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大敗後只剩萬餘殘兵逃往博陵,又與蔡希德失散,哪裡能敵郭子儀李光弼大軍,緊閉城門拒不出戰。博陵城池堅固,官軍圍博陵十日不下,見圍城無益,便引兵先退至恆陽補充糧草。恆陽距博陵西北僅六十里,行軍不需半日,大軍駐下,史思明仍是堅守博陵不出。
安思義便又獻策,道是史思明自負勇略用兵霸道,向來只知攻掠,絕不甘固守挨打。這次是迫於雙方兵力懸殊毫無勝算才守著博陵等待救援,一有機會必定立即反撲。不如佯作灰心放棄博陵,引史思明自己打開城門出來,屆時可予迎頭痛擊。如此相持,若安祿山派來援兵,官軍便無優勢了。
郭子儀因命李光弼率大軍返回常山,自己領數千騎兵殿後,緩緩而歸。史思明聽說官軍主力撤走,兵力分散,果然收拾散兵追隨出來,但又忌憚前方大軍,只在後面遙遙跟著,欲伺機反撲。郭子儀出麾下精銳騎兵,五百人為一隊,輪番前去挑釁,也不戀戰,虛晃一槍便走。叛軍疲於奔命,走走停停跟了三日,也只走了一百里,無力再戰,不得不退回博陵。郭子儀趁機出擊,大敗史思明於沙河。史思明手下本就只有一萬多散兵,經此一役更是所剩無幾。
正待將史思明殘部一網打盡,援兵便到。蔡希德逃回洛陽求援,安祿山派給他步騎二萬北就史思明,又令留守范陽的牛廷玠兵萬餘增援。史思明連吃敗仗,哪裡嚥得下這口氣,妄圖趁此機會扳回一局,收羅附近郡縣的叛軍散兵,與蔡希德、牛廷玠援軍合兵共五萬餘人,展開反擊。五萬多人中同羅、曳落河佔兩成,是安祿山旗下最精銳的部隊。官軍雖有十萬,論戰力卻未必強過叛軍多少。
郭子儀歸兵恆陽,史思明立即追至。菡玉建議避敵鋒銳,郭子儀納之,加固恆陽城防,深溝高壘以待,不與史思明硬碰硬地正面交戰。叛軍來攻則固守,撤退則追擊;白日陳兵耀威,入夜派小隊人馬偷襲擾亂敵營,使叛軍不得安寧。叛軍杯弓蛇影,時時嚴陣以待,官軍卻又偃旗息鼓;稍有懈怠,官軍便又出兵侵擾,弄得叛軍無所適從疲憊不堪,自亂了陣腳。
數日之後,郭子儀看時機成熟,與李光弼商議出戰。軍中將領都被召至中軍帳聽命,菡玉不在編制之下,不放心城門沒個將領坐鎮,自請留在城頭看守。李光弼只覺好笑:「你可真是杞人憂天,我們只是一起去商量個事,還在城裡頭。史思明就算突然來襲,這幾步路我們難道還來不及跑過來?」
她最近是有些心緒不寧,患得患失,每每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來,問她卻又說不上原因。李光弼嘲笑她一番,也不勉強,留她在城門守著。
她登上角樓,望著腳下一馬平川的廣袤土地,未及延伸到天邊,便被崇山峻嶺阻擋。五月裡山上已是樹木蔥蘢,那山遠遠看去便是深濃的黛色,輪廓並不清晰,灰濛濛的分不清哪個是山頭,哪個是雲峰,彷彿天與地連在了一起,到那裡便到了盡頭,山那邊已是另一個世界。
角樓上的哨兵看她望著遠山呆立半天也不動,小聲問:「少尹,那邊也會有敵軍來麼?」
她回過神,才現自己看的是西面的太行山,而史思明在東南。她搖一搖頭:「沒事。你們小心看守,切莫懈怠。」轉身下樓,剛走到樓梯口,哨兵忽然喊道:「少尹,那邊真的有人來了!」
菡玉立即回角樓上,順著那哨兵所指之處看去,果然有數騎從西南面向恆陽而來,遠遠看去只是幾個移動的小黑點。
哨兵問:「少尹,要不要稟報大夫?」
菡玉舉手制止:「先不用,只有幾個人,不足為懼。且看是什麼人。」
不一會兒那幾騎到了城下,領頭的是名武將,帶幾名士兵和禁衛,中間擁著一名宦官,竟是皇帝又遣中使來旨。菡玉忙命開城門,親自將這一行人迎進城來。
那名武將先自報來歷:「末將乃西平郡王麾下屬將,王思禮將軍之副。陛下遣使經潼關,事關重大,王將軍擔心有失,特命末將護送。」
