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讀世界經典名著 第二篇 外國名著 第七章 《魯濱遜漂流記》
    作者:丹尼爾·笛福(1659或1660∼1731),英國作家,生於倫敦。父親經營屠宰業。笛福只受過中等教育,信奉不屬於英國國教的長老會教派。笛福年輕時曾經過商,後破產。1704年至1713年,他主辦《評論》雜誌。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孫飄流記》,大受讀者歡迎。接著了《魯濱孫飄流續記》。1720年他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後還相繼發表了《辛格爾頓船長》、《摩爾·費蘭德斯》、《傑克上校》和《羅克薩娜》等長篇小說以及《彼得大帝》等傳記。

    成書時間:1719年左右

    類別:長篇小說

    內容導讀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它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魯濱遜離家三次航海的經歷;第二部分是小說的主體,寫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種種經歷;第三部分則是寫他離開荒島之後的事情。本書歌頌了勞動,讚揚了與大自然進行鬥爭的精神。小說問世後主人公魯濱遜這一具有鮮明時代烙印及堅忍不拔精神的人物也因此成為歐洲文學史上的一個著名文學形象。

    英國青年魯濱遜從小喜歡航海,曾三次離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懷著雲遊四海的高遠志向,告別家人,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經歷無數險情,後來整條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難,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跡般地活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島上。

    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性格堅強的魯濱遜在島上獨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水稻和小麥,年復一年與孤獨為伴,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聖經》成為他的精神支柱,憑著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不息的勞動,他蓋起了房子,收穫穀物,馴養山羊,用獸皮製作衣物。他曾與野獸鬥智,也曾與吃人肉的野人鬥勇。後來他搭救了一個土人,稱他為「星期五」,把他收作僕人。他以非同尋常的毅力和勇氣,克服了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用勤勞的雙手,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生存的家園。

    一直到第28個年頭一艘英國船來到該島附近,魯濱遜幫助船長制服了叛亂的水手,才返回英國。這時他父母雙亡,魯濱遜收回他巴西莊園的全部受益,並把一部分贈給那些幫助過他的人們。

    笛福成功地塑造了魯濱遜這個典型人物,他不僅賦予魯濱遜種種人類優良的品質,像勇敢、智慧、意志堅強和摯愛勞動,並使他具有一個「理想的」資產者所應有的一切特徵:實幹精神、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和嚴謹等。

    讀罷《魯濱孫飄流記》,讀者最明顯的感覺就是真實具體、親切自然,巨大的吸引力讓人不忍釋手。這主要是因為笛福採用了「我」來敘述和回憶,給讀者講故事,並且經常取證於魯濱孫的日記,將人物細微的思想活動刻畫得纖毫畢見。簡潔明瞭、通俗易懂的字句也是使小說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笛福把年輕時在報社工作時練就的寫實文風成功地引入這部小說,因此,作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開山之作,《魯濱孫飄流記》的顯著特點就是對事物一五一十地描摹。面對準確、細緻的特徵描寫和形象刻畫,讀者很難分辨其中的真假,作品語言自然流暢,文字通俗易懂,整部作品似乎在向讀者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兩個多世紀過去了,這部作品還保持著巨大的魅力。

    18世紀初期,資本主義正處在自由競爭的上升階段,正因為有這樣的時代背景,才孕育出了「魯濱孫」這個前無古人的資產階級正面形象,它具有相當典型的代表性:積極進取、百折不撓、白手起家地開創自己的事業。這些都讓人們,特別是滿腦子充滿希望和夢想的青年人,不由自主地喜愛上他。

    《魯濱遜飄流記》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主人公驚險、新奇、真實的個人經歷,但是其深層的吸引力卻是普遍存在的人類的孤獨感在讀者心中產生的共鳴。其實每個身處鬧市的人又何嘗沒有孤獨的感受,而流落荒島的魯濱孫正是我們每個人的知音,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讓每個人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讀者又有什麼理由不喜愛這本書呢?

    相關鏈接

    《魯濱遜漂流記》的創作來源

    十八世紀初,在英格蘭的大街小巷,人們到處議論著一個傳奇的人物,講述著一個離奇的故事:1704年,水手塞爾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盜船去尋找寶物,沒想到,中途與船長發生了爭吵,結果被遺棄在一個荒島上,隨身只帶了一點武器與一本《聖經》。彈藥用完之後,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覓食,過著茹毛飲血般的原始生活,後來,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獵狗還快。就這樣,他一個人在荒島上生活了下來,直到四年以後,航海的人們發現了他……

    1711年,塞爾科克回到了倫敦,並在報刊上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他成了聞名一時的人物。他沒想到的是,這段傳奇般的冒險經歷激發了一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靈感,於是《魯濱遜漂流記》誕生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