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呆滯產品
人類社會即將跨入21世紀,社會科學日益進步,商品生產的日益豐富,商品生產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作為市場信息工具的廣告尤為重要。
日本東洋縲縈公司由於原絲庫存多,而且合成纖維強韌,因此銷路呆滯而感困擾,於是決定以流行方式來推銷,剛好有消息說美國影星泰勒將赴日,泰勒曾主演過「黑色閃電」影片,所以觀眾對他的印象判斷為黑色,公司決定製作適合他的雪衣,準備在泰勒赴日時讓他穿。
泰勒到日本時,以「泰勒來了」、「泰勒穿的雪衣」為標題,刊登報紙廣告。
這樣,頭一年,賣出七八千件的雪衣,第二年竟賣出4萬件,雪褲也賣出1萬條。
繼而在第二年的夏天,再度推出泳裝廣告計劃,以當時流行的顏色——綠、藍、紅、褐、淡紫五種顏色湊在一起,做成一套名為「佇立凝視」的泳裝,結果以此五種顏色的泳裝魅力大振,獲得比頭一年增加50%以上的銷售額。
永恆的廣告
法國著名時裝大師皮埃爾·卡丹,30年來,生意越做越大,現在每年的經營額達45億法郎。
據說,他的服裝設計,不但征服了法國,而且贏得了美國的消費者。9年前,卡丹設計的一種寬條法蘭絨上衣,使紐約的顧客為之傾倒,隨著時裝流行,他的服裝商標也就名揚海外。
卡丹通過轉讓設計,掛上他的商標,由有經驗的商人生產經營,而他向對方收取5—7%的商標使用費。卡丹已同95個國家的500個商人洽談了這種買賣。他不斷設計新穎的服裝款式,源源不斷地轉讓出去,四面八方的錢都流進他的口袋。
卡丹經營男裝、女裝、童裝和各種附屬品,如領帶、襯衣、頭巾,還兼營香水、體育用品和禮品。
卡丹還在世界各國名城開了10處「美心」餐廳(在北京崇文門開設的譯名為「馬克西姆」餐廳),專營法國佳餚,還開辦了一所學校,專門培訓管理、烹調和接待技術人員。
因為他的服裝設計,使他的商標名揚四海,他開設的「美心」餐廳成為永恆的廣告。所以他不花錢去做廣告,而報社、雜誌社卻自辟專欄,為他宣傳,借他的聲望來顯示自己報道的權威。
幽默廣告
一個國家和一個企業,當其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有幽默。廣告中的幽默,是廣告中的大手筆。
法國的克隆堡啤酒要出口到美國,如何讓美國人對法國啤酒感興趣呢,法國的廣告人員針對美國人喜歡幽默的特點,決定使用幽默手法來表現廣告內容,它的廣告用語是「法國的阿爾薩斯(克隆堡啤酒的產地)人十分惋惜地宣告珍貴的克隆堡啤酒正在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阿爾薩斯人誠懇地要求美國不要喝完我們的克隆堡啤酒」,「阿爾薩斯真捨不得讓克隆堡啤酒離開他們」等等,語言非常幽默,很適合美國人的胃口。另外在電視廣告上出現的也是這樣的畫面:當法國人在看到克隆堡啤酒裝上卡車向美國駛去時,男女老少悲傷落淚,由於廣告手法的幽默詼諧動人,美國人很快喜愛上法國克隆堡啤酒。
一石三鳥之計
物理學上有一條慣性定律:一個移動或靜止的物體總是抗拒變動。人也一樣,不喜歡改變習慣及日常生活。
「重塑新形象」這個說法大致都是要把原來不好的形象或過時的形象從人們的心目中抹去,讓世人重新認識自己。
創立於1904年的英國勞斯萊斯汽車公司,以生產豪華型轎車而著名。它雖有過驕人的成績,但在1981—1983年間,它的汽車銷量大跌35%,年產量隨之下降到2400輛左右,曾一度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
到1986年,新上任的經營負責人彼得·華德使公司出現了轉機。他從改造班特萊汽車著手,塑造了一個更年輕、更有生命力的「勞斯萊斯」的新形象。
要重新設計一輛全新的班特萊汽車,勞斯萊斯公司實在不勝負擔。於是,華德在標準型勞斯萊斯轎車上加上金屬邊線,使它顯得更貼近地面,更有安穩感;同時,增加了渦輪推進引擎,使重達5500磅的班特萊車具有在7秒鐘內起動加速到60英里/小時的神速,把班特萊轎車變成意大利跑車與英國豪華轎車的混合體,一改它的「勞斯萊斯」影子的形象。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班特萊車的銷量已佔公司總銷量的40%,每輛售價也高達16.7萬美元。
