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卡耐基經商之道

雲台書屋

四 恰如其分地保持友誼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青年人的行為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
  作為一個現實的社會成員,我們的各種行為代表著一定的社會意義,反映著一定的社會關係。我們絕大多數的行為要在層出不窮的社會生活中,在與周圍各類人們的相處之中體現出來。如果說自我的行為常規幫助我們初步認識了自身的一些行為特點,那麼下一步就要把這些特點擺在多重多邊的社會關係中來調整了。換句話說,對自我行為管理的主要價值就體現在我們如何去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調節好各種關係,準確地選擇確定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包括正確地看待相處與他人交往中可能發生的各種行為衝突。這個過程,我們在這裡是從自我管理的角度來探討的,但在實際上,這正是所有的青年朋友們學會處事、學會做人、學會適應社會,進而改造社會的一個「新課堂」。
  在生活之中,我們常以會不會和人打交道作為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標誌。而成熟意味著什麼?對於我們當代青年來說,成熟,不是變得模稜兩可,變得老於世故。我們把成熟用來標誌生活中的一種主動權,一種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之中能夠吸收、借鑒他人之所長,增強自身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為。而對許多不知的人間深淺處,有人曾經發出過「江頭未是風波惡,唯有人間行路難」的感歎。在我們中間,一些青年朋友惶惶然而舉步不前,另一些則不管三七二十一,硬衝硬闖的。雖說人們都是在生活之中學會生活的,不論以怎樣的方式生活,與人相處的學問總是「皓首難以明其理」。但是如果我們相信人的心理和行為本身有規律可循,那麼人際關係也是完全可以被認識被駕馭的。雖然對每個人來說,認識的早晚和深淺並不一致。但對青年人來說,「做自己命運的主宰者」這一命題,本身就包含著準備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搏擊,在重要的關係網絡中進取的決心;包含著你準備以勇敢者的身份、姿態和行為在人群中走出一條自己之路的構想。
  如果你曾有機會接觸過青工、老農、軍人、領導幹部和家庭婦女,並且把他們之間待人接物的行為特點做些比較的話,你一定會發現,他們由於各自的職業、年齡不同,幾乎有著截然不同的習慣和行為方式。這對他們,可以說是在心理有著獨特的身份感。這種身份感,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每個人對待別人的態度和行為。這種觀察結論的意義在於說明,因為人都是以某種特定角色置身社會的,在確定自己該怎樣對待別人之前,首先需要確定的是該怎樣認明自己此時此地所應有的身份。
  卡耐基說,這個問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青年人初涉世時,該怎樣準確建立起自己的一種身份層次感,說得再具體些,當你將要去和社會上各種處於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層次的人交往時,除了你既有的社會角色意識之外,在行為上,你將以居高臨下、平等相待還是摧眉折腰等哪一種層次的身份去對待周圍的同志、朋友。我們把這看作是與他人交往時對自我行為的第一種限定和管理。生活中,與他人交往,你的位置是以你的行為去體現和建立的,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決定著你在人際關係中將會採取和認可怎樣的行為。
  其實,這個問題在生活中的實際表現很常見。許多時候,自己獨處靜思之際,對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待人接物的言行舉止思得清清楚楚,但實際和別人在一起時,由於他人行為、暗示或環境的影響,便覺得和事前想好的全然不是一回事。
  有一個青年朋友對我講,他總希望在與人交往時給人留下一種謙虛、穩重的印象,但每次和別人在一起,特別是和其他青年人在一起時,說起話來他總是忍不住接別人的話頭,或者常常毫無顧忌地大聲喝斥別人的看法,這樣,時間久了,就多少給同伴們留下了一種缺乏修養、盛氣凌人的印象,而實際上對這種情況他自己也是反感的。顯而易見,他這種作風和提倡青年人應該在堅持真理的前提下敢於發表意見、直抒胸臆不是一回事。在有些大學中,同學們要在四年級去中學參加教育實習,走上課堂,面對學生以教師的身份表現,這是每個人都必經的場面。但多數同學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即雖然經過了見習、試講等一系列準備,心裡也清楚地知道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舉止和行為規範,但在真的面對學生的時候,也還常常是舉止侷促,舉手無措。這固然是與缺乏經驗和心理訓練有關,但也依然表現出自我的角色意識和行為表現的不一致,反映出缺乏臨時的行為身份感。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可是透過這樣的例子,我們該在自我行為管理的意義上看出些什麼呢?這就是意識與行為在某種程度上的「脫節」。這種現象提示了我們:在鍛煉各方面的心理素質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去培養一種能夠反映出你自己大方、平等、自重而富有分寸的行為身份感。這幾個概念也包含著我們對當代中國青年最一般的行為身份感的理解。
