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的影響還越出中國的國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1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譯本。《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於上層人士以及准備*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於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語言大膽而清麗,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辟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於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於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
《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
楚辭,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國文學)。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後,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先秦散文
“先秦”指的是秦統一之前的歷史時期,包括原始、奴隸、封建社會初期三個階段。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發生和發展的最初階段,是中國文學的源頭。
(1)最早產生的兩種文學樣式是原始詩歌和原始神話。二者均是集體創作的口頭文學,原始詩歌具有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特征,原始神話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
(2)殷商甲骨卜辭、《周易》古經、殷商及西周銅器銘文,都是早期書面散文的萌芽。蘊涵著一定的文學因素。
(3)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歷史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此外,《逸周書》也是一部類似《尚書》的史籍。孔子編著的《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二書體現了早期歷史散文的特征。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中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二書標志著歷史散文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在語言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諸子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
第二階段,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
第三階段,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
漢賦
漢賦是在漢代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采擒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游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漢賦可分為大賦和小賦。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礡,語匯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巨制。西漢時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捨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
漢賦,在文學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首先,即以那些描寫宮苑、田獵、都邑的大賦來說,大都是對國土的廣闊,水陸物產的豐盛,宮苑建築的華美、都市的繁榮,以及漢帝國的文治武功的描寫和頌揚,這在當時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而賦中對封建統治者的勸諭之詞,也反映了這些賦作者反對帝王過分華奢**的思想,表現了這些作者並非是對帝王貴族們毫無是非原則的奉承者和阿諛者。盡管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現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仍然是不應抹殺的。
其次,漢大賦雖然炫博耀奇,堆垛詞藻,以至好用生詞僻字,但在豐富文學作品的詞匯、鍛煉語言辭句、描寫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後的很多詩文,往往在語言、辭藻和敘事狀物的手法方面,從漢賦得到不少啟發。
最後,從文學發展史上看,兩漢辭賦的繁興,對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中國的韻文從《詩經》、《楚辭》開始,中經西漢以來辭賦的發展,到東漢開始初步把文學與一般學術區分開來。《漢書·藝文志》中除《諸子略》以外,還專設立了《詩賦略》,除了所謂儒術、經學以外,又出現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晉則出現了“詩賦欲麗”(曹丕《典論·論文》),“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陸機《文賦》)等對文學基本特征的探討和認識,文學觀念由此日益走向明晰化。
漢賦在流傳過程中多有散佚,現存作品包括某些殘篇在內,共約二百多篇,分別收錄在《史記》、《漢書》、《後漢書》、《文選》等書中。
唐詩
唐代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頻繁,國力強盛,呈現出一派興盛的輝煌局面。自太祖開國,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間,采取了開明的政治,使李唐社會保持了長期的穩定,經濟上也得到持續的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使了唐代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唐代三百余年的歷史中,詩歌特別繁榮。唐代詩歌體裁多樣,風格各異,他們的作品之多、題材之廣、內容之豐、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絕後的,流傳於後世的詩歌就有4*00多首。唐代詩歌的繁榮造就了很多偉大的詩人,唐代的詩人特別多,他們有的被後人貼上了“標簽”,成為“品牌”,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怪李賀等。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表達人生悲歡的;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等等。
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絕句和律詩。唐代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唐詩美麗,唐詩的最大特點是生機*然,氣象崢嶸,異彩紛呈,猶如春天,萬木競發,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這就是唐代的生氣。唐詩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濺的火花,走進唐詩,猶如走進春天的森林,鳥語花香,清芳撲鼻。
唐詩多以豐神情韻見長,字裡行間充滿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閃灼著自由和歡樂。唐詩有著生龍活虎騰踔的節奏,在一氣到底而又纏綿往復的旋律之中,有著欣欣向榮的情緒,即使是感歎人生孤獨、描寫邊關征戰的詩歌也是流暢、優美、輕快。唐代詩歌的頂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莊子的飄逸和屈原的瑰麗融而為一,奏出了唐代詩歌藝術的最強音,被稱為盛唐之音,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的極峰。
唐詩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到現在在中國還流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的口頭禪,可見中國人對唐詩的熱愛。
宋詞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於隋,定型於中晚唐,盛於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並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於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裡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
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160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詞終於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
