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院錯送曼陀羅丹的消息不脛而走,幾日之後便傳到了陰山。大魏皇帝神色陰鬱,整日裡一言不發。廣德宮中人心惶惶,軍鎮內外氣氛肅壓。
事實上,拓跋燾聽到的乃是一條斷章取義的消息,只說『太子早朝後親往安樂殿呈送曼陀羅丹』,關於御藥房出錯的細節卻隻字未提。
晚膳過後,大司徒崔浩繞著曲折的迴廊悠閒地散著步,行至御殿外,小聲向內侍詢問起萬歲的起居。
「何人在外面,是崔司徒嗎?」拓跋燾餘光掃過殿外晃動的人影,隨口問了一聲。
「哦,正是老臣。」崔浩拱手回應。
「進來吧。」大戰在即,他不想為了兒女情長的事分心。索性請對方進來,聊聊關於兩軍對戰的時局。
而崔浩想說的並不是這件事情,端詳至尊陰沉的臉色,彷彿無意中說起,「臣聽說御藥房的管事將太子的藥錯送到了安樂殿,差事辦得如此馬虎,居然還保住了腦袋。太子寬仁大度,令老臣佩服,然而總這樣下去,宮規律法豈不都成了擺設?」
「怎麼,是御藥房出了錯麼?」對方的話並沒有使拓跋燾寬心,反到平添了幾分猜度。辦差的人犯了這麼大的錯,卻沒有被按律正法,這還不讓人覺得可疑麼?送錯了藥——到底是無心,還是糊弄他的計策?
「是。只說是忽視了盒底的刻印,將太子的補藥與安樂殿的曼陀羅弄顛倒了。」款款起身,拱手呈報道。
「宮裡所用的藥盒皆為同一款式。漏看了屬印——哼,這也能當做理由麼?」猛一攥拳,越想越窩火,「替朕擬旨,即刻送達萬壽宮,傳旨將御藥房管事、經辦一併連坐,即刻問斬!」
「喏,老臣這就去辦。」躬身一拜,領旨退出了殿外。
快馬星夜兼程,次日一早,聖旨就傳達到了京城。
蕭竹一扒開眼睛就聽到了驚天噩耗:御藥房上至管事,下到小廝因玩忽職守一併被天子處斬。頓覺胸口發悶,舉目望向賈周,「天啊,怎麼會這樣?不過是送錯了藥,萬歲他至於發這麼大的火嗎?非要較真,問管事一人的罪也就是的,可他……二十幾條人命……」事情因她而起,忍不住自責,眼淚潸然滑落。
「中常侍寬心,恕咱家直言。萬歲這股邪火,絕不是因為送藥這等小事,多半是因為——太子。」
「太子?」心中一驚,不由擔心雨夜裡的那件事被什麼人洩露了。
「藥送錯了是小事,可太子實不該親自來換。此乃萬歲的忌諱,中常侍原比咱家明白。」
「我怎麼會不明白?所以才竭力避嫌,不曾與太子相見。」難免有些委屈,說是兩心相知,難道連這點信任都沒有嗎?對方只說是懷疑太子,難道就不是在懷疑她嗎?
「中常侍有所不知,京城到陰山隔著千八百里路,消息傳到了廣德宮誰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倘若再經過別有用心的嘴,那話兒可就不堪入耳嘍。」宦官是幹什麼的?他們比誰都清楚這三寸不爛之舌的厲害。他們就是靠傳話過日子的,此中的玄妙自是高深莫測。
「你是說——崔浩?」那個終日與太子過不去的「別有用心之人」,不是他還會有誰?
「咳,這咱家可說不好。」一想到太子晃坐立不安的樣子,賈周心裡就忍不住竊笑,「誰說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子爺偏有這些讓人嚼舌根的是非。說到底還是怪他自己的行為有失莊重,這才讓人抓住了小辮子。」
正如賈周所想,拓跋晃一大早聽說遠在陰山的父親下旨將御藥房上下二十幾口問斬,一時間心驚肉跳,稱病不朝。東宮裡的老老少少都跟著捏了把汗,趕忙請來太子平日裡倚仗的幾名重臣,希望能商量個對策。
太子爺耷拉著腦袋,慘白的臉色彷彿真生了大病似的。召集的臣僚到齊之後,將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複述了一遍。「本宮心中坦蕩,絕無冒犯父皇的意思。只可惜父皇他遠在陰山,被無恥小人的讒言挑唆!」
幾位臣子商量了一下,最終還是中書侍郎高允率先打破了僵局,起身開口道,「依臣之見,太子不妨即日率部趕往陰山,當面向萬歲澄清。為表一片忠孝之心,可請旨隨萬歲出征,誓死護衛聖駕。」
「父皇他正在氣頭上……會恩准嗎?」
「萬歲率大軍親征柔然,卻將大軍屯於陰山遲遲不肯出戰。其用心不在柔然,而在朝中。萬歲似在隔岸觀火,瞻望朝中的動靜。」
「高師傅是說,父皇依舊對本宮心存芥蒂?」
「非也。萬歲是想跳出局外觀察動靜,之後再仔細琢磨琢磨太子和崔司徒究竟哪一個才是他的心腹之患。這個時候,萬歲最希望,也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野心』。」
「可這又是為什麼呢?還望高師傅指點迷津。」拓跋晃恭恭敬敬地上前一拜。
「萬歲的脾氣雖陰晴不定,但心卻正平無私。他做每一件事首先想到的是大魏國,而不是維護誰,或者排擠誰。太子請恕微臣直言,滅佛之後,萬歲曾一度讓權於太子,是因國之所需,而非真被太子所轄制。也正因為這樣,太子才得以庇護沙門,藏匿起大量的佛像和經文。許多利於民生的政令才得以順利實施。
『滅佛之舉』從某種意義上說,乃是政局形勢所迫。也從反面暴露了崔司徒和某些漢官士族的強勢。入主中原之後,大魏國急需借鑒漢人的方法加強統治,萬歲重用漢官,但絕不會任由漢官日復一日地跋扈下去。
之前,萬歲因為太子一一照準了崔司徒推舉的外方官員而大發雷霆,究其真正的原因,乃是不願看到太子與崔司徒兩派勢力向其中一方傾斜。而萬歲本身又苦於不敢信任太子,至今都說服不了自己幫助太子取得新的平衡。所以臣以為,當務之急是讓萬歲瞭解太子的一片孝心。放下利益,獲取萬歲的信任,才是明智之舉。」
拓跋晃不住的點頭,十分感激對方說破了自己一直以來都想不明白的事情。三日之後,便按照高允的建議點齊了兵馬,囑咐仇尼盛道和任平城暗中關注朝中的動靜,收拾起行裝匆匆上馬奔赴陰山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