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屬給予君主誠懇的諫言,比上戰場衝鋒陷陣還有價值。堀秀政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曾經輔佐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個霸主。當時的人都稱讚他是國家的棟樑。有一天,在領地的城牆附近,發現有人豎立了一面木牌,上面列舉著三十多條秀政的政治過失。家臣們商量之後,決定把那面木牌拿給秀政看,並且非常憤怒地說:「豎立這塊木牌的人,實在太可惡了,應該逮捕並嚴厲處罰。」
秀政把木牌上所寫的「罪證」,仔細地讀過之後,馬上穿好衣服,洗洗手,漱口,並用很恭敬的態度,把木牌舉起來說:「有人肯這樣嚴格地指正我,實在太難得了,我應該把它看成上天的賜予。並當做傳家之寶,好好收藏。」於是,把木牌用一隻精美的袋子包起來,然後再裝進箱子裡,並召集家臣幕僚,將木牌上所列舉的過失,詳細檢討,從此秀政的政績更加輝煌了。常言說得好:「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由此可見,一位領導者在推動一項新的計劃時,一定要徵求部屬的意見,留意各方面的批評,因為那些批評,很可能就是推動這項計劃成敗的關鍵。就是治病的「良藥」。因此不要只注重讚美的言詞,因為那對「使事情做到更完美」的目標,是毫無幫助的。
一般說來,人都喜歡聽華麗的言詞,對於批評,是不容易接受的,所以部屬為了討好上司,往往只講好話,因此領導者就很難聽到部屬真正的意見了。一個經營者若不明瞭自己在什麼地方有過錯、什麼地方需要改進時,就應該多多鼓勵部屬提出批評,並聽取部屬的意見,虛心接受,這才是一位領導者所應具備的條件。
德川家康常說:「一位好的部屬給予君主誠懇的諫言,比上戰場衝鋒陷陣還有價值。」在古時,武士們在沙場建功,雖然是最高的榮譽,但是對領導者誠摯的諫言,則更是難能可貴。例如,唐朝時魏征,對李世民前後上諫300多次,李世民非常尊重他,並採納了他的意見,終於成為一代名君,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
感激的心情能使你去珍惜一塊鐵片。尤其是經營者,必須時時保持感激之心。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親鸞和尚都是一位道行高深的出家人,而惟一的弱點是,對於世間的俗務、愛恨,始終無法釋懷,所以他自稱「癡愚的親鸞」。
親鸞和尚常常勸告世人說:「要依佛的大慈大悲來救世,並要有發自內心的感恩與感激。」
人是群居的動物,沒有一個人能離開人群而獨自生活,所以對周圍的每一個人都要心存感激。雖然說天地之間,蘊藏著無限制的資源,可以供養人類,但仍需群策群力,才能開發運用。而群體秩序的維護就是有賴於每個人的善意聯繫,如此,個人的生活,才能獲得保障,而整個人群的生命,也才能維護。如果一個人能體會到大自然對人的恩惠,並瞭解個人是要由許多人的保護而生存的,就自然會產生感激圖報的心意了。一個人要有這種心情,做事才會有目標,也才會充滿信心和活力,而自然產生意想不到的效率。
譬如,當我們以可有可無的心情去接受一件贈禮時,這東西可能就變得一文不值了。但如果我們心懷感激地接受,那麼不論它的價值再微薄,也會覺得十分珍貴的。有一句俗話說:「替豬戴上珍珠項鏈」,這句話正說明了在「無用」的觀點上,明珠也會變得不值一文的;可是若以感激的心去接受,哪怕是一塊鐵片,也會珍惜的。
人與人之間如果維持目前冷漠的態度,事實上就會覺得悲觀,事事不滿意,同時也會在無意中傷害別人。但如果我們心存感激地去面對萬事萬物,就不難發現眼前所呈現的是一片光明,開朗的景象;心中充滿了喜悅,自然能愉快地與別人和諧的相處了。
所以一位領導人如果時時保持感激的心,會促使整個工作環境,無論在物質條件或精神條件上,都有豐碩的收穫和提升。
