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異俠傳 第五卷 千秋英魂 第十章 旋乾轉坤
    鄧芝奉召,即整衣而入,他走至宮門前,但見兩行武士,威風凜凜,各執鋼刀、大斧、長劍,一直排列到殿上,鄧芝從容一笑,在刀槍劍陣中穿行,來到殿前,又見大油鼎,鼎內油沸,兩旁武土怒目相向,十分可怕。

    張昭喝道:「見了我主,為何不跪拜?」

    鄧芝傲然說道:「兩國通使,須以禮相待,今以刀槍劍陣、沸油之鼎相迎,我豈會拜此無禮之國主。」

    鄧芝繼而大笑道:「不料堂堂吳候,一國之主,意畏我一介寒儒。」

    孫權一聽,不由動了真火,喝喝:「孤如何懼你?」

    鄧芝道:「既然不懼,為何怕我說話呢?」

    孫權道:「孤知你奉孔明詭計,來說動孤與魏國之盟好!

    因此不容你胡說八道。」

    孫權見鄧芝意志甚堅,不由欣喜道:「如先生之才,蜀國尚有多少人呢?」

    鄧芝歎道:「鄧某微未之才,在蜀國多如沙石,豈敢以絕無僅有而自居。」

    孫權終於欣然笑道:「孫亦正欲與蜀講和,只是恐怕蜀主年輕識淺,未能全始全終。」

    鄧芝慨然道:「與吳唇齒相依,乃蜀相孔明之意,但孔明在位一日,我敢保證蜀、吳盟好必可保持。」

    孫權大喜道:「難得孔明先生識大體顧全大局,孤有他作主,再無疑慮了!尊使返國,請向孔明轉達孤誠意。」

    鄧芝亦欣然道:「大王放心,我返國必向丞相轉達吳國的盟和誠意。」

    孫權大喜,下令罷酒款待鄧芝,席間,孫權忽然問鄧芝道:「若日後吳、蜀同心滅魏,共得天下,由二主分治,豈不樂乎?」

    鄧芝一聽,大笑道:「自古天無二日,世無二主。滅魏之後,也未知天命所歸於誰!但為人君者,各修政德;為臣者,各盡其忠;如此天下自可保太平,我願亦足矣。」

    孫權欣然笑道:「先生之意,果然甚誠!不似曹丕之奸詭!孤再無思慮,即派使者入蜀,拜見蜀主,以結吳蜀長久盟好。」

    第二天,孫權果然派出使者,入蜀拜見蜀主劉禪、丞相孔明,轉達孫權修好結盟之意。

    孔明大喜,即安排好好款待東吳使者。東吳使者是大臣張溫。他見後主劉禪年幼無知,席間不曉答對,但悉向他敬酒作禮,心中不由有點輕視,面露冷笑。

    張溫的輕蔑神色,雖然一閃即逝,但豈能瞞過孔明的銳目?孔明心中微哼,即目視在席間作陪的蕭候儀。

    蕭候儀會意,即一躍而出,以丞相府侍從的身份,向劉禪朗聲道:「主上!容小人於席間獻藝以博吳使一樂麼?」

    劉禪不懂答對,道:「一切但問丞相裁決。」

    孔明微微一笑,道:「蕭兄弟乃我的親隨,並非朝中之人,可以侍從身份獻藝一樂,未知尊使意下如何?」

    張溫聽說是孔明的親隨,雖不敢輕慢,但亦並不以為意,隨口說道:「但憑孔明先生作主吧。」

    孔明向蕭候儀微一點頭。

    蕭候儀即大聲道:「親兵聽令!將我的青龍偃月刀捧出。」眾親兵領令,疾奔而出。

    張溫一聽,神色不由一凜,暗道:聞說當今之世,只有關羽善使青龍偃月刀,但關羽已去世多時,蜀國怎會有此驍將,能施展青龍偃月刀?莫非其中有詐麼?

    張溫轉念之際,四名親兵,已抬出一柄大刀。張溫一看,認得果然是青龍偃月刀,心中不由又一凜,暗道:此刀據聞重八十二斤,只有關羽的神力,才可舞動自如,而此人僅乃孔明的親兵,竟有如此神力使此寶刀麼?