*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並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今天的詞作*0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後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並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裡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婉約派與豪放派
(1)婉約派
婉約,是宛轉含蓄之意。此詞始見於先秦,魏晉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學辭章,如陳琳《為袁紹與公孫瓚書》:“得足下書,辭意婉約。”陸機《文賦》:“或清虛以婉約。”在詞史上宛轉柔美的風調相沿成習,由來已久。詞本來是為合樂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為娛賓遣興,演唱的場合無非宮廷貴家、秦樓楚館,因此歌詞的內容不外離思別愁、閨情綺怨,這就形成了以《花間集》為代表的“香軟”的詞風。
北宋詞家承其余緒,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人,雖在內容上有所開拓,運筆更精妙,並且都能各具風韻,自成一家,然而大體上並未脫離宛轉柔美的軌跡。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軟媚”(《詞源》)、“綢繆宛轉”(《酒邊詞序》)、“曲折委婉”(《樂府餘論》)等語,來形容他們作品的風調。明人徑以“婉約派”來概括這一類型的詞風,應當說是經過長時期醞釀的。
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慎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窄狹。
由於長期以來詞多趨於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如《州山人詞評》就以李後主、柳永、周邦彥等詞家為“詞之正宗”,正代表了這種看法。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
(2)豪放派
北宋詩*新派作家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都曾用“豪放”一詞衡文評詩。第一個用“豪放”評詞的是蘇軾。據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這則故事,表明兩種不同詞風的對比。南宋人已明確地把蘇軾、辛棄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以後遂相沿用。
豪放派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甚至涉於狂怪叫囂。南渡之後,由於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陳與義、葉夢得、朱敦儒、張孝祥、張元傒、陳亮、劉過等人承流接響,蔚然成風。豪放詞派不但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影響詞林後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辛的詞人。
它不僅描寫花間、月下、男歡、女愛。而且更喜攝取軍情國事那樣的重大題材入詞,使詞能象詩文一樣地反映生活,所謂“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氣勢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為能事。詞論家對蘇軾詞所作的“橫放傑出”“詞氣邁往”“書挾海上風濤之氣”之評,對辛棄疾所作的“慷慨縱橫”“不可一世”之評,可移向豪放派。豪放派內部的分派較少,僅有蘇派、辛派、叫囂派三個階段性的細支。其風格雖然總稱豪放,然而各詞人風格亦有微差:蘇詞清放,辛詞雄放,南宋後期的某些豪放詞作則顯粗放,清朝的豪放詞人如陳維崧等亦多寓雄於粗,以粗豪見長。由於豪放詞人嗜於用典、追求散化、議論過多,某些豪放詞篇遂有韻味不濃、詞意晦澀、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點,這些亦是無庸諱言的。
豪放派雖以豪放為主體風格,卻也不乏清秀婉約之作,不名之家如此,名家亦如此。蘇詞《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辛詞《粉蝶兒昨日春》、《青玉案東風夜放》等皆是可伯仲婉約詞的名篇。
元曲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裡程碑。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1)宮調
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曲與宮調出於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五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曲的每一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聯而成。
(2)曲牌
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同時也規定了該曲的字數、句法、平仄等。據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容並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調而無曲詞。
(3)曲韻
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
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
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
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於句首。
明清小說
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到明清,徹底走向了世俗,特別是明清小說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明清時代是中國古典小說創作的黃金時代。《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這四部最為人熟悉的小說。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是世俗人情、市井生活。它來源於說唱文學,服務於“市井小民”。重視情節的曲折和細節的豐富,形成一種由說唱、表演、音樂、跳舞蹈相結合的綜合藝術——明清文藝。
明清文藝有對純真愛憎的歌頌贊揚,有對封建結婚姻的諷刺嘲笑,也有對*荒淫的欣賞味等。其中一個流行而突出的題材或主題是普通男女之間的*。明清文藝是一幅色彩斑斕的人世畫卷,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無花八門、多彩多姿的社會習俗圖,成為中國文化史中美的樂章。
明清小說《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小說,他的中心內容是演繹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種種矛盾斗爭乃至戰爭,講述一個個曲折的故事。《三國演義》以通俗、簡練、明快的語言,描寫了一批富於個性化的人物,如張飛的豪爽、關羽的高傲、曹*的機詐、孔明的智能等。《三國演義》情節前後發展一貫,但又富於曲折和變化,於清晰明朗的脈絡間構成了一個古典小說中少見的,既宏偉又嚴密的結構。
《水滸傳》的故事源於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作者是施耐庵。《水滸傳》的主要內容是敘述以宋江、李逵、林沖、魯智深、武松、吳用等為主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在各地受到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的迫害之下,紛紛集聚在水泊梁山,與宋朝相對抗的故事。《水滸傳》堪稱是中國白話文學的一座裡程碑。作者以很高的文化修養,駕馭流利純熟的白話,來刻畫人物的性格,描述各種場景,顯得極其生動活潑。特別是寫人物對話時,更是聞其聲如見其人。對一、二十個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是這部小說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有了《水滸傳》,白話文體在小說創作方面的優勢得到了完全的確立,這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極為深遠。《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長篇小說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到了新的高峰。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明代中期的小說創作以吳承恩的《西游記》為代表。這部小說是一部充滿幻想、情節離奇的小說,它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等人西天取經的過程。《西游記》中最迷人的人物當屬孫悟空,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上天入地,獨來獨往,率性而為,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自由和頑皮的部分,也成為了無數人理想的象征和寄托。
