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讀世界經典名著 第一篇 中國名著 第十二章 《資治通鑒》
    作者:司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學家。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土。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死後追封為溫國公。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成書時間:1084年

    類別:歷史著作

    內容導讀

    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

    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

    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辱先作事不足垂後。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一部實用政治百科全書。

    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四月,司馬光受命於英宗皇帝,遍閱歷代舊史,旁采諸家傳記,刪繁去冗,舉要提綱,前後用了十九年時間,寫完全書。因其「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歷史素材,故神宗暈帝「以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一部集體編寫的歷史巨著,主編是司馬光,協修是劉恕、劉攽和范祖禹,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

    《資治通鑒》記載了從戰國到北宋一千年間歷史的風雲變幻,記載了古代王朝的盛衰興亡。自問世之日便成為歷代帝王相將、權臣謀士的必讀之書。

    司馬光是為了鞏固當時的封建*,才編寫《通鑒》,這就決定了此書的內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歷史上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為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創業之君,如漢高祖、漢光武、隋文帝、唐太宗等。守成之君,如漢文帝和漢景帝。中興之君,如漢宣帝。至於「習於宴安,樂於怠惰,人之忠邪,混而不分,事之得失,置而不察,苟取目前之佚,不思永遠之患」,使「祖考之業」日趨頹下的陵夷之君,像西漢的元帝、成帝,東漢的桓帝、靈帝,都屬於這一類。在司馬光看來,最壞的是那些亂亡之君,他們「心不入德義,性不受法則,捨道以趨惡,棄禮以縱慾,讒諂者用,正直者誅,荒淫無厭,刑殺無度,神怒不顧,民怨不知」,像陳後主、隋煬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證。對於亂亡之君,《通鑒》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譴責,以為後世君主的鑒戒。

    對於軍事的記載,《通鑒》也很突出,對戰爭的描述也很生動。凡是重大的戰役,對戰爭的起因,戰局的分析,戰事的過程及其影響,都有詳細記載。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都是傑出的例證。

    《通鑒》也注意關於經濟的記載,因田賦和賦稅是封建經濟的首要問題。因此,它對於商鞅變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記載。

    文化方面,《通鑒》也有記載,就學術思想來說,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陰陽、縱橫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學術主張,下及漢初的黃老思想,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以及魏晉玄學的盛行都有記載。

    《通鑒》還有歷史評論。一類是屬於司馬光自己寫的,每篇以「臣光曰」開頭;還有一類是選錄前人的評論,開頭都寫明作者名氏。當然,司馬光所選錄的前人史論,都是符合自己的觀點,大部分用於表述他的政治思想。

    《通鑒》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司馬光是奉詔編書的,皇家的崇文院,據宋仁宗時所編《崇文總目》的記載,共列書籍30669卷,是當時全國藏書最多的地方,司馬光和他的助手都可以查閱。宋神宗又以穎邸舊書2400卷,賞賜給司馬光。司馬光洛陽的住宅裡,「聚書出五千卷」,其他協修人也各有自己的藏書。司馬光等人所取材料,除十七史外,凡前代留存下來的史書也無不搜集。對於私家的藏書,他們也多方借閱,如劉恕曾親自去藏書家宋敏求的家中,口誦手抄。可見,《通鑒》所搜集的材料是很豐富的。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它已成為為官從政者案頭必備的教科書,被奉為金科玉律,無上寶典。

    古往今來,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曾十七次批注過《資治通鑒》,他對司馬光及《資治通鑒》給予了極高評價。

    相關鏈接:

    司馬光為何要編寫《資治通鑒》呢?

    據說,司馬光看到當時沒有一部比較簡明完整的通史,使學習歷史的人感到很困難;同時他為了給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借鑒。於是,他便決心動手編一部「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史書,並確定此書的宗旨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捨非」,希望宋神宗藉以改進政治,安定國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