  生活中縱有可供你發展的千萬條道路,但膽小、扭怩的姿態卻只會讓你放過一個又一個表現和爭取的機會!那種我們大家都看不上的「小家子氣」——苟且,凡事縮頭縮尾,不應是肩負振興中華的一代人的風姿!平等,實際是一種行為身份中的態度表現。從道理上,青年朋友們大都承認自己的知識、閱歷尚淺,世上人間該學的東西還多著呢!那麼,平日裡待人接物就要隨時隨地想著讓這個「大道理」在你自己的行為表現上有所落實。因為只有以真正的平等待人精神,不自恃清高的人,才有可能從別人那裡得到自己所不具備的知識才幹。在行為上能待人平等,是一種謙虛敬人的風範。你在群眾之中,只有以平等起步,才會有更廣闊更長久的交往。
  自重,特別是對那些常懷自卑感,行為上不善於甚至不敢與人交往的朋友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以自己的獨立人格與人交往的。儘管每個人的個人條件不同,但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這並不標誌著一個人人格的高下。
  俗語說:「不怕別人看不起,就怕自己沒志氣。」人須自重,爾後為他人所重。應該讓人在你的行為中看到你堂堂正正的人格。當然,自重並不僅在於不自卑,也在於不要在行為表現中沾污甚至喪失人格。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複雜的生活方式,不正當的引誘,金錢物質的刺激都可能使這種事情發生。不能自重的人有的也許會以為他為個人贏得了許多東西,但他卻丟掉了最根本的,那就是他自己!說到行為的分寸,我們大家的體會就更多了。真理哪怕是只超過一小步,便是謬誤!在表現自己的身份感而與他人交往時,有許多事情是極微妙和細膩的。缺乏節制的行為常是因小失大的開始。
  朋友,也許你認為自己已屬於成熟的一群,這些內容對你來說顯得太有些老生常談。但有一點還是我們無論怎樣都必須記取的:個人的行為身份感只有在生活的實際鍛煉中獲得。而且,隨著我們各種社會角色的深入展開,行為的身份感必將更深更多更準確地被把握——這種鍛煉是一種常綠常新,永無止境的過程。
  儘管我們都從前人那裡知道,生活中充滿著坎坷艱難,但還是那樣熱切地渴望著投身進去,以主人公的形象投身進去,因為那裡畢竟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據說在國外,人們定18歲或20歲為「社交年齡」。每年,人們總要為到達這一年齡的青年人舉行盛大的集會,祝賀並歡迎他步入社交界。在我們的國家,雖然沒有這樣的明文規定,但人們的觀念是一樣的——20歲,一切更美好也更複雜的東西將在你面前展開!如果說這的確是值得祝賀的,我想這應當是在說,更加廣泛和大量的社會交往,不僅是年齡增長的必然,而且預示著青年們的人生將在這種交往中揭開一頁新的篇章。
  人在一年中所經歷的交往種類和交往形式幾乎是難以計數的。但對於青年人的自我行為管理來說,有必要做一點兒粗略的統計分析。
  如果一個人從呱呱墜地開始算起,那麼你最早具有的是與你母、兄弟姐妹之間的血緣關係,因為家庭畢竟是你親歷的第一種社會組織形式,並且一生都會對你產生影響,所以雖說與生俱來,但仍是第一種相當主要的社會關係。在托兒所、在小學校,或許你和周圍孩子以及阿姨、老師的關係,只是感性的和缺乏個人意志的,但這也是你周圍最初的社會關係形態。而一旦進入青年期,或者是「步入社交界」,各種關係將紛紛而至:其實這很正常,因為社會本身就是由各種人與人的關係構成的。
  一些青年朋友聽別人講的生活教訓多了,簡直有些「談關係色變」,其實,在我們身上發生和演變各種社會關係本是不可避免的。消極的迴避與事無補,而積極的迎接和駕馭反倒不可能給你帶來巨大的發展。卡耐基認為有意識的、主動的社會交往,對於青年人的成長至少有以下幾種作用。
  第一,如果不把「自我」僅僅限制在個人的小圈子裡來認識的話,那就必須承認,廣泛而積極的社會交往將會有力地幫助我們去改變自我,開拓自我。在別人那裡,甚至即使是在有時並不那麼愉快的交往中,也都首先提供給我們一個個人所不具有的全面的比較和檢驗的機會。諍友常常是你心靈的鏡子,會在令你汗顏的同時幫你深刻挖掘著思想;摯友常可與你傾訴衷腸,這也同時是開放胸懷,求得心理平衡和坦誠的機會;而對手對你的揭示,則往往比朋友們還要深刻……,也許,社會交往中多數時候並不是這些典型情況,但總歸在他人面前表現你的同時,也是在檢驗著你,勾勒著你。
  青年人一般都有著強烈的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要求,那麼,社會中的那無數雙眼睛正是最完整的反映你全部形象的「多面鏡」。而且,交往的增多本身就是一個人生活實踐領域的拓展,在這種拓展中,人們之間積極的相互影響不僅會給你帶來對自我認識的深化,還常常會有一種在更廣闊的世界進一步追求理想人格的渴求。回顧我們自己的生活歷程,一次難忘的聚會,一次深刻的對話,不是常會直接導致自己某種新的生活目標的建立和對某些事物的深刻認識嗎?
