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松下幸之助為人之道

雲台書屋

三 善待世間萬物

  松下認為,人生觀為「知」,人生之道為「行」。走向以新人生觀為基礎的人生之道,才能活用人類、萬物的價值。人類的要求,因人、因國或因時代的不同,而顯出不同的形態。雖然形形色色,不過概略地說,對繁榮、和平與幸福的渴求,是人類普遍的願望。因此,人類為了實現這個願望,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以不同的方式,做了各種的努力。由於這些努力,文明進步了,人類的繁榮與幸福自是不在話下。但是,在幾千年、幾萬年的漫長歲月中,儘管這些努力產生了上述的成果,而另一方面,個人與個人、團體與團體,仍像以往有無數爭端,為彼此帶來了混亂和不幸。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以繁榮、和平與幸福為目標的人類,下了這麼多的功夫,為什麼不能獲得充分的報償呢?如果這原本就是人類的本質,也就是所謂的「宿命」,那麼下再多的功夫也是徒然的。松下指出,事實上是因為人類不能正確地辨別自己的本質,也不能本著這個根基去思考、行事的緣故。如果能明確地指出人類的基本理念及正確人生觀,再以此為基準,反映在種種活動上,則可實現比過去更美好的團體生活。因此,如果我們期待今後有更調和、更具有發展性的團體生活,一定要正確地發掘人類的本質。
  為了思考人類的基本問題,松下提倡「新人生觀」,並努力不讓過去的一些通俗想法來影響我們對人類本質的看法。松下認為,人類能成為萬物之主,統領不斷生成發展的宇宙,並且有支配運用萬物的偉大權能,這都是與生俱來的天命。具有這種優異天賦的人類,必須站在新人生觀的立場上,逐步發揮集合眾智的偉大本質,創造心物合一的團體生活,這就是我們人類長久的使命。
  人類進行團體生活有各種方法。如果能夠以最好的行動,來反映人類本質,一定可以提高真正調和的團體生活。只要找出這條道路,就可以順利發揮人類偉大的本質,進而達成人類長久的使命。這裡所說的道路,松下認為就是他所要追尋的「人生之道」。
  當然,人類共同生活的範圍非常廣大,包含了各種活動。因此,如果要對各種人生之道作整體的瞭解,可以從各種各樣不同的活動著手。但是,松下認為,這些並不是重點,此刻他所關心的,是新人生的理念。
  也就是說,這種人生之道的理念,若能表達出來的話,則政治也好,經濟或教育也好,凡是在現實團體中的一切活動,都可通過它們能否反映這種人生之道,來判定其是非了。其實,人類的老祖宗早在宗教、道德、哲學、思想等方面揭示出人類應具備的生活方式及應走的方向,而且在歷史上,也曾在人類生活中創造過相當高的成就。因此,今後我們仍應相互勉勵,以實踐古聖先賢所教誨的人生之道。但是,此刻松下所倡導的,是參考古人的教誨及思想,再本著新的人生觀,來思考「萬物之靈」所應走的路程,也就是思考每個人、每個團體、每個國家,要如何運用王者的本質,來支配萬物,以實現心物合一的理想生活。這也就是新人生的道路。
  那麼,要到什麼地方,才能追求以人類本質為根基的人生之道呢?其途徑還是要正確地自覺人類「萬物之正」的本質,也就是人類彼此要有「王者」的意識,以自己的見解來思考,就能找到正確的人生之道。具有王者本質的人類,必須基於這種本質,彼此相待,並且重視應該如何對待萬物的想法,人生之道就會逐漸由此產生出來了。
  例如,當思考諸如人類如何溝通,以適應團體活動,或者團體與團體、國家與國家之間如何相處才好等問題時,如果彼此都站在王者的見解上,則可以表現出合適的態度與判斷。而王者所應維持的秩序及交往,就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了。
  松下認為,如果人類對一切萬物,也能本著王者的意識,正確地加以支配運用的話,則人類所應走的道路也會變得很清楚。比如說各種動物、植物、礦物等自然資源以及所有的自然現象和其衍生物,人類都能站在「萬物之靈」的意識上去活用,那麼能夠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思維,就會自然產生了。沒有所謂無價值、無用的東西,一切都是活生生的,都有助於人類的團體生活。更明確地說,政治、經濟以及教育等,人類團體生活中的各種活動以及個人日常生活的方法和工作的進行方式等,也都能適當地進展,各種錯誤也會逐漸減少。此刻,人生之道不但成了人類一切活動與團體生活的基礎,同時也成了判定是非的根本基準。
