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袁世凱小站練兵以前,有過三種軍制:最早的是「旗兵」和「綠營」,到了曾國藩組織鄉團後,所謂湘軍、淮軍,官式名稱叫做「勇營」。
旗兵是清王朝的原始軍制。最初只有四旗,以旗的顏色別類,分黃旗、白旗、紅旗、藍旗;以後增加了四旗,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乃把原來的黃、白、紅、藍稱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編為左翼,鑲黃等四旗編為右翼,這就是清入關前的原始兵力,總稱「兩翼八旗」。後來由於蒙古的歸附,又縮了「蒙古八旗」,原有的則稱「滿州八旗」。入關後因明軍投降和整編。復有「漢軍八旗」。這廿四旗總兵數共28萬人。
清統一中國後,把旗兵中最基本的部隊編為「禁旗」,禁旗都是在長白山下打天下的子弟兵,他們負責北京警衛和國防責任,等於是中央軍。其餘漢、蒙、滿等廿四旗約20萬人,則分別駐防於各省及重要城鎮,以為鎮伏漢族的武力,稱為「駐防八旗」。
旗兵駐防的防區開始時非常謹嚴,那是為了對漢人加以鎮壓,所以八旗官兵都是攜帶家眷,分駐中國本部各省,防區共8處,有的設駐防將軍,有的設副都統,有的設城守尉。國防要地和關外則有防區25處,設都統和副都統,如密雲副都統、熱河都統之類。
旗營的官兵是世襲制度,生而食糧,數傳之後,腐敗已極,竟有列名行伍而不識弓弩為何物。光緒中葉,外侮日亟,滿族有遠見的王公大臣,乃有整頓旗營之議,派遣八旗子弟出洋留學,如蔭昌、良弼等都是。同時積極整理各省駐防旗兵,挑選精壯編成「八旗練營」;有「洋槍兵隊」、「洋槍馬隊」、「備練馬隊」、「洋槍步隊」等編製,聘任教官為新式的訓練。可是八旗子弟嬌養已慣,滿洲人當年勇武矯健的風氣已經完全喪失,所以整頓自整頓,旗營的腐化已至不可救藥的程度。
比「旗營」稍後組成的清軍,是「綠營」,綠營和旗營同稱為「經制兵」,就是國家的軍隊。
綠營的制度完全仿照明代,官兵全部是漢族,因為所用的旗子顏色是綠的,所以稱為綠營。最原始的編制全為明朝的降軍以及收編的隊伍,經過整編後也很像樣。清廷因為這支軍隊熟悉內地的地理人情,用之鎮壓漢人非常有效,一般市井之徒,遂得借綠營以達到騎在人民身上的目的,因為只要考中武科,就可為綠營官長,雖不識之徒也無所謂。
綠營歸兵部所轄,全國兵營可分為「在京」和「在外」兩種。「在京綠營」由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統轄;下分左右兩翼,各設總兵,總兵之下則為城防營,有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等官。另有一部分在京綠營,分屬於漕運總督,專任護漕之責,其職務等於護路警察。至於「在外綠營」則直屬各省,由總督或巡撫節制調遣,所以各省督撫的官銜有「節制軍務兼理糧餉」一項,就是指綠營。綠營統兵的軍官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百總、外委等。軍隊編制以營為單位,設管帶一人,每營500人。全國的綠營總數共約50萬人。綠營到了清末,餉給過薄,乃多虛額,檢閱時則以僱傭市井無賴充數,武官由捐納出身,軍隊缺額在半數以上,腐化已極,以致太平天國軍興,勢若破竹,綠營乃遭淘汰。
旗營、綠營既成廢物,曾國藩招募土著編練「勇營」,就是後來名重一時,鎮壓太平天國的湘軍和淮軍。由於這場戰爭的表現,勇營竟取得國軍的地位,加以旗營形成虛設,綠營僅存形式,所以勇營就成為清廷鎮內御外的唯一武力。勇營的部勒方法,為明代戚繼光的遺規,以弓矢刀矛為武器主力,鳥槍火統為輔助。淮軍李鴻章延英人戈登編練洋槍隊,是為中國採用新式軍械的開始。