在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其藝術上的精致完美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人的感情和婚姻糾葛為中心線索,在賈府這一世代富貴之家從繁盛到衰敗的過程中,寫出以賈寶玉和一群紅樓女子為中心的許多人物的悲劇命運,反映了具有一定覺醒意識的青年男女在封建體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歷史宿命。《紅樓夢》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構撰的巨作,在藝術上,它達到了中國小說前所未有的成就。
古希臘文學
古希臘文學是指古代希臘世界的文學。廣義的古希臘文學涵蓋了從氏族制希臘社會到希臘化時代的文學,持續時間近1000年。古希臘文學是整個西方文學的源頭,也是歐洲文學的第一個高峰。
古希臘文學反映了歐洲從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現實生活,特別體現了古代世界的人們對戰爭與和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思考。古希臘時代顯赫的英雄行為和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深刻的體現。這些文學作品不僅為整個西方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為人們研究古希臘世界的歷史與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古希臘文學表現了古希臘人對宇宙、自然與人生的理解與思考,其中蘊涵著他們較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內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測,大自然不可駕馭,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們形成了帶有宗教宿命論色彩的“命運觀”。體現在文學中,命運對人具有絕對的控制性和不可改變性,人必須服從命運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圍內發揮最大的才干與潛能,隨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獨立不羈、狂歡取樂、享受人生的個體本位意識,而在困難面前又表現出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精神。威力無窮的命運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困惑與恐懼,也培養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個體精神。此外,他們在與命運抗爭中激發出了蓬*的生命活力。古希臘文學正是在描寫人對現世價值的追尋、人與命運的矛盾和抗爭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潑與美麗,表現了人類童年時期的自由、樂觀與浪漫。生命意識、人本意識和自由觀念是古希臘文學的基本精神,以後也成了西方文學與文化的基本內核。
古羅馬文學
古羅馬文學指紀元前後繁榮於古羅馬*(包括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治下的文學。其主要語言是拉丁語。盡管古羅馬共和國誕生於公元前510年(擺脫伊特魯利亞王朝的統治),但按照慣例,真正意義上的古羅馬文學則從公元前240年算起。
起源與概述:羅馬城建立於公元前8世紀。在古羅馬人生活的伊特魯利亞以南、台伯河以西地區,包含文藝活動的拉丁朱庇特慶祭節的設立應該不遲於公元前7世紀。受伊特魯利亞文明的影響,包括羅馬人在內的拉丁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鄉土文化。
古羅馬的文化主要是繼承希臘文化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希臘化時期,羅馬就輸入了許多希臘作品,加以翻譯和摹仿。在公元前146年羅馬滅亡希臘之後,更是將全部希臘神話、詩歌和戲劇據為己有,找了許多從希臘俘虜來的奴隸來做家庭教師,讓他們編劇作詩,並研究各種科學,這使得古羅馬文學染上了濃厚的希臘色彩。以神話為例,同希臘文化接觸後,許多羅馬的神祗便同希臘的神祗結合起來。如羅馬人信奉的主神朱庇特便等同於希臘的宙斯,他的妻子朱諾則等同於赫拉。至於太陽神阿波羅和文藝女神繆斯等則直接*羅馬神話,連名字都沒有變。
當然,古羅馬文學也並非全是古希臘文學的仿造品,因為它畢竟是羅馬社會的產物,其采用的語言是拉丁語。在西方學術界,古羅馬文學被認為是廣義的拉丁文學的一部分。與古希臘海洋民族不同,古羅馬屬於內陸民族,主要以耕牧方式生存,具有上古農民和牧民粗鄙、蒙昧、淳樸的特點。建國之後的古羅馬崇尚武力,追求社會與國家、法律與集權的強盛與完美,其文學具有更強的理性精神和集體意識,具有莊嚴崇高的氣質,卻也缺少希臘文學生動活潑的靈氣和無拘無束的兒童式的天真爛漫。古羅馬文學在藝術上強調均衡、嚴整、和諧,重視修辭與句法,技巧上偏於雕琢與矯飾。
歷史沿革:公元1世紀的維吉爾像古羅馬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共和時代、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應該指出的是,“共和時代”是一個政治概念,而“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則是兩個主要根據拉丁語言的發展和問題特征定性的名稱。共和時代止於公元前30年,實際上也包含了70年的黃金時代。此外,作為一個政治概念,共和時代始於公元前510年,但作為一個與文學發展相關的名稱,它的起始則從前240年算起。而盡管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覆滅於公元476年,學術界通常仍習慣於將公元2世紀中期(*∼150)作為古羅馬文學的終點。2世紀中期以後的拉丁語文學被定義為“後古典拉丁文學”,這一時期的拉丁語文學已經開始向中世紀*教文學過渡,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古羅馬文學了。
歐洲中世紀文學
中世紀文學是指歐洲各國中世紀時期的文學。在史學上,一般認為中世紀是指從公元450年左右羅馬帝國衰亡到15世紀文藝復興之間約1000年的時間。其思想文化上的主要特征是天主教會的勢力強大,*教神學影響到包括文學、藝術、音樂在內的一切藝術形式。
歐洲中世紀文學的藝術特點主要有:
(1)*教思想制約著中世紀文化。雖然當時的作家所受的影響有深淺的不同,但是,在*教思想逐漸深入到各個文化領域,並成為中世紀精神支柱的過程中,各類文學無不打上了它的印跡。有些文學作品公開宣揚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表現了封建領主和地主階級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侶階級的意識形態特征。同樣,也有些作品,僅僅帶有崇奉*教思想的特點。這反映了*教對文學影響的復雜性。
(2)在各種文化的交融中,特別是在中世紀封建制度和封建國家形成與確立的歷史條件的作用下,中世紀文學突出了各民族文學遺產中的一個基本思想——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很多作品描寫和反映了歐洲封建國家形成和確立時期的社會現實,歌頌了為保衛國家和民族而獻身的英雄人物,贊美了在確保王權中起過重大作用的英明帝王。但有些作品又將歌頌英雄和愛國思想與忠君思想、宗教思想結合起來,這實際上是愛國思想和英雄主義的中世紀化,也是東方古代文化中特有因素對中世紀歐洲文學的影響的反映。
(3)中世紀作為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形態,還出現了特定階層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例如騎士階層、市民階層的出現,就使得在正統的*教文學占統治地位的同時,世俗文化的傳統也以新的形態發展著,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反映。騎士文學將愛情作為描寫的主要對象,肯定現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承繼了古代文化精神,背離了禁欲主義。市民文學將筆觸指向城市市井生活和世態人情,具有較強的反封建意義。
歐洲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神話
從文學的角度來說,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神話通過以神為主人公,它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話了的英雄人物。神話的情節一般表現為變化、神力和法術。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有的表達了先民征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
中國古代有神話,但是向來沒有“神話”這個名詞。神話是什麼?茅盾先生曾下過一個定義:“神話是一種流行於上古時代的民間故事,所敘述的是超乎人類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雖然荒唐無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傳頌,卻確信以為是真的。”
中國神話豐富多彩,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創世神話。關於天地開辟、人類和萬物起源的神話。又稱開辟神話。創世神話是人類幼年時期用幻想的形式對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釋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對天地宇宙和人類由來的原始觀念。
(2)日月星辰神話。解釋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的神話。日月星辰神話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來問題。中國神話對此說法各異,大致有以下5種:生育說、肢體化生說、蛋生說、鑄造說、神創說。此外,還有太陽是英雄神和天帝的說法。也有神話解釋某些星座的來歷。
