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集大清軍官交易所
大明1937
十四格格沒有理會四周的各種目光,右手把玩著鋼筆、左手拿著一份文件,毫無表情地念道:
「35年12月份,廣武上台之前,清軍中各級軍官實缺的價格又有了普遍上漲,整體平均行情比34年同期升高了15%……其中以中下級實缺的漲幅最為明顯。其中漲幅最大的是營長,34年12月想當一個營長平均需要花3000大洋,到了35年12月就升為3800大洋,漲幅達到27%……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上層實缺價格上漲的幅度比緩和,比如一個旅長價格為22000大洋,比34年同期只上漲了9%……
「但是到了35年底,廣武政變上台、宣佈戰爭總動員之後,清軍各級軍官實缺的價格驟然大幅下降,營長價格平均只有1500大洋,一個旅長價格只有18000大洋……這樣,諸位大人可以看出,清軍中下級軍官價格受戰爭因素的影響最大,波動最為敏感……而上層軍官則比較穩定,和平時期漲幅不大,而面臨戰爭的時候跌幅也不太大……」
十四格格這一通麻木的照本宣科,會場裡的大臣們大都是一頭霧水。向小強聽得也快受不了了,心說姐姐你以前是不是做過證券分析師啊。
……
「咳咳……」向小強幹咳一聲,打岔笑道,「公主殿下……因為諸位大人雖然瞭解清軍中買官賣官的情況,但是總是不那麼全面。這樣吧,您是不是先來個大致性的介紹?」
「唔。」
十四格格瞥了向小強一眼,又抬起眼來偷瞥了一圈其他大臣,咳嗽一聲,低著頭吞吐著邊想邊說:
「嗯……也好……是這樣的……嗯,清軍基本上……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和大明不一樣的……」
大殿裡又升起了那種「嗡嗡」聲,不少大臣都不滿了,開始相互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很多人都鄙視地瞥著十四格格,目光中充滿了優越感。
……哦,原來這就是遼陽公主啊!原來這就是當初那個威震大明廠衛的滿清特務頭目啊!也不過如此嘛!
但這畢竟是大明公主,大臣們縱有不滿,也都還守著臣子禮節,沒人出言打斷的。
朱佑榕坐在首位上,揪心又同情地看著十四格格,悄悄端起茶來喝了一口,掩飾自己心中的焦急。
向小強也低著頭,什麼話也沒說。他知道十四格格和朱佑榕不一樣,不像朱佑榕從小就生活在鎂光燈和鏡頭下。而且這裡面也有十四格格本身的性格原因。她來大明之前儘管掌握巨大權力,但總是習慣把自己藏起來,習慣於生活在「陰影」之中。既不上報紙也不在公開場合露面,行蹤隱秘,來無影去無蹤的,即使粘桿處內部開會也都是那一幫老熟人而已。
上次她在奉天殿記者招待會上的糟糕表現,就已經看出十四格格不太適應公開場合了。特別是今天又是在上次的大殿中,還是大明全體軍政最高長官聚集一堂,隨便一個人的實際地位都比她高……再加上現在要她說的,都是她的「祖國」、她的民族的陰暗事實……雖然目的並不是藉此羞辱她,但大庭廣眾之下,這無疑加重了她的自卑。
……
向小強一隻手在桌子底下悄悄伸過去,輕輕放在了十四格格的大腿上。不過他並沒有藉機撫摸,而是寬慰地輕拍了兩下。
十四格格吞吐的聲音頓時一僵,猛地抬起頭來,全身的緊張馬上從桌子上面轉移到桌子下面去了。大腿變得僵硬,頭腦一片空白,不過嘴裡卻毫無意識地滔滔不絕起來:
「……諸位大人都知道,清軍中也是和清官場一樣,賣官鬻爵也是很盛行的。但是諸位大人可能只知道這很盛行,卻不知道盛行到了什麼程度。實際上清zf官場的賣官鬻爵程度要超過軍隊,但卻沒形成這種如同股市一樣的的價格行情。因為地方官府的情況複雜得多,在不同的地方當官,油水會有很大差異。而且清zf的官吏種類多如牛毛,不像軍隊中,只有軍、師、旅、團、營、連、排這麼幾種主要級別。而且各地駐軍的油水差別,也不像各地官府差別那麼大,所以軍隊中官位的『價格』更容易統一,我們也更容易統計。
「相比較戊戌變法三十七年來的價格走勢,清軍官位先有一個短暫下挫。然後是逐年上升的趨勢。短暫下挫,就是光緒朝戊戌變法之後,北清的吏治有過一個短暫的較清廉階段。這時候也是北清各項建設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賣官鬻爵的現象有了一定的收斂,所以軍隊中官位的整體行情也隨之下跌。但是到了宣統朝中後期,各項改革停頓倒退,北清的吏治開始急劇腐化,比維新前更甚。因此,官府以及軍隊中的各級實缺價格也一路攀升。
「清軍官位價格行情有個特點,就是和平時期不斷上漲,一旦要打仗了就會急速下跌,比如去年年末明清開戰之前、局勢緊張的時候。因為想買官的都是準備發財的,不是準備真的上戰場送死的。一旦要打仗了,大家也都不再買軍官當了。特別是旅長以下的官位,行情是直線下降。因為旅長以下的軍官,一般都是要親自上前線的,有生命危險。而旅長以上的軍官不需要上第一線,打起仗來至少沒有生命危險,所以行情下跌的還不太厲害。
「除了這個原因,還因為在清軍中,連長排長這樣的中下級軍官比較好當,畢竟不像旅長師長那樣的高級軍官一樣要很系統的軍事知識。軍、師、旅級的軍官也不是誰拿錢都能當的,一般還是要正規軍校出身,還要有很強的裙帶關係,也就是後台。後台越硬,要掏的錢越少,有的關係比較厲害的,甚至可以免費當。但是中下級軍官就不同了,除了一部分軍校出身的之外,很多都是地方上的有錢人子弟,連軍校也沒念過,直接拿錢買進去的。
「比如張三是開酒樓的。一般要想把酒樓開下去的話,張三首先得把當地官府和駐軍餵飽,其次把當地的民間惡霸餵飽。不過要是張三花兩三千大洋,在當地駐軍裡為他兒子買一個營長當的話,那麼他兒子手下就有了幾百號弟兄,當地的民間惡霸至少就不敢主動上門欺負了。……兩三千大洋雖然是很大一筆錢,但是因為投資了一個營長,今後雖然還得喂官府,但民間惡霸那邊的錢就省了,因為駐軍就是當地最厲害的惡霸,比官府還厲害。但如果對方的後台更大,那張三就仍需要孝敬。不過因為他兒子當著官軍營長,所以對方心中也有數,也會給面子,收張三的錢會比別的商號少很多。這樣算下來,投資軍官就很值得了。」
……
大殿裡,大臣們唏噓著。北清是個非常封閉的國家,在外面想通過報紙看到如此具體的例子,那是很難的。十四格格說的這些,大臣們都是第一次聽到。其實不只大臣們,就算是大明的情報機構,相關訊息也沒有這麼全面。他們可以通過間諜特工長期搜集,最後拼湊出一個不完全的大體面貌。但是十四格格因為掌管過北清自己的情報大網,所以她遠遠不止瞭解「大體面貌」,她甚至可以畫出詳細的價格走勢圖來。
十四格格輕舒了一口氣,完全拋棄緊張了,微笑了一下,繼續說道:
「今年年初,明清停火之後,清軍軍官的價格又開始攀升。到了現在,一個營長的平均價格已經漲到了4700大洋。停戰不到半年時間,就比去年戰前漲了23%。34年年底到35年年底,一年時間,清軍營長價格只上漲了27%,而現在半年時間,營長價格就上漲了23%,漲幅可以說將近翻番了。這也佐證了北清在戰後半年中,國內情況更加惡劣了。十年前買官的人多半是為了斂財,但十年後買官多半是為了自保。
