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第09章 第一場大戰
    在長征的頭三場戰斗中,紅軍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便勝利地穿過了蔣介石為阻止他們突圍而設置的三道防線。但是,五十年後,正像中國軍事博物館秦興漢將軍所說,長征所遇到的不僅僅是槍林彈雨。長征面臨的是同時進行的三種戰斗——與蔣介石及地方軍閥的斗爭,與大自然的斗爭,還有最關鍵的是,在共產黨內部領導人與領導人、一種方針政策與另一種方針政策之間的斗爭。

    決定勝負的因素並不是那麼容易確定的。特別是在這個問題上,秦將軍沉思地說,“即使到今天,許多事情也還是搞不清楚。”

    在長征途中,高山懸崖、冰雪雨霧、湍急的河流、莫測的風暴、灼熱的沙漠、無底的沼澤、饑餓的威脅、無休止的行軍,都使戰士們隨時面臨著比蔣介石的槍彈更大的危險。而在這一“狂飆運動”的背後,一場關於方針、權力和人事的殊死斗爭正在最高領導層進行著。

    紅軍的指揮員都是些精明能干和久經鍛煉的人。他們參加過多年的游擊戰爭,共同經歷過多次戰斗。他們熟悉自己的國土,熟悉人民。他們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林彪的一軍團在突擊和伏擊方面是超群的:而在正面作戰和短兵相接方面,彭德懷和他的三軍團最為擅長。他們學會運用策略和計謀戰勝優勢的敵人。他們行軍神速,當敵人以為他們距離很遠時,卻又突然出現在敵人眼前。他們行裝輕便.不怕艱苦,到處都能生存。他們很年輕,都是壯實的農民出身。他們體格健壯,不怕勞累,能像山羊一樣地翻山越嶺,可以夜以繼日地連續行軍,一天只睡幾個鍾頭——或者根本不睡覺——又投入戰斗。而且打則必勝。

    紅軍戰士都有非凡的理想和抱負。他們全心全意為事業而戰,赴湯蹈火,在所不惜。但是一九三四年春夏突擊擴軍時招來的新兵就不同了。他們倉促應征入伍,軍事上、思想上都准備不足,又沒人告訴他們要到哪裡去,或者去干什麼。也許,部分原因是最高領導自己也心中無數。

    不論原因如何。付出的代價可不小。那些沒有明確目標的人從—開始就陸續落伍。有些士兵是掉了隊.更多的是拔開雙腿開 了小差,就象傳說中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前夕從俄國軍隊溜回家的農民士兵一樣。這些人趁走得不太遠。還不至於找不到回家的路時,索性就往回溜了。

    按紅軍的標准來說,開始長征時他們的裝備相當不錯了。他們擁有步槍、卡賓槍、手槍、沖鋒槍和輕重機槍等共計三萬二千二百四十三支。其中,六百五十一件是輕重機槍。有三十八門追擊炮,少量火炮(基本上是山炮)。大口徑火炮很早就扔掉了,他們攜帶了積存的一百八十萬零一千六百四十發子彈,二干五百二十三發迫擊炮彈和七萬六干五百二十六校手榴彈。

    這是一支強大的部隊,但它的對手卻是比它還強大許多倍的軍隊。據紅軍指揮員們估計,蔣介石糾集了大約一百個團三十萬到四十萬人來對付他們。總參謀長劉伯承估計敵人總數為四十萬。八軍團的莫文驊說,“粗算一下”,人數有三十萬到四十萬。一九八四年任共產黨總書記的胡耀邦,在一九三四年是一位年僅十八歲的紅軍青年團領導人,他估計國民黨的主力部隊達三十萬。

    蔣介石了解到紅軍活動的動向和規模後,當即組織部隊去遏制紅軍。十月三十日,他命令兩位可靠的中央軍將領薛岳和周渾元帶領四個師,配合廣東的一支南路縱隊和湖南軍閥何健率領的一支西路縱隊,去攻打紅軍。

    兩周之後,蔣改變了主意。他封何鍵為追剿總司令,並提出讓何鍵同薛岳和周渾元會合,誘惑並消滅紅軍於湘江。湘江由南向北,流經廣西進入湖南。這幾位將軍共有十五個師約七十個團的人馬。蔣要求廣西和廣東軍閥(他們還有三十多個團)協助把紅軍攔截在湘江前的全州、興安和灌陽三個城鎮,長約八十英裡、寬三十英裡的三角地帶。

