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讀世界經典名著 第一篇 中國名著 第三章 《論語》
    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成書時間:戰國初期

    類別:語錄體

    內容導讀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

    孔子原屬殷商一族,先世是宋國的大臣,後遷於魯。孔子出生時家境已經衰落,但他在早年還是接受了良好的貴族教育,對傳統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十分熟悉。孔子天資聰穎,又極為謙虛好學,故而學識日進。到30歲左右,已經以博學知名於世,開始招收門徒,傳授《詩》、《書》、《禮》、《樂》等古代文化典籍。他一方面對以前的文化、思想資料進行系統總結,同時也結合春秋後期動盪不安的社會形勢,對一系列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創建了儒家學派。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簡單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想達到「仁」的標準,就必須「克己復禮」,通過對自己的克制和約束以提高道德水平,從而符合禮的要求。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自己要在社會上取得自立,在事業上順暢通過,也要幫助別人做到這樣。孔子的學生概括他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中體現出一種關懷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義精神。總的來說,孔子將「仁」看作道德的最高準則,也是道德的總體,孔子還提到很多其它道德名目:如忠、孝、義、信、廉、儉等等。但在他看來,這些名目屬於局部性的東西,能做到某項或幾項,值得肯定,但還不能算是達到「仁」。「仁」的概念在《論語》中出現百次以上,它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關鍵所在。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論語》作為記載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書,內容豐富,思想精要而言簡意賅,涉及人類社會生活中立身行事,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學習與成就君子人格的關係等諸多方面的問題。2000多年以來,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和精神面貌有深遠影響,五四運動以後,仍然是傳統文化的代表著作,在世界範圍內受到重視。

    《論語》顯示出了語錄體著作的獨特魁力,語言含蓄雋永,故事簡潔生動,往往能體現出一些長篇論述所難以表達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長篇論述所難以反映的人物個性和環境情趣。同時,《論語》靈活的編纂形式事實上使該書的表現內容大為增加,多方位、多視角地體現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有利於讀者全面、準確地瞭解孔子及其思想。無論從思想價值還是從藝術魅力來評價,《論語》都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

    相關鏈接

    com收集]

    有關《論語》的人物形象研究

    《論語》作為孔子及其門徒問學論道、探討社會人生的真實而傳神的記錄,其「論纂」者沒有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自覺意識,但由於他們十分熟悉所寫人物的一切,又能設身處地寫出人物的活動,不經意中表現出人物的個性,活躍著一個個生動飽滿、具體可感的形象。對《論語》人物形象的研究,是20世紀《論語》文學研究的重要創獲之一,也是確認《論語》文學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百年中,對《論語》人物形象的研究又大致上集中在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形象特徵和表現人物的手法兩個方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