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都想搶先一步,因此經營者除了要四肢發達,還得頭腦不簡單。
人類的體能,在過了三十歲的頂峰以後就會慢慢衰弱;智能的頂峰則在四十歲。一過了四十歲,無論分析、理解、綜合、記憶的能力都會愈來愈差。但有些公司的社長,過了這個極限,仍能有效地從事經營,那是由於累積了長期工作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已經成為智慧的一部分了。
經驗是可貴的,尤其失敗的經驗,對於未來再做相同的工作,常有前車之鑒的效果。一般而言,經驗豐富的人,各種知識也一定很廣泛。所以四十歲以後,儘管智能已逐漸退化;但經驗不斷增加,對業務的處理也能有所貢獻。
但是經驗也不是萬能的。實際上只有在從事需經磋商才能著手的工作時,前輩的經驗才能發揮價值。比如說一個大公司的領導者往往年紀大,智力、體力都已衰弱。但公司中的主要人員承認他是領導者,所以他仍能繼續工作。然而在另一方面,公司中的幹部必須認識到自己不只是一個「領薪的職員」,還是一個經營責任的分擔者。換句話說,他必須認識到自己也是經營者之一,並努力實踐;而不是把責任都推給領導,這樣公司才能經營下去。
進一步看,像這種經營問題,總是不宜模稜兩可,在「經驗」或「智力」的兩點之間移動,而應該將企業合理化起來。本來,經濟活動就要全理化,成長中的企業更需要合理化,它也是促進社會繁榮的關鍵之一。
以今日世界而言,對合理化要求最嚴格的是美國的企業組織。他們的合理化有許多明顯的特色。譬如人事運用,在美國公司中就很少有冗員。他們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動,不斷調整公司經營的方式。在合理化的過程中,如果產業剩餘的人力,一定會非常明快地把他遷調到其他部門;假使其他部門無法吸收,便直截了當地以裁員來解決。
當然我們不能不承認美國有其獨特的社會性與經濟背景,使得這些措施得以順利進行。由於社會的福利制度發達,對失業者有充足的救濟,使得被裁的人員在生活上不致立刻發生問題。另一方面,成長中的公司又可以對這些人力加以吸收採用,使得人們仍舊擁有適當的出路,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所以不會引起社會的混亂。
但是我們的社會福利制度很不完善,所以被裁的人員一時無法被其他公司聘用;相對的,公司方面也不敢放手整頓,裁減多餘人員。在這種惡性循環中,有的公司不得不浪費許多經費去保障這些冗員,造成公司的沉重負擔。像這樣不能適當地使每個人都提供足夠的貢獻,不只妨礙了社會的繁榮,也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阻力。
經濟環境不斷地在進步,各公司為了跟上進步的步伐,不斷地徵求人才,可是往往徵求不到適當的人選。而另一方面,那些可能適合的人選卻在另一公司成為冗員,不但才能不能發揮,更成為公司進步的絆腳石。
「比別人先走一步」說來可能平淡無奇,可是在企業競爭上,由於每個對手都在傾盡全力想先走一步,所以要真正做到,真是非常不容易。
經營者稍一遲疑,被後來的人趕過,一步可能變成十步,然後變成百步、千步,距離愈拉愈遠,終致無法補救。所以任何工作都要加速推動,尤其是需要花費時間的工作。也正因為有這種顧慮,經營者不可好大喜功,想去完成那些「必須花費漫長時間才能產生效果」的工作;或者是太固執的去追求「發明」,因為那太過於冒險。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可能使原先非常傑出的構思,在片刻之間變得一文不值。
不論做任何事,在前提上必須瞭解,我們正處在一個講求效率的時代。一個好的構想,若不立即付諸實施,稍一遲疑,半年過去,可能就不值一提。因此今天想到的好主意,今天就得實行。但為了要減低冒進的風險,經營者平時就應訓練自己對事物的觀察力和對未知因素的評估能力,當機立斷,才不致被人搶先一步,遭致無可彌補的遺憾。
碰到難題,先不要否決它,換個角度去看,或許它就不成為難題了。
做事的時候,有些原來可以做的事情,只因為自己抱著幹不了的想法,最後很可能就失敗了;反之,原先看起來很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抱定信心努力去做,最後也很可能會成功。想到今天的人們不僅能夠上天入海,甚至可以登陸月球再回來,假如一點小事都感到困難重重的話,那豈不是抹殺了人類卓越的能力嗎?
