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松下幸之助經營之道

雲台書屋

三 讓資金萬能的技巧

  引進的資金不是私人的財產,要全部投入事業。
  經營事業,當然需要追求利益,至於私益與公益的關係應該怎樣去想呢?一項事業如果是必要的,社會對它就有所要求,希望它越發展越大,也就是要求的更多,因此就需要資金。這些資金的籌措有兩種:一是以利益的型態籌措;二是以借貸型態籌措。如以借貸型態來籌措資金,不能認為是健全的經營,所以應該以利益型態來籌措資金。本質上,因為這個公司所做的工作對我們有效果,所以我們希望它能再擴大。擴大便要資金,所以以利益的型態提供資金;因此,本質上不能把這錢當作是自己的。公司為了增加生產需要資金,這資金是以利益的型態由他人提供,所以本質上應該認清在事業不做的時候,資金是該還給人家的。
  松下先生認為這種想法是能夠成立的,事業不做就不需要資金,自己能溫飽就可以了。要做事業才要資金,所以集來的資金不能視為私人之物,要全部投入事業、擴大事業,使之能貢獻社會。
  大眾參加企業,不論是對企業本身,或社會團體,都是利多弊少。
  今天,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企業,各依社會的需要而生存。可是隨著時代潮流,各種企業都逐漸擴大規模,而產生很多大企業。
  這些大企業都是股份公司的組織,而股份都是大眾所共有。二次大戰以前,有所謂「財閥」,股份由少數的人佔有。現在歐洲也還有相當大的企業由個人或家族來經營。
  可是現在的日本,個人想在大企業中獨佔股份,幾乎不可能。因為所得稅法修正後,個人所得稅的累積稅率很高,一個人雖然賺了很多錢,可是一大半都變成了稅金,因此不能像以前的日本或現在的歐洲,個人能擁有很大的財富。
  個人創設的公司想擴大規模的時候,個人的資金已經無法應付,不得不引進外來的資金;所以事業愈擴大,個人的股份反而愈減少。現在大企業創辦人持有的股份能佔百分之一已經很好了。「住友」、「三並」等財閥系統的大企業,原老闆持有的股份已經等於零,現任董事長的股份也是微乎其微,不能與往日相比。
  現在所有大企業都從以前那種由特定個人佔有的形式脫胎變為以大眾為基礎的近代式股份公司組織了。也就是說從獨佔資本轉移為大眾資本,這是很好的現象。
  大眾成了股東以後,對自己出資的公司會很關心,時時提供意見,加以督促勉勵;這樣,公司的發展就更加迅速了。公司發達、利潤增加,而這些利潤又以各種方式分配給股東,如此良性循環……所以說大眾參加企業,無論是對企業本身或是社會團體都是利多弊少。
  可是最近這種大眾股東的持有股份越來越少,而所謂「法人」股東占的股份卻越來越多;大眾股東持有股份的比率,到了今年三月已經跌破百分之三十的大關。雖然「法人企業」也是以大眾為基礎,但是這種情形,畢竟不是好現象,應該想辦法改善才好。
  以自由化的經營方式,突破區域性的限制和增加國際性競爭的能力。
  對資本自由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立場和意見。可是為了國家整體的發展、國民的幸福,進而關係到世界繁榮的觀點來看,基本上,資本的自由化是件極重要的事項。也就是說自由化不僅有利於國家的利益,同時也與世界的繁榮與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自由不限於經濟界。在這個世界上,自由是有彈性的活動。在廣泛的被認識以後,才有創造、發展的可能。換句話說,處在自由之下,才可作真實、正確的競爭。這也是基於人類本性是追求繁榮與發展的原理。
