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發展的角度來講,任何一種先進的文明,或者先進的文明,都會不斷的、有意無意的向外擴張,自上古以來的中國文明是如此,從中古以來的伊斯蘭文明是如此,自近代以來的歐洲工業文明,也是如此。
作為歷史上最為持久、最為悠遠的文明,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中國文明對外擴張的腳步,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中華文明最早誕生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黃河流域文明了,其實影響力只存在於漢代所謂的「三河」之地和關中平原一帶。
但在周朝時候,由於犬戎攻破鎬京,逼迫周王東遷後,中原各諸侯國意識到了危機,紛紛採取合作態勢,原來所謂的「東夷西羌,南蠻北胡」都化入中原文化之中,中國的版圖,正式擴張到了淮河流域以北、甘肅天水以東、燕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
這是歷史上中國文化的第一次大範圍擴張,原本僅限於黃河流域一帶的中國文明,沿黃河兩岸擴張,到了周朝末年,用了三千多年的時間,將「中國」的概念,擴大了幾乎有五倍。
雖然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帝是一個暴君,但他統一中國,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又擴張疆域至南海,實實在在的奠定了今天我們的中國的基礎。
也正是從秦朝以後,我們的族群才正式開始形成,而到漢朝時。又經過上百年的融合和鞏固,終於形成了我們中國地主體民族:漢族。
當然,縱使劉常滿不穿越,在秦始皇帝的奠基之後,漢族照樣也是要形成的。因為我們祖先的思想、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都正在使我們成為一個統一的大民族。
但漢族完全成形之後,自然而然的也要向外擴張,劉常滿只是微微加快了一下擴張的步伐罷了。不過和佔據美洲大陸上那種幾乎無人的荒地不同。身為一個民族地領袖。一個國家地皇帝。劉常滿也開始學會了使用自己手裡地最大武器:大漢天軍。
大漢天軍這個名字,並非是劉常滿自己封的,而是在慶賀大漢皇帝三十五歲大壽的閱兵儀式上,驚漢於大漢國軍隊的強勁,各聯邦國給大漢國軍隊的美稱。
在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和民族,因為它們的地理原因而得以避免了許多災難。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候,原蘇聯,今俄羅斯冬天地嚴寒。據歷史學家考證,俄羅斯的嚴寒,曾經救過他們的國家和民族三次。
同樣的,在中國附近的小國家,比如朝鮮、比如日本,也正是因為它們的地理優勢。使得他們得以避免直接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份的命運。
朝鮮半島在大漢國地時候。被稱為「高麗」,其實在秦朝時候和漢武帝時候,朝鮮半島上倒有一半地方。是歸入了中國版圖。(當然,人家棒棒們認為,那個時候,幾乎大半個中國,都是歸於人家高麗版圖地,更有甚者,連漢字也是人家創造的,西施也是他們的,李時珍也成韓國籍地了,這麼說來,屈原沉的,恐怕也是他們的漢江嘍?)
不過楚漢爭戰時候,高麗國又重新統一了朝鮮半島,建立了高麗國。在大漢國強盛起來之前,他們自然是向東胡納貢的。
後來東胡被匈奴所滅,高麗國又向匈奴納貢,待大漢皇帝施計打敗冒頓,又助力東胡,使得東胡國、滄海國都又從匈奴中分裂出來後,滄海國又佔了高麗國一半地方。從此之後,高麗國便知道了大漢皇帝的厲害,就向滄海國借道,朝貢大漢國。
而大漢國允許各小國加入大漢聯邦,成為聯邦國中的一員時,高麗國也是很早就響應了大漢皇帝的號召,加入了大漢國,成為了中華聯邦的一員。
待高麗加入中華聯邦以後,劉常滿有意的把政策向著高麗國傾斜,準備盡量的將高麗國漢化。而高麗國當時的皇帝姓李,根本就是當初楚漢爭霸時,從燕地帶兵逃到高麗的漢人後裔,因此上也極有認宗歸祖的願望,頗想把高麗國建設得跟大漢國樣富強。
