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爬樓梯,分別以六層為目標和以十二層為目標,其疲勞狀態出現的早晚是不一樣的。卡耐基總結了人們生活的經驗,認為:把目標定在十二層,疲勞狀態就會晚出現些,當爬到六層時,你的潛意識便會暗示自己:還有一半呢,現在可不能累,於是就鼓起勇氣繼續上行……在這裡,目標高低帶來的自我暗示幾乎直接決定了你行為動力的大小。其實,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爬樓」,或許你會意識到其中起作用的不只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作用將占極大的比重。再往深說一些,就是一個把期望放在怎樣實現自我激勵的問題上。
提高需要層次和強化優勢動機必須有具體方法。清醒地意識到激勵因素在自己心理活動中的作用,並嘗試運用自我激勵的手段,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卡耐基講,在以人為核心的管理科學中,激勵理論受到格外的青睞不是沒有道理的。人的需要結構和動機體系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建立起來的,環境對人們心態的影響常常表現為一種刺激,如果這種刺激是一種良性刺激,不論是來自內部或外部,都會對需要結構的調節和需要層次的提高產生良好作用,這便是激勵。不滿足於現狀,是人的心理常態。當別人向你指出,或是通過自己的學習思考發現,「我」有可能改變現狀,有可能幹得更好,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果時,激勵便有了立足之地。需要無止境,激勵在各個層次上發揮作用的機會便也層出不窮。西方科學家在試驗中發現:人的能力在一般情況下,只發揮了很少一部分,而在受到激勵的條件下有可能幾乎全部發揮出來。這說明大多數人自身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量簡直就是一個處於潛伏期的活火山!
而誘導其迸發的內因就是激勵!
現代激勵理論中有代表性的流派很多。根據管理自己的需要,我們想從青年的切身實踐出發重點介紹一下「期望模式論」。
美國心理學家佛隆的「期望模式論」的要點在於:人們在自覺去做任何一件事之前,總要在自己的心目中對這件事情的結果有某種價值評價,並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大小進行估計。例如許多戰士準備報考軍校,上軍校在他們心目中代表著自己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一個在思想、文化、軍事素質上躍升的新層次。同時,如果他已經決定了報考,那麼他還要根據對自己實力的估計,對周圍環境的分析,考慮一下自己真正考上的可能性,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惦量惦量自己」。就是對目標的價值評價,也是對目標實現可能性的估價,這兩條將直接決定一個人為實現此目標將會付出多大的努力。因此,一個人行為激發力量的大小,取決於他對目標價值的估計和實現可能的估計,這就是「期望模式論」。
從管理自己、自我激勵的角度看,佛隆給了我們兩點啟示:其一,決定行為動力大小的兩個制約因素往往取決於個人主觀上的估價,儘管這種估價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準確反映客觀現實,但它畢竟展示出了一個相當廣闊的自我激勵的天地。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外力,不是靠別人,而是靠自己,成為自己行為的推動者和主宰者。科學的分析和實事求是的估價是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其二,我們曾多少次因為目光短淺、信心不足,而與那通向目標的岔路口失之交臂,「期望模式」帶給我們的不應是一種盲目而簡單的躁動,為了使自己科學地運用自我激勵的方法,首先要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要不斷通過學習來獲取豐富的知識和培養真知灼見,以及錘煉自己的意志和膽略。如果你這樣做了,即使以後遇到信心不足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從哪裡入手可使自己重新振作,從哪裡挽住牽引自己前行的某一根內心的纖繩。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被一件小事所鼓舞、所激勵的時候極多。在那種時刻,倒也不見得具體想到什麼激勵理論,而更多的是根據自身的思想水平、人生目標和當前的迫切需要,把許多外在的因素化為自己的激勵因素,這是一場面對自我的無聲「較量」。對於一個迫切希望豐富自己以博學多識的青年來說,別的同伴比他知識多,甚至是多看了一本書,都能成為一種極強的激勵。比如在部隊裡,有的戰士就會因為投彈訓練比同班戰友少了五米而加班加點的苦練……
還有那許許多多為人們所推崇的逆境成才的青年,他們的成功之路,無不是以「把困難當作挑戰」、「把壓力視為動力」的自我激勵而開始的。自然,生活中也不乏臨陣逃脫、畏縮不前的懦夫,在迎接挑戰的勇氣中也有相當的自尊成份,但總體來說,一個青年是否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是否善於從周圍的每一個地方吸取營養,是否善於不斷地從外界自覺組織出對自己的激勵,並進而把這種激勵轉化為上進的行動、基礎,還是在於對自己怎樣看待、評價,把發展目標定在哪裡和形成怎樣的自我修養。許多人曾經這樣認為,沒有高學歷的人,成功的希望不是很大。詹妮弗·徹尼從不相信傳統的成功之路:獲取文憑——謀求好職業。因此,她常常由於不遵循傳統之道而受到非議。她說:「我花不起這些時間。」她現在是房地產投資商,每年獲資百萬。