  舉例來說,如果現在在日本的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之間,限制資本的移動,那麼結果如何呢?假如,東京有一家公司,想在九州建立一座工廠,但是九州的經營者會以怕受到壓迫為借口,限制開設這個工廠。如此各企業和地域間的發展,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要突破這個限制,就惟有自由才能做到了。今日的日本企業能不受限制地急速發展,正是因為自由經營的活動所促成的。
  對於自由化的體制,並不是十分完整和妥善的,所以政府應給予輔導。延期之年的自由化計劃,或許就是因為政府認為有予以指導的必要。自由化既是繁榮的主要條件,而且也是時勢所趨必須推行的事項,經過一定時間後,必須毅然決定如期實施,所以在一定期間內,各企業應培養國際性競爭的能力與實力。政府方面,也要提出強而有力的援助和指導。並歡迎外國企業進入日本,同時促使企業之間的共存共榮,也使日本的企業能擴展到國外,並受到各國企業界的歡迎,而與世界各地的企業同享共存共榮的成果。
  資金方面也需要「水壩式的經營」來調節,必要時提出來用,不需要時蓄存起來,這樣不斷地調節,才能有安定的經營。觀看日本,幾乎可說都沒有資金水庫可言,水庫都是空空的,就像久旱的農民祈求早降甘霖一樣,向銀行要求貨款,但銀行又會說他們的水庫存量不多,所以很難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為了增加資金,只好將產品降價求售,完全忽視了適當的利潤。所以沒有資金水庫的經營,可以說並不是好現象。講到戰前的情形,當時銀行是不輕易把錢貸放的,要經過嚴格的調查,或有不動產的抵押才能借貸,也就是非常注意安全性。這也是理所當然,因為當時常發生銀行擠兌事件。所以銀行也很為難,如果經營稍微馬虎,或隨便借貸給不健全的企業,一傳出去,馬上會有擠兌的情形發生。所以要放款時,就謹慎再謹慎地調查。當時的銀行絕不超貸的,有了一億的存款,只會貸放八千萬,其餘兩千萬當預備金寄存在銀行內,這是很堅實的經營法。
  在那樣的時代,松下先生就考慮到從銀行多借一點錢,以自己的名義再寄存銀行。今日的銀行為了安全起見,常在貸款時或支票貼現時,要求三成款暫存銀行。當時是沒有這種規定的,因為不容易貸放所以也沒有這種必要,可是松下先生在當時就做了像現在積存銀行的事。他說:
  「我準備做某某種事業,請貸放三百萬元給我。」
  「哦,如果是這種情形那很好,我們樂意放款。」
  「謝謝你,但這資金我不是一次使用,所以貸出之後暫時存在你們行裡,等公司需要時再領出來用。」
  就這樣把資金存在銀行,這當然不是受銀行之托而存,而是他自動自發的。為何這樣做?因為要用錢時再臨時跑銀行去借貸,既費時又費力,何況如果那時請求貸放被拒,那事情不就變糟了?所以這樣做,隨時都可以領出來使用,就是事先多貸一點,又暫時存入銀行。
  有人會說這樣做不是多花利息,那不是損失嗎?的確是如此,雖然是損失利息,但把它當做是為保存企業資金安全的保險費;松下先生一直這樣做,所以戰前他從來沒為資金的問題傷過腦筋。銀行方面也認為是你自己自動要存款的,對銀行有利,何樂而不為?松下先生很早就用這種方法,這不就像是一種資金的水庫嗎。
  像設備與資金都需要水庫一樣,貨品的庫存方面也該考慮水庫的問題。最近各企業考慮到這個問題了嗎?不得已而成為庫存的是有,但總是認為存下來會麻煩,盡量要想辦法賣出去,而成為廉價競爭,這就變成了惡性競爭而互相傷害。如果把存貸想成放入水庫存起來,又何必廉價出售?在適當的時期賣出就好了。有否考慮這種水庫,對經營的安全度就會相差很多。
  在談到「水壩經營法」中,談到了設備、資金、庫存三種水庫問題,其他還有很多問題存在。關鍵是,今後如何去考慮這些問題,使經營法有很大的改變。如果大家能對「水壩經營法」有正確的認識,就可從今天忙了大半天得不到利益的不安定狀態,漸漸移向健全而高利潤的經營狀態。