「因為最近幾年北清各地官府流行一種更快、更直接的斂財方式,那就是讓警察在大街上把人直接抓走,扔在號子裡隨便安一個罪名,然後讓家裡交錢贖人。多少錢視其財力而定。如果不交錢,那被抓的人很快就會死在牢房裡。經常一次會抓很多人,然後官府和警察分賬。但如果被抓的家裡有人是當地駐軍裡的軍官,那麼級別高的話,可能雙方坐在一起吃個飯,大家哈哈一笑說是誤會,人直接就放出來了。就算級別比較低,那官府也不會做的太絕,會有一個很大的折扣,不至於讓他傾家蕩產。」
十四格格說道這裡停了一下,端起杯子喝茶。外交大臣趁機插話道:
「公主殿下……您說的北清官府抓人斂財等等,這個臣等也都是瞭解的,我們大明民眾一貫也都是瞭解的。但是有一個關鍵問題,希望殿下能給臣等解惑。」
十四格格一怔,然後微笑道:
「好,賀大人請講。」
賀子光說道:
「請問公主殿下,您說清軍中買官賣官相當普遍,而中下級軍官之中更加普遍。臣等不知其中的具體比例大致為多少?也就是說,清軍的各級軍官中,其中出身軍校、且是憑本事當上的占幾成?其中出身軍校、但是憑裙帶關係、或者花錢當上的占幾成?其中根本沒上過軍校、僅僅是憑裙帶關係或花錢當上的,又佔幾成?而殿下的具體數據又是如何收集的?……這是關鍵問題,希望殿下能給臣等一個明確回答。
「請殿下不要誤會,臣等並無指責殿下信口開河之意。臣等的意思是:假如清軍中連軍校也沒上過、僅僅是花錢買來的軍官比例很大、比如超過一半的話,那這樣的軍隊就是烏合之眾,兵力雖大亦無可懼,我大明又有何理由不立即北伐呢?希望公主殿下能為臣等解惑。另外這個決策關乎大明國運,還請殿下提供有說服力的數據來源。」
十四格格又低下頭,目光有些散亂,沉吟了片刻,說道:
「這個……賀大人,因為這個數據和價格不一樣……什麼官銜什麼價格,這個一般都比較公開,比較方便打聽……至於具體誰是花錢當的,誰是憑關係當的……由於牽扯到太多人的前程和利益,所以就算我在粘桿處的時候,下面報上來的數字也不敢說絕對可靠……不過我可以跟你說,你說的第一類軍官,也就是出身軍校、又是完全憑本事當上的軍官,沒有。完全沒有。」
向小強為了達到效果,故意追問道:
「殿下,北清的一千多萬軍隊裡,這種軍官一個也沒有?」
十四格格咬了一下嘴唇,低著頭猶豫了一下,說道:
「這個……應該是沒有。……就算有過一兩個,那多半也是各種陰差陽錯、機緣巧合……可以忽略的。」
賀子光接過去問道:
「那也就是說,清軍的軍官全部都是憑後台或花錢當上的了。但關鍵問題是,其中軍校出身懂軍事的有多少?不懂軍事的有多少?請殿下解惑。」
十四格格又猶豫著說道:
「具體的……具體的比例,我也不太好說……」
「殿下,不太好說?」
十四格格有些慌亂了,支吾著說道:
「嗯,非軍校出身的肯定是不少的,但絕不至於到一半……」
「哦?那有多少?三分之一?」
「嗯……」十四格格想著說道,「排長級別的應該不下三分之一,但是連長往上,比例就少些了……」
外交大臣搖了搖頭,靠在椅子靠背裡,看看左右眾人,顯得對很不滿意。其他大臣們也相互看著,也顯得對這種回答不滿意。
海軍大臣看到這種情形,呵呵一笑,說道:
「諸位,公主殿下說的對,這種數據是不太好搜集。也許搜集一批實例不難,但是要想得出一組十分精確、甚至能夠對承擔大明國運的數據,那就太難為人了。畢竟這只代表清軍中的一種廣泛的現象,讓我們知道清軍內部是這麼一回事就行了。我們總不能說,非軍校軍官占55.3%我們就北伐,占45.6%我們就不北伐……這畢竟是討論戰爭,不是討論關稅率和貿易逆差。以臣之見,就算清軍軍官百分之百都是軍校出身,我們也要堅定的北伐。非軍校出身軍官就算只佔10%,那都是很好的事情。如果佔到20%那就更好了。為何一定要要求過半呢?……戰爭是很嚴肅的事情,不能靠天上掉餡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