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架空傳 第二卷 第十六章 太子入閣(上)
    朱高熾既肥胖又有腿疾,可是跪辭出來後,負責攙扶太子的貼身宦官卻幾乎感覺不到朱高熾的重量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是也。

    若是今日之前,朱高熾或許會猶豫應該什麼時候去內閣看奏折:馬上就去,皇上會不會擔心太子太熱衷權力?故意拖延時間,皇上會不會認為威信受損因而生氣?總之左右為難就是了。

    可是現在朱高熾卻不會陷入這種煩惱了,因為,他已經深信朱棣是個心地善良的父親,而且自己的太子地位穩若泰山。

    沒等通報,朱高熾便直接進了文淵閣。

    文淵閣裡此刻除瞭解縉之外,黃淮、金幼孜、黃儼、楊士奇、楊榮、胡儼都在。理論上,這些人只需要當值時才應該待在文淵閣,然而這些新近提拔的學士們為了表現自己,總是一有時間就待在文淵閣。至於說解縉,則是因為皇上在十月時下令以侍讀學士解縉為總裁重修《太祖實錄》。這段時間解縉基本上都在編輯《太祖實錄》,幾乎抽不出時間到文淵閣辦公。

    其實一開始朱棣並沒打算篡改歷史記錄,因為他知道,後世的歷史學家根本不相信永樂皇帝重修的《太祖實錄》。可是後來想想,俗話說寧被人知,莫被人見,更何況一代名君唐太宗也免不了對玄武門之變遮遮掩掩,他乾脆也隨大流算了。於是,《太祖實錄》的修訂工作便仍然如期展開。

    文淵閣裡的六人見太子進來,都不免有些吃驚。這個時候內閣還不像明朝中後期那樣擁有「中央樞紐」的崇高地位,但這裡畢竟屬於機密要地,無關人等是不應該進來的。然而文淵閣裡的學士們都不是輕浮之輩,因此均不動聲色地向太子行禮。

    朱高熾不知道朱棣把他當成了苦力,所以對能夠接觸帝國的核心事務感到興奮不已。當然,在這些人面前朱高熾還不至於因為興奮而失態的。

    朱高熾微微一笑。

    「父皇命孤進文淵閣『學習』處理政事。孤看過折子後寫上批示,若父皇覺得孤處理得正確就直接蓋印,若覺得不妥就追加批示……孤沒有經驗,請諸位多多幫助。」

    內閣文臣都是天然的「保太子黨」,聽到這個消息全都喜不自禁。冊立太子的當天,皇帝藉故將太子的二弟漢王、三弟趙王狠狠地處罰了一番。那段時間,漢王朱高熙和趙王朱高燧倒是非常老實。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皇上將寧王地封地改遷為蘇州。同時又將谷王從宣府、遼王從廣寧相繼內遷。

    原來地歷史時空中。永樂皇帝在內遷寧王之後又將大寧都司遷於北京城南之保定。為了經營大寧。太祖朱元璋曾花費一番苦心。洪武二十年。為了對付納哈出。朱元璋下令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國四城。並駐兵防守。隨之。設大寧都指揮使司及大寧中、左、右三衛。並以木榆、會州、新城等衛隸之。洪武二十四年。寧王就藩大寧。又增置衛所十餘處。朱元璋甚至在大寧衛設立儒學。教授武官子弟。設教授訓導。「仍選識達達字者教習達達書」。並「頒經書。以廣文教」。這些。在永樂皇帝下令拔大寧於保定後。全被取消了。大寧「遂為空城」。太祖地心血被成祖這個不肖子給敗壞了。

    在明成祖看來。自己是普天下之主。既然四海一家、無分內外。那麼大寧直接歸中央管轄還是歸兀良哈控制有什麼區別呢?更何況。不聽話打就是了。他還怕打不贏?!反倒是平日在大寧、宣府、遼東這第一道防線佈置重兵會消耗更多地糧食……有靠近北京地第二道防線就已經足夠了。

    朱棣地信心倒也不比燕王弱。但作為穿越者。他卻知道放棄第一道防線對後世子孫而言幾乎可以算是一種災難。既然如此。他自然不肯放棄大寧、宣府、遼東一線地衛所。考慮到塞王內遷了。而邊關地將士們仍然需要留在寒苦危險之地保衛邊疆。朱棣便派遣三兒子趙王朱高燧巡視大寧、宣府、廣寧三地。以便鼓舞當地將士地士氣。

    朱棣地原意如此。但在一些過於敏感地人眼中。朱棣此舉卻有著更多地深意反正。朱高熙已經因為朱棣地這個決定又重新活躍了起來。大約這件事在他地解讀中。代表著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只是因為不得已。但實際上父親還是更看重另外兩個兒子地能力就軍事能力而言。朱高熙自信絕不會輸給自己地兩個兄弟!

