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架空傳 第二卷 第一章 新年(下)
    頓了一會兒,景秀繼續說道:「其二,當今聖上前些日子公佈了《武舉法》,並下詔特開包括武舉的恩科。可見在聖上心中,武功的重要性並不遜於文治。」

    「其三,聖上公佈的《爵位繼承法》改世襲罔替為減等繼承。原先皇族封爵世襲罔替: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如今卻改為親王嫡長子襲郡王爵,諸子年十歲,則封鎮國將軍;郡王嫡長子襲鎮國將軍,諸子年十歲,則封輔國將軍;鎮國將軍嫡長子襲輔國將軍,諸子年十歲,則封奉國將軍……襲爵至奉國中尉為止,奉國中尉之後代子孫不再向宗人府請名,亦不再屬於皇族,有文武材者,可考驗授官,亦可自行從事士農工商等各種職業。」

    周忱打斷景秀的話。「此乃聖上英明,世襲罔替的制度在若干年後,將會導致舉國一歲之入亦不能償宗室歲祿的局面。但是這與皇上重文還是重武有什麼關係?」

    「我本來正要說的,被你打斷了嘛。《爵位繼承法》還規定,恢復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制度,每種爵位分一等、二等、三等。注意聽好:非軍功不得封侯!你品味品味……」景秀微微一笑,加重了語音。「……非軍功不得封侯!」

    錢成聽得眉開眼笑,而周忱卻悵然歎了口氣。

    「……年青人,你也不必憂心。」

    景秀和周忱轉過頭,發現說話的是一個五官端正、高大健壯的陌生中年人。

    「一個國家若無強大的武力,像南宋那樣,即便國家財政狀況良好,也終究會被北方蠻族替代;但一個國家若無文治,譬如說秦、元兩朝,其國祚亦不長遠。唯有文治武功並重,才能使得國家更具活力,傳承時間更久。你剛才也說過當今皇上聖明,他自然會盡量平衡武將文臣之間的地位。」

    此人言語舉止雍容大方,帶著一股說不出的貴氣。他的身後,站著兩位孔武有力的隨從。這個陌生人自我介紹是說來南京遊歷的遊客,姓畢名夏。

    景秀客氣地邀請畢夏入坐。

    畢夏毫不客氣地坐下。然後向眾人問道:「你們都是今年應試地舉子?考文科還是考武科?」

    周忱有氣無力地說道:「我是來考文科地。」

    錢成大聲道:「我是來考武科地。」

    景秀自信地一笑。「我打算兩科都試試。」

    「哦?」畢夏頗為吃驚地端詳了景秀一陣。這位舉子年輕、英俊、魁偉。面如冠玉。劍眉人鬢。一雙眼睛明亮有如午夜朗星。雖說眼神中有那麼點玩世不恭地味道。但仍然令人頗有好感。「沒想到你居然是個文武全才。怎麼著。有出將入相地打算?」

    「願借兄台吉言。我確實有這個念頭。」

    忱用力歎了口氣,似是自言自語,又似向畢夏詢問:「武將立大功可入功臣廟,即便未立大功,只要是為國捐軀便可入烈士陵園。而且,公、侯兩級爵位非軍功不可封賞,這明顯是重武輕文嘛。這樣下去,將來怎麼能夠平衡武將文臣之間的地位?」

    聽了周忱的牢騷,錢成不由咧嘴一樂。

    畢夏睃了眼錢成和周忱,一個是威猛的虯鬚大漢,另一個則是俊美的少年人。若在後世進入影視界,前者可走硬漢路線,而後者顯然能夠很輕鬆地獲得奶油小生的稱號。

    「第一、功臣廟和烈士陵園只是身後尊榮,而且要是真論起來,哪裡還有比配享太廟更大的榮耀呢?畢竟沒有邊患或是邊患較少的年代,配享太廟的名額基本上都會歸文臣所得。第二、爵位只是對武將出生入死的功勞做出的封賞而已,並無實際權勢。若論治理國家,掌握中央實際權力的,還不是文官集團?」

    聽到這裡,景秀若有所思地搖搖頭。

    「洪武年間,太祖皇帝在宮內鐫鐵牌,嚴禁內臣干政。可是靖難之役中宦官多有軍功。當今聖上因此認為家奴可靠,不僅對宦官委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等軍政大權,而且登基之後便立即設立了東廠特務機構,由親信太監掌管。東廠和錦衣衛一樣,只對皇帝負責,不必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

    「在我看來,設立東廠並且由太監掌管,其本質就是宦官干政。如果皇帝勤政,大小事務皆親自管理,那麼宦官還不敢擅權。但將來的事誰又說得準呢?如果將來某個皇帝怠政,那麼宦官便可以乘機弄權。所以說,掌握中央實際權力的,未必會是文官集團。」