她在紐約州立大學只讀了一年就退學了。她認為四年大學好像是中學和進入現實社會生活之間的一段間歇。她不願花這麼長時間休息,而決心進入商界掙一百萬美元。
她先進入一家縫紉廠做服裝燙皺褶工人,在廠裡以驚人的速度取得進步。每當有人離開這個艱苦的崗位時,她便對老闆說:「我能把活接過來嗎?」後來,她開始從事銷售工作,仍是以好學和拚命的精神投入工作,三年內工資由每年八千美元提高到五萬美元。此時,她意識到在這裡已幹得差不多了,於是辭去工廠的工作。
她的父母和朋友都勸她回大學讀書:「你別發瘋了,你再也掙不到那麼多錢了。」但徹尼不聽勸告,她對從寶石到保險業的銷售行情進行了調查,最後加入貝奇房地產公司。頭一年對徹尼來說很不順利,她做的幾筆買賣都失敗了,幾乎沒掙到什麼錢。她白天東奔西跑,晚上到夜校讀房地產經營的課程,第二年夜校的課程上完後,她的生意開始興隆起來。那年她拿到一百萬美元的佣金。但當她剛做完一筆最大的交易後,就被老闆解雇了。徹尼認為這是由於老闆嫉妒她。
徹尼沒有被打垮,她痛哭了一場後,接著又參加了夏皮羅房地產公司,僅僅一個星期,該公司買賣的成交額就增加了一倍。
徹尼終於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就說明:沒有高的學歷,人們照樣能夠獲得成功,在這個充滿競爭也充滿機會的社會裡立於不敗之地。
日本獨立公司是專為傷殘人設計和生產服裝而設立的,贏得消費者的好評。
這家公司的老闆是一位叫木下紀子的婦女,過去她曾管理過兩個室內裝修公司,並且小有名氣。可是,正當她在選定的道路上迅速發展的時候,不幸降臨到她的頭上,她突然中風,半身癱瘓了,連吃飯穿衣都難以自理。當她從極度的痛苦中擺脫出來,清醒思考的時候,她問自己:這輩子難道就這樣了結了嗎?不!必須振作起來。穿衣服這件事雖然是個小事,但又是每天都遇到的事情,對一個殘廢人來說又多麼重要啊!難道就不能設計出一種供傷殘人容易穿的衣服嗎?
一個新的念頭突然而至,使她頓時興奮起來。她忘記了自己的痛苦,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左半身癱瘓的人。
木下紀子根據自己的設想加之以往管理的經驗,辦起了世界第一家專門為傷殘人設計和生產服裝的服裝公司——
「獨立」公司。「獨立」這個字眼不僅向人們宣告傷殘人的志願和理想,同時也說出了木下紀子自己的心聲:她要走一條獨立自主的生活道路。
木下紀子按殘廢人的特點及心理,設計出適合傷殘人穿的服裝。獨立公司開張後生意日益興隆,有時一個季度就可銷售五萬多美元的服裝。由於她事業上的成功,在日本這個以競爭著稱的國家,竟得到了十家不同行業的支持,木下紀子還準備把她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她的這一計劃不僅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外國友人的幫助,她和一家美國同行組成了一個合資公司。
木下紀子為公司的發展嘔心瀝血,走過了漫長的路。她向一位來訪者宣稱:為傷殘人生產產品固然重要,改變傷殘人的形象更重要。儘管我們的身體殘廢了,但我們的精神並沒有殘廢。我所做的就是想讓人們看到我們傷殘人不但生活得非常有朝氣,而且也同樣是生活中的強者。
從木下紀子成功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雖然殘廢了,但只要不斷地激勵自己,仍舊可以獲得成功。
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生於一八七五年,然而他真正確定的生日卻是二十歲那一年。因為這一年,他真正發現了自己,作出了新的選擇,從專修歷史學和法律突然轉其鋒芒猛攻物理學。不久,他便提出了物質波的大膽假說並加以驗證,從而震驚物理學界,榮獲諾貝爾獎。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生於一八七九年,但他認為自己的真正的生日卻是一八九一年。當時,由於「三角形的三個高交於一點」這一平面幾何的斷言,使他領悟到自己是「為力求從思想上把握外部世界結構,而到世界上來走一遭的。」
這就是他自覺地生活,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獲得新生的開始之日。
樹立成功心理,有意識地創造自己,不僅會使人在事業上不斷進取達到預期的目標,而且能使人在性格上重塑自我,增添人格的魅力去爭取並獲得友誼與愛情的幸福。
在文學名著《簡愛》中,財大氣粗、性情怪癖的莊園主羅徹斯特怎麼會愛上出身寒微、地位低下而又其貌不揚的家庭教師簡·愛了呢?因為簡愛自信自尊,富有人格的魅力。當羅徹斯特向她吼叫「我有權蔑視你」的時候,歷經磨難而又一直處境低微的簡愛毅然亮出了自信和自尊的旗幟:「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自尊嗎?我們在精神是上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終將通過墳墓同樣站在上帝的面前一樣。」於是,這種自信的氣質使她獲得了羅徹斯特由衷的敬佩和深摯的愛戀。簡·愛這個藝術形象之所以能夠震撼和感染一代又一代各國讀者的心靈,正是主人公以自信和自尊為人生的支柱,才使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現,可見,自信對他人對自己是多麼的重要啊。
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之所以與眾不同,就在於他能在複雜的處境之中和勝負未卜之前,就具有積極的自我意識、明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自我狀態,就在於他能有意識地追求和表現人格的魅力和人生的價值,並能以認真的思考和辛勤的勞動去謀取自己的價值與成功。自覺地生活,有意識地創造自己,就是你的覺醒和新生!
