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軍事天地>>軍事小說>>世界百年空戰紀實

雲台書屋

叢林上空的較量--越南戰爭中的空中作戰


  越南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先後投入了260萬人的兵力,消耗彈藥1144萬噸,共傷亡349559人,耗資達1500億美元。在這場戰爭中,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發生在東南亞茂密叢林上空的那驚心動魄的空中作戰:米格機與"鬼怪"式的殊死搏鬥;無堅不摧的激光制導炸彈;神秘的電子戰;"B-52"地毯式轟炸的火海;征服叢林的直升機"蛙跳"作戰......這一切向世人展示了噴氣機時代那一幕幕異彩紛呈的空戰場面,至今仍吸引著人們去探索,去回味......

  戰雲密佈北部灣

  1964年8月2日,越南沿海的北部灣地區風平浪靜,亞熱帶和煦的陽光灑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北部灣沉浸在一派安靜祥和的氣氛中。但是,海岸邊綠樹叢中不停旋轉的北越海軍監視雷達和荷槍實彈的哨兵卻告訴人們,寧靜的北部灣並不太平。這幾天,北部灣地區的氣氛驟然緊張,美國攻擊型航空母艦"提康德羅加"號多次搭載著掛滿炸彈的攻擊機在北緯17°線以東海域炫耀武力,一些美國驅逐艦也在附近海域游弋,北越海軍已進入戰備狀態。
  下午,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果然大搖大擺地闖入了清化以東的北越領海,軍艦上黑洞洞的炮口直指北越海岸。北越海軍發出警告後,這艘軍艦非但不聽,而且旁若無人地在北越領海內作起了"Z"字形航行, 艦上的美國水兵對著北越海岸大呼小叫。面對在自己家門口如此放肆的美國軍艦,北越海軍忍無可忍。一聲令下,早已等待多時的4艘魚雷快艇像離弦之箭一樣朝美國軍艦衝去。 「馬多克斯"號見來者不善,趕忙掉頭逃往公海。這就是轟動一時的所謂"北部灣事件"。
  美國人這種赤裸裸的挑釁的目的是為其擴大在越南的軍事行動尋找借口。
  "北部灣事件"發生後,美國人在全世界大造輿論,聲稱美艦遭到了北越海軍攻擊,美國必須報復。1964年恰逢美國的大選之年,約翰遜總統為迎合國內的強硬派, 命令駐南越美空軍對北越進行"報復性"空襲。8月3日深夜,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和"特納·喬埃"號再次闖入北越領海進行挑釁活動, 北越魚雷艇隱蔽出航向美艦發出了警告。美國海軍又一次找到了發動戰爭的借口,一時間北部灣地區戰雲密佈。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編隊向來是美國在海外進行軍事行動的急先鋒,這次也不例外。8月5日上午,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星座"號到達峴港附近海域,與"提康德羅加"號會合。 在第7艦隊第77特混艦隊司令湯姆遜的指揮下,2艘航空母艦與數艘驅逐艦一片威風凜凜地駛往預定攻擊陣位。同時,美國太平洋海軍司令部和空軍司令部發出命令,所屬部隊進入三級戒備狀態,準備應付突發事件。
  在航空母艦上,一架架攻擊機已從機庫中提上甲板,地勤人員異常忙碌地給每架飛機加油掛彈,哨子聲此起彼伏。參加這次空襲行動的共有64架飛機,包括A-3、A-4、A-6型攻擊機,它們都是二戰後美國研製的噴氣式攻擊機,載彈量大,武器性能先進,其中A-6"入侵者"式重型攻擊機是美國海軍最新型的艦載機,最大載彈量為6804公斤。即將出發的美軍飛行員們聚在一起輕鬆地談笑著,他們根本不把弱小的北越空軍放在眼裡。
  下午13時15分,2艘航空母艦上同時響起了噴氣式發動機特有的巨大轟鳴聲,在"起飛"命令下達的同時,第1架A-3型攻擊機在蒸氣彈射器的強大助推下風馳電掣般地彈出了甲板,機頭一昂,駛入了空中。緊接著,64架攻擊機依次起飛,很快便消失在遠方天際。
