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松下幸之助為人之道

雲台書屋

五 挑戰苦難:生活的動力

  松下指出,在生活中,即使再安逸太平,也要有所警覺,因隨時可能大難臨頭。
  一個人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每天不辭辛勞地工作,幾年之後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而且日見孩子長大成人,其高興是難於形容的。他也許會暫時把國家大事擱置於腦後,而只顧享受家的溫馨。
  當他正陶醉於自己美滿的家庭生活時,國家卻有了困難與危險,終於引發了戰爭。從此以後,為了避免敵機的轟炸,燈火受到了管制,糧食也開始配給,而且有一天突然來了召集令,把兒子帶走從軍,接著敵機來襲,辛苦半生建好的家,在霎那之間化為灰燼。最後在滿天烽火之中,總算安然逃命回鄉下,但已到家破人散的地步。
  如今那些殘酷的戰爭已成過去,一切又恢復到昔日的和平生活之中,每一個人也都為自己家庭的未來幸福努力不懈。但事實上,整個社會卻非我們想像中那麼平靜、和平,隨時都會有大難臨頭之虞。所以我們雖然日日過得安祥,但有時也不妨想想未來,以便未雨綢繆。
  松下認為,不論是逆境或順境,坦然的處事態度,往往會使人更聰明。
  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只有禁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扎奮鬥過來的。
  不錯,逆境的確非常珍貴,但如果因而迷信「凡事非經過逆境必無法成功」的話,豈不失於偏激。
  逆境固然很寶貴,順境同樣也很難得。不論是哪一種境遇,最重要的是:不忘謙虛、坦然處事態度。
  如果不能坦然處之,那麼,在逆境時就容易卑躬屈膝,而順境時又得意忘形。其實,順境和逆境都是命運的安排,只有坦然去面對,才是最好的方式。坦然的處世態度會使人更加聰明。
  一個坦然面對逆境而掙扎過來的人,與一個從境中謀得發展的人,經歷的過程雖不大相同,但必然都具備了堅忍、正直和聰明的條件。
  總之,不論處境如何,為人處世之道就在於不迷惘、不矯揉,以坦然態度處世,這才是最正確的。
  松下感到,在黑暗中徘徊時,陽光可以指引你前行的路,而在悲歎之中,才能領略人生真義。
  廣闊的世界、漫長的人生,未必都充滿稱心如意的事情。倘若可以沒有任何苦惱和憂慮,平平安安地享受太平,就是求之不得了。然而,事實往往不能如此,有時候日坐愁城,有時候一籌莫展,陷於進退維谷的絕境。
  儘管如此,人往往在悲歎之中,才能領略到人生的深奧;置身絕境,才可以體驗到社會的真滋味。
  憑借智力去瞭解,固然重要,親身去體驗,更加重要。鹽巴的鹹味,必須嘗過才能知道。
  「置身絕境」是「以身體驗」的珍貴的機會。明白這點,則面臨艱難,能勇氣百倍、精力充沛。惟有如此,才能湧出新的智慧,轉禍為福。心中有這種認識,就像一道陽光,照射黑暗的地方,引領人鼓起勇氣,勇往直前。
  松下告訴我們,人生的缺憾,往往是該在意的時候沒有在意,該去幹的時候沒有去幹造成的。不讓人生出現缺憾,那就要早想、早學、早知、早行……
  人們在年輕的時候,就要培養成「勤勉努力」的習性。懶惰與勤勉兩種習性,都不能輕易地消失掉。而到了年紀大時,想改變懶惰成為勤勉,就很困難了。所以,必然自年輕時,培養成勤勉的習慣才行。
  培養成勤勉習性的人,雖然上了年紀,也由於習性的關係,不減勤勉且更努力;雖然他不自覺是勤勉努力,可是其所做所為,會自然表現出勤勉努力的行為。這可以說是他無形的財產和力量。
  松下小的時候,在當學徒的七年當中,在老闆教導之下,不得不勤勉從事學藝,也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勤勉的習性。所以,在別人視為辛苦困難的工作,而他自己卻不覺得辛苦,反覺得很快樂。
  對此,松下曾解釋說:「我覺得快樂的工作,由旁人看來只不過是認真工作而已。所以,我與他人的看法,自然會有差異了。」
  如今已不復松下的年代,人們的想法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松下的青年時代,始終一貫地被教導要勤勉努力,當時他想,如果把勤勉努力去掉,那麼一個青年人還所剩幾何?因為青年人有所期望,才需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則。從前的戲劇、電影中,也常有這種「期望青年」的故事編織在內。可是,現今如說出這些話,恐怕會被青年大罵一頓。今日的社會上,勤勉努力固然有,但是卻少了。
  而實際上,這個社會仍是被勤勉努力所推動,且在這種推動中欣欣向榮。因此,松下覺得需要向現在這些年輕人,講解勤勉努力之重要性。而且更進一步地,使他們確認良好的習性與習慣對人類的生存是值得重視的。習性是所謂的第三天性,它會產生堅強的力量。
  因此,培養出良好的習性,是最重要的。如果所養成的是不良或者懶惰的習性,那麼將來想改變就困難了。所以,一定要在青年時期就置身於努力勤勉的環境中。