(3)動植物起源神話。自然神話的一種。它是原始人民對於動植物來源和特征的解釋性故事。在原始漁獵和采集經濟時代,人類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還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別開來。人們往往認為周圍的動植物也像自身一樣具有知覺、感情和生活歷程,特別是對於那些同人的生活、生產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動植物,則運用形象化的幻想手法說明它們的來源和特征,便成為動植物起源神話。
(4)洪水神話。世界性的關於宇宙毀滅和人類再生的神話。中國古代關於洪水的記載,多和治水相聯系。如《淮南子·覽冥訓》中就述及女媧補天和治水的故事。此外,還有鯀、禹治水的神話。它們都沒有直接和人類再生相聯系。
(5)女媧神話。女媧是中國神話中的創世女神。是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位偉大女神形象。
女媧神話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造人。傳說女媧揉團黃色泥土創造了人類。後來因為繁忙便引繩入泥漿拖拉甩動,飛濺的泥點變成了很多的人(見後漢應劭《風俗通義》)。另一個是補天。補天之說最早見於《淮南子·覽冥訓》。傳說上古時候,天崩地塌,大火燃燒,洪水泛濫,惡禽猛獸殘害人民。女媧就熔煉五色石塊去修補蒼天;斬斷鱉足樹立在大地的四周,將天撐起來,還殺死了興風作浪的黑龍,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後把蘆葦燒成灰,堵住了滔天的洪水。女媧也可算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
(6)伏羲神話。關於中國文化創造的神話。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據說,是華胥氏踩了雷澤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兒子。他能夠沿著生長在都廣之野的作為天梯的建木“上下於天”。
(7)帝俊神話。中國古代殷民族所奉祀的天帝的神話。甲骨文稱為高祖。他本是殷民族的祖宗神,後來才升為天帝的。他的形狀在甲骨文中是鳥的頭,獼猴的身子,一只足,手裡似乎還拄著一根拐杖。有關帝俊的神話,集中保存在《山海經·大荒經》以下五篇裡,其他書籍並無所見。
(8)羿神話。羿是中國神話中的射日英雄。根據先秦古籍的記載,羿或稱夷羿(《左傳》、《天問》),或稱仁羿(《山海經》)。
(9)嫦娥神話。嫦娥是中國神話中的月中女神。嫦娥奔月神話最為民間所樂道。始見於《淮南子·覽冥訓》。神話說羿向西王母求得長生不死藥物後帶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偷吃了不死藥,不覺身子輕飄飄地飛離地面,奔向月宮。
從藝術上看,神話具有強烈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離奇的情節,奇特的幻想,大膽的誇張,豐富的想象。如《淮南子·天文訓》:共工一怒,頭觸不周山,竟把天柱地維撞斷,使天塌一方,地陷一角,日月星辰為之改變位置。
寓言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是民間口頭創作。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常采用寓言闡明道理,保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亡鈇》、《攘雞》、《拔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其中《莊子》與《韓非子》收錄最多。漢魏以後,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驢、鼠3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更為多見。
中國民間寓言極為豐富,一般比較短小。除漢族外,還有各少數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創作的寓言,多以動物為主人公,利用它們的活動及相互關系投進一種教訓或喻意,達到諷喻的目的。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著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世界各國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經》拉封丹寓言等。
詩歌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
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彩的語言形式。
現代詩歌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於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裡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諷刺詩。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2年)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小說
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准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
小說的體系異常龐大,以不同方式分類都可以分出不同而且眾多的類別。其中,按篇幅可分為以下幾種:
(1)微型小說,也叫小小說。一般篇幅在兩千字以下。因為題材常是生活經驗的片段,因此可以是有頭無尾、有尾無頭、甚至無頭無尾。*放在結尾,*一出馬上完結,營造余音繞梁的意境。由於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練,題材能見微知著者為佳。一個意外的結局雖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還是要有伏筆呼應,甚至比起給予讀者意外、應該更重視能否帶給讀者感動。
(2)短篇小說。平均篇幅在萬言左右的小說會被劃歸短篇小說。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謂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時,也就是減少角色、縮小舞台、短化故事中流動的時間。另外,雖然它們時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認為短篇小說仍應符合小說的原始定義、也就是對細節有足夠的刻劃,絕非長篇故事的節略或綱要。
(3)中篇小說。平均字數三至四萬字的小說,一般認為是較容易成功的小說。因為對初涉創作領域的人而言,寫作長篇易陷入多數的情節造成凌亂難收的困境,而寫作短篇不是轉折太少而單調、就是轉折太多卻顯得擁擠。這時考慮將原本的構想改成中篇是一個廣受推薦的建議。
(4)長篇小說。字數在6萬字以上會被劃歸長篇小說。如果作者打算表現人生中常見的錯綜復雜關系,則必須使用這麼大的篇幅。通常就算是筆調輕松的長篇小說,也會有一個內裡的嚴肅主題,否則很容易陷入無組織或是零亂。初涉者在寫作長篇時最需注意全局對主題的呼應、結構的嚴密性、以及避免重復矛盾或缺漏。
散文
現代散文定義,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著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范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
根據散文的內容和性質可分為以下幾類:
(1)敘事散文
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字裡行間充滿飽滿的感情。敘事散文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魯迅的《籐野先生》、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朱德的《母親的回憶》。根據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於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別。
偏重於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籐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別。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征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魏巍的《依依惜別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花贊》。
(3)寫景散文
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散文。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主題。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於人生百態家長裡短,閃現在思維領域萬千景觀。高明的作者,善於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恆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辟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澱。