一個人在面臨困難的時候,逃避不是辦法,只有鼓起勇氣予以克服才是最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能夠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智慧和潛力而獲得良好的成果。
松下在一九六一年的一天,松下的部下正在開會。松下問他們「今天開的什麼會?」有人苦著臉對松下說:「豐田汽車要求大幅度降價。」詳情是豐田要求自松下通信購買的汽車收音機的價錢,自即日起降價百分之五,半年後再降百分之十五,總共降低百分之二十。豐田作這種要求所持的理由是:面臨貿易自由化,與美國等汽車業競爭的結果,日本車售價偏高難以生存。
豐田為了降低售價提高競爭力起見,因此希望供應汽車收音機的松下通信工業也能降價百分之二十。當時的日本並不像今天一樣能夠製造又好又便宜的車子,或許人們的印象已經有點模糊,因為那時候的情況是非常艱苦。
在瞭解情況之後松下又問:
「目前我們的利潤如何?」
「大約只賺百分之三而已。」
「才這麼一點?百分之三實在少了一些。在這種情況下還要降百分之二十,那怎麼得了!」
「就是因為這樣大家才開會研究。」
松下的公司目前也不過才賺百分之三,如果再降百分之二十,那豈不是要虧百分之十七?就一般常識而言,這種生意恐怕沒法做下去了,如果真是這樣,松下通信也可以一口回絕豐田汽車的要求,而且大多數人也很可能這麼做。然而如果情況特殊,讓價百分之二十是否仍值得考慮呢?在這種情況下,松下先拋開一般的這種想法而站在豐田的立場上仔細來看這個問題。他想,假如豐田換成松下電器的話,在面臨自由化的情況下說不定也一樣會提出這種要求吧。
雖然減價的幅度過分了一點,但松下也審慎地考慮到如何才可以降價去配合豐田的要求。
因此他說:「在性能不可以降低以及設計上必須適合對方需要這兩個先決條件下,大家不妨設法全面更新設計。最好是不僅能夠降低成本百分之二十,而且還要有一點適當利潤才可以。
「在大家完成新設計之前,虧本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這不光只是為了降價給豐田,而且還關係到整個日本產業的維持及發展問題,無論如何是非做不可的,希望諸位能夠努力達成任務。」
一年後,松下又問到有關這件事情進行的情況,結果松下通信不僅做到了如豐田所希望的價格,而且還能獲得適當的利潤。這可以說是因大幅度降價壓力而激發出來的一次成功的產品革命。
不管是經營事業也好,做其他事情也好,如果總是抱著「這根本不可能辦到」的想法,恐怕任何事情永遠都不會成功。反之,碰到事情總是想到「應該可以辦到,問題只是要如何去做而已」,這樣想的話,很多困難的工作猛一看似乎不大可能辦到,結果卻居然也做成功了。世界上有不少事情都是因為個人的不懈努力才獲得良好成果的。因此,每當你要下決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有這種想法是極其重要的。
價值十元的東西,以二十元賣出,表面上是賺了,事實上卻賠掉了一位顧客。
一位商人向顧客推銷商品,假定商品只有十元的價值,而顧客以十元購得,則商人是不會虧損的;所以商人只能開價十元賣給客人,這是必要的誠意,或者再便宜一點以九元八角的價錢賣出。反之,如果實質上只值十元的東西,為貪慾而開價二十元的話,他的生意必定會失敗的,縱然有人吃虧上當購買了,以後他也會恨你的,這等於永遠失去了一位顧客。
當事業成功而至後,應首先為自己做好價值判斷,這樣才是正確的成功路線。
迄今為了經營事業,為保持正當的價值判斷,一直在努力不懈。
松下經營的公司,現在很多人都願意做,公司的全體員工,也很熱中於這個行業。松下經過這樣判斷以後,接著就評估:到底我們公司擁有多少實力,藉以營運多少業務和生產多少產品?還有,是否適合工作等各項問題等等。公司的力量與希望所推廣的業務,互作比較以後,如果發現兩者有所調和的跡象時,於是馬上斷然地開始工作,這就是松下在經營事業上,始終一貫的工作態度。
