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認為,人們如果不能互助合作,不能與大自然成為一體,就無法生活。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結合,是我們生活的根本。如果想把這些關係與結合,靈活發展下去,必須以信仰和理解作為基礎,才能有更好的人生。換句話說,信仰與理解是人生的推進力,也是使它更有經濟性的原動力。要建立繁榮、和平與幸福,必須從各種角度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經濟性。如在消費時,必須有合乎經濟性的想法,而且我們本來也是這樣期望的,而在生產方面,則更要強調這一點。不管做任何事情,如果在大家的活動當中,沒有經濟性的意願,則無法帶來繁榮。因此深切體會理解和信仰這兩項,並且貫徹到底之後,才能使我們的活動非常效率化。
在與別人交涉一件事情時,是否相信、理解對方的話,在雙方的親密度和時間、勞力的花費上,會有很大的差別。如果互信,很快就會達成協議。
比方說,美國人說話,習慣在講一兩句話後就來個「OK」,這正反映出美國人的純真本質,容易信賴別人。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可說美國人對知識的理解較高,因此馬上就會表達意思。
松下認為如果對事物懷疑,還不如去相信,這樣,「收穫」會多一點。但是現在的情形是,好像不管對任何事情都先懷疑,這在我們日常生活態度中,已經非常普遍。和朋友談話,也懷疑會不會受騙,對於老師所說的話,更是懷疑,經常不以信賴的態度去看事物。當然有時太相信別人也會受騙的,但若受騙的人太相信對方時,會使得想騙他的人,在他的這種態度面前,也說不出謊話來,而立刻改變自己的行動。雖然基督教和佛教有很多的事情松下自認為不瞭解,但是他相信,宗教是以信徒的信心為基礎,一步一步前進,然後使人感謝神佛,最後進入信仰,而達到心悅誠服的皈依。不僅是宗教,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師徒、傭人之間,如果彼此更加信賴,事情就會順利開展,帶來良好的結果。假定一個生意人,開了一張支票,如果接收這張支票是因為這個生意人很老實,別人相信他,生意就能生效。如果因這個人無法信任,而不收他的票,一定要收現金,這樣,工作就很難開展,經濟活動也就受到阻礙,而無法圓滿。
從這些日常的小行為中可以推知,團體與團體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也是同樣的情況。
由此看來,信賴別人及信仰是很重要的,這是處世的基本心態。但是僅僅這樣,也無法解決事情。
就宗教來說,由於信仰,領略了宗教的真諦,體會了神的慈愛、佛的慈悲,而得到和平的人生,這種人很多。今日的精神文化,是以宗教為中心而擴大出來的,效果很大。但宗教是僅僅依靠信仰而得到一切的成果嗎?事實上不然,信仰往往也會陷入迷信。看看過去的歷史,例子很多,雖然想毫無猶豫地相信立足於真理的教理,但是很容易產生誤解,於是有所謂邪教產生,而令人陷入迷信。
所以僅僅信賴、信仰、還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成果。真正的信仰,還是需要更好的理解去判斷。
松下強調,提高信仰的同時,也要加深理解。
但是,理解儘管提高,如果心裡有很強烈的疑念,事情還是不容易執行的。
為了不使信賴、信仰錯誤,就必須將理解正確發揮。一旦丟掉了理解,就會進入迷信的狀態。同時如果光靠理解而沒有信仰的心,信念上會產生柔弱的缺點,而過於偏狹,將人類崇高的世界自行蒙蔽。
為了完全做到信與解,應該如何去做?松下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率直的心,這才是信與解發展的根本。正確的理解由於率直的心產生出來,信仰與信賴也由於率直的心而提高。例如做學問,如果意氣用事或心態偏差,就無法做好。要有寧靜如明鏡般的心,才能正確地判斷。至於信仰,更是如此。如果有了邪念,疑心只能更加深了。
心是率直的,就能提高信仰與理解,而且在任何場合中,能夠產生適切的信心。這樣,在日常起居中,或者在較大的工作或事件當中,就能夠不犯錯誤地順利成功。
我們經常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以及「人不能離群索居」。看看今天,小自家庭大至國家,人類莫不以各種方式聚集在一起,任何人都無法單獨過日子,而不與別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接觸。