  人類必須積極地追求,並找出實踐的方法,促使人和物都能在協調融合的環境中生存,這樣,就能漸漸地為團體生活帶來更好的推動力。同時,這也是根本改變今日世界貧困、爭執等混亂情勢的一大開端。
  松下聲明:基於新人生觀的人生之道,是真正活用人類的價值,同時也是真正運用萬物價值之道。
  松下指出,如同養牛養馬要瞭解、順應它的習性才能養得肥肥壯壯一樣,人的培養也是如此。
  以新人生觀為基礎的人生之道,即身為萬物之王的人類所應遵循之道,其中最重要的,是肯定一切的人與物。也就是說,人生之道是站在世上一切萬物皆有其天賦使命、特質及意義的基本觀點上,承認人類以及一切天地萬物的存在。換言之,就是不否定、不排除任何事物的存在。
  人類具有各種各樣的特質,它們必須完全被人們所認同。譬如說人類有愛人的好德性,也有憎恨他人的弱點;想努力向上,是人類好的一面,但是逃避困難、趨近安逸也是人類的共同心態。從廣泛的意義上說,人類本性中包含的層面非常之多。雖然人也像神那樣具有好的一面,但同時也具有象野獸般頑劣的一面,這才是人類的真面目。人類雖然是王者,但分析其內涵,也可發現各種缺點。直窺人類的真貌,承認人類優秀的一面所顯示出的王者風範,這是相當重要的。舉例來說,如果想把牛馬飼養得很好,首先必須確知其特質。也就是要正確地認識牛馬具有什麼習性,喜歡什麼樣的環境等。我們必須直接承認它們的特性,並想出最適當的飼養方法來,這才能善待牛馬,使它們自然成長。
  與此相似,人類過團體生活時,也是如此。如果不先弄清楚本身的特質,或被自己的情感所蒙蔽,以致無視或輕忽這種特質,結果不但自己受苦,也損害了團體生活。例如,人類的慾望,有時固然會朝不好的方向前進,但如果無視這是與生俱來的本性,而完全將其壓抑,採取強制政策,這麼一來,人們一定會感到非常的不舒暢,反而會導致犯罪人口的增多,因而擾亂了團體生活的秩序。事實上,美國在訂立了所謂的禁酒法之後,人們就非法賣酒,反而滋生了許多事端。所以,不受任何事物蒙蔽,直接認清人類的本性與特質,是不可輕視的。
  但如果由另一個角度來看擁有這種共通特質的人類,展現出來的面貌卻又互不相同。但即使種族膚色有不同,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承認各種族類的人們,都有權聚在一起過團體生活,而且任何人都是這個大團體的一員。
  松下覺得世上存在各式各樣的人種是一件極美好的事,因為這些個性及天分互異的人們,可以互相取長補短,使得團體生活的內容更豐富、更具發展性。反之,如果團體中的成員都完全相同,沒會麼好壞的區別,要使團體產生調和性的發展就很難了。因此,各種各類的人們要彼此認可對方,是相當重要的。
  不只是人類如此,一切萬物也是。例如,山野中有各種草木和花朵,也有各種鳥類和野獸。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些事物存在的價值,並相信有了各式各樣的花草鳥獸,才使得自然山野有豐富的景觀。這個大自然、大宇宙,就是靠這種共存的關係而生成發展的。這是自然的法則,而人類生存在這大自然中,所以也要順應自然的法則。
  但在現實中,人類並未完全站在這個基本觀念上行事。也就是說,人類不但沒有充分認識這個世界,反而被自己的情感、利害、得失、慾望等蒙蔽。
  當然,人類有好惡之心,這是與生俱來的,其存在就是極其自然的。可是,一旦被自己的情感蒙蔽時,往往會以自己為本位,而產生排斥他人的心態。當然,這個世界本來是由各式各樣的人與物組成的,但若為了堅持自己的想法及喜好,而去壓迫或傷害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或物,那就太不應該了。大家不妨以開闊的胸襟來看今日世界,人類之間由於思想、種族、宗教等不同,對立的情形也很常見,由於這些對立,造成的精神、物質方面的損失,是無可計量的。
  這種情形有一個非常顯著的例子,那就是希特勒的納粹主義。在這種主義下,日耳曼民族產生了過分唯我獨尊的心態,因而不斷吞併、侵略他國,大量殘殺猶太人,最後自己民族也遭大難。這不只危害到自己的國家,更為全世界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創痛與損失。
  松下指出,不同種族的人類應該互相尊重,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則存在於今日人類社會的爭端和仇恨,大半都可獲得解決了。