勇營軍紀很壞,擄掠姦殺,視為慣常,曾國荃所統之兵尤甚,攻入南京時竟至全城為墟,一個小兵都身懷巨萬;而清廷當時爵賞太濫,所以太平天國戰事結束後,勇營之腐敗,至於不堪言狀。而湘、淮兩軍將領也都恃功而驕,數次對外戰爭,一敗塗地,尤其是甲午戰爭,淮軍衛汝貴全軍覆沒,舊軍之劣點,完全暴露,於是清廷才下決心汰除舊軍編練新軍。
由於旗營、綠營都已腐蝕已極,而勇營也只是曇花一現,甲午戰前,清廷有識之士已警覺到清軍的不堪一戰,所以李鴻章在直督任內乃銳意摹仿西法練兵,辦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由戈登代為購置新式槍械,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練,由滿人蔭昌為總辦。可惜軍事教育和軍隊組織並不能配合,因此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被分派到淮軍的各軍去擔任教習,教練新操,而軍隊指揮權則仍舊在舊統帥手中,一切戰略戰術依然陳舊,因此甲午之戰,淮軍一敗塗地,淮軍中最有名的盛軍統領衛汝貴全軍覆滅。這時清廷上下恍然大悟,僅只是西法練兵還不夠,整軍經武必需徹底的大改革。於是兩江總督張之洞首先練自強軍於吳淞,聘用德國教官,一切規模體制全部倣傚德軍。另一方面在北洋指派胡——練定武軍十營,假小站舊日周盛昆、周盛渤所統領盛軍的營地為練兵場。盛軍原在小站屯田,所以有完整的營房和已開墾的稻田,由於盛軍覆沒於中日甲午之役,因此小站也隨之荒廢,定武軍即以此為營房。
編練新式陸軍的同時,清廷在各省組織了巡防營。巡防營是挑選舊綠營和勇營的精壯,另招募民丁,編組而成,其性質系以保衛地方,如警察保安隊,其編製分為馬隊和步隊,馬隊全營設官、弁、兵、夫共189名,馬135匹,每營分為「中」、「左」、「右」三哨。步隊全營設官、弁、夫共301名,每營亦分為「中」、「左」、「右」三哨。巡防營在各省均有,且因地方之需要,劃分為若干路,以「中」、「前」、「左」、「右」、「後」或「東」、「西」、「南」、「北」、區別之,每路各設統領一員。步、馬各營則設管帶和哨官等統率之,還有訓練新式槍操的,則設教習一職。
巡防營的章制當然是不符合戰術原則,不過倒是一支經過了新式訓練,並使用新式武器的軍隊,可是由於分子的來源良莠不齊,而帶兵官又多為舊武官或是候補道(當時的候補道,有辦法的則遇缺即補,所以人們稱為萬能候補道),對於新式軍事知識一無所知,因此巡防營乃變成有名無實,和勇營的曇花一現差不了多少。
巡防營一直存在到辛亥時候,各省紛紛獨立,乃把巡防營改為師旅或警備隊、保安隊。唯一例外的是新疆,直到民國21年(1932年)仍有巡防營存在。
光緒廿一年(1895年)十月,醇親王奕-、慶親王奕-和軍機大臣翁同-、李鴻卓、榮祿會商奏請改革軍制,逐步訓練新軍以代替完全不能「保清衛國」的綠營,於是便在北京附近訓練新軍。這時直隸總督是王文韶。清廷最初是派長蘆鹽運使胡——到小站練兵,這支軍隊命名「定武軍」,聘請德國人漢納根擔任教官。幾個月後,胡——遷調為蘆漢鐵路督辦,於是滿清政府改派袁世凱以浙江溫處道頭銜,留在小站接統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定武軍原有4000餘人,袁接統後便擴充為7000人,成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
保薦袁世凱督練新軍,也是由醇親王奕-、慶親王奕-、軍機大臣翁同-、李鴻章、榮祿聯名專折,摘錄如下:
「竊查歐洲各國專以兵事為重,逐年整治,精益求精,水師固其所長,陸軍亦稱驍勇。中國自粵捻削平以後,相沿舊法,習氣漸深,百弊叢生,多難得力,現欲講求自強之道,固必首重練兵,而欲迅期兵力之強,尤必更革舊制。臣等於去歲冬月,軍事方殷之際,曾請速洋隊,仰蒙簡派廣西臬司胡——會同洋員漢納根,在津招募開辦,嗣以該洋員擬辦各節,事多窒礙,旋即中止。另由胡——練定武軍十營,參用西法,步伐、號令均極整齊,雖未盡西國之長,實足為前路之導。今胡——奉命督造津蘆鐵路,而定武一軍接統乏人,臣等公同商酌,查有軍務處差委,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樸實勇敢,曉暢戒機,前駐朝鮮頗有聲望,……相應請旨飭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假以事權,俾專責任,現先就定武十營,步隊三千人,炮隊一千人,馬隊二百五十人,工程隊五百人以為根本,並加募步隊二千人,馬隊二百五十人,共足七千人之數,即照該道所擬營制餉章編伍辦理,每月約支正餉銀七萬數千兩,至應用教習洋員最失緊要,應由臣等咨會出使德國大臣與德國外部選商聘訂。……果能著有成效,尚擬逐漸擴充……」
袁世凱受任主持訓練新軍事宜,從此開始了他燦爛的一生,這就是小站練兵。
當時積極促請清廷重整陸軍的,以胡——和袁世凱最力。胡曾將英使所交來的《應時練兵說帖》求寧波王修植編修代擬條陳。王文辭敏捷,對新政研究有素,遂寫成兩稿,第一稿是以英使說帖為藍本,第二稿是加以文字的煊染。胡以第二稿送至京師督辦軍務五大臣慶親王和榮祿,胡因得練定武軍十營;袁世凱聞聽胡練兵的經緯,乃日日趨訪王修植,並和王修植、張錫鑾、孫寶琦、潘克俊四人結成盟兄弟。當時北京侯家巷的名妓為沈四實、花媚卿、花寶琴、林枝笙、賽金花等。袁逐日在大實班宴會,藉以肆應王修植,求王代擬一個練兵條陳,王乃把曾代胡擬的第一稿,即英使練兵說帖交袁。袁的為人在重要關頭極細膩,得王交來之稿,早晚朗誦,緊記要點,然後繕正,求榮祿代奏。榮向袁逐條詳詢,袁亦逐條對答如流。榮大為激賞,乃攜袁謁見醇親王和慶親王,袁亦對答如流,較胡——能抓住要點,加以胡是紹興人,官話不如袁流利,因此袁遂得瓜代胡在小站練兵。
小站距離天津70里,原名新農鎮,是天津到大沽火車站中間的一個小站,本來很荒涼,只因鐵路修築後,新農鎮成為一個小站,是鐵路必經之地,所以漸趨熱鬧,小站這個新地名也逐漸代替了新農鎮這個舊地名。
這個地方早先曾由李鴻章所轄的一部分淮軍駐紮。淮軍們曾仿古屯田法,鑿川引水以種禾稻,屯軍前後歷時20年,淮軍散後,小站的軍營便變成了廢壘。
這一年袁世凱只有37歲,清廷建練新軍的工作,給他製造了一條呼風喚雨、騰雲駕霧,培植自己勢力,取清朝江山而代之的捷徑。
這時候,清廷鼓勵各省建練新軍,各省督撫都爭先恐後地網羅國外或國內知名的軍事人才,充當練兵機構的實際主持人。袁世凱學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以文人而「知兵」,他曾寫過一本兵書,又在朝鮮表現了他是文武全才,所以李鴻章很賞識他,西太后的寵監李蓮英也被他買通。當他主持「新建陸軍」督訓工作後,他和其他各省督撫最大的不同地方,就是他的幕僚長並不是一個新的軍事人才,又絲毫沒有戰功,而是一個長於詩詞歌賦翰林出身的徐世昌。袁除了請徐世昌擔任參謀而外,並請唐紹儀擔任文案。
袁世凱雖自認文武全才,但他畢竟沒有軍事的實際知識,而他所選的文武兩大幕僚,也都不懂軍事,因此網羅實際負責帶兵和練兵的幹部,便不能不找尋真正的軍事人才。前面曾提到天津有一個武備學堂,是李鴻章創辦的,武備學堂的總辦是旗籍道員蔭昌。袁世凱便請蔭昌推薦軍事人材,蔭昌推薦了在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馮國璋、段祺瑞、梁華殿和王士珍。
