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 第一卷、朝為田舍郎 六十五、好風
    阿茅一邊用手筆劃一邊吃力地對方有財說道:「船,來了!」

    這個土人少年,如今已經能說簡短的宋人句子,再加上手勢,與宋人交流已經沒有什麼障礙。方有財用他用得極是妥貼,每每要與土人交涉,便將帶上他,他隨著宋人久了,也知道方有財是島上宋人的「族長」,每日都眼巴巴地跟著,偶爾方有財踹他兩腳,他也笑嘻嘻的不躲閃。

    「可惜不是宋人,若是宋人,我非得收他做義子不可。」方有財一邊收拾東西一邊想道。

    這次三遠船來的時間要比上次隔得長,方有財知道是去了北邊接人,故此大聲喝道:「鄧肯,鄧肯,給我滾出來!」

    穿著宋人服飾的鄧肯跌跌撞撞地跑了出來,衣衫還沒有扣好,滿臉的大鬍子也不曾梳理。

    如果說阿茅是方有財的左膀,鄧肯便是方有財的右臂了。淡水是座新建之城,方有財腦子裡想的,始終是大宋城池模樣,鄧肯則曾在歐洲各地游商,既見過威尼斯這般的商業城市,也見過那些塔樓高聳的騎士城堡,對於新城的建設,他提出的一些建議,往往與趙與莒的要求不謀而合。

    故此,鄧肯在淡水的地位也變得重要起來,從最初賣苦力的,到如今的管家跟班。這地位一重要,他的心思便開始轉動,如今更是勾上了一個土人姑娘,整日裡如膠似漆的。方有財想不明白,那土人姑娘為何就會看上他這個渾身毛茸茸的番佬,也不明白,鄧肯為何會迷上那個又瘦又黑的土人姑娘。

    「王八瞧綠豆。瞅對了眼兒。」他在心中如此想。

    「船來了,你小子領人去接,幹活賣力些,不要將力氣盡耗在你那個黑猴般的女人身上!」方有財吼道。

    「放心放心。管家只管放心!」鄧肯大大咧咧地包攬。但稱呼還只是管事地方有財為管家。便將自家那威尼斯商人的小心思盡數露了出來,他走到外邊沒一會兒,又飛竄了回來:「管家,船上掛著大樹旗呢!」

    這是旗號暗語,若是三遠船上掛著鄉了大樟樹的旗幟,便說明趙與莒隨船來了。方有財聽得一激淋,元夕才剛過,大郎便隨船到了淡水,若非有要事,他絕不會如此。

    「敢緊收拾好地方。準備大郎在此住著,阿茅你這蠢貨,也不知告訴我那上頭掛著樟樹旗,若是誤了事,看我不擰下你的狗頭!」方有財罵道,阿茅絲毫不惱,這方管事雖說口中總是抱怨責罵。可除了偶爾踹屁股兩腳外,倒不曾見他真地如何凶狠過。

    淡水一瞬間便躁動起來,原本按部就班地人,都被趕得團團轉。方有財換了身衣衫,命人備好車馬,小跑著趕往碼頭。當他到地時候,三遠船已經開始靠岸。不一會兒。趙與莒與趙子曰便出現在他眼前。

    有幾個月不曾來了,趙與莒看到如今的淡水時。禁不住眼前一亮。

    與他初來時還只是些高腳木屋不同,如今的淡水,已經砌起了一排排磚屋,放眼望去,遠處的山崗之上,磚屋整齊地排列著,宛若一隊隊衛兵。在磚屋外邊,是用磚砌起的牆,在砌這牆時,內外各用了兩層磚,磚中間則用土夯實來。因為人工不足的緣故,這磚牆還不是很長,未能完全取代原先的木柵欄,只是在大門附近有著二十餘丈。自大門處用碎磚、砂石和粘土鋪就的道路,寬有一丈五左右,一直延繼了足有兩百餘丈,筆直地通到碼頭這邊來。碼頭也全部換了磚砌,看上去極是整齊,碼頭邊上挖出了地基,不過還未曾建屋,這應當是日後的倉房。

    如果說幾個月前他見到的只是荒地,那麼如今他見到地已經有了小鎮雛形,而且不是大宋的那種髒亂小鎮,而是和他後世記憶中差不多的、因為工業時代而來的那種交通便利、乾淨整潔的小鎮。

    「這便是……這便是淡水!」

    下得船來,楊妙真瞪大眼,幾乎不敢相信自己所見她原以為,海外之地必然是蠻荒瘴疬,若不是不毛之地,便是千里莽荒。可現在她眼前的淡水,比起任何她見過的地方都要整潔乾淨。

