肩王玩耍時很沒有皇帝的形象,聽到朱棣這樣吩咐,朱高熾愈發肯定了傳聞的正確性。既然這種時候父皇並不喜歡他待在一旁,朱高熾自然也不會惹父皇不高興,因此依言前往文淵閣。
到了文淵閣,學士們仍舊是除瞭解縉之外都一大早就聚在那裡了。早上見到父皇時沒被父皇斥責,朱高熾的緊張情緒就已經消失了大半。現在又看到學士們的表情一個比一個輕鬆,他更是徹底放心。
原來,昨天朱高熾草擬了處理意見的奏折交到御書房後,皇上的回復清一色全是「准奏」!無論皇上到底看沒看昨天奏折的具體內容,這件事都能表明太子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若皇上仔細看過奏折的內容然後全部批復「准奏」,這相當於皇上對太子第一次處理政務評了滿分;若皇上沒仔細看奏折的內容便批復「准奏」,這便證明皇上對太子極度信任。
當然,這件事並不會導致高熙會因此偃旗息鼓。畢竟原來的歷史時空中即便是朱高熾已經監國,即便是朱高熾、朱瞻基先後登基當上了皇帝,朱高熙也照樣沒死心。只不過,太子和學士們卻並不知道朱高熙即便遭受打擊也不會死心,所以此事導致的直接結果便是他們今天的工作效率大幅增加。
……
大約是樂極生悲吧,僅僅高興了一天,第二天,朱高熾便因為他草擬的一條處理意見而遭到了朱棣嚴厲的訓斥。
PS:有個大文豪說過,小說中角色的生死不應該以作者的意志為轉移。我是這麼理解的:一本小說如果確定了故事的大環境,而角色的性格又刻劃得很鮮明,那麼根據性格決定命運這個原則,該角色的命運確實不應該由作者強行決定。
之前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我的小說也能達到這種境界BS一下自己,分明是小說設定犯了眾怒,還大言不慚什麼小說境界)……
文中僅僅才兩歲的朱文圭還談不上有任何性格,但特殊的身份卻同樣決定了他的命運。
淚奔ing……
本人會將投票結果理解為大勢所趨,絕不食言。不過,在此之前我還要做最後一次掙扎同情朱文圭處境的讀者行動起來,保住朱文圭的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