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松下幸之助經營之道

雲台書屋

一 明慧眼預識不景氣

  解鈴仍需繫鈴人,只要改變錯誤的觀念,不景氣是可以用人為的力量調節的。
  大家都認為經濟的景氣、不景氣與所謂資本主義是分不開的。的確,仔細觀察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動態,確實是景氣與不景氣不斷在循環。因此,大家都把不景氣看作是久晴之後必有雨天來臨的自然現象。
  可是,景氣、不景氣真的象自然現象那樣無法避免吧?古代以農業為主,技術不發達,所以收穫受天氣的影響很大。經濟情況的好壞,完全依收穫的多少決定,在這種情況下,景氣、不景氣當然可以說是自然現象了。
  可是現在,農業因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再完全受天氣的影響,也就是說可以用人為因素來改善。何況在現時經濟中佔了很大比例的工業與商業,幾乎都是人為現象。經濟現象因素與颳風下雨的自然現象不同,是人為的,是人創造出來的。知道這個道理,就可以憑人的意思來操縱經濟。人為了住的舒適就動腦筋設計理想的房屋,是為了在裡面住著舒服的。同樣的道理,人也可以為了生活的舒適,去設計,改變經濟。如果說不景氣對人的生活有不好的影響,那麼為什麼不想辦法避免它?經濟既然是人為現象,相信造成景氣不是不可能的。現實的經濟情況相當複雜,並不像蓋房子那麼簡單。最重要的是不要被現實弄亂了腳步,而失去基本原則。如果以為不景氣是無法避免的,就永遠不能消滅它。要瞭解景氣、不景氣是人為的,憑人們的力量是可以改變的。
  話雖這麼說,但要改變大家的錯誤觀念,發揮人為作用,調節景氣與不景氣,也許比克服自然現象還要難。
  打破本位主義的立場,視生產與消費為一體的兩面,才能增進彼此的合作與成長。
  看了最近的不景氣,深深感到「生產」與「消費」是一體的兩面,息息相關。
  生產減少的原因是消費量減少了。這時,各工廠會有停止加班、暫時停工或要求自動退休等措施,虧損比較大的公司就不得不停發工資或取消調整待遇。結果,工人的收入減少了,甚至沒有了,更造成消費的萎縮。
  不僅這樣,工廠的生產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原料及各項物資的消費。生產活動降低,原料消費量就減少。於是,生產減少,消費也會減少;消費減少,生產就減少。相反的,消費活潑了,生產就會旺盛了,就會產生新的消費。兩者是一體的兩面,互為因果關係,不可能單方面的旺盛或衰退。
  當然,單從個別的立場來看,生產者與消費者不同。可是站在社會全體的觀點來看,大家都直接或間接與生產有關係,同時也都是消費者。
  古代人類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自己生產,自己消費,生產與消費成為一體。但那種單純的方法不能提高生產與消費的品質。為了要過更美好的生活,逐漸變成由專門的人來生產專門的東西,供給大家使用。後來一再演變,終於成為像今天這種高度分化的複雜狀態。
  在這種情形之下,大家又忽略了生產與消費是一體的,而各自站在本位主義的立場,認為生產與消費是對立的存在。這種情形如果太嚴重,生產者與消費者會以不信任的眼光來看對方。當然還有其它原因,但總是不能忘記生產與消費其實是一體的。就因為忘了,才會造成今天生產與消費都走下坡路,經濟活動一天天衰退,物價飛漲,造成社會不安的動盪局面。要克服當前的困難,首先要喚起大家重新認識「生產與消費」的關係,促進它的良性循環,不景氣才會很快地過去,迎接光明的未來。
  惟有生產與消費互相協調,才能穩定經濟,進而發展經濟。
  為了實現美好的理想,必需要綜合政治、經濟、宗教、教育等各方面的努力與完善的成就,才能達到更完善的境界,因為美好的理想是綜合全體的理想,是大同理想。古人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見民生經濟在人類的社會裡是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且是最基本、最受人民所關注的。經濟,是維持生命與生活的基礎,假使沒有了經濟,或經濟不穩定,就算有再高的人生理想、再完美的人生計劃,終是會如春水東流,一切都付諸闕如。那麼,就談不上民生樂利、社會繁榮了。