  遺憾的是,現今的人們大多不能把勤勉的習性排在首位;一些有識者雖然不重視財產,但也只是把技藝放在首位。松下說:「在這個社會中,對有良好習性的人,不太被人稱讚是尊貴或偉大,也不會認為他很有價值。而對技藝方面,譬如:歌唱得很好,名聲很快就傳開了,隨即廣為人知。但我認為技藝一項,雖也是附於本身不能分離的東西,但有時候,勤勉與努力卻比較有用而又可靠。」
  放眼今日的情形,在職業場所方面,仍是希望先採用勤勉努力的工作人員和有良好的習性的人:這些人比較容易拿高薪或獎金。然而事實上,多數人卻不瞭解它的價值。因此,松下認為大家應該無所顧忌地提升對具有良好習性者的評價,這樣才算是真正對勤勉習性的價值有所認識。
  松下指出,不要為超越你的命運的力量而驚慌、悲觀,你只要盡最大的努力從事工作,必定會有一些曙光展現在眼前。「要為陞遷的同事慶賀,並且照樣努力從事自己的工作。該來的事情必定會來臨,假若時機來臨,你要好好把握,開創你的前程。」松下說。
  松下的一位好友,為了公子的婚事費盡苦心。三年以來,他的公子總共與近30餘位小姐相過親,可是沒有一位中意的對象。但是,這次的相親卻非常順利,雙方一談即合,婚事就定下來了。這也是當時機來臨就要好好把握的例子。
  戀愛跟相親都是急不得的事,松下認為根本不必為這種事情煩惱。與其想那些事情,倒不如誠心誠意地過著目前的生活。無論男性或是女性,都必須為充實今天的生活而努力。只有保持這種態度才能吸引對方,而且能產生感動別人的力量。男女靠緣分而結合,緣分也是由於這種努力的態度而產生的。
  每個人對於人生都有不同的見解。但松下認為,享受充實的人生,是至高無上的幸福與快樂。
  在漫長的人生中,嚴密地策劃將來的行程,並且謹慎地向前推進,這當然是很好的人生態度。可是,人生經常會發生事與願違的事情,所以倒不如每天全神貫注地過著充實的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這麼做會怎樣?不那麼做又會如何呢?我們經常被這些問題困擾著。但是,與其絞盡腦汁考慮那些問題,倒不如充實每天的生活,並且拚命地工作。松下說,這是他對年輕人的建議。
  假如你能身體力行,不久便會有穩如泰山的感覺。也就是說,當你擁有這種胸襟,才能開拓出一條康莊大道。以這種態度與胸懷,無論碰到任何困難,你也不會感到焦慮不安,更不至於為此而抱怨、痛苦。
  如果你想參與某件工作,你會具有一種使命感,因而拚命工作。在工作之中,你會找到樂趣,並且會定下心來從長計議,因而掌握住幸福。
  結婚跟工作是同樣的道理,這是急不得的事情。假若忽視了每天該做的事情,那才是可怕的事。只要拚命地工作,當時機一到,成功之門就會為你敞開。
  人們都應依照這種原則與態度去做,才能成功。松下稱,這是他歷經長久的體驗所得到的結論。
  松下指出,無論面臨何種困境,絕不可抱著悲觀的心理,否則,就不能發揮出自己的智慧,並且會失去明確的判斷力,對所有事情都會感到一籌莫展。此時必須摒棄悲觀的念頭,並且以冷靜的態度,追究原因。如此才不會迷失方向,並且能以穩健的腳步向前邁進,開拓出一條屬於你的康莊大道。松下認為,古訓「盡人事、聽天命」,蘊藏著嶄新的真理。人類無論面臨任何困難,都必須盡心地工作,亦即要建立正確的目標,再誠心誠意地從事工作。
  可是,通常並不是盡人事之後,事情便能圓滿解決。有一股比人類更龐大的力量,在冥冥之中支配著人生,那便是命運。你我都有與生俱來的天命,這是絕不可以違抗的。
  現在的人們大都缺乏「盡人事、聽天命」的觀念,卻認為只要一分耕耘便有一分收穫。這雖然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抱定這種想法,便會產生煩惱和鉤心鬥角的現象。
  從此以後,你必定會遭遇種種困難。可是無論面臨何種困境,都不要迷失方向,不要被私心束縛,盡可能地努力工作,然後靜待事態的演變。有時候會如願以償,也有時事與願違,這便是天命。
  不要為著那種超越你的力量而驚慌。你只要盡最大的力量從事工作,那麼必定會有一絲曙光出現在你的眼前。
  松下指出,用自己本身的力量征服痛苦,度過難關,是一種快樂,這種快樂是一種勝利的快樂。正因為這種勝利得來不易,正因為和痛苦戰鬥的時候十分困難和艱險,所以最後勝利的凱歌才更加動人和響亮。
  古希臘Ⅰ羅馬時期偉大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塞尼卡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則更令人驚歎。」每個人、每個公司或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並不是沒有半點兒挫折,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煩惱與困難。事業的成功,問題不在於困難的多少,而關鍵是如何對待這些困難。當然,人人都希望自己處在一個比較滿意的環境中,這樣可以安安靜靜地工作、學習,事業也可以順順利利地發展下去。實際上,世界的多樣性不都是由人所滿意的東西組成,而更多的則是人未認識到的和人所不願意面對的事情。松下說:
  「新進公司的人員,不管是誰,一開始工作始終都希望能跟上一個好的上司或前輩,這樣,他們覺得自己的工作可以得心應手地開展,而且會得到上司的支持和前輩的幫助。人們的願望總是良好的,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總是如此,跟上一個不講理、不體貼、言行怪異的老師時,該怎麼辦呢?這種老師往往在可以稱讚學生時,反而責罵、奚落學生,於是許多學生覺得『真是冤枉,我不想學下去』。能在這個時刻忍耐,在這種不太健全的環境中熬過來的人,往往能成為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成功者。其中的奧妙不言自明。」
  有人說:「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而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後者比前者更為難能可貴」。一切幸運都並非沒有煩惱,而一切厄運也決非沒有希望。最美的刺繡,是以明麗的花朵映襯於暗淡的背景,而不是以明麗的花朵去映襯其本身。人的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厄運中被顯示的。
  松下曾意味深長地這樣說過:「成功的輝煌固然耀眼奪目,而成功者的探索又是何等的艱辛,沒有衝破阻力,擺脫牽絆,而盡全力耕耘,去經營,去努力奔赴自己的目標,是不會有成績的。而這份力量,所靠的是堅定的志向和不屈不饒、征服困難的勇氣,以及對自己必勝的信心。誠然,我們並不否認人在順境中就不能成功,如果一個人一生下來至他事業的成功都是一帆風順的,那是人們求之不得,最好不過的了。其實,這不過人們理想中所希望的,而現實中所缺乏的。正因為現實是讓人感到缺憾的,是不完善的,是痛苦的,所以人們才乞求於理想或以宗教的烏托邦來滿足現實人生中無法滿足的要求和慾望。人的生存、發展無時無刻不與現實的社會、人、周圍的環境發生著矛盾,這些矛盾、這些衝突恰恰組成了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也組成人的事業的成功。對於成功,細細地品味,都是過去那些矛盾與痛苦的結晶。正因為矛盾了,痛苦了,我們才感到成功的喜悅和激動,這份喜悅與激動恰恰是這種對比的結果,也是這種對比的昇華。」我們只有充分地意識到這一點,意識到成功不是鮮花與名譽,而更多的是痛苦與奮鬥,那麼才會身處逆境而不亂不驚,泰然處之,耐心對待,才能更進一步,更上一層樓。松下認為,真正的教育是在培養一個人的人格,知識傳授與此相比只是教育的第二意義。環境再好,還需要自我激勵,才能充分利用。否則,怠慢自我昇華、自我教育,那就無法造就優秀人才。知識就像兵器,要遇上人才,才能發揮它的威力。因此,培養人才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一傅眾咻」,講的是楚國有位官員想讓他的兒子學說齊國語,於是讓一位齊國人教他,但卻有許多楚國人在旁干擾,縱使每天鞭打他說齊國語也做不到。把他放在齊地幾年,縱使每天鞭打逼他講楚國語他也做不到。從這個成語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
  環境有順逆之分,但一般地講,逆境更能造就人才。從不健全的環境中忍耐過來的人,往往是青出於藍的成功者。松下曾這樣講:「公司新進人員,上司和前輩都會教他們工作。有的教起來切中要點,態度也隨和。但有的上司在人格方面不健全,不肯盡力幫助部下。這二者之間到底哪個好?以常理來說,跟著優秀前輩去是上策,好處且不止於工作方面。不管幹什麼事,跟著良師,技能一定會進步。所以選擇良師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從另一方面講,跟定了一般人認為的良師名匠學習的學生,將來卻很少有大作為。因為全部因循老師的舊路走,到了一定的程度後,就無路可循而停了下來,即很難產生青出於藍的學生。反而在不講理、不體貼、言行怪異的老師名下學習磨練的人,倒較有可能成為成績輝煌、非常有名氣的人。因為他必須在不健全的環境中忍受。」所以環境的好壞是辨證的,而且必須要有東西教給人才行,環境再好,還需要自我激勵。
  松下認為,建造好的教育環境,必須以陶冶人格為中心才能如虎添翼地造就人才。所以他建議人們一定自己要求自己做一個人格高尚的人。他說:「池田首相主張,政府建造好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希望各人自己磨練自己,成為一個人格完美的人。我想這主張是正確的,如果環境越來越好,但自己忽視提高自己,教育自己,那也無法造就人才。教育的中心,還是以培養一個人的人格為第一。至於知識、技術之類,可以說是附帶的教育。以第二意義的東西當成教育中心,則把培養人性的教育給忘了。」他舉例說,不久前某造船廠發生失竊案,這一偷竊是需要相當的知識才能辦到的。如果不注重人格培養,而只是一味地教給他們知識,這不是很可怕嗎?