第一,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維:哲理散文因為超越日常經驗的意義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質,構成了本體的象征表達。它摒棄的是淺薄,而是達到一種與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境界,我們從象征中獲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由心靈的平靜轉到靈魂的震顫,超越一般情感反應而居於精神的頂端。第二,哲理散文的聯想思維:由於哲理散文是個立體的、綜合的思維體系,經過聯想,文章擁有更豐富的內涵,不至於顯得單薄,把自然、社會、人生多個角度進行了融合。第三,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維:哲理散文在本質意義上是思想表達對情感的一種依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於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過程中有情感參與,理解的結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議論,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滿了審美情感液汁的思想。從哲理散文的字裡行間去讀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義。這就是哲理散文藝術美之所在。
童話
童話是一種比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題材,它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幻想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鮮明的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生活,抑惡揚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童話一般有四種:擬人體童話(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記》)、超人體童話(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園》)、常人體童話(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裝》)、知識體童話等等。
童話的基本思想是童話形象和童話故事情節表達出來的。童話形象是整個作品的核心,沒有栩栩如生的童話形象,就無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動有力地傳達給讀者。
在一切文藝作品中,童話形象最為自由和廣泛,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鳥獸蟲魚、花草木石,不論有生命還是無生命、有形還是無形、具體物質還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過“人格化”,作為有語言行動、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現在童話中;另外,一些產生於人的想像,只存在於魔幻世界的意想同樣也能成為童話的人物形象,比如精靈、海妖、神獸等。當然,童話中更多的是人,古人或今人,本國人或外國人,這個階段或那個階段的人。而且,在一些童話中,普通的人和超自然人物的形象,擬人化的各種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時出現,彼此交往,共同活動在作者設計的童話環境中。但不管選取什麼去充當童話的角色,反映的都是人類的現實生活,它們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種各類人物的社會性格。
作家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叫一些生物和非生物扮演角色。在選擇時,一方面要照顧這些東西本來的形態習慣和自然屬性,看看是否與所扮演的各種人類角色有某種聯系和相似之處,另一方面,則要考慮表現主題的需要,而且,童話讓哪種角色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題。
例如《愛唱歌的小鳥》中選擇了小鳥作為自由的化身,國王作為*的化身。如果把小鳥換成關在豬圈裡的小豬,就明顯地不合適。而如果把國王換成沒有權力、無法主宰生殺大權的藝術家,也同樣不合適。小鳥的歌聲是自由的歌聲,所以才引起國王的扼殺。如果換成可以隨意*縱的機器鳥,也就難以產生國王殺死小鳥的情節。
此外,在挑選人物角色時,適當地尊重讀者的愛好、民族習慣以及多年來形成的傳統、心理和感情,也是必要的。例如,對老鼠這一形象,中國人與美國人就不同,我們多把老鼠作為反面形象,而美國人則比較喜愛老鼠。又如狐狸往往以狡猾的形象出現,狼則以貪婪、凶殘的形象出現。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在《圍牆外的小灰狼》中,小灰狼猶如一個天真可愛的小朋友。
戲劇
戲劇文學指供戲劇舞台演出用的劇本。戲劇文學——劇本,是“一劇之本”,它是一種與小說、散文、詩歌並列的文學體裁。
劇本又有“案頭本”與“演出本”之分,前者一般文學性較強而可演出性較差;後者一般文學性和可演出性兼而有之。無論是“案頭本”還是“演出本”,都要受到戲劇的三個基本特征的制約。這三個特征:一是完整的綜合性。即文學(劇本)、音樂、舞蹈、美術等各文學藝術門類的綜合統一;二是形象的直觀性。戲劇藝術是“活人當眾演給活人看”的藝術。它的人物、環境和情節發展都是直觀再現,而不像其它文學作品那樣必須閱讀和想象,才能在腦海中間接呈現出來;三是高度集中性。戲劇演出時間一般在三小時以內,演出在舞台上進行,所以戲劇的時間、空間和人物必須高度集中,既不能像小說那樣全方位展現,也不能像電影那樣自由馳騁。
與戲劇藝術基本特征相統一的戲劇文學——劇本,其基本特點是突出的舞台性。舞台性,一指時間、場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指人物形象的行動性。戲劇藝術是行動的藝術,是摹仿行動中的人的藝術。劇本中的人物必須具有強烈的直觀的內心動作性和外部動作性;三指人物的台詞必須簡潔精煉,又通俗易懂。人物語言必須口語化、動作化、性格化。
其次,戲劇文學必須有強烈的戲劇性。戲劇性是劇作藝術的主要特點。戲劇性包含多方面要求,如偶然性、突變性、傳奇性、震撼性等等,但主要指戲劇沖突而言。“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這是戲劇文學和戲劇藝術的神聖法典。事物之間存在差異,差異構成事物之間的矛盾,矛盾發展到極點,形成對抗性斗爭,便形成沖突。小說或散文、詩歌,可以只寫差異,寫矛盾而不寫沖突。但戲劇文學必須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社會沖突和內心沖突中來表現。沖突本身是生活矛盾和本質的集中反映,最具有藝術吸引力和震撼力。如果把詩歌比喻為冰上芭蕾,把散文比喻為自由體*,把小說比喻為十項全能,那麼,戲劇文學或戲劇藝術就是扣人心弦的斗牛、拳擊和足球賽。
再次,戲劇文學是代言體而不是旁敘體。旁敘體指作者可以直接敘述的文體。小說、散文等都是旁敘體。代言體指靠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語言塑造人物、描繪環境、展開情節的文體。戲劇文學用的是代言體,代言體決定劇本語言特殊化和劇本創作的高難度,高爾基說,“劇本(悲劇和喜劇)是最難運用的一種文學形式。其所以難,是因為劇本要求每個劇中人物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表現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劇本的登場人物的產生,特別依靠而且只有依靠他們的語言。”語言對戲劇就是一切。諸如人物、人物關系和事件原委的交代介紹,人物性格的刻畫,心理的揭示,故事情節的展開,以至人物活動的環境(這主要體現在戲曲文學中),都只能靠劇中人物的語言來實現。
戲劇文學一般根據戲劇沖突的性質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根據藝術形式的不同分為話劇、詩劇、歌劇。可劃歸詩劇的中國戲曲文學,又稱“劇詩”,是中華民族文學的瑰寶。
《史記》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史記》的文采歷來為我國文學界所稱頌,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司馬遷像一個出色的畫家,以他那十分傳神的畫筆,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又像一位善於捕捉瞬間的雕塑家,以他那鋒利的刻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風采各異的雕像。
在《史記》這座人物畫廊裡,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王侯將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計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諾必誠的游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賈,以及醫卜、俳優等各種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啟迪。
《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征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
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1)對小說的影響
在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2)對戲劇的影響
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於《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3)對傳記文學的影響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志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系。