有人說:「自信來源於成功的暗示;自卑來源於失敗的暗示。」這話是有道理的。假如你現在嘗試某種事物,一開始就失敗了,那你還能不能自信呢?
因此,卡耐基認為我們要牢固樹立自信意識和成功心理,僅僅出於良好的願望是不夠的。而指望某件事情成功也是靠不住的。最可靠的基礎是認識自我,為自信找到物質基礎和科學依據。
在以往的幾十年裡,尤其是出現了以人為中心的時代新潮流以後,科學文化的發展趨勢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人們注意力的焦點已從物理科學、尖端事業、電腦技術等迅速發展的領域轉移到生命科學、人生質量等新領域。於是,科學文化越來越趨向對於人的自身如何改善和發展的研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人們在致力於深入認識人類進化規律的同時,又完成了對進化論與遺傳學的新的綜合研究,並把這種研究擴大到對人類本性的理解,對人的潛能的認識。到了六十年代,人類的進化已被看作是生物進化與文化進化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且文化進化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古希臘戴爾菲城那座神廟裡的「認識自我」這句格言猶如一支千年不熄的火炬,表達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內在要求和至高無上的思考命題。偉大的思想家盧梭曾說,這句名言「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
我們談論積極心態、自信意識,為什麼總要強調人之上升的時代潮流和認識自我的偉大意義呢?因為認識自我,就會認識並開發自身的潛能;而人之上升的趨勢,正是提高素質、自我實現的社會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結合構成了真正的自知之明,構成了屬於我們自己的頭腦,這就是我們賴以自信、敢於自主的基礎。從「認識自我」這個命題上講,一個人明白不明白自己就是一座金礦,知道不知道自身就有巨大的潛能可以開發,這是自信意識和自卑心理的根本區別。
無數事實和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潛能還沒有開發出來。美國學者詹姆斯據其研究成果說:「普通人只發揮了他蘊藏能力的十分之一。與應當取得的成就相比較,我們不過是半醒著。我們只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很小的一部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一定有可能比現實中的自己更偉大些,只是缺乏一種不懈努力的自信罷了」。
馬克思說:「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還小得多。」確實如此,名人偉人本來就是普通人,所以他們與普通人並無多大差別。只是由於歷史記載、信息傳播的作用向他們傾斜,才使一般人敬仰他們,感到可望而不可及。誤以為家庭出身、職業和地位的不同,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有天壤之別。難道說唯有那些職業如意、地位稱心的人才有巨大的潛能,而處境低微的人就是不可雕塑的朽木爛石嗎?而生活中的事實絕不是這樣。
要論職業和地位,英國的戴維成為皇家學院的著名教授和科學家的時候,法拉第不過是個整天以裝釘書籍謀生餬口的工人。但後來,法拉弟不僅成為戴維的得力助手,而且取得了比戴維更加卓著的科學成就。
梭羅是美國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和文學家,頗有名望,而愛默生當年不過是梭羅僱傭的一個園丁,整天為主人種花養草,打掃庭院。這主僕二人的職業和地位可謂差別極大、不可相比。但若干年後,愛默生在哲學和文學上的成就和名望與梭羅相提並論,甚至還有所超過。事情為什麼會這樣?主要就是因為愛默生內心充滿自信,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結果。
所以愛默生有一句名言:「自信是英雄的本質!」
下面這兩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發揮自己潛能對創造成功的重要性。
江蘇省江陰市青陽鎮有個叫許一青的青年,他初中畢業就去了新疆,一九八○年頂替母親回城就業,在菜場當「屠夫」。後來,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文學研究,他辭職當了個體戶,在農貿市場兜售水發盆菜。他每天清晨去菜場設攤。中午以後回家讀書寫作。他歷時十年撰寫了《文學創作心理學初探》,出版後已被多所高校選為教材和參考書。現在他正在編寫小說和兒童文學等作品。