  這次攻擊行動的主要目標是北越海軍的巡邏艇基地。機群升空後,按計劃在空中編成5個攻擊群,分別撲向北越的鴻基、清化、宜安、榮市、廣溪。當時北越的防空力量非常薄弱,空軍的作戰飛機也很少,所以當美軍飛機超低空突然出現在目標上空時,北越防空部隊毫無準備,只有地面上為數不多的小口徑高射炮向空中零亂地開火,稀稀拉拉的炮彈對美機根本構不成威脅。這些美軍攻擊機不慌不忙地投光了炸彈,又用20毫米機炮瘋狂地向地面目標掃射,北越軍港內不時傳來爆炸聲,一座油庫被擊中,烈焰裹著濃煙騰空而起。14時45分,攻擊結束,64架美軍飛機全部安全返回了母艦。
  但是,這次空襲過後,越南的軍事形勢依然對美國人越來越不利。越南南方戰火不斷,民族解放陣線四處出擊,令美國人十分惱火。他們認為,越南南方戰火不熄的原因主要在於越南北方的滲透和支援,所以,美國人下決心要對北越「一報還一報"。 1965年2月12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了一項對北越實施戰略空襲的作戰計劃,並通過國防部長把這個計劃交給了總統。次日,約翰遜總統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裡批准了這個代號為"滾雷"的轟炸計劃。於是,一場歷時3年之久的馬拉松式空襲在叢林上空悄然拉開了帷幕。

  炸不垮的大橋

  1965年3月2日, 美國空軍出動F-105、RF-101、F-100等型號飛機共112架, 首次突擊了越南邦村彈藥庫。F-105"雷公"式超音速戰鬥轟炸機是美國共和公司為美國空軍設計和製造的一種能夠投擲核彈和普通炸彈的對地攻擊機。它能夠攜帶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火箭彈和各種炸彈,總載彈量達6噸多。它還裝有一種每分鐘可發射6000發炮彈的"火神"式20毫米6管機炮。F-105在"滾雷"戰役期間擔負了75%以上的對地攻擊任務。
  這天清晨, 太陽剛剛升起,7架RF-101型超音速戰術偵察機就呼嘯著從邦村上空掠過,它們裝有高速航空攝影機,在短短的十幾秒內已將目標及其附近的高炮陣地拍了下來。 航空照片很快送到F-105轟炸機飛行員手中。在制定此次突擊計劃之前,美國人就已得知:北越在蘇聯和中國的援助下,防空體系已大大改善了,預警雷達、高炮火控雷達的數量明顯增多,所以,"滾雷"戰役的第1仗必須要格外小心。
  不久, 44架F-105轟炸機編成11個小隊,在40架-F100"超級佩刀"戰鬥機的掩護下向邦村飛來。臨近目標上空時,飛在最前面的2個F-105小隊散開成雙機跟進隊形,從高空俯衝下來,向已發現的北越高射炮陣地投下一枚枚炸彈,火箭彈也拖著長長的尾煙射向北越陣地,地面幾處高射炮陣地很快被硝煙吞沒。 北越防空部隊也毫不示弱,一陣猛烈的集火射擊使3架F-105轟炸機拖著濃煙墜毀在稻田裡。 其餘的F-105從南向北,分散成雙機魚貫而入,向邦村彈藥庫俯衝,炸彈、火箭彈的爆炸聲夾雜著彈藥庫的自燃和自爆的響聲傳到了幾公里以外。邦村被濃煙和烈火所籠罩。
  "滾雷"戰役重點突擊的目標是轟炸交通運輸系統,而杜梅和清化的2座鐵路大橋則成了美軍攻擊的重點中的重點。杜梅橋位於河內市郊,是連接5條鐵路的19孔鋼架橋,建在紅河低窪淤積的平原上。橋長1677米,寬11.6米,加上引橋總長2582米,是越南北方最長的大橋。
  清化橋坐落在清化市以北不到3公里處的馬江上。該橋最早由入侵越南的法國人建造,後來遭到破壞。1957年,在中國技術人員的援助下,北越開始重建清化橋。經過7年努力,該橋於1964年竣工,胡志明主席親自主持了大橋的落成儀式。新建成的清化橋,長500米,寬11米,橋身距江面25米,軌距為1米的單軌鐵道鋪在橋面中間,兩側各為水泥橋面的左右行車道。美軍認為,炸毀這座橋就可以癱瘓河內至越南南方的鐵路交通,使北方支援南方成為泡影。為此,美軍不惜代價,首先開始了對清化橋的大規模突擊。