但如此一來,高麗國中的原居民們,就有些不願意了。大漢族的文化美則美矣,可是要讓高麗國原居民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他們肯定是不甘心的。
於是,在靠近海邊的地方,就有一些不願意「漢化」的原居民聯合起來,組建了一個新的國家:百濟。
高麗國皇
這種分裂行為,自然是憤概得很,他下令部隊前去攻果卻接二連三的吃了敗仗,只好向大漢天子求援。
正因為如此,劉常滿才把第一場練兵的位置,定在了百濟國。
歷史上,中國曾經多次攻打朝鮮半島,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標準的侵略行為,從漢到唐,除了宋朝不與高麗接壤之外,幾乎其他各朝代都打過朝鮮半島。
然而朝鮮半島卻一直圪立不倒,自始至終,人家都做為一個完整的國家存在,原因何在?就在於它的地形。
朝鮮半島和中國之間,隔著大江大山,易守難攻不說,和中國接壤的這一部分國土之內,還到處都是崇山峻嶺,掌握了地形優勢的朝鮮人當然是佔盡了上風。
而且,在歷史上,朝鮮半島上的居民,雖然廣泛的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直到七幾年的時候,韓國的教科書裡,七成都是漢字。(不過後來人家去中國化,把這些都弄掉了……)
但是,高麗作為一個民族,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獨立民族,因此它具有民族獨立性,所以一直未曾被征服。
可如今對於劉常滿來說,機會來了。
既然高麗國王向大漢聯邦聖天子求援,劉常滿沒有理由放過這麼好的機會。於是他當即下令,讓大漢國第五防區主將周勃帶兵前往百濟國,協助高麗國王平息內亂。
大漢國第五防區雖然只有三萬常駐部隊,但戰鬥力卻精悍之極,帶兵的又是大漢國有名的猛將周勃,因此到達地方之後,僅用了短短半個月,就徹底的平息了百濟的叛亂,速度之快,讓高麗舉國上下都瞠目結舌。
但打下百濟之後,大漢國的軍隊並沒有撤離。
按照大漢皇帝的說法,因為百濟這個地方「民情殊異,民風凶悍,恐大漢國軍隊撤離後,仍成盜賊淵。」因此,他建議高麗國王將百濟原來的地方,劃成一個自治領,由高麗、大漢國、百濟三個方面組成聯合部隊,在此維持安定局面。
高麗國王正憂心此事,聽大漢皇帝一說,當然同意——其實他不同意也沒辦法,別看周勃這次前來只帶了兩萬人馬,但想要滅掉高麗國,那也算不得什麼難事。(那時候高麗國只有大概如今朝鮮半島的一半,百濟更是只有一角。)
在百濟駐軍之後,大漢皇帝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考慮一件事情:東征扶桑。
要東征扶桑,首先當然得找一個借口,不過百濟的叛亂,已經給了大漢皇帝一個極好的借口:在平叛的過程中,發現不少扶桑國的人,在幫著百濟人。
要說起來,如果不是後世對於日本人的印象太壞,按這個時候的形勢,劉常滿是沒有理由前往征服扶桑國的。也正因為如此,大漢國所有的臣子,都不明白,大皇帝這到底是要做什麼。
要說起來,日本的神武天皇正是徐福,所以扶桑國也算得上中正宗的中華藩國。雖然它加入聯邦的時間比較晚,但怎麼說也不到罪至討伐的地步。大漢皇帝的那個說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借口。
不過要說起來,大漢皇帝可沒說自己要去征服扶桑國,他的詔令裡說的是:「朕聞扶桑之國,民眾甚少而地曠狹,故令大漢將軍周勃率兵兩萬、百濟、高麗役夫三萬,前往屯田。」
可是中華聯邦名下的各屬國,根本只是名義上的,你大漢國跑到人家扶桑國屯個什麼勁的田?這不明擺著侵略嗎?
可是大漢皇帝的態度極其堅決。「他***,就得從現在開始,就讓這些日本人知道,在老祖宗面前,他們得老老實實的!他們侵略中國時候,不是鼓吹要建立什麼狗屁的大東亞共榮圈嗎?今天老子先去把他們給共榮了!」
「凡我大漢子孫,須得在扶桑國常駐精兵兩萬人,由各藩國輪流向扶桑國輸入罪犯,著為永例!」甚至到了最後,大漢國皇帝的遺詔裡,還專門有這一句。令大漢國臣子都茫然不解,不明白大漢皇帝為何如此在意這偏處海島的區區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