分層負責是提高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豐臣秀吉年輕時,曾在織田信長的手下做事。青州城的城牆曾經有一次倒塌了大約六百英尺,工人們花二十多天,還沒修好。信長對工程進度的緩慢,非常生氣,就說:「現在正處於戰亂時期,不知道敵人什麼時候會進攻,一道城牆修了那麼久還沒有竣工,是多麼危險的事。」
於是就派秀吉去做負責修理城牆的工程官。秀吉接受任務以後,首先把雜亂無章的工程步驟重新規劃,然後把六百英尺的城牆分成十段,每段六十英尺,又將全部工人也分成十組,每組派遣一個工頭帶領,採用競賽的方式,分別做自己的工程,結果不到三天,城牆就修復竣工了。他用的就是分層負責的責任制,所以才使工作效率提高數十倍;信長因此相當常識他的才幹,所以秀吉很快就被擢升重任。
松下先生認為企業的經營,在劃分各部門的工作時,也應該採取和秀吉同樣的辦法。如果把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做同樣的事情,感覺上似乎人手很足,而結果卻是人力和時間的浪費,責任也無法追究。應該把一項大工程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指派專門負責的人督導,並利用人類爭強好勝的天性,就容易激發人們的幹勁,以便能在短期內完成工作。
一個領導者應該認識到,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如果做能力以上的工作,就容易遭到失敗。為了避免能力發揮上的缺點,就應該分層負責,這才是提高工作效率最科學的方法。
在這工商業蓬勃發展的社會中,公司合併經營的情形很多,有的進展順利,有的甚至因而導致破產。把一個大型企業分成幾家子公司來個別經營,成功的例子很多,應該是一個可行的好方法。
對事物價值的判斷,往往是有不足的一面。身為一個有見識的領導者,客觀衡量事物,有時甚至還包括自己不可妥協的原則。
源賴朝在伊豆地方起兵爭奪天下,被打敗之後,逃亡到房總,繼續號召百姓響應起義。那時有一位貴族富家在金錢上支持他,也有許多勇士慕名投效,所以不久之後,他又擁有一支可觀的武力,因此決定再次出山,爭奪天下,可是,在原定起兵的那一天,約好要來效命的上總介廣常卻違約沒來,不得已,源賴朝只好帶著勉強湊齊的幾千人出發了。
可是就在大軍開拔的時候,廣常帶著兩萬大軍趕到了,他所帶來的兵力總人數超過源賴朝的幾倍,源賴朝的部下看見大股的援軍,軍心大振,就歡呼起來,源賴朝不但不高興,甚至露出不歡迎的態度。當他一看見廣常時,就很不客氣地說:「身為武士,怎能失信?既已失信,還來幹什麼?」
源賴朝的部下看見情勢這麼火爆,都很吃驚,並紛紛出面打圓場,有的替廣常說情,有的拚命解釋遲到理由,但源賴朝始終不肯原諒廣常。廣常也覺得很委屈,並產生了想帶部隊去投靠源賴朝的敵人平家的想法。可是後來仔細一想,自己確實是失信在先,同時也佩服源賴朝堅守原則的正直人性,所以就很內疚地懇求原諒,發誓終身為源賴朝效命。
人類的通病是往往自以為很「科學」,常以表面的現象,來判斷事物的價值,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事物價值的判斷是多方面的。領導者應該從內在外在等條件,廣泛考慮,客觀衡量,才能得到正確答案。這一點,有時候還包括自己不可妥協的原則。只有做到這樣的地步,才能算是一位有見識的人。領導者必須靠大家提出的合理建議,作為警惕自己的標
准,防止自己做錯事。
名劍道家宮本武藏在豐前小倉隱居時,有一位武士來求見。武藏和他會面,並且靜靜地聽他說完對劍術的心得後,稱讚道:「你的劍法很好,隨便到哪一個國家去,都可以擔當教練的職務。」