張漢瓊初中沒畢業就回家幹活。一九八六年,她聽說我國果樹教授、柑桔專家章文和物色保姆,立即請求去章家當保姆,做工兼求學。她每天抓緊時間完成日常家務勞動,然後就按章老給她安排的學習進度學習柑桔栽培的知識和技術。同時,她還參加了社會上有關單位舉辦的函授專科的學習,有疑難之處,再請章老指教。後來,章夫人看她太緊張,乾脆自己做飯,保證她每天上課做作業。三年後,張漢瓊拿到四張文憑,經縣人事局考評取得專業技術職稱,並應聘擔任了縣果樹花卉實驗站的副站長。
個體戶著書、小保姆成才,這足以說明我們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可以開發,而開發的途徑就是勤於學習,勇於實踐!都需要堅強的自信意識和頑強意志作為精神支柱。有人說,我不是不自信,但我下了苦功夫的項目被砍掉了或是遭受了意外的不幸而身體殘疾,這怎麼能不叫人悲觀失望呢?不是這樣的!如果你有「只要活著就要奮鬥」的自信意識,那就沒有什麼力量能讓你悲觀失望,人的潛能總是與生命同在,因為人的命運是由自己的心理態度決定的。
要論遭受挫折和失敗,有誰能和林肯相比?他失業過,他競選州議員失敗,辦企業不到一年就倒閉,所欠的債務還了十七年,未婚妻不幸去世又使他一病不起;三年後,他恢復了元氣,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又失敗了;再一次競選,他好不容易成功;任期滿了,他爭取連任,又是失敗;為了謀生,他申請擔任某部門的官員,但人家認為他不具備擔當這個職務的資格和才能,遭受挫折;幾年後,他參加國會議員的競選,結果又是失敗……總之,在他大半生的重大的奮鬥進取中,九次失敗,只有兩次成功,而第二次成功就是當選為美國的第十六屆總統。那屢次失敗並不能使他的自信心動搖,而只是起到了開發潛能的作用。
美國有個叫金蒙特的姑娘,本是個準備在奧運會上拿金牌的滑雪運動員。可她在一次訓練中意外摔傷,而且傷勢慘重,結果雙肩以下的身體永久性癱瘓。她失去了獲得奧運會金牌的機會,但她沒有失去自信心,後來就在教課講學上獲取了金牌。
在現實生活中,學歷和智商都較高的人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大有人在;而學歷、智商都很低的人卻有不少成為出類拔萃、有所成就的成功者。加拿大有個窮孩子瓊尼,因為智商低,學校的功課總是跟不上,學校只好勸他退學。為了安慰他,學校請了一位心理學家和他談了一次話。心理學家告訴他:工程師可能不識樂譜,醫生不一定會繪畫,你被勸退學了,但不等於沒出息。這番話對他產生了影響。後來,他長年給人家整建園圃,修剪花草。二十年後,他成為聞名全國、受人尊敬的風景園藝家。
職業和地位如何,遭受挫折和失敗多少,處境的好壞和身體條件、學歷和智商的高低等等都不是決定人獲得成功的條件。唯有真正認識自我,發展積極的心理態度,才是決定性的因素。下面談一談創造力對成功的影響。
關於創造力,我們以往的理解十分偏狹,就是只注意那些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是具有非凡的創造力的,所謂「天才的創造力」。我們要強調的關於創造力,我們要改變觀念,要承認並重視廣泛的創造力。因為創造力不是某些「天才」人物和專業人員的特權與專利,而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潛在能力。所以我們指的廣泛的創造力,或者叫做自我實現的創造力。
任何一個成功的作家、音樂家或發明家,他們的勞動當然是開發了自身的創造性的潛能。而一個沒上過學、出身貧寒、沒從事過什麼專業的純粹的家庭主婦呢?未必沒有創造力。她有可能花很少的錢把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安排料理得相當不錯;她可能是個奇妙的廚師,做的飯菜十分美味可口;她可能在處理家務、佈置家庭環境方面有許多獨到、新穎、精巧之處,這些不就是創造性的表現嗎?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具有創造性。創造力的潛能幾乎人人都有,但所有的角色和工作,都可以是有創造性的,也可能是沒有創造性的。
一位心理治療醫生,他從未寫過著作,也從未創造出任何新的理論。但他樂於幫助別人去改善他們的生活。他把每一個患者都看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他沒有多少高深的理論和先入為主的框框,他卻具有孩子般的天真和傑出的智慧,他能以靈活新穎的方式理解和解決面臨的問題,甚至在非常困難的病例上,他都獲得了成功。這就證實了他的工作是有創造性的。
自我實現的創造力本來是人人都有的一種潛能,但主要是心態積極、熱愛生活的人才會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顯露出來,通常表現為一種特殊的洞察力,他們往往能發現新穎的、未加工的、具體的、有個性的東西,正如有些人習慣於注意一般的、抽像的、已經定型成規的東西一樣。前者經常生活在真實自然的世界中,而不像後者總是生活在抽像、概念、期望、信仰和刻板化的世界,而我們常常分不清這兩個不同世界,把它混淆起來,還以為有的人有創造力,而另一些人似乎天生就沒有創造力。創造性的潛能是人人固有的基本特性,由於許多人總是消極適應社會環境,墨守成規,這就不知不覺地抑制、埋沒喪失了自己的創造性潛能。而另一些人則相反,傾向於求變創新。所以說自我實現的創造性主要在於心態和人格的積極向上,而不是其成就大小。而成就就是積極心態和優良人格開發出來的潛在能力,所以,自我實現的創造力是投射在人的整個生活中的。有些人之所以缺乏創造力,那是由於心態消極、人格不良而把自己的潛能給埋沒了。
