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一個新名詞背後的無限商機

雲台書屋

第八章、網際市場,小兵擅長 

  亞馬遜網路書店的顧客
  幾乎遍佈全球一百個國家。
  但它不曾在這些國家開設店面,
  也幾乎不曾在美國之外做廣告。


  從傳統到網路

  在網路的經濟活動中,消費者與業者不常有機會在店面市場上碰頭,但卻能隨時在網路的「空間市場」(marketspace)中互動。就如哈佛商學院的教授雷波特(Jeffery
  Rayprot)及史維奧克拉(John Sviokla)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所定義的:「今天,每個企業都在兩個世界中競爭.一個是管理者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的實體世界;另一個則是由資訊所建構而成的虛擬世界。」
  當企業從傳統的店面市場轉移到網路的空間市場時,必須注意到三個主要的改變.第一,企業的基礎架構不再是磚牆水泥,而是電腦網路。第二,與顧客在電腦螢幕上互動形同與顧客面對面接觸。第三,人們的交易標的不是有形的貨品,而是無形的資訊。
  以電腦為媒介的網路市場當然不致於取代傳統市場的地位,但市場與網路也不是兩條永不聚頭的平行線。這兩種不同的經濟型態當然會有交集的時候,比如說,網路的接觸通常會使得消費者和業者有碰頭的機會,甚至有時網路上的數位資訊代表的就是即將遞送到府的貨品。
  但是,這兩位哈佛教授也指出,這兩個世界的交易過程與創造價值的方式都不同。網路企業並沒有參與實際的製造過程,如原料的取得、加工及配送等,而是以最先進的方式搜集、組織、選取、綜合及傳送資訊。
  網路事業的成本相當低廉,而這種成本結構是以前的企業不曾擁有過的。在這樣的結構下,任何芝麻綠豆大的公司,都有機會躍身國際大舞台。這點也許是網路商務最大的好處。不幸的是,很多在網路上設站的公司,都是到後來才有這樣的眼光與了悟。
  很多網路企業都忽略了國際市場的商機,導致這種現象的最大原因就是國籍本位主義心態。不管國家之間的利益如何息息相關,在美國,大眾媒體一直在灌輸民眾一個觀念:你們是美國的公民。新聞報導所涵蓋的都是發生在美國境內的議題與事件,政治家把眼光集中在國內經濟、聯邦預算等問題上,所有的廣告內容也幾乎都是為了美國市場而量身訂製的。
  全球網路市場消彌了國與國之間的界線,讓芝麻綠豆大的公司也能拓展到全世界各個角落。事實上,WWW的前兩個W代表的是一種影響深遠的重要科技變化。這種科技使得消費者隨時都能買到自己想買的東西,不管商店是遠在天邊或近在咫尺,他們都能來去自如。
  如果消費者想到海外享受一下小小的購物之旅的話,也不需要出示護照或踏出家門。通常,上網到其他國家瀏覽一番並不需要政府特別發給許可。在進口某此一商品時,如果需要相關文件的話,聯邦快遞、優比速及DHL等貨運公司也可以迅速幫你辦妥進出口文件。事實上,很多的作業都可以在網路上完成。
  參與這個世界性的數位商場必須要有一些基本配備:個人電腦、網路瀏覽器及網際網路連線系統。然後,在堪薩斯市的某人就可以到哥斯大黎加購買新鮮的咖啡豆;從東京到加州訂購一籃杏仁也是易如反掌,而且網路的售價通常都比當地還便宜。但是,最常買賣的跨國性產品可能還是純粹的位元資訊:新聞報導、圖片、音樂及商業資訊。
  從事位元交易的公司,不需要考慮顧客群的多寡。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尼葛洛龐帝指出,如果產品是由原子組成的(如氫與氧——礦泉水就是一例)那麼公司想要賺錢的話,就必須在各地有足夠的消費群。他說:「如果你賣的是由原子所組成的產品,那麼該市場的消費者必需購買足夠多的產品,才夠你支付運銷成本。相反地,如果你販賣的是由位元所構成的產品,就不用擔心有多少人買你的產品了。即使每個城市只有一個人買,也沒有關係。」
  此外,網路上的公司可以在單一定點提供顧客服務。尼葛洛龐帝舉另外一個例子說明:假如有汽車公司在某個國家停止銷售該廠牌的汽車,當地的消費者就很難取得原廠的零件與服務。一九九一年,美國的標緻汽車公司就曾發生這種情形。然而,專門提供娛樂與資訊的網路公司卻能輕而易舉地在單一定點繼續提供產品與服務。「這是位元與原子最美好的不同處,」他說。