  1965年4月3日中午時分,執行"滾雷"戰役9-A計劃的飛機升上了東南亞空氣潮濕的天空,向清化橋飛去。這支由79架飛機組成的突擊部隊採用多機種混合編隊, 其中包括46架F-105、21架F-100、2架RF-101以及10架KC-135加油機。它們攜帶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擔負攻擊任務的46架F-105中有16架各攜載2枚"小斗犬"式空對地導彈, 15架各帶8枚普通炸彈負責突擊清化橋, 其餘的15架也攜帶著普通炸彈負責壓制高射炮火。F-100中有7架用來壓制高射炮火,每架攜掛2個19管火箭發射器,2架用來偵察天氣, 16架擔負空中巡邏,阻擊米格飛機,其中4架攜掛著「響尾蛇"空對空導彈。RF-101則擔負突擊效果的航空照相檢查。
  經過空中加油,所有參戰飛機都在下午2時準時到達了目標上空。地面上北越的高射炮開火了,天空中綻開了無數深褐色煙團,擔負掩護任務的機群迅速散開,向高炮陣地射出了密集的火箭彈。 第1個攜帶"小斗犬"導彈的F-105小隊在裡斯奈爾中校率領下趁此機會從南面撲向清化橋。正午的陽光照在河面上,清化橋周圍好似蒙上了一層霧氣,但裡斯奈爾還是準確地瞄準了大橋中部,發射了第1枚250磅級「小斗犬"導彈, 當裡斯奈爾完成攻擊重新拉平時,他看見橋身中部閃出一團火光,導彈擊中目標。由於發射該型導彈,1次只能制導1枚,所以中校只得退出目標區,準備再次進入攻擊。
  繼中校之後,攜帶導彈的飛機一架接一架地向大橋發射了導彈,當第3小隊比利·邁耶霍爾特上尉駕駛3號機發射的導彈拖著桔黃色的火焰命中大橋上部結構時,他滿意地退出了攻擊。但是,當他再次進入目標時,驚奇地發現大橋並沒有遭到任何明顯的破壞。像先前的一些導彈一樣,他發射的這枚導彈只是把巨大的鋼骨水泥大橋稍微碰了一下。 邁耶霍爾特上尉連連呼叫:"'小斗犬'導彈不行,這如同獵槍打坦克!"
  32枚導彈全部命中目標, 但清化橋在硝煙中屹立不動。攜帶炸彈的F-105飛機又紛紛俯衝下來,有些飛行員甚至在1000米的高度上才把8枚炸彈連續投下,但因地面風大,大部分炸彈偏離目標,將河堤炸得坑坑窪窪。
  哈里斯上尉率領的小隊調整了瞄準點,有幾枚炸彈直接命中橋上的公路和上層結構。濃煙從大橋上升起,脫離目標的機群以為大功告成,掉頭飛向東京灣。事實上,清化橋依然安然無恙。
  第二天下午,裡斯奈爾中校再次率突擊機群來到清化橋上空。這次擔任攻擊的48架F-105全部掛裝8枚750磅級普通炸彈。 在目標上空,美機遭到越軍的猛烈反擊,雷達控制的57毫米高射炮投入了戰鬥。在密集的高射炮火中,北越空軍的一個米格-17殲擊機飛行小隊悄然避開了在空中進行戰鬥巡邏的F-100戰鬥機, 向正在目標空盤旋、準備待機突擊的F-105飛機猛衝過來,不待美機有所動作, 米格-17的航炮便擊落了2架F-105飛機,接著米格飛機高速脫離。
  裡斯奈爾中校氣急敗壞,他命令機群不顧一切地抵近投彈。結果,有300餘枚炸彈命中目標,大橋佈滿彈痕,煙薰火燎,東面一節橋身已向下彎曲。然而,大橋仍然挺立在馬江之上。
  到1965年5月中旬,美國空軍一共炸毀了越南北方的26座橋樑,但是唯獨這座清化橋仍然屹立在那裡,美機攜帶的"小斗犬"導彈和750磅級炸彈完全可以摧毀法國人設計的一些橋樑,但是,它們對於這座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幫助重建的大橋卻無能為力。美軍飛機的每次突擊雖然都使這座橋樑暫時不能通車,但是經過越南人夜以繼日的搶修,又能再次使用。從1965年5月底到1967年初,美國空軍又對清化橋實施過多次突擊,甚至用運輸機投放水雷炸過橋,但仍然沒有炸毀它。
  就在美國軍方對清化橋一籌莫展之際,美國的武器研究人員為越南戰場送來了1批新式武器, 其中包括一種新型的「白星眼"滑翔炸彈(即靈巧炸彈)。1967年初,1艘美國航空母艦駛離加利福尼亞的聖迭哥,載著1批"白星眼"滑翔炸彈開往北部灣。