《紅樓夢》
《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體長篇小說,成書於清代乾隆年間,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也是世界文學經典巨著之一。原名《石頭記》,《風月寶鑒》等。作者曹雪芹。最為紅學界關注的版本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中國大百科全書》評價說,紅樓夢的價值怎麼估計都不為過。《大英百科》評價說,《紅樓夢》的價值等於一整個的歐洲。《紅樓夢》是一部大書。有評論家這樣說,幾千年中國文學史,假如我們只有一部《紅樓夢》,它的光輝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紅樓夢》是言情小說,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偉大,必須有一個條件:起於言情,終於言情,但不止於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於流於淺薄,而偉大的言情則有一個不言情的底子,這樣才能襯出情的深度。《紅樓夢》之所以偉大,首先是在結構的偉大上。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這等空間、這群人物中,看似龐雜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事無巨細,分明清晰的娓娓道來。
《紅樓夢》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構撰的巨作。“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在藝術上,它達到了中國小說前所未有的成就。
《紅樓夢》最值得稱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這方面同樣表現出寫實的特征。作者對於他筆下的人物,當然是有喜有憎,但他完全避免了浮淺的誇張和概念化的塗飾,而以深入的體察和天賦的靈感為憑藉,表現出人性的豐富含蘊及其在不同生活狀態中的復雜情形。在八十回的篇幅中,有上百個來自社會不同階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活動,而無不自具一種個性、自有一種特別的精神光彩。同樣是追求個性表現的准確生動,《紅樓夢》和《儒林外史》的樸素、簡練、明快的筆法不同,它要更講究精雕細刻。哪怕是出場很少的人物、如書僮茗煙,乳母李嬤嬤,丫環金釧兒、彩霞等等,竟也是寫得維妙維肖、栩栩如生,足以顯示作者的才華和一絲不苟的創作精神。用譬喻的方法來說,《紅樓夢》猶如一位天才導演和一群天才演員合作的演出,不論角色的主次,哪怕是幾個動作,幾句台詞,也必定演得有聲有色、有情有味,不肯隨便敷衍過去。
《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特色的還有許多,可以排列成一條很長的五光十色的人物畫廊。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不朽的價值。
《紅樓夢》的語言,也有很高的造詣。它的敘事文字,既是成熟的白話,又簡潔而略顯文雅,或明朗或暗示,描寫人情物象准確有力;它的對話部分,尤能切合人物的身份、教養、性格以及特定場合中的心情,活靈活現,使讀者似聞其聲、似見其人。
另外,《紅樓夢》行文中還雜有不少詩、詞、曲、駢文,這是中國古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在《紅樓夢》中,這一形式的運用,與小說的情節以及貴族生活的氣氛,結合得比較密切;詩詞之類的質量也比較高,顯示了作者的古典文化修養。
如林黛玉的《葬花詞》、賈寶玉的《芙蓉女兒誄》,單獨地看,也都堪稱佳構。但盡管如此,這種古典氣息對於小說的流暢性還是有妨害的。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歷史深度和社會批判意義的愛情小說。它顛倒了封建時代的價值觀念,把人的情感生活的滿足放到了最高的地位上,用受社會污染較少、較富於人性之美的青年女性來否定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士大夫階層,從而表現出對自由的生活的渴望。從而,它也前所未有地描繪出美麗聰慧、活潑動人的女性群像。雖然《紅樓夢》始終籠罩著一種宿命的傷感和悲涼,但也始終未曾放棄對美的理想的追求。在引導人性毀棄丑惡、趨向完美的意義上,它是有著不朽價值的。
《聖經》
《聖經》是對歷史的描述,它包括66本書,歷時1600年,至少由40位不同的作者寫成。舊約(舊的盟約)包含39部書,大約寫於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400年。新約(新的盟約)包含27本書,大約在公元40年至90年間寫成。猶太聖經與*教聖經相同,只是排列不一樣。最初的舊約主要用希伯來文寫成,有一些是亞拉姆語,最初的新約用希臘文寫成。
《聖經》之所以有權威,在於它有不同於其他書籍的特性。英文中有一個稱呼“聖經”的詞——“BookofBooks”,用以強調《聖經》的特殊性。這個詞翻成中文就是“書中之書”。《聖經》與眾不同,超越所有的書籍,在一切書籍之上。它的特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聖經》的神聖性
《聖經》最重要的一個特性是它的神聖來源,它不是一本由人寫成的普通的書,而是上帝所默示的書,是《聖經》作者對上帝話語及行動的記錄。全本《聖經》有3800多次提到“上帝說”、“耶和華如此說”、“耶和華曉諭×××說”、“耶和華的話臨到×××”等字眼。
這些字眼道出了聖經的來源,證明了《聖經》的神聖性。《聖經》全部來自上帝,沒有人的意思,也不許有人的意思。復活的主曾藉著約翰警戒過世人:“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上帝必將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上帝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除了《聖經》以外,再沒有哪一本書具有這樣的特性。
(2)《聖經》的一致性
《聖經》的一致性是指整本《聖經》在結構以及內容上的統一性。《聖經》作者不僅各自所處的時代不同,職業身份不同,寫作的環境也有很大差別。摩西是政治領袖,約書亞是軍事領袖,大衛、所羅門是君王,但以理是宰相,彼得、約翰是漁夫,路加是醫生,保羅是猶太律法家,阿摩司是牧羊人,馬太是稅吏。《聖經》各卷,有的寫於皇宮,有的則寫在監牢,有的寫於戰爭中,有的寫於太平盛世。《聖經》各卷都是各自獨立寫成的,寫成後即在各猶太會堂或*教堂傳讀。
這些作者們並不知道這些書卷日後會被編成冊,形成新舊約正典。奇妙的是:當人們把這66卷書編在一起時,這些跨越1600多年、風格迥異的作品卻是那樣的和諧,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不用說一千多年所造成的時、空差異,就是同一時代的人獨立寫成的作品,也很難彼此和諧。即使是同一人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作品的觀點、風格也會有所不同。《聖經》奇特的連貫性,只能解釋為是神的靈貫穿始終,神是《聖經》的真正作者。
(3)《聖經》的無誤性
《聖經》的無誤性是指《聖經》記載的准確性和可靠性。這是《聖經》非常重要的一個特性,《聖經》是我們信仰的唯一依據,倘若《聖經》裡含有錯誤,我們的信仰自然也有了錯誤。所以《聖經》必須是沒有錯誤的。其實《聖經》本身已經證明了它的無誤性。
一般的書都需要時常修訂,每隔幾年就會有修訂版或者增訂版出現,這是因為這些書中都存在錯誤。但《聖經》卻不是如此。
《聖經》中最早寫成的一卷到現在已有3000余年,但從來沒有修訂過,這個事實是《聖經》的無誤性的最好說明。《聖經》的無誤性是指《聖經》裡所有的記載。其中一切關於敘事的、說理的以及神跡、預言都是真實可靠的。沒有一句是虛假。沒有一句是錯誤的,因為這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耶穌曾為《聖經》的無誤性作過見證:“天地廢去,較比律法的一點一畫落空還容易。”但這裡要說明一點,無誤性是指《聖經》原稿說的,不是指《聖經》的抄本或譯本。《聖經》在流傳過程中因抄寫或翻譯而有的錯誤是在所難免的。
(4)《聖經》的永久性
《聖經》這麼多年了,但依然久盛不衰。盡管有許多人在挖空心思地反對它、否定它,但它並沒有被淘汰,至今依然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閱讀者最多的書。這是《聖經》的又一個特性。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6:18)著名學者蘭姆教授為《聖經》的永久性而寫的一段話頗為有趣:“聖經的喪鍾響過千萬次,送葬的行列聚集了,墓碑上的文字也雕刻好了,葬禮詞也宣讀過了,可是,屍體從未長眠於此。”“沒有任何一本書,像聖經這樣被宰割、被刃殺、被考察、被查緝、被誹謗。有什麼哲學、宗教、心理學、古典或現代的詩詞書籍曾經經歷這麼多的集體攻擊?如此刻毒地批判過?如此徹底地摧毀過?人對其中的每一章、每一節、每一行、每一個字都不肯輕易放過?然而,如今聖經仍為數以百萬計的人所愛、所讀、所研究、所傳揚,而樂此不倦。”多少作品已被歷史淘汰,而聖經卻巍然不動。正如經上所記:“草必枯干,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有“詩仙”之稱,與杜甫並稱“李杜”。身長七尺有余(約1.83米),漢族,生於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一說生於四川江油青蓮鄉),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本人被稱為“詩仙”。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與李商隱、李賀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因避亂(一說被流放)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魯迅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裡。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留下的遺跡,近代反清女傑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一生。
