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搜羅人才。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托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改革弊政、實行新法。」秦孝公接受了商鞅的建議。但是要改革,來自舊貴族的阻力很大,這些舊貴族有錢、有勢,商鞅的改革能否推行下去,人們普遍持懷疑態度。
為了取信於民,商鞅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一個大膽之人,忍不住獎金的誘惑,把那木柱扛起來,從南門輕輕快快地送到了北門。商鞅立刻兌現五十金,以示誠信。
以此為契機,商鞅大刀闊斧地掀起一場改革運動。在改革進行過程中,太子觸犯了新法,秦朝法律曾規定:對太子不可施刑。人們對商鞅如何處理這一棘手問題,都拭目以待。商鞅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又說:「太子不可施刑,讓兩位太子師傅代受其刑。」商鞅的誠信,大大推進了改革運動。
由於秦孝公重用了政治家商鞅,雷厲風行地推行改革,落後的秦國迅速強大起來。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越來越富強,周天子封秦孝公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也不得不遷國都,割讓河西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