  網絡貿易平衡

  毫不令人意外地,網路上的企業逐漸在全球市場上獲致成功。根據市場調查公司「主動媒體」的研究顯示,每十家美國公司中只有一家是以傳統的供銷方式營業(指未上網經營),而每三家上網營業的美國公司中就有一家從事外銷。
  該公司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整體而言,設站於美國的網路公司中,大約有百分之十八從事外銷。這是個很正常的數字。奇異電器、克萊斯勒及柯達等全球性大公司的出口營收比率也只比前述的數字稍微高一些。、
  美國公司在出口方面一直都擁有優勢。它們通常比其他國家的公司更早發現網路的價值,而且也更早一步上網。在網路剛誕生的初期,大部分業績不錯的網站都設站於美國。然而,這個領先的優勢很快就要消失了。雖然到一九九六年中為止,有營收的網站中只有百分之十設站於歐洲。但是,這些公司很可能都是行銷全球的公司,而且,根據主動媒體的調查顯示,其中有一半皆從事外銷。
  雖然,該調查顯示亞太地區只有百分之五的網站開始有營收,但是,它也指出這地區的網站發展速度是全球之冠,而且每三家公司中就有一家從事外銷。這個比率幾乎與美國不相上下。
  隨著全球各地這麼多公司都上網設站行銷,這場爭奪全球消費者芳心的戰爭將只會更加激烈。美國市場尤其是一塊豐饒的大餅。主動媒體的狄琪斷言道:「美國眾多的網路消費人口,將成為海外公司直效行銷時垂涎的對象。」
  但是,全球資訊網上的貿易關係應該還是會處於相當平衡的狀況。在傳統經濟中,巨額的貿易差額經常是引起政治緊張的原因之一。比如說,每年美國與日本之間巨大的貿易逆差,就讓兩國一再地舉行高峰會談。美方認為日本蓄意佔便宜,甚至以文化的理由保護該國的某些產業,所以美方代表一直努力說服日本降低貿易關卡,而日本政府總是一味地拒絕。
  在兩國政府商談這些遊戲規則與法令規章的時候,消費者總是屬於被遺忘的一群。這種貿易赤字的狀況就不大可能發生在網路上。因為在電子商務的字典中找不到關稅、限額配給、及該限等各種字詞。在網路的經濟體系中,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交易的對象,不管賣方是誰。
  每天,全世界的消費者都在運用這種自由交易的權利。網路概況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直到一九九六年六月為止,美國網站的用戶中,外國人數的比率已經增加至總上網人數的百分之三十。稍早的六個月之前,也才只有百分之十五。換句話說,某些美國的熱門網站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潮不是美國人。上網到全球各地網站漫遊的風氣愈來愈盛之後,網友來自哪個國家,以及網站設在哪裡,就變得愈來愈不重要了。地點不再成為貿易的障礙。最重要的是人類的創造力、聰明才智以及技能。不管在哪裡,只要是會讓人刮目相看的網站就能夠立刻聲揚四海。