  整個人類和自然界是一個和諧的整體,所以,松下認為,無論對人對物,如果一味以這個不行,那個不能的排斥態度來衡量的話,就無法充分運用所有的特質了。不論人或一切萬物,都是順著自然法則及天賦使命而存在。因此,所謂人生之道,應該是從對一切萬物的認知及其價值的肯定開始。當然這絕不是意味著萬物都完善無缺,就好比月亮有陰晴圓缺,四季的運行也有繁茂、枯黃一樣,人生也有運勢的起伏,我們除了相信這是天命外,也應當思考出適當的應付之道,創造更積極、更美好的人生,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
  人類社會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使是最安樂的國度,也難免出現混亂與爭執的情形。我們雖然不否認這是自然的現象,但並不意味著這種現象有存在的價值。因此,除了冷靜地承認這個不好的社會可能會發生各種不良現象之外,還必須研究這是為何發生的,並且思考改進的對策。
  在化學物質中,氰酸鉀拿來作為殺人的工具,就是毒素;如果用於工業,它就是化學原料。據此,松下提出了善用萬物的觀點。
  他認為,人生之道最重要的是正確地認識萬物並加以善用。要善待一切人類萬物,必須先認清其所賦有的特質與特性。但是,光是認知還是不行,還得實際採取適合其特性、特質的行動。亦即,必須思考出使萬物成為萬物、人類成為人類的具體對策,這是人生之道的另一個要點。惟有如此,才能靈活運用萬物的特質,使團體生活的內容更充實、更協調。身為王者的人類,每個人各賦有不同的特質,這樣的特質必須充分予以發揮,而又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彼此作適當的配合,這樣,優秀的素質才不至被埋沒,才能適材而用,真正有益於團體。
  在今日生活中,人類彼此的交往,是以能活用所有的人為目標,這是很重要的。將適當的人才置於適當的場所,彼此相互動用各人所具有的天分。所謂尋找彼此的位置,並不是要產生所謂的上下、貴賤之別,而是讓所有的王者們都分別處於最適合自己的場所,並能分別生動活潑地生活,在本質上平等相待、平等互相運用。所謂人生之道就是如此,而且也不得不如此。
  團體和團體、國與國之間也應如此。善於運用彼此的特性,各有所需,追求共存共榮;在調和當中,力求彼此間的發展,這才是人生之道。
  但在現實中,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思想宗教觀念都不相同,每當遇到有關國家利益的場合,大多無法配合得很好,因而產生對立衝突,最後引起戰爭,就像人類的宿命一樣,這樣的情況反覆出來。過去的人類歷史中,有持續一百年的戰爭,而近來的越南戰爭或中東戰爭,以及塞浦路斯和愛爾蘭戰爭,至今仍不停地有流血事端發生,彼此間的憎恨一直無法消塗。松下指出,這都是人類沒有找到必須追求共存共榮的人生之道所引起的不幸。人類理應坦承因國情、民族不同,人們觀念及利害關係也不同的事實。但儘管如此,我們不能束手無策地任憑對立與衝突事件發生,而是要努力謀求共同的生存之道。如果能徹底實踐人生之道,絕不會有反覆發生戰爭的情形。如果大家都能在和平中共存,無論自己或對方,都能得到發展與進步,這真是最完善不過的事情了。因此,遵守人生之道的基本精神,並力行實踐,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不只是人與人之間,即使是面對大自然及社會上的所有一切,也是同樣的道理。就算是飼養牛、馬等時,也要考慮如何處置對待它們,才能使它們充分發揮其天分,並對人類生活有所助益,對所有的動物如此,對草木等植物也是如此。甚至對於自然的土地、水等,不論是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或地下資源和礦產,或自然的理法,或自然的現象等,所有人類可以利用來製造出各種產物以及社會的結構、學問及思想等一切,也必須作出適切的處置,使其在調和之中,加以活用,並且對團體生活產生幫助。
  因此,人生之道的第二個要點,是要正確、妥善地運用萬事萬物天賦的使命及特質。我們觀察大自然的運動就可以明白,所謂的自然理法,是運用萬物,在調和當中使其生成發展的。人生之道也是一樣。順著這些自然理法,使一切事物適得其所,並互相利用。換言之,就是要追求彼此共存共榮的調和之道。