公開事實,是解決迷信或謠言的重要法寶,同時也是表達經營者信念的必要方式。
人往往會主動關心別人,尤其對於比較特殊的行為,很容易就產生正反兩派的意見。簡而言之,也就是有贊成的人,也有反對的人。因為別人的說法而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失去信心或發生動搖,這是人類的一種本性。一個人無論做任何事都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一九三三年,當松下電器公司開始擴張營業範圍至大阪東北方的門真地區時,流傳各種說法。有人說:「在這樣不景氣的時候,松下電器公司居然想要大事擴張,簡直是胡搞嘛。」也有人說:「門真相當於大阪的鬼門,松下電器公司在那邊設廠八成要倒霉。」等等。
當時類似這些流言蜚語,幾乎到處都聽得到。松下如果毫不在意的話,事情也許很快就過去了,他對於所謂鬼門這樣迷信的事,實際上也覺得「不無道理」,因為以當時社會風氣而言,大家對鬼門又敬又畏。所以一聽到有人說「門真對著鬼門」的時候,松下就感到非常不舒服,有些大傷腦筋。
當時松下就想,如果說位於東北方就算是鬼門的話,那麼以日本的地形來講,走到那裡豈不都要碰到鬼門?包括從北海道開始到本州、四國、九州,整個日本國土大體上都是由東北向西南延伸,如果東北是鬼門,那麼何處不碰到鬼門呢?全日本的國民豈不都要逃到國外才行?所以即使門真就是大阪的鬼門,實在也沒有必要過於介意,於是一想到這裡,松下的心裡就豁然開朗起來,最後,門真擴展計劃就決定了。
當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有人批評松下公司在「胡搞」的說法,松下認為也不全是「胡說八道」。由於多次不斷擴張的結果,門真計劃的建設資金有一部分屬於銀行貸款。當時的日本人大多只運用自己的資金來推展事業,認為如果向銀行貸款,好像就會顯得基礎有點不穩。當時松下電器的確向銀行貸了款,而且是信用貸款,連一件抵押品都沒有,這可以說是銀行對於松下電器公司抱有很大的信心與瞭解,才能這樣大力支援。
最後,松下經過深思熟慮,於是在新公司落成的致詞上坦然表明向銀行貸款之事。文中有一段是:「……創業以來歷史尚淺,因為要以有限的資金來實現那麼多計劃,因此,在信用的範圍內仰仗外資乃是必然的……」
松下這樣做的結果也等於顯示本人對於經營方面抱有很大的信心,如果真是「胡搞」的話,松下一定無法採取這種態度。松下本人的確對於松下電器公司的經營有相當的把握,因此才毫不諱言把貸款一事公開發表。招待會的來賓對於松下所表現的信心,很多人感到驚異和佩服。
最後,門真地區的擴展計劃終於付諸實施,而松下電器也借此更上一層樓。目前門真地區也已經成為松下電器公司的根據地了。
學問需要有效地運用,才能發揮高度的價值。凡事考慮過多,反而無法得到成功的機會。
聞名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辦人福特先生曾說:「我們工廠絕對不任用學者,因為學者一味研究未知的事情,而對如何應用卻不予考慮。」這句話確實給人許多思考。
一般而言,有學問的人往往受學問的束縛,凡事考慮太多,而無所適從;沒有學問的外行人,有股勇往直前的衝力,反而常能突破障礙獲得成功。
比如患了感冒,若只覺得稍有不適不加理會也可能很快就好了。但是稍微懂得醫學常識的人,往往會因過分操心,而使病情惡化,或拖延痊癒時間。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被學問所駕馭;因為學問要有效地運用,才能發揮它高度的價值。