  第二,現代人才學、創造學幾乎同時向我們揭示過一個道理:當代青年才能的增長和發揮僅僅依靠過去那種個人潛心鑽研的作用是不能排除的,搞成才發展「個體戶」,顯然已經落伍了。周圍大量人才共生的現象和夥伴們相互鼓勵、迸發才智的事例都告訴我們,要跟上時代,令自己的才幹在最新的信息傳遞中、最高的工作效率中和最大量的表現機會中得到顯示,都必須依靠於社會網絡——各種各樣的網絡。網絡高度體現了現代社會的充分通達和聯結,而那種只知把自己關在小房子裡的人,也是得不到這種大好的人際交往間的發展機會的。這裡順便說一句:對在新的社會條件下以權謀私、拉幫結派搞不正之風者,除了輿論的聲討外,應該由國家和社會的政治機制在制度上予以控制和制裁。但在同時,這決不能和現代社會人才發展的網絡觀念相提並論,模糊了青年們的認識。
  第三,「社會是青年們最好的大學」。在有意識和自覺的意義上,我們始終贊同這個觀點。自己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這不光靠那些已經形成觀念形態的文字記述,多少無字的「道德經」、「修養經」、「才智經」都要在社會中去讀呵!就拿待人接物這件事本身來說,與一個人打交道的過程,要包含多少種修養、知識、品質的素質基礎呢?再與十人、百人、乃至種種不同的人去聯繫交往,這又需要多少種呢?實際上交往過程本身就是學習過程,而瞭解社會、改造社會的另一種說明就是能夠基於駕馭得了發生在你周圍的人際關係——這幾乎是社會大學中的「第一主課」。因此,我們不僅應該,而且可以以一種學習求知的態度來看到自己投身其中的社會關係,並不斷從中獲得我們所必須的知識,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第四,人一生中有幾個門檻,在這些門檻上,常會一步走錯,貽誤終生。但這些重大的人生課題,無論哪一步都需要我們有足夠的知識、能力和經驗才得以應付。就拿選擇人生的伴侶來說,最美好最動人的時光發生在這裡,而一生中可能發生的危機也首先潛伏在這裡。其中一個極重要的問題就是要能盡量準確地認識和判斷對方。一些生活閱歷比較淺的青年人也常常在此處被極為強烈的感情沖昏頭腦,在愛情的光環下,一切缺點和短處都看不見,結婚後一旦睜開了另一隻眼睛,生活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舉這個例子當然不是說一個人必須得多談上幾次戀愛才能選擇好伴侶,愛情生活的複雜過程不是這種單一因素可以說明的,但這個例子卻可以反映出一個淺顯的道理:如果我們在更大的人生抉擇前,在有意識的廣泛交往中多積累些人生經驗,那麼,事到臨頭畢竟好得多。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曾列舉了青年交友的八大好處,即:可以帶來安定感;度過快樂的時光;獲得與人們和睦相處的生活經驗;使其為人寬厚並發展理解能力;提供了獲得有關社會和技術知識的機會;得到了批評別人的機會;提供了求愛的經驗;促進誠實的心胸的發展。結合中國青年的特點,相信我們還能提得出更多的好處,當然這要由每位朋友們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來書寫了。
  但是,列舉社會交往給青年人生帶來的益處,也許我們不該忽略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這些關係必須是健康、良好和順暢發展的。這樣的社會關係到何處去尋找、去確定呢?
