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俱不詳。《錄鬼簿》把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而位於關漢卿之後,可以推知他與關同時而略晚,王實甫創作的雜劇計有14種。完整地保留下來的除《西廂記》外,還有《破窯記》四折和《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於其它作品,均已散佚不傳。
成書時間:1498年
類別:元雜劇
內容導讀
「一部永恆而且有普遍生命力的偉大藝術品」。
金聖歎所列天下才子必讀書之一。
中國十大古典喜劇之一。
《西廂記》原名《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王實甫的傑作,也是元雜劇中最優美宏偉的大型喜劇。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中國戲曲史上都佔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國古代戲曲發展高峰之一。自傳世以來,版本眾多,流傳甚廣,曾被歷代統治者一再列為禁毀之列,但其結果卻千百倍暢銷,到明代更是大行其道,刻本之多,評家如雲,歎為觀止。
《西廂記》主要講述的是張生與鶯鶯在大相國寺邂逅相識,一見鍾情,歷經劫難,終成眷屬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情節細緻婉轉,文詞優美動人,因為其清新、俊逸的文采而傳誦一時,成為元雜劇的壓卷之作。該劇在戲劇衝突、結構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在《西廂記》中,崔鶯鶯是個「針指女工,詩詞書算」樣樣皆能的女子,她在遇見張生後顧慮重重,但最終還是衝破了傳統的藩籬,與張生私訂終身。而張生,也沒有了過去故事中的輕狂的情性,他對崔鶯鶯一見鍾情,執著濃烈。在他們的交好中,如果沒有紅娘的穿針引線以及後來的仗義執言,他們倆人恐怕也難逃被拆散的命運。紅娘,一個牽著愛情絲線的美麗化身,寄托著許多人的美好希望。
在《西廂記》中,有男女*的旖旎描寫,但最感人的還是兩人相約見面。「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應該是一首很好的約會詩。它把戀人焦急等待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月色朦朧,花影搖曳,在這似夢似幻的時刻,花影幻化成了心上人的身影。
文學作品是寫人的,寫人之情、人之性,寫人情之美、人性之真。
《西廂記》寫出了張生的鍾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情之美基於性之真。人活著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於率性縱情,而任何破壞這種美的勢力必然是醜惡的。
《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醜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束縛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終於衝破束縛如驚雷如春筍自由伸張的**生機。愛情是什麼?愛情是*相悅,是世間最美好的感情,是最值得追求和珍視的感情,在她面前,什麼功名利祿,什麼仕途經濟,什麼門第財產,什麼父母之命,什麼倫理道德,均不足掛齒不值一文,因為它們是作為一種外在力量強加於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東西。封建社會最大的罪惡就是摧殘人性。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最大限度地摧毀人的自然本性?因為人性的本質是自由,自由的人性對封建秩序構成嚴重的威脅,動搖著封建大廈的根基。
《西廂記》的結尾未免落入俗套,但王實甫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衝破封建禮法的束縛,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棄名教綱常和利祿功名,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縱任性情的自由奔放,勇敢地愛起來了。他們從佛殿相遇、一見鍾情,到月下吟詩、互通款曲,發展到傳書遞簡、跳牆赴約,直至西廂幽會、兩情繾綣,最後長亭送別、海誓山盟,這一系列情真意切、大膽熱烈的行為,不知使多少衛道士咬牙切齒、膽戰心驚,也不知使多少在封建婚姻制度壓迫下的青年男女為之擊節,為之陶醉,為之神魂飛越。
在今天,《西廂記》仍然讓人心領神會、激動不已,讓人認識到人性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貴,認識到束縛心靈、摧殘人性的勢力是多麼的可鄙和可憎,認識到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縱有千辛萬苦千難萬阻還是值得活的,認識到幸福可以、應該和必須去爭取——丟棄各種陳腐的觀念,擺脫各種心靈的枷鎖,為人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尊嚴而鬥爭!
《西廂記》的出現,引起了社會上的驚歎,摹擬倣傚之作在元代時就有出現,到了明清,凡寫男女情事的戲曲、小說,很少有不受《西廂記》影響的。
《西廂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相關鏈接:
長亭送別
「長亭送別」的曲文在《西廂記》中頗具代表性,既有麗藻,又有白描,既有對前代詩詞的借鑒、化用,又有對民間口語的吸收、提煉,在總的風格上,不僅構成了協調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一的特色。論者有《西廂記》是詩劇之說。「長亭送別」是全劇詩意最濃的部分,它在情節上沒有多少進展,也沒有戲劇矛盾的激烈*,只是以抒情詩的語言,敘寫女主人公的離愁別恨,使全折瀰漫著一種淡淡的而又是悠長的衷愁。明代胡應麟把王實甫比作「詞曲中思王太白」,這比喻曾引出後人異議,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對王實甫的詩膽才氣的讚譽,那麼,胡氏確是有識見有眼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