  小公司大績效、大公司更靈巧

  事實上,懂得運用網路全球觸角的先驅公司中,有一些是新興的網站發展公司。
  英國的「網路媒體」(Web Media)公司於一九九四年成立於倫敦,專門承包企業上網設站的各項事宜。該公司新任的業務主任諾斯(Tarnya Norse)說,公司成立還不到兩年,來自本土的生意就已經佔了百分之九十之多。然而,比較大筆的生意卻是來自外國,其中包括以色列、法國、德國、日本及其他六個國家。
  雖然該公司只有大約五十名員工,但卻大有全球性公司的架勢。大部分的主顧都是從網站上得知該公司的專業能力,其客戶群可謂散佈全世界,包括美體小鋪(BodyShop)、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網康、德國航空公司(Lufthansa)、及勞氏銀行(Lloyd's Bank)。因此,它也引起了英國廣告界天王上奇(Maurice Saatchi)的注目,並以大媒體(Megalomedia)創業基金買下該公司百分之二十的股權。
  網路除了讓小公司有大績效之外,也讓大公司能具有小公司的優點:靈活、有彈性、及回應快。
  以身價一百五十億美元的電腦業巨匠迪吉多來說,該公司的一小群程式設計師在一九九四年於加州的帕洛奧圖研究中心創造出搜尋引擎Alta Vista。在快步疾走的網路經濟步調中,該小組的成員也以靈活無比的身段快速上市、促銷並改進此一新產品。其機動靈活的身手,一如新成立的小公司。Alta Vista上市才沒幾個月,就成為全球性的品牌。全世界有很多公司要求使用Alta Vista做為企業內部網路的搜尋引擎,因此,迪吉多得以坐享數以百萬美元計的簽約金。
  有時候,網路讓全球性的大公司更能與人溝通。例證之一是韓國的三星(Samsung)公司。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韓裔人才回國服務,三星在美國的韓文報紙上大幅刊登求才廣告,但是幾乎徒勞無功。然而,當該公司設置英文網站「三星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之後,立刻吸引了人們的眼光。申請回韓國總部工作的求職函如雪片般飛來。有百分之八十的求職者是在網路上填妥申請表格的,而且最後被錄取的人都是線上填表的求職者。
  很多公司都是以低成本成功地建立起全球性的企業,如果真要把這些公司都列在名單上的話,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可成。比如說,亞馬遜書店及虛擬葡萄園的顧客就幾乎遍佈全球一百個國家。這兩家公司都不曾在這些國家開設店面,也幾乎不曾在美國之外的國家做廣告。
  全世界各地的網友也都能上網到個人電腦直銷商,如戴爾電腦(Dell Computer)及Gateway 2000的網站,去瞭解它們賣些什麼樣的電腦,還可以從線上目錄選擇自己想要的配備,如記憶體及硬碟的大小、處理器的速度等。顧客在收到報價之後再鍵入信用卡號碼及送貨地址,然後把訂單傳到公司。不管何時,顧客都可以再登入網站查詢預期的到貨時間。
  根據戴爾公司的報告,該公司一九九六會計年度的營收總額為五十二億美元,其中有百分之三十四的營收是源自國外的訂單。該公司在一九九五年開設網站,當年的總營收是三十五億美元,其中也有百分之三十一來自海外。當然,網站並不完全是戴爾電腦海外業績提升的原因。但是,網站的確能夠大幅減低成本,因為戴爾不再需要於全世界各地成立成本高昂的電話接單中心了。