  "白星眼"是一種自由下落式滑翔炸彈,裝有1000磅炸藥,彈頭前端是一部電視攝像機,用來跟蹤和瞄準某一高反差度的瞄準點,攝影機將自拍的景物傳送到飛機座艙內的顯示屏上,飛行員通過顯示屏識別目標和瞄準,將十字標線壓在預定的反差點上,再指令"白星眼"炸彈對準這一點,然後在炸彈滑翔和制導距離之內投放炸彈。這種新型炸彈比普通炸彈射程遠而且十分準確。
  美國海軍第212艦載機中隊接受了用"靈巧炸彈"轟炸清化橋的任務。他們事先製作了一個清化橋模型,並用移動光源配合,推算出3月12日下午2時12分,在選定的瞄準點,陽光和橋樑將有最大的反差度。
  1967年3月12日,第212艦載攻擊機中隊的3架A-4攻擊機從航空母艦甲板上彈出, 它們各掛載了1枚"白星眼",給它們護航的僅有2架F-8戰鬥機,看來美國人對他們的這種新型炸彈充滿了信心。
  在目標區上空, 3架A-4攻擊機按"靈巧炸彈"的投擲要領,以500公里的時速向大橋俯衝。北越的高射炮向天空猛烈射擊,炮彈的炸點不時出現在飛機旁。前2架A-4攻擊機順利地找到了瞄準點, 投下了滑翔炸彈。只見巨大的"白星眼"乖順地向瞄準點飛去,幾秒鐘後,飛行座艙顯示屏上的清化橋被一片白霧所替代,2枚炸彈幾乎同時命中。第3架攻擊機在高射炮彈爆炸的氣浪中上下起伏,十分費力地找到了瞄準點,並操縱滑翔炸彈飛向目標。
  偵察機很快確定了這次攻擊的效果;3枚"白星眼"全部命中目標,各炸彈彈著點距離均在5米之內,大橋受創,但預計3天之後仍可恢復通行。
  在此以後,雖然美國又使用"白星眼"炸彈攻擊過兵營、電廠和其他橋樑,並命中許多目標,證明了"白星眼"的命中率大大高於普通炸彈,但是,這種炸彈對清化橋仍然無可奈何。清化橋從此被美軍譽為"炸不倒"的橋樑,有些美軍飛行員甚至認為消化橋有"上帝保護"。
  1967年夏季,美國空軍空襲的目標擴展到河內、海防禁區。美國政府決定轟炸河內市及附近目標。這一新的作戰計劃包括以河內市中心半徑16公里範圍內的6個目標,杜梅橋被列為優先予以攻擊的目標,行動代號為"滾雷-57"。
  參加首次突擊的為駐泰國的美軍戰術戰鬥機第355聯隊。 突擊梯隊由1個"野鼬鼠"小隊、 1個壓制高炮的小隊和3個轟炸小隊組成,每個小隊4架飛機。第8戰術戰鬥機聯隊的4架F-4戰鬥機負責對付米格機。 "野鼬鼠"是美國戰術空軍給一種專門執行搜索和壓制地對空導彈及高炮等防空武器任務的飛機起的綽號,這種飛機曾由F-100和F-4兩種飛機改裝過,機上裝有特殊的電子搜索設備,能準確地判明防空武器制導雷達的工作參數,指示武器的配置地點,因而能很好地保障攻擊機群完成任務。
  美軍突擊梯隊從泰國基地起飛後,轉向飛往河內。進入北越上空時,"野鼬鼠"小隊脫離了編隊,飛在最前面,小心翼翼地搜索,偵聽和尋找地對空導彈、米格飛機和炮瞄雷達,機翼下掛載的空地導彈和火箭在陽光映照下閃閃發光。一越過紅河,突擊部隊猛然加速至0.9馬赫,開始高速突防。即將進入目標上空時,每個攻擊機小隊變成4機梯隊,開始做俯衝前的躍升。就在這時,北越85毫米的高射炮彈在飛機周圍炸開,彈片飛舞。但飛在前面的4架攻擊機順利地進入了轟炸航路,在小隊長的指令下,1號機和2號機在前,3號機和4號機在後,從高空俯衝而下。這次,攻擊機攜帶的是重達3000磅的普通炸彈,威力巨大。美國橋樑專家已經做過準確計算,認為3000磅炸彈對付杜梅橋應毫無問題。果然,當帶隊長機轉彎向東脫離時,他驚喜地發現杜梅橋的1節橋身已落入了水流湍急的紅河。隨後,美國駐泰國的3個空軍聯隊又空襲了杜梅橋,36架攻擊機一共投下了94噸炸彈,炸毀了大橋東端的1節鐵路橋身和2節公路橋身。鐵路運輸被迫中斷。但是,在越南軍隊緊急搶修後,運輸又恢復了正常。
  後來美國人不得不承認:清化橋和杜梅橋是最難轟炸的戰略目標。在"滾雷"戰役3年多的時間裡,美軍始終未能徹底摧毀這兩座大橋。

  噴氣時代的空戰