    畢夏深深地看了景秀一眼,滿臉地欣賞。

    「年輕人想得很深遠嘛。不錯,按現今的制度,如果將來某個皇帝一旦怠政,確實可能導致宦官之禍。」

    「不過你想過沒有,除開國皇帝那一代之外,後世的皇帝總是生長於深宮之內。太監一定都是壞人嗎?至少那些生長於深宮之內的皇帝不會這樣看。在他看來,這些從小陪伴自己一起長大、陪自己玩遊戲而且十分聽話的夥伴,肯定比那些表情嚴肅、經常批評自己而且干涉自己行為的大臣更討人喜歡。再者說,太祖皇帝將有關宦官的制度寫進《皇明祖訓》,規定宦官是天子的私臣,是內官,是皇帝的家人,直屬於皇帝。因此皇帝對內官的親密程度天然就高於外官。」

    說到這裡,朱棣突然想到了那位可憐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在煤山上吊時,唯有太監王承恩陪他殉國。京城裡的滿朝文武卻是闖賊來了降闖賊,建奴來了迎建奴。單就這個現象而言,太監能夠比大臣更獲得皇帝的信賴卻也並非無因雖說明朝末期也確實有幾個官員堪稱忠臣,但至少在崇禎以及眾多宮妃自殺的那一天,北京城內並沒有武將死戰、文臣殉節的紀錄。

    「此外,宦官本身是閹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他們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們在為皇帝辦事的時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著想。而且根據歷史經驗,武將可威脅皇權,比如安祿山;宗室可威脅皇權,比如晉時的八王叛亂;農民起義可威脅皇權,如黃巢;權臣可威脅皇權,比如王莽;后妃可威脅皇權,如武媚娘;唯有宦官,即便唐代宦官權勢大至可廢立皇帝,卻仍然需要依附皇權而存。」

    「有了這些天然優勢,太監自然能夠得到生長於深宮之內的皇帝更多的信任……對此,你有什麼辦法嗎?」

    看到景秀皺著眉頭沉思起來,畢夏微微一笑。

    「相見是緣,我告訴你們一個秘密:翰林院編修楊榮和我相熟,楊榮是天子近臣,深受天子所喜。他告訴我說,當今天子輕制藝、重策論注1。如果你們的策論能夠得到天子的欣賞,別說是進士出身,便是進士及第又有何難?景秀,想要讓後世的皇帝不借用太監去制衡大臣,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信心,這次會試你便以《論預防宦官為禍》為題寫策論吧。」

    周忱笑道:「畢兄,你說的『當今天子輕制藝、重策論』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這個消息在進京趕考的舉子當中已經傳遍了。我還聽說,這次恩科考試之後,將來的科舉考試不僅會出四書五經裡面的內容,還要考《大明律》和《大誥》。因為《大明律》和《大誥》是太祖皇帝編製的,而當今皇帝要盡孝道,因此要將《大明律》和《大誥》抬高到與四書五經同等的地位。」

    景秀插嘴道:「也不一定是當今皇帝為了尊崇太祖皇帝。國子監的學習課程就是《大誥》、《大明律》、四書、五經和《說苑》。可見本朝本來就很注重《大誥》和《大明律》。再說,反正中進士後有可能去當地方官,提前熟悉一下《大明律》和《大誥》,對將來判案也有好處。」

    周忱卻不服氣。「那當今皇上宣佈從今年正月起,『宗室女子纏腳則其父除名,官宦女子纏腳則其父丟官』又怎麼說?還不是因為馬皇后沒有纏腳的緣故!按你的說法,當官又不僅僅只需要判案,豈不是還應該把當官需要熟悉掌握的東西都加到科舉考試中去?」

    正常情況下改變科舉考試的範圍以及禁止官宦女子纏腳均會惹出很大的爭議,但是打著盡孝道的幌子就不同了,百善孝為先嘛。

    畢夏一笑,對周忱說道:「不同的官職需要掌握的知識不同,比如說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陞遷等;戶部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軍政;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若是把當官需要熟悉掌握的東西都加進去,那考試範圍也太大了。不過,將來的科舉考試會多些知縣需要掌握的知識也是可能的。」

    錢成卻不參加他們的這個話題。「不公平,不公平。畢夏兄既然說相見是緣,卻只出了《論預防宦官為禍》這一個題目給景秀……不如也給我和周忱一人一個?」

    畢夏失笑。

    「也罷,我這裡還有兩道題目:《論如何實現華夷一家》、《論如何解決遊牧民族對中原的騷擾》。你和周忱一人一道。」

    「好了,該說的我都說了,現在不說科舉考試的事了。喝酒聊天!」

    「聽畢兄的。」周忱爽快地捫了一大口酒。「我們在這裡痛快地吃肉喝酒,憧憬著金榜題名,你們誰知道那個連中三元的黃觀黃大人現在怎麼樣了?真是奇怪,當今聖上所公佈的『文職奸臣』名單中黃大人名列第六。可是我聽說,黃大人聽聞建文皇帝已死的消息後,自知大勢己去,便投江自盡。誰知道當今聖上居然派了專人保護黃大人,看到黃大人投江,趕緊就把他救了起來,然後將他送回南京好言相勸。後來還是當今大儒方孝孺親自出面說服,總算打消黃大人的死志。只是不知道黃大人現在怎麼樣了……」

    註:制藝即八股文,策論即議論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