有些人覺得自己不夠聰明,常常為自己的腦子是否夠使而感到懷疑。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的,大腦接受、儲存和綜合各種信息的潛能是極其巨大的。在這個領域,美國和前蘇聯的許多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其成果對於人們重新認識自我很有啟示。
人的大腦是由成百上千億個細胞組成的,具有極大的貯存量,可以在每秒鐘接受十來個信息。一個信息單位叫做比特,大約相當於一個單詞。人腦的容量有一百萬億個比特,這還是較為保守的估計。這一百萬億個比特,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裝下全世界所有圖書館的藏書內容。何況人類還有潛意識,有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微妙感覺和印象。實際上,普通一個人能夠表達出的信息量只是巨大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峰面。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像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科學家,只用了自己大腦的三分之一的功能,而一般人則更少,絕大部分腦細胞仍處於「待業」狀態。而且人腦不同於機器,使用久了會有磨損,而是越用越好用,就像有人學外語,一旦掌握了一兩門外語,再學第三門和第四門就會容易許多。
前蘇聯的報刊發表的有關文章說:「人類學、心理學、邏輯學、社會學和生理學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證明人類的潛在能力是巨大的。當代科學使我們懂得人的大腦結構和工作情況,大腦所儲存的能力使我們目瞪口呆。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維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能迫使自己的大腦達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四十多種語言,記下大百科全書的全部內容,還能夠學完數十所大學的課程。」
人的大腦可以看成是電子計算機,因為人腦和計算機一樣,在它活著的時候,能夠吸收、儲存和運控大量的信息,但人腦的功能卻比現在任何最先進的電腦強大得多。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大腦智力研究所的一些專家認為,人的大腦功能實際上是無限的。那麼是什麼因素阻礙著我們充分利用大腦如此巨大的潛能呢?關鍵就是我們還沒有學會給自己編排解決一系列問題的程序,也就是我們迫切需要發展積極的心理態度。如果我們把大腦的構造比作電子計算機,那麼心態和意識就是輸入的程序。
創造成功的基本前提不但光指其它方面,精神力量方面也是至關重要的。
人們在選擇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與人交流思想感情方面也有巨大的潛能可以開發利用。這種潛能可以從人們對自主神經系統的新的理解中顯示出來。因為人的言談舉止、交際水平和心律、血壓、消化器官運動以及腦電波都可以受到精神力量的控制和影響。比如有的人不幸患了不治之症,身離黃泉路不遠,但一旦心態積極和精神振作,決心與病魔鬥爭,該幹什麼就專心致志地幹什麼,最後竟能創造了奇跡。正因為這類事例世界各國都有,並有案可查,科學家們正在預言: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人體有能力使自身再生。這不是指醫學手段的新發展,在人體內更換各種零件,而是指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
在精神潛力方面,我們著重講一講:「生命在於腦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這是眾所周知的至理名言。然而現代科學研究的新發展認為「生命在於腦運動」,因為人的機體衰老首先是從大腦開始的。
研究表明,每個人長到十歲以後,每十年大約有百分之十控制高級思維的神經細胞萎縮、死亡。信息的傳遞速度也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慢。但這不要緊,如果堅持腦運動和腦營養的適應,則每天又都有新的細胞產生,而且新生的細胞比死亡的細胞還要多。
日本科學家曾經對200名20歲到80歲的健康人進行跟蹤調查。他們發現經常用腦的人到60歲時,思維能力仍然像30歲那樣敏捷,而那些三四十歲不願動腦的人,腦力便加速退化。
