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錄 網友上傳章節 第335章 環環相扣
    第335章環環相扣

    秦軍兩線作戰,必有所側重。以今日大秦財力,必以中原為重,但代北又不能丟,只能被動防守,如此秦軍主力雲集於代北,而中原兵少將寡,面對齊楚聯軍的瘋狂反撲,恐怕負多勝少。

    假如咸陽宮與武烈侯關係密切,秦王政還可以調用京畿軍隊支援中原,但現在兩者勢同水火,就算武烈侯無意窺伺咸陽,秦王政也不敢有絲毫懈怠,必定全力保證關中安全。中原沒有援軍,僅靠地方軍作戰,形勢不堪設想。大秦佔據中原不過三四年時間,中原人對大秦至今沒有產生什麼歸屬感,心中依舊懷念故國,對大秦那種刻骨的仇恨更是沒有消減,所以一旦中原形勢大亂,其全面崩潰不過是時間問題。

    當初武烈侯逼著咸陽讓步,在中原建十萬常備軍,就是考慮到中原人短期內不會忠誠於大秦,中原必須以重兵鎮戍。現在中原常備軍主力在中山戰場,未來一部分要趕赴代北作戰,一部分要鎮戍河北,返回中原作戰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說,就算咸陽宮命令中原軍返回中原,上將軍王翦和武烈侯也會想方設法留下他們,置中原於險境,乘機打擊關東系勢力,繼而在未來的政局中迫使咸陽宮做出讓步。

    蒙氏因此成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這不是蒙氏有沒有能力守住中原的問題,而是在殘酷的政治博弈中,像蒙氏這種「棋子」就算有逆轉乾坤的能力,就算是一頭猛虎,也會被更強大的對手,被一群惡狼毫不留情地圍殺。

    武烈侯對關東系的打擊力度當真是一浪高過一浪。當初他打擊熊氏外戚的時候劍光四射,鋒芒畢露,現在他的手段變了,變得非常隱蔽,但殺傷力更強,屢屢置對手於死地。從姚賈、頓弱到尉僚,關東系重臣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如今輪到蒙氏了。

    蒙嘉有先見之明,他預感到蒙氏的危機正撲面而至。在秦王政下令調武烈侯去河北的同時,他就飛速密告蒙武,請蒙武放棄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主動向武烈侯示好,務必給蒙氏留一條後路。從長遠利益來看,武烈侯的國策變革方案有利於蒙氏,雖然蒙氏不能背叛秦王政,不能公開支持,但完全可以做到暗中支持。政治鬥爭的本質是妥協,妥協之下的雙贏才是上上之策,相比起來,殺戮終究是兩敗俱傷的下下之策,這對任何一方包括對王國其實都沒有絲毫好處。

    蒙武今夜暗訪武烈侯,是示好,也是一種妥協。

    武烈侯接受了他的示好,明確告訴他,北方戰局不過是一個誘餌,而陷阱卻在中原,獵物就是蒙氏。

    接下來就是蒙氏的選擇。不管蒙氏如何破局,他始終都是獵物,能否成功逃過死劫,關鍵不在於蒙氏是否有逃過死劫的能力,而在於他是否有做獵物的覺悟。假如蒙氏心甘情願做獵物,那麼武烈侯就願意與之妥協,並以此再設一個局,以蒙氏為誘餌,以咸陽宮為獵物,最終獲得更大的優勢迫使咸陽宮在國策變革一事上做出讓步。

    蒙氏因此獲得的報酬很豐厚。他既沒有背叛秦王政,也沒有與武烈侯形成對抗,相反,他在複雜的局勢中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有利於蒙氏利益的選擇。

    蒙武躊躇不決,他要衡量其中的得失,他要推衍出蒙氏從中獲得利益多少,而蒙氏獲利的多少則取決於中原局勢的最終結果。

    「如果代北戰事久拖不決,京畿大軍不能出關支援,那中原危在旦夕。」蒙武低聲歎息,等待寶鼎給他一個明確的答案。

    「中原局勢如何發展,關鍵不在中原,而在東南。」寶鼎語意雙關地說道。

    東南熊氏?中原陷入困境,咸陽宮肯定要調用東南援軍,但東南大軍一旦進入中原戰場,江南就危險了,所以東南熊氏左右為難,不管最後他是敗於中原還是丟失江南,東南熊氏最終都要承擔罪責。東南熊氏難道願意束手就縛,眼睜睜地看著咸陽宮宰殺自己?當然不會,東南熊氏肯定要誓死一搏,但東南熊氏用什麼辦法才能逆轉危局?