  作為常識,我們都知道,人和人的交往一般都遵循著平等的原則,正所謂「以誠相待,將心比心」。交往之中,他人的表現對我們自己無疑是一種刺激訊號,我們都是在反應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行為的。反過來,自己的行為對於別人的作用也很重要。對此,心理學家們研究了幾千份有關人際關係的報告,歸納出人際交往的以下幾種模式。
  由一方發現的管理、指揮、指導、勸告教育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尊敬、服從等反應。
  由一方發出的幫助、支持、同情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反應。
  由一方發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協助、溫和等反應。
  由一方發出的尊敬、信任、讚揚、求援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勸導、幫助等反應。
  由一方發出的害羞、禮貌、服從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驕傲、控制等反應。
  由一方發出的反抗、懷疑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懲罰或拒絕等反應。
  由一方發出的攻擊、懲罰、不友好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敵對、反抗等反應。
  由一方發出的激烈、拒絕、誇大、炫耀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不信任或自卑等反應。
  以上這幾種關係雖然稱為「模式」,只不過是高度概括化的。這裡「一方」與「另一方」一一對應的行為表現向我們揭示出了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最基本的規律,即交往雙方的行為表現總是以對方為依據的。很多青年朋友在談到與自己有關的人際關係時,總是習慣於把褒貶的重點放在他人身上,那麼上述模式也許會給你一些新的啟發。你對生活總是橫眉冷對,生活恐怕永遠不會向你微笑。如果你想在廣泛的社會交往中贏得主動,求得良好的效果和積極的收益,那麼,請先從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開始。
  關於這一點,卡耐基認為,首先應從克服自身所具有的弱點也即是那些阻礙或影響你與他人積極交往的因素入手。
  在生活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人總是在別人面前顯得那麼可親可敬,討人喜歡,人們似乎都願意和他(她)來往;
  而另一些人,雖然表面上看也並不缺什麼少什麼,但卻總顯得令人不愉快甚至招人討厭,大家避猶不及。我們當然都不想做後一種人。但問題的癥結究竟何在呢?還是在於自己。社會心理學家指出,有些人的人格特徵會深深地阻礙人與人之間的吸引與交往,破壞人們之間的團結與合作。這包括:
  不尊重別人的人格,對他人缺乏感情,不關心他人的悲歡情緒,甚至把別人只作為供自己使用的工具,這種人不會獲得與別人的真誠交往。
  自我中心主義強的人。他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與興趣,忽視他人的處境與利益,這種人至多只能與人建立一般的人際關係,而不會有更強的吸引力。
  待人不真誠,只關心自己。與他人的交往總是要以為自己獲得好處和利益為前提,而置他人的利益與需要於不顧,有時甚至還會來上一點兒「不擇手段」,這只會自毀良好的人際關係。
  過分順從並取悅於人的人,過分懼怕權威而又不關心其部下和同事的人,極容易被人鄙視,也毫無吸引力可言。
  過分依賴他人而又喪失自尊心的人缺少吸引力。
  妒忌心強的人,缺少吸引力。
  常對人懷有敵對情緒與猜疑性格的人,懷有偏激情緒的人,往往容易使人與他人的關係陷入僵局。
  過分自卑,缺乏自信心的人,對人際關係謹小慎微、過於敏感的人,對他人批評過分的人以及完成工作任務後過分自誇的人等,都影響與人交往。
