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統(公元五零一——五三一年)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字德施,天監元年(公元五零二年)立為太子。著有《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英華集》二十卷,都已失傳。因為蕭統死後謚昭明,所以後來又稱《文選》為《昭明文選》。《文選》是我國現存的編選最早的一部文學總集。
成書時間:南北朝時期
類別:詩文集
內容導讀
宋代諺語云:「文選爛,秀才半。」
《文選》是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昭明太子以其的鑒賞眼光和嚴謹科學的態度,從梁以前的詩、辭、文、賦等三十幾種文體中,選取最優秀的作品集成此書。唐宋以來的文學家,無一例外地從《文選》中吸取了藝術營養。
《文選》共收錄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間一百三十個知名作者和少數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餘首,各種文體的主要代表作大致具備。它的編選者蕭統有很高的文學才華和鑒賞能力,他的著作有《文集》20卷,典誥類的《正序》10卷,五言詩《英華集》20卷,編選歷代詩文而成的總集《文選》30卷。可惜這位英華絕代的太子,在公元531年3月遊園時,乘船去採摘芙蓉花,不幸掉入湖中,摔傷了胯骨,又耽誤了治療,病情惡化而死去,終年31歲。他死後的謚號為「昭明」,故此世人稱之為昭明太子,他所編選的「文選」就稱做《昭明文選》。
《文選》原書共30卷,體系龐大,選文豐富。其中選取的作品,從所選作品的創作時代上說,上起先秦,下迄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以前,所選作家,包括屈原、賈誼、司馬遷、班固、楊雄、司馬相如、左思、張衡、曹*、曹植、劉幀、王粲、陸機、謝靈運、江淹、潘岳、陶潛、以至任兒、沈約等共計129位著名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另外還有很多佚名作家的作品;從文章分體上說,選取了賦、詩、騷、七、詔、冊、令、教、策文、表、上書、啟、彈事、奏記、書、移、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諱、哀、碑、墓誌、行狀、吊文、祭文,共計38類文體。全書共收入文章480篇,詩歌700多首。從現代觀點來看,這些詩文大致包括了詩歌、辭賦和雜文三大類作品。
「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中,哀傷之情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得最為充分。有關「七哀」題旨的爭議即說明了這一點。《昭明文選》所歸納的37類文體中,「賦」、「詩」體下又分別設有「哀傷」類作為子目,共入選作品21篇。《文選》單列「騷」體,共選錄屈宋等人作品17首。「《騷經》《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辨》綺靡以傷情」,正是這些作品哀傷的情感基調,為古代詩歌確立了以悲為美的審美取向,而「楚臣去境」、「宋玉悲秋」也成為後世抒發哀傷情緒的固定意象與慣常用語。
《文選》中其他表現哀傷主題的文體尚有「誄」、「哀」、「碑文」、「墓誌」、「吊文」、「祭文」等,述哀是這些應用文體基本的功能性要求。在一部文學總集中,有近四分之一的體類和遠遠超出這一比例的篇幅抒寫著同一個情感主題,這本身便值得關注。
在《文選》頗為煩瑣的詩體分類體例中,除去「哀傷」一類,以題材立目的「詠懷」、「贈答」、「祖餞」、「行旅」、「輓歌」等,類目本身即包含哀傷的成分:「詠懷」所詠多為哀傷情懷;「贈答」、「祖餞」道離情;「行旅」寫羈愁;「輓歌」哀挽生命的終結,大量作品關涉哀傷主題是不言而喻的。以體裁立目的「樂府」、「雜歌」、「雜詩」、「雜擬」四類詩歌中,哀傷之情的抒發也佔有相當比重。
《文選》為我們提供了研閱哀傷這一情感類型的範本。對作品文本作共時性的呈現,可以窺見一代文學之風貌,而對作品的歷時性回溯又可尋繹某一情感類型*文學的廣泛社會基礎與深厚文化心理底蘊。
也正因為如此,《文選》以範本形式展示了哀傷之情*文學的廣泛性與豐富多樣性。
此外,《文選》以其搜羅宏富、裒英集粹的特點而備受歷代文人學士的推重,一度成為士人的必讀和必備書。
相關鏈接:
唐代科舉考試與《文選》
「唐人最重《文選》學」,一方面是為了學習創作詩文之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適應科舉考試之需要,而歸根結底卻是為了科舉考試。為了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為了滿足廣大士子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文選》的要求,李善注《文選》和《五臣注文選》等注本亦便應運而生,由此形成了唐代「文選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迎來了中國「文選學」的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