經營公司也是在做社會工作,為了不損害社會利益,當然要做賺錢的生意。
人類互相交往、做生意或工作活動,而獲取報酬,除了小孩、老人或殘廢者需要愛人照顧外,成人都應該能夠自食其力。我們之所以能安居生活、作息安定,就是因為能各自確保收入。
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確實維持收入,不僅為了自己所需,也是為了維持自己是社會一分子之所必需者;可是實際上人們只知道非獲利潤不可,但對獲利的信心是否確定不移,那就模糊不清了;於是有人認為薄利多銷好,或者低價薄利的推銷方式好,甚至無利可圖,就濫加賤賣,看到別人賺錢,就興起嫉妒念頭,而不作誠實公平的競爭。
這都是對利潤的本質沒有充分的理解;所導致的錯誤。我們不能賺取超過適當的利潤;但對正當報酬率,應有承認的風度。
比喻說:有一家資本一千萬元的公司,而一千萬元的本金,在本質上就是社會的資本,也就是說,這家公司擁有社會的資本一千萬元,資本在表面上雖是屬公司所有,但本質上卻是社會共有的財產;而物資也是共有的財產,只不過是為維持社會之秩序,設定為私有財產制而已;至於人員呢,假定這個公司僱用了一百人,這一百人,就是以公共事業的名義集合的,也就是使用社會的金錢僱用公用人員來經營事業,所以這公司一定要有利益可圖,那麼公司就可大大地活動,一年間賺進一百萬或二百萬元,一半繳納稅款,一半用為提高公司對社會之利益。
可是經營事業難免會受到挫折,運用社會的金錢,僱用社會人員,如果事業經營不順,那麼就是損害到社會的利益,當然可以追究責任。可是實際上受到損害的人,會提起償還損害之訴,但對本身經營失敗之罪過,社會一般是不會深究的,但實際上已是犯了很大的罪責,因此一般人對此認識還不夠深入。
在自由經濟體系中,企業利潤的獲得,是社會繁榮的動力。
公司的經營者,往往以利潤當作經營的目標。利潤也是經濟性的標準,不過利潤本身中含有競爭的要素。想賺這麼多,不一定能賺得到,所以說來容易,想真正達成,就要適度運用經營策略了。
例如有甲乙兩家百貨公司,所陳列的商品基本上是一樣的,如果甲公司的售價平均比乙公司便宜一至二成,那麼大部分的人當然會到甲公司去購買。相反的,因為乙公司商品比較貴,大家不去買,所以他的生意就很難做下去,逼到最後,要不想讓公司關門,就只有跟著降價了。假使這時乙公司的價格降得更低,那麼甲公司的顧客就會轉移到乙公司去。於是消費者蒙受極大的利益,但對經營者而言,卻無法獲得適當的利潤,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
東西賣得貴,就會失去顧客。因此,各企業都在制訂價格上大傷腦筋。一方面必須賣得比別人便宜,又有些利潤,另一方面必須支付成本和費用;但也要使股東能分紅,員工能得獎金。在這種嚴格的要求下,各企業無不是經營者和從業員同心協力,來謀求最妥善的營業策略。如果有一點成就的話,也都是絞盡腦汁,全力以赴工作的成果。然而它的背後卻是一股自由競爭的經濟壓力推動的。因此在自由經濟體系中,很微妙的包含了使大家不敢怠慢,以努力促進經濟繁榮的心理動力。自由經濟社會的好處,其實就在於競爭。競爭使人痛苦和辛勞;卻使人樂此不疲,永不後悔。
也許地有人會問:「獲得什麼樣的利潤才是正常的呢?」松下認為,必須依照各公司的經營方針和經營者的人生觀,以及企業是否覺悟到本身對社會的責任而定。假定一個公司是站在社會正義的立場,來決定自己所應獲取的利潤,那麼就算他的標準高一些,也會獲得社會的認可。反之,如果只注意到要滿足投資者積累財富的慾望,賺錢謀取個人的享受,那麼就算賺的錢再少,也不能獲得社會的諒解。
所以這個社會上有些人雖然賺了錢,在客觀上,他卻是遭受損失的人。譬如說,他賺了一百萬元,然而在賺一百萬元的過程中,卻損失了兩百萬元的信用;或者說,引起了眾人對他的鄙視。那麼,這一百萬元能買得兩百萬元的信用或他的人格嗎?