  知識是一種工具,一種武器,不提高人的品德,只給他許多知識,這只能使他們在迷途中徘徊,或者把知識用到錯誤的地方。所以提高人類德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人不能被物所用,人是萬物之靈,全宇宙唯我獨尊,能夠用宇宙萬物的,才是真正的人。凡是為物所驅動,依物來判斷是非對錯,正是人性的弱點。一切事物應該為人類而存在,由人類判斷對錯,給予生殺予奪之權。但今天的許多事,好像都是萬物支配的。知識的傳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義,給成長中的人以知識,等於給他以武器,這絕不是教育本身。松下舉例說,日本古時有一位叫弁慶的武士,是一位會使七種兵器的豪傑力士。那七種兵器雖是上上之品,但非常沉重,得有弁慶這樣的人才能發揮其價值。
  從此我們聯想到,我們身上的知識,就像弁慶的兵器。知識並不是人本身,也不是與人格成正比例的,這就像七種兵器並不是弁慶一樣。今天的科學與知識,就像弁慶所持有的掃刀、大刀、槍等兵器,假如弁慶沒有使用這些兵器的話,它們是發揮不了作用的。從另一方面講,社會如果培養不出弁慶這樣人格高尚的人,只是設立許多大學,恐怕也不會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培養人格,比傳授知識本身更重要。人格高尚,再擁有知識,這等於弁慶擁有七種兵器,可謂如慮添翼了。
  松下感到,煩惱是進步的動力。我們決不能為一時的挫折、失敗而哀傷。相反地,一定要認真總結,吸取教訓,確立努力方向,這樣才能開拓一條解決煩惱、從失敗走向成功之路。
  在日本,人們常常稱讚松下的事業很成功,但松下卻說他「每天還是有很多煩惱,經常處於一憂一喜的狀態中」。為什麼呢?因為他總是認為,作為一個社長,必須為公司事務而操心,而感覺「心情沉重」。一個真正能幹的社長,決不能滿足於自己接了一家好公司,而要能從中發現許多缺點和問題,設法加以改正、整理,從此便開始操心、煩惱,而公司在這不斷的操心、煩惱中,也辦得更好。松下對他的政經塾的學生說:「我知道各位個個都有煩惱,這是好現象,因為煩惱正是進步的動力。」松下這番話不僅對於鼓勵人們找差距、進一步做好工作有其指導意義,而且,對人們在遭遇各種煩惱或苦悶時,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和處理,也有發聾啟聵的作用。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們往往由於自己的主觀願望未能實現而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煩惱、苦悶,例如有的青年人想考入理想的學校卻不能考上;有的找到了職業,但不理想,不能滿意;有的家庭生活困難;有的戀愛、婚姻發生波折,形成悲劇,等等。遇到這類事情,誰不煩惱苦悶?所以,他們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去解決這些煩惱苦悶呢?通常我們見到的大體有三種態度、三種辦法:一是走向盲目的反抗,以發洩不滿,結果落得失敗的下場;二是走向消沉悲觀,讓煩惱苦悶之火最後燒掉自己;第三就是如松下所說「勇敢面對命運」,「把煩惱作為推動自己進步的動力」。顯然,前兩者都是弱者的表現,只有後者才是有志者的形象。
  事實上,世上並無不可知的神秘命運,而阻礙我們主觀願望實現的主客觀因素是可以認識、從而也是可以改變的。所以,要解決煩惱苦悶,可行的方法就是:
  第一、正視挫折或失敗,較全面地分析研究自己的主觀願望是否正確,阻礙自己願望實現的因素有哪些?自己的有利條件是什麼?通過深入總結,找出挫折與失敗的教訓和可能導致成功的因素。
  第二就是根據上述對客觀現實的認識,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應採取的措施,然後用艱苦的努力去爭取成功。
  「煩惱是進步的動力」。我們決不能為一時的挫折失敗而哀傷,而喪失信心。相反地,一定要認真總結,吸取教訓,確定努力方向,這樣才能從挫折、失敗的處境中拓開一條解決煩惱、走向成功之路。
  松下指出,人生雖短,但苦惱卻總是即時隨駕。有時候,苦惱就如影之隨形,揮之不去,卻之又生。苦惱是不可避免的,但卻可以排除。
  誰都首先必須肯定,人是不可避免要碰到苦惱的,不論什麼人,總統、首相,還是庶民、百姓,都難免碰到苦惱。大人有大人的大苦惱,小孩子有小孩的小苦惱,沒有苦惱的人,大概是不存在的。僥倖地企盼苦惱從不臨身,是不現實的。積極的態度,應該是拿出自己的對策來排除苦惱。
