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讀世界經典名著 第二篇 外國名著 第三十七章 《變形記》
    作者:弗蘭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1年入布拉格大學學文學,後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成書時間:1912年

    類別:長篇小說

    內容導讀

    卡夫卡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山祖師,《變形記》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瞭解現代主義文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反覆閱讀《變形記》開始。

    在本書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裡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裡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這正是著名小說家卡夫卡的天賦之所在。

    閱讀《變形記》,有一種思維的樂趣,有一種睿智的感覺,思想上的所得顯然多於心靈的收穫,能從那極度的變形與誇張裡體會到生命的悸動與衝突。本書比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與創造特點,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什麼是好小說?這是個永遠可以談論卻又永遠難以求解的問題。但好小說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說,不一定適合大眾讀者的閱讀口味,因為好小說都是新鮮的、獨特的。它在與傳統閱讀習慣「對抗」過程中提供了新的藝術因素,使習慣於傳統閱讀的讀者不得不陷入難解之謎的深淵,所以也往往給人們留下了不怎麼好看的印象。閱讀卡夫卡的《變形記》,對讀者是一種智力、情感上的挑戰,因為他的作品是文學上的一個變數,很陌生,用傳統的閱讀方法很難解讀。

    《變形記》超越時空的限制,對事件的交代極其模糊,不指明具體的時間、地點和背景。甚至泯滅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虛幻與現實難解難分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了。看來,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實,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稱小說家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說的使命確定為「通過想像的人物對存在進行深思」,「揭示存在不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變形記》就是探究存在之謎的,但他所關注的重點是「不可視的內心生活」——人的內心同樣作為現實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變形記》就是以深邃的寓意體現人類的某種常常被遺忘的存在狀態。

    卡夫卡的小說是「夢與真實的絕妙混合。既有對現代世界最清醒的審視,又有最瘋狂的想像」。所以如果我們聯想一下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當我們自身的存在被一些誰也無法預料、無法逃避的境況所決定時,生活的荒誕與這個故事的荒誕就有了一種比擬的聯繫,那麼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尖銳了:當我們突然無法動彈,在完全無能為力,喪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卡夫卡的小說帶出了我們深深的疑問。顯然,在如此荒誕的突變中,卡夫卡敏銳地覺察到現實生活某些帶本質性的問題,才用這種象徵、誇張甚至荒誕的手法加以表現。

    卡夫卡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來,「真」若要體現,就必須借助於「丑」。於是《變形記》中出現了大量的醜陋的意象,卡夫卡毫不客氣地放逐了文學的審美價值,似乎他覺得丑就是醜,甚至根本沒必要用美作為小說結束之前的一點安慰。所以,一直到小說的結尾,卡夫卡也沒有讓這些醜陋的意象從背面發出一點美的光芒。

    相關鏈接

    《變形記》與人的「異化」

    所謂「異化」,原是德國古典哲學的術語,其意系指主體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分裂出其對立面,變成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在《變形記》裡所表現的「人的異化」,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從人本身來看,「人」變成了「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於私有制和現代化的大生產,「物」,也就是財富、機器、生產方式,在生產者眼中具有它自身的、不可理解的、神秘的內容,異化為統治人的、與之敵對的異己力量,把「人」變成「物」的奴隸,最終使人也變成了「物」,或者說「非人」。這是西方社會通常可見的現象。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就生動地表現了這一點。這也是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所要表現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