    這是蔣介石的一箭雙雕的錦囊妙計。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現,那麼兩廣的地方軍閥在同紅軍交戰中會受到嚴重削弱,從而給蔣提供一個吞並他們的良機。

    踏上征途的紅軍,已無法隱蔽自己,它不得不勇往直前跨過湘江。過了江就必須按預定目標揮師北上,同湘西的賀龍和二、六軍團會合。蔣介石一看地圖就可以知道紅軍的路線,這就是兩個月以前六軍團經這裡同賀龍會合的路線。

    五十年後,一九八四年時曲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余秋裡,當年是六軍團的一名二十歲的農民戰士。他回憶說,六軍團繞道去道縣,然後一直向西走,在興安附近過江。他記得當時“沒遇到什麼麻煩”。他說:“經過一些戰斗,我們占領了一個山頭,越過這座山,到達江邊。江上有一座浮橋。我們從橋上通過,到黃昏時刻過了江。我記得當時士氣很高。”

    是否有人暗地裡對廣東和廣西軍閥打了招呼? 沒有可靠的證據,可是六軍團的行動沒有引起廣西方面的絲毫反應。就好象有人向他們說過,“我們只不過是暫時借用一下你們的道路”(也許有人說過這些話)。

    在湘江的第四道封鎖線,處於強烈反共的桂系軍閥白崇禧控制的地盤。盡管白崇禧極其仇恨共產黨,但他也害怕蔣介石,他首先考慮的還是保存自己。他不願意上當受騙,不讓蔣介石借機削弱和搞垮他。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是否還有什麼別的秘密“安排”,使紅軍得以順利渡過湘江,翻越前方湘桂交界的五嶺禁區?對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探索。

    沒有人提起過周恩來同廣東獨裁者陳濟棠之間有什麼秘密交易這樣的具體事情,但有證據表明,同桂系軍閥白崇禧和李宗仁之間存在一項諒解。紅軍第一位歷史學家徐夢秋在一九三八年談到了這點。他說,廣西的首領“答應開放一個區域”,那是湘江的界首和全州之間十三英裡寬的一條走廊。大約位於道縣以西六十至七十英裡。北京主要的黨史專家胡華的結論是,“關於走廊的說法是有根據的”。他認為,這條“走廊”的存在對於了解湘江戰斗是至關重要的。紅軍為了渡江,在渡口堅守達一星期之久。如果廣西方面施加壓力,紅軍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國防部研究員閻景堂和他的上司秦興漢將軍沒有使用“走廊”這個詞,但他們承認廣西軍隊通過不尋常的調動留出了一條空白“地區”,從而方便了紅軍渡江。

    何鍵從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四日起全面負責蔣介石中央軍的指揮大權。國民黨的主要將領薛岳沿共產黨軍隊的右翼或北翼移動,與往西行進的共軍平行,並從北面攔截他們。周渾元則在共軍的後面不斷騷擾他們。

    紅軍以其通常的隊形向湘江挺進。林彪率領的一軍團和彭德懷率領的三軍團幾乎是直線前進。九軍團正好在行動緩慢的中央縱隊前面。中央縱隊現在已減輕了一點負擔。不少挑夫開工小差,把包括戲裝和道具等在內的重擔都甩掉了。

    八軍團裡集中了許多夏季入伍的新兵。這個軍團在軍委和中央縱隊的左翼行進。博古、李德、周恩來、末德、洛甫和毛澤東等多敵軍事領導人都在這個縱隊裡。

    跟在這個指揮部後面的是拖泥帶水的挑夫,他們中有些是受紀律處分被分配來的紅軍戰士,包括一些降職的軍官,可能有一些是被關押的軍人。

    忠實可靠的五軍團殿後,他們是後衛,用當時擔任翻譯的伍修權將軍的話說,後衛的職責是擋住國民黨的“看家狗”,這些走狗不斷對行動遲緩的輜重大隊進行襲擾。

    伍回憶說:“敵人在緊逼、包抄,堵截和騷擾。”

    蔣軍有三四個師在與紅軍賽跑,爭奪“走廊”北端湘江岸邊的全州市。全州位於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是一座四周有城牆的古城。當紅軍偵察兵接近城牆時,發現國民黨(何鍵的軍隊)已占領了這座城市。

    這就引起了紅軍指揮部的一場爭淪:應當攻打全州,還是向南轉移另找地點渡江?

