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在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日漸衰微。諸侯混戰不已。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齊襄公被殺。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一個叫公子小白,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都急著要回齊國爭奪君位。
公子小白和鮑叔牙抄小道搶先到了國都臨淄,小白當上了齊國國君,這就是齊桓公。齊桓公即位以後,鮑叔牙立即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鮑叔牙說:「論本領,管仲比我強得多。主公如果要幹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桓公豁達大度,聽了鮑叔牙的話,不計前嫌,立刻任命管仲為相,讓他管理國政。
管仲相齊以後、頭一件事就是抓齊國的生產。他幫著齊桓公整頓內政,開發富源,大開鐵礦,多制農具,提高耕種技術,又大規模拿海水煮鹽,鼓勵老百姓入海捕魚。離海比較遠的諸侯國不得不依靠齊國供應食鹽和海產。齊國開始越來越富強,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在齊國任宰相四十年,管仲把一個積貧積弱的齊國,治理得國富民強,成為春秋時期頭等大國。以至於公元前*5年,管仲逝世時,齊國朝野上下,無不悲痛欲絕,齊國的人們為了紀念紀念他對後世的功德。把他葬在齊國都城臨淄城南的牛山上,為他樹立了高大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