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當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龐大的美國轟炸機群也開始"光顧"日本,巨大的燃燒彈把復仇的"天火"撒向了這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發源地。曾經在太平洋上驕橫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從天而降的大火會愈燒愈烈,最終使他們走向了滅亡。
飛越駝峰的轟炸
1944年6月15日深夜,美軍68架B-29式"超級空中堡壘"重型轟炸機悄然飛臨日本九州島上空,向曾為日軍提供過大量鋼材的八幡鋼鐵廠投下了首批炸彈,拉開了美軍對日戰略轟炸的序幕。正在關注遙遠的塞班島戰事的日本人,根本沒想到戰火這麼快就燒到了日本本土。
美國政府決定對日本實施戰略轟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歐洲戰場,盟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已進行了4年之久。從1942年8月開始,英美採取聯合行動,對德戰略轟炸的規模不斷擴大,德國的戰爭經濟受到了很大削弱,到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時,德國經濟已近崩潰。對德戰略轟炸取得的顯著效果使美國高層領導人深受鼓舞。他們決定借鑒歐洲戰場的經驗,對日本也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削弱日本的戰爭潛力,從而加快太平洋戰爭的進程。
1943年底,美國研製出了航程達5000多公里的B-29重型轟炸機,這就為轟炸日本本土提供了手段。同時隨著歐洲戰場戰爭進程的加快,許多經驗豐富的優秀轟炸機飛行員也可以抽調到太平洋戰場,參加對日轟炸。
此外,盟軍在太平洋上的越島作戰已逐漸逼近日本本土,與此同時,日軍的抵抗也越來越頑強,日本人那種盲目的武士道精神使美軍付出了重大傷亡。若要最終登陸日本,不事先進行長時間的火力打擊以削弱和動搖日本人的抵抗意志,盟軍付出的傷亡必將非常之大,這一點也是美國高層決策機構不能不考慮的。
在制定戰略轟炸的具體計劃時,美國決定以"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為主力機種,並選擇了馬裡亞納群島為轟炸日本本土的基地。但當時該群島仍在日本人手中,所以羅斯福總統決定首先以中國和印度為基地開始對日本的戰略轟炸。
1944年4月,第1批B-29轟炸機進駐印度加爾各答美軍基地,美軍成立了第20轟炸機指揮部。這些龐然大物的到來使機場上的其他飛機頓時相形見絀:B-29長99英尺,高約28英尺,翼展達141英尺,重60噸。別看B-29身高體長,但它的體形卻十分優美。B-29轟炸機的飛行性能也是當時的其他轟炸機所望塵莫及的。它能夠以350多英里(約合563公里)的時速在38000英尺高空攜帶4噸炸彈飛行3500英里,最大載彈量達到了10噸。而當時用於歐洲戰場的主力轟炸機B-17"空中堡壘"的最大載彈量也僅為4.7噸,最大航程為2400英里,與B-29相差甚遠。