人類是在地球上的自然條件達到一定狀態時,在世界各地形成的。雖然各地的氣候風土多少有差異,不過,所有的人類都帶著這個本質出現在世界上。
因此,當初在地球上的各地方,曾經形成很多小集團,我們通常稱作小部落,這種小部落是彼此獨立而存在於各地的。後來,部落和部落發現了彼此的存在。在這之前,一個部落裡,只有自己這一群人一起生活而已,而越過一座山,卻發現那裡也有別的部落、別的人。因為同樣是人,彼此就很和氣地溝通起來,兩個部落雖各有獨立性,但也有執手言歡的場合。
部落和部落之間存在著爭執、和解、和解後再爭執的情形。其間,無數分散的小部落就逐漸聯合,合併成一個大部落。有以和平的姿態合併的,也有借戰爭,由一方將他方以武力征服,或有的部落臣服附屬於其他的部落,使得部落逐漸擴大。人類的共同生活,便因此由小而逐漸發展至大的集團。而部落與部落之間互相通婚,下一代就有著相同的血緣,因而形成了民族。
但是,部落一旦變大,就沒有小部落那麼好統治了。因此,就必須運用智慧來處理各種事情,因而產生了合適的領導者,並建立了秩序。
這種秩序仍然有「力的秩序」和「精神性的秩序」之分。而力的秩序逐漸變成政治形式;精神性秩序則變成宗教形式了。
在這些形式下,人類逐漸進步,團體生活也慢慢提高了層次,不過,人類的本質在這期間並沒有改變,本質是永遠不會變的。而人類本著這個本質,產生了哲學家,並提出適合當時的哲理。
在這當中,文字被發明出來了。
人類發展的歷史,是先產生小王國,並產生各種宗教,再由力的秩序與精神性的秩序這兩大支柱,來維持發展團體生活,並一直延續下去。
要維持團體生活的秩序,治理國家,光靠權力是不夠的。因此,就出現了宗教的教義,來作為精神的支柱,並在其下行使權力。
兩千年前左右,西洋出現了耶穌基督,提倡以愛為中心的神之道,及人類應有的行為態度。這個學說在當時是劃時代的,產生共鳴的人固然很多,相反的,排斥、反對的人也不少,最後耶穌遭這些人的迫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但是,由於後來使徒們的努力,基督教的教義逐漸擴展至地中海沿岸諸國,最後終於變成羅馬帝國的國教,成為其精神支柱,並傳遍歐洲所有的國家。
亞洲方面,在耶穌基督出現之前五百年,印度就有釋迦牟尼,提出以悟道和慈悲為中心的教義。後來佛教傳到了印度各地及鄰近諸國。
另外,中國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小國互相稱霸,出現了諸子百家等各種學說,並運用於政治上,成了民族精神長久的規範。孔子、孟子的儒家,還有老子、莊子的道家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中東、近東方面,五千三百年前,阿拉伯有一位預言家穆罕默德,提倡人類在惟一的真神阿拉之前,沒有階級、貧富之分,人人一律平等。穆罕默德的學說,以土耳其和阿拉伯為中心,逐漸發展。
這個穆罕默德的學說,就叫作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佛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這種宗教和教義不會只在一個王國或一個地域,往往飄洋過海,逐漸往外擴展。因此,要將宗教細分的話,有幾百個教派,但大致可分成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及猶太教等。這些宗教遍佈全世界。
人類的團體生活,一直不斷地發生小國相爭或合併的情形,最後,終於形成大的國家。有時也有大國因各種理由,而分裂成幾個小國的情形。特別是通過武力統治的國家,最會發生這種情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地所發生的戰爭,很難有準確的統計。有學者計算出,最近四百年,每年平均有一次戰爭。也有人說,記錄在歷史上的戰爭,在這五千多年當中,高達一萬數千次。
由此可見,人類天生就賦有過團體生活的本性。而其團體生活的規模,是隨著時代逐漸擴大的,並以力和精神兩方面,來維持共同生活的秩序。力的秩序就成了政治;精神的秩序則是宗教。在政教合一的形式下,逐漸提高團體生活的水準。但是,另一方面,人類也一直不斷地爭執,並發動戰爭。
團體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呢?螞蟻和蜜蜂也是築一個巢,共同住在一起。魚類也是成群地游泳,像和猴子也是過著團體生活。由這個意義來看,人類和其他大多數動物的團體生活,並沒有什麼不同。