  自從1965年4月4日美軍在清化橋上空遭北越米格-17戰鬥機的突然襲擊後,美國人就一直耿耿於懷。他們沒想到,在1964年底僅有64架米格飛機的北越空軍竟然敢於向美國空軍挑戰。美國情報機構加緊探聽北越空中力量的虛實。通過各種偵察手段,美國人驚悉:到1965年3月底,北越已擁有31部早期預警雷達,2部測高雷達和9部高炮火控雷達;北越飛行員已經過地面引導截擊訓練。輕巧的米格-17機(空重4445公斤)在地面引導配合下,比起沒有預警系統並滿載彈藥的F-105飛機(滿載重量24494公斤)當然要占很大優勢。
  美國人開始認真對付米格機的威脅了。1965年4月,美軍防空司令部的EC-121"大眼睛"預警機飛赴戰區,並在美國空軍實施突擊時開始在東京灣上空進行巡邏飛行, 用雷達監視敵機。EC-121預警機裝備了能發出"紅色"和"黃色"警告信號的裝置,"紅色"信號是警告美國飛行員有被米格機攻擊的直接危險;"黃色"信號是警告美國飛行員有米格機在附近活動,要引起注意。
  1965年7月10日,駐泰國烏汶基地的美國空軍第2師第45戰術戰鬥機中隊的4架F-4C戰鬥機騰空而起,它們的機翼下分別掛載著4枚"麻雀"導彈和4枚"響尾蛇"導彈,殺氣騰騰地直奔北越的安沛軍械彈藥庫。
  這4架F-4C"鬼怪"式並不是去突擊彈藥庫,它們機翼下的8枚導彈全部是空對空導彈。這個4機小隊是在執行一項特殊任務--與米格機交戰。它們跟在執行突擊任務的F-105小隊後面,保持無線電靜默,以引誘米格機對它們發起攻擊。
  進入安沛上空不久,飛行小隊長霍爾少校駕駛的1號機雷達就發現了目標,幾秒鐘後,3號機也截獲了目標。霍爾少校立即命令該小隊變成"疏開2點隊形",霍爾少校和2號機首先向米格機接近,3號機和4號機則拉大距離在後面掩護。
  幾秒鐘後,2號機機長安德森上尉首先目視發現了2架米格機,它們正在轉彎,霍爾和安德森急忙甩掉副油箱,打開加力,向左轉彎撲向米格機,但靈巧的米格機也同時轉到了3號機和4號機的後下方,這是米格機航炮攻擊最有利的位置!
  安德森通過無線電話大聲呼叫: "霍爾庫姆!(3號機機長),敵機已咬尾!小心! "霍爾庫姆聽到安德森的警告後率領僚機打開了加力想擺脫米格機,但米格機的轉彎半徑小, F-4被米格機緊緊咬住,距離越來越近,突然,米格機機頭迸發出航炮射擊的火焰,霍爾庫姆急中生智,幾個連續的"剪刀"動作,使米格機衝到了前面。好險!霍爾庫姆出了一身冷汗。
  這時,霍爾庫姆的飛行高度在4000米左右、速度0.9馬赫,米格機在其正前方,這是一個絕好的攻擊機會。霍爾庫姆果斷地按下了導彈發射按鈕,第1枚"響尾蛇"導彈射了出去, 但沒有爆炸;第2枚"響尾蛇"紅外制導導彈則拖著桔紅色火焰直朝米格-17的尾噴管飛去,轉眼間便擊中了那架米格-17,空中騰起一團巨大的火球,米格機凌空爆炸了。
  與此同時,4號機的羅伯茨上尉也對另1架米格機發起了攻擊,他一連發射了4枚"響尾蛇"導彈,直到米格機尾噴管冒著白煙向地面栽去,羅伯茨才一面規避地面高射炮火,一面退出作戰空域。這一仗,美軍擊落了2架米格飛機,算是報了一箭之仇。這也是美空軍飛機在越南戰場上首開紀錄。
  但是,北越的防空系統又有了新的"殺手鑭"。1965年7月20日,1個4機F-4C小隊正在河內外圍空域擔任掩護任務, 地面上突然飛來兩枚銀白色的蘇制薩姆-2導彈, 還沒等美軍飛行員反應過來,兩團火球已在機群中炸開,1架F-4C當時就被鋒利的彈片削去了機翼, 一頭栽向地面,另外3架也不同程度受了損傷。美國飛機在叢林上空面對的威脅不僅來自米格機和高射炮,現在又有了更加厲害的薩姆導彈。
  美國空軍為了對付薩姆導彈的威脅,專門組織了"鐵拳"飛行小隊,每個小隊由4架F-105飛機組成, 其中有1架為"野鼬鼠"飛機。這種飛機攜掛有美國最新研製的"百舌鳥"導彈,能夠在對方雷達發射的波束制導下飛至雷達所在位置並將雷達摧毀。
  1966年6月29日, 美軍第355聯隊的16架F-105戰鬥機對河內油庫發起襲擊。指揮官凱斯勒上校預先向每個飛行員介紹了航線、突防戰術、河內防禦、戰區氣象等情況。河內的防空體系使美軍飛行員們膽戰心驚,那裡高炮密佈、導彈林立,僅河內附近就有約30個導彈營。