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著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裡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裡,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6歲時魯迅告別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拜本城中極方正、極有學問的壽鏡吾老先生為師,一直讀到17歲。在這裡,他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在課余廣泛閱讀了儒家之外的各種雜書:小說,野史,筆記……不僅關注歷史、人事,也注意觀察自然。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精神空間,為魯迅以後思想與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得不隨著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後父親病重,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藥店,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後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文化、人世與人心的思考。
魯迅曾經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作為一種報刊文體,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對正在發生的社會、思想、文化現實作出最迅速的反應,並及時得到社會的反響。因此,它是魯迅這樣的時刻關注國家民族命運、民眾疾苦的知識分子,與他所處的時代保持密切聯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魯迅又說,雜文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並因此把雜文分為“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兩類。魯迅一生都在戰斗,懷著“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民族的奴役、階級的壓迫、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老人對少年的摧殘、強者對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說他這樣做,並不是個人的意氣,而是為了中國與人類的“將來”,因此他的一切批評“實為公仇,絕非私怨”。魯迅的15本雜文集,就是從五四前後到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忠實記錄,就是一部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而作為一個作家,魯迅更為關注的是在歷史事變背後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應與變動。魯迅曾充滿自信地說:“‘中國大眾的靈魂’,現在是反映在我的雜文裡了。”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雜文就是一部活的現代中國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國的社會與歷史,特別是要了解中國人,魯迅的雜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是丹麥19世紀著名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他生於歐登塞城一個貧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自幼酷愛文學。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只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經過8年奮斗,終於在詩劇《阿爾芙索爾》的劇作中嶄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歷時5年。1828年,升入哥爾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無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
安徒生終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於朋友——商人麥爾喬家中。
安徒生文學生涯始於1822年。早期主要撰寫詩歌和劇本。*大學後,創作日趨成熟。曾發表游記和歌舞喜劇,詩集和詩劇。1833年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為他贏得國際聲譽,是他*文學的代表作。
“為了爭取未來的一代”,安徒生決定給孩子寫童話,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此後數年,每年聖誕節都一本這樣的童話集。其後又不斷發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漸擱筆。近40年間,共計寫了童話168篇。
安徒生童話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即詩意的美和喜劇性的幽默。前者為主導風格,多體現在歌頌性的童話中,後者多體現在諷刺性的童話中。
安徒生的創作可分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童話多充滿綺麗的幻想、樂觀的精神,體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點。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丑小鴨》等。中期童話,幻想成分減弱,現實成分相對增強。在鞭撻丑惡、歌頌善良中,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憂郁情緒。代表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後》、《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演木偶戲的人》等。晚期童話比中期更加面對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揭露社會生活的陰冷、黑暗和人間的不平。作品基調低沉。代表作有《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幸運的貝兒》等。
安徒生被後人尊為現代童話之父。他以詩意而又幽默的筆調,改變了現代童話的面貌,並開啟了創作童話的先河。最可貴的是,安徒生的作品中閃耀著普遍的人性的光輝,超越了不同國家、種族與文化,因此歷久彌新,被世界各地的人們反復傳誦。安徒生童話所取得的巨大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無人能夠企及。
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他創作的《人間喜劇》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生活的畫卷。
巴爾扎克1799年5月20日生於法國中部的圖爾城。15歲隨父母遷居巴黎。17歲入法科學校就讀,課余曾先後在律師事務所和公證人事務所當差,同時旁聽巴黎大學的文學講座,獲文學學士銜。20歲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以筆名發表過許多不成功的劇本和小說。為維持生計,1825∼1828年期間先後從事業和印刷業,皆告失敗,負債累累。經過探索和磨煉,巴爾扎克走上現實主義文學創作道路。1829年的長篇小說《最後一個舒昂黨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學界的地位。183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驢皮記》為他贏得聲譽,成為法國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聯系成一個有機整體的設想。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啟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總名定為《人間喜劇》並在《“人間喜劇”前言》中宣稱要做社會歷史的“書記”;認為社會環境陶冶人,因此應著力於“人物和他們的思想的物質表現”;要求作家具有“透視力”和“想象力”;注重對地理環境和人物形體的確切描寫。
從1829∼1849年,巴爾扎克為《人間喜劇》寫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和隨筆等,分為《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個部分。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頭》(1834)、《幻滅》(1837∼1843)、《農民》(1845)、《貝姨》(1846)等。