    紅軍正向湘江的這塊鐵三角地區集中,他們還不知道這裡已被蔣介石固定為屠殺他們的地方。此處南起桂林以北。桂林境內遍布圓錐形的石山和雲霧,是中國畫家所喜愛的名勝之地,是大自然愛好者和詩人的仙境。

    這裡景色的特點是蘚石成林,障眼的巨巖直插雲霄,指向天際。湘江流域—向是廣西到湖南的主要通道。由石灰巖構成的地質,經風雨侵蝕,已形成一條條深水的江河和奇妙的山巒。

    興安以南的靈川,是紅軍走廊的南分界線。從桂林到靈川,湘江沿岸百山林立,有如徘徊的鬼魂。接著,再往前走,江岸又變換成堅硬的花崗石山峰。圓錐形的丘陵消失了,不時地又突然進入壯觀的花崗石山巒的畫面之中,就象一群游蕩的幽靈在尋找一塊可供休息的場所。

    這裡是有歷史意義的地方。此處有一條運河叫靈渠,據說是公元前二百年,中國歷史上第—個皇帝修建的,為的是把湘江和漓江連在一起,這樣就出色地造就了一條從長江流域的上海到珠江流域的廣州綿延而下的內陸河道。一九八四年,這裡仍然運輸繁忙。

    在這個新月形的三角地帶,正在醞釀著長征以來的第一場大戰。

    如果不是因為那個笨重的、不適當的、多余的輜重隊伍拖在後面長達五十英裡,紅軍幾乎肯定可以越過湘江,通過蔣介石的第四道也是最後一道封鎖線。盡管紅軍先頭部隊未能搶先到達全州,他們還是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全州以南跨過了湘江。一軍團和三軍團的部隊到十一月二十六日也都過了江。恰在那時,廣西軍閥白崇禧從興安把他的部隊向南移動,佯作保衛桂林,實際上是開放走廊讓紅軍從興安前往全州。十一月二十七日晚,三軍團和一軍團的先遣部隊沒有遇到多少阻力便並肩渡過了湘江。在他們之後,九軍團繼一軍團,八軍團繼三軍團先後過江,中央縱隊跟隨在他們中間行動。界首和腳山鋪是兩大渡口。江水很淺,大部分人索性趟水過了江。

    本來紅軍在兩三天內就可以全部過江,而且不會有多大損失。但是,行動遲緩的龐大的輜重隊伍和那些未經訓練的蹩腳新兵改變了這個形勢。

    當時林彪的一軍團第二師四團的年輕政委揚成武可以作證,長征在開始的幾個階段,一切都很順利。楊成武在長征開始時還是個小伙子,他十七歲離開福建省農民老家參加紅軍以來,大部分時間是在打游擊。紅軍成為他的學校、他的事業和他的生命。

    一九八四年,七十歲的楊成武看上去比他的實際年齡要年輕一些,黑黑的頭發夾雜著幾絲銀發,身著深藍色的制服衣褲,回憶起往事來確切而了如指掌。他說話流利自如,圓圓的臉有點象已故的毛主席。他一開始就說,“長征開始時我二十歲,結束時我二十一歲。對我來說,長征經歷了整整一年零兩天。”

    四團打第一場大仗是在湘江。在瀟水西岸的道縣縣城以東約五十英裡處有一個祠堂坪的小鎮。楊成武的團在那裡停留時,接到了緊急通知,命令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前進,趕在國民黨軍之前奪取道縣和渡口。道縣控制著山口,是通往湘江的咽喉要地,必須在第二天早晨拿下來。

    他回憶說:“時間非常緊迫,在我們下達命令的同時,隊伍就出發了。”途中他們遇到一批農民。農民說在道縣瀟水上有座浮橋,那橋是用鐵鏈子把一些漁船串在一起而建成的。如果浮橋被拉到對岸,四團可以派人涉水過江把它拖回來。

    隊伍距道縣五英裡時,天空出現三架國民黨飛機。戰士們迅速隱蔽起來,沒有被飛機發現。黃昏時刻,他們到達道縣城郊。一道高高的城牆和很深的護水壕護衛著這座城鎮。午夜,一排士兵島水過江,奪取了船只。拂曉,先頭部隊進城占領了天主教堂。

    楊成武政委走在擠滿人群的大街上,聽到兩位老人在談話。留胡子的老人問沒有胡子的同伴:“他們的子彈都不多,怎麼總是打勝仗 ?”另一個人神秘地答道:“他們日走千裡,夜行八百,刀槍不入,他們哪裡還靠子彈打仗?”