  網路普及

  當然,網路並不是真的無所不達。事實上,各國的網路基礎架構差異甚大。有些國家的線路架構完善,可隨時接上網路,而有些國家卻連電腦運算設備都沒有。
  衡量一個國家的網路是否普及,最好的辦法就是計算位於該國的電腦主機數目。主機可以是陽春型的電腦,也可以是大型的超級電腦。鋪設好的網路系統可以直接怏速地連上網際網路的主幹——也就是帶著資料流量往來各個主機之間的光纖網路。個人可以用家中的數據機撥號,或者是用公司、大學或其他機構的區域網路接上主機。每一個主機少則可供兩、三個人使用,多則好幾十人。但是根據網際網路協會(Internet Society)及其他商務團體所提供的原則是:平均每十人用一架主機最為理想。
  說得淺顯一點就是:當一個國家中每十個人就擁有一部主機時,就表示這個國家的網路架構已經是相當完善了。然而實際上,十比一的比率可能有過高之虞。但是也不需要為此擔心,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國家做到這個程度。
  加州帕洛奧圖地區的研究公司「基稜」(Killen & Associates)曾經大規模搜集並研究全世界主機系統的資料。這項研究可能是目前從事各國網路基礎架構的研究中,最值得稱道的一份。
  該調查顯示,美國在一九九六年初,總共有三百七十萬架網路主機,除以總人口數二億六千三百萬,得到的數字是每七十人共用一架主機。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雖然美國擁有的主機數目幾乎是全球一千萬架的三分之一,但是其人機的比率卻不是最完善的。反而是芬蘭以每二十四人共用一架主機榮獲桂冠。其他比美國還高的國家是瑞士與澳大利亞,兩者都是五十九人,紐西蘭則為六十三人。
  我們大概會猜想,高度工業化的西歐,其比率應該緊迫在美國之後。該項調查的結
  果是:荷蘭是八十八人,英國卻是一百二十九人,德國為一百七十九人。法國與西歐各國相差最多,為三百九十人。另外,在科技高度發達的蕞爾小國以色列,其人機比也是落在這個範圍,為一百八十三人。
  亞太地區的日本及其鄰近諸國是網路基礎架構成長最快的國家。但是,該項研究的結果卻顯示,這些國家在這方面的發展速度比預期中慢很多。日本的人機比是四百六十六,香港是三百一十一,台灣八百五十一,而韓國則是一千五百五十三。
  根據主動媒體的估計,在一九九五年終,日本網路商務的發展速度比美國慢了十八個月。但是到了一九九六年中,就只落後一年。根據日本郵電省(Ministry of Postsand Telecommunication)的統計,在一九九六年初,日本的網路用戶約有一百六十萬人。主動媒體預期,到了一九九七年,日本網路商務的業務內容、網路用戶及商業網站就會完全趕上美國。
  南美及拉丁美洲國家的網路基礎架構通常比較差,智利是這個區域中最好的,人機比是一千五百六十二;其次是阿根廷,六千四百三十八;巴西是七千九百九十;委內瑞拉一萬八千零二十六;哥倫比亞一萬六千零四;尼加拉瓜則是二萬九千七百八十七。
  果然不出我們意料之外,大部分非洲及中東國家在這方面的成績相當不好。南非是該區的翹楚,其人機比是九百三十二,突尼西亞遠遠落在其後,為十萬八千一百七十下,辛巴威是十一萬九千三百五十五;摩洛哥十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九,伊朗是二十三萬八千三百七十六,烏干達為三十三萬七千四百一十四。
  但是,人機比表現最差的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在該項調查中,中國大陸是墊底的幾個國家之一,超過五十萬人共用一架網路主機。印度雖然在某些高科技的領域小有聲名,但是在該項調查中卻敬陪未座,平均每一架主機有超過一百萬以上的人口共同使用。然而,一般卻認為,這兩個國家在全球網路發展中是最具爆炸性成長潛力的。只要這些國家中有百分之二的人口上網,全球網路用戶的人數很快就會是目前的兩倍。
  基稜預測,到了公元二千年的時候,全球網路主機的數目將成長十倍,總數將達一億。同時,該公司也預測,到那時候,網路使用者的總人數也會以同等的倍數成長,從一九九六年的三千萬,成長到二千年的二億五千萬——這實在是很難想像。假如這個預測成真的話,到了公元二千年的時候,全球的上網人數將和目前美國的人口總數相當。