  話雖如此,但是我們並不認為只有經濟是人生的一切。俗語說得好:「人是為了想活得更好而攝食,並不只是為了攝食而活。」這樣一生才能覺得有意義,充滿喜悅。
  換句話說,經濟的理想不只是單方面的提高物質生活而已,而是希望在提高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豐富精神生活,讓人生更為充實、更具意義。物質生活的便利與富足和精神生活的充實與高尚都是很寶貴的,兩者都是人生的支柱。那麼為了要爭取更好的人生,對這兩方面都應該有深刻而正確的認識。而我們若想走向繁榮,必須發揮潛能,將與生俱來的宇宙根源力量活用在生活當中。
  關於經濟內容,簡而言之,即生產與消費。
  生產與消費,就等於推進人類經濟生活的車子上的兩個輪子,假如生產很盛而消費跟不上,則物資就過剩,會引起不景氣等現象;若消費太多,而生產趕不上,就會由物品供應的不足,而引起經濟恐慌等現象,大家的生活又會變得很不安定,淪於顛沛流離的慘境。
  如此說來,生產與消費就好像車子的前後輪子一樣,無論前輪或後輪,太大太快或太小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是兩個輪子要協調一致,才能跑得穩當,不出差錯。所以當我們想到經濟的時候,不能光注意生產的一面,而忽視了消費;或者僅僅去想消費的一面,而忽略了生產的一面。必需要二者兼顧,進一步謀求其間的調和。
  但是即使要把生產與消費加以調和,方法也有兩種:一種是生產過剩的話,就要適當限制,使消費能與之調和;另一種是刺激消費,使它增加,讓它和過剩的生產能配合一致。以往假如生產太多,就加以限制,也就是以限制生產為手段。不論就國家的政策來說,或就一個企業體而言,一旦生產過剩,最初想到的處理方式便是限制生產。
  然而,出現生產過剩之時,最重要的一點,而且還是必須注意的一點,就是產銷途徑是否已做得很完好、很周備了?過去日本因為水泥生產過剩,在大家傷腦筋的時候,水泥的生產設備還一直在增加,製造很多優良的產品。然而市場的生意仍然不理想,產銷不能一致。所以在生產公司的立場上,為了維持經營,只好做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大規模減產,以改善滯銷狀況,保持價格的平穩,這對任何生產公司而言都是不得已的做法。但是在另一方面,當時的日本,對於水泥的用途,並沒有一個適當的處理。需要使用水泥的地方到處都有。當時日本境內的道路很多都需要改修,而且這些道路的翻修也會成為振興產業的根基。所以在當時水泥過剩,而失業人數也大增的情況下,如果能翻修道路,不但使公司改變了不景氣的現象,而且還能解決一部分失業工人問題。然而大家並沒想到這樣做,只是消極地實施生產限制,使每一家公司都因為不景氣而苦惱。
  當時的為政者,竟視若無睹,任令生產公司去減少生產。如果仔細地想一想,實在沒有比這樣做更浪費的。可以生產出來的財富結果卻受到限制而不讓生產出來,這就完全違背了繁榮、和平、幸福的原則。當時如果由國家以廉價收購多餘的水泥,用來鋪設道路,那麼生產公司雖然不能有很高的利潤,但是為了維持經營,也會高高興興地以較低廉的價格出售,繼續生產。而日本的道路網也會更為健全,這對產業界、經濟界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也會因此對當時的失業救濟做出一些貢獻。
  這完全是由於當時為政者的經濟觀念有很大的錯誤所致。「不景氣是資本主義的病態,無法避免」,在這種想法之下去看經濟現象,因而不能積極解決問題,也是必然的,因此而讓每一家企業愛怎麼做就怎麼做,沒有能夠站在更遠的觀點上去正確地處理問題。
  有這樣一個錯誤的經濟觀念,怎麼能產生促進繁榮的對策呢?松下先生認為不景氣這種現象,若是籌劃得很好的話,本來就不應有的,這也就是正確的經濟觀念,由此觀念看來,我們必須把經濟的政策從根本上去檢討。
  生產,是不可過分加以限制的,必須盡量地去生產。當生產過剩的時候,則必須想辦法加以消費。因此就原則上來說,生產過剩的時候,並不需要加以限制,而是想法提高消費與生產配合,才是走向繁榮正確的途徑。