在改造班特萊車同時,公司在英、美等國通過廣告為勞斯萊斯車扭轉了「車主是附庸風雅的有錢人」的形象。
在英國,他們的廣告強調「買輛勞斯萊斯犒賞自己多年來的辛勤工作」。
在美國,則套用亨利·詹姆士的名言,說「盡情享受,這是一個不能不犯的錯誤」。
通過一系列的廣告,一來化解了人們的敵意,二來吸引了新顧客,三來加強了已有顧客的忠誠程度。
這個「一石三鳥」之計,已取得良好效果。1989年,公司汽車的銷量攀上了10年來的最高峰。而這股增長勢頭仍未減弱。1990年1月的銷量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6%。
廣告媒體的選擇
調查研究不僅適用於領導藝術,同樣適用於廣告藝術。調查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
英國通用食品公司1969年發表了一份關於電視與雜誌廣告效果比較報告。該報告中介紹了當時通用食品公司的廣告費95%花在電視上,美國的「生活」、「展望」、「讀者文摘」三大雜誌建議公司進行調查,比較電視與雜誌的廣告效果,該公司用了180萬美元,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最後該公司宣佈,雜誌是替我們推銷產品最有效的工具,比電視來得更有效。此例表明,為了選擇有效的廣告媒體,不惜花費大量資金進行調查。正確的廣告媒體決策對廣告取得成功,有決定性作用。
全球性廣告攻心戰
饋贈也是促銷。
1991年4月23日,全世界幾百萬人打開早報時,吃驚地注意到在名為「全球最大的饋贈」廣告欄下一段醒目的文字:
英國航空公司將向全世界免費贈送五萬張機票。
世界各大報紙都用通欄標題報道了英航這場令人不可思議的大饋贈活動。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的電台和電視台在黃金時間裡報道了這一新聞。這場酬賓促銷活動共耗資9000萬美元,甚至連許多英國人也認為此舉簡直是瘋了。
繼這場酬賓活動之後,英航還別出心裁地用了一連串的促銷手段,其中包括倫敦著名的哈德商店有獎購物、免費地鐵觀光、贈送劇場入場卷、去蘇格蘭古堡遊覽等富有誘惑力的節目,來吸引旅客乘坐英航的班機到英國旅遊。這一招果然奏效,全世界約有1000多家旅行社紛紛為之動心,在他們的遊說下,幾乎包銷了一大半的英航機票。
這是英航的高層領導醞釀的一場全球性的廣告攻心戰,是為了樹立專業、高效、安全、親近的商業形象。
飛利浦公司廣告調查
企業經營謀略,不僅要有一個能打得響的產品去稱雄市場,而且要有一套正確的銷售策略去佔領市場。
荷蘭飛利浦公司為進入中國市場,曾委託香港環球調研公司在上海開展調查活動,被調查的對象為已婚男性,家裡只有黑白電視機。調查活動中取出3種飛利浦彩色電視機的廣告片。第一部是意在強化「飛利浦」品牌形象的廣告片,在30秒內,從開始到結尾反覆多次出現「飛利浦」的字體、商標和標語「飛利浦——世界尖端技術的先導」,以及飛利浦在世界各地的情況。第二部是闡明市場定位的廣告片,片頭採用京劇鑼鼓的音響效果,屏幕上出現的是京劇大花臉形象,並用京白語調念道:「我就是飛利浦」等。運用中國民族特點,來強化飛利浦為中國用戶服務的宗旨。第三部也是宣傳品牌的。所不同的,中間穿插了中國風光,一位飛利浦公司形象代表者一邊轉動著地球儀,一邊用生硬的中國話說:「飛利浦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以勾起中國老年用戶的回憶。主持者徵求被調查者的印象,大多比較傾向第二部,同時又要求飛利浦能提供適合中國情況的16吋、18吋彩色電視機。通過上述市場摸底,飛利浦對自己的廣告策略預先得到檢驗:(1)在日本黑白電視機進入中國市場五六年之後,用戶正進入一次更新階段,可能對不同牌號進行選擇,並希望有彩電取而代之。(2)飛利浦進入中國市場,必須在尺寸、價格、型號上予以改進。(3)飛利浦的廣告要適合中國人的口味。(4)飛利浦強化品牌印象應考慮中國用戶的接受能力等。通過這次調查,為飛利浦公司在中國開展廣告活動,取得了可靠的資料。
尼日利亞首家銀行
尼日利亞銀行怎樣通過更名,及與此有關的公共關係活動,而財源亨通的。
1977年尼日利亞聯邦政府下令,所有的外國企業必須服從尼日利亞國有化的法令。由於人民對多國公司的普遍反感,尼日利亞政府決定把原來的「標準銀行」這個洋名字改成尼日利亞名字,這樣做的結果,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該銀行60%的股份被一搶而空。