  語言是一種病毒

  即使全球各地的人都有辦法上網,也不表示每個人都有能力解讀網站內容。目前大部分的網站內容都是用英文寫成的,但是世界上卻有太多人對這個語言所知不多。
  基稜國際事業發展部門的總經理華許本(B. Washburn)說:「在美國人的眼中,英語是宇宙的中心——現在如此,未來亦然。但是,現實並非如此。」
  英語的確已經成為全球最常用的商用語言。美國也是最大的「文化」外銷國:電影、錄影帶、及電視節目。因此,英文就成為全世界共通的第二外國語。但是,仍然有數十億以上的人口並不習慣使用英文。「特別是在想澄清一些技術性或商業性的問題時,」華許本說:「假如英文不是你的母語,閱讀英文對腦力與眼力都是一種折騰。有些人雖然做得到,但是很辛苦,就好像不斷在解答數學問題一樣。」
  華許本說,我們必須照顧到不同語言族群的需要。「做為生意人,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設限在某種語言之內?」
  隨著時間的推移,網路可能會逐漸改變世界各語言的發展——就像資訊科技誕生之前的情況一樣。在十五世紀古騰堡(Gutenberg)發明印刷術之前,拉丁文是學者使用的正統語言,也是教堂指定的神聖語言。在當時的情勢下,方言被認為是鄙俗的。但是,印刷術的誕生使得希臘語、意大利語及其他非神聖的語言也能擁有自己的出版品,於是揭開了文藝復興的序幕,各種蟄伏的方言遂得以復甦重生。
  華許本認為除了英文之外,網路上還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語言: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俄文及中文。他認為荷蘭語可能也很重要,因為有很多出版、電器及高科技公司都將總部設在荷蘭。另外他也認為,韓文假以時日也會有其地位。
  印刷術讓很多方言得以重生,同樣地,網路也很可能使一些原本沒什麼地位的語言揚威吐氣。在網路誕生之前,很多語言的基礎讀者群很小,所以這些小眾市場一直是書籍與雜誌業者裹足不前的園地。因為市場太小,相形之下,印刷及配送的成本也就太高了。現在,亞美尼亞語、斯瓦希里語(Swahili)、庫德語、音心第緒語,或其他更罕見語文的小眾族群也開始在網路上銷售各項產品、服務與資訊。網路商務的成本低廉,所以這些事業也許還有相當的獲利空間。就如同安德森(Laurie Anderson),音樂藝術表演者)所寫的:「語言,是一種病毒。」而且,它還可能是一種電腦病毒。由於少數人的努力,某些語言將重新引起世人的注目。
  有時候,想從事國際貿易的人並不需要大費周章地將網站翻譯成多種不同的語言。全世界有愈來愈多的網友,直接在他們的網路瀏覽器上裝設語言自動翻譯程式。比如說,一家名為全球連線(Globalink)的公司就銷售一種可以與網景領航員配套使用的程式,稱為網路譯者(Web Translator)。該程式可以把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的網頁翻成英文,反之亦然。在此同時,仍能維持網頁原有的超鏈結廣告、圖形及格式。這個程式最精采的地方在於.它能讓你上網時,感覺這一切都是原始的母語環境。
  然而,就目前所知,這種軟體很容易有誤譯的情況,經常無法正確解讀文法、成語、或模糊難定義的字詞,而且它也不僅文化差異。在可見的未來,唯有邀請精通兩國語言及文化的人從事翻譯工作,才能避免這些狀況。事實上,這也是基稜及很多其他咨詢顧問公司的專長。假如你真的想讓世界公民因為你的網站具有貼心設計而驚艷不已,你就必須瞭解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離的。想在語言上「和稀泥」,很可能就會在不經意間讓人看出你對當地文化缺乏敬意。
  的確,在網路上,很多產品都必須依照不同的文化來打造自己的面貌。就以最簡單的產品披薩為例,它可能是最適合在網路上銷售的產品了(用電話訂購也很方便)。但是,我們從以下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族群的人對披薩的不同喜好,的確是深受文化差異的影響。《美食與醇酒》(Food & Wire)雜誌曾經刊載達美樂(Domino)披薩所做的一項調查,該調查中指出,美國人最喜歡的披薩餡料是意大利香腸——這點倒不令人感到意外。
  但是,該項調查卻指出,在日本最受歡迎的餡料是魷魚,在澳洲是蛋,在巴西是青豆;醃薑片是印度人的最愛,瓜地馬拉人就喜歡黑豆醬,而智利人喜歡蛤蚌肉,巴哈馬人最愛烤雞肉,而法國人最喜歡鮮奶油。最講究廚藝的英國人則最喜歡章魚與玉米。如果你不是當地人的話,你不但不會知道有這些餡料,很可能連這些餡料的名稱都沒聽過。披薩(以及語言)就是文化。