美國科學家做了另一項實驗,把73位平均年齡在81歲以上的老人分成3組:自覺勤於思考組、思維遲鈍組、受人監督組。初級結果是:自覺勤於思考組的血壓、記憶力和壽命都達到最佳指標。3年以後,勤於思考組的老人都還健在;
思維遲鈍組死亡12.5%;而受人監督組有37.5%的人已經死亡。
由此可見,勤於思考、追求事業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奧秘所在。這一點有許多事實可以說明,如:
英國劇作家、社會活動家蕭伯納享年94歲,晚年仍有劇作問世: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堅持用腦到84歲,發明成果1100多項;
法國的一位女鋼琴家104歲還能登台演奏;
著名黑人作家杜波依斯87歲寫作《黑色的火焰》,轟動世界;
我國著名學者馬寅初一生坎坷,由於勤於用腦活到90歲;
我國現代氣象學的開創者竺可楨,上中學時身體虛弱,還患肺病,有人斷言他活不到20歲,但他一直堅持奮鬥,活到85歲,貢獻卓著。
如今健在的大作家巴金和冰心老人也說明了生命在於腦運動。
一個人只有相信並開發自己的巨大潛能,就會具有超群的智慧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這樣,才會獲得成功。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要學會不要依靠別人,因為一個總是靠別人扶持的人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你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自己。
自信意識、成功心理就是要我們靠自己!就像天上不會掉餡餅一樣,也不會有人端著大盤子把幸運和成功送給我們任何一個人。如果人生交給我們一道難題要求解答,那麼它也會同時交給我們解決這道難題的智慧和能力。但這種智慧和能力總是潛藏在我們的生命裡,只有當我們自信加奮鬥,自己救自己,它們才會聚集起來,發揮作用。即便你自身條件多麼不好,身世多麼不幸,但只要你有積極的心理態度,你就能成為一個成功者和有用的人,你就能交上好運獲得成功!
露皮塔去了一趟兩個兒子的學校,情況使她感到陣陣心寒。「你這兩個兒子反應太遲鈍了。」老師對她說,「我們只好把他們編入與他們能力相仿的閱讀小組了。」校長也深有同感,還說:「你在家裡只講西班牙語,把兩個兒子弄得糊里糊塗的。他們不知道用英語該怎麼說。」
露皮塔自己從小就智力很差,先是降級,被列入反應遲鈍者之列,後來又不得不眼淚汪汪地退學了。她16歲就出嫁,婚後生了兩男一女。如今兩個孩子被列為低能者,這使她難以忍受。她決心自己幫助孩子,從自己求學做起!
露皮塔去求人幫忙,人家答覆她:「你的履歷表明你反應遲鈍、智力低下,我不能推薦你上學。」她在雨中淚流滿面地走回家,哭著對自己說:別洩氣!她又去找孩子們的校長商討辦法。校長建議她到兩年制的得克薩斯南方學院去試試。南方學院的登記員為她的強烈願望所感動,答應她先試一年,不過,「醜話說在前頭,如果你考試不及格就得走。」就這樣,她上學了,還兼顧家務,每天兩頭忙。全家都讚許她新的追求,但又擔心要不了多久她就會離開學校重新安心做家庭主婦。
到第一學年末,她驚奇地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比別人差,自己應該有一個大學學位。於是,她除了繼續在南方學院學習,又進了70英里遠的泛美大學學習,每天4點起床,不怕苦累。3年後,她取得了初級學院學位,還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泛美大學的理科學士學位。
孩子們發現他們的母親與眾不同。一般美籍墨西哥母親都不上大學。孩子們對母親的愛又增添了新內容。在母親的鼓勵下,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有所發展,兩個兒子的學習成績一天天地提高,自信心也隨著增強。他們轉到了正常班級裡。
1971年,露皮塔被授予文學碩士學位,又當了豪斯登大學發起的墨西哥美國文化研究所的理事。新的工作又促使她去攻讀行政管理的博士學位,並在學習工作之餘在大學任教,每週還給基督教女青年夜校上兩次課。但她從未忘掉孩子們。
她總是擠出時間趕回家來關心孩子們的學習,到學校參加家長會,觀看孩子們參加的所有體育比賽。1977年,她取得博士學位,接受了頗具威望的美國教育委員會的會員資格。她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獲得該委員會獎的拉丁美洲婦女。1981年,她又被提升為擁有31,000名學生的豪斯登大學的教務長助理。
後來,露皮塔為緩和種族關係而積極努力,為成千上萬的警察和消防人員講授西班牙語課和種族關係課,並獲得政府有關部門的讚譽。隨後,裡根總統任命她到全美司法顧問委員會研究所工作。接著,她又獲得了各類榮譽:如豪斯登大學授予她傑出教學獎,一家西班牙語地方報紙設立了以她姓名命名的獎學基金,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自治大學授予她傑出教育家獎。