  情緒孤立,不合群,孤芳自賞,不喜與人交往的人,缺乏吸引力。
  懷有偏見,固執,不願接受他人規勸的人,過分使用防禦機制,報復心極強使人不敢與他交往的人。
  好高鶩遠地提出過高要求,過高目標,苛求於他人的人,令人敬而遠之。
  以上所說的這些人,大家可能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人大家是不是對他的處事行為感到不舒服。當然,最好是我們自己不做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是十分集中地體現一個人人格特徵的時刻。生活中的實際表現也遠比這裡所能開列出的模式條款更複雜。像與人接觸交往時的個人心境、角色與地位,價值觀與權力,甚至當時的情境,都將同時滲透到人際關係的交往中。但是最核心的因素仍然是交往者個人的人格。上述情況或許在你我身上都不表現得那麼典型和集中,但或多或少,若隱若現不甚明確的,但這總是難免的。因此,如果在你的價值觀念中也看重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個人成長作用的話,培養並學會在行為上體現出健康、優雅的人格將是自己積極走向生活的第一步。
  到此為止,我們似乎還沒有討論完社會交往中自我行為管理的全部。因為在許多時刻,即使你和對方的人格都是健全、良好的,但出於認識水平和所處的地位的不同,不一致也會是常常出現的。說得再徹底一點兒,即有關係就有一致與不一致兩類,而不一致則極容易發展為雙方行為表現上的不協調甚至衝突。實際上,大大小小的行為衝突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大到基本立場的不同,小到具體方法的分歧,瀰漫在我們的行為表現中。如果我們所說的自我行為管理不是為了把自己培養成一種缺乏原則和立場的謙謙君子,那麼,我們就必須回答一個「如何在行為衝突中把握自己」的問題。
  如果我們是在以一個正在走向成熟的社會成員的眼光來看待行為衝突,那麼首先一點就是應該正確地認識人際之間行為衝突發生的客觀必然性。人們都是憑著獨立人格與他人交往的,而人格的形成中,也包含著大量的社會、歷史、文化的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可以說正是由於有著這種不同,社會結構才是千姿百態、複雜多樣的;正是由於有著這種不同,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別,社會的各部分才存在著運動。就以當今社會來說,激烈的商品競爭、技術競爭、人才競爭,哪一項幾乎都會表現為行為衝突,表現為整個社會的發展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連續運動。在這個意義上,人際行為衝突也在表現著社會的活力和個人的發展。當然,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遠非所有行為衝突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生活中的磨擦、爭鬥也常常給人帶來不愉快、痛苦甚至更嚴重的後果。但我們畢竟已經擯棄了從單一貶義上看待行為衝突的陝隘認識,起碼不致於一遇衝突便感大事不好,大驚小怪。在自我行為管理的意義上,下一步的問題是怎樣要求自己學會正確處理人際行為衝突的原則和方法。這裡,我們想先談談自己的看法。討論的範圍僅限於普通社會成員之間,而不包括敵對勢力和戰爭行為一類。
  無論何種衝突,在行為衝突發生時,我們首先應力求保持頭腦的冷靜。生活中有許多行為衝突是「不期而遇」的遭遇戰,不能冷靜,就不會有條件去分析一下引發衝突的根本點究竟是什麼,而可能導致的後果又會是什麼。因為這兩點是確定你在衝突中到底是爭還是讓的大前提。沒有人為衝突而衝突,衝突通常只是手段。那麼,不明目的、不明價值,便去投身衝突、發展衝突,即便能出得一時的惡氣,或與對方戰個你死我活。但這樣做,你又能得到什麼呢?球場上、汽車上,常有因不慎衝撞而導致出言不遜甚至拳腳相加的事,即使你是一時的「勝利者」,事後想想所得與所失,究竟哪一個在你人格的發展完善上更有價值呢?所以,是否能夠冷靜對待衝突,常常是決定這場衝突價值的前提。如果我們到這種時刻,那麼理智就該站出來發揮作用。