松下始終認為企業是社會的公共企業,應該對社會發展有所貢獻。反過來說,讓企業正常地發展也是社會的責任。所以讓優良企業儲存發展資金亦屬必要——這不但是企業經營者最大的責任,同時也是企業賦予的最大使命。
公司得到利潤後,記住將利潤以更有意義的方式,善加利用,社會自然會贊同。經營和利潤觀點的精華之處,就在這個認識之上,經營者應該隨時留意。
為了公司的發展,也為了國家社會推展各項措施,企業經營不得出現赤字。
松下認為擁有很多人與資金,可是繳不出稅金的公司,他的經營一定是不得法,因為那一定是虧本生意。虧本生意一方面雖值得同情,但另一方面可說其對社會一點貢獻也沒有,他並不負擔國家經費的開銷。公司的經營,獲利可說是理所當然,有利益時,可將其中大約半數繳交國庫。假定我們處理一張紙,而由此得到利益時,必將由此得到的利益之一半以稅金的名目納入國庫,國家就以收入的稅金來作為行政費用的開支。所以公司的經營,如果都做虧本生意,連一毛錢的稅都不交,那國家不是會陷入困境嗎?不要說是造路、建設經費無法籌出,就連學校老師的薪水都恐怕發不出來。
經營中所賺的利潤,一定要將其中的一半繳納給國家,這是應盡的義務,只有這樣,國家社會才能夠正常的運轉。在報紙上經常可以看到某些企業由於勞資糾紛,鬧得滿城風雨,因此五年之間沒有交一毛錢給國家(赤字經營),雖然有他的原因與理由,可是對整個國家、社會、人民,沒有一點好處,這是可以斷言的。
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中,學校的設備十分完善,道路設施良好,絕不會有因雨天汽車路過時使濁水濺滿人身的情形,調查其情形可以發現這些國家擁有許多提高盈餘,貢獻社會的公司,所以各種公共事業與設施才能辦得有聲有色。
我們的工作是賣商品給很多客戶,使客戶使用之後能夠感到喜悅、滿意,生產商品當然是我們的使命之一;另一方面公司還負有貢獻國家社會發展的義務,這也是公司的使命之一。
是否忠於使命,有否達成使命,看公司的經營便可一目瞭然。公司要好,每個同仁要努力工作,這是必然的,其他有關技術問題、思考問題、公司的政策問題等等,究竟應該如何?對這些問題必須能產生正確的判斷力才可以。
每個公司都想增加利益,繳納更多的稅金給國家,之所以有些公司辦不到的原因,就是對以上所探討的幾個因素,尚有待改進。
這是每個公司的人員都應該銘記在心的,職員們要對職員的工作有一種使命感,並且培養從使命感中感受到工作的喜悅。
自古以來,就有「勝者不驕」的教訓,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人類的本性,如果連續勝了三次以後,性情就變得驕傲自滿,精神也就懈怠下去,就會目中無人,別人的話根本聽不進去,應做的而不做,應思慮的也不思慮了,這些現象,就是人類的本性。
「勝者不驕」正是言中人類本性的弱點,松下認為這才是上好的戒律,但縱觀歷來或現在的企業界情形,都沒有表現出勝者不驕的跡象。
一次,松下向經銷商講過下面的話:
「各位都是認真努力的工作者,可是今年的情況顯示,前途黯淡不堪設想,因此各位都在煩惱,我覺得這是重大的問題。大前年賺,前年又賺,而去年也賺錢,若是今年再賺,那是最好不過的,但是世間事是不可預料的。既然連續三年都賺錢,而又希望第四年再賺錢,哪有這麼簡單的事。連續賺了三年,假如今年不賺退還一年,還剩下二年哪,『尺蠖』就是進二寸退一寸的,這是很好的現象,三年賺錢,而第四年又想再賺,那就好比『尺蠖』一樣,伸至極限之腿退不回來,只有死亡。那麼是死好呢?還是退還一年份利益而生存好呢?當然是選擇現在損失的好,而期待明年再賺,後年又再賺錢,大家有了這種想法,煩惱就會消失掉,不慌不忙,不慌張的心情就安定而快樂,快樂則智慧生,那麼說不定第四年又可以賺錢了;不過老實說,第四年又再賺錢的機會是太少了,那麼乾脆就預備退還一年份的利益算了。請大家覺悟到『尺蠖』的精神,這才是應有的認識。」
實際上,實踐起來的確是有困難,其中也許將過去三年所賺的錢統統花光了,要用什麼退還呢?