  當然,這種「水壩經營法」也是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是為了確保正當的利潤,安穩地經營下去,並求對社會發展有所貢獻,一定要斷然實行下去。像今天這樣沒有水庫,讓水任意地流失,資金與設備隨便使用,必要的庫存也任意賣掉,那是絕不會有適當的利潤,經營也不會安定的。不但不能對社會繁榮有所貢獻,反而妨礙了社會的繁榮。
  應該在經營方面發揮「水壩經營法」的想法,期求企業的安定與成長。不知道美國他們的經營是否在「水壩經營法」的意識下進行,不過他們確實經常是開動設備的八成,而很成功地得到一定的利潤,我們應該承認人家的優點,慢慢地走向這方向。企業不論大小、種類,這一點可說是共同的問題,不僅各企業、各行業,甚而全經濟界都應該如此。雖然已有很多公司強力地推進這種「水壩經營法」,但是以全國整體而言,這種思想還應該有更大的推廣。
  為了做生意才訂預算,不是為了預算才做生意,所以要有變通的彈性。
  一個國家的營運從財政方面來看,許多政策都是按照編定的預算實施。也就是說把國民繳納的稅金分配到各個省政機關去辦事。而這些預算必須由議會承認,也就是由議會代表國民承認這些編列。在實施政策時,要以預算的範圍為準則,不能有超出的情形。
  在日本的買賣裡,也有很多人同樣在預算範圍內經營生意。正因如此,公司和商店的營運才能順利進行,並很有效率地展現成果。總之,在計劃的預算範圍內做買賣是最理想的。其次要注意的,是在實際做買賣時,就像活生生的東西一樣,並不是死死的依照預算才能做買賣。換句話說,我們是為了做生意才訂預算,而不是為了預算才去做買賣。
  對於政府機關而言,若在國民承諾的稅金總額以上,要求再增加款項,是可以用「沒有此項預算」來拒絕這項支出的。除了遇到戰爭的非常時期,政府機關會編列特別預算來應急。而商業買賣可說天天都在戰爭;因此,以沒有預算為借口來拖延必要的措施是不容許的。
  這些事大家都非常清楚,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常犯這種錯誤。一宣佈沒有業務推廣預算,就等於是在終止與顧客的交流,必要的廣告來源也被扼殺了。
  而顧客看不到這家公司業務推展活動,就可能到別家去購買他們的需要品。
  在預算的範圍內做買賣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必要的時候,也可向外貸款來增加預算,這才算活用做生意的方法。松下的經營太完善了,連給他貸款的銀行,都要向他學習。
  目前經濟不景氣,資金短缺,以致生產不順利,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順利經營公司實在不容易。這一點銀行也很清楚。偏偏在這個時候,松下公司必須考慮向銀行借款;而借款的第一個條件,必須銀行或社會認定松下電器公司是一個值得信用的公司。無論產品的品質、生產數量、公司營運、員工旺盛的工作意願等,都必須是令人放心的公司,銀行才願考慮。所以松下公司首先必須痛加反省:生產是否逐漸增加?勤怠情形如何?為了公司,員工是否拚命努力?對顧客的服務態度如何?等等。
  這一切,松下公司在戰前都已做到。全國多數的代理商、經銷商,也都能把握松下經營方針的精神,努力推銷松下產品。另外,與協力廠商的關係也非常容洽,無論在經營管理或價格合理化方面,雙方都能朝一致目標前進。
  公司內部也對所謂經營精神、作業精神之類的精神教育非常注重,使每位員工都有強烈的使命感,旺盛的工作精神。這一方面,松下公司做得很成功。
  上述這種經營態度,也給銀行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因此對松下的借款申請,連一次都沒有回絕過。「松下的經營太完善了,我們應從銀行的立場來學習松下方針。」這就是戰敗前松下的情形。