  當衝突不可避免時,應當在不喪失原則的同時,力求手段上的靈活。因為行為衝突總是一種過程性的表現,只有在它的結局上才會看到你原則的勝利。如果只知以單一形式一味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去考慮處理衝突時手段上的靈活與變通,任由衝突升級而陷入僵局,那麼,你的原則再高妙也難以體現出價值。即使是在必須分出是非高下的行為衝突中,我們也應該堅持文明、公正的方法和以包括你的人格在內的自己的實際力量去取勝。這是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人際交往的行為道德規範所決定的。這不是要去做「你好我好大家好」和「好好先生」,而是講要靠公正和實力。《中國青年》雜誌在一篇名為《人際關係》的文章中曾談到四通集團總公司的一個例子,某部門經理公開挖牆腳,點名要另一個部門的人。被挖的經理也不示弱,於是兩人說:那就看咱倆誰有魅力,誰能把人才吸引過去!有本事的人用不著溜須拍馬,他的價值取決於他所創造的效益。這就是說,不論行為衝突發展到何種地步,我們仍然不能喪失自己所具有的準則——包括社會規範和法律的準則,更包括自己做人的準則。
  理解與溝通是行為衝突的重要解決途徑。生活中許多的行為衝突,常起因於一些微小事甚至是彼此的誤會。那麼在這許多衝突的處理中,還是應該提倡主動與自我開放的。一個大學生向卡耐基抱怨說,在大學裡難以找到知心朋友,因為誰和誰都好像隔著一層,彼此看不透。卡耐基對她說,當你怪別人向你關閉心靈的大門時,你是否主動向別人敞開過心扉呢?相互的領會與理解,這是解決行為衝突最一般也最有效的「潤滑劑」。你把自己構築成一座封閉的城堡,那麼對方也只好「嚴陣以待」了。即使是在自身原則問題的行為衝突中,坦率和大度也是解決衝突所不可少的。
  以上只能說是我們對如何處理行為衝突的一種感受性的理解,而決不是對所有的事情都能起作用。因為人際之間的行為衝突實在是太多樣化,也太個性化了。儘管我們面臨著同一個世界,但又都是在親手創造著各自的生活。這就是說,當每一次討論結束之後,你行為的主人還只能是你自己。
  卡耐基曾指出:「指責和批評收不到絲毫效果,只會使別人加強防衛,並且想辦法證明他是對的。批評也很危險,會傷害到一個人寶貴的自尊,傷害到他自己認為重要的感覺,還會激起他的怨恨。」
  富蘭克林說他做外交官成功的秘訣是:「我不會說任何人的缺點……我只說我認識的每一個人的優點。」
  卡耐基建議不要指責別人,而要:「嘗試著瞭解他們,試著揣摩他為什麼做出他做的事情。這比批評更有益處和趣味,並且可以培養同情、容忍和仁慈。」
  因此,他自己從來不批評學員,他只強調學員所做、所說的、肯定的一面,不去過分強調學員的缺點,就可以幫助學員建立起力量。
  卡耐基的另一條原則是:表現出誠實的、真心的欣賞和感激。學員總是為說話的人鼓掌以示欣賞,教師以感謝說話的人和你談話的內容,來表示欣賞。
  卡耐基曾以年薪一百萬美元,請查爾士·邵瓦布當美國鋼鐵公司總經理。卡耐基常常引述邵瓦布的話:「我認為能夠鼓舞人們熱忱的能力是我最大的資產,而激發出人們內在的能力就靠欣賞和鼓勵。」
  美國偉大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類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
  卡耐基的學員和畢業生都把這項原則用在日常生活中。
  在卡耐基機構裡服務了三十年,擔任過各種職位的摩瑞·莫沙說出應用這項原則的一個例子。他班上的一個學員在一個生意競爭很激烈的地區開有一家加油站,他賺不到足夠的錢來維持下去,他既不能再削價競銷,也拿不出錢作廣告。他在上卡耐基課程的時候,也想著他的生意問題,因此就決定應用這項表達欣賞感激的原則。第二天他查閱使用信用卡顧客的檔案,寫給每一個人一封信,表示感謝他們的照顧。他也把來加油的汽車牌照號碼抄下來,然後根據車牌號碼想辦法找出車主的姓名地址,也寫信向他們致謝。
  效果非常驚人,大家開車子到他的加油站去謝謝他寫的信,很多人說從來沒有商人感謝過他們,許多寧願繞道也要到他的加油站來加油。甚至一些推銷員寧願排隊等,也要到他的加油站來加油。儘管其他的加油站削價競銷,人們還是非要到他的加油站加油不可。