  如果萬事萬物都能順應自然理法,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能減少摩擦與抵抗,以達自然順利的境地,生成發展的根基自然就在其中了。因此,人類首先必須承認萬物的存在價值。其次,必須用正確的方式對待,使之能充分發揮特質,而達到最有效地運用。這是順應自然理法的生存方式,我們必須從團體生活的各方面去思考、去運用、去實踐,就可以帶來現實生活的進步與發展。
  松下在上面提出一個特殊的概念,即處置,他認為,這是對於人類萬物的處理方式。因此,要實踐處置,就是人類本著彼此的見解,來思考彼此生活所應採取的態度和所應進行的一切。也就是說,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如何進行等問題,都必須在人生之道上扎根,來適當地進行。換言之,最重要的是,在人類生活及活動各方面,也必須持有「所有這些處置,都必須本著人生之道的理念,來適當地進行」這種意識。本著這種意識來活動時,經常可以產生適當的處置方法,也可以順利地實踐下去。
  松下說,大家若能以這樣的心態去面對自然界及社會的一切事物,不但對原本是好的事物有所助益,即使是不好的,甚至被稱為惡的,也都可以善加運用,而成就大事。當然,只是一味地努力就可以完全消除世上的所有惡嗎?松下認為是相當困難的。看看過去的歷史,人類曾做了各種寶貴的努力,想消除人類生活中所產生的惡,可是,所謂的惡卻又改變姿態、改變形式地反覆出現。今後也不會有惡完全消失的情形。因此,所謂惡,是人類生活的一個要素,要使其完全消失殆儘是不可能的。
  那麼,既然惡是絕對不會消失的,我們就應當一方面在使其盡量減少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應當好好認清惡的力量和惡的活動,再將它運用於彼此的團體生活中。也就是說,直接承認這種惡的存在,並思考對付這種惡的方法。例如,氰酸鉀是劇毒,使用不當可使人致死,如果直接拿來使用,就是行惡了;但是,將它運用於工業上,發揮它特有的性能,那就不成為惡了。因此,如果能把惡人以及有犯罪傾向的人,依其性格、能力及專長,安插在適當的位置上,使之各得其所,充分發揮特長,這對整個團體將會有很大的助益。
  以往,我們通常把事物分成善、惡兩種類別,可是如果站在人生之道來考慮的話,就沒有這種區別了。凡事一視同仁,對之作出正確的認識和處理,就可在團體生活中發揮正面的影響力。
  所以坦率承認一切事物的好壞,在調和其天賦的特質上,適當地運用,這才是人生之道的真正本義。而去實踐這種萬物之道,這是身為王者的人類,所共有的尊貴責任與義務。松下進一步指出,常懷感謝之心,集合眾智,兩者相互配合,才是實踐人生之道的要點。
  松下所說的人生之道,是承認世間存在的一切事務,並且適當地對待和運用。人生之道的基本理念和想法就在此。因此,人生之道的理念,必須具體地表現並實踐於現實的各種團體生活上。但是,要實踐人生之道,使之正確而順利地進行,松下提出了必須考慮的幾個要點。
  首先是禮教的精神。對一切事物要存有感謝和喜悅的心,並且要將這種心意表現出來。人類的團體生活,是各種事物集體創作而成的,當自己能正確認知這一切時,就會自然而然地對所有事物湧現感謝和報恩的念頭,並顯露出尊敬的態度,這才是所謂的人類。這一點和宗教家所說的「慈悲」和「愛」、「謙虛」和「寬容」是相通的,必須謹記在心。尤其當大家要以王者身份,朝真正的人生之道邁進時,這個禮教的精神,更是極為重要的。
  其實,禮教可由人類生活的各層面來加以思考。例如,當我們想到陽光、空氣和火、水、土等等自然資源是人類團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時,就會懷著感恩的心情來運用其價值了。抱著這種態度,一定可以逐漸發揮人類天賦的王者特質了。
  還有,人類經營代代相傳,繼承了心物二者的各種社會性遺產,而將今日的生活構築其上。因此,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對於這種心物兩面的遺產,除了以感謝的心來繼承之外,還必須以代代祖先所遺留下來的思想基礎,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並不斷地加以創新擴展,並且把這些思想再傳給後代子孫。
  人類是習於群居的,由於過著團體生活,就會彼此配合運用智慧和力量,而使今日社會逐漸進步發展。每個人也在精神性和社會性的結合之下,得以過上相當和平富裕的生活。當我們想到這些事情,就應該懷著感謝的心,愛我們的鄰人並與之和睦相處,這是支撐人生之道、並推進人生之道的力量。同時,藉著這個禮的實踐,人生之道就在平和當中逐漸提高層次了。