    楊成武繼續往前走,到了鎮上的一座城隍廟。紅軍宣傳隊員們正在為召開群眾大會作准備。會上將有講演,還要把打土豪得來的糧食和衣物分發給窮人。他說,老百姓幫助了紅軍,沒有他們,這座城鎮是拿不下來的。

    第二天拂曉前,楊成武和他的突擊團飛速向湘江挺進。他們毫不費力地過了江。

    但是,現在開始出現兩種不同的意見。楊成武等許多人都說渡江容易,傷亡不大。

    但是,對於那些慢吞吞的人來說,等待著他們的卻是一場浴血混戰。八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莫文驊目睹的這場戰斗是這樣的:八軍切經過道縣前往湘江,他們比行動迅速的突擊隊晚了二十四小時。莫文驊看到形勢急劇變化。敵人正在步步逼近,國民黨飛機在轟炸,而且撤下了大量傳單,宣稱:“共匪們!聽著!司令部命令我們等候你們。我們正等著呢!趕快!我們已經為你們撒下了一個小小的天羅地網。請你們趕快!請你們趕快!”

    莫文驊一聽就知道,這意味著又一場苦戰。八軍團奉命從道縣強行軍趕到湘江。他們不能停留,只能強行通過。離湘江約七十英裡,一支國民黨縱隊在他們北面只有八英裡,正與他們爭時間賽速度。國民黨猛烈的炮火象澆下的“一場彈雨”;但八軍團仍在繼續挺進。

    夜幕剛一降臨,八軍團就進入山區,在聞名的桂林山水中的一塊綠州——水街鎮停了下來。黎明前部隊又開拔。莫文驊說:“很遺憾,我們沒有時間、也不可能去欣賞這些名勝風光了。”

    八軍團跟在二軍團後面步履維艱地前進,在他們之後是處境日益困難的第三十四師。先頭部隊正在突破國民黨的最後—群碉堡。這些碉堡都是按照德國顧問的設計用鋼筋水泥構築的,機槍火力也打不透。而紅軍的碉堡則是用木頭構築,用泥土加固,幾乎什麼也抵擋不了,連一場大雨也擋不住。但他們有一個有利條件、他們的周圍有壕溝和一排排錯落的尖頭竹扦,這些竹扦非常鋒利,可以刺透穿著破鞋的士兵的腳掌。(北越對付美國士兵也用過同樣的武器。)

    為了干掉一個碉堡,紅軍戰士不得不悄悄地爬上牆,從炮眼中把手榴彈投進去。紅軍的任務就是摧毀這些工事,然後渡過湘江。江水本身並不是很大的障礙。江上有幾處地方可以涉水過去,江面大約三百英尺寬,而水深卻不超過腰部。江水冰冷,流速湍急。但果敢的戰士們還是可以趟水過去的。

    當八軍團向前挺進時,可以聽到背後三十四師與敵人交火的槍聲。三十四師正在守衛水街。前面也傳來了主力部隊渡江時戰斗的槍聲。幾小時之後,八軍團又聽到水街方向傳來激烈的槍炮聲,這是他們最後一次聽到三十四師的戰斗聲音了。這個師在這場戰斗中被消滅,只剩下師長及幾個散兵。

    經過激戰擺脫敵人以後,八軍團有一段時間是在沒有任何干擾、周圍突然靜得有些可怕的山野裡推進的,但是走不多久,這暫時的寂靜被嗒嗒的機槍聲打破了。和莫文驊一起走在隊伍前頭的一位指揮員應聲倒地身亡,他是被第一排子彈射中的。而剛剛過去的九軍團並沒有遇到敵人的襲擊。顯然,廣西軍在一個小時內趕到了。他們埋伏在路旁的小山密林中,向紅軍突然開火。當時是下午三點鍾。一群國民黨的飛機出現在八軍團的上空,距地面不到一千英尺,用機槍向下掃射,但戰士們沒有止步,隊伍繼續前進。敵機飛得很低,戰士們可以看到飛機底下卸空的炸彈架。直到黃昏時刻,敵人才中止了進攻。精疲力盡的紅軍指戰員們跌跌撞撞,邊行軍邊打磕睡。天將破曉時,江岸上出現了依稀的亮光,看上去那是在堤壩上露宿的紅軍後衛部隊。但莫文驊沒有看到哨兵或崗哨,也沒聽到喝問口令的聲音。這是紅軍用的計謀,是由幾名偵察兵組成的有名無實的小分隊,燃起簧火是為了誘使敵人相信,那裡有一支大部隊正保衛著渡口。這時莫文驊聽到馬嘶聲,原來是他自己的戰馬。他的勤務兵已提前到達在那兒等待他的到來。