  卡耐基的課程不只是教學員表示欣賞、感激,而且要真誠的欣賞、感激。惟有發自真誠說出來的話,別人才會真正感覺到其中的誠懇,才會真正相信。有人批評卡耐基的課程所施與的訓練,只是教人在公、私關係中「假裝」出熱忱或感激、欣賞。但是卡耐基一再警告這一點,那就是如果你真正欣賞感激某一個人的所做的事,那就說出來;如果沒有什麼可欣賞感激的,卻又假裝出欣賞感激,那一定不會成功的。
  杜蘭是連銷超級市場的老闆,最近他和他二十五歲的兒子湯姆之間有了些問題。杜蘭說:「湯姆負責經營的是連鎖超級市場中的一家,我每次走進他的店裡,就發現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毛病。由於他是我的兒子,我期望他做得很好。於是就經常批評他,讓他改正某些錯誤。但是當我審查他的業績的時候,我發現他已經把每月的營業額提升到一萬美元,把那家超級市場由赤字變成盈利,而且他的顧客和店員都很喜歡他。我覺得我過去真是過於批評指責他,對他所做的事一直沒有給他好評。後來我專門到超級市場告訴他:『你做得太好了。』我特別指出營業額的增加,稱讚他對待顧客的方式。
  『除了你以外,沒有人再能夠像你一樣招攬這麼多的顧客。』他愣愣地站在那裡,身高六尺五吋,竟然流出激動的眼淚,他說:『爸,我這一生中你從來沒有這樣稱讚我,我很高興你對我有這樣的感覺。』這是自從他不再是孩子之後,我第一次真正和我兒子有了溝通。」
  對於把工作做得很好的職員,許多公司的高級主管覺得,只要給他們加薪或者給予較多的獎金,就足以表達感謝欣賞之意了。比起這方面來高伏第就做得更多一點。他的職員總是比別人生產得多。已經比職責所要求的還要超出很多。他所得的獎金固然很多,但是高伏第覺得金錢仍不足以表達他的謝意。所以高伏第寫一封親筆信隨著獎金給他。在信中高伏第謝了他,並且說他對公司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後來那位職員感謝他寫那封信,說那封信使他感動得流淚。反過來高伏第聽說了那職員的話,也感動得幾乎要哭出聲來。
  有些人曾經這樣問卡耐基,如果有的時候並不真的覺得喜歡微笑,那麼是不是該硬擠出一個微笑來。卡耐基答覆是,虛假的微笑看起來就是那樣——虛假。微笑必須發自內心。微笑從內心衝出來,表現在你的眼中、你的聲音中,以及你的動作中。「你行動表現得愉快,你就會覺得愉快。」
  微笑有助於贏得敵對者的合作。一個十多歲的女孩子秀隆·麥克唐納,志願在康乃狄克州一家療養院裡照顧病人,說出了一個強壯的女病人給護士製造了不少麻煩的故事。這個女病人不願意接受治療,如果不用約制裝備,護士就沒有辦法控制得住她。有一天她坐在一張帶有一個盤的輪椅裡,她猛敲盤子。並且想從椅子下面滑出來。她給卡住了,就開始對護士大喊大叫。護士們沒有辦法制止她,情形變得很糟糕。
  就在這個時候,秀隆走了上去,秀隆知道這個病人喜歡別人推她的椅子,在走道中走來走去。秀隆走了上去,望著她給了她一個微笑,病人在衝突的氣氛中突然看到一張充滿友善的臉,一時間竟然呆住了,她靜了下來,秀隆柔聲的和她談話,並且推她在走道中走來走去。在那次事件之後,她非常願意讓秀隆餵她吃飯,給她打針和治療。
  卡耐基總結說:「神情和態度就像麻疹一樣是有感染性的,因此,你應該給予別人你希望別人也應有的東西。」
  「記住,不論在任何語言之中,一個人的名字是最甜蜜、最重要的聲音。」這項人際關係的原則是在卡耐基課程中首先要做的一點。
  一旦知道一個人的名字,就盡可能用這個名字去叫他。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中,卡耐基寫出他和一九三0年代美國民主常景席儋姆士·法雷的談話內容。卡耐基問法雷:「我聽說你可以叫出一萬個人的名字?」「不對,你說錯了,」法雷說:
  「我可以叫出五萬個人的名字,而且一個也不會錯。」法雷的這種能力,幫助法雷把小羅斯福送進了白宮。
  卡耐基各班的畢業學員,常常以他們能夠記住別人名字的能力為嬌傲,並且報告說這種能力在業務上和社交生活上,都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佛羅里達州的一位商界高級人士保羅·柯爾曼說他在接受卡耐基訓練之後,有一次去參加一年派對,遇到了很多以前沒有見過面的人。在介紹之後他就重複念他們的名字,在派對結束的時候,也仍然可以叫出他們之中四分之三的人的名字。