在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2400多個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給後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藝術珍品。人們不禁要問,巴爾扎克是怎樣利用這樣短暫的時間來創作這麼多的世界名著的呢?巴爾扎克有個創作時間表:從半夜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也就是說在椅子上坐12個小時,專心修改稿件和寫作。然後,從中午到下午4點閱讀各種報刊雜志,5點用餐,5點半才上床睡覺,到半夜又起床繼續工作。法國一位傳記作家介紹時說:“每三天巴爾扎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裝滿一次,並且得用掉十個筆頭。”
巴爾扎克的時間表啟示我們: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在寫作上取得一定成就,沒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爭分奪秒的拼搏精神是難以做到的。(見《應用寫作》學術月刊1987年第1期《巴爾扎克的時間表》)他碩大無朋的腦袋,裝滿了對這個罪惡世界的悲憤,他魁梧健壯的身體,洋溢著對生活的痛苦與歡樂,他的代表作《人間喜劇》揭露了人性中的種種丑陋,他的獨具個性的幻想與寫作,為世界文學史上建立了一座豐碑。
莫泊桑
全名居伊·德·莫泊桑(1850∼1*3),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拜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是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致,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莫泊桑於1850年8月出生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祖輩都是貴族,但到他父親這一代時沒落了,父親做了交易所的經紀人。他的母親出身於書香門第,愛好文學,經常對文學作品發表議論,見解獨到。莫泊桑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由於經常鬧矛盾而分居了,他和母親住在海邊的一個別墅裡。幼年時的莫泊桑喜歡在蘋果園裡游玩,在草原觀看打獵,喜歡和農民、漁夫、船夫、獵人在一起聊天、干活,這些經歷使莫泊桑從小就熟悉了農村生活。從童年時代起,母親就培養他寫詩,到兒子成為著名作家時,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學顧問、批評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親是他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師。另一位為莫泊桑走上文學道路打下基礎的是他13歲在盧昂中學學習時的文學教師路易·布耶。路易·布耶是一個著名的巴那派詩人,他經常指導莫泊桑進行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
1870年,莫泊桑中學畢業後到巴黎入大學學習法律。這一年普法戰爭爆發,他應征入伍。在軍隊中,他親眼目睹了危難中的祖國和在血泊中*的兵士,心裡十分難過,他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來,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1871年,戰爭結束後,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
1878年,他在教育部工作之余開始從事寫作。那時,他的舅舅的同窗好友,大文學家福樓拜成為莫泊桑文學上的導師,他們兩人結下了親如父子的師徒關系。福樓拜決心把自己創作的經驗傳授給莫泊桑。莫泊桑非常尊重嚴師的教誨,每篇習作都要送給福樓拜審閱。福樓拜一絲不苟地為他修改習作,對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贊賞,但勸他不要急於發表。因此,在70年代裡,莫泊桑的著述很多,但發表的卻很少,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准備階段。他以《羊脂球》(1880)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1883)、《俊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像死一般堅強》(18*)、《我們的心》(1*0)。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都給後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莫泊桑的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屠格涅夫認為他是19世紀末法國文壇上“最的天才”。托爾斯泰認為他的小說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鮮明的愛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樣子而是照事物本來的樣子來看事物”,因而“就能揭發*事物,而且使得人們愛那值得愛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左拉說他的作品“無限地豐富多彩,無不精彩絕妙,令人歎為觀止”。恩格斯說:“應該向莫泊桑脫帽致敬。”
莫泊桑雖只活了43歲,卻留下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說與6部長篇小說,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是帶病之軀進行寫作的,這已經是可令人驚歎的了;何況,一兩個世紀以來,他的小說創作一直保持著不朽的藝術魅力。他在短篇小說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他贏得了“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名,他的長篇小說也擁有億萬讀者,並不斷被改編成電影,風靡全球。
惠特曼
沃爾特·惠特曼(1819∼1*2),美國詩人。生於美國長島一個海濱小村莊。父親當時是個當地的農民。
惠特曼5歲那年全家遷移到布魯克林,父親在那兒做木工,承建房屋,惠特曼在那兒開始上小學。由於生活窮困,惠特曼只讀了5年小學。他當過信差,學過排字,後來當過鄉村教師和。這段生活經歷使他廣泛地接觸人民,接觸大自然,對後來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841年以後,他又回到了紐約,開始當印刷工人,不久就改當記者,並開始寫作。幾年以後,他成了一家較有名望的報紙《鷲鷹報》的主筆,不斷撰寫反對奴隸制,反對雇主剝削的論文和短評。40年代未他加入了“自由土地黨”,反對美國的蓄奴制,主張土地改革。
1848年西歐各國爆發了革命,對惠特曼影響很大。他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謳歌歐洲革命,並寫了不少詩來表達自己的心境,其中包括《歐洲》、《法蘭西》、《近代的歲月》等等。1850年起他脫離新聞界,重*父親的舊業——當木匠和建築師。這期間,他創作了他的代表作詩集《草葉集》(1855)。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內戰結束後他自費發表了反映內戰的詩篇《桴鼓集》(1865)。幾個月後他又了一本續集,其中有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裡開放的時候》,《啊,船長,我的船長》。
由於內戰時辛勞過度,惠特曼於1873年患半身不遂症,在病榻上捱過了近20年。1*2年3月26日惠特曼在卡姆登病逝。
惠特曼的*主義思想有兩個主要來源,少年時代,他多次聆聽了他家常客托馬斯·潘恩的談話,後者激進的*傾向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給他留下深刻影響,使他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個潘恩式的*斗士。成年以後,適逢超驗主義運動興起,他為愛默生的學說所迷醉,更加熱愛大自然和普通的勞動人民,強化了自己的*立場。
惠特曼從1839年起開始文學創作,寫一些短詩,同時參加當地的政治活動。1842年他擔任《紐約曙光》報的。1846年初,他又擔任《布洛克林每日鷹報》的,因在該報發表反對奴隸制度的文章,於1848年1月被解職。後來還擔任過《自由民》報的主編,終因政見不合而於1840年離開新聞界。
從1850年開始,惠特曼一方面從事體力勞動,作木匠和建築師,一方面展開了他的旺盛的詩歌創作活動,他開始在報紙上發表自由詩,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自由*生活的贊頌,南北戰爭爆發後,積極支持林肯解放黑奴的主張,並親身參加戰斗。抒發了自己追求*進步的理想。內戰期間,詩人自動到紐約百匯醫院作看護,後來又在華盛頓的軍醫院裡服務。1873年,惠特曼不幸得半身不遂之症,遷居新澤西州卡姆登養病,於1*2年病重去世。
惠特曼的第一部詩集是《草葉集》,1855年在紐約時只有94項,包括12首詩作,到1882年版時,已增加到372首詩作;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這個時期,他寫下了真實記錄這場革命戰爭的《鼓專用集》;林肯總統被刺後,他寫下了沉痛表達美國人民對林肯被刺而哀思的《啊,船長!我的船長!》、《今天的軍營靜悄悄》等詩篇,表示了對林肯的沉痛哀悼;在有名的《神秘的號手》一詩中,他樂觀地描繪了未來的自由世界。惠特曼是美國著名的*詩人,他歌頌*自由,體現了美國人民對*的渴望,他贊美人民創造性的勞動,他的詩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生氣**的精神。
晚年的惠特曼看到了資本主義發展所造成的嚴重的弊端,理想化社會遠未到來,曾著文予以抨擊並提出改良的方案,他為*理想的實現奮斗了一生。
惠特曼創造了一種新型詩體:自由體詩。即不受格律、韻腳的限制和束縛,人思想和語言自由自在的發揮,詩作《草葉集》奠定了美國詩歌的基礎,並對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詩歌藝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