接著,那位武士從腰間拔出自己的木劍給武藏看,說:「我周遊列國這些年,就是靠這把木劍把前來挑戰的人,一個個擊敗了。」可是武藏卻露出懷疑的神色,並問道:「可能嗎?就憑你那幾下功夫,就輕易和人比劃,也未免太不自量力了。」說完,叫家裡的侍童拿一粒米飯粘在額頭上,取出長劍,只見刀光一閃就把飯粒切成兩半,而且還沒有傷到皮膚。他用劍尖粘著飯粒,遞到那位武士的面前,問:「你能做到嗎?」武士說:「很慚愧,我不行。」武藏說:「像我能做到這種程度,都沒有必勝的把握,我勸你也別再和人比劍了。假使再碰見有人向你挑戰,最好趕快避開,這樣才稱得上是一位精通兵法的武術家。」宮本武藏一生中經過六十多次驚心動魄的比武,從來沒有遭遇失敗,除了他本身的劍術已經練到登峰造極外,最大的原因在於,他從不肯輕易和人比武,即使答應了,他也會非常謹慎地與對手交戰,只有這樣才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我們生活在這個大千世界上,處處存在著意外和危機,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才能使自己安然度過難關,粗心大意或自恃自己了不得,都會遭到失敗的。就好像兒子怕父親,學生怕老師,職員怕社長一樣,心裡一定要有所恐懼,才能使自己的行為步入正軌。否則,太過於任性胡為,不但容易失敗,有時還會傷害別人。
尤其是身為企業的經營者或最高負責人,沒有人能直接去責備他或提醒他,所以沒有謹慎恐懼的心理,就避免不了會做錯事。不過,領導者雖然沒有人直接牽制他,還是會被社會大眾批評的,所以領導人仍應該有所畏懼,瞭解這一點,對領導者是十分重要的。
領導者應客觀地判斷他人的意見,千萬不可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在武田信玄未死之前,武田氏的力量是當時各諸侯國所敬畏的,可是傳到武田勝賴時,逐漸沒落。因為他獨自對抗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軍,當戰前幾位老臣向他納諫時,他以祖先的信物拒絕了,結果在長筱會戰中全軍覆沒,不久,武田氏就被消滅了。
根據歷史記載,武田勝賴是一位比他父親信玄更勇敢善戰的將領,一生之中打過好幾場有名的勝仗。但最後竟然遭受這麼悲慘的下場,完全都是因為他太固執己見,不肯採納部下忠言所造成的。因此,企業的領導者,一定要採納多方面的意見,借用他人的智慧,才能使企業財運亨通。
身為將領,想要順利推動某項政策或統馭部下,首先就應該謙虛地去聽取眾人的意見。一個人的智慧再高,到底比不上眾人的智慧。所以不肯採納別人意見的領導者,一意孤行,是得不到民心支持的。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博采眾長,萬事皆通。
千里堤防,潰於蟻穴;而一張小便條的浪費,可能會形成公司經營危機的開始。
三菱電機公司的創始人巖崎太郎,有一次把某位高級幹部叫到他私人的住所去,交給他一張公司的便條紙寫的請假單,並斥責他說:「你到底在幹什麼?」那位高級幹部突然遭到嚴厲的斥責,完全不知所措,仔細看過字條後,才發現是自己前幾天所寫的一張請假單,而這張請假單是用公司的便條紙寫的。
這時巖崎太郎語氣更為惡劣地說:「你身為公司的高級幹部,都無法公私分明,浪費公司的便條紙寫私人的請假理由,究竟是什麼道理?我要嚴厲地處分你,」於是當場下令罰他減薪一年。這位幹部自己也知道犯了大錯,立刻就向巖崎太郎道歉,並且心甘情願地接受處罰,此後的工作態度變得更積極活躍。
這件事使人們感慨很深,因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如果只因誤用了一張公司的便條紙,就必須接受減薪一年的處分,可能是太過分了。一般而言,如果現在發現這麼微不足道的過失,可能會看情形放過算了,頂多告誡他「以後要多加小心」或「以後不可以這樣」,把事情交代過去。