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的最大特點是器具有良好的高空飛行性能和強大的自衛火力。B-29的最大飛行高度達到了10670米,為了解決高空缺氧問題,飛機設計師應用了當時最新的科技成果,將B-29的飛行座艙設計成全密封結構,機組人員均配有氧氣面罩,高空飛行的操作環境非常舒適。B-29還裝備有最新式的雷達和活動炮塔,其轟炸精度和自衛能力都是一流的。
但是,對日戰略轟炸在開始時卻是異常艱難的。B-29轟炸機還未經過實戰的檢驗,飛行員們對遠距離轟炸日本本土還沒有把握。經過緊張的訓練,1944年6月5日,B-29轟炸機進行了第1次作戰試驗,98架"超級空中堡壘"前去轟炸了日軍佔領下的曼谷。
從加爾各答到曼谷的航程比較短,但對初次參戰的B-29而言卻是一次挑戰。由於飛行員過度緊張,1架B-29剛起飛就不幸墜毀,14架中途發生故障返回,還有幾架迷失了方向未飛抵目標,其餘的飛機在接近曼谷時已不成隊形了。返航時,2架飛機中途墜毀,還有2架墜入了孟加拉灣,42架弄錯了著陸基地。但是,初次行動的不順利並沒有影響飛行員們的信心,他們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以更大的熱情加快了作戰準備。
1944年6月15日,92架B-29再次從加爾各答基地騰空而起,地勤人員揮舞著手中的帽子向飛行員致意,目送這些飛行勇士漸漸消失在高空。他們知道,這次轟炸的目標將是遙遠的日本本土,也許有些熟悉的面孔從此就再也看不見了。
機群在萬米高空編好隊形,向北方隆隆飛去。機翼下是高聳入雲的雪山,山頂長年的積雪在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那巨大的山系就是"駝峰"--喜馬拉雅山脈。為了執行這次轟炸任務,他們必須先飛越"駝峰"天險,在中國成都的前進機場加油掛彈,然後再飛向這次轟炸的目標--日本九洲島。
施奈德上尉率領機組飛在機群的最外側。天氣晴朗,從飛機的擋風玻璃望出去,整個機群就像是一片白雲飄浮在雪山之巔。突然,他瞥見陡峭的山谷中有一些東西在閃閃發光,那是什麼?像是金屬碎片。一處,又一處,它們散佈在航線兩側的山谷中,其反射的光點簡直可以當導航的地標。施奈德上尉明白了,那是前幾年中美空運氣間歷盡艱辛飛越"駝峰"時不幸遇難的盟軍飛機殘骸,破碎的鋁片在陽光下反射著光芒。也許是它們的油料耗盡了,也許是出了機械故障,也許是喜馬拉雅山惡劣的天氣使它們撞上了山巖......如今這些飛機連同它們的飛行員長眠在這荒無人煙的山谷。
的確,為了執行對日本的轟炸任務,盟軍飛行員付出了巨大代價。運輸機的飛行員們必須事先把B-29轟炸機所用的油料、彈藥、飛機零配件等跨越"駝峰"運到成都,那些活塞引擎的C-47、C-46運輸機在6000-7000米的極限飛行高度同惡劣的氣候搏鬥,飛行人員只能靠氧氣面罩艱難地操縱飛機,後勤保障的困難真是太大了。
轟炸日本本土的任務是艱難的,但飛行員們義無反顧。當天上午,92架B-29中有79架降落在成都,早已等候多時的地勤人員迅速迎上去,為飛機加油、掛彈、檢修;飛行員們在簡陋的休息室內匆匆用過午餐,顧不上休息就又踏上了遠征日本的漫漫航程。但起飛時1架B-29墜毀,4架因機械故障返航,最後只有68架飛機繼續前進。
夕陽西下的時候,機群看見了遼闊的東海,海面上波光粼粼。1938年5月19日,中國空軍的2架"馬丁"式轟炸機也是沿著這條航線遠征日本九州的,不過它們沒有攜帶炸彈,而是在九州上空向日本國民撒下了漫天飛舞的傳單。如今,再次飛臨九州上空的將是撒下血與火的B-29轟炸機。
午夜時分,B-29轟炸機群透過淡淡的雲層辨認出了日本海岸的輪廓,地面上的點點燈火為機群指示了方向。
領隊指揮官抑制住激動的心情大聲發出命令:"目標:八幡鋼鐵廠,準備投彈!"