  美機編隊按預定時間和航線,越過紅河向東飛行。為躲避雷達,美機採用超低空突防戰術,飛行高度降到100米。機群沿北越東西走向的大山北側隱蔽飛行,在大山的東端作90°轉彎,向南直飛河內,突然,北越的高炮開了火,因飛機高度僅100米,高炮幾乎是以起射姿態用肉眼瞄準射擊的。機群作不規則的S形飛行,使炮手不易瞄準。12時10分,機群飛抵目標地區上空,爬高到3600米、準備俯衝轟炸。
  衝殺在最前面的是EB-66電子偵察干擾機,它不斷投放能反射電磁波的金屬箔片,為後面的機群鋪設一條"箔條走廊";同時搜索地面雷達電波,一旦發現,立即施放壓制性雜波干擾或進行偏性干擾。隨後是4機"鐵拳"編隊,它們隨時準備發射"百舌鳥"導彈摧毀北越雷達。越軍的高炮和導彈火力很猛,但因雷達受干擾而命中率很低。
  擔負攻擊任務的F-105機群輪番俯衝,一枚枚炸彈呼嘯著飛向2個大油罐。油罐爆炸起火,火球、煙柱直衝雲天。有1架美機在俯衝到拉起的一段時間偏離了"箔條走廊", 當即被炮瞄雷達跟蹤,隨即被擊中起火。這是美國在越南戰場上最成功的一次空襲,河內油庫90%的設施被毀,美機只被擊落1架,另有3架雖被擊傷,但都還掙扎著飛回了在泰國的基地。
  1966年7月3日3日,4機"鐵拳"小隊還用"百舌鳥"號彈、2.57英吋火箭和20毫米機炮突擊了北越的3個防禦嚴密的薩姆-2導彈陣地,但是北越很快就找到了如何對付"百舌鳥"導彈的辦法。通過改變發射程序,薩姆導彈的制導雷達可以先不開機,當敵機臨近後,導彈操縱員將雷達從加溫狀態迅速轉換到發射狀態,發射導彈後再轉入加溫狀態。這一切只在短短的幾秒種內完成,美軍飛機往往捕捉不到目標。
  在1次空襲作戰中,美軍還使用了1種新式電子干擾機。正當北越防空部隊全神貫注地對空射擊時,一件很像電視機的東西悄悄落到北越陣地上。此後,陣地上的導彈營接連發射了60枚導彈卻無一命中,薩姆-2變得不聽指揮了。
  原來那是F-105空投的1台投擲式干擾機, 也叫1次使用干擾機。干擾機一著地就會自動彈出2米長的天線,並向空中正在飛行的薩姆導彈發出假指令。假指令是根據美軍以前所測得的薩姆-2的5種指令編碼信號:上偏、下偏、左偏、右偏及引爆任意選定的,如發出右偏指令使導彈向右偏,發出引爆指令則使導彈提前爆炸......
  由於美軍綜合採用了電子對抗手段和各種新技術對付地空導彈的攔擊,薩姆導彈的命中率越來越低,擊落1架美機,1965年需要15枚,1966年需要33枚, 1967年需要55枚,1968年1-4月則增加到67枚。美國戰鬥機在北越配置薩姆導彈的地區上空又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自由飛行了。

  叢林上空的最後一役

  從1968年10月末期,為了從印支戰爭泥潭中拔出深陷的雙腿,美國總統約翰遜下令停止對越南北方的一切空襲。美越雙方開始了馬拉松式的巴黎會談。1968年11月, 尼克松當選為美國總統,調整了美國全球政策,拋出"尼克松主義", 推行"越南化"方針,使越南戰爭"死屍改變膚色"。到那時止,美軍已從越南南方撤出47萬人,還剩下大約7萬人,北越的運輸系統也恢復了正常。
  巴黎停戰協定簽訂後,南越西貢政權不斷對解放區進行武裝挑釁,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轉入全面反攻,解放了大片土地,於1969年6月宣佈成立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南越的局勢急轉直下。1972年3月30日,美國人以北方地面部隊越過非軍事區為理由,又把已撤回本土的空軍部隊再度調到東南亞。美國駐東南亞的幾個空軍基地又出現了大量的F-4戰鬥機、 F-105戰鬥轟炸機、F-66B電子干擾機、KC-135空中加油機以及B-52戰略轟炸機,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也重新返回南中國海。
  5月8日,尼克松總統命令對北越港口佈雷,以配合封鎖通往北越的地面通道和恢復海空軍的空襲活動。接著又發動了以摧毀北越後勤系統為目標的"後衛"戰役。