這些榮譽對露皮塔來說當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她心底裡,沒有什麼比對孩子的愛更深了。她的長子馬裡歐是內科醫生,次子維克多是位律師,女兒瑪莎正在攻讀法律。馬裡歐說:「假如說我們有所作為,那是因為我們的母親給了我們愛撫、自信和支持,使我們能夠有所作為。我覺得上帝一直撫摸著我們,而我們的母親便是上帝的手。」
這個真實的故事的確給人許多感慨和沉思,但同時也說明,事情的成功要靠我們自己,不要因為某些自身的弱點而輕易放棄,只有這樣,你才能獲得成功。
我們再來看一位聾啞人是怎麼走向成功的。
葉約翰生下來就聾啞。經過艱苦努力,他於1971年從專為聽覺不健全的人辦的華盛頓蓋勞德學院畢業,並得到了數學專業的學士文憑。
他求職中四處碰壁,不得已又考入了馬裡蘭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他發出幾百封求職信,都遭到拒絕。後來他在美國小企業管理局的幫助下,學習了企業管理和會計,並從那裡得到了一筆10萬美元的低息貸款。
就這樣,他雇了兩名職工、辦起了公司。
公司專門生產軟件、辦公室自動化和電信設備及系統工程,並研製出一種計算機,使它能把電話裡傳來的聲音翻譯成文字,讓聾啞人「聽」到。玩具為全體職工開放。公司有部分聾啞人,公司許多人都懂手勢語,處理日常事務大都用手勢,使聾啞人與正常人的交往不產生隔閡。1987年公司盈利2100萬美元,1990年盈利3000萬美元。他們這些利潤的絕大部分用於投資。1991年,美國國會邀請他去講述成功的經驗。他說他今天取得的成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如果一家世界著名的飛機製造公司僱用一位女盲人來設計飛機發動機,你會認為這簡直是荒誕離奇,但這是真實的事情。
22歲的英籍華人謝雲霞,從兒時起眼睛就幾乎完全失明了,可事實上,她竟是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她每天坐在計算機終端旁,手握光標定位器,注視著電腦屏幕上呈現的放大了的文字。她的臉幾乎要貼到屏幕上,因為她的視力極其微弱,而且主要集中在右眼上。她身邊放著一些必不可少的輔助設備,能把發動機在各種不同飛行條件下的溫度、程度和壓力等數據放大。而她能準確無誤地掌握這一切,她瞭解技術發展的最近情況,這就是說,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能妨礙這位瘦小、靦腆而又思維敏捷、才華出眾的盲姑娘成為工作出色、一絲不苟的優秀工程師。她因其卓越的成績而榮獲威爾士親王查爾斯頒發的特別獎。
盲姑娘終於成了出色的工程師,聾啞人竟能成為很成功的企業家,而母子兩代均屬智力很差,都曾被勸退學的人卻能改變命運、出類拔萃……這些完全真實的故事說明了人人都有巨大的潛能,人人都能走向成功。海倫·凱勤說得好:
「當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驅使你飛翔時,你是絕不應該爬行的!」張海迪也鼓舞人們:「只要你抬起頭來,新的生活就在前頭!」
一個人如果要成功只能靠自己,靠自己什麼呢?若要靠出身富貴、條件優越、智能超常、機遇幸運、環境如意等等所謂有利因素,那是靠不住的,甚至連身強力壯、時間充裕、使人理解和支持這些十分必要的條件也是靠不住的。那麼,靠自己究竟靠什麼?只能靠重新認識自我,發展積極的心理態度,只能靠認定自己就是一座金礦,認定自己是一個可以挖掘出無價之寶的寶藏。哪麼最後你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一位女大學生說出了「不再羨慕別人」的親身體會,就是饒有情趣的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她說:「從山溝溝裡跨進大城市裡的大學,我渾身上下冒著土氣:沒有學過英語,不知道安娜·卡列尼娜是誰;不會說普通話,不敢在公開場合講一句話;不懂得燙髮能增添女性的嫵媚;第一次看到班上的男同學摟著女生跳舞,嚇得自己臉紅心跳……
「麗娜是大城市長大的姑娘,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口發音吐字皆佳的英語。她見多識廣,安娜·卡列娜當然不在話下,還知道約翰·克裡斯朵夫。她用白手絹將柔軟的長髮往腦後一束,用發鉗把劉海卷彎。她只要在公開場合出現,男同學就前呼後擁地爭獻慇勤。那時候我對自己遺感得要命,對麗娜羨慕得要死。有一次,麗娜不厭其煩地描述她8歲那年如何勇敢地從城西換一趟車走到城東。我忽然想到,我8歲的時候,曾獨自翻過幾座大山,把我家養的一頭老黃牛從深山找回來。從此,我不再羨慕麗娜。上大三時,女生好像什麼都羨慕男生。例假來了羨慕男生;見識少了,就罵自己是女人沒出息;甚至連男生可以穿短褲、背心、理個短髮都羨慕得要死,『下輩子再也不做女人!』有一次,一個男生跟我推心置腹地談了一個晚上,我才知道男生的好成績也免不了死記硬背,男生的知識面也不一定寬,男人失戀了也會哭,男人也羨慕女人可以穿裙子,打扮得很美……後來,我信心十足地跑到圖書館,學普通話,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到畢業時,麗娜會的我也會了,別人知道的我也知道,我還知道了別人不一定瞭解的許多東西……總之,我不再羨慕別人了。」