  今天固然可將公司經營不善,歸咎於戰敗後一片混亂的影響,但是本公司情況不理想的責任在哪裡?經營者本身有責任,各位員工也有責任,戰敗的事實也是一個因素。這樣下去,要獲得銀行信用恐怕很難,而目前卻有賴於銀行的貸款。所以,必須盡快把松下帶回從前那種生氣蓬勃的狀態,以此做為禮物,申請貸款。松下興亡在此一舉。
  在資金調度困難的時代,企業要對自己的實力,做客觀、嚴厲的評估,如此才能提高企業信用。
  最近因為銀行吃緊,各種行業的資金調度發生了很大的困難。想向銀行借錢,但銀行本身都沒有錢,怎麼能借給你?這種時期想借錢談何容易?可是松下無論什麼時候向銀行開口,還沒有被拒絕過。
  也許你會說:「松下電器是大公司,銀行當然放心你呀。」對,如果是現在或許有可能。可是從個人小企業開始,包括家庭工廠時代,五十五年來向銀行借錢都有落空。
  這和歷任銀行的負責人都很明智也許有關係;但是松下先生一直認為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都應該借到才對。為什麼呢?銀行是靠放款賺錢的呀!存款是生意,貸款當然也是生意,所以無論是存款或是借款,都應該受到同樣待遇才對。當然他們不會無條件借給你,那麼應該怎麼借呢?
  松下的經驗是這樣,當松下需要借錢的時候,就先對自己及公司的實力做一個客觀的評價;瞭解自己的實力就可以知道什麼程度的貸款銀行會答應。假定自我評估的實力是一百萬元,你千萬不要借一百萬元,如果是八十萬元,保證一定答應借給你;甚至有時還會問你這樣夠不夠?
  松下始終遵守這個信條,所以借錢一次也沒有落空。這個道理很簡單,假定你有一百五十萬元的實力,而想借一百五十萬元,可是銀行對你的評估都會比較低,可能認為只有一百二十萬元,他們怎麼會答應借給你呢?有人明知想借的數目高一點,仍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以為萬一被拒絕也沒有什麼損失。其實不然,有了這樣的前科,銀行對你就會有一種不信任感,你的信用也會大打折扣了。這時,不管你再怎麼把自我評估的實力降低,他們也不會相信了。松下向銀行借錢,金額一定比自己的實力低;銀行也有信心,信用也一天比一天好,結果每一次借錢都能夠借到。
  最近銀行越來越緊,這種做法不一定完全行得通;可是處在這個資金調度極端困難的時代,實行嚴厲的自我評價,漸漸提高信用,不是更重要嗎?
  企業向銀行貸款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其對社會的服務。松下先生曾談到他向銀行借錢,從來沒有被拒絕過。在這裡,我們來談談其中的一段插曲。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松下公司的規模也比以前大了。過去曾經向銀行借過十萬元或二十萬元的資金,到期都能按時歸還,並向他們說明這一筆貸款的使用經過。這一次為了擴大事業,需要二百萬元的資金,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於是松下先生去找銀行經理商量。經理說:「很好啊,看貴公司過去的表現,信用非常好。這一次我也很想借給你,不過金額超出了我能裁決的權限,趁這個機會我介紹您去見敝行的高級人員,能不能麻煩您去向他們說明一下?」他是好意的。
  不過,當時松下先生的回答是:「經理,那樣不好。」他聽了一時愣住了,忙問:「為什麼?」松下先生說:「見了貴行的高級人員也不過重複剛才向您講的話。如果還有其他的話要說倒無所謂,不然我想沒有必要去找他,由您傳達也是一樣。」經理聽了好像很為難,可是最後還是答應:「好吧,我去傳達您的意思。」結果,二百萬元還是借到了。
  通常,為了借款的事,經理好意要介紹你去見他們的高級人員,一般人都會順口答應說:「那就麻煩您了。」可是松下先生卻沒有這樣做,因為他認為:
  經營企業不完全是為自己,一半是為了社會。具體地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需要電器用具;公司是為了滿足大家的需要,才想建設工廠來製造這些東西。為了順利建廠,正當的、該做的,都義不容辭去做;可是若超出這範圍,要委屈自己,低聲下氣去求人家,松下先生認為不必要。心裡時常要有這樣的想法:「我做的是半社會服務工作,借錢是要建設工廠,生產大眾需要的物品,提高生活水準。若是銀行不肯借,就將計劃擱下,暫時不做就是了。」所以對銀行經理的好意,他也能理直氣壯地說:「為了重述同樣的話,是不必去見高級人員的。你們認為可以,就借;不可以,就不借,都沒有關係。」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總而言之,松下先生是以這種態度來經營公司的。這種想法加上正確的自我評估,相信不會有借錢被拒絕的事情。
  在政府的各種保護政策及支援制度下,仍要建立自主經營的精神和觀念。
  那是松下創業不到十年的事。一九二七年發生了所謂「金融恐慌」,使銀行陸續陷入止付關閉的狀態。當時與鬆下來往的是五大銀行之一的「十五銀行」,一般都認為不會有什麼問題。
  誰知道有一天早上,報紙上刊登著「十五銀行止付」的消息,才知道糟了,可是來不及了。松下大約有三萬五千元存在那裡,卻一元也提不出來了。還好,兩個多月前就與住友銀行來往,靠它的幫助,松下才勉強度過難關,卻也搞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
  如今,這種事情想都想不到了。可是從前即使是銀行,也會有周轉不靈而倒閉的事情發生,何況是一般企業機構。那時還沒有「公司更生法」的保護,凡是組織不健全的、該倒的統統倒了,是一個標準的殘酷社會。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非常乾脆的社會。
  現在有了公司更生法,提供了很多復甦的途徑。而且銀行、母公司等也會多方設法,幫助你度過難關,以免倒閉。公司的倒閉,對員工、來往廠商、消費大眾以及社會當然都有很大的影響。公司愈大,影響也愈顯著。在前述的金融恐慌,由於銀行止付而失去畢生積蓄以致自殺的人不少,無法調動資金而被迫倒閉的企業機構也很多,給社會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
  因此,政府各界都多方面配合,想辦法伸出援助之手,避免發生倒閉,實在是必要的措施。只是近年來的做法,似乎有些過火。從前是要垮的,都順其自然任它垮,沒有人會搭救。如今卻又同情過度,以致自主責任營運的觀念漸漸淡薄,造成很多依賴性特強的「大少爺」式經營者。
  在有各種防範措施的情形下,每一個月竟然還有大約一千個倒閉案件發生。這一方面是反應不景氣的嚴重程度,另一方面也顯示自主責任營運的價值觀念日漸淡薄。松下先生不認為從前那種放手不管、任其自生自滅的政策是好的。但也不否認,只有在那種環境中,才能不知不覺地磨練出真正的經營者。
  從這一個觀點看,這一次的不景氣是給經營者一個最好的鍛煉機會。趁這個機會將公司的狀況,經營方法等重新檢討一番,相信不是沒有意義的。
  貸款是非常時期所採取的不得已作法;安定期應用自己的資金做生意才會成功。
  「一年復始,萬象更新」,大家充滿了新希望邁向新的一年。可是放眼日本的經濟,好像不是太樂觀,當然有些例外,不過大體說來經濟好像正趨向惡化。面對這種事態,新內閣正在大傷腦筋,探討惡化的原因,研究如何解決。不僅是政府,國民也有很多地方應該自肅與反省。
  原因當然很複雜,可是追根求源地說,日本各企業沒有培養強烈的自主獨立精神,實為其主要原因。更具體地說,癥結在於:企業應該是依靠自己的資金來經營,可是大家都沒有堅持這個原則,一再地貸款,依靠貸款來擴展事業。