可是上述的情形確是企業界的實態,「三天連續好天氣,至少一天會下雨。」如果能有這樣的情形,已經算是不錯的了。公司愈大,愈要集合大家的智慧,全體總動員的經營模式,始能產生預期效果。
在動盪不安的世界局勢中,我們都能親眼看到,一個國家的衰退與興隆。而我們發現凡是能聚合眾智,並各在工作崗位上奮發圖強的國家就能得到發展。而愈能突破考驗的就愈發堅強。國家如此,公司當然也是一樣。集合眾智以經營事業是何等的重要。不過,想要集體眾智往往並不容易。但如果不去克服這個困難,而只在口頭上說說,那就是更沒有實際的意義了。
以眾智為經營的基礎,也就是全體經營的模式。如果剛開始一個小公司是三五人的小規模經營,是很容易集合眾智的。可是等人數增加到幾千、幾萬時,雖然心裡知道非集合眾智不可,但卻做起來是相當的不容易。
以國家來說,往往大國未必有發展的跡象,倒是幾百萬人口的小國家,反而有令人羨慕的發展氣象。所以不管是三五人的小廠,還是幾百、幾千人的大企業,都應當集合眾智,這樣才能使企業得到長足的發展。
在公司的原則下,每個人應盡量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公司的發展更具衝擊力。
分公司制度利弊,是見仁風智的,它的好處就是易於培養大家的責任意識,而會全面激發出經營者的創意和新作風,百分之百的發揮力量。缺點就是多少會有些獨斷的傾向。說是缺點,也不完全是缺點,因為如果分公司主管過於獨斷專行,總公司可適時予以糾正,也就可以把錯誤盡量避免。
其實獨斷專行也未必是壞事。在好的方面,獨斷孤行也可能產生好的結果,除了可能違背公司的政策,對公司整體營運有影響外,其他事情,各人可以盡量發揮其創意和力量,使公司的發展,更具有衝擊力。
松下一開始對經營管理作深刻的思考,是從做生意以後十三年開始的。在此以前,都以他從小夥計生涯學來的生意經用於商業。當時的觀念都是從大清早起勤奮地工作,小心侍候顧客;在家裡時,則做出好的東西,以討好顧客。年復一年,就是以這種態度做生意的。
過了十三年,松下公司的職員增加了很多,生意也做得很順利,於是松下電器在大阪開始有些名氣,這時的松下忽然有所感觸……,「過去我雖然拚命工作,但我們人類所擔負的生產工作,不是應具有更大的意義才對嗎?」松下認為以後應該根據一種使命的觀念來經營事業。這不僅限於公司,在個人方面也是如此。於是就認為人類應該抱著偉大的理想來工作才行。
松下於是把他的想法告訴了全體員工。他們說:「很好,你的話我們都明白。那麼今後就這樣做吧。」這一來非常不可思議,他的員工都充滿了幹勁,工作氣氛也完全不同了。同樣的工作再做起來,卻感到特別有意義。
現在大家都有了理想。而且做法也不同了,過去是漫無目標地工作,現在則是有希望有理想地工作,所以自然做得很起勁。從此以後事業的發展,也就以驚人的速度在進步。
所以,別老是希望自己的商店擴大,希望自己能賺錢,這種想法都有缺點。當然這種思想總會進入腦中,但應該把目標放在更高的地方,與社會一起發展。如果自己認為是發展社會的一員大將,那麼一個人的事業和人生觀都將改變。
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就會感到辛苦的工作也不以為辛苦了,反而高高興興地去做。同樣艱苦的工作,過去只因為那是生意,不得不做;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想法,艱苦的工作變成快樂而神聖的工作,因此對於再困難的工作,也會竭盡全力去做。
這對於一個人或一家公司都一樣。公司必須努力經營,但公司是否能更加發展,我們只要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最妥善的安排,其餘的,都交給上帝吧。如果沒有這樣的想法,仍然會猶豫不決的。
認為企業經營是為服務社會而存在,企業才能無限度地發展。
松下小時候,因為家裡很窮,十一歲的時候,就踏出家門,來大阪當一個小店員。在店裡,受到各種教育,雖然不像學校有那麼組織化的教育方式,但對鬆下來說卻是以後在社會上的一項活生生的學問。松下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產業界鉅子,應歸功於當時所受的教育。