一個人一旦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和優勢,那就不會只是羨慕別人,總是感到自己不如別人了。因而我們可以把不再羨慕別人看作是重新認識自我和依靠自己奮鬥的一個標誌。
一個人在自己生活經歷中,在自己所處的社會境遇中,如何認識自我,如何描繪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認為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你期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生課題,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自己的命運。成功心理學的核心觀點就是人人都有巨大的潛能,人人都可以取得成功!
你可能渺小,也可能偉大,這就取決於你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取決於你的心理態度如何,取決於你能否靠自己去奮鬥了。說到底,還是取決於你對自己究竟是怎麼看的,是自信,還是自卑。
古往今來,傑出的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無不都是通過自己刻苦學習,開發潛能,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誰能教愛因斯坦發現解釋宇宙的根本原理?誰能教魯迅先生寫出一篇又一篇揭露社會困苦引起人們注意的各種作品?靠自己的學習和創造是人類前進的一種動力,也是個人求得發展、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徑。
愛因斯坦、魯迅也和許多人一樣,固然都有他們的啟蒙老師,也都需要別人的理解和支持,但真正把他們帶入科學發明和文學創作前沿的老師,畢竟還是他們自己,是他們自己學習、獨立思考、自己教給自己的積極的心理態度。事實上,這些偉大人物和許多成功者不是由於他們有超凡的智能才懂得靠自己,而是由於堅持靠自己才發揮了超凡的智能。所以,我們要說靠自己就是自信意識、成功心理。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麼這個上帝就是你自己!
奮鬥,失敗,再奮鬥,再失敗,再奮鬥……直至最終的成功,這就是成功的一般規律。這一規律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一、失敗是到達成功的目標之前必經的環節。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就就,因為一切真正有意義的事業的每一點滴的進展都需要戰勝許多困難,解決許多問題和矛盾,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其間難免迷誤、難免失敗。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不克服失敗就不能到達成功的目的地。
二、奮鬥是超越失敗,將成功的希望轉化為現實的必要勞動。奮鬥就是勤奮勞動。成功只接待勤奮勞動者,而將懶漢、空談家、只想坐享其成的人拒之門外。要奮鬥,就會有失敗,要超越失敗,還是要靠奮鬥。只有堅持不懈地頑強奮鬥,才能發現失敗的根源和克服失敗的途徑和方法,才能把克服和預防失敗的方案、措施付諸實施。成功的希望只是一種主觀的願望,任何主觀願望都不會自動地轉化為現實,而要經過奮鬥的行動這一必要勞動。世界上沒有一種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奮鬥的艱辛勞動而能夠得到。成功之花靠奮鬥者辛勤勞動的汗水去澆灌。
三、成功是通過奮鬥與失敗的多次循環而實現的。奮鬥,失敗,再奮鬥,再失敗,再奮鬥,……直至成功,奮鬥與失敗的每一次循環,都將人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和高度,都向成功的目標逼近了一步。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奮鬥與失敗的一次循環就實現成功的目標的事是很少的。因為一個正確認識的形成,往往需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覆才能完成。在這種多次反覆的過程中,每一次反覆都包含著錯誤和失敗。一項事業越艱巨複雜,越工程浩大,越具有探索性、創新性,奮鬥與失敗的循環次數就越多,有的甚至可能要經過成百上千次乃全成千上萬次循環才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悅。
懂得成功的一般規律,把握奮鬥、失敗與成功的辯證關係,將有助於增強奮鬥的自覺性,提高奮鬥的成功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