  全球網路電話

  網路能夠搖身一變成為國際通訊的媒介,主要還是因為它手中有張王牌——網路電話(Webphone)。說得淺顯一點就是:網路讓我們可以從個人電腦上打國際電話,傳統的電話系統不再是我們對外連絡的唯一管道。
  電話確實縮小了空間的距離感。然而,即使電話替我們搭起了空間的橋樑,但是其昂貴的費用也令人望之卻步。電話費,尤其是國際電話,實在是貴得嚇人。白天從洛杉磯打到紐約,一小時要十五美元;但是從紐約打到巴黎,一小時卻要六十到一百二十美元。相較之下,網路電話的費用可就便宜多了。網路電話的費用和上網的費用相當,而且不論打到哪裡,一小時大概都只要三到四美元。也就是說,在網路上,通話的地點不再是決定費用的因素。
  雖然,網路在成立之初並沒有想到要傳輸聲音,尤其是即時的聲音傳輸,但是一些特別的網路電話軟體可以用來彌補原先的不足。它的運作方式有點像美國線上公司的「網路閒聊」。不同的是,人們不是靠打字溝通,而是真的可以相互交談。首先,雙方必須安排在同一時間上網。比如說,雙方可以用電子郵件先協調好時間。網路電話軟體會將一方先接上特殊的伺服器,或是主機。在這架電腦的螢幕上會列載所有通話者的名字,你只要在姓名上點選一下,電腦就會讓你跟對方交談。
  打電話的人對著電腦的麥克風講話。軟體會將聲音數位化再進行壓縮,然候把這些資料分割成許多封包(packet),分批傳送到網路連線服務公司的主機上。主機再透過網路主幹,把這些資料封包傳到接收者的主機中。接收者的電腦會將這些資料收集妥當,將它轉化成類比訊號,從喇叭或耳機中傳送出來。當這一端的接收者講話時,只是主客角色逆轉,基本的程序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在網路電話中,聲音是被當成資料處理,所以,網路成為一種「俗擱大碗」的聲音資料處理器,因為所有的通話都使用共同的網路資源。但是,傳統的電話網路就不然了。電話公司必須在通話的兩端之間架設專用的線路。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某些尖峰時日(如地震發生或母親節),打電話的人有時會聽到以下的訊號.「所有的線路正在忙線中,請稍後再撥。」
  因為傳統的電話網路需要特別鋪設完整的即時線路,所以長途電話公司必須要負擔起架設海底光纖電纜的龐大費用。當然,另一種方式是經由衛星傳送訊號,但是衛星電話通常會有毫秒的延遲。傳統鋪設線路的方式可以維持良好的通話品質,但是因為成本高,所以,國際電話的費用也就相對地提高。可以想見地,網路以分封傳送資料的方式傳輸聲音,所以它的品質也不是很好。通話經常會不連續,有時必須要在數秒之後才會收聽到另一端的話語。這很令人感到困擾。因為這樣一來,網路電話的品質只是與一般民用波段的通話品質相當而已。對於偏好這種通話方式的人來說,也許還無傷大雅,但是在話質不佳的情況下,網路電話恐怕還是很難成為主流的溝通工具。
  最先取得網路電話商機的公司之一是音訊科技公司(VocalTech)。音訊科技是以色列公司,但是實際的業務均在新澤西州的辦公室進行。該公司說,它們在一九九五年發行網路電話軟體,發表後的三個月內,就有十五萬人下載這項軟體。該開始,傳輸延遲的情況履見不鮮,這一方的人必須等那一端的人把話講完了才能回答。但是歷經幾次的版本更新之後,雙方已經可以正常地通話了,只是延遲與通話不連續的情況還是很難完全避免。
  為了省錢,人們也許還可以忍受其他類似的應用方式,比如說一種稱為電話回覆的服務。AT&T已經推出一種名為「立即回覆」(Instant Answers)的科技。網友可以進入某個商業網站,在「請立即打電話給我」的鍵上點選一下,此時,銀行、零售商、電腦或任何其他公司的銷售或服務人員就會接到訊號,然後主動打電話給你並回答問題。