  在第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迅速恢復生產,是重建日本的一個途徑,因此採取了生產第一主義的政策,而消費則被限制,大家所提倡的是過刻苦耐勞、節儉的生活,這在當時可說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從正確的觀點看來,努力去復興生產固然沒錯,但是為此而極端地限制消費則是不當的。
  由這樣的觀點看來,努力復興生產固然沒錯,但種種生產設備都遭受根本的破壞,因此在這個不幸的期間,或許消費是可以限制的,但是像這種事態,就等於天災,或者是大戰爭那樣,是屬於非常特殊,而且不正常的狀態,並不時常發生,因此以配合生產去限制消費,在經濟的原則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使生產豐裕,也使消費豐裕,這便是正確的觀念,因此我們不是要把進展的東西加以抑制,而是把遲緩的東西提高,使生產與消費無限地調和下去。我們經濟政策的基本出發點,應該放在這裡。為政者如能抱此觀點,去推行一整套的經濟政策,人們的經濟生活才會開始順利地運轉,而繁榮、和平、幸福的大道,也就會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窮則變,變則通」是面對困難時的法則;更重要的是,必須以有始有終的樂觀態度經營事業。
  在一九六一年,松下先生到處去演講,當時他的言論,稍微傾向悲觀。也就是說,這種經濟狀態,如果長此以往的話,日本的經濟情勢就會逐漸惡化,也就是說經濟危機就要出現。因此,他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悲觀論者。事實上對於經濟發展,他並不是悲觀者,而是樂觀者。如遇到非常困難的時候,就思考「窮則變」的先人教訓。
  自己也體驗了很多,結局總是「變則通」,萬事都可解決的。
  松下先生就是這樣,「有始有終」地以這樣樂觀的態度,經營事業至今的。
  人的觀念可以像孫悟空的如意棒伸縮自如,在困境中發揮神奇功效。
  面對這個艱難的局面,如果要把它當作空前發展的基礎,進而鞏固松下電器公司百年發展的根基,松下先生認為一定能辦得到。他希望大家也要有這樣的想法和信心。倘若各位以為不行、不可能,例子的想法就不能實現了。
  倘若大家都和他的想法一致,願意為松下電器公司的百年大計貢獻力量,那麼,必然會有各種完善的方案制訂出來。如果有人以為很勉強,沒有那麼簡單,請不要客氣地說出來,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思想。
  這樣,人們昨日以前的想法和今後的想法,便會截然不同。從來很害怕、很擔心,也感到懷疑的事,反而會覺得很有意義,從而不斷產生勇氣來。
  人的觀念,是象孫悟空那支如意棒一樣變化無窮的。有人悲觀地認為在大世界中沒有活下去的價值,非自殺不可;也有人無論工作是多麼辛苦,也能把天下視同己物,懷著寬宏廣護的胸懷,昂首闊步地前進。
  困難的時局才是開拓我們處境、公司命運和國家前途的大好機會。人在逆境中,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奮通向前。最近常聽到「轉變想法」這句話,松下先生覺得很有意思。「轉變想法」簡單地說就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原來是從正面看的,現在要從反面看。這樣原來從正面看不到的,現在卻可以看到了。同樣的道理,原來從反面看的,改從正面看了以後,也可以發現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發現很多東西,產生很多新的想法,而直接促進事情的發展。
  這樣說好像很簡單,其實「轉變想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的重要性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到了緊要關頭,往往因主觀作祟,馬上又犯老毛病了。
  松下先生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的心胸愈來愈狹窄,像拉馬車的馬一樣,將眼睛的兩旁遮起來,留下只能看到前面的一點空隙。這樣怎麼能轉變一百八十度呢?應該把心胸放寬,才能期待想法轉變。