袁世凱這個時候極需軍事幹部,所以當蔭昌介紹了這幾個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來見他後,他立即派馮國璋為步兵學堂監督兼督操營務處總辦,段祺瑞為炮兵學堂監督兼炮兵營統帶,王士珍為講武堂總教習兼工程營統帶。步、炮、工兵學堂都是附設在新軍裡面的隨營軍事學校,因此這三個軍官既要帶兵,又兼管訓練,所擔任角色的吃重可以想像;同時亦可看出袁世凱在這時所能吸收的軍事人才是多麼稀少零落。由於王、段、馮三人成為袁世凱建練新軍的三根支柱,於是他們就分別得到龍(王士珍)、虎(段祺瑞)、狗(馮國璋)三個綽號,另外對他們三個人的總稱是「北洋三傑」。這北洋三傑的出身,各自不同:
王士珍字聘卿,直隸正定縣人,他的出身最為特殊。他家境貧窮,先為人放牛,隨後投入朝陽鎮總兵楊瑞生的旗下為馬弁。楊瑞生是湖南湘潭人,以洪憲禍首聞名的楊度便是他的侄兒。王士珍雖姓王卻不叫士珍。有一年聶士成編練武衛新軍,曾向楊瑞生調用軍事人才,楊瑞生開了一張名單,保薦一批幹部,其中一名是守備王士珍,不料王被保後因病告退,回籍養病。恰好這位王馬弁為人能幹,立志向上,楊總兵因保單已送出,缺了王士珍便叫王馬弁冒充王士珍,頂名前往武衛新軍報到。他到武衛新軍後不久,又由武衛新軍選送到武備學堂受教三年,曾經參加過甲午中日戰爭,戰後隨聶士成駐軍蘆台。他一直冒用王士珍之名,而真的王士珍卻晚年潦倒,落到在楊瑞生家中做燒飯司務。段祺瑞字芝泉,是安徽合肥人,在武備學堂畢業後,曾奉派去德國研究軍事。馮國璋字華甫,是直隸河間縣人,出身秀才,在武備學堂步兵班畢業,曾供職於聶士成的武衛軍,後來再度進入武備學堂研究戰術。梁華殿到小站僅很短一段時間,也許是他功名無份,在一次夜間操作中,失足跌到水中淹死了。如果他在,北洋三傑也許會變成北洋四傑了。
袁世凱認為清軍所以不能一戰,有基本的原因,就是在一切編製和組織上都不能符合時代,所以須從基本的軍制上革新,參用西法,認真訓練。因此他獲准精練1.2萬人,作為新建陸軍的基本武力。其中包括步隊八營,共8000人;炮隊兩營,共2000人;馬隊兩營,每營500人,共1000人;工程隊一營,計1000人。合共1.2萬人。以步隊為主,炮隊為輔,馬隊巡護,工程隊供臨時調遣。在編制上分為兩翼,設統領二人,下設分統、分領訓練,每分統統轄步隊二千,炮隊二千,馬隊一千。其組織如下:
新建陸軍步隊營,設統帶官兼一員管轄全營,幫統帶官一員,管帶領官四員,哨官12員,哨長24員,督排哨長四員。
新建陸軍炮隊營,設統帶官一員,管轄全營。幫統兼左翼領官一員,管轄三哨。副領官兼哨官三員,哨長九員,各管重炮二尊。管查炮馬哨長一員,幫統兼右翼領官一員,管轄三哨。副領官兼哨官三員,哨長12員,管查炮馬哨長一員,幫統兼接應馬炮隊領官一員,管轄三哨。副領官兼哨官三員。哨長九員。管查炮馬哨長一員。
新建陸軍馬隊營,設統帶官一員,管轄全營。幫統官一員,領官兼一哨官四員,哨官八員,哨長12員。
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官一員,幫帶官一員,委員一員,管理橋樑司隊官一員,木工四隊,鐵工一隊,水工二隊。管理地壘司隊官一員,築工四隊,石工一隊,筐工二隊,土工二隊。管理電雷司隊官一員,雷兵三隊,管理修械司隊官一員,修炮鐵工一隊,修槍鐵匠二隊,修械木工一隊。管理測繪司隊官一員,測繪一隊,印化兵一隊。管理電報司隊官一員,工匠一隊。
新建陸軍督練處,督練官一員,稽查全軍參謀軍務營務官一員,執法營務官一員,督操營務處一員,督隊稽查先鋒官14員。另教習處洋教官13員,翻譯13員,糧餉局總辦委員一員,管理採買製造委員二員,軍械局總辦委員一員,收發軍械委員二員,軍醫局正醫官一員,副醫官一員,還有轉運局、偵探局等。
新建陸軍須賬篷2400個,全部用外國帆布製造,每一名士兵均備洋制雨衣、雨帽和洋毯,每哨有洋表,雙筒望遠鏡和指南針。每二營有行軍電台。每官長有督隊腰刀一把,手槍一隻。這就是小站練兵時的軍隊組織。