其實不然。在形式上都是過共同的生活,但是,只有人類是經常提高、發展其團體生活的水平。換句話說,是以更好的團體生活為目標。動物的團體生活,是因其本性而造成的,並不隨著時代而進步。蜜蜂現在也和幾萬年前一樣,築巢住在一起;猴子在幾萬年前,就和現在一樣成群地尋食了。由於本性使然,人類自始不斷地在發展團體生活,並以追求更好的團體為目標。因此也有了集合眾智、追求創意、維持良好團體生活秩序的政治及宗教,並由當初的小部落,發展至今日的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的大團體生活。
另一方面,人類被本身的利害得失及各種感情蒙蔽,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彼此相爭,給團體生活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目前的人類生活,由於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教育普及以及政治體制的建立,因而變得富裕舒適。可是這一切並不如預期的理想,在繁榮的表面之下,有著太多的隱憂。譬如說,人類的精神生活失去了調和,變得非常不平衡;學問、知識是進步了,彼此間的不信任感也增加了,爭執事端層出不窮,團體和團體、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對立與競爭,更是永不休止。
科技和經濟的進步,富裕的生活,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公害問題。過去,人們可以在碧藍的天空下、清澈的溪流旁,欣賞美麗的自然,感受海的雄壯、山的峻偉。而今,天空是灰煙瀰漫,河川更是渾濁污黑,自然景觀被破壞殆盡。人類一方面享受著表面的幸福,另一方面卻被不幸的陰影所籠罩。結果科學文明雖然進步,卻無法在協調融合的情況下,被有效運用。人類的團體生活在形式上雖是進步了,在本質方面,則一點兒也沒有改變;甚至還在重複著一百年前、一千年前、五千年前的爭執和不幸。
松下感到,人類雖然具有過團體生活及追求更好的團體生活的本性及使命,但是,對這些理想的本質,卻沒有充分地認識。同時也欠缺集合眾智,以改善團體生活的自覺,因此本當互相協助的,反而變成彼此相爭。換言之,不能充分自覺並認識人類的本質,不能把握正確的人生觀,乃是人類團體生活的最大致命傷。
如果只是依著現有的人生觀行事,那麼今後人類的生活,豈不是會一直重複著相同的錯誤嗎?因此,新人生觀的確立,順應更好的人類本質,乃是當務之急。人類今天已經面臨了這個新的轉換期,如果能本著這新的人生觀,去從事一切活動的話,就會逐漸產生協調融合的進步,過去的爭執及不幸,也將逐漸減少。如此,人類才能回歸到真正美好的團體生活。團體生活中各種活動的基本意義,在於提高團體生活,增進人類的幸福,而且這一切的活動,都必須順應人類的本質來進行,必須以上述的新人生觀為基礎來進步。
我們都知道,在人類的團體生活中,維持外在秩序的政治和維持精神秩序的宗教,是兩大支柱。此外,對人類而言,支撐團體生活物質所需的經濟活動,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能磨練、豐富人類情操的教育、學問、道德、藝術、思想等,也相當重要。
人類的團體生活,就是靠種種的活動來維持。這些活動,原本就能提高生活的品質,為人類帶來心物合一的協調與繁榮。宗教、政治能使團體生活更好,經濟、教育、科技、藝術、道德思想也是如此。並不是為了政治、經濟才有人類的,而是有了人類才產生政治、宗教、科技、教育和道德思想的。不論站在何種角度,提高團體生活是極其重要的。松下提請我們注意,要巧妙地調和各種差異,使之達到完美的境界。過去,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人們都是在進步方面付出較大的努力,而往往忽略了調和的重要性。即使各方面都達到了進步發展的地步,但在進步方面付出太多努力,往往也為現實生活帶來許多的問題,這樣一來,反而為社會帶來困擾。
因此,今後除了追求個別的進步外,必須更致力於彼此間的協調。有了這種努力,才可以活用人類本質,並帶來更高更好的團體生活。當然,要維持這種調和實在不易,必須大家同心協力。
松下的結論是:團體生活中一切的活動,完全是為了產生更好的團體生活。如果能站在這種基本的意義上,帶動各方面的進步,則一定會產生真正美好的活動力,借此帶來團體生活的發展,以達心物合一的繁榮、和平與幸福。
