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讀世界經典名著 第二篇 外國名著 第六章 《哈姆萊特》
    作者:威廉。莎士比亞,1561年4月23日出生於英國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祖輩務農,父親經營手套生意兼營農業,擔任過當地的議員和鎮長。莎士比亞幼年時期,曾接觸過一些劇團的演出,並引發了他對戲劇的興趣,後因家庭破產,在劇團打工謀生,這些經歷都為他後來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後來,他參加了編劇的工作,並且成了劇團的股東。他又結識了一些青年新貴族和大學生,進一步接觸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化和人文主義思想。1616年4月23日逝世。

    成書時間:1601年

    類別:劇本

    內容導讀

    《哈姆萊特》被舉世公認為莎士比亞所創作的最偉大的悲劇,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西方一切悲劇中之最偉大者。

    《哈姆萊特》取材於13世紀古老的丹麥傳奇故事。劇本一開始就充滿陰鬱不安的氣氛。在德國威登堡大學上學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因父王猝然病故,趕回國內。夜間,父親的鬼魂出現,聲稱自己系遭到謀殺身亡,而兇手是弒兄娶嫂、篡奪王位的克勞狄斯。哈姆萊特決心先查明真相,再行復仇。為了免遭毒手,他不得不裝瘋來保護自己,並用「戲中戲」證實了叔叔克勞狄斯的罪行。在一次與母親談話時,哈姆萊特將躲在帷幕後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錯當成克勞狄斯殺死。他的情人奧菲麗婭因父親被殺、戀人「發瘋」而精神失常,落水身亡。哈姆萊特最終在決鬥中殺死克勞狄斯,自己也中毒劍身亡。哈姆萊特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他本應成為一位賢明君主,但現實社會卻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時代的產物。

    哈姆萊特復仇的悲劇有其主觀性格上的原因,更有其客觀歷史的必然性。哈姆萊特的復仇不單是單純的個人復仇,而是時代賦予人文主義者的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所以他的復仇更艱巨、複雜。作為光明與時代進步代表的哈姆萊特,他有著先進的思想與遠大的抱負,但他缺乏生活知識和鬥爭經驗,他的復仇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儘管哈姆萊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布新,但他總是鬱鬱不樂、遲疑不決,從而注定了他與醜惡同歸於盡的悲慘命運。

    劇本儘管以古代丹麥為背景,但描寫和反映的則是英國現實生活,丹麥宮廷是英國伊麗莎白宮廷的縮影。國王克勞狄斯既有封建暴君的荒淫、狠毒,又有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陰謀家、野心家的陰險狡猾。他周圍的大小朝臣,無不阿諛奉承,勢利自私,哈姆萊特的同學也成了刺探他內心秘密的特務,甚至情人奧菲麗婭也不自覺地充當了敵人的工具。整個國家動盪不安,戒備森嚴,人心惶惶。哈姆萊特的結論是:全世界是個「很大的監獄,裡面有很多監房、囚室、地牢,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間」。

    《哈姆萊特》不僅僅是一個為父復仇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文主義的美好理想與黑暗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哈姆菜特與克勞狄斯的鬥爭,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同社會惡勢力之間的鬥爭。哈姆萊特接受教育的德國威登堡大學,是當時人文主義者匯聚之所。在人文主義者看來,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哈姆萊特對人和對世界曾抱有美好的理想和樂觀的信念。父親的被害導致他深刻地反省人性。他反對迷信,崇尚科學,肯定理智。父王鬼魂告訴他真相後,他雖然十分震驚,但是並沒有鹵莽行事,而是決定先尋找「比這更切實的證據」。在證實了克勞狄斯的罪惡之後,他才決心行動。

    但是,邪惡勢力過於強大,哈姆萊特深感任務的艱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他冥思苦想,卻找不到復仇和變革的途徑,表現出憂鬱和猶豫。主人公的這種憂鬱和猶豫其實不僅僅是個人性格的問題,它是人物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矛盾的表現。哈姆萊特對社會的認識越深刻,內心的衝突就越尖銳。哈姆萊特反對使用暴力,他強調思想的力量,在行動上顧慮重重。這種複雜矛盾的性格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在反封建鬥爭中所處的困境。

    莎士比亞作品的許多特點,如作品中既有現實主義的刻畫,又有浪漫主義的描寫;情節生動,人物有鮮明個性和典型意義;語言豐富,且富有表現力等,在《哈姆萊特》一劇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相關鏈接

    前蘇聯莎學家阿尼克斯特在他的專著《莎士比亞的創作》中曾說:「哈姆萊特挑著理性的燈籠在尋找大寫的人。」而別林斯基則說:「哈姆萊特……您懂得這個字眼的意義嗎?——它偉大而又深刻:這是人生,這是人,這是您,這是我,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在那崇高的或是可笑的、但總是可憫的悲傷的意義上……」這兩位評論家都是從和人生的意義上來論述《哈姆萊特》的,可見在這部作品中,包含了關於人與人生的豐富內容。

    《堂·吉訶德》

    作者:塞萬提斯(1547-1616),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偉大的作家,塞萬提斯本人一生的經歷,就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他出生於一個貧困之家,僅受過中學教育。23歲時他到了意大利,當了紅衣主教胡利奧的家臣。後又參軍,經過了四年出生入死的軍旅生涯,回國後的塞萬提斯,並沒有得到腓力普國王的重視,終日為生活奔忙,他因不能繳上該收的稅款,不止一次被捕下獄,就連他那不朽的《堂吉訶德》也有一部分是在監獄裡構思和寫作的。1616年他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成書時間:1605年