    蕭候儀奉了孔明暗令,也不客氣,決定施展他以自創猴拳九式結合而創的青龍偃月刀法,令東吳使者張溫懾服,同時亦令義兄關羽的威名重振。

    只見他的青龍偃月刀法,施展舞動起來,十分威猛,在威猛中又帶閃電般的靈捷。一式「捕風捉影」快如電奔,一式「水中撈月」於無聲處勝驚雷;一式「穿雲裂石」,卻又有如刀劈華山,刀風嘯嘯,觸體生寒。

    張溫是文官出身,被刀風襲上身來,竟一陣刺痛……他心中大駭,暗道:刀風已如此厲害,若一刀劈來,我便有千百顆腦袋也揮落了!放眼吳國諸將,根本無人可與此人匹敵,不料蜀國又出了一位神將關羽……張溫對蜀國無人的輕慢,不由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懾怯敬畏。

    張溫十分恭敬的向後主劉禪拜退,又向孔明拜別。孔明親自關張溫上船,返回東吳。

    張溫見了孫權,向他說起席間所見,心有餘悸的說:「此人僅是孔明的親兵,卻有當年關羽之神勇……不,他比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孫權素來甚畏關羽,一聽便駭然說道:「此人到底是誰?

    竟會使關羽的青龍偃月刀?」

    老將徐盛恰好在場,他微一思忖,即駭然說道:「我知此人是誰……他便是當日隨關羽單刀赴會的勇士蕭候儀。」接著,他將當日蕭候儀在陸口,以絕頂神功,震懾東吳諸將的事,呈報孫權。

    孫權神色一變,驚而歎道:「蜀國竟有此將材……幸而孤依陸遜之意,與蜀國消除;日怨結盟好,否則孤將寢食難安埃」自此,吳、蜀便結盟和好。而且在孔明和孫權、陸遜等人的全力維持下,兩國的盟約亦較為牢固。

    而蜀國在劉備新喪,劉禪年幼,軍心民心未定,又遭逢魏國司馬懿策劃的五路奇兵攻蜀。在此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孔明精妙的戰略戰術決策,終可將這一場大危機化解了。蜀國動盪的政局,也終於初步穩定下來。

    不過,吳、蜀通好,結下攻守同盟,吳國又不肯出兵攻蜀,不出陸遜所料,果然大大的激怒了曹丕。

    曹丕召集文武大臣,怒道:「孔明匹夫,安居成都,平朕五路奇兵,此皆東吳不肯出兵攻蜀之故!如今吳、蜀又修好結盟,必有北圖中原之意,朕決定先伐東吳……」此時魏國文武大臣中,曹仁和賈詡均已先後去世,能征善戰的宿將亦已年邁,魏國可用於征戰統軍的人才並不太多。

    侍中辛毗便出奏道:「陛下,中原之地,土廣民稀,用兵未必有利。當前治國之計,宜養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然後出征,吳、蜀一舉可破。」

    曹丕近來的性子變得十分躁急,極欲盡快在他手上掃平天下,以成名副其實的天子帝皇。因此他一聽辛毗所奏,便怒斥道:「你胡說八道!如今吳、蜀結盟,早晚必攻中原,若等待十年,中原早已不屬朕之國土!」司馬懿見曹丕躁急之狀,心中不由微哼一聲,暗道:「曹丕帝命十分短促,我若不趁他在生之年,確立我的地位,曹丕一死,我將寢食難安矣……他心中轉念,出班奏道:「陛下既然欲伐吳,吳有長江天險,非船莫渡,陛下御駕親征,可備大小戰船,從水路直取江東。」

    曹丕見司馬懿熱心他親征伐吳,十分高興,當下即頒下令旨,調動大軍三十萬,戰船數百艘。又令曹真為前部先鋒,率一班老將張遼、張郺、文聘、徐晃,先行出發。曹丕親作中軍,令許褚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後軍,劉華、蔣濟為軍中參謀,隨前鋒出動。

    曹丕對司馬懿越來越信任,此次出征,竟下旨封司馬懿為尚書僕射,成為丞相,鎮守洛陽都城,凡大小朝政,均由司馬懿裁決。司馬懿在魏國的地位、權力,又大大進一步。

    曹丕此次征代東吳,是從河南的蔡穎入淮河,直取東吳江蘇的廣陵郡,因此以水軍為主,陸軍為副,東吳若被魏軍攻取廣陵,江東廣大地域,便面臨大軍壓境的不利形勢。司馬懿所獻直取廣陵之計,的確十分狠辣。