    除了遠處地鎮子讓她驚訝之外,更讓她驚訝的是山腳下與淡水河之間那廣闊的田地。

    趙與莒遷到淡水來的莊戶前後加起來共有三十餘戶,耕牛六十五頭——這是他想方設法弄來的,已經是在不驚動官府的情形下能弄到得最多數目了,其中大半倒是石抹廣彥自亂成一團的金國弄來。除此之外,還有八十餘匹馬,與牛相比,從金國弄馬來反而輕鬆些。這三十餘戶莊戶加上六十五頭耕牛,幾乎是日日不停,在原本是一片荒野地淡水河北岸,開闢出大片地良田。田邊還特意留下溝渠,方便防旱排澇,從港口處望過去,這些溝渠將田地分割成一大塊又一大塊的,宛若棋盤一般。

    「這便是淡水!」楊妙真又歎了口氣,這樣一塊地方,如果沒有瘴疬,那與人間樂土有何差別?

    「河之北岸,盡數是我家主人地。」趙子曰不失時機地道:「只要有人手,我家便可在此辟出萬傾良田!」

    「何止萬傾,十萬傾、百萬傾也不只!」方有財不知道這位美艷矯健的少女是誰,但見她能站在趙與莒身側,想來至少也與家中義學少年身份相當,因此笑道。

    「極目所見之地,盡數是我們的。」趙與莒抿著嘴,說出一句此時眾人尚不明白的話來:「視線之外,也是我們的。」

    「大郎,我備好了車馬,請大郎上車吧!」方有財又笑著道:「一路風浪顛簸,大郎先去休息一會兒?」

    「這先不急。方管家,我問你,那些屋子建的如何,是否夠用了?」趙與莒再次稱呼方有財為管家。方有財心中一動。這絕不是口誤。趙與莒也幾乎從不出現口誤,他呼自己為管家,那便是有意提拔自己了。

    「回大郎,一共建成了三百四十大間,其中一百二十大間已經是上梁布瓦,如今便可住人了!」

    「開出多少田畝?」

    「義學少年每日都在算,咱們用的是曲轅犁,如今開出了五千餘畝!」一說起田來,方有財臉上地笑容便再也按捺不住。(注1)

    此時糧食產量極低,便是湖州明州這般上田。最高畝產也不過五六石(注2),均產不過三至四石,這五千餘畝,年產有兩萬石,淡水一年兩熟,約是四萬石,若是抓緊時間再開出些田來。那便無須再從大宋運糧了。

    不過,要想將這數千畝地都種上,又得需要大量勞力,靠幾十戶莊客,倒是有些為難。趙與莒看了看身後,自己此次隨船來的,雖說多是工匠。不過有些工匠暫時找不到用武之處。也可以改行耕種。

    李銳在船上等候良久,還未接得下船通知。心中早有些焦躁不安。明明聽得水手說已經到了,為何半晌仍不放他們出去?

    他有些迫不及待要看看自己即將居住的所在了,若如同那懸島般,只是座到處是石頭樹木的島,這許多地義軍如何能住得下!

    終於,他聽到了竹哨聲響,那些被稱為義學少年地執事,都是用這竹哨聲傳遞些簡單消息,比中開飯、就寢之類地,李銳現在也分得清一些了。他蹦了起來,抓起自家的小包,大聲嚷道:「下船了!」

    「李銳,你不是最不願來的麼,為何如今卻如此高興?」有個工匠笑話他道。

    「哼!」李銳瞪了他一眼。

    他會如此變化,卻是因為一事,在懸島上時,為了盡快讓義學少年與這些義軍熟悉,趙與莒曾組織過一次演練。義學少年先是做了隊列練習,然後都拿著布包石灰紮住頭的竹槍,與雙倍於他們的義軍打過一場混戰。雖說義軍都有廝殺經驗,混戰之時也有些馬虎,可最後紀律嚴明的槍陣幾乎完好無損地將義軍全部「刺殺」,這戰果讓李銳極為震憾。

    他雖說崇拜叔父,卻不是笨人,這讓他意識到,陸佑平所說的「規矩」是如何重要。他聽得義軍中老人讚道,當初岳爺爺領的岳家軍,便是靠著「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規矩,逼得金人哀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自己若想長大後能助叔父一臂之力,這規矩,還真得好好學學!