  好的人際關係的另一信條是:做一個好聽眾,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在卡耐基課程中,每個學員至少要上台講兩次話,教師會鼓勵其他學員傾聽,培養學員做個好聽眾。這就是說,每個班上的學員要聽八次談話,外加教師的評論。不過由於每次談話的內容差不多都是一個人的親身經驗和感覺,聽者很容易和說者認同,並且體會到說者所說的對自己的重要性,這會讓每個學員傾聽,從而瞭解認同原則的道理。
  肯塔基州路易士維爾的一名學員,是個很成功的房地產推銷員。正如很多的推銷員一樣,他也喜歡吹噓他推銷的成績。「以前我回到辦公室,就大吹我所推銷的成績,在我的同事面前炫耀一番。我想我吹噓得太過分了,我發現他們不但不把我當成英雄反而討厭我。在聽了卡耐基幾堂有關人際關係的課程之後,我決定不再吹噓自己,而要用更多的時間聽聽別人說些什麼。現在我經常聽他們講自己的工作成果,聽他們談他們的工作經驗,結果他們完全改變了對我的態度,使我大為驚訝。現在他們都歡迎我和他們在一起,我計劃以後還要多聽他們的談話。」
  除了可以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之外,傾聽還可以使聽者認識討論題和說話者的情形。卡耐基課程的一個學員泰瑞·姜生說了這段故事:
  「有一次,我在辦公室裡審查我們正在擴展的建廠計劃的一些鋼架藍圖。這些藍圖是運送機支架的設計,是由我們辦公室裡一位年輕的工程師比爾繪出來的。比爾人很聰明,但是在這方面的經驗還不夠。我看到比爾設計採用的兩項東西,覺得可以再修改一下。由於我得在這個圖上蓋上我的工程師的印章,所以我有責任做最後的決定,對於我是否同意所有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事,因此,我把比爾請來談談,看看能不能夠把這兩項東西改成我認為應該用的東西。
  「我想,改變他看法的最好方法是對他提出問題,使他不得不三思而改變主意。在第一項上,我只問了兩、三個問題,比爾就明白了我的意思,立刻同意我的看法,我們就在圖上改正了過來,但是在第二項上面的情形就不同了,我問問題,再傾聽比爾答覆,結果看出比爾的看法比我好,我就接受了這個意見。」
  大多數人都希望有人傾聽他們的談話。心理學家、輔導人員和宗教的領袖都發現,一個人有了思想問題,如果能對某個人說出來,這個人心理的壓力常常就可能大為減輕。
  紐約市卡耐基課程的一個學員費瑞德說到他和他父親的關係是怎樣獲得了很大改善。他父親老愛抱怨和批評人,使得費瑞德不喜歡去探望他。一天費瑞德陪父親去看牙,他決定應用卡耐基的第七條原則:做一個好的聽眾,鼓勵別人談談他們的事情。他不再反駁,不再為自己辯護,一路上都是聚精會神地傾聽父親說話,「我們到了診所,候診室裡沒有別的人,只有我父親和我兩人,」弗瑞德回憶說,「過了五分鐘,奇跡出現了。父親把他的手放在我的膝蓋上,然後說:『費瑞德,謝謝你聽我說話。』我回答說:「謝什麼啊?』他說:『謝謝你聽我說話』我一時說不出話來。語言不能表達出我的感覺。我轉過身來看到他眼中的淚水。他也轉過身來對我說:
  『弗瑞德,我愛你。』我們倆相擁而泣。」
  如果你想讓人們喜歡你,你就讓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應用卡耐基原則,不論是在工作上、交朋友以及與家人相處,或是在社交場合,都會一再地獲得報償。每一個人都有一些長處,只要你幫他找出來,你就可以使他覺得自己重要。正如艾默生所說的,「我遇見的每一個人在某些方面都勝過我,而我就可以在這些方面向他學習。」
  湯姆以前當過邁阿密警察局的偵控組組長,他說一次有一個複雜的案子,分派給他那一組去處理,「我請一位資深的偵探麥克進來。他在我升任組長之前就在局裡服務很久了。他進來之後,我對涉及這件案子的人說,『我派局裡最好的偵探來辦你們的案子。如果由我來辦,很可能辦得沒有他好。』第二天麥克走進我的辦公室對我說:『織長,你昨天那樣誇讚我,我非常感激。』我說:『這是真的,你確實是比我好的偵探員,你在調查方面的經驗比我豐富得多。』」湯姆那一組的偵探年紀都比他大,經驗也比他豐富,由於他能夠敬重他們,才使他們樂意接受他做組長。
  人際關係的原則之中,有好兒條有著密切的關聯:「使別人覺得他很重要」、「表示尊重別人觀點」、「訴之於更高貴的動機」、「為一個人樹立一個好名聲,使他努力去維護他的好名聲」,這些原則常常需要合起來運用。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