當大家極力謀求團體生活的提高與發展時,有一件事絕對不能忘記,那就是各個團體的傳統性與個性,也就是所謂的國民性、民族性,松下針對日本的傳統作了一番討論。人類的團體生活,在非常漫長的時間中逐漸發展,一百多個國家、民族的歷史,不用說,是各式各樣的,分別以不同的過程,達到今天的狀況,而在這種歷史過程中,每個國家、民族均培養出特有的傳統、個性,也就是所謂的國民性和民族性。而且,這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人類團體生活相當漫長的過程中,自然地產生、培育出來的傳統智慧的累積,因而也是不容易改變的,是相當強大的力量。
因此,每個國家、民族,必須充分地認識並且尊重自己的國民性和民族性。並以此為基礎,採擷他國的優點,來治理自己的國家。如果忘掉或輕視自己的國民性和民族性,只是一味地模仿他國,就會發生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不自然情形,也一定會引起混亂。採取他國優越的方法,並用新理論及新思想加以改革後,再實行於本國,是相當重要的。無論如何,都必須配合自己國家、民族的國民性和民族性來進行。
同時,這種國家民族的傳統、個性,也必須分別經過其他國家民族的國民認可。而且,不只是彼此認可這種傳統和個性,而且要互相尊重。更進一步地,要彼此互相運用,集合各國、各民族的智慧,以提高眾智。如果彼此輕視否定他國的國民性和民族性,要求別國採取和自己相同的生活形式和政治實體,就會給其他國家、民族帶來不幸,從而產生各種紛爭及戰爭。
當今世界,正呈現這種不好的情形,以致雖然文化進步、文明發達,但爭執和混亂卻不止息。
今天,「干涉內政」及「民族自決」等名詞常被提出,大家不喜歡內政被干涉,重視民族自決。但是,這種情況似乎是一廂情願的,並非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能做到。
松下認為,所謂國家民族的傳統、個性,就是為了產生更好的團體生活所不應忘記的本質,也就是出發點。為了國家能健全地發展,就要在其傳統個性上站穩腳跟,同時要經常吸收順應時代新潮流的種種觀念來治理國家。而且,各國家、各民族要相互尊重他國的國民性和民族性,進而集合國家、民族間的眾智,加以提高。至此,各個國家、民族,乃至於世界上所有人們協調的繁榮、和平與幸福,都會一一逐步實現的。
日本這個國家的傳統及民族性,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其中最特別的一項特質,是日本人很注重團隊精神,因而很自然地具有集合眾智的習慣。這種習慣,培養出大和民族特有的民族性。
日本自古就有「八百萬神」的傳說。據說日本有很多的神,而這些神一旦碰到什麼事情,就會聚集在一起討論作決定。現存最古老的日本史書「古事記」上,就描寫八百萬神聚集在天安河的河原,以天照大神為中心,交換眾議的情形。這雖然只是一則神話,但已充分反映了日本的民族性,能集合眾智,解決問題。
日本著名的聖德太子在「十七條憲法」當中的最後一條,也明載了「不可獨斷大事,必由眾人討論之」。另外象明治天皇的「五條誓文」的第一條也說「要大興會議,以公論決定萬機」。這都是集合眾智以作決定的傳統思想使然。
日本自很久以前,在各地設有很多鎮守地方的神社。當人們有事時,就到這裡來謁見神,或者定期去祭拜。這些神社當中,大都以天照大神為首,並供奉各種神明和歷代天皇。此外,也有供奉菅原道真的天滿宮,及供奉上山千信的上山神社,還有供奉豐臣秀吉的豐國神社、二宮尊德的二宮神社、佐倉宗五郎的佐倉神社以及吉田松蔭的松蔭神社等。把對當代有特殊貢獻的人以及愛國志士,當作神來祭拜的例子很多。不只是神社,祭祀各種佛或各行各業的祖師爺的佛寺,也不在少數。日本人民常藉著祭拜神佛,來提高自己的心性、端正自己的品性、豐富自己的情操,或者緬懷、感謝傑出先人的功德和遺跡,以作為自己的規範。這種習慣,在不知不覺當中自然而然地演變成一個風俗,代代相傳,成了日本的優良傳統。
日本人一向喜歡本著自己的傳統和民族性,來集合外來的智慧。過去日本的歷史上,有極多的事物是由海外引進來的。例如佛教、儒家思想和道德觀,以及漢字、政治結構和社會制度、美術工藝、科技文明等,都是在二千五百年的歷史過程中,陸續引進日本,藉以提高日本人民生活,並發展日本的文化。