  現在是想法轉變的好時機。景氣好的時候照原來的想法,事情都很順利,誰會去想轉變想法?可是困難的時期就不一樣了,一切都不正常,產品滯銷,經費、人事費因通貨膨脹一直上漲,資源、材料愈來愈缺乏,企業經營面臨崩潰的危機。在這個非常時期,靠平常原來的想法困難是不容易克服的。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改變想法」。比方說過去做一件東西需要一噸的鐵,現在因原料缺乏,能不能改用五百公斤而做出比原來更好的東西?這靠平常的想法做得到嗎?所以想法必須要改變。
  最要緊的還是心胸要寬廣。遇到困難就驚惶失措,不能沉著應付,怎麼能改變想法,而從另一個角度去處理問題呢?現在是空前困難的時期,也是靠「轉變想法」開創新路的最好機會。但願我們都能放棄舊觀念,能夠從另一角度看,那麼無論面臨如何困難的局面,相信也可以順利解決。
  倘若方法妥當,處處有出路。一有這種心態,好方法、好計劃一定會不斷湧現的。
  最近報紙天天都有公司裁員或倒閉的新聞。不景氣的現象依然沒有好轉,這是很糟糕的事。不過,像現在這種情形,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改變,只有等待時間來解決。
  這麼一說,好像令人有無計可施的感覺。實際上,若想憑個人的力量挽救時局,根本不可能。這就是日本的現況。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繼續努力地改革政治,另一方面只好耐著性子慢慢等待了。可是,也不要太過悲觀,政治與經濟總有好轉的一天。
  我們要知道,雖然處在不景氣時期,可是仍然有好多公司經營得非常順利。可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有生存下去的希望。
  當我們想到「倘若方法得當,要發展的路處處都有」的事實時,就會覺得今天日本這種陷入僵局的局面非常「有趣」了。有志之士不妨抓住機會,不要單純地認為,日本的政治與經濟都已經陷入僵局,非常糟糕;不如把它當做一件「有趣」的事,趁這個機會創造出一番事業來。如此一來,好主意、好計劃一定會源源而出。
  因此,千萬不要忘記,即使在困境中,仍然有人不斷在茁壯發展。要時時提醒自己,日本在面對世界不景氣的困難局面時,只要全體國民能「轉變思想」,也一樣能利用這個機會使日本成為世界上真正的模範國家。
  然而,現在政府有沒有這種想法呢?日本有沒有具備「因為世界已經非常混亂,現在正是日本起來領導世界的時候」這種想法與意志呢?日本最高領導階層的人士與國民,有沒有把握住這點?可惜,大家好像都沒有這種想法,也沒有十分堅定的意志。
  不景氣是一場精彩刺激的戲,每個人都是主角,要好好地表演好這齣戲。
  最近,不景氣的形勢,常令經營者覺得受不了,但此時不妨把包括人生和工作在內的現實社會,當做一場戲劇。
  戲劇是很有趣的。我們看電視劇時,常覺得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溜走了,有時甚至不惜花很多錢去看一場電影或戲劇。看戲時,好像自己就是戲中人物,隨著劇情,時而爆笑,時而流淚。
  站在某一種角度來看,現實的社會就等於一場戲。在這場戲裡,我們既是演員,也是觀眾,大家都在展開一場活生生的戲。
  這場人生之戲,有時甚至遠比普通的戲劇還要有趣得多。只要你好好發揮演技,就能演得很精彩,而自己當觀眾,就顯得更加有趣了。
  我們自己主演的活生生的戲也一樣。與其在平穩、無事的世間演出,倒不如以動盪的社會為舞台,這樣會有趣得多,也會有更深切的感受。
  基於這種想法,現代的社會情形、經濟情形,無異是一場很有趣的戲劇。惟有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變化激烈的事態,才能展開充滿了波瀾的、刺激有趣的劇情。
  人在面臨困難時,往往會覺得不安或憂慮,會悲歎生不逢時。這雖是人之常情不易避免,但如果始終如此,就不會有奮鬥的力量,精神必然頹喪,也不會有戰勝困難的勇氣。
  因此,希望大家把現在這種不易度過的時代當做一場戲,自己就是劇中的主角。那麼,動盪的現代社會,不正是最能發揮演技的時代,也就是最有人生意義、最有趣的時代嗎?在面臨危機時,經營者必須有戰勝困難的決心,絕不能失去信心。