    魏國大軍從蔡穎入淮河,直取江東廣陵的軍情,報入吳都武昌。

    孫權大吃一驚,江東是吳國的根本,受魏軍進擊,的確非同小可。孫權立刻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大臣顧雍道:「主上既已與蜀國結盟,可立刻報知孔明,請他從漢中出兵,攻取中原,則魏軍必大為驚慌,迅速退軍。同時選派大將,率大軍屯於南徐,以抗擊魏軍。」

    孫權一聽,即道:「孤即派人飛報孔明……但鎮守南徐之將,卻非用陸遜不可!否則難擋曹丕親征之兇猛勢頭埃」孫權情急之下,自然立刻便想起他心目中最信任的良將陸遜來了。

    但顧雍道:「陸將軍鎮守荊州,不可輕動。」

    孫權道:「孤豈不知?但可惜眼下無人擔此重任。」

    孫權的話,卻將一位東吳老將激怒,他從武班中一步跨出,高聲道:「主公!放著我等老將在,怎說朝中無大將?臣雖非上乘良將,但卻敢統一軍,抵當魏兵!若曹丕敢渡江南犯,我必生擒!他若不敢渡江,我亦必殺其大半,令魏國不敢窺伺東吳。」

    孫權見徐盛動氣,知自己無意中使出的激將法起作用,不由大喜道:「徐將軍願守江東,孤無憂矣。」

    當下孫權即下旨,封徐盛為安東大將軍,總督建業、南徐兵馬。

    徐盛領了軍令,即點拔十萬大軍,北上南徐,佈置防線,準備迎擊魏軍的渡江進攻。

    徐盛正忙於部署防衛,孫權之侄(孫策的養子)孫韶,卻挺身而出,向徐盛請戰道:「大王委重任於將軍,將軍為何不及早調軍,開赴江北,於淮南之地迎擊魏軍?若被曹丕渡江。

    只怕江東難於穩守。」

    當時的形勢,魏軍由曹真統率的前鋒,已沿淮河東下,逼近廣陵,廣陵的淮河南岸三十里,便即徐盛鎮守的南徐,淮河兩岸均是平原地帶,易於兵馬運動,均可作迎擊的戰常但若被魏軍渡過淮河,東吳軍便失了淮河天險之利,要擊退魏軍便比較困難了。因此孫韶主張主動出擊,搶個有利地形,比起徐盛的穩守的南徐的部署,雖稍微冒險,但取勝的機會亦大於徐盛的部署。

    不過徐盛卻畢竟上了年紀,用兵變得十分謹慎。他一聽,便斷然說道:「魏軍勢大,更有曹真、張遼、張郺等名將為先鋒,不可渡江迎敵,固此舉太危險!我軍只可待其渡江際,再用計破之。」徐盛的計謀,顯然取自戰國時代的兵渡其半而擊之的屢例,自然亦有其穩當之處。因此徐盛與孫韶之汁,各有所長,若是兩者能結合,吳軍取勝的機會便大增了。」

    可惜徐盛興孫韶兩將,卻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因此若非孫權的及時處理,吳軍一開始便陷入內部不和的險惡局面。

    孫韶見徐盛不肯渡江迎敵,他血氣方剛,又恃自己乃王族的身份,強硬的堅持道:「將軍既不肯渡江迎敵,我自率所部三千兵馬,渡江迎擊魏軍便了,我軍熟悉廣陵地勢,必可大破曹丕之軍。」

    徐盛依然堅決不同意,孫韶卻堅持要渡江迎敵。徐盛不由大怒,喝孫韶道:「你如此不聽我軍令,豈能統服諸將?來人!將他推出去斬了。」

    武士不容孫韶辯說,推孫韶出轅門,便欲動刑,孫權卻恰於此時趕到,他先喝退刀斧手,釋放孫韶。孫韶向孫權哭訴道:「侄兒長駐廣陵,十分熟悉廣陵地勢,欲搶先渡江迎敵,不料卻被徐將軍所阻!若被魏軍渡過淮河,直入長江,則江東危矣。」

    孫權令孫韶隨他進帳。徐盛見狀,便向孫權道:「孫韶傲慢無禮,不遵軍令,當斬!大王為甚赦免?」

    孫權為舒緩兩將的火氣,含笑道:「徐將軍於南徐部署防守,十分穩當;孫將軍主動出擊,搶佔有利地勢,亦有進取之勇。這樣吧,孤為你二人作主,將兩計合而為一,一面派孫韶渡江進擊,以滅魏軍的銳氣;一面徐將軍於南徐部署迎敵,待魏軍半渡即行痛擊,未知徐將軍以為如何呢?」