    太陽升起了。莫文驊環顧四周,到處都是書籍和文件——軍事手冊、地圖、兵法書,關於土地問題、中國革命問題和政治經濟學的著作,馬列主義讀物,各種小冊子以及英、法、德文書籍。紅軍的挑夫一路搖搖晃晃挑來的圖書館全部在這裡了。書頁被撕得稀碎,書面沾滿了污泥。莫文驊回憶說:“我們全部的思想武器,所有的軍事文獻,都被扔到了一邊。”

    如果莫文驊留神觀察,他也許還會發現楊尚昆將軍的夫人李伯釗在湘江岸邊為減輕裝備而扔掉的劇本。總之,一切都扔掉了。從那以後,紅軍演出的話劇都是新編的。李伯釗是位矮小的婦女,過湘江有困難,因為個子不高,江水可能會漫過她的頭頂,無法趟水過江。劉伯承看到了,急忙讓她揪住他的騾子尾巴過了江。

    由於敵情嚴重,指戰員們不吃飯,不睡覺,又繼續連夜趕路。上午八點,飛機又出現了。國民黨已把他們的指揮基地往前移到衡陽,離這裡只有一百英裡,使共產黨處於不斷挨打的態勢。隊伍冒著敵機的掃射繼續前進。除了前進,沒有別的選擇。如果部隊停下來,就無法及時過江,不是被擊斃,就是被俘虜,不是現在被殺死,就是以後被殺死,所以他們只有一往直前。莫文驊評論說:“最困難的事莫過於在飛機的掃射之下行軍,但是我們已顧不得自己,不能考慮生命安全了。我們看到戰友們在敵人的射擊中倒下,真使人難過。但是,我們相信,飛機能打死打傷我們中的一些人;會使我們的前進更為困難;會奪去一些人的生命;但它們不會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

    部隊依然前進。然而,當他們到達湘江時,已無法過江了。他們處境險惡,不得不與敵人展開一場新的生死存亡的戰斗。

    在以後的年代裡,一軍團政委聶榮臻回憶起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和十二月一日這兩天,認為那是長征途中最危險的時刻。一軍團和三軍團的精銳部隊順利地渡過了湘江。可是後續部隊再渡江已經沒有時間了。行動遲緩的中央縱隊、傷病員、婦女、還有輜重隊伍都還沒有過江。

    白崇禧的及時撤退本來已給紅軍提供了涉水過江的條件。但是,現在一切都在變。不僅何鍵派了四個師來攻打紅軍的北翼;而且最令人吃驚的是,白崇禧竟也卷進了這場廝殺,為的是向蔣介石證明,他還是忠於職守的。

    這時紅軍處於典型的軍事危機之中——隊伍被分割在湘江兩岸。何鍵在十一月二十八日發起進攻,紅軍在這裡進行了三天的激烈戰斗。

    楊成武的四團和五團接到命令向北進軍,保衛中央縱隊,使其免受劉建緒指揮的湘軍的攻擊。國民黨嫡系部隊沿著湘黔公路向南進攻。楊成武在公路的兩側各部署了一個營。在戰斗最激烈時,他右膝受傷。幾位戰士為了救他也受了傷。最後,他終於爬過了公路,他的警衛員小白把他背到隱蔽處。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擔架,又經過一番爭吵,最後,小白威脅要開槍打死抬擔架的人,才把楊成武轉移到安全地帶。十天之後,他又回到部隊。