正在這時,地面上的高射炮響了,一串串曳光彈飛向空中,似流火一般在天空四迸開來,日本的夜航戰鬥機也升空攔截。但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依靠自身強有力的炮火擊退了它們,至於高射炮火則只能作為夜空中的禮花供人觀賞,它們對在高空飛行的B-29根本無可奈何。機群投彈了!成噸的炸彈呼嘯著落向九州,1枚炸彈直接命中了鋼鐵廠,廠區內頓時燃起熊熊大火。首次轟炸成功了。
從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期,日本轟炸機就在太平洋地區耀武揚威,把罪惡的炸彈投向南京、武漢、重慶,投向珍珠港、馬尼拉、新加坡,有多少無辜平民在日機的轟炸中喪生。現在,日本人也終於嘗到了炸彈的滋味。
在此後10個月的作戰期間裡,美軍轟炸機摧毀了位於日本本土的1個重型工業工廠、2個飛機製造廠、大量的海運設施、陸地交通運輸樞紐和油庫等重要目標。1944年10月中旬,美軍還轟炸了沖繩島和中國台灣日軍機場,取得了一系列戰果。
但是,第20轟炸機指揮部的轟炸行動太艱難了。每次轟炸,巨大的B-29轟炸機都要往返飛越"駝峰",從成都起飛的B-29只能轟炸到日本南部地區,難以進一步擴大戰果。因此在1945年3月,美軍停止了從印度方面起飛的攻擊,將第20轟炸機指揮部與第21轟炸機指揮部合併,成立了美國第20航空隊。
李梅的新戰略
在從中國和印度起飛轟炸日本的同時,美軍也開始了以馬裡亞納群島為基地的轟炸行動。1944年7月9日,美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終於攻佔了塞班島。這場惡戰整整持續了25天,共有17000餘名美軍官兵傷亡。8月10日,美軍攻佔關島,並陸續佔領廣馬裡亞納其他各主要島嶼。
與此同時,美國陸、海軍的基建工程兵和施工機械源源不斷地開進這些島嶼,開始了緊張的修築B-29轟炸機機場的施工。熱帶的氣候變化無常,突如其來的暴雨常常使塞班島上的道路泥濘難行,施工速度不盡人意。
直到1944年10月12日,當海伍德·漢塞爾准將駕駛的第1架-29抵達塞班時,島上伊斯利機場的第1條長8500B英尺的跑道還未修好,工程技術人員還在緊張地忙碌著。
幾天後,曾任B-17轟炸機駕駛員的埃米特·奧唐奈准將來到塞班島,建立了第73轟炸機聯隊司令部。隨後,大量的B-29轟炸機陸續抵達塞班,在奧唐奈准將率領下投入了緊張的戰前訓練。飛行員們先後幾次轟炸了特魯克基地和位於塞班島與東京之間的硫黃島,逐漸積累了遠程轟炸的經驗。奧唐奈認為轟炸日本首都東京的時機成熟了。
11月17日上午,數以百計的汽車開到伊斯利機場,幾十名攝影記者和新聞電影攝影師等候在飛機旁邊。自從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爾中校的B-25轟炸機襲擊東京等地之後,還沒有一架盟軍飛機去直接轟炸日本帝國的心臟,因此這次行動意義重大。
當奧唐奈准將爬上-29轟炸機時,幾十架照相機的閃B光燈同時閃了起來,電影攝影師也起動了馬達,氣氛異常熱烈。但老天爺好像在跟人們開玩笑,始終陰沉著臉,陰雨綿綿,轟炸計劃不得不推遲。
11月24日,天空放晴了。6時15分,晨光微露,塞班島上響起了飛機發動機巨大的隆隆聲,奧唐奈准將駕駛著1架B-29轟炸機沿著長長的跑道起飛了。在他身後共有110架"超級空中堡壘",它們迎著初升的太陽陸續起飛,在空中編成整齊的隊形,飛向它們的第1個攻擊目標--日本最大的飛機發動機製造廠--東京近郊的中島式藏野工廠。
奧唐奈准將心裡清楚,東京附近的防空力量是很強大的,由於美軍戰鬥機航程有限難以護航,轟炸機群在東京上空必將遭到日本飛機的頑強攻擊。但奧唐奈對手下的飛行員是十分瞭解的,他們大多數身經百戰,有的參加過對德轟炸,有的在北非上空作過戰,可謂經驗豐富。更主要的,B-29轟炸機的出色性能使他對完成這次轟炸任務充滿信心。
不料東京上空濃雲密佈,雲層很低,目視轟炸相當困難。奧唐奈當機立斷,命令裝有轟炸瞄準雷達的42架飛機利用雷達對原定目標進行轟炸;未裝雷達的59架飛機可以實施目視瞄準,對東京城市工業區轟炸。機群得到命令後馬上兵分兩路,起向各自的目標。
巨大的B-29轟炸機在順風的作用下以時速約455英里的速度掠過目標上空,從30000英尺的高空投下一串串炸彈,東京響起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彈起橫飛,火光沖天,一些市民被這突如其來的爆炸聲嚇呆了,望著天空中黑壓壓的機群不知所措。