菡玉略感疑惑。中使有禁衛保護周全,王思禮還另派副將跟隨,難道是機密軍情?但若真像這副將所說事關重大,為何只派這幾個人?要說是怕暴露行蹤被叛軍截獲,這幾個人卻又都是官軍裝束,毫不掩飾。她看一眼那名宦官,覺得有些面熟,應該是以前在宮裡打過照面,但又想不起來究竟是哪處。
因問:「是什麼要事,如此大費周章?」
副將搖了搖頭,似乎很是無奈:「陛下有新的部署。」
菡玉追問:「新的部署?難道是要調兵遣將麼?」
副將重重歎了口氣,面帶忿郁:「將軍有所不知,都是朝中奸……」想細說與她聽,旁邊那名宦官卻朝他使了個眼色。副將便改了口,正色道:「敢問大夫何在?待中使宣過旨將軍便知道了。」
菡玉按下狐疑,引他入城:「二位大夫正在商討軍情,請隨我來。」中使就在她近旁,因順口對他道:「大官請。」
中使回了一禮:「有勞少尹。」
原來這宦官認識她,副將卻只當她是郭李麾下將領,那句未說出口的話不知是否就是這原因。她只當不覺,領著兩人到中軍帳,郭子儀等剛商議完畢,將領們三三兩兩的走出帳來。
李光弼走在最後,只注意到她,笑著向她招手道:「菡玉,史思明沒趁我們不在城上時偷偷來襲罷?」菡玉正要向他引見中使二人,他又接著說:「他今日不來,以後可就不一定有機會了。我們準備明日一早出戰。」
一旁副將突然插話道:「大夫要出戰史思明,恐怕是不行了。」
李光弼這才注意到菡玉身後兩人,一人面生,一人還是宦官。菡玉解釋道:「小弟剛剛在城上巡視,正見到中使從西面來。這位是王思禮將軍副將,奉王將軍之命護送中使。」
副將向李光弼行禮,李光弼問:「將軍方才為何說我不能與史思明一戰?」
副將道:「這……大夫如有決心,也未為不可。大夫先聽過陛下旨意再定奪罷。」
中使這才取出一隻明黃錦袋來,裡頭裝的便是皇帝的親筆手諭,卻不是正式的聖旨。李光弼連忙將中使引進中軍帳,與郭子儀一同跪接了手諭,拆開查看。
皇帝的旨意卻是大大出乎二人意外,竟要他們放棄河北諸縣,回軍援助哥舒翰攻取陝郡,進而拿下洛陽。
安祿山在洛陽稱帝,洛陽周圍集結了他十餘萬主力,來勢洶洶,朝廷若不是有潼關屏障,早就被他踏平西京。潼關縱有哥舒翰坐鎮,暫時也只能被動防守。如今要哥舒翰放棄潼關守備主動出擊,豈不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以卵擊石。而郭李二人在河北還未打牢根基,與史思明勝負未定,此時揮師西去,叫史思明追在後頭打,能不能幫上哥舒翰的忙還不好說。
李光弼看著郭子儀,他面色堅毅,食指望諭旨上一敲,斷然道:「陛下決不會如此糊塗,定是有小人唆使。」
副將歎道:「不瞞大夫,這的確不是陛下的主意,而是右相一力堅持,說陝郡只有崔乾祐四千羸兵,光復陝郡可使潼關不必直面敵軍,京畿更安妥。」
李光弼怒道:「一派胡言!陝郡無險可守,就算一時光復,安祿山再來襲,還不是即刻又能打到潼關腳下!為那崔乾祐四千羸兵,不知要搭進去多少官軍!而且咱們這邊好不容易等到時機可重創思明,就此放過,待他喘息過來,又是一支勁敵。」
郭子儀道:「史思明當然不能放過。好在陛下只給手諭,未立下聖旨。你我當上表細數利害,希望陛下能改變主意。」
副將讚道:「大夫英明!只是陛下遠在京師,二位大夫上表或許能讓陛下改了這回的策略,但終比不過有人日日在陛下近側。」
李光弼忿然道:「以前陛下隆寵安祿山,安祿山卻舉兵反叛,陛下猶不警醒,仍寵幸佞臣聽信讒言!可恨將士們在外用鮮血打下的江山,都被那些奸佞小人斷送了!」
副將上前一步道:「末將有一策可保長久安寧,不知當講不當講。」
郭子儀道:「請講。」
副將卻低著頭不說話了。倒是那宦官,眼角瞄了菡玉一下。
李光弼道:「這裡並無外人,將軍但說無妨。」
副將仍不言語。菡玉心裡已明白了幾分,對郭子儀、李光弼拜道:「下官先行告退。」自行退出帳外。