巖崎太郎能留意到每件細微的小事,且做適當的處理,使員工知道警覺而改善,他的細心,就是建立龐大的三菱財團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那位高級幹部,他能欣然接受處分,並且不改變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無疑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我們欽佩。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巖崎彌太郎若不是持有相當的原則和理由,而只是挑剔部屬的小毛病,那麼這種小氣的作風必定會引起大家的反感。當時他完全基於公私分明的客觀原則,責備的主題是「公私不分」,而不是「浪費公司的一張紙」,這一點值得我們贊成。
就現在的領導方法來說,我們也知道,部屬犯了嚴重錯誤,上司才會嚴格糾正,如果只是小缺點,提醒他也就夠了。到底是「嚴重錯誤」還是「小缺點」呢?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大的過失,往往是由一個不起眼小錯誤引起的。蟻穴雖小,但它能使千里堤防崩潰。所以,一個公司領導,不但要顧全大局,還要著眼於小處。
問題是在於鼓勵和安撫絕不可姑息養奸,必須知道小錯誤也好,大過失也好,造成的原因都不外乎本人的意志鬆懈,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錯誤。在一些被忽視的小錯誤和小失敗中,往往隱藏著經營上的巨大危機,而能不能從中悟出事情的嚴重性和關聯性,往往也正是企業成功和失敗的臨界點。
總而言之,拘泥小事而忽視大事當然不行,忽視小事而釀成大錯尤其不可。領導者要能因小見大,把大小失敗都當成經營上成敗的借鑒,才能使事業欣欣向榮。
君主的懲罰比神明的懲罰更嚴酷,而老百姓的懲罰可能會使當政者遭受被推翻的命運。
豐臣秀吉的軍師黑田如水輔佐秀吉得到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說:「君主的懲罰比神明的懲罰更嚴酷,但老百姓的懲罰則更甚於君主的懲罰。因為神明的懲罰可以用祈禱來免去;君主的懲罰往往也能因誠懇的道歉而得到赦免。可是,一個當政者如果遭受百姓的唾棄,不論祈禱或道歉,都沒有用,並且必將遭受被推翻的命運。孟子去:「民貴君輕」。唐太宗也曾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種道理。
社會上,充滿各式各樣的人,每個人的想法和判斷力都不相同。有的人能清楚地分辨某件事,而有的人則馬馬虎虎,得過且過。但如果是全體百姓共同的判定,就絕不會發生錯誤。因為「大家的眼光是亮的」。
如果行為正當,即使遭到一兩個人的惡意歪曲,仍然會被社會人士所接受。可是行為若不正當,且一兩個人會蓄意包庇你,卻絕不可能得到大家的寬容。況且,社會是由許多人所組成的,人民一旦憎恨君主,就很難再用其它的辦法來挽回。因為,假使是臣子觸怒了君主,當然有被處死的可能,但畢竟君主只是一個人,還是有機會勸說他回心轉意,赦免過錯的。可是社會百姓的人數那麼多,錯誤的君主要一一向他們道歉,懇求原諒,就未免太難了。
西方諺語說:「人民的呼聲代表上帝的旨意。」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林肯也說:「長期欺騙一小部分人,是可以做到的,短期欺騙所有的人,也可能辦到,惟有長期欺騙所有的人,則是永遠不可能的事。」
總而言之,為人君者必須先得民心,坦率、誠懇地尊重老百姓的意見;如此,不但錯誤能減少,並且可由百姓的支持,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替自己的施政帶來莫大的便利。在企業經營上,領導者也應尊重部屬的意願,集全公司之智能,才能順利地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
一個公司的領導者不要太看重眼前的利益,應該留意未來的展望。換句話說,就是要把眼光放遠一些。