日本人一直很善於站在日本的傳統,來活用外來的事物,而不只是一味地模仿。就拿佛教來說吧,歷代的日本天皇當中,自聖武天皇而下,篤信佛教的為數不少。可是,這畢竟是天皇個人的事,天皇並不在公開場合宣揚佛教,他還是秉持傳統,祭祀開國的皇祖皇宗的神靈,只是另外附帶地拜佛而已。人民當中也有很多佛教徒,不過他們還是把祖先的牌位,擺在佛壇的正中央,並且也照常去神社。日本就在傳統思想中,融入了佛教,使之成為適合日本人的佛教教義,並加以發展,使得佛教在日本開花結果。
儒教也是如此。日本也從漢字當中,發明出獨一無二的美麗假名。到了近代,更從西歐傳入科技及生產的方法。
日本的民族性,就是在這二千五百年當中,漸漸演變為一種既定的形式。即使在國家與國家的關係上,也一直建立在自己的傳統之上。因此今天的日本人,對於他們祖先所傳下來的事物仍然很重視。
如此,日本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了集合眾智的好習慣。無論在內政或外交上,都是極自然地進行著集合眾智,提高團體生活的事情,這就是日本的好傳統與好的民族性。
今天的日本人,必須確實自覺並認識這些優點,並站在這些好的傳統上,集合眾智,實現促進全世界調和與繁榮、和平、幸福的理想。
松下認為,只有自由、秩序與進步三足鼎立,群體生活才能平衡發展。
所謂人生之道,乃是促進團體生活進步發展之道。我們如果真的想追求更好的團體生活,並想實現這個理想的話,就必須正確認識人生之道,並在團體生活的各個方面努力實踐。但是,團體所涵蓋的層面很多。例如家庭就是一個團體,公司也是一個團體,整個社會、國家或全世界,也都是不同層面的團體。如果更廣泛地界定,很多國家聚成的世界、國際社會、人類社會等都是團體,宇宙也是一切萬物所組成的大團體。
如果要在團體生活上,求得更進步的發展,也就是希望每個大小不同的團體,都能分別進行其美好的團體生活,就得正確地實踐這個人生之道。
要進行這種以人生之道為根基的團體生活,要以什麼姿態具體地去實現呢?以國家為例,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分別擁有他們自己的文化和傳統,這些大都由先民們集合眾智演變而來的。人類和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具有可以集合各人智慧和體驗,以提升文明、文化,並將此應用於團體中,以求更好的生活的特性。因此今日世界各國,莫不以提高文明文化,促進國民共同幸福為首要目標。
當然,所謂的幸福,不單單是指物產豐盛、科技進步、人民生活舒適而已,同時也必須考慮精神方面的因素。提高人類本身的涵養,以滋潤團體生活,這種心物合一的真正文化國家,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因此,如果只是在經濟水平上下功夫,而不注重國民精神生活品質的提高,那麼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不能平衡發展,就根本無法創造幸福的人生。因此,要想實踐文化國家的理想,就必須確立下列三個基準,或者說是三根支柱,而且還必須力求此三個基準相互平衡。
第一是自由。亦即國家允許自由的存在,人們擁有自由的思想及活動。這是文明國家所不能欠缺的。
不論是人類、動物和一切萬物,在自由的環境中,才能得以自然發展,充分發揮其天分。人類的偉大本質,惟在自由的生活中,才能大大地發揮出來。當彼此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自由而無妨礙地融合調和,才會產生更正確、更強力的眾智和眾力。因此,從人生之道的立場看來,自由是文化國家的第一支柱。
但是在團體的生活中,每個個體的自由,必須以不妨礙其他萬物的自由為界限。由此所引伸出來的文化國家第二支柱,便是秩序。
大自然裡的一切萬物,是在調和當中,分別運用其特質而滋生發展的。因此有了自然的秩序和宇宙的秩序,一切萬物就可在既定的軌道中,生生不息。
同樣的,在人類的團體生活中,為了使各人的自由成為真正的自由,就必須有社會的秩序。舉個例子說,雖然人們被允許有充分的自由,可是如果各人任意而為,並影響到他人的話,就妨害到他人的自由,而團體生活的和諧,就會遭到破壞了。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每一個團體生活中的一分子,除了自由之外,還必須自覺到能真正保障個人自由的秩序之重要。
對人類的團體生活而言,秩序是相當重要的。沒有秩序的國家,絕不能稱為文化國家。因此,適切的秩序和自由,是同等重要的。
由人生之道引導出來的文化國家第三根支柱,是進步發展。實踐人生之道的理由,是建立更好的團體生活,以及建立調和共榮的世界。即使是個人,也同樣必須不斷地進步發展。建設更好的團體生活,使國民擁有更多的幸福,這才是國家的大使命。因此,國家與國民在心物雙方面,都能得到滋潤與發展,是文化國家所不可欠缺的另一要件。