  松下幸之助以為,首先要給苦惱排隊、分類,不能一概而論。松下認為,即使是一千個苦惱,也只算是一個苦惱,也就是只要針對最大的苦惱去苦惱。
  在松下的經驗中,曾經同時發生五六個苦惱,每一個都是令他頭痛的問題。但是沒多久,他發現不論有多少苦惱,結論都是一致的。雖然苦惱不斷地產生,我們只會注意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自然排除其他較小的苦惱。這也是一種解決的方法。
  松下說:「一個人有苦惱,並沒有大礙。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擔心一件事,心裡就會隨時保持警戒狀態,行動就會格外慎重。如果沒有這種警戒,就很容易造成過失。所以苦惱並不是對自己不利的。因此,我願意面對苦惱並思考如何解決。我認為這樣會使你的人生更具有意義。
  「此外你要能從另一角度來看苦惱。例如,接連十幾天地下雨,使你非常苦惱,但你應該認為由於綿綿雨季,帶來充沛的雨水,使得人類免受乾旱之苦。
  「過去我總是這樣排除苦惱,雖然有時夜裡不能成眠,但它常常使我感到一種向上的力量,而產生許多靈感。」
  松下指出,人生經常會發生事與願違的事情。與其為那些問題傷透腦筋,不如拚命工作。保持這種態度與原則,始能邁向成功之途。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一首詞裡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說人生有歡樂,必有悲傷;有歡聚,必有離別,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中國古代哲人對於憂與樂、禍與福的關係常主張辯證地、客觀地看待,諸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身外之物不足惜,千金散盡還復來」等等,均是例證。人們在生活中偶或碰到某些嚴重的損失或傷害,比如意外災難、坐牢、丟官、家庭破裂、事業挫折、飯碗丟失,雖不可能不進行痛苦的思索,但有識之士們認為大可不必長久為之煩惱。因為問題既已出現,憂愁、苦惱、抑怨、責備是無濟於事的,只有客觀冷靜地面對殘酷的現實,把心胸放寬,眼光放遠,並根據新的情況、條件重新安排好生活,才是最佳方法。
  孔子處困境而寫下成為儒家「五經」之一的《春秋》,屈原被貶寫成《離騷》,司馬遷忍受酷刑寫下《史記》……松下建議人們「絕不可以悲觀」,讓自己忙碌,把煩惱和憂愁拋之腦後,做生活的強者。
  松下告誡,「前途莫測」,人還是不要太莽撞才好。瞎子的眼睛雖然看不見,卻很少受傷。反倒是眼睛好好的人,動不動就跌跤或撞到東西。這都是自恃眼睛看得見,而疏忽大意所致。
  盲人走路都非常小心,一步步摸索著前去,腳步穩重、精神貫注。像這麼認真的走路方式,明眼人是做不到的。
  人一生中,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傷或挫敗,那麼,盲人走路的方式,就頗值得引為借鑒。「前途莫測」,大家最好還是不要太莽撞才好。
  世界上最難瞭解的,恐怕就是「人生」了。除了摸索前進以外,並無良策。如果能夠抱著尋求答案的心情,一步步探索未知的人生,那就比較不會有危險。為人之道,應該是謙虛而認真地去接受別人的教誨和引導,一步步向前踏上人生的旅途,這樣才不容易出錯。
  讓我們共同朝著未知的人生,摸索前進吧。
  松下指出,車軸如果脆弱,馬上就會折斷而無法使用;人如果缺乏耐性,也同樣是不耐用的。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耐性。現代人似乎忽略了忍耐的美德,遇到一點困難就不能忍受,一旦事與願違,更不能力求進步,缺乏養精蓄銳的魄力,甚至把一切責任推給別人,怨天尤人,責罵社會。
  這種情形就像商人賣不出商品而責怪別人,是沒人會理采你的。你必須先有好的商品,加上良好的服務態度,才能招徠顧客。
  因此,商品賣不出去,就得更加反省、更加忍耐,努力改進,生產出可以使大家喜歡購買的商品。
  所以,車軸如果脆弱,馬上就會折斷而無法使用;同樣的,一個人如果缺乏耐性,必然會心灰意冷,而不能堅持下去。
  松下認為,人類的知識,只能控制百分之十的人生,因此,人人都應坦然面對命運。
  整個大自然,包括山、川、海洋、鳥、獸、蟲、魚、人類,都是冥冥中某種力量所安排的,也都生活在命運的支配之下。
  命運不分是非善惡,一概加諸於每個人身上,只是情況不同而已。有生來聲音好聽的人,也有算術特別好的人;有生來手工靈巧的人,也有笨手笨腳的人;有生來身體很壯的人,也有生來體質較弱的人。