100多架日本"零"式戰鬥機氣勢洶洶地追了上來。但面對在30000英尺高空飛行的B-29轟炸機,大部分"零"式戰鬥機束手無策,只能盲目地射出子彈,只有少數飛行技術精湛的日本飛行員不顧"零"式飛機的升限,冒死仰攻,B-29則以猛烈的炮火予以還擊。
B-29轟炸機不同於以往的重型轟炸機,設計人員為了使它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空中堡壘",
在B-29飛機的尾部、前上部、左右側和後艙的上部共安裝了5個自動炮塔,其中4個炮塔安裝了雙管12.7毫米機槍,位於前上部的1個炮塔則裝有2門20毫米機關炮。這些炮塔由3名機組人員控制,能夠在雷達的幫助下準確地射擊各個方向來襲的敵機。數架B-29就可以在空中織成一個嚴密的火網。
那些少數不怕死的日機不斷撞上B-29機群密不透風的火網,一架接一架地中彈起火墜向地面。只有1架受傷的"零"式飛機掙扎著突破了B-29機群的防護火力網,撞在1架B-29的尾部,2架飛機頓時化為一個巨大的火球。轟炸進行得很順利,絕大部分轟炸機安全地返回了基地。
1944年12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根據戰況的發展,擬訂了在日本本土實施登陸的計劃。他們的設想是,在佔領沖繩之後,加緊對日本進行轟炸和海空封鎖,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爾後於1945年11月在日本南部的九州登陸,建立海空基地,為1946年3月在日本本島登陸創造條件。因此到1944年底,美軍飛機轟炸日本本土的次數更加頻繁了,每次編成的機群也越來越龐大。一位日本婦女在描述美機晝間空襲的情景時說:
"在東方天際,出現了一群又一群的B-29飛機.
.....屁股後面拖著長長的尾煙,在碧藍的晴空排著整齊的隊形,就像一群群珍珠色的魚在海洋中游動。我們覺得,美國飛機都帶有新型炸彈,因為它們的爆炸聲都與上次使用過的炸彈不同,沒有聽見過的聲音,使每一次空襲都增加了恐怖和緊張......"
日本人在猛烈的爆炸聲和刺耳的空襲警報聲中迎來了1945年的新年。裕仁天皇在皇宮圖書館下面的地下室裡向首相詢問萊特灣戰況時,整夜都能感到炸彈落下的沉重聲響。誰都知道加強防空的必要性,但日本已沒有資源來造出更多的飛機,用於保衛東京的戰鬥機少得可憐。
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將軍被任命為第21轟炸機指揮部的司令官,當時他年僅38歲,是陸軍航空隊中最年輕的兩星將軍。李梅出身於工人家庭,沒有進過西點軍校,是個十足的土生土長的將軍。他曾是B-17重型轟炸機的駕駛員,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強烈的進取心,而且足智多謀。他領導的第3轟炸機師在轟炸德國中表現得非常出色。
李梅是晝間精確轟炸戰術的積極支持者,在歐洲作戰時,他就成功地組織過B-17轟炸機對德國的晝間精確轟炸。作為一名陸軍航空隊的軍官,李梅接受了美國陸軍航空隊戰術學校的思想,即空中力量的發展要以轟炸機為核心,但戰略轟炸不應轟炸平民,應當突擊敵人國家經濟結構,打擊國民經濟關鍵環節,導致其全面崩潰,因此,轟炸航空兵的使用原則應是--晝間對重要目標系統中的重要點狀目標進行精確轟炸。李梅上任伊始,第21轟炸機指揮部仍是以晝間精確轟炸為主,輔以中空晝夜轟炸日本城市工業設施。到1945年3月9日1止,美軍從馬裡亞納群島共起飛了48批次轟炸機,其中有16次是晝間高空精確轟炸,還有6次是對東京、名古屋、神戶等城市工業區進行的具有政治色彩的大轟炸。美機共對上述目標投下了5000噸炸彈和燃燒彈。
但是,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對這一階段的轟炸效果並不滿意。一些官員認為,這種通過晝間高空精確轟炸,以高爆炸藥來摧毀工業設施的做法對付工業集中的德國曾起到很大作用,但卻沒有使日本的生產放慢多少,這是因為日本工業的2/3都分散在小工廠裡,精確轟炸無法奏效。1945年3月6日,李梅曾對他的公共關係官員聖克萊爾-麥克爾韋中校抱怨說:
"我們進行了這麼多次轟炸,但成績卻不大。"
這時,美軍在硫黃島的登陸作戰已經開始。硫黃島在塞班島以北約625海里,東京以南660海里,是遠程轟炸機理想的中繼基地。-29受傷後可以利用它作緊急著陸點,航程B較短的P-51"野馬"式戰鬥機可以從這裡出發護送B-29到日本。海軍將領斯普魯恩斯在最後定下攻佔硫黃島的決心前曾徵求過李梅的意見。斯普魯恩斯問道:"佔領硫黃島究竟有多大價值?"