  同時,在人生之道中,另外還有一項和禮教精神同等重要,那就是,一定要集眾智來行人生之道。
  集合眾智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松下在前面已多番論述,我們對此都已經有了深刻的瞭解。松下指出,大家只有集合眾智,並活用之,以提高彼此的判斷力,並辨明是非善惡,認清事實,方能正確地步上人生之道。每個人的智慧和經驗固然有限,不過,藉著超越個人的群體智慧,它所衍生出來的正確想法,才可以使團體步上最適切的人生之道。
  松下認為,這種集合眾智來支撐人生之道的方式,必須以學術為基石。
  不用說,今日的學術領域和從前相比,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且較從前更深入和擴大。繼承歷史的文化積澱,又融入新的東西進去,如此循環進展,才有了今日的學術水準。這就是說,所謂學識的進步,仍脫離不了眾智的累積模式。
  提高每一個人的智慧和知識,有助於眾智的提升,而這種眾智的提升,就會在人生之道的決策上,表現出正確的判斷力。
  人類團體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就是藉著學問的扎根而更深入、更有意義。換言之,為了使人生之道發揮真正的價值,就必須在學術領域上,作更深入、更廣泛的研究。同時,正確的學問研究方向,也必須本著人生之道的基本理念來進行。藉著學術的潮流,來帶動群眾生活的水準,增進個體的智慧,提高知識領域,進而提升眾智,反過來又能帶動更高深的學術研究。在這種互為因果的循環當中,人生之道的實行過程會更適切,並且與人類團體生活的調和發展,緊密地相連。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人生之道,是本著禮教的精神和發揮眾智的原則,走上更正確、更圓滿、更豐盛的人生道路。因此,在團體生活的諸活動中,有效地辨別和掌握這種方向,是極為重要的。由此,我們將會發現人類偉大使命的過程,是以真正可喜、可盼的姿態,一步步地出現;而萬物共存共榮的姿態,就可以逐漸展現在團體生活的每一層面了。松下告誡我們,觀察前人走過的足跡,我們可以知道哪條路不能再走一次。
  人生之道是團體生活中一切活動的基本,所有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不論經營公司和商店,甚至學校教育以及國家的治理,都應站在人生之道的想法上來行事。如此方可創造更理想的人生,帶來經濟上的成果,制定良好的教育制度,使國家安定發展。
  因此,人生之道也可說是人類行事的準則。
  今天,是非善惡的判斷實在形形色色,因人而異。因此,在人類的活動當中,能夠確認一條正確無誤的道路而勇往直前的,實在很少。大多數人都欠缺正確的判斷和實踐能力,如果能將人生之道做為人類所有活動的基準,並且用來判斷古代祖先行為的好壞,那麼我們將會給後人留下一條可行的活動方向。
  從這個意義來看,向每一個人灌輸人生之道的理念,並促使他們進行實踐,是相當重要的。實際上,松下相信,只要人生之道的思想,能夠逐漸滲入人類全體的生活,就能創造更好的團體生活了。
  因此,人生之道經由全體人類來實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特別是對居於領導地位的人來說,更是必要的。
  觀察過去的歷史,所謂賢明的領導者,大都能遵從人生之道來行事。在他們的領導之下,不論社會風氣或人們的生活,都是安定而美好的。當然,這些領導者在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就是人生之道,但是,他們以自己的智慧,正確地把握人生,並藉著眾人的智慧行事,因此,在無意中也步上人生之道。
  例如,創造日本最早的憲法「十七條憲法」的聖德太子,就是站在人生之道理念的基礎上,來治理百姓的典型。十七條憲法裡,包含很多佛教和儒家的思想。事實上,聖德太子本身對佛教的教義很熟悉,對儒家的思想也有很深刻的瞭解。他選擇了適合日本傳統和國情的部分,來創造憲法。
  十七條憲法的第一條是:「以和為貴,無忤逆,乃能成宗族,人群聚以為黨。……」所謂的「人群聚以為黨」,就是人如果聚集在一起的話,自然就會形成團體、黨派,這就是人類的一個本性,也是現實的世態。我們都知道,不論好壞,人類有結群的本性,這是我們今日必須承認的事實。這使我們不得不承認聖德太子的賢明。
