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讀世界經典名著 第一篇 中國名著 第四十五章 《子夜》
    作者:茅盾,(1*6∼1981)作家,政治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有玄珠、方璧、郎損等。浙江桐鄉人。茅盾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茅盾生前為團結廣大作家,培養青年作者,促進文學理論建設,增進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貢獻。其作品歌頌人民、歌頌革命,鞭撻舊中國黑暗勢力,表現了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繪製了規模宏大的現實主義歷史畫卷,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成書時間:1*6—1981年

    類別:長篇小說

    內容導讀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6—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裡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裡。

    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麵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佈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裡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子夜》值得注意之處還有它運用了象徵手法,這一手法的使用使得《子夜》具有更深廣的內涵。比如吳老太爺和他的死。有人認為吳老太爺「一到上海,便讓上海給氣死了,未免乾脆的不近情理」。如果把這作為一種象徵來看,這一情節不但合乎情理,而且還有深刻的意味。

    《子夜》標誌著茅盾的創作開始*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

    馮雪峰說:《子夜》一方面是普羅革命文學裡面的一部重要著作,另一方面就是「五四」後的先進的、社會的、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之產物與發展。《子夜》似的巨著,不但證明了茅盾個人的努力,不但證明了這個富有中國十幾年來的文學戰鬥經驗的作者已為普羅革命文學所獲得;《子夜》並且是把魯迅先驅地英勇地所開闢的中國現代的戰鬥的文學的路,現實主義的創作的路,接引到普羅革命文學上來的「里程碑」之一。

    瞿秋白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用真正的社會科學,在文藝上表現中國的社會關係和階級關係,在《子夜》不能夠不說是很大的成績」。《子夜》的出現是「中國文藝界的大事件」,「1933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

    《子夜》作為長篇小說的里程碑被載入中國文學史,它所取得的成就形成了中國現代社會歷史小說的基本格局,影響深遠。

    相關鏈接:

    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第一次設立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於1981年10月正式啟動。茅盾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文學獎項之一,每四年評選一次。茅盾文學獎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將自己的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的,在中國文壇的影響較大。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於1981年設立,當時決定由巴金擔任評委會主任。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參與首評而未獲獎的作品,在下一屆以至將來歷屆評選中仍可獲獎。首屆評選在1982年確定,評選範圍限於1977年至1981年的長篇小說。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