    在紅軍中,聶榮臻是最有才能、最可靠和責任心最強的指揮員。一九三四年,三十五歲的聶榮臻已經算是一個“老人”了。這位紅軍高級將領出身於重慶附近一個富庶的農民家庭,一九二零年參加留法勤工儉學小組。他在比利時 (應為法國——譯者注) 施奈德爾軍工廠做工,同毛澤東的好友李富春一起研究馬克思主義。聶榮臻曾在莫斯科的紅軍學校學習過,後來在廣東黃埔軍校做過政治工作。他是一個遇事不慌的人。他隨一軍團來到湘江,在先頭部隊到達西岸之後,’於十一月二十六日也過了湘江。他接到的命令是讓他保衛渡口,阻擊國民黨部隊,直到兩個中央縱隊和紅軍大部隊全部過江。

    十一月三十日,戰斗整天都在激烈地進行。一軍團全部投入了戰斗,並且逐漸被壓到了第二道防線。

    那天夜間,聶榮臻無法入睡。他心潮澎湃,想到紅軍主力面臨的危險。他和林彪以及其他指揮員花了幾個小時來分析形勢。十一月三十日午夜前,他們給中央軍委發了電報:

    朱(德)主席:

    “……如敵人明日以優勢猛進,我軍在目前訓練裝備

    狀況下,難有占領固守的絕對把握。軍委須將湘水以

    東各軍,星夜兼程過河。一、二師明天繼續抗敵。”

    十二月一日凌晨三時半收到了復電。電報是以最高軍事機關的名義發來的。明確指示:一軍團必須堅守陣地。

    “一日戰斗,關系我野戰軍全部。西進勝利,可開辟

    今後的發展前途,遲則我野戰軍將被層層切斷。我一

    、三軍團首長及其政治部,應連夜派遣政工人員,分

    入到連隊去進行戰斗鼓動。要動員全體指戰員認識今

    日作戰的意義。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

    十二月一日戰斗更加激烈,一軍團守住了自己的陣地。大約正午時分,主力部隊和中央縱隊終於渡過了湘江。

    在一軍團的歷史上,從未遇到過如此巨大的威脅。軍團指揮部多年來第一次受到敵人的攻擊。指揮部設在一個山坡上。突然,警衛員邱文熙沖進來報告說:敵人上來了。

    聶榮臻不相信,認為一定是警衛員搞錯了。他連忙出去看了一下。警衛員沒有錯。一支國民黨部隊端著刺刀正向山坡上爬來。聶榮臻命令收起電台趕緊離開。他一面組織指揮部一部分工作人員抗擊國民黨小分隊的進攻,一面命令劉輝山 (後來成為中央警衛團團長 )將敵軍進攻的事告訴山下的劉亞樓(後來為空軍司令員)。當劉輝山往山下跑的時候,他的草鞋叭噠、叭噠地拍打著快掉下來了,一顆子彈打穿了他的鞋底,但沒有傷著他的腳。五十年後聶榮臻還記得這件事,他說:“這是我經歷過的最奇特的場面。”

    一軍團不僅要掩護行動遲緩的中央縱隊,而且還要掩護新成立的幾個軍團,特別是八軍團和九軍團。聶榮臻說:“我們既要完成我們自己的任務,又要掩護他們。”

    這是長征突圍中很多部隊面臨的共同問題。當八軍團指揮部在湘江東岸被阻時,它不得不擔負起原來分配給第三十四師的後衛任務。軍團宣傳部長莫文驊回憶說,三十四師“走了另外一條路”。事實上,他們陷入了敵人的重重包圍:幾乎全軍覆滅。八軍團先頭部隊不得不在湘江岸邊接應所有其他部隊過江。然後,才眺進齊腰深的冰水裡過了江。八軍團也遭到了很大的損失。

    十二月一日下午,八軍團的一位指揮員向聶榮臻請求緊急援救八軍團一部分被敵人阻隔在江東的部隊。聶榮臻不得不告訴他,此刻已毫無辦法。因為夜幕已降臨。

    十二月二日,聶榮臻獲悉,被阻滯在江東的有彭紹輝和肖華政委率領的少共國際師。一軍團指揮部派了一支救援部隊把他們接過江來,

    聶榮臻的結論是:.“我們行動太慢,敵人來得太快。”少共國際師、三十四師、三軍團的十八團,還有八軍團的幾支重要部隊都被打垮了。一軍團本身損失也很嚴重;如長征開始時,第一師第三團有二千八百人。過了湘江後,只有一千四百人了。