  這點是與許多先進國家相比之下,日本所有的情形。它的形成當然有其歷史背景,就是那次淒慘的「戰敗」。戰敗當時經濟處於崩潰狀態,想重建沒有資金,不得已,大家互相提供「信用」,也就是支票,互相承認它。
  大家都缺少資金,可是互相容許用「信用」而活動,終於產生讓世人吃驚的經濟成長。單以這過程來看,日本依賴支票重建國家的步驟是相當成功的,這樣的應變之道也是對的。可是,重要的是這到底只是非常時期不得已的作法,是因為戰敗失去了所有的東西而採取的不得已的措施。隨著復興,一切上了軌道,經濟活動也趨正常化,這些信用膨脹應該漸漸地縮小才行。
  非常時期有非常時期的措施,安定期有安定期的方法,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隨著復興的進展,應該慢慢縮小全憑信用的程度;政府該作這樣的指導,國民也該有這種心理準備。事實又是如何呢?不但不縮小,反而繼續地膨脹,經濟復興與發展雖已到今日的地步,卻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成為貸款公司,公司財務的脆弱令人擔憂。
  工廠設備都很新,技術也很優秀,這是值得稱讚的;但就因為自有資金的比例太低,好像成了靠貸款而成立的公司,這種情形在世界上是很少見的。在美國用支票交易的商業行為幾乎可以說沒有,因此各企業都得健全地發展。
  德國也與日本一樣,戰敗受到毀滅的打擊,可是他們主張「自力經營」;即用自有資金來經營,有多少資本就作多少的事業。所以同樣是呈現經濟發展,但內容卻與日本非常不同。借款增加,造成更嚴重的周轉不靈,使倒閉連連發生。
  最近常聽到倒閉的事。倒閉的案件一天比一天多,尤其是負債額的增加相當引人注目。這雖然與大企業的倒閉有關,但借款增加才是主要原因。借款增加,就造成更多的周轉不靈而倒閉。
  松下先生從前就主張不能靠借錢來經營事業,必須用自己的資金,以自立自主的方式來經營。借錢經營,在精神上容易鬆懈,企業的體質也弱,以致銀行稍微吃緊,就容易惡化而倒閉。而且借款的數目都很大,更引起了連鎖反應:一家公司倒閉了,許多公司跟著倒閉。
  不但如此,借款政策會帶來不踏實的事業擴張,而使經濟過度膨脹;結果物價飛漲,各種弊端跟著發生。日本的現狀就是最好的說明。借錢還有一個弊害,就是沒有錢的、規模小的借不到;有錢的、規模大的可能借到很多,於是造成資本的畸形流動。
  用「萬惡的根源」來形容借錢經營、借錢政策,應該當之無愧。如果每一個公司都不靠借錢,完全以自己的資金為主體經營,相信企業本身的體質就會更堅實,經濟也會走向安定成長的道路,物價的上漲也會緩和,情形不是比現在更好嗎?當然,借錢經營也有它不得已的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日本,因戰爭失去了大量的物資,錢也沒有了,幾乎是一無所有。經濟的復興,國土的重建,想用自己資金來做,哪有可能?都是互相提供信用,靠借錢來經營事業,從事經濟建設的。
  所以,戰爭剛結束的那一段時期,借錢經營是不得已的。不過這種權宜措施只允許非常時期採用,平常應該改走正道。換句話說,借錢政策在經濟復興告一段落時,應該立刻改過來;該改而不改,一直拖到現在,才造成了今天的問題。借錢經營一直延續下去,企業以及日本經濟都不可能有健全的發展。現在正是改為以自己資金為中心,自立自主經營最好的時機。但願負責經營的經濟人都有這種認識,政府方面也應該做強有力的輔導。
  銀行緊縮帶來的信用膨脹,會導致金融的紊亂。
  通常為了防止景氣過熱現象,政府往往採取限制銀行政策。最近也採取了這種政策,可是經濟界為應付或彌補這種情形,就把支付貸款的期限延長,來對抗政府的限制銀行政策。一年來支付支票的期限一再地延長,因此資金回收就延長了,這種情況能健全嗎?