  自1968年11月美國停止轟炸以來,北越補充了大量由雷達控制的高炮、薩姆導彈和米格飛機,防空系統得到加強。美國則研製成了高精度激光制導炸彈,改善了電子對抗武器。美越雙方又將展開一場激烈的空中較量。
  1972年5月10日,美軍出動了52架飛機的戰鬥編隊,開始實施"後衛"作戰計劃。機群前面20架是支援隊,其中4架"鐵拳"小隊衝在最前面,負責對付地面雷達;緊跟其後的是8架干擾轟炸機,負責施放電子干擾和投放金屬箔條,為後續突擊梯隊建立空中"箔條走廊";其餘飛機在側面護航和巡邏,負責對付北越的米格飛機。 後面32架F-4是突擊隊,擔負轟炸任務,其中12架攜帶激光制導炸彈、4架攜帶電視制導炸彈、16架帶普通炸彈。機群嚴格地在"箔條走廊"中飛行。
  機群飛臨河內市郊時,北越的高炮和導彈兇猛攔截,但命中率很低。薩姆-2導彈拖著火焰竄上天空,但在空中紛紛揚揚飄落的箔條干擾下,制導雷達無法工作,又時刻受到「百舌鳥"導彈的威脅, 一枚枚薩姆導彈就像無頭蒼蠅似的在空中亂竄起來。 美機趁機兵分兩路,一路以16架帶普通炸彈的F-4為主,飛向安貞鐵路調車場;一路以帶制導炸彈的16架F-4為主,殺向杜梅大橋。
  在安貞上空,10餘架北越米格飛機衝向美機編隊,遇到護航美機的攔截。越機採取打一陣就跑的戰術,企圖引誘美機離隊來追。但美機飛行員吃過這種離隊後被攻擊的虧,這次只求保護好突擊隊,並不窮追。16架攜帶普通炸彈的飛機按計劃向調車場俯衝,幾十枚炸彈和大批凝固汽油彈雨點般的傾瀉下來。調車場枕木、石塊亂飛、鋼軌扭曲、車廂掀翻,物資起火、彈坑遍地......
  在杜梅橋上空,梅塞特上尉發現1枚薩姆導彈從他的小隊中間穿過,但沒有起爆,接著又有幾枚導彈在近處爆炸。上尉明白,在大橋上空多呆一分鐘就多一分危險。他迅速率隊上升到預定高度,他的僚機向他靠攏,相互間距4倍翼展,這是為了使激光制導炸彈能進入長機照射的激光束"漏斗"。長機用激光照射器瞄準大橋,僚機接收從大橋反射回來的激光,並隨即沿反射光束投彈。
  梅塞特上尉全神貫注地用激光束照射大橋,僚機機翼一擺,1枚3000磅激光制導炸彈擺動著圓滾滾的身軀飛向目標,一聲巨響,杜梅橋在爆炸聲中震顫起來。後續的F-4小隊投擲的激光制導炸彈和電視制導炸彈也紛紛命中大橋, 杜梅橋終於被摧毀了。
  5月13日,號稱"永遠不倒"的清化橋也遭到了同樣的厄運。"後衛1"戰役初戰僅僅3天, 美國空軍就摧毀了在「滾雷"戰役中3年也未能摧毀的大橋,充分顯示了精確制導武器的威力。
  1972年10月26日,美國和越南北方就一項包括9點內容的和平計劃達成了協議。尼克松為了使越南北方盡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以壓制美國公眾強烈要求要聖誕節前遣返戰俘回國的呼聲,決定對越南北方再度實施大規模戰略空襲。這次空襲就是越戰結束前的最後一次決戰--"後衛Ⅱ"空中戰役。
  為了盡快達成轟炸目的,美軍在東南亞集中了空前規模的空中力量。在泰國,美軍部署了戰鬥轟炸機和戰鬥機432架;戰術偵察機36架,電子干擾機27架;在泰國烏塔保基地和關島安德遜基地,部署了203架-52戰略轟炸機;在B越南東部海面上,第7艦隊的航空母艦上載有作戰飛機350架;駐泰國的海軍陸戰隊航空聯隊的48架F-4也將參戰。 此外,還有KC-135空中加油機約200架,空中預警指揮機數架,分別部署在泰國和關島。
  "後衛Ⅱ"戰役轟炸的目標選擇了河內、海防以及其他對越南北方經濟和國家聲譽有重大影響的重要目標。過去由於考慮政治因素而不能突擊的目標這次電解除了禁令。尼克松為了顯示盡快結束戰爭的決心,還首次動用了載彈近30噸的B-52戰略轟炸機,它的火力要比過去襲擊河內周圍目標的戰鬥轟炸機的火力強許多倍。
  從12月1日期,美軍即派出SR-71和U-2型戰略偵察機加強了對河內、海防地區的空中偵察。經情報專家分析後發現,北越在河內地區已部署了大約27個薩姆-2地空導彈團,約500部發射架;2100門各型高炮;180架各型殲擊機。地空導彈和高炮交錯配置,在河內周圍50公里半徑範圍內形成了高、中、低空配套,內外圈結合併具有縱深梯次配置的對空火力配系。殲擊機則分散配置在河內外圍,配合高炮和導彈部隊作戰。