她到城門轉了一圈,各將領都已歸位,四處嚴防,也沒有用得上她的地方。她自己也是心神恍惚,心思全不在此處了,便又緩緩踱回自己住處。
郭李二人與副將中使密議出什麼結果不得而知。第二日,郭子儀仍按計劃出戰,與史思明戰於嘉山。官軍在恆陽休整了十餘日,精力充沛,而叛軍近來不得安生,疲憊不堪,官軍人數又是叛軍雙倍,再度將史思明打得大敗。其麾下五萬軍隊,三萬被殲滅,一萬被俘虜,僅餘萬人。混戰中史思明自己也被一箭射落頂盔摔下馬去,散赤腳步行而逃,夜裡官軍退後方逃回軍營,再度縮回博陵不敢出來。
菡玉負責看管被俘的叛軍,一萬多人根本沒有監牢可關,也不能讓他們進城。看押的士兵全都刀不離身,唯恐這些降兵生事作亂。
菡玉上次安置趙郡降兵不過四千人,都是傷兵殘將,又在趙郡城內,只帶了五百人看管。這回要看著一萬身強體壯的胡兵,兩千人也只剛夠把他們圍一圈。黃昏時蚊蟲多了起來,安置這些胡兵的營帳還沒有著落。菡玉催了幾次,飯食也沒有送來,一萬人都餓著肚子露天站在東城門外,怨聲漸起。
菡玉怕這樣下去真的生出事端,便去向李光弼請示多派人手看管。李光弼正在南門處,剛調來兩千人,另一名將領也來請求增援,說天黑前來不及挖完,李光弼便把這兩千人先給了那名將領帶走,另外再調人手給她。
菡玉順口問了一句:「什麼東西要在天黑前挖完?」
李光弼不答,只說:「你這段時間辛苦一點,好好看著他們,過一會兒就沒你的事了。」
菡玉應了一聲,帶著新調的兩千人從南門出去,準備從城外繞到東門去。出了南門,就見西南方向聚了許多人,遠遠的看到那邊隆起幾個土丘。她命身後士兵停在原處待命,自己走過去查看,竟是好幾千人在掘一個大坑,土丘正是坑裡掘出的泥土堆積而成。
她頓時明白了,立即回頭。李光弼還在南門口,見她急匆匆去而復返,面色沉鬱,料到她已看見了,歎了一口氣,轉過身來等著她走近。
滿腔責問的話語,開口卻一句也說不出來,半晌只問出一句:「沒有別的辦法了麼?」
李光弼道:「菡玉,上次處置趙郡降兵,大夫聽了你的建議沒有為難,但這次不一樣。他們是胡兵,是安祿山的部下,不是被逼降賊的郡兵,他們不會真心歸順我們。」他頓了一頓,看她面色並未緩和,輕聲道:「凡守城者以亟傷敵為上,我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菡玉悶悶道:「我們並不是在守城,我們打了勝仗。」
李光弼道:「現下史思明雖然敗退,但局勢仍是安祿山佔上風,整個戰局官軍是守方。這一萬人不能放回去,留下來我們又得養著,還要時時提防他們作亂反戈,眼下我們還沒有這個餘力。」
菡玉沉默片刻,問:「這是郭大夫的決定?」
李光弼道:「是。大夫並非不仁德,只是……」
菡玉打斷他:「我明白。」郭子儀治軍為人並不狠辣,但他去年年末於靜邊軍大敗大同兵馬使薛忠義時,就將俘虜的七千騎兵全部坑殺,這次當然也不會手下留情。「郭大夫現在何處?」
李光弼正色道:「菡玉,你要做什麼?」
她扯動嘴角一笑:「我知道這件事沒得商量,只是想盡量避免惡果。」她想了想,「師兄,這事還要勞煩你去跟大夫說說,能不能把這一萬人分批在不同地方處決,不要全聚在一處。」
李光弼問:「為何?」
菡玉道:「一萬人坑於一處,怨氣太重,恐生變數……此等怪力亂神之事,我去跟大夫說怕他不聽,所以想麻煩師兄一趟。」
李光弼與她一起師從方士,又親見師父以蓮藕為她做身,對神異之事早就見慣,便點頭答應:「這沒問題,我也可以做得主,只是多挖幾個坑而已,屆時告知大夫一聲便可。」
菡玉勉強一笑:「多謝師兄,那我回去了。」
李光弼見她神色落寞,想安慰她幾句,又無從說起。「菡玉……你就別過去了,我另派人督責看管就是。」
菡玉心想自己既無能為力,避開了總比眼睜睜看著一萬多人被坑殺好,眼不見為淨,便點了點頭。李光弼命別的將領頂替她看管俘虜,自己帶著菡玉去見郭子儀。