李梅回答:"沒有硫黃島,我將無法有效地轟炸日本。"1945年3月3日,硫黃島仍然在激烈戰鬥,但島上的1號機場在海軍工兵的修復下已投入使用。就在那天上午,
1架發生故障的
B-29轟炸機飛臨該島,它剛從東京返回,燃料眼看就要用完了。經過3次迫降,巨大的飛機終於安全落地了,硫黃島已開始發揮作用。
但是,日軍在這個地形複雜的火山島上修築了極為堅固的防禦設施,地下工事縱橫交錯。儘管美軍進行了長時間的火力準備,但士兵們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陸戰隊員們用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逐山逐洞地與日軍爭奪,戰況異常慘烈。直到3月24日,仍有數百名日軍在山谷和溝壑中負隅頑抗。
硫黃島的戰報不斷傳來,李梅坐不住了。他知道每天都有數百名海軍陸戰隊員在為爭奪硫黃島犧牲生命,而這正是為了使他的轟炸機部隊能轟炸東京。李梅在經過48小時的深思熟慮後果斷決定:改晝間高空精確轟炸為夜間低空面積轟炸,並攜帶燃燒彈,火燒東京!
燃燒的地獄之夜
1945年3月9日上午,第21轟炸機指揮部的飛行員們聚集在作戰室裡,等待出發前的任務指令。就在這時,機組人員獲悉:他們將於當晚低空轟炸東京。飛行員們議論紛紛,搞不清為什麼把晝間轟炸改為夜間。
任務指令發下來了,它的內容更令飛行員們吃驚:轟炸高度為5000到8000英尺,低空轟炸;全部攜帶燃燒彈;除尾炮外其餘全部武器都拆除。
作戰室裡鴉雀無聲,飛行員們心裡明白低空轟炸拆除武器意味著什麼。很快,人群中傳出一陣竊竊私語聲:"這簡直是讓我們去送死!""難道李梅病了?"
此刻,李梅將軍內心也充滿了矛盾。他素來以性格耿直,敢於創新而聞名,但這一次,他是以個人的前途和名譽擔保來冒險,他擔的風險太大了!
在發佈命令之前,李梅沒有請示華盛頓。而且,他也聽過早些時候用燃燒彈襲擊神戶的B-29飛行員報告說轟炸效果不佳。但李梅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反覆推敲的。
根據對照片情報的研究來看,日本對於低空夜間空襲準備不足,日本人缺少雷達,預警能力差,高射炮也很少。其次,日本的房屋多為木板結構,極易燃燒。從江戶時代起,東京就是火災多發地區,1923年的大地震後,大火幾乎席捲全市。更主要的是大規模面積轟炸帶來的大火可以極大地震撼日本國民,動搖其抵抗意志,並破壞其分散的中小工廠,使它們無法向大型裝配廠輸送在小作坊中生產出的預製品,這樣就可以使整個日本軍事工業陷於停頓。
李梅對東京的消防能力也有所瞭解。東京有數百萬人口,城區面積達200多平方英里,卻只有8000多名受過訓練的消防隊員,2000名輔助人員,1117部消防車。救火水管短得可憐,救火車被限制只能用2個小時的汽油。市自來水總管道的壓力靠的是電力抽水泵,一旦電路被切斷,水泵就不能用了。李梅斷定,東京一旦被點燃,火勢將無法控制。此外,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燃燒彈的威力,每架B-29都要卸下槍炮,這樣節省下的重量,加上不必形成高空精確轟炸那種緊密隊形以及不必飛到30000英尺所省下的油料重量,可使每架飛機比平時多掛載65%的炸彈,即達到7噸以上,這樣,300多架B-29便可攜帶2000噸以上的燃燒彈,足可以覆蓋東京一大平地區。