    朱高熙固然本身就有野心。但如果沒有武將集團地推波助瀾。他也不會擁有那麼大地能量。

    武將集團挑選朱高熙作為利益代言人其實是很正常的選擇。

    首先,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熙作為朱棣的左右手,與朱棣麾下的大將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即便是選個村長,村民也會更傾向於與自己關係更親密的。

    其次,靖難之役中先後投向燕王的武將們,大多不是因為什麼大勢所趨畢竟直到靖難之役結束的前一刻,燕王的綜合實力也仍然遠遠不及朝廷。事實上,很多武將之所以投向燕王是因為建文皇帝當政期間逐步提高文官集團的地位,增加文官的權力,相對應的,武將們的地位便逐漸下降,權力逐漸減少。相比之下,高舉著「恢復祖制」大旗的燕王自然比建文皇帝更受武將的歡迎。

    然而遺憾的是,燕王登基後,雖說軍人的社會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高級武將的利益卻反而受到了一定的損害。

    就政治權力而言,永樂皇帝禁止軍隊干涉政治也就罷了,畢竟洪武皇帝本來就反對武將參與政治。問題是永樂皇帝規定:普通士兵以及低級軍官的違法犯罪問題統一歸隸屬於一字並肩王一系的憲兵系統管理。以往高級將領們專橫跋扈有著足夠的底氣,畢竟十七條禁律五十四斬並不是說著玩的。

    比如說「呼名不應,點時不到,違期不至,動改師律,此謂慢軍,犯者斬之。」瞧瞧多簡單,集合時遲到了就可以斬。

    比如說「出越行伍,攙前越後,言語喧嘩,不遵禁訓,此謂亂軍,犯者斬之。」集合時不遲到不意味著沒事,沒站整齊也不行。

    比如說「揚聲笑語,蔑視禁約,馳突軍門,此謂輕軍,犯者斬之。」沒怨言也可以雞蛋裡面挑骨頭主將面前「揚聲笑語」也是可以斬的。

    比如說「調用之際,結舌不應,低眉俯首,面有難色,此謂狠軍,犯者斬之。」在主將面前揚聲笑語是謂輕軍,斬之。可是在主將面前「低眉俯首,面有難色,此謂狠軍」,同樣斬之。歸根結底,在主將面前無論你是高興還是煩惱都得憋著,不然小命難保。

    比如說「所用兵器,弓弩絕弦,箭無羽鏃,劍戟不利,旗幟凋弊,此謂欺軍,犯者斬之。」這些禁律針對的範圍更廣,可以想像一下,有多少將士能夠一輩子將武器都保養得很好?

    比如說「多出怨言,怒其主將,不聽約束,更教難制,此謂構軍,犯者斬之。」這下更好,只要是對主將有怨言就可以斬。

    總而言之,高級將領若真的想陷害某個下級,只要不顧忌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應,那便很容易以軍法的名義幹掉對方。然而憲兵系統橫空出世後,高級將領們再想要草菅人命就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倒也不是說憲兵行使軍法會比高級將領仁慈,只是,高級將領們想要借行使軍法的由頭摻雜私意卻困難得多。

    就收入而言,實施了新的考核制度後,小旗、總旗、百戶這些低級軍官的位置不再像以前那麼穩固,但至少收入劇增。相比之下,高級軍官卻損失大了:不能隨意奴役普通軍戶,不能吃空餉,不能喝兵血剋扣下級軍餉)畢竟有憲兵在那裡虎視眈眈地盯著呢。憲兵固然無權直接處置百戶以上級別的軍人,但憲兵隸屬於一字並肩王一系,不歸高級將領直接管轄,因此可以毫無顧忌地將中高級軍官的違法犯罪行為報告給上級。

    綜合起來說,那些沒有太強烈權力並且對金錢不太貪婪的將領們會覺得很滿足,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了,而且除了以前原有的俸祿外,還可以額外獲得與級別相應的養廉銀。但過於熱衷於權力和金錢的將領則會心生不滿,因為他們的權力減少了,而且即便加上養廉銀,收入也比以前要少。

    這部分將領雖說不滿,但是讓他們起兵造反卻是想也不敢想的。不說造皇帝的反對於這個時代的人而言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念頭,也不說朱棣本人的軍事造詣在當世也罕逢敵手,只說憑當時的軍戶制度,由於士兵並非將領的私兵,因此得到了足夠好處的普通軍戶和低級軍官根本就不會跟著將領們造反。只要是精神正常的人,就絕不會將主意打在朱棣頭上。

    那麼,該怎麼辦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