    孫權不愧為征戰數十年的君主,他比之曹操的用兵,當然稍有不如,但卻遠勝於曹丕。他此時力主的攻守相輔相成之計,的確不失為取勝之道。

    徐盛也不得不承認,孫權迎敵戰術,十分得當。他終於同意,由孫韶率五千兵馬,搶先渡江,於淮河南岸一帶埋伏。

    又派丁奉率五千兵馬接應孫韶。他自己則在南徐,遍立旌旗,布下了一個有虛有實的迎敵陣勢。

    不久,曹真所統的前部大軍,已開抵淮河北岸,在沿岸排列,準備渡江。

    曹丕接曹真報告,說淮河南岸吳軍陳地空無一人,便輕蔑的笑道:「此乃吳軍之詭計,朕往審察便知底細。」

    於是曹丕下令他乘坐的旗艦駛到江岸,登上船樓,向南岸遙望,但見南岸果然空無一人。曹丕並無主意,他問隨軍的參謀劉曄道:「可以渡江進擊麼?」

    劉曄道:「兵法中虛虛實實,吳國見陛下大軍已至,怎會不作防備?陛下不可輕率冒進,且觀察三、五日,謀定而後動」曹丕道:「卿言正合朕意。」

    當晚,曹丕在旗艦上歇宿,他見江南一片漆黑,並無一絲***,反而自己這面,卻***輝煌,如同白畫。便問身邊的近臣道:「為河江東一片漆黑死寂呢?」

    近臣道:「想必是陛下天威,吳兵聞風先逃了。」

    曹丕不由得意的大笑,意氣鳳發。

    不料第二天一早,曹丕突見淮河南岸一帶,城樓高聳,連綿百里,城樓上刀槍劍林立,在陽光下閃的生輝,極具森嚴氣勢。

    曹丕不由大吃一驚,慌忙派人到前軍探問,回報說南岸舟車連城,延綿百里,一夜造就。曹丕接報,不由一陣膽寒,暗道:魏雖有武將千員,卻無一可用之材!江南有此能人,不易克取也……他心中不由已生退兵之意。

    原來這是徐盛倣傚孔明的疑兵之計,令人裹紮草人,穿上青衣,手執旌旗,立於假城疑樓之上,魏兵見了這許多人馬,豈會不生寒意?

    曹丕心中正驚疑,江中忽地風浪大作,白浪滔天,曹丕的旗艦幾乎傾覆,江水將曹丕的龍袍打濕。幸得老將文聘,駕小舟來救,將曹丕載入港灣。

    曹丕驚魂未定,忽有洛陽快馬奔至,報說蜀國大將趙子龍,率兵出陽平關,直取中原……曹丕早就聞悉趙子龍的名頭,不由大駭,他也不及細思,立刻下令,全軍速退,以固守中原。

    曹丕退軍之際,在淮河北岸埋伏的孫韶剩勢殺出,曹軍潰退,死傷無數。

    曹軍沿淮河潰退,江上戰船亂作一團。走了二三十里,忽然在南岸疾駛出無數火船,銜人曹軍戰船中,登時燃起沖天大火,曹丕的戰船亦著火燃燒。曹丕慌忙逃入小舟,駛上北岸。

    不料又有一隊吳軍殺到,截住曹丕的去路,正是吳將丁奉。張遼見曹丕危急,拍馬來迎戰丁奉,被丁奉猛射一箭,射中張遼的腰部,張遼倒撞落馬。丁奉馳近,卻斬張遼,卻被許褚將張遼救走。魏軍諸老將,保護曹丕,逃出生路。但魏軍已死傷甚眾,三十萬大軍安全逃返中原的,只剩下一半不到。

    張遼返回許昌後,不久亦箭傷不治而亡。曹丕此次征伐東吳,以慘敗告終。

    曹丕在劉備攻吳時,獲悉劉備在山地連營百里,曾嘲笑劉備不知用兵,但曹丕自己,親征東吳,被吳軍的疑兵之計,嚇得自亂陣腳,不戰而潰,曹丕自己也根本不曉用兵之道。

    不過,魏軍在攻吳之時,孔明派趙子龍率軍出陽平關,擺出進中原的姿態,令曹丕膽寒,不得不退軍,亦對吳軍退敵起了甚大幫助。

    經此一役,孫權親身領略到吳、蜀結盟的好處,他與蜀國盟好之心便更加堅定,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因此延續了一段頗長的歲月。