  總而言之,人生有百分之九十,是由超越人類知識的命運力量所安排的。剩下的百分之十,才可能是人類知識或才能所能夠支配的。
  因為這些都無關是非善惡的問題,有了這樣的看法和想法,那麼在成功的時候,就不會驕矜,失敗的時候,也不必過於沮喪,應當以平實、坦然、謙虛的態度,去拓展人生的道路才是。
  松下指出,樂觀之中,會突然飛來橫禍;悲觀之中,又會乍現峰迴路轉的生機。重要的是,專心一意地把握現在。不論人的智慧何等增進,不論人的腦中填滿了何等思緒,我們對於明天仍是渾然不可預期,這就是人生。
  因此,人的心中摻雜了各式各樣的期待與不安,每遇有事,各自懷著樂觀與悲觀的態度視之。每每皆是如此,時刻都是這般。
  就算抱持著樂觀的態度,有時在平安無事、事事如意的關口,不想卻慘遭失敗,心情頓時陷入恐慌焦躁之中。此時變得無比悲觀喪志,正當自歎自憐,以為自己已走上絕路之時,卻峰迴路轉,生機重現。
  總之,事情的成敗是非,可以說是超越了人類樂觀與悲觀的情緒,而非人類可預知掌握的。
  事情成敗在乎天,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各種不同的想法,然而最重要的是專心一意地把握住現在。
  悲觀、樂觀,這兩種情懷在心中起伏不定,本是人之常情。然而,我們卻要不時地做一番反省的功夫,不要讓這種情緒的起伏,總是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
  悲觀也好、樂觀也罷,悲觀之中,亦有峰迴路轉的活路,樂觀之中,也有生機。
  總起來說,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坎坷的,不是一帆風順、平坦筆直的。在人生道路上,有必然性的過程,也有偶然性的機遇;有穩定平安的狀態,也有變動不安的歲月;有事業的順境和成功,也有逆境、困難和挫折。積極的人生,就要清楚地、勇敢地對待這一切。
  人生的過程,同任何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包含著複雜的矛盾因素,通過矛盾的不斷解決,實現最終的發展過程。所不同的是人生更複雜,更難以進行一般的矛盾分析和把握。因為在人生把理想變為現實的過程中,有許多難以預料和把握的偶然的隨機因素。人生成功能有多大的把握?這不能不是人生道路上最難的課題。
  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有肯定的因素,它保持著生命的存在;也有否定的因素,它促使著生命的發展。肯定和否定這兩種因素相統一,又相鬥爭,不斷地實現著由肯定到否定的轉化,最後完成生命過程。這是生命的自我否定,自我實現過程。沒有否定就沒有人生的發展,而這種否定也就是人生的自我實現。這就是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在人生階段的研究中所看到的人生從童年到中年,再從中年到老年的過程,即所謂人生的兩階段。這是一個必然性的過程,不但人人不可逃避,而且人人「應以為期向」。
  人生沒有現成的路,路是走出來的、闖出來的。就我們的社會來說,社會環境以及社會價值目標給人們指出了共同的路,或者提供了開闢人生道路的環境。但是就個人來說,實現人生目標的道路只能自己走,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每個人都必須在社會生活中樹立開拓進取的探索精神,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我的價值。在這個意義上說,走自己的路,自我奮鬥、自我實現,都是一個意思。它們只是表示個體人生發展的形式,並不意味著自私或無私。人生就是奮鬥,這就是人生。
  人生的奮鬥,是為達到一定的目的、目標的過程,因此總是在設立目標、實現目的過程中生活著,也就是不斷地把理想的可能性變為現實的過程中生活著。人生的環境和條件是複雜的、多變的,每處既定目標的實現都有多種可能性,究竟哪一種可能性會變為現實?這不僅決定於已有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總和的必然性,而且還要看各處隨機因素。所謂隨機因素,就是在人生活動的展開過程中隨時出現的影響目標實現的因素。這種隨機因素的程度,表現著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的概率。這種概率越大,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人生目標的實現或人生的成功,究竟有多大把握?這就要看人們對人生道路上的必然性和隨機因素的認識程度。人生概率很難用數學方法計算,即使可以找到一個計算公式,在實際的人生中也很難應用。要認識和把握人生的必然性和隨機因素,就要靠智慧和精明。善於從繁雜易變的人生世事中,發現指導人生的哲理,就是人生的智慧,善於參照一般哲理,發現隨機因素,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條件實現目標,就是人生的精明。在人生道路上,要能把這種智慧和精明結合起來,實現目標就會有較大的成功把握。