    這裡就存在著一個被動和主動的問題。假如東南熊氏有遠見卓識,看到了未來的危局,主動去推動和引導局勢的發展,那麼咸陽宮就很難如願以償地宰殺熊氏外戚,而咸陽政局的發展也會隨之而變。如此一來,武烈侯操控北方局勢,東南熊氏引導南方局勢,雙方夾擊咸陽宮,其結果可想而知。

    那麼,東南熊氏會不會主動出擊?如果主動出擊,又將採用那些主動之策?這些主動之策將推動中原局勢向何種方向發展?

    蒙武沒有思考太長時間,他無須知道更具體的答案,他只要知道武烈侯和熊氏可以控制未來局勢的發展就足夠了。在武烈侯和熊氏的南北夾擊下,不要說蒙氏沒有抵禦之力,就算是咸陽宮,恐怕最終也要飲恨收場。

    蒙武不再繼續這個話題,而是把話題轉移到了中原防禦和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嚴重影響到中原穩定等事情上面,這其中就牽扯到中原軍政官長的調動和一些農耕、工商、賦稅、徭役等具體政策的變化上。

    秦王政既然要控制中原,當然要大量更換中原的軍政官長,而這些軍政官長們的更換,必然會帶來諸多政策上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必然影響到中原的穩定。

    寶鼎和昌平君先後主掌中原,兩者在政策上一直保持著統一性和連續性。去年冬天寶鼎離開中原後,蒙武雖然繼任,但因為中原的軍政官長們大都還是那幫人,所以政策上也沒有任何變化。現在寶鼎去了北方,自身困難重重,當然無力兼顧中原,如此咸陽宮必然對中原「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造」,而這種「改造」的所傷及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蓼園的巨商富賈。這些人在寶鼎的政策照顧下,大肆擄掠中原財富,此事雖然有它的「前因後果」,但畢竟很多地方與大秦律法相衝突,咸陽宮早就不滿了,此次本正好逮到機會,新賬老賬一起算。

    蒙氏可不想因此與武烈侯結下深仇,這也是蒙氏決定暗中與武烈侯妥協的原因之一。武烈侯在中原實施的一系列政策同樣讓蒙氏獲利頗豐,假如這些政策被咸陽宮改變甚至禁止,蒙氏也是利益損失者之一。

    寶鼎給出了一些拖延和變相阻礙的建議,最終他說了一句話,「有些事,該來的終究要來,但未必就是壞事。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利弊兩面,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利」如何規避它的『弊』。」

    蒙武微微一笑,心領神會

    =

    第二天寶鼎離開大梁,以最快速度渡河北上,直奔中山戰場。

    上將軍王翦的行轅設在宜安,距離呼沱水前線不過幾十里。在寶鼎沒有抵達宜安之前,王翦就已經在自己的行轅附近另置一座大營,給寶鼎做臨時行轅用。

    寶鼎到達宜安後,太傅府和護軍中尉府大小官員以及虎烈軍馬上進駐行轅,王翦、羌廆(hui),楊端和等大軍統率向寶鼎詳細介紹了中山和雁門戰況,王賁和馮毋擇等河北軍政官長們也向寶鼎稟報了當前河北的局勢。

    正如寶鼎所推測,王翦在中山戰場故意造成僵持之局就是為了消耗趙燕聯軍,同時也是為了掌控整個北方戰局。只要中山戰場沒有決出勝負,匈奴人就不敢傾盡全力殺進代北,如此秦軍也就牢牢控制了北方戰局的發展。