    蜀國在夷陵的兵敗後,軍中舟船、器械、兵力,幾乎喪失過半,元氣大傷,處於一種生死存亡的危急局面,孔明在此艱危時刻,受命輔攻,撐持危局,他的擔子是十分沉重的。

    孔明洞悉時勢,採取了一系列的救亡措施,他扶立劉禪,穩定了朝政;再以奇謀妙計,初步平復了五路奇兵;更以大智大勇,與東吳修好,重新結為盟國,相互,這對蜀國局勢的穩定,起了極大的作用。當然對吳國亦十分有利,例如趙子龍甫出陽平關,擺出北圖中原的姿態,便逼得曹丕立刻從東吳撤退,吳國所受的魏國壓力,因而也大大減輕了。

    不過,孔明亦深刻的認識到,蜀國此時根本已然無力北圖中原,他當務之急,便是要安定蜀國的後方,亦即川南——雲南、廣西一帶的少數民族——南蠻王孟獲。

    孔明在獲悉曹丕退軍的消息,便立即派人召回趙子龍,而改調馬超鎮守陽平關。

    趙子龍返成都,是夜來見孔明,詢問孔明退軍之意。孔明微笑道:「我軍新創未復,怎有力北圖中原?我所以令你出關,不過是故作姿態,逼曹丕從東吳退兵而已,今曹丕軍已退,東吳必領略結盟好處,兩家之盟,因此而大為鞏固。我另有重任,不得不將子龍你調回。」

    趙子龍想了想,道:「義兄,莫非欲要定蜀川後方南蠻王孟獲麼?」

    孔明微笑點點頭道:「如今魏軍新創,吳、蜀結盟,兩者暫時皆不足慮。我正好趁此良機,先行安定蜀川後方,以穩定局勢,再圖進齲」趙子龍道:「南蠻王盂獲曾迸犯蜀川,自該前去平定,但南蠻地勢險惡,族人未加開化,今日平定,明日又反,蜀川將無寧日,當以何計謀之?」

    孔明點點頭,神色轉而肅然的說:「子龍所慮,的確如此!

    因此此行須大智大勇之將為先鋒,才可保我的安定後方大計成功……」孔明說時,忽地有人接口道:「諸葛大哥,此行既然如此重要,小弟願隨軍參與。」原來不知何時,蕭候儀、諸葛慧師兄妹二人,己悄然進入內堂,蕭候儀聽孔明向趙子龍解釋,他便忍不住接話。

    孔明尚未有所表示,諸葛慧亦笑著道:「丞相二哥!你將我困在丞相府中,悶也將我悶死了!既然候儀師哥要去,怎可缺了我諸葛慧的一份埃」趙子龍一聽,未等孔明答應,已呵呵笑道:「好啊!當日武夷山一聚,我等師兄弟妹許久未相處一堂了!義兄,南蠻之行,不如便許他二人隨軍吧!有他二人貼身保護義兄,小弟便作前鋒亦安心多了。」

    孔明深知,趙了龍欣然贊同蕭候儀、諸葛慧師兄妹、二人隨軍,表面上是樂於師兄妹輩同行,但內心中卻是擔心南蠻之地凶險,欲由他師兄妹二人貼身保護自己的安全。孔明心中一熱,他但感此生能與趙子龍這位大智大勇之將結拜,是他最大的安慰。

    孔明又見軍中能征善戰的將領不多,馬超、黃忠、嚴顏等又要留守蜀川,而且他亦卻讓蕭候儀多歷戰陣的歷練,於是便欣然笑道:「好!蕭兄弟和四妹,便隨軍一行吧……但在軍中四妹不宜以女裝打扮,快點選定衣物,改扮男裝吧。」孔明十分細心,他就連這一點細節亦考慮到了。

    諸葛慧大喜,忙向趙子龍格格笑道:「多謝子龍哥哥……拜謝子龍哥哥。」

    趙子龍笑道:「慧妹是義兄允准你隨軍,你多謝我什麼呢?」

    諸葛慧笑道:「雖然是二哥允准,但若非子龍哥哥代我求情,我那二哥哥從不偏私,他怎會答應得如此爽快?因此須向子龍哥哥致謝埃」當下,孔明在丞相府內,便已商定入南蠻平定後方的大計。他不再猶豫,決定第二天上朝,便向後主劉禪奏請出征。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