在第20航空隊指揮官阿諾德將軍批准的最後計劃中,東京商業郊區的下町被選為首次火攻試驗的目標。這一帶人口密集,居民大都居住在沼隅田川東岸一帶的板條房裡。有些毗鄰的2層樓房間隔還不到3英尺。這一地區被選為首次火攻目標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3月9日下午5時36分,隨著1顆綠色信號彈劃過天空,第1架B-29轟炸機從關島機場飛上天空。50秒後,第2架飛機騰空而起,隨後的飛機在震耳欲聾的發動機聲中一架接一架地起飛了。晚6時15分,從塞班島和提尼安島起飛的B-29轟炸機開始加入這個龐大的空中行列,引擎的隆隆聲響徹海空。333架轟炸機編好隊形,向北飛去。夜空晴朗,一輪新月在海天交界處升起。經過硫黃島上空時,飛行員們情不自禁地向下俯視,那是飛機一旦受傷或發生故障的避難所。從漆黑的夜空可清楚地看到,那裡仍不時迸發出爆炸的火光,忽明忽暗,那是海軍陸戰隊員在同殘存的日軍激戰。
臨近午夜,
本州島的海岸線出現在B-29轟炸機領航員的雷達螢光屏上,"各機組注意,
我們已到達本州上空,我們已到達本州上空,請穿戴好防護用具。"空中指揮員的聲音迴盪在各機組的駕駛艙內。
空勤人員開始穿上防高炮的外衣,戴上鋼盔。在起飛前,空勤人員被告知:若被擊落,應盡可能快地讓日本軍方俘虜,否則日本老百姓會殺了你的。對這次非同尋常的危險轟炸,飛行員們都捏著一把汗。12時15分,導航的B-29飛臨東京上空。夜空中響起刺耳的警報聲,一些探照燈開始向空中照射。由於以往美機轟炸對東京造成的破壞不太嚴重,許多居民對警報聲並不在意。但這次他們錯了。
領頭的2架導航機以300英里的時速交叉掠過目標上空,日本的高射炮手還未調轉炮口,B-29便隆隆飛走了,它們的身後甩下了兩串燃燒彈。幾秒鐘之後,兩條火龍驟然騰起,似兩道交叉的閃電劃過東京市區,每條火龍長達10英里,在漆黑的地面上顯得格外耀眼。又有10架導航機飛來,朝這兩條交叉火線投下燃燒彈,似天女散花一般,"天火"降臨了。
地面上的探照燈瘋狂地向機群照射,高射炮手們也打紅了眼,但B-29一架接一架地從低空高速掠過,炮彈無一命中。導航機的飛行員輕鬆地發出無線電話說:"目標明顯,看見大片著火。高射炮不猛,戰鬥機抵抗無力。"
大隊的轟炸機跟上來了,鋪天蓋地投下的燃燒彈在火光映照下像一串串香蕉。在離地面100英尺時,集束燃燒彈中的M47火箭爆裂,射出一根根2英尺長的燃燒棒,接觸到東西就爆炸,把粘膠似的火種向四面撒去。一位法國記者在遠離目標區的高地上目睹了這一戰爭奇觀:
"明亮的閃光照亮了夜空,
聖誕樹在深夜開放出火焰花,然後大串煙火猛然落下,發出噓噓聲。空襲開始後只過了15分鐘,大火乘著風勢已蔓延到全城的木屋。"
空襲開始後僅半個小時,熊熊烈火已蔓延得無法控制,人們放棄了救火的打算。速度達每小時30海里的大風助長了火勢,巨大的火球夾帶著繁星似的火渣,從一所建築物躍至另一所建築物。大街上,日本的消防人員和警察既控制不了四處亂竄的火焰,也攔不住嚇壞了的四處奔逃的人群。人們四散奔跑逃命,像老鼠似地瘋狂亂撞,頭頂上是雷鳴般的爆炸聲,街道上火蛇亂竄,火光中到處是恐怖的尖叫。參加這次空襲的托馬斯·鮑爾將軍說:
"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像東京那樣引人注目的場面。"這一場面,用日本人的話來說,就是:"令人驚恐到無法形容的地步。"
熊熊的火焰逐漸由桔黃色變為白色,陣陣濃煙升向高空,地面則被火光映成橙色。火焰吞噬著一切可以燃燒的東西,金屬融化了,瓦片在火中變成黑色粉末,許多藏在防空洞裡的人被活活烤死。人們瘋狂了,見到水就不顧一切地跳進去,公園的池子裡、醫院的蓄水池裡密密麻麻擠滿了想逃命的人,但高溫使這些池子變成了大鍋,人們成百上千地死去。
在關島,李梅焦急不安地等待著空襲機群的消息。他凝視著黑暗的天空,雪茄煙從他的嘴角垂下來,濃眉蹙成一團,眼睛瞇成了一條縫。他舉起一雙手搔搔頭髮,拭掉前額的汗水,轉身對聚集在屋子裡的參謀軍官說:"這個決定完全是我作出的,當然由我承擔一切責任,我要向五角大樓報告......"