以前松下並沒有今天的穩固。可是爾後,經過了漫長時間的磨練,松下對經營上的信念,和對社會的責任,都有認真的考慮。現在松下尤其深深體會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不僅是為公司而存在,透過公司之經營也同時服務於社會。松下認為這是身為公司經營者的職責所在,也是身為社會上一分子的義務和責任,所以一直把它當成一份尊貴的工作。
松下認為,在這個社會裡,人類應該共同努力,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大的進步,這種進步,絕不會因為時代的前進而終止。
與社會共存的公司,由於人們不斷地努力,當然會繼續地發展其潛能,這種發展至少是沒有限度的。現在所面臨的各項經營上的問題,只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小小的考驗而已。不過我們既有緣共同生活於這歷史的片段中,就應當共同勉勵,精誠合作再向前邁進。松下認為,考慮狹隘的人,為數並不少,我們不應因環境的小挫折而停滯不前,亦不可對事物過於短視,要時常保持寬宏的心懷來觀察各項事物,應付各種問題。
企業的基本使命是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不能帶給社會繁榮進步的企業,是有愧於社會的。
無限地生長和進步是自然的法則,也是社會的法則。換個角度來說,人類一直有追求無限地生長和進步的慾望。首先在衣食住行方面,人類不斷地期望精神和物質生活能夠更豐富和舒適,這是人類共通的特性。雖然,這些慾望的內涵因個人及時代而不同,但至少沒有人不追求更好的生活。
企業經營的基本使命就是維持和提高人類的生活文化,並且滿足人們的要求。例如,雖然每個人都希望住舒適的房子,但是如果沒有生產者供給房子,願望就無法實現;而且為了蓋房子,必須生產並供給各種建材。這種生產與供給的工作,就是彼此由於事業的經營進行的。
不只是房子,所有生活物資,甚至服務或情報等無形的東西,都逐漸在開發有益於人類生活的優良產品,以適當的價格和充裕的產品供給來滿足人類,這些都是事業經營或企業的使命,也惟有如此,企業才有其存在的意義。供給的物質和服務的內容雖因行業而不同,但是經過事業活動,貢獻力量以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是所有企業共通的目標。如果拋棄這種根本的使命感,就絕對不能開創出強有力的事業經營。
通常有人會認為企業的目的在追求利潤,但松下認為利潤確實是推行健全事業所不可欠缺的工具,但決不是最終的目的。因為企業的根本使命在於謀求人類生活品質的提高,也惟有努力達成根本使命時,利潤才會變得更重要。
由此可見,經營事業在本質上不是個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企業就是社會的工具。當然,在法律上有所謂私人企業、個人企業,但是各種企業從事的工作和內容完全和社會有關,所以可說是公家的東西。
因此即使是個人企業,在訂定企業方針時,決不能站在個人的立場、個人的利益來考慮,必須從「自己所做的事業對大眾的生活會產生何種影響?是有益還是有害」的觀點來衡量和判斷。
松下經常問自己:「我的公司是否對社會大眾有幫助?如果這家公司消失,是否會帶給社會任何不利的影響?」如果不會,就表示這家公司的存在不能帶給社會任何利益,還是解散的好。當然這將使從業人員以及和公司有關的人感到苦惱,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擁有許多員工的國營生產機構,如果不能帶給社會任何好處,那將是件不可原諒的事。
實際上也是如此。一個負有提高社會生活品質之使命的企業,應該是社會的工具,但是如果它經營的事業不能產生任何成果,這是不可原諒的,它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們經常說「企業的社會責任」,縱使其內容會因社會時勢的變遷而不同,但是,不管處在哪個時代,基本的社會責任,可以說都是在透過其經營的事業以貢獻並提高社會大眾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