  政府的用意絕不在此,限制銀行是要穩定人心,使企業經營能安定鞏固。換句話說就是要去掉企業體的贅肉,消除水腫現象,改善企業的體質,使其健康強壯,這是政策的目的所在。事實卻反其道而行。由於銀行抽緊,企業界的資金就緊
  了,應該想辦法減少庫存量,或加速貸款的回收。這樣做的話,任務當然很艱巨,但經濟才會往健全的方向發展。當然,事實上如此做的企業也很多,但如以整個情形來看則並非如此,手頭一緊就把九十天的支票延為九十五天,或一百天,盡量想延後付款;結果等於一方面抽緊,一方面卻放鬆,這是今日的情形,說來也真是奇怪。
  偽造紙幣是擾亂國家金融的重大犯罪,是會被判刑的。日本貨幣的數量是由日本銀行來控制的,按照經濟界的實際需要來調節,訂定一個目標如五千億元或一兆元來發行鈔票,限制銀行就是根據需要來操作的。
  問題就在這裡,如果日本的通貨只有日本銀行發行的鈔票,那就會發生很大的功效,但經濟界卻有代替日幣的所謂私制紙幣在公然橫行。這種紙幣雖然是私制,但卻並不構成犯罪。它不是偽造的紙幣,那它是什麼?就是支票。支票是經濟界很奇怪的產物。
  不以信用做基礎的支票,大量流通,會造成企業界的混亂。
  說支票是私制的紙幣,也許有人會責罵,但這卻是事實。支票當然不能像日幣那樣通用,但事實上很多企業都用支票來購買東西。沒有現金,只要開一張支票,蓋上董事長的印章就能發揮日幣的功能,可以買到東西。
  這就是日本的實情。一方面政府努力地扼制紙幣的發行,另一方面私制的紙幣——支票又一直在亂髮行。
  而且最初支票是以三個月為期,今天它已普遍延長到一百二十天,甚至一百六十天;更有所謂「颱風型支票」——二百一十天的,又有所謂「分娩型支票」——三百天的也出籠子。日幣的發行是有限制的,可是對這種支票的簽發,法律上並沒有任何限制;不管政府如何推行金融政策,如果放任這種支票亂髮,經濟界可以說絕不可能安定的。對於這一點,到目前為止,政府好像仍未把它當成一個大問題。
  前些日子報紙上登載了一則消息,九州一家資金一千萬元的公司負債四十億元而倒閉,大部分的負債都是亂開的空頭支票,也就是亂髮的紙幣。一家倒閉連鎖地倒了二十家、三十家,其他人都受到連累。
  就算沒有這樣嚴重,但是類似這種情形的案子在日本國內隨時隨地可見,倒閉的公司大部分都是開出了公司資本外幾十倍的支票。
  以長期性支票做生意的惡習,將無法支撐遠景的經濟發展。
  今天日本有幾萬家准「日本銀行」,都在無限制地發行「准日幣」。真正的「日本銀行」在日本僅有一家,但是現在假定有三萬家公司,就可以說有三萬家准日本銀行在發行等於日幣的私制紙幣。這些「准銀行」中,大者發行百億元,小者發行一兩千萬元,輾轉流通於市面上,政府對此也未加限制,想起來實在可怕。
  這樣的結果,就會出現散漫的經營,政府金融政策的目的就徒勞無功,等於畫餅充飢了。
  迎接新年,大家應該互相承認這種事實,咬緊牙關,重整旗鼓,勇敢地向特殊的經濟界風潮挑戰,才能使日本經濟脫困而出。
  當然這是不能一蹴而成的,而且一下子做也會引起混亂。只是認清、覺悟這確實是一種惡習,抱著逐步改革它的決心,這是絕對必要的。
  日本經濟界所面臨的事實,不用說是政府,也希望所有國民對此有所瞭解,實在不可再放任這種現象了。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