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衝開了清政府閉關自守的大門。一些有志之士開始開始醒來,看到了中西之間存在著的巨大差距。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以總理衙門大臣奕欣、兩江總督曾國藩、閩浙總督左宗棠、直隸總督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新洋務派提出為抵禦外侮維護清廷的統治地位,應當拋棄陳腐的「祖宗之法」,轉而引進西洋先進技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由於這批新洋務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權的軍政重臣,且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也已看到了要維護自身統治不得不借助泰西的火槍大炮,因而默許了洋務派的提議,於是一場影響了近代中國命運的洋務運動在舉國上下「辦洋務」的熱潮中開始了,史稱「同光新政」。
洋務運動一開始的目標是鞏固國防創辦「自強新政」以「求強」,具體表現在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
洋務派在興建軍事工業的同時,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於是洋務派開始將工業範圍擴大,興辦民用工業以「興商務,竣餉源,圖自強」。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始了「求富」之路,在興辦近代工業的同時,中國的軍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以湘軍、淮軍為代表的各省防軍、練軍普遍裝備了後膛槍炮,比之西洋各國毫不遜色,1888年北洋水師的成軍更是使清朝的國防力量上了一個台階,使得中國的軍隊從大刀長矛的中世紀軍隊一變而為使用先進兵器的近代軍隊。
此外,洋務派為了培養懂得西方先進技術的專業人才,要求改革科舉制度。因此,清廷並於1872年開始向海外派出留學生。
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失敗,使得洋務運動也宣告失敗了,但它畢竟是中國人近代史上第一次富國自強的努力,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