  今天的政治圈裡,由於發生黨派的紛爭,而搞亂了全體的調和,這是很不好的現象。但是,如果建立派系是人類的一個本性,若要勉強將之消除,反而會造成弊害。到了這個時候,所需要的,就是「以和為貴」的精神了。
  松下又舉一個例子,是關於豐臣秀吉和明智光秀的故事。當時,這兩人都是平定天下的織田信長麾下的得力大將,都是相當優秀的人物,並因此而受到信長的重用。可是,後來光秀因為看不慣信長的粗暴,因此在本能寺把主君信長殺了。但是秀吉卻認同信長的一切優、缺點,並以適切的態度對待他,最後秀吉誅討光秀,替主君報仇,終於獲得了天下。這兩人的結局差異甚大,也許可以說是兩個人的命運不同使然。不過仔細分析,就可發現,秀吉是順應人生之道行事,而光秀的行為就有偏差了。
  松下總結道,不論是聖德太子也好,豐臣秀吉也好,他們的想法和行動,都是順應人類的本質,這和我們所說的人生之道的理念相吻合。我們相信,惟有順應天道,方能享有厚福。這可當做今日人類行為的一面鏡子。
  然而儘管如此,今日的社會,絕稱不上是處於好的狀態,而且還充滿混亂和對立。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今天的我們,不能很清楚地活用祖先優異的人類本性及其豐功偉績呢?松下認為,原因有很多,不過,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判定過去業績的基準不明確。換言之,就是缺乏成為這個基準的人生之道。因為沒有這種人生之道,各人都分別站在自己的主觀立場上,強烈地批判過去的人物及業績。
  不只是批判過去的人物和歷史而已,在價值觀多樣化的今日,每個人對於什麼樣的人是優秀的指導者,什麼樣的政治、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經營是好的,也各有各的評價。因為在政治、經濟、教育及其他一切人類的活動上,沒有明確的指針,故不能正確地判斷及實行。更進一步地說,今後人類的團體生活,應該如何進行下去比較好,對將來的看法,對未來社會的想法,還有應如何步上人生旅程等問題,都因各自沒有明確的理念而產生相當的差異。
  因此,人生之道的重要性即在此。人生之道如果清楚明確的話,就成為過去、現在、未來人類諸活動的指針,也能在各種事物上,成為評價的基準。我們常聽到「這個人的業績是相當優異的,因為符合了人生之道」,或「這種政治從人生之道看來,多少有點問題,必須這麼做」的說法,就可以很清楚的發現人生之道對於人類活動的重大意義。
  在人類的歷史當中,最悲慘的莫過於戰爭了。戰爭不是地震或洪水等天災,而是人類自己招惹來的,無論勝敗,都會導致人類寶貴生命及財產的嚴重損害。特別是在科學文明發達,新武器逐漸發現的現代,戰爭所帶來的損害,更是無法估量。因此妥善處置國際關係,避免戰事,維持和平,是當前政治外交的重要課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就是因為不能體認人生之道,不能實踐、調和共榮的人生目標,完全站在本國權益的立場發動戰爭,因此落得大敗的不幸下場。當然,戰爭的背景是非常複雜的。但無論如何,為了避免人類再度受到戰爭的殘害,國與國之間的溝通,是全人類必須共同努力的目標。因此,平等對待萬人萬物,活用一切人生之道的理念,要超越國家、超越人種、超越時代,使個人以及團體都能理解,並去實踐,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松下指出,人類為了發揮王者的偉大本質,以實現更完善的共同生活,就必須將人生之道廣泛地實踐於人類生活及諸活動之中。實踐人生之道的人類,首先對於人類以外的萬象,要有適度的瞭解。
  在浩瀚宇宙中,存在著大自然的理法。不論天體的運行、氣候的變化、生物的衍行,以至於能源的活動和微粒子的世界,都有其各自的動態,這是因為自然的法則無所不在的緣故。簡單地說,存在於宇宙及大自然的一切萬物,能夠不斷地生成發展,莫不歸功於自然法則的運行。
  人類不得不承認大自然的偉大與無所不在,並本分地順應大自然的法則,以謀求團體生活的進步。這種正確面對自然法則的態度,才是人生之道的實踐。正確地認識大自然的動態,以求積極地促進團體生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早在太古時代,人類就已經懂得將這種自然動態下的萬物,巧妙地活用到實際生活上了。從利用火的特性來炊事,利用流水來洗濯物品,利用石、木製造工具或住所,利用動植物來做糧食或衣服等等開始,就足以證明人類對於自己周圍的東西,下過功夫。像這種順應各種存在於自然界的萬物征性,來加以運用,以促進團體生活的發展,是每個時代、每個種族的人類共同的情形。