  就戰爭而言,在作戰時,即使戰況不利於我軍,只要指揮官有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通常會取得勝利的。因為指揮官的堅強信念,會增強部屬信心,鼓舞士氣,全軍士氣高昂,勝利必然屬於我軍。
  從事買賣或企業的經營也是如此。面臨重大困難時,經營者必須先有「我一定要克服這個困難,而且必能克服它」的信念,否則很難克服困難。
  具體地說,那就是,在公司不景氣的情況下,經營者必須設法避免員工士氣低落。來鼓勵他們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員工隨時在注意經營者的言行。經營者應該時時刻刻切記這一點,在任何的情形下,都不能失去旺盛的經營熱情。企業不景氣宛如狂風暴雨,要想前進,就必須勇敢地於暴風雨作鬥爭。
  石油危機發生後,生意或企業經營的條件變得很不利。但是處於瞬息萬變且難以預測未來動向的情況下,仍須不斷採取對策。然而,如果因應的對策不適當,又難免雪上加霜,可說是到了絕境。此時經營者就應當勇敢地帶領員工,從絕境走向美境。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經營者都要有一種應變原則,這就是:「基於經營者的自覺,盡最大的努力,勇敢地面對現實,努力地克服困難」。如果缺少這種鬥志,必然會被淘汰。
  總之,不景氣宛如一場狂風暴雨。暫時避一下,有時也是一種辦法。但經營企業卻不容你只知躲避,即使自己不願意,最後也得勇敢地向前邁進。
  在任何困境下,儘管被切身的痛苦所束縛,只要鼓起勇氣,不斷拚命地奮鬥,自會產生智慧或機智。
  如果自己沒有這種智慧,不妨請教前輩或同行。假如你誠懇地請教:「我遭遇了困難不知如何是好,請問您有沒有什麼好辦法?」那麼即使是競爭的對手,也可能樂於面授機宜。松下先生過去就是這樣克服困難的。
  因此,應付今天這種非常的局勢,必須先有「想退卻不許退」的心理準備。經營者應有這種覺悟,「盡最大努力,勇敢地向現實挑戰」。這可以說是戰勝困難的第一個步驟。
  大家在不景氣下一籌莫展時,你仍有拓展事業的勇氣與能力,如果困境再繼續發展下去,將來就是你的天下了。一九五七年,日本正處在不景氣的情況下,當時竹中工務店的竹中籐右衛門先生,正建設梅田大樓。完工時,松下也應邀出席慶祝酒會,席上與竹中先生見面,才知道他是一位資深的經營前輩,使松下十分尊敬這位老先生。
  在向他道喜之後,松下對他說:「如果再不景氣,將來就是貴公司的天下了。」松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一般商界在遇到不景氣時,往往是一籌莫展,可是竹中公司卻成了很出色的公司,而現在又完成了一棟新式大樓。儘管在不景氣的情況中,新的工程或生意仍一定會源源而來的。
  竹中先生緊握著松下先生的手,很激動地說:「松下先生,你也瞭解其中的道理。」接著松下先生向他說:「是的,我也懂這個道理。因為你熱誠地對待顧客,又負責地管理工程,而你的工程師也能認真做事。這些我都很熟悉。所以在這不景氣的情況下,你的公司仍然有發展。我向你道賀就是這個意思。」竹中先生非常感激地向松下道謝。這時,松下先生深刻地覺得竹中先生實在是位深得經營訣竅的前輩,而能將竹中工務店,一手培養成現今這麼龐大的工程企業,實在是一位經營天才。在景氣好的時候,實施經營改革,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反而在不景氣時比較簡單,因為公司職員比較會聽話。一般人的心理總認為景氣這麼好,沒有什麼需要改革,所以不太理會會長的話。因此,在不景氣時,將計劃改革的方案,馬上付諸實施,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有心的經營者,應善加考慮的一個改革方案。
  誰都不希望出現不景氣的局面,但我們必須去面對它,所以我們不妨將不景氣當作「轉禍為福」的機會,而松下的構想是要抓住不景氣的時候,以促成事業的成長,至少也應借此機會實施改革,打好基礎,以便在不景氣消退時,獲得長足的進展。
  松下先生認為,這是任何一個有心的經營者,都不該放棄的好機會。
  由人到人才的路程並不是平坦的,一個人能克服困難,承擔壓力,才能成長為人才。