    湘江這一仗,從十一月二十五日到十二月三日,打了一個星期。根據多數人的記述,這是一場災難。劉伯承寫道:“雖然(紅軍)最終渡過了湘江,但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人員折損過半。”

    秦將軍說:“部隊在每道防線損失的准確數字尚不清楚。突破湘江防線時的損失最為嚴重。紅軍到達遵義時(大約一個月後)所余兵力只有三萬來人。”

    肖華將軍是當年在湘江覆滅的少共國際師的政委,一九八四年時六十八歲,是一個矮胖而活躍的人。他的頭剃得光光的,有點像蔣介石,這一點不大討人喜歡。雖然他穿著一套講究的制服,但卻帶著歉意說,“我沒有穿軍裝”,因為他最感到舒適的服裝就是軍裝。

    少共國際師奉命同彭德懷的三軍團一起擔任後衛,它的一萬名年輕的士兵損失大半。最後,幸存者被編進擔任前衛的四團。

    據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的記述表明,許多裝備包括 X光機和用來給陳毅的傷處拍照的感光膠片,都被扔進了湘江,剩下的較重的槍炮也多半扔掉了。比較沉重的電台設備和發電機可能也在過湘江時扔掉了。輜重隊伍大大減輕了負荷,挑夫的數量減少了;軍隊的機動能力增強了。

    彭德懷在回憶錄中作了對比,他的三軍團與廣西軍隊交火時“戰斗艱苦”,“困難重重”;“右翼”的一軍團與湘軍作戰時則“情況比較順利”。各種記述有許多矛盾。中國專家們認為,一軍團和三軍切分別位於左翼和右翼。事實上,在渡口,紅軍部隊都緊緊地擠在一起,原有的正規行軍序列都搞亂了。

    湘江一戰究竟損失了多少部隊,又有多少人脫離了紅軍,中國現代的黨史專家們眾說紛壇,誰也提不出准確的數字。在長征的頭十個星期中,如果說紅軍損失了四五萬人(這是種種估計數字的平均值),那麼戰斗傷亡至少有一萬五千人 (其中大多數是在湘江傷亡的),這樣的估計似乎比較恰當。

    紅軍的新兵部隊損失最為嚴重。據伍修權估計,在離開中央蘇區之前的幾個月中,新征了五萬兵員。

    李德估計,紅軍過貴州省邊界時,已損失了一半新兵和百分之七十五的“後備兵”——所謂“後備兵”,他指的是那些挑夫。因為他們已經沒有挑東西的任務了,曾經打算把他們也編人紅軍。李德說,八軍團的二十一和二十三師,九軍團的二十二師都被消滅了。據他說,由老兵組成的師損失不大。

    湘江戰斗之後,李德對軍隊的絕對控制削弱了。周恩來更多地接管了工作。然而李德沒有輕易放棄他的特權。三十四師師長周子昆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回到司令部。李德把他叫到面前辱罵了一頓。他說,周子昆的部下都沒有了,而他自己怎麼會逃出來?為什麼不執行他的命令?為什麼全師都消滅了,而他的妻子卻仍和他在一起?

    李德氣憤地說,周子昆應當受到軍法審判並槍斃。他命令警衛人員把周子昆捆起來送往軍事法庭。可是警衛人員拒絕執行。博古當時在房間裡,坐在那裡一聲不吭。毛澤東也在場。當李德大發雷霆時,毛澤東走向前去,把周子昆從房間帶了出去,他說:“讓我來處理這件事吧!”

    李德在他的回憶錄裡很少談到湘江戰斗。他暗示,盡管紅軍受到損失,但它的戰斗素質提高了,部隊還是增強了。他把失敗的主要責任歸咎於周恩來。他說,周恩來起草了撤離計劃,計劃要求從中央蘇區撤走大量的重型裝備,這些裝備使紅軍負擔過重,因而遲緩了前進的速度。他不承認,既然他能支配博古,他就對長征的一切組織和作戰計劃都擁有否決權。

    久經戰斗的紅軍指揮員經過湘江一戰的慘敗之後,個個義憤填膺。這種憤慨將化為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情緒。

    不久後就有人說,三十四師被消滅時發出的最後幾陣震顫的槍聲和紅軍輜重大隊沿途百裡丟盔棄甲的慘狀,就已經宣告了李德、博古統治的結束——

    亦凡圖書館掃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