  人生道路既然是複雜的、易變的,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因此不可避免地會有順境和逆境。即使在良好的社會制度和環境中,總體上給人生準備了順利成長的道路,但就個體的人生活動來說,由於條件的複雜和易變,由於各種隨機因素的難以把握和個人的行為選擇不當,仍然不可避免會有逆境。例如,有些農村青年,信息不靈又不准,而自己又想找個門路賺大錢,於是盲目地外出,流到大城市,結果往往找不到工作,流落街頭,後悔不迭。這就是由於不能明智地判斷形勢,精明地作出行動選擇,結果陷入逆境。有些人生活並不困難,在原來的環境中本來可以大顯身手,順利地發展,但由錯誤的判斷和選擇,也使順境變成逆境,失去了成功的機會。當然,也有的人遇上了有利的隨機因素,使逆境變成順境,從而一舉成功的。
  這裡強調了逆境對人生的影響,並不是說身處逆境就不能成功。逆境只是給人生造成不利的條件,但條件是可以為人所利用和改變的。不利的條件經過人的主觀努力,往往會成為人們創造有利條件的催化劑和發憤圖強的助力。事實上,環境條件越是險惡,越能顯出強者之強的精神和力量。現代美國演說家羅伯·舒勒說得好:「逆境不久,強者必勝」。對待逆境的強者,應當正視環境,積極謀求打破逆境的道路和辦法,力爭成功。應該看到人生總會逢惡運,絕不會永遠一帆風順。但任何逆境、惡運,總會有轉機,要堅持必勝的信心,分析轉機的條件和機遇,控制自己的反應。信心是一個人對目標實現把握的程度,也是對自己的能力判斷。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也不要誇大問題的嚴重性,以免影響自己的決心。抓住時機,就要全力以赴,衝破困境,爭取勝利。在這種意義上,人的主觀態度、信心,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正如羅伯·舒勒所說,「主觀的想法將決定個體未來的發展。如果你相信自己會變得更聰明,那麼你很可能如願以償。先建立積極的想法,然後才能培養移山的信心」。這裡貫穿一切的就是一種積極奮鬥的精神力量。
  處逆境,爭成功,不要怕失敗。任何理想目標,在實現過程中總會遭到這樣那樣的挫折或失敗,或者因為時機不當,或者因為條件變化,或者因為合作者阻礙,總之天時、地利、人和種種條件變化,都會造成事業的挫折和失敗。自強者絕不能因挫折和失敗而恢心,放棄成功的努力。面對失敗應該懂得:失敗只是表示你尚未成功,並不是絕對不成;失敗只會使你得到經驗教訓,並不表示你一無所成;失敗並不能證明你無能,只能說明需要重新探索,改換方式;失敗並不表示你不如別人,只是表明你尚有缺點和不周;失敗並不表示你浪費生命,只是說明它為成功作了準備;失敗並不表示讓你放棄目標,而是激勵你奮起再加努力;失敗並不表示你永遠不會成功,只是表示還須再花些時間。總之,失敗是成功之母。能夠承受失敗的壓力本身就是勝利。當然,失敗畢竟是失敗,其中必有缺點和錯誤,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吃一塹,長一智。「行成于思」,不能只跟感覺走,有時須得每一步都要看清楚,三思而後行。
  人生成功需要聰明才幹,需要艱苦奮鬥精神。聰明才幹與艱苦奮鬥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人們常把聰明才幹稱為「千里馬」才幹,讚譽艱苦奮鬥為「老黃牛」精神。這些比喻和讚譽非常恰當而動人。所謂「千里馬」,古人稱為「千里足」,是指一種靈活快速、日馳千里的良馬。用於人才比喻,則是指智略干煉的王佐之才。人們常用它來表示開拓型、創造型人才的品格特徵:志向高遠、目標明確、積極進取、才思敏捷、勇於創新,技術熟練等。這種才幹是人們建立功業的寶貴條件。所謂「老黃牛精神」,主要就是指艱苦奮鬥精神。這種精神在實際工作中,常常表現為堅韌不拔、埋頭苦幹、任勞任怨、忠誠老實的獻身精神。人們肯定這種精神時還特別讚揚那種純樸憨厚、頑強拚搏、負重任遠的倔強的「牛勁」。正是這種「牛勁」,使創造者能夠在艱巨的勞動中,永遠堅定樂觀,開拓前進。