    此次來流求的,只有三遠船,至於僱請來地那三艘海船,一是因為船速跟不上三遠船,二則是不希望他們知曉通往淡水的航道,因此未曾前來。每艘船上仍有七八個義學少年,負責約束他們之人,經過這些時日,他們早與義軍熟識了。下船之後,按著事先約定,眾人排成隊列,雖說還有些散漫,卻總算未曾在碼頭滯留,紛紛走向淡水。

    這磚鋪的道路,讓眾人覺得格外奢侈。

    此刻,趙與莒、楊妙真還有方有財,卻乘在馬車之上,先一步到了這新鎮之中。

    過了鎮子大門,楊妙真更是驚歎,若是放在趙與莒穿越的那個時代,這樣的屋子屬於老企業建的職工宿舍,可放在這個時代,卻既整齊美觀,又節約時間。趙與莒特意問了下水道之事,淡水常年氣溫偏高,若是衛生做得不好,只怕會有各種疫病流行。

    「在這地下用磚砌著,那個番人鄧肯出了不少主意。」方有財實話實說。

    趙與莒「哦」了聲,鄧肯給扔到流求來之後,他幾乎忘了這個威尼斯商人,如今看來,將他扔在此處正是合適的。羅馬人有建各種水道地傳統,修下水道,倒確實算是個內行。

    「黃花蒿移植得如何,可曾種活了?」

    「大郎反覆交待的事情,小人哪敢怠慢?」方有財道:「種活了,種活了一大片,秋爽每日都去看,只是味道卻不好聞。」

    提起黃花蒿,方有財便覺得反胃,凡是在淡水的工匠莊戶,每隔兩日便得飲上小半碗黃花蒿汗兌水,秋爽要領著人一一察看登記的。眾人現在都知道流求乃海外蠻荒,可能有瘟疫瘴疬,而這水便能解此,因此都不敢敷衍應付。因為這草需得新鮮草汁才可,故此去年十月時,趙子曰連著泥土送來一大片,都被種在淡水附近的荒坡上,每日都有人照看。

    「若不想死,這黃花蒿水都得喝,我也不例外。」趙與莒看了楊妙真一眼:「四娘子,我怕義軍未必肯喝,到時還須勞煩你了。」

    楊妙真瞪了他一眼,卻不說話。

    趙與莒也不管她,自顧自走進一幢屋子裡,察看屋子是否合牢固。這屋子粘合劑自然不是水泥,而是沙子、粘土與石灰的混合物,雖然比不得水泥牢固,建平房卻已經綽綽有餘了。屋子未曾粉刷,因此看上去還有些簡陋,面積大約有後世的四十平方米,只有前門沒有後門,到時用木板或磚頭將中間隔開,後間可為臥室,前邊便是堂屋了。屋子開了兩扇窗,前後相對,故此也不覺氣悶。

    趙與莒等等頭,出了屋子又道:「去義學看看。」

    義學是關鍵所在,趙與莒反覆交待過,要優先建義學,義學地圖址都是他親手畫地,故此方有財道:「大郎,義學在這鎮子中間,用磚牆圍著的便是。」

    「哼!」楊妙真撇了下嘴,覺得極是無趣。那日在懸島之上,趙與莒既未懲罰趙子曰,也未對他擅自對楊妙真提條件之事做出評價,楊妙真起初還有些想興師問罪,可遇到趙與莒提也不提那事,反倒讓她心虛起來。故此,這些日子,她都盡可能不與趙與莒說話,在船上相遇時,也只是以目示意罷了。

    義學都已經上了梁鋪了瓦,共是十間寬敞地大屋子,便是窗戶,也比那些住的屋子要大上許多,使得裡頭亮堂堂的。趙與莒先是點頭,又是搖頭:「少了,僅這一次便有六百零五人須得入學。」

    「入學,入學做什麼?」楊妙真終於忍不住問道:「莫非你還想叫他們讀書識字考秀才得功名?」

    「希聲、阿妤,包括子曰,都是我家義學裡出來的。」趙與莒看了她一眼:「他們你都認識,覺得如何?」

    「義學少年盡數家中義學出來的?」楊妙真瞪大了眼睛道。

    「將圍牆擴大來,這周圍的四排房子都包進去,義學孩童盡數住在此處,另辟一座院子開辦女學,阿婉此次隨我來了,她與阿茹一起,照看女童。」趙與莒繼續吩咐。

    注1:牛一天能耕地兩畝多,延安大生產時,一個外號大洋馬的戰士尹光普,一天開墾四畝二——這還不是最高的紀錄,國人之吃苦耐勞,由此可見一斑。六十頭牛按日均一畝算,開出五千畝田需得八十餘天,近三個月。

    注2:宋人高斯得《恥堂存稿》中載:浙人治田,……其熟也,上田收五六石。爬^書^網,本章節由""首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