正在這時,
司令部的門砰然大開,通訊軍官將一份急電遞交給李梅:"鮑爾發來的!"李梅將軍默默看完之後,抑制著內心的激動,平靜地念道:"已經投彈,目標地區一片大火,高射炮火由密到疏,極少戰鬥機。"發報時間是凌晨1時21分。屋子裡頓時響起一片歡呼聲。
最後一批B-29轟炸機從東京上空隆隆飛過,此時距首批炸彈投下已有3個多小時。這些飛機在東京夜空中瘋狂地俯衝、爬升,彷彿完全失去了控制似的。從地面反衝上來的由爆炸和大火產生的強熱風衝擊著每1架B-29,那60噸重的龐大軀體竟然像颶風中的一張紙,在空中飄搖。機艙內充滿令人作嘔的焚燒人肉的惡臭,空勤人員不得不戴上氧氣面具。
空襲中,有9架"超級空中堡壘"被擊落在火海裡,有5架B-29身負重傷,勉強飛離東京後迫降在海面上,42架B-29轟炸機負傷,但安然飛返了基地。
黎明時分,大風停了,東京陷入死一樣的寂靜。透過微露的晨光,人們發現東京市中心一大平地區已經消失了,只有幾根電線桿和鐵架子孤零零地站立著。一些電桿上還在冒著青煙。逃難的人群陸續回來了,他們木然地走過隅田川上的小橋,河水已變成了黑色,河面上飄浮著無數燒焦的屍體,分不清是男是女。
這些倖存者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一夜的大火,使東京25萬座建築物付之一炬,100萬人無家可歸。
鮑爾將軍後來說道:"3月9日火攻東京是戰史上單獨一次轟炸造成最大損害的一個戰例,它比原子彈轟炸廣島、長起的損害總和還要大。在世界戰史上,這次火攻比任何一次軍事行動都造成了更多的傷亡。"
火攻東京之後不到30小時,317架B-29轟炸機又夜襲名古屋,使該市的飛機製造廠化為一團火焰。13日,擁有300萬人口的日本第2大城市大阪,也遭到300架B-29飛機的轟炸,1700噸燃燒彈從天而降,約20.7平方公里的市區在3小時內被焚燬。3月16日,厄運又降臨到神戶頭上,2300噸燃燒彈將其變為火堆,神戶的造船中心也在烈焰中化為烏有。
在短短的10天內,第21轟炸機指揮部共出動B-29轟炸機1600架次,到19日,空襲停止,因為美軍燃燒彈告罄--在這連續攻擊中,美機共投下了近1萬噸燃燒彈。
這種史無前例的從空中火攻日本本土無疑縮短了戰勝日本軍國主義的時間。自3月9日經歷燃燒彈襲擊後,東京老百姓的情緒十分低落。特別是李梅投下的警告性的傳單,把他下一步要轟炸的目標事先告知日本國民,這就使他們更加驚慌與沮喪。日本城市居民中總計有850萬人逃往農村,工廠工人的缺勤率到1945年7月已達49%。日本的戰時經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煉油工業生產下降83%;飛機引擎生產下降了75%;飛機骨架生產下降了60%;電子裝備生產下降了70%;600多家主要軍事工廠不是炸毀就是遭到嚴重破壞。美國長時間的對日戰略轟炸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