    類別:長篇小說

    內容導讀

    在西班牙中部有一個叫拉曼查的地方,這一帶空曠遼闊,除了稀疏的村落、緩緩旋轉的風車,以及零星的牧人、羊群之外,幾乎再沒有別的什麼了。

    一天,在拉曼查的一條大道上,來了兩個人。一個是身體瘦削的騎士堂吉訶德,他騎著一匹瘦馬,穿著一副舊鎧甲,一手拿著一塊盾牌,一手握著一柄長槍。另一個是他的侍從,騎著驢子的農夫桑丘。這兩個人正漫無目的地閒逛著。

    這時候,他們發現平原上有三四十架風車。堂吉訶德一見就對他的侍從說:「真是交上了好運!你瞧,桑丘,那邊出現了三十多個可怕的巨人。我要去跟他們打,把他們一個個殺死,咱們得了戰利品,可以發財。這是正義的戰鬥,消滅他們是為上帝效勞。」

    桑丘說:「您仔細瞧瞧,那不是巨人,是風車。那些胳膊似的東西是風車的翅翼,給風吹動了就能推轉石磨。」

    堂吉訶德說:「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險。他們確是貨真價實的巨人。你要是害怕,就站在一邊禱告吧,我一個人單干,跟他們大夥兒拚命好了。」

    說著,他拍馬上前,逕直朝前衝,嘴裡直嚷道:「你們這伙沒膽量的*東西!不要跑!來跟你們廝殺的,不過是個單槍匹馬的騎士!」這時微微刮起一陣風,轉動了那些龐大的翅翼。堂吉訶德一邊高喊著,一邊端著長槍,飛馬向第一架風車衝上去。他一槍刺中了風車的翅膀,不料翅膀在風裡轉得正猛,把長槍打成幾段,一股勁把堂吉訶德連人帶馬直掃出去;堂吉訶德滾翻在地,狼狽不堪。等到桑丘趕上來營救時,堂吉訶德已經爬不起來了……

    這是著名長篇小說《堂吉訶德》中的一個有趣片斷,它的作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

    《堂吉訶德》的故事情節主要圍繞著堂吉訶德和桑丘主僕二人展開。主人公堂吉訶德是個窮鄉紳,因讀騎士小說入迷而異想天開,自命為遊俠騎士。他拼湊了一副破爛的鎧甲,騎著一匹瘦馬,帶上一個侍從桑丘,便開始周遊各地,行俠仗義。堂吉訶德滿腦子都是騎士小說中的古怪念頭。他把風車當巨人,把旅店當城堡,把羊群當軍隊,不顧一切地與之搏鬥,結果鬧出無數荒唐可笑的事情。

    《堂吉訶德》揭露了騎士文學的荒唐和危害,盡情嘲笑了騎士理想和騎士制度。同時,作者通過堂吉訶德主僕的遊俠經歷,反映了16世紀至17世紀初西班牙的廣闊的社會現實。小說中出現將近700個人物,所寫的生活面從公爵的城堡外外省小客店,從貧究的農村到雜亂的城鎮,從平原到深山,從大路到森林,構成一幅完整的社會畫卷。小說還接觸到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習尚等方面,充分揭示了曾威震世界的西班牙王國走向衰落的趨勢。而主人公堂吉訶德所表現的樂觀向上、熱愛自由和擁護真理的精神,以及對人民深切的愛和對偽善、壓迫、暴力和奴役深切的恨,代表了進步人類的理想。當然,堂吉訶德脫離現實,屢戰屢敗的故事也暗示著這樣一個真理:時代在不斷地前進,脫離現實就意味著被時代拋棄,就會成為另一個堂吉訶德。

    這部小說在西班牙獲得極大的成功。第一版在幾個星期內就賣完,同年又在西班牙重印四次,不久被譯成英、法文。應讀者的強烈要求,塞萬提斯答應再寫一部續集。正當他要動筆的時候,他得知《堂吉訶德》已有續集在書店出售。一個自稱阿維納奈達的作者竟然嘲笑他是個窮鬼,並以拙劣的筆法、污穢的詞句把堂吉訶德和桑丘描寫成瘋子和傻子。塞萬提斯一怒之下,不到一年時間就寫成了續集。續集在1615年。

    由於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辛辣地諷刺了天主教會等封建勢力,教會對他恨透了。因此,塞萬提斯死後落葬時,教會連一塊墓碑都沒有立。但他的名著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他逝世兩百多年後,人們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廣場上為他建立了紀念碑,紀念碑雕塑的就是堂吉訶德和桑丘這兩個不朽的人物形象。

    相關鏈接

    騎士文學

    騎士文學是中世紀歐洲封建文學的典型之作,也是騎士制度的一種產物。

    騎士文學一般採用傳奇的體裁,即非現實的敘事詩和幻想小說;以忠君、護教、行俠為內容;以英雄與美人,冒險與戀愛為題材;採用即興的、自由的、浪漫的創作方法編撰而成。這類作品均由封建社會幫閒的行吟詩人和宮廷詩人(或稱絃歌詩人)所作。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式由韻文漸變為散文,內容由英雄傳奇逐漸變為牧場傳奇,最後演變為惡漢傳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