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讀世界經典名著 第一篇 中國名著 第五章 《孟子》
    作者:孟子(約前372∼前2*),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曾做過齊宣王的客卿,後退而著書立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著作有《孟子》。

    成書時間:戰國時期

    類別:文集

    內容導讀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當過子思的學生。他以天下為己任,前半生周遊各國,遊說諸侯,宣傳自己的主張,但被看作迂闊而沒有被重用。晚年回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與弟子一起著《孟子》七篇。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為「亞聖」。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論,戰國時期,人性問題成為百家爭鳴中的重要問題。孟子在與各種人性學說的爭論中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人都有天賦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他強調,天賦的善性是人所共有的,只要自覺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道德完善的聖人;他大力提倡自覺修養,反對自暴自棄。他還認為,盡心、知性就可以知天,事天的途徑就是修養心性。孟子的這些思想鼓勵了人們自覺地進行道德修養,同時也阻斷了中國文化向宗教方面發展的道路,對於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孟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仁政學說和修養學說。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

    此外,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

    從整體來看,《孟子》的基調是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它反映了孟子的關於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堅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與孔子非常相似。但是比起孔子來說,孟子則更加堪稱為是一位貴民之人。

    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讀《孟子》,如能與《論語》聯繫起來,比較它們不同的地方,既可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孟子》,也可有助於進一步理解《論語》,並可瞭解儒家思想的發展。

    在大約二十一個世紀中,在佔人口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國度裡,到處都在學習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幾個哲學家有過這麼大的影響。讀《孟子》,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而且對我們自身的發展具有長遠的指導作用。

    相關鏈接

    《孟子》經典名言選讀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孟子說:「所以天將要把重大的任務加到某人身上,必須先苦惱他的心意,勞動他的筋骨,飢餓他的腸胃,窮困他的身子,使他的每一種行動都不是那麼如意,從而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