郭子儀正在寫上報朝廷的奏表,看見李光弼進來,便拿起來問他意見。李光弼看了看,提議道:「陛下聽信讒言促哥舒翰出關,便是有急於求勝之心,不甘被動。大夫只說咱們據守河北可斷絕范陽與洛陽信路,搖敵軍心,恐陛下不為所動。不如請引兵北取范陽,覆賊兵巢**,質其妻子以招之,使賊內潰。如此變守為攻,陛下或願採納。」
郭子儀道:「此計甚好。」回座上將李光弼所說加入奏表中。李光弼又建議分批分地坑殺俘虜,郭子儀也都同意。不一會兒寫好了奏表,再與李光弼閱覽,二人商量確定,各自署上名,封入招文袋中。郭子儀道:「明日一早我便派人送往長安。」
菡玉上前請命:「大夫,下官願擔此任。」
此言一出,郭李二人對視一眼,神色都有些異樣。李光弼轉身問:「菡玉,你是想回京師了麼?」
菡玉道:「我本是京兆府吏,奉命前來宣旨,逗留三月本已不該。如今官軍大勝,河北穩定,菡玉願為大夫回朝獻捷上表,順道請解舊職,名正言順地來大夫麾下效力,都正便宜。」
李光弼看向郭子儀,郭子儀微微一笑,坐下不語。李光弼快走兩步,拉了菡玉到門邊,低聲問:「菡玉,我只問你,你回朝是為公還是為私?」
菡玉心中立時明瞭,轉開眼去:「原來師兄是擔心我去告密。」
李光弼道:「那我問你,你和那楊昭,是否確無情弊?」
她不意他會如此直接了當地問出來,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只垂下眼去。他苦笑道:「原來你這月餘來一直掛念的朝中故友就是他。」
她小聲道:「我只是……不想他死。」
「他死有餘辜!」
菡玉驚抬起頭:「師兄,難道你……你答應了?」
「我當然沒有答應。哥舒翰都不肯,我怎麼會答應?」他語氣稍緩,「但是誰知道除了哥舒翰、大夫和我,他們還去遊說過誰?安祿山以討楊昭為名舉兵,天底下有幾個人不恨他、不想他死?」
菡玉訥訥道:「那只不過是個幌子。」
「我也知道那只是個幌子,但別人不一定知道,遠離朝堂的百姓不一定知道。他們只知道楊昭驕縱召亂逼反了安祿山,讓他們飽受戰亂之苦。漢景帝時七國之亂,晁錯難道不比他無辜?還不是被腰斬於市。」
「我正是不想他步晁錯後塵。」她眼裡浮起淚光,強自忍住,「師兄,他曾數次救我性命,就當是報這救命之恩,我也不能眼睜睜看著他死。西平郡王既然不願做陶青,大夫和師兄也不想學那陳嘉張歐,還擔心我回去了走漏消息麼?」
李光弼歎了口氣:「菡玉,我不是擔心自己,我是擔心你。」
菡玉道:「小弟保證絕不提起那日副將中使與二位大夫密議之事。師兄如果信得過小弟為人,就請讓小弟回京去。」
李光弼道:「我當然信得過你,你要回京,我也不攔你。只是……」他搖搖頭,轉身往郭子儀座前走去。
郭子儀看他倆談完回來,笑著問道:「吉少尹決議要回京去了麼?那這份奏疏就有勞少尹代為傳遞了。少尹屢獻良策,今日能大破史思明,少尹功不可沒。子儀當虛席以待,敬候少尹歸來。」
菡玉抱拳道:「承蒙大夫厚愛,下官定不負所托,在朝亦會盡力諫議,使河北局勢聞達上聽,以免陛下再定誤策。」
郭子儀道:「好極,子儀先代全軍將士、河北諸郡父老謝過少尹了。」將案上招文袋遞給她,「少尹心。」
菡玉道:「大夫放心,下官就算粉身碎骨,也一定會將此表交到陛下手上。」接過招文袋辭別而去。
郭子儀見菡玉已出去了,李光弼還盯著她離開的方向愁眉不展,遂笑道:「你這師弟還真有意思,說話也與別人不同。都粉身碎骨了,還怎麼把奏表交到陛下手上?」李光弼仍不展顏,他站起身,拍了拍他肩膀:「放心吧,吉少尹雖然仁厚重情,但為人處事還是是非分明,不會因私廢法的。」
李光弼這才歎道:「我就是擔心她太過重情,心存婦人之仁,最後苦的還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