  「人心」是不可思議的,在安逸的狀態中待久了,就會不知不覺地疏忽、懶散。所以有句話說「居安思危」,正是用來警惕我們。即使處在太平的日子裡,也要準備隨時面對困難。常言雖是這麼說,但對於安逸的人們來說,就很難保持這種「思危」的心理。
  所以,公司或商店對於人才的培育也是一樣。處在萬事俱備,事事順利的環境裡,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相反的,處於困境,又常被一些棘手的事情所困,這種情況下才容易使員工成長。
  所謂困難的處境並不是指平常一些小挫折而言。而一個公司或商店在能順利發展的時候,也沒有必要故意去製造一些逆境。
  因此松下認為,不景氣的時候,正是培育人才的大好時機。當然,遇到不景氣的時候,東西不好賣,貨款難收,公司的經營也陷入困境。但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只是乾著急,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現實,最起碼這是一個教育員工和強化公司體制的大好機會。
  愈是困難的時候愈能激發個人及公司的潛力,創造空前的業績。
  歷史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無論是個人、團體或國家,當遭遇非常困難的情況時,若能明確把握困難所在,決心除去困難,恢復本來的面目,進而謀求發展,從此決心去拚命努力,則定然會有偉大的成就。古諺說:「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正是這種道理的寫照。
  在社會太平的時期,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出偉大的成就,或奠定偉大的基礎,再優秀的人也無法充分做到,大家都容易享於安逸;然而一旦面對非常大的困難時,即使不怎麼傑出的人,也會產生一種戰勝困難的決心、覺悟。
  松下電器公司在過去每當遇到困難時,就會有某種新產品問世,這種例子不勝枚舉。由此我們可以堅信,愈是未曾有過的艱難局面,愈是可供我們奠定未來空前發展的基礎。一向認真經營的商店在不景氣中會更受重視,使顧客湧上門,忙不過來。
  松下先生把「商人認為沒有所謂景氣好或壞這回事」當做經商的一種基本態度,隨時勉勵自己。
  因為,景氣好的時候,顧客的消費大量增加,甚至供不應求,經營不會出現問題。但是到了不景氣時,消費者會精打細算,比較到底哪一家商店的哪一種商品便宜。認真經營的商店生意會更好,親切的服務,店員善於熱情,商店的信譽都重新受到重視,顧客會自動地光臨。因此,這類商店,遇到不景氣時反而會更忙。
  松下認為這是一個真理,必須在平時就徹底想通。這樣,在景氣好、生意忙時就仍會注意各種細節。
  在景氣好而忙碌時,許多商店會忽略服務。例如,不願送貨而要求顧客自己來取貨,逃避麻煩的事情等。這麼做,等於放棄了為緊急狀況作準備的機會,到了不景氣時,就會不知所措。
  生意絕不是一兩天的事,可能是你一輩子的事業,有些信譽好的商店甚至一代接一代地經營下去。所以,平時的表現很重要。如果常常為了景氣的好壞手忙腳亂、驚慌失措,就表示還沒有真正走上軌道。基於這種觀念,松下隨時提醒自己,不該認為有所謂景氣好壞之分。
  松下認為,如果有這種觀念,在景氣不好的時候,也能找到突破低潮的道路。甚至景氣不好時,更會覺得有挑戰性、有樂趣。因為,你一定會專心認真地經營,自然較容易把握自己的方針。
  如果一家公司持續多年順利地成長,反而更危險。因為多年之間一直順利,會造成鬆懈與大意。也許,某些公司不會有這種情況,這就要靠領導者的謹慎和努力,隨時提高警覺了。但這種公司,十家中頂多只有一家,其他的九家,社長以及大家都會鬆懈下來。
  這是極為自然的現象。不論哪一種人,如果每天都吃山珍海味,就不會覺得它珍貴。同樣的,如果一直順利,則往往容易苟且偷安。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這時候如果突然面臨不景氣,就會不知所措。因此,每三年出現一次輕微的不景氣,每十年逢一次嚴重的不景氣,可能反而有益。
  松下認為,重要的是不論景氣好壞,都要根據買賣的正道,規規矩矩地處理每一件事情。如果能切實地做到這點。那麼景氣好固然可喜,不景氣更是一種轉機。