  另一種應用稱為「共用白板」,是一種連結聲音與資料的通訊方式。工程師可以一邊用個人電腦的麥克風進行討論,一邊在共用白板上交換技術性的資訊,如數位圖畫及藍圖。這個應用實現了伯納斯李的願景。當伯納斯李在一九八零年代末發明基礎的網路科技時,他就預測網路可以讓人在距離的阻隔下,仍可以一起討論,共同解決複雜難纏的問題。
  網路電話的其他應用尚有:與全世界玩家對抗的即時電腦遊戲,以及急速增加中的網路無線電及網路對講機。但是,最廣泛的應用可能就是網路閒聊了。在這個天地裡,人與人在此「相遇」,即使是連面都沒見過,也可以天南地北地拉雜閒扯。
  從這些應用中,我們可以看出,網路電話科技的發展已經亂無章法了。但是,其中有一些錯誤還是可以修正的。至少,在新澤西州哈肯沙克地區(Hackensack)的國際折扣電信(IDT , International Discount Telecommunication)公司就發表了一項名為「從網路打到電話」(Net2Phone)的服務。這項服務讓用戶可以從電腦上撥號,接聽者卻不需要到電腦上去接聽電話,只要拿起響聲中的電話聽筒就可以互通聲息了。而且,不管你打到全世界任何角落,每小時都只要六美元。
  網景、微軟、及其他公司的新版瀏覽器中已經裝設了網路電話軟體,而且沒有另外收費。這項舉動使得網路電話似有迎頭趕上的趨勢,也因此傳統的電話公司感到相當震怒,並準備抗爭到底。
  就在一九九六年春天,一個名為美國遠距電信協會(America's Carriers Telecommunication)的政治團體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請願,要求政府禁止網路電話服務。該團體大部分的成員是地區性的電話公司(長途電話公司(Sprint,MCI,及AT&T並沒有加入)。其實,很多人根本都還不知道有這種科技存在,但是這些公司居然就已經急著將它排擠在門外了。
  政府可能會贊同其陳情內容,但是,所持的卻是完全不同的理由。網路電話科技可以將資料分封傳送,這使得政府無從追蹤電話的內容——如果這些資料在傳送前又加裝了加密程式的話。執法單位的科技必須略勝一籌才能防止惡人利用這種電話系統從事非法活動。
  不管如何,網路電話似乎注定要蔚為潮流。當夢想成真的時候,一定會有更多人加入胸懷世界的國際事業。成本不成問題,距離也不是障礙,從各方面看來,網路的世界的確比我們原先想像的要小得多了。

  本章摘要

  ▼ 網路經濟的空間市場是沒有國界的,而且在網路上經營事業的成本是前所未見的低廉。在這種形勢下,任何小公司都可以輕鬆躍上國際企業的舞台。
  ▼ 地點不再成為貿易的障礙。最重要的是人類的創造力、聰明才智以及技術。不管在哪裡,只要是會讓人刮目相看的網站就能夠立刻聲揚四海。
  ▼ 設計良好的網站讓小公司有大公司的績效,也讓大公司能像新成立的公司一樣靈活、機動。
  ▼ 目前,在工業化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網路架構的人機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日本的成長最強勁,而中國大陸仍是最具成長潛力的國家。
  ▼ 雖然英文網站的比率很高,但是,想要更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的話,至少還需要用到其他六、七種語言。
  ▼ 在網路上打電話與親朋好友、商業夥伴通話,價錢十分地便宜,因此,大有凌駕傳統電話系統之上的趨勢。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