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讀世界經典名著 第二篇 外國名著 第三十八章 《童年》
    作者:高爾基(1868-1936年)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於*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早年喪父,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開始獨立謀生,其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舊社會的底層度過的。1*2年,以馬克西姆·高爾基(意為最大的痛苦)這個筆名,發表了*作《馬卡爾·楚德拉》。1934年,在高爾基主持下召開了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高爾基當選為蘇聯作家協會主席。

    成書時間:1913年

    類別:自傳體小說

    內容導讀

    《童年》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曲分別是《童年》(1913年)、《在人間》(1916年)、《我的大學》(1923年)。三部曲描寫了「我」的成長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高爾基的成長歷程。

    《童年》講述的是高爾基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跟隨脾氣暴躁的、日漸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時光。此書通過一個兒童無邪的眼光,向讀者生動地展示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描繪了許許多多社會小市民醜陋和愚昧的生活風貌以及當時*的宗教、喪葬等民風民俗。高爾基的這些回憶,有助於我們瞭解沙皇*那個時代的風貌,瞭解一代文學大師高爾基童年時的社會環境。

    小阿遼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種濃厚的、色彩斑駁的、離奇得難以形容的生活」,「彷彿是由一個善良而且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地講出來的一個悲慘的童話」。在敘述童年生活的過程中,幾乎阿遼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較大的事情,都會引起他一種意識的覺醒,這在作品中的表現就是每一件事情的敘述之後都緊隨一句或一段阿遼莎的哲理性的語言。在高爾基的筆下,阿遼莎的生活是出身於下層人民的一些有才華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們的性格形成的過程和意識的成長。

    《童年》充分體現了高爾基後期創作的特點。如景物描寫繪聲繪色、人物性格刻畫栩栩如生。另外,筆法凝練而質樸,感情冷靜而執著,亦是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作者將廣闊、濃重的生活畫面同深邃的哲理思考結合起來,伴隨著細膩的對人的心理剖析和深沉的憂患意識,展現也未來的宏偉遠景。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後、野蠻的醜惡的現實時,也讓人們處看到新一代人如何在舊的基地上破土而出,並且顯示出自己強大的生命力。阿廖沙的形象就是這一代新人的代表。「我們的生活是令人驚奇的,這不僅因為在我們生活中,這層充滿種種畜生般的壞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饒和肥沃,而且是因為從這層土壤裡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著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整部作品雖然寫的是痛苦的過去,卻洋溢著明快的樂觀主義精神。

    《童年》是一本獨特的自傳。它並不像大多數自傳那樣,以一個主人公為形象創造出一幅肖像來。它更多地像一幅長卷斑斕的油畫,復原了一個時代,一個家庭裡的一段生活。這段生活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主人公。無論是美,還是醜的,都同時站在讀者面前,衝擊著讀者的心靈,我們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動,繼續看下去。

    這種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是為許多批評家所稱道的藝術效果,有的西方評論者甚至認為《童年》是高爾基最傑出的作品。《童年》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在俄蘇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具有不可比擬的藝術價值。

    相關鏈接

    《童年》的思想內容

    作品通過對阿廖沙童年經歷的描寫從側面也*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當時的*社會處於19世紀70-90年代,正是*大革命的前夕,整個社會處於沙皇的統治之,下人民流離失所。偷竊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種風氣,已經不算是罪惡,而且對於半饑半飽的小市民來說差不多是唯一謀生的手段。兒童無錢上學,淪落街頭,靠撿破爛為生。從廣義上講,也正是這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阿廖沙的個人悲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