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得出一個公式:創造=才幹+牛勁。艱苦奮鬥精神,用在事業上就是要有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有個企業家講他的經歷,說他換過七十多種工作。在他即將到一家新的公司去工作之前,他暗自下決心:這次一定安心工作,至少堅持幹上十年二十年,幹出個樣子來給人看看,決不遲到早退,並且以戒煙表示決心的堅定。作出這個決定之後,他怕履行起來再沒有機會抽煙,就一下子抽了很多煙。上班後的第一天還平靜,堅持下來了,沒遲到、沒早退,也沒抽煙。可是第二天煙癮上來了,欲求難控,坐立不安。於是他想:幹好工作一定要精神振作,這樣坐立不安怎麼行呢?這樣,他就取消了戒煙的決定,恢復了常態。第三天,他從工作中看到關鍵是提高效率,於是又想既然關鍵在於效率,那麼遲到早退就無關緊要了。於是第四天他就不再按時上班了。後來又因一些事不大隨意,就覺得公司工作沒有什麼前途,結果沒干到一個月就又辭職了。當然,後來他還是改掉了這個弱點,成為一位有成就的企業家。
  每條路都有拐彎處。人生路上的拐彎處,人人都會有,只不過有大有小、有久有暫不同罷了。這種情況的存在不可忽視。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這種不定的狀態,就會一事無成,久而久之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對生活失去興趣。所以要及時找出癥結,排除故障。從一般經驗上說,要成功一項事業,不僅要有信心,有艱苦奮鬥精神,同時還要有願意做這項事業的興趣,最好還要有濃厚的興趣,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並能持之以恆;且忌三心二意,動搖不定。要有強烈的成就慾望和實現目標的技能。沒有興趣和成就慾望,就不會產生奮鬥的激情和持續工作的內在力量。當然,在某種條件下,對工作沒有興趣而又不能改換工作,就要力求培養自己的職責精神,強化職業責任感和社會義務感,堅持做好工作。有些工作人們並不是從心裡願意幹的。在無興趣的情況下從事這類工作,除了被強迫者外,真正做好工作,堅持下去的,主要還是靠社會義務感、責任心,依靠自己的高尚人格和堅強的意志力。這些人的可敬可貴,正在於他們以高尚的人格,承擔著自己本來不感興趣的工作,並且兢兢業業,堅持不懈,作出優異的成績。
  其次,對工作能夠腳踏實地,專心致志,不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主要在於有明確的目的和目標。目的給人生道路定向,具體的目標則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先確定目標,然後心無旁鶩地逐步接近它,超越它。只有目的明確、目標確定,工作才能專心致志,集中力量,表現出克制舉棋不定、心神不安的頑強毅力。
  再次,要有強烈的求勝、成功慾望。慾望是一切行動的源泉,是人生必備的條件,也是支持人生的動力。沒有慾望,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堅持和成功,其人生也將變得空洞平淡、沒有人性的魅力。當然,人的慾望形形色色,其中不乏偏激、劣等的蠢欲。此類慾望對人生有害無益,應當壓抑和克制。克制蠢欲的最好辦法,就是以積極的、有益的慾望投入事業的追求。這種慾望越強,情緒就越高,意志就越堅定。強烈的慾望可以使人的能力發揮到極致,為事業的成功獻出一切。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人人都有。希望事業成功者,不妨根據成功因素的分析,自己作個問卷回答:
  你是否樹立了人生的理想目標?
  你是否制定了可行的達到目標的計劃?
  你是否盡量掌握了與達到目標有關的方法和知識?
  你是否有實現目標的信心?
  你是否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態?
  你是否善於團結同事,保持協調的關係?
  你是否善於影響別人幫助你完成任務?
  你是否能誠實、熱情地為他人和集體服務?
  你平時的工作有沒有計劃?
  你能不能保持盡量滿意的生活效率?
  你能不能吃苦耐勞,專心致志?
  你能不能經受挫折、打擊和失敗?
  你是不是安定了戀愛、家庭這些「後方」陣地?
  你能不能消除妨礙健康和工作的壞習慣?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