  今天,在農業、林業、畜牧業、水產業、礦業等各方面,都存在著產業活動與經濟活動,這都是人類有效運用萬物所作的努力。因此,這一切活動,都可以認為是實踐人生之道的重要一環。
  而為了進行這些產業活動和經濟活動,伴隨著自然的萬物本質而來的,是和這些活動相關的科學。當今的物理學、生物學或化學等自然科學的進步發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們和社會科學、精神科學等,對於團體生活的進步與發展,大有助益。
  人類由於瞭解了自然的法則和特性,就可以用自己的雙手來改變自然的形態,以創造新的物質,改善人類的團體生活。這種人類創造開發出來的文明利器,在我們四周到處存在著,並且隨著文明及文化的進展,逐漸增多。這就是人類具有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優異本質。
  可是,真理的被接受和文明的進展,並不是經常順利地進行著的。在其演進過程中,時常會發生無法預期的問題。例如:在非常有用的藥物或工業原料中,我們發現存在著新的毒性,而環境污染等公害,也伴隨著產業活動的進步而來。這些問題,給團體生活帶來非常大的震驚以及危害。因此在對新事物的研究開發上,必須相當慎重。
  不過,無論從哪一種方面來看,不斷地向前看是必需的。一次的失敗雖然帶來很多的麻煩,但只要反省改善,今後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就行了,千萬不能因噎廢食,消極地把過去的成果完全否定掉。
  在過去,有很多人因食用有毒的河豚而喪命,因此大家都說河豚很可怕,不能吃。可是,仍然有很多人,還是不斷地研究安全食用河豚的方法,最後終於發明了去除毒性的方法,今日人們才可以安心食用可口的河豚。其中當然經過了很多失敗的體驗,但人們不失望,一直追求解決的方法。人生之道也就是這樣,真確地認識一切自然萬物的特性,並時時不忘追求更好的運用之道。
  因此,在追求真理的階段,在文明文化進步的過程中,不能害怕失敗。每一個事物,都可能相對存在著正面與反面的作用。認清這些事實,找出一條最有效的行進之道,就是實踐人生之道了。
  松下認為,人類與自然萬物間,相互對待的方式是如此,人類與人類間的相交,也該是如此,大至國家和國家、民族和民族之交往,以及團體和團體、個人和個人,甚至個人和團體之交往等各種場合,都應本著人生之道的基本原則。人類雖然具有王者的意識,但仍然必須謙虛地看清對方的特質與特性,並以適當的方式,在調和當中共存共榮。即使一個人或一個團體,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因此,所有的人都要配合團體的需求,共同追求群體的幸福。把這種觀念嵌入所有的人類關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當然,人類對於共同生活所遵循的理法,需要有正確的瞭解和應用。特別是提高人類精神的各種學問和宗教,以及社會活動等,都必須對團體生活的進步發展有所助益。因此個人站在個人的立場,團體站在團體的立場,彼此不排斥對方,追求對彼此都有益的生存方式,以實現人類理想的生活。拿國家的情形來說,政治家要確立以人生之道為根基的政治理念,必須先制訂憲法,如此,人生之道才能成為政治理念以及各種制度的基本,並為所有法律條文及行政者所遵循。在團體之間與個人當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每個人、每個團體本著人生之道去思考、去行動的話,彼此就能承認對方的優點,並能合作活用了。如此一來,人類便能在調和當中,互相信賴,追求更完善、更美好的團體生活了。
  我們大多是以自己的生活習慣、常識和信條等為根基,來判斷事物或採取行動的。現在,我們應該把所具有的習慣、常識、信條等,拿來對照人生之道,看看是否真可以活用自己、活用人類以及活用萬物。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充分理解人生之道,並依循此道來思考、來行事,這可說是個人的意識革命。儘管實行起來相當困難,然而,這卻是人類所應走的道路。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