也就是說,除了自由和秩序兩根支柱之外,還必須加入進步發展這個要件。影響國民生活最大的政治、經濟、教育、學術等,都必須在心物兩方面的種種領域中,不斷地創造、發展。如果有了真正的自由和高度的秩序,這個國家就有進步發展的希望了。這三者若能取得平衡,並逐步提升其層次的話,就可以建立以人生之道為根基的完美國家,亦即建立心物皆豐盛的真正文化國家。
當然,松下看到,在現實的團體生活、團體社會當中,要維護並提高真正自由、秩序及進步發展的形態並不容易。但是,為了幸福的未來,再怎麼困難,還是必須全力以赴。松下認為,以上所說的一切,並不只是適用於國家,家庭、學校、公司、團體等都可適用。要想建立更幸福的生活,真正實踐人生之道,自由、秩序與進步發展,三者缺一不可。松下還談到了人的本性問題,他指出,關於人的本性,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研究。佛教認為任何人本來就具有佛性,具有能成為佛的本質。在東方思想中,有性善與性惡說的對立。在西方思想中,也有把人看作是介於神與動物之間的存在的觀點,人在動物的本能與神的理性這二者之間掙扎搏鬥。以上的說法,對我們的修身都很有幫助,而且也把人的本質中的主要方面描繪出來了。但松下認為從根本上再深加思考,它們都僅講到部分的本質,人還有更為根本的本質。松下強調,人的本質具有產生無限繁榮、和平與幸福的力量。
因此,倘若能活用人的本質,無限的福祉自然會實現。就好像鑽石,看起來是一塊黑色的石頭,但因為具有鑽石的本質,因此它便愈磨愈發光。又如柿子的種子,在本質上有長成柿子的力量,若能使種子毫無妨礙地一直成長,自然就會長成柿樹,結出柿子。
松下認為,為了得到無限福祉,人必須能自覺大自然所給予自己的本質,並且加以活用。但我們往往只是依靠人有限的智慧,容易有偏頗及主觀的看法,往往把人的本質歪曲了。
為避免這些情況,還必須要有一顆純真的心靈,要培養不受任何影響的清澈、實在的心。否則,根本無法實現人本質上應有的繁榮、和平與幸福。
就每個人的一生而言,松下認為,必須好好活用每天日新又新的真理,也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接近真理。若不是這樣,只是一再重複昨天,而沒有任何進步。為了能過上日新又新的生活,就應該有更多的疑惑和問題。要時常問自己「僅僅這樣就行了嗎?」一定要帶著這樣的疑問,努力發掘生活中隱藏的真理。只有抱著這種積極的心態,才會使個人的生活真正地進步。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天分,正如梅花、櫻花、桃花各有不同的姿容、不同的香氣一樣;而當這些花都發揮各自的特質,爭奇鬥艷的時候,大自然就顯得更美、更豐潤,更何況是人。有多少億人,就有多少億種不同的天分,若都能一一得以發揮,再互相融合起來,就能達到真正是無限的豐裕福祉。
社會生活和個人行為需要一些道德規則加以維持,松下看到了這一點。他提出了「大義」的規則。「大義」就是「最重要的道義」。據中庸的解釋:「義者,誼也。」誼的意思,是事理得宜。如此看來,「義」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待人處世樣樣合宜,順乎天道,不超出於規矩倫常。在四書五經中最常強調的,就是天、地、君、親、師的倫常關係。說為人之父的,要有為父之義;為人之子的,要有為子之義;為人之君的,要有仁君之義;為人之臣的,要有忠臣之義。這些君臣父子之義當中,一般是以君臣之義為首為先,所謂「大義滅親」中的大義,指的就是君臣之義。在古代,這是最被看重的。
「大義」淵源於中國,而後才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國民道德的一大支柱。松下提出了他對「大義」的理解。他認為,「大義就是遵從宇宙的秩序」。換句話說,「宇宙的秩序,就是真理的表現。而遵從這真理去生活,由此產生繁榮,便是大義」。
因此,順應宇宙的秩序,便是合乎創造我們人類宇宙根源力量的意旨。同時,作為一個人來說,貫徹大義之道,才能實現繁榮。
松下認為,成為基本秩序的宇宙秩序,就是真理。宇宙的秩序是真理的表現,是由真理展開出來的,因此,順從宇宙的秩序,也就是遵從真理。假定現在把這個真理加以象徵化,而呼之為「神」,那麼,神就是宇宙秩序的根源,而順從神,也就是順從大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