明智光秀在本能寺突襲織田信任,織田信長一時不備,被攻破覆滅,使得明智光秀突然膨脹起來。那時豐臣秀吉也正在高松城和毛利元輝對峙,眼見局勢惡化,不得已,只好派人去和毛利講和,然後帶著部隊,匆匆趕去和明智光秀決戰,為織田信長復仇。
可是正當豐臣秀吉撤退的時候,毛利的一些部將卻突然建議毛利,認為趁著豐臣秀吉退兵的時候,撕毀和約,從背後攻擊秀吉,必可一戰而勝。毛利被部屬說得也有些心動了。可是副將小早川隆景卻堅持反對意見,他的看法是:「日本國內的戰亂已經持續了近百年,到最近才慢慢地有安定下來的局勢。加上豐臣秀吉的確是個了不起的英雄,織田信長遽然逝世,天下歸他所有,乃是自然的趨勢。假使毛利家違背講和的條件,而招來秀吉的怨恨,雖然可能得一時的利益,長期來看,卻相當不利。所以應該和秀吉和平共處,才能使國家安定永存,繁榮發展。」
他非常堅持自己的這個信念,不斷地遊說毛利,最後,他的忠誠果然感動了毛利,消除撕毀和約的歹念。不多久,豐臣秀吉果然一舉消滅了明智光秀,統一天下,他非常感謝毛利信守承諾,所以送了厚禮來酬謝毛利家人和小早川隆景。
人們往往會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不能用遠大的眼光去觀察各種事物。當事情發生時,大家固然都知道要趕緊想辦法去處理,可是處理事情想要不發生錯誤,還是需要遠大的眼光,才能看出問題的癥結,而提出適當的解決辦法。
有些人寧肯貪圖一時的便宜,而不計較未來的得失;有些人卻寧肯眼前吃虧,也要保證將來能得到實利。這兩種不同的抉擇,只有靠眼光是否遠大以及思考是否周密來決定。
小早川隆景在臨死之時,曾經留下遺言,忠懇地勸諫毛利要從國家長治久安的遠大利益著眼,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不要貪圖眼前的小惠,鼠目寸光。可惜毛利充耳不聞,在關原會戰時被任命為西軍大將軍,結果戰敗,連國家都滅亡了。由此可見領導者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才能有始有終地處理好每一件事情。不但如此,領導者還要摒除私心。
在歷史的記載之中,明治維新時期,有許多志士都能摒除私心,奮不顧身地為國盡忠,如西鄉隆盛就是這群志士中最沒有私心的人。當時西鄉隆盛先生的聲望早已為萬人所景仰,他偉大的人格發散出一股強烈吸引力,使人人都想親近他。所以,以他的身份和道德人格來擔任會戰的總指揮,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是為了求取大眾的齊心協力,他甘心以參議之尊被大村所差遣,如此更使大家敬佩他,而願向他看齊。如此一來,大家同心協力,終於贏得勝利。歷史家們早就認為,明治維新的成功,其實就是以西鄉隆盛為中心所策動出的一系列成功措施而帶來的成就。主要關鍵所在就是因為西鄉隆盛能秉持高尚的人格,摒除私念,才能完成偉大的功勳,被後世所景仰。
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愛惜、保護自己的名利。也正因如此,常常會為了自己的利害關係而感情用事,以至於判斷錯誤,造成失敗。所以,人絕對不能有私心,要能放棄自己的喜怒愛憎,客觀去判斷事情,才可坦然處事,以無比的信心和勇氣,把美德發揚光大。
當然,我們是無法和西鄉隆盛高潔的人格相比。但是,一旦身為領導者,在立場上就應先考慮到別人,再想到自己的利益;如能做到無私無我的境界,才會是個令人信服的領導者。想瞭解人性的微妙,當然只有設法和各類人多多接觸,累積各種經驗,最後見識自然成熟精闢。站在領導地位的人,原則上須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同時,以此作為基礎,以坦率的心情去領導部屬,洞察人心的微妙。須知道,古往今來無論是傑出的政治家或成功的領導者,都因為他們能洞察人性的本能,並利用其優缺點,導向自己所預期的目標;如此,不但事情能辦得順利,還能深得民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