    不過這個僵局是暫時的,遲早都要被打破,不是被秦軍自己打破,就是被匈奴人打破。假如被匈奴人打破,秦軍也就失去對北方戰局的控制,所以,秦軍選擇何時打破僵局非常關鍵,這直接關係到對整個北方戰局的掌控。

    晚上接風宴席散去之後,王翦、王賁父子和羌廆把寶鼎請到軍帳,繼續商談戰局。

    王賁把統率部的攻擊策略做了說明。按照王翦的設想,寶鼎到河北之刻,也就是打破中山戰場僵局之時。

    寶鼎聽完之後,不動聲色地問道,「之後呢?中山戰事結束之後的策略呢?」

    「北部軍一分為二,一部與北疆軍火速趕赴代北戰場,一部則與河北軍鎮戍中山,與燕國對峙。」王賁不假思索地說道,「楊端和與章邯則率中原軍火速南下,確保中原的安全。」

    寶鼎沒有說話,臉色漸漸冷峻。

    王翦、王賁和羌廆互相看看,意識到寶鼎的到來恐怕要讓北方戰局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而統率部先前所擬的策略十有**要作廢。

    「我不回咸陽是因為我們的目的沒有達到。」寶鼎開口說道,「我到河北來,就是要實現我們的目的。」

    王翦和羌廆沉默不語。

    王賁猶豫了一下,說道,「咸陽財賦有限,無力支撐當前戰事。如果同時開闢兩個戰場,極有可能兩者皆失。」

    「為了達到目的,暫時失去的代價完全可以承受。」

    寶鼎這話一說,王賁也沉默了。疆土失去了,可以再奪回來,但假若失去了朝堂上的權力,那就一無所有,甚至連身家性命都保不住。

    「武烈侯有何對策?」羌廆問道。

    寶鼎稍事沉吟後,把自己的謀劃和盤托出。

    王翦、王賁和羌廆臉上的表情雖然很平靜,但心裡卻是波瀾起伏。今日的公子寶鼎長大成*人,不但可以和秦王政分庭抗禮,甚至還能影響或者決定大秦乃至整個中土的命運了。

    這個謀劃的核心就是以武力迫使咸陽宮封王子,建封國,把中央集權制下的封國制度付諸實踐。

    封國制度是基礎國策,這個國策一旦付諸實施,其他國策不改也得改。寶鼎因此推動了國策變革,並掌控和引導著國產變革的方向,隨之而來的則是本利益集團從中獲得的巨大權力和財富。

    寶鼎說完,軍帳內隨即陷入寂靜,王翦、王賁和羌廆各自沉思。

    良久,王翦撫鬚問道,「齊楚合縱攻打中原的把握有多大?」

    秦王政和咸陽宮當然不會任由局勢失控,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肯定要與齊楚議和結盟,以三足鼎立來贏得緩衝時間。齊楚兩國目前的形勢都不好,齊國還沒有從大饑荒的打擊中恢復過來,楚國剛剛經歷了王統更替,他們迫切需要恢復元氣的時間,如果能脅迫秦國議和來實現三足鼎立之局,當然求之不得。

    「我在楚國的謀劃還沒有結束。」寶鼎笑道。

    王翦略感驚訝,「願聞其詳。」

    寶鼎把景氏和項氏打算誅殺陽文君熊岳,清洗其勢力,以控制朝政的事簡要說了一下,「不出意外的話,陽文君熊岳的時間不長了。」

    「看樣子,你和黃氏的聯姻還是起到了作用。」王翦說道,「如果沒有春申君這層關係在裡面,項氏恐怕不會主動找上門。」

    「我向春申君舊部做出過承諾,要為春申君報仇雪恨。」寶鼎笑道,「現在既然有這個機會,項氏一定要殺陽文君,而我又無力保全陽文君,那何不做個順水人情,就勢推一把?陽文君一死,楚國必然斷絕與我大秦的盟約,與齊國合縱聯手攻打中原。」