  面對北越如此強大的防空力量,美軍在"後衛Ⅱ"戰役實施前的重要任務是組建一支結構合理、能攻能防的多機種突擊隊。根據以往同北越防空部隊作戰的經驗,美軍對每一波次B-52轟炸機群都派出數量大體相等的戰術飛機, 壓制地面防空兵器,突擊和封鎖越方機場,施放電子干擾,並對B-52進行直接或間接護航。在"滾雷"戰役中表現不俗的F-105"野鼬鼠"飛機這次擔當票保護B-52免遭北越防空火力攻佔的主力, F-4戰鬥機則用來對付米格機,F-66B在遠處實施電子干擾。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美機的損失, 美軍參謀人員還計劃在B-52機群到達目標之前,讓新型的F-111戰鬥轟炸機從低空偷襲北越的機場和導彈陣地,因為F-111裝有先進的地形跟蹤雷達,能在夜間和複雜天氣下作戰。此外,為保證突擊部隊順利到達目標和返航,還配備了多架KC-135加油機,為營救落入北方領土的飛行人員,還配備了專門的救護飛機。
  1972年12月18日夜, 河內上空傳來了悶雷般的巨響,B-52在萬米高空一波接一波編隊而來。 在目標上空,B-52根據統一命令一起打開彈艙,掛滿炸彈的彈架如同一串串巨大的葡萄暴露出來。投彈指令一下達,各機同時按下投彈電鈕, 於是一枚枚高爆彈、燃燒彈、菠蘿彈、凝固汽油彈從空中滾滾落下,以"地毯式"轟炸的方式,用幾百噸炸彈將該地區炸成一片火海......
  在B-52進入目標區和返航的路上,北越的防空高射炮火形成了一道道彈幕,大口徑高炮的炮彈在機群下方密密麻麻地炸開, 但對在高空飛行的B-52形不成威脅。不過,12米長的薩姆導彈卻令美機心驚膽戰,只見一枚枚銀白色導彈不時從機群中穿過, B-52轟炸機急忙撒出干擾絲,吸引薩姆導彈的制導雷達去跟蹤干擾絲。F-105"野鼬鼠"小隊也拚命向北越導彈陣地投擲炸彈,從天上到地面,爆炸聲、飛機俯衝的尖嘯聲、高射武器的發射聲匯成了一曲奇特的戰爭交響樂......
  在第一夜的空襲中,北越防空部隊發射了200餘枚地對空導彈,擊落3架-52飛機,擊傷2架。與此同時,北越B的米格-21殲擊機也進行了有力反擊。12月19日,美軍F-111戰鬥機在B-52轟炸機到達目標之前,再次對越南北方的機場進行了轟炸。這一天,河內防空部隊發射了180餘枚地對空導彈,但只擊傷2架B-52轟炸機。 第3天,有3架B-52被擊落,美軍不得不改變戰術。
  從第4天開始, B-52轟炸機進入和退出目標的航向變得多樣化,在起始點和目標之間變換了飛行高度,各批飛機之間採取不等的時間間隔,壓縮整個飛機突擊的時間以及加強對北越制導雷達的干擾,因此,B-52轟炸機的損失大為減少。
  在"後衛Ⅱ"戰役的10幾天中, 美軍B-52轟炸機共出動740架次,戰術飛機1800餘架次,突擊了河內、海防、太原等城市及附近的鐵路調車場、碼頭、發電廠、 軍火庫和油庫等。在對3條鐵路的會合點東英車站的突擊中,B-52編隊(由15-30架組成)反覆轟炸6次,總投彈量達2250-4500噸,相當於二戰時1000架轟炸機的投彈量,轟炸的猛烈程度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 北越的防空力量也進行了猛烈的抗擊,共擊落B-52轟炸機27架。但這也只佔長達9年的越南戰爭中美軍損失飛機的極小部分。美國五角大樓的統計數字表明,印支戰爭中美軍官兵傷亡已達36萬人,在北越上空損失飛機達4125架。在叢林上空,數千名美軍飛行員因為這場侵略戰爭而失去了生命。
  儘管美軍在"後衛"戰役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但1973年初,美國國會還是作出了最後決定:「禁止再次捲入越南戰爭,停止給越戰撥款。"
  1973年1月27日,巴黎停戰協定正式簽字生效。越南戰爭最終以美國不得不撤出印度支那而告結束。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