新命名會受到尼日利亞人民的歡迎,是因為他們強烈反映要更換銀行名稱。此外,「標準銀行」歷史上曾幾次易名:
從「英國西非銀行」到「西非銀行」到「尼日利亞標準銀行」。如果新的命名贏得人民的喜愛必將大有好處。
銀行的領導並不反對這個主意,可是在1977年年度大會上,「標準銀行」已經售出44.8%的股份給尼日利亞聯邦政府,19.2%售給公眾,還有38%由該銀行的海外同行「標準特許銀行」保留。到了1979年「標準銀行」的年度大會上,一致認為必須改名,並確認「尼日利亞第一有限銀行」最為恰當。因為這家銀行確實是1894年在尼日利亞首建的銀行,現在也完全是屬於尼日利亞自己的銀行。
公共關係部門當時接到指示要發動一場運動來教育公眾瞭解銀行的新名稱,他們為企業形象和企業特徵,重新設計圖案。
1979年的年度大會為開展一場公共運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他們首先相信既然新的命名已為股東們所接受,那麼公眾接受它也不會太難。廣告部和公共關係部由佈雷思阿迪耶米領導,由奧莫爾協助開始了此項任務。在阿迪耶米先生正忙於計劃新的廣告標識的同時,奧莫爾領導一部分人準備起草文體自然、流暢,內容重點突出,有關新銀行的新聞報道及新聞通訊稿,宣佈新的銀行名稱,闡述銀行的目標、分行的數字和職員的實力。國內四家日報均以相當篇幅登載了易名的消息,同時廣告也圍繞這一內容。
組織報紙、無線電、電視等新聞宣傳單位,參觀銀行所有的主要部門。這些新聞媒介以前對該銀行抱排斥態度,通過這些活動他們確信該銀行工作效率高,使易名為宣傳媒體提供了一個實地瞭解銀行內部的機會。
公共關係部門配合銀行改名,為了與海報欄裡登出的廣告取得一致,加緊改換全部霓虹燈廣告牌,把銀行所有的車輛都油漆一新,換上了新的標記,同時更換了辦公信箋。
事實證明,更名為《尼日利亞第一銀行》是一個英明的市場策略,它為銀行贏得名望吸引了新顧客。
今天,《尼日利亞第一銀行》的業務方興未艾,在全國已擁有166個分行,7000名職員。
奧運廣告戰
奧運會是體育的競技,也是一場白熱化的商業競爭。這場商戰並非僅以產品直接競銷的形式面對面角逐,而是顯得溫情脈脈——以細緻入微的服務贏得公眾印象。
雖然巴塞羅那奧運會的廣告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多起來,但在其他場合,廣告戰的硝煙卻無處不瀰漫。在各賽場、奧運村、記者村,乃至新聞中心,出資3000萬美元當上奧運會指定產品贊助商的可口可樂公司推出了散裝的、瓶裝的、罐裝的各種飲料,可樂、雪碧、芬達……品種齊全,任人取用。
激烈的廣告戰甚至打到了海面上,德國施樂公司、荷蘭菲利浦公司等大商家租用豪華遊艇,在巴塞羅那的港口辦起「海上旅館」,在地中海海濱一字排開,達15艘之多。他們在這裡招待奧運官員、接待各國遊客、舉行公關活動,商業氣氛十分濃烈,連薩馬蘭奇也曾來這裡做客。
新聞記者也成了廣告戰對手們極力「爭奪」的對象。在新聞中心,美國瑪氏巧克力公司的公關小姐每天笑瞇瞇地向過往記者贈送巧克力,柯達公司向攝影記者無償提供了11萬個膠卷,並免費沖擴;尼康公司免費向記者提供相機、鏡頭,只須辦個手續即可……
擲千金以博一「笑」,這就是奧運廣告戰。
廣告爭奪戰
美國百事可樂,一直居於可口可樂之後,這是整體,在有些局部,由於舉勞得當,百事可樂也常居可口可樂之先。
1980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22屆奧運會上,「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就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戰。由於百事可樂早在奧運會開幕前兩個月便在各比賽場地豎起大面積廣告宣傳牌,並在多處地方設點推銷,在運動會期間向各國運動員和大會工作人員散發贈飲券,給獲獎運動員贈送紀念品,又多次舉行酒會招待各國運動員及名流貴賓,結果深入人心,名聲大振,在這次廣告競爭中,百事可樂的盈利超過可口可樂約三分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