  經濟不景氣來臨時,正是考驗經營者的決斷力、眼光和膽識的時候。
  在公司不景氣的時候,經營者首先要想到:「停頓不過只是一時的現象,反而可借此機會整頓公司,對該修理的機器也著手去修。」以這種態度處理,公司絕不會衰退,反而可乘此機會發展起來。
  當陷入停頓時,覺得讓員工閒著是一種浪費的想法似乎也有它的道理。但是如果為了避免浪費所僱用員工的薪金,而匆匆地做起生意來的話,往往會蒙受無法挽回的損失。
  經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想在沒有機會時,好好儲蓄實力,等待再出發的時機來到,這是很重要的心態。
  只要堅定意志,冷靜思考,不景氣就會變成改善企業體質的最好機會。
  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五年之間,經濟界遭遇了空前的不景氣。不巧,那時松下公司負責銷售的營業部部長,因病停職,其他的幹部也都因自己的工作很忙,無法兼顧。當時已退到幕後擔任會長(名譽董事長)的松下先生,不得已決定暫時代理營業部部長。
  於是,一面聽取經銷商的反應,一面和公司各部門商量,檢討公司的銷售制度,擬出幾個改革方案,積極推行。結果,它竟然發生很大的效果,公司與經銷商因此獲得很大的發展。現在回想當時所以成功,切題的改革內容是原因之一,但是還有一個更大的因素,明白地說就是不景氣。
  為什麼呢?假定景氣好,萬事順利的話,經營者就不會突發奇想,要去代理營業部部長,大概滿足現狀的可能性較大。退一步說,如果在景氣好的時候提出了改革方案,那時,產品供不應求,業績蒸蒸日上,到底有多少員工會聽你的話?「會長雖然提出改革,但是依原來的計劃都很順利,還是眼前的工作要緊。」有誰會認真去考慮改革的問題呢?因此景氣不好,是改革的推動力。
  幸好當時是嚴重的不景氣,大家面臨困難,覺得不想辦法突破難關不行。恰好這個時候,提出改革方案,要求大家去做,雖然每一個人都免不了有意見,但是原則上大家都贊成改革,並且很快又認真地去做了。結果不到一年,弊病得以改善,因此獲得很大的成果。
  由這個例子來看,景氣好的時候要改革比較難,不景氣的時候反而簡單。最重要的是,遇到不景氣時不要自亂腳步,要堅定意志,冷靜思考最妥善的應付方法,那麼,不景氣就會變成改善企業本身體質最好的機會。
  一般來說,不景氣的時候,大家都會互相磋商思考,多方檢討反省。因此,不景氣過後,比以前進步的地方會有很多。從這點來看,不景氣可以說是一種不斷更新發展的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雖然帶來許多不幸,但在各方面卻有長足的發展。若用這種眼光來看,不景氣的時候雖然艱苦,但是因不景氣才得知過去所不知道的事,或對某事得以大徹大悟,因而能採取下一步的對策。所以,不景氣並不壞,任何事情都有它積極的一面,人類世界實際就是如此。
  在景氣好的時候,實施經營改革,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在不景氣時反而比較簡單,因為公司職員比較聽話。景氣好時,一般人的心理就認為景氣這麼好,沒有什麼需要改革,所以不太理會會長的話。因此,在不景氣時,將計劃改革的方案馬上付諸實施,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有心的經營者應善加考慮的一個改革手法。
  誰都不歡迎不景氣的來臨,但很不幸的是我們必須去面對它,所以我們不妨將不景氣當做「轉禍為福」的機會,而我們構想是要抓住不景氣的時候,以促成事業的成長,至少也應借此機會實施改革,打好基礎,以便在不景氣消退時,獲得長足的進展。
  人生如戲。人生之戲有時候會比普通的戲劇好看得多。只要好好發揮演技,就能演得很精彩。就如同普通戲曲一樣,以動盪社會作舞台的人生之戲,更精彩、有趣。唯有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變化激烈的事態,才能展開充滿波瀾、刺激有趣的劇情,也是發揮演技的最佳時候。
  企業經營的不景氣之時,也正是如此,正好發揮演技。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