袁世凱是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領旨,以浙江溫處道統領定武軍。他得旨後即佈置一切,由北京起程,遄赴小站就職。他先修繕淮軍舊駐的廢壘,把營基擴充,同時請求改定武軍為新建陸軍督練處以正名,派遣副將吳長純等往准、徐、魯、豫各地,開具格式,選募壯丁;又派都司魏德清等到新民廳選募騎兵,購買馬匹;還有關於武器的規格。他覺得定武軍雖只是4000人,可是所使用的槍炮完全沒有劃一,有的日造,有的俄造,有的德造,式樣既舊,款式又雜,於是他請求軍務處發給新式劃一的步槍、騎槍、速射炮等。
光緒廿一年十一月六日,新軍獲准編成,編製中分步兵為左右兩翼,左翼二營,由速射炮隊、重炮隊、騎兵隊接應;右翼三營,由炮隊接應。分騎兵為四隊,選拔宿將和學生督率營伍,研究操法。工程營分為修械、橋樑、地壘、雷電、電報、測繪六司。此外還請了更多的德國軍事教官,以及日本和美國軍事教官,並在軍營中成立一個德語學堂以教德語,因為新軍訓練工作仍以德國軍事教官為主。其他附屬單位還有:糧餉局、軍械局、轉運局、洋務局等。
由於小站練兵完全新式,名目既多,化錢也不少,因此被一般守舊人物所攻擊。光緒廿二年(1896年)御史胡景桂上章參劾,認為小站兵事浪費國帑,清廷乃派榮祿到小站詳細檢閱,同時考查訓練進步情形。榮祿當時是慈禧的紅人,他視察得非常仔細,也因此更深一步賞識袁的才幹,和他所練新軍的成就。
榮祿的報告到了慈禧和光緒手中,這兩位最具權威的人物也對袁有了深刻的印象。
光緒這時銳意革新,雖然他還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但他能接受新的事物、新的建議。袁世凱因為練新軍頗有成績,加上他過去在朝鮮的種種作法,使光緒開始對這個小小道員有了好感。
慈禧也對袁有了認識,因為她對於榮祿的話是言聽計從的,榮祿曾親自看過袁的練軍工作,並且對袁甚有好評,則袁的能幹有為是必然的了。
小站練兵給了袁世凱表現能力的機會,有了建立羽翼的條件,也使他獲得那時代最有權勢的人對他的重視。
光緒廿五年(1899年)二月,榮祿再度蒞臨小站點校新建陸軍,對於新軍的規模、訓練、精神以及所操演的陣形都極表滿意,並且大為激賞。他告訴袁世凱說已經奉了慈禧的密旨,授權他在北洋組織一支嶄新的軍隊。在他心目中,認為這支新軍應該以新建陸軍為模範,他令袁世凱就編組北洋新軍向他提出具體的計劃。
袁世凱費了三天的時間擬就新軍的軍制和組織,一切倣傚新建陸軍,共為五軍,每一軍共轄八營:計步兵五營,炮兵一營,馬兵一營,工兵一營,另附一個學兵營。每營設一個統帶,統帶率四個領官,每個領官領一隊,每隊250人,所以每營是1000人。規定每營兵士必須足額,餉糧按人發給,足食足兵。
榮祿立即接受了袁世凱的獻議,將這個新軍訂名為「武衛軍」。武衛軍分為五個軍,為:武衛前軍,武衛後軍,武衛左軍,武衛右軍,武衛中軍。榮祿擔任武衛軍的統帥並兼統武衛中軍,以馬玉昆統武衛前軍,聶士成統武衛左軍,袁世凱統武衛右軍,董福祥統武衛後軍,每軍九千餘人。武衛右軍即由新建陸軍改編而成,是武衛軍中最完整,最精銳的部隊。武衛中軍則是重新招募,以旗丁為主,一切規模俱參照新建陸軍,所以人數也有1萬人,而且都是年輕精壯的。武衛前軍,武衛後軍,武衛左軍這三支部隊則是以燕隴舊軍改編,如董福祥的武衛後軍就是由甘軍改編,所以舊勇營的習氣和組織仍然存在,非常散漫。榮祿雖然限令他們就地整編,可是整編工作卻很遲慢。
武衛軍成立後,袁常往來北京和天津,他的聖眷日隆,慈禧特賞他在西苑門內騎馬和乘坐拖船,這些特權都是對一個大臣的無比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