    王翦微微點頭,又問道,「熊氏能否拿出正確的對策?假如熊氏在關鍵時刻犯下致命錯誤,我們有可能失去中原。雖然借此機會重創了關東系,但熊氏卻為之陪葬,而立儲之事肯定要再起波折。如此我們的損失過於慘重,得不償失。」

    「對於熊氏,我已經盡力了。」寶鼎歎道,「我和熊氏有舊怨,彼此間的信任有限,就算我說了真話,熊氏最多信三分,所以臨走前我雖然嚴辭告誡了昌文君,但昌文君是否聽進去了,是否能夠說服昌平君,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陽文君熊岳肯定會死在齊楚合縱攻打中原之前,有這段時間做緩衝,熊氏應該能拿出有利對策,不至於自縛手腳,任由咸陽宮肆意宰殺。在我看來,只要熊氏不謀反,不叛亂,不割據,那麼形勢再糟糕,他們也能自保,不至於給咸陽宮連皮帶骨頭一口吃了。」

    王翦想了一下,說道,「你這個謀劃是個連環計,從代北、河北到中原、東南、江南,由南到北,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太大偏差,否則就會影響到全局,但我們不可能掌控所有環節,所以必須做最壞打算,也就是說,即便謀劃失敗了,我們也要確保自身的安全。」

    寶鼎點點頭,「所以說,如何操控中山戰局是關鍵,只要這步棋走好了,我們就能把中原大軍留下來,如此大秦武力大半控制在我們手上,進退無憂。」

    王翦沉吟不語。

    寶鼎的計策是在呼沱水一線不斷地增加營寨,做出秦軍主力雲集中山戰場的假象。這樣一來,趙燕兩國在主動議和的同時,會急告匈奴人和齊國,懇求他們在代北和中原兩地做出有效策應。

    匈奴人和齊**隊一旦對代北和中原做出大舉入侵之勢,秦軍隨即做出無力支撐三個戰場的假象,示敵以弱,在中山戰場佯裝舉棋不定,裹足不前,繼續與趙燕聯軍僵持。

    趙燕聯軍在中山戰場吸引了秦軍主力,而秦軍又做出了不敢決戰的假象,更在代北戰場主動後撤,如此必能yin*匈奴人大舉進攻。

    匈奴人殺進代北腹地之後,秦軍就迅速拿下中山,然後主力大軍就有足夠理由全部轉戰代北。

    秦軍主力全部殺進代北,河北、中原等地空虛,齊楚合縱軍必然出擊,如此中原戰事爆發。

    秦軍主力都在代北,秦王政和咸陽宮能夠調動的軍隊已經非常有限,所以不出意外的話,咸陽宮若要力保中原,就必須與武烈侯妥協,以此來換取武烈侯和老秦人的支持。只待秦軍主力在代北擊敗了匈奴人,隨即就能南下轉戰中原。

    中原如果丟了,不管替罪羊是誰,秦王政、咸陽宮和關東系都將為此付出慘重代價,尤其秦王政,在決策和用人上屢屢出錯,難辭其咎,其威信將再遭重挫。

    這一計策中,有四個最為致命的不確定因素。一個是時間。中山戰場的僵持之局如果拖長了,中原戰事提前爆發,那此計失敗。還有一個就是匈奴人,匈奴人如果非要等到中山大戰結束,非要等到秦軍和趙燕聯軍打得兩敗俱傷才大舉入侵,那此計同樣失敗。其三就是中山大戰。中山大戰一旦打得血肉橫飛,秦軍不但付出了時間,還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那此計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就難說了。最後一個就是糧草輜重。咸陽現在能拿出來的錢糧武器實在有限,以現有糧草武器的存儲數量,根本支撐不了這一計策,因為這一計策所需時間太長,甚至有可能延續到年底甚至延續到下一年度。

    王翦、王賁和羌廆三人仔細商討後,詢問寶鼎可有妥善辦法解決這四個致命要害。

    =

    =

    =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