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聚焦新經濟

雲台書屋

第10章 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當代社會生產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正以科學技術的不斷變革為主要線索而展開,科學化技術已成為當代社會生產技術中的中堅力量和發展中的技術的總稱。近幾十年來湧現出的眾多尖端技術、新興技術和高技術,標誌著人類社會生產能力已達到了一新的水平。新技術革命連鎖新產業革命的浪潮正在席捲全球,一場以推進技術進步為焦點世界範圍的經濟競爭大戰迫在眉睫,甚至爭奪的觸角已伸向宇宙空間。這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轉變。
  一、用高技術改造傳統工業
  傳統工業是相對於信息工業、新材料工業、新能源工業和生物工程工業等新興工業而言的,主要包括鋼鐵、造船、汽車、紡織等部門。在新經濟時代,高技術正在對傳統工業企業進行改造,使傳統工業內部如結構、功能等方面都正在發生變化,從而引起工業體系的變革。
  在工業發達國家,自動化成為改造傳統工業和發展新產業的基本目標。它們正在利用電子技術與機械技術的結合把工業機器人用於生產,使機械化轉向自動化,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率,降低了成本,增強了競爭能力。日本裝備有機器人的工廠生產一輛汽車只要9小時,而美國不裝機器人的工廠生產一輛汽車要花31小時;用機器人生產的每輛日本汽車的成本,要比美國低一二千美元。在1963年時,日本的汽車工業還落後於美國半個世紀;而現在,日本的汽車工業無論在產量或質量上都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了。日本汽車工業之所以能把美國汽車工業打敗,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汽車工業在生產線上使用的機器人多。目前,機器人的應用已從汽車行業推廣到重型機械、金屬。電氣機械等許多部門。
  一些發達國家已出現一個趨勢,要把高技術用來改造傳統工業的裝備、工藝,從而產生了新的生產方法和新的產品。如在紡織工業中不僅用高速工藝,而且還用氣流紡、無梭織布和無綻紡織等新的工藝。鋼鐵工業發展的連鑄、爐外精煉工藝;有色工業發展的富氧熔煉、閃速熔煉、大型預牆糟煉鋁等工藝;建材工業發展的水泥窯外分解技術、平板玻璃浮法工藝;鐵路運輸業發展的重載列車運輸、提高行車密度等工藝技術,都是新技術革命對這些產業的滲透結果。
  由於傳統工業結構的變化,工業系統正在出現大調整、大變化。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高能耗、高物耗向低能犛、低物耗變化眾所周知,傳統工業是勞動力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工業,是需要大量能源和材料的工業。鋼鐵工業就是一種需要大量材料的傳統工業,生產週期長,投資大,耗能高。過去,鋼鐵業、汽車業和建築業能成為美國三大支柱工業,那是以消耗掉全球4/10的戰略物資為代價的。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傳統工業已經「中氣」不足,需要注入新的能量;而新興工業群的出現正是滿足這個需要。例如用微處理機控制的低壓汽油噴射系統代替傳統的汽化器,可節油10%以上,並能降低污染。把微電子技術和傳統的機械、電器、儀表技術相融合,發展成機械——電子一體化產品,可以把傳統工業產品的功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拿數控機床、柔性生產線、機器人、智能化儀表來說,這些產品不但具有信息處理的功能,還有控制、判斷等功能。機械工業使用它們能提高產量,節約能源,降低成本。2.用新材料工業改變傳統工業功能
  這些新材料有耐高溫、抗腐蝕、高強度等特殊功能,用於製造汽車發動機,既可以減輕汽車淨重,又可以節省用油,還可以使發動機所需要的能源發生巨變。因此,美國和日本汽車業對汽車發動機陶瓷化的研製競爭激烈,並且都在研究碳纖維增強塑料做汽車殼體,比重只有鋼的1/5,而強度和彈性模量(剛性)分別為鋼的7倍和3.4倍。就這一項改進就可節省油20%以上。
  3.由「重厚大」型產品向「輕薄小」型產品變化
  鋼鐵、船舶、肥料等這些「重厚長大」型的產品的生產,是在消耗大量能源、資源的基礎上,依靠「泰勒式企業管理」體制下生產的。今天,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人們能以信息、軟件技術之長彌補資源、能量不足之短,通過小型化、智能化使產品向「輕薄短小」方向發展。近來暢銷的微型計算機、輕型轎車和袖珍錄音機等,都是「輕薄短小」型的產品。即使巨型噴氣機。冰箱等產品雖然還是越大超經濟,但零部件、電耗量也是在向「輕量」和「微型」化發展。這種發展趨勢,日本國內貨運量的變化是一個很好的例證。1965一1972年的經濟年增長率為10.1%,貨運量年增長率為12%;1972一1982年的經濟年增長率為4%,貨運量年增長率只有0.2%。日本1973年出口貿易每賺回100萬日元,需出口5.6噸貨物;而1982年出口貿易賺回100萬日元,只需出口人4噸。這是因為日本出口「輕薄短小」商品增多的緣故。
  人們對生產品的觀念變了,不是越大越好。大家知道,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像一座房子那樣大,裝有18000個耐溫的真空管,耗資300萬美元。現在,同類的計算機卻只有一台打字機那麼大,耗資少,只值300美元,功能反而高。據說1977一1982年,美國福特汽車平均重量減少近30%。即使是那些逐漸走向衰落的傳統工業,它們所生產的產品也在逐漸向輕小型變化。產品減少重量是用新技術改造的成果,是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體現。
  4.從大型化生產向小型化、專業化生產變化
  工業企業向小型化、專業化發展也是當前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趨勢。在發達國家,一方面有大批原來規模較大的企業在緊縮和分散,甚至倒閉;另一方面又有大批中小型企業在開業。1992年,美國就有25000多家較大的企業倒閉,而同時又有566000多家較小企業開業。美國過去大企業比較多,現在大企業在分化、減少、小企業逐年增加。美國的小企業在50年代每年增加不到10萬家,而90年代每年要增加概萬家。日本過去對小企業就比較重視,小企業也比較多,中小企業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4%,職工占總數的sl.4%,總產值占52%。西歐國家現在也產生了大量的專業化的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經營靈活,技術先進,應變能力強,因此富有生命力。
  5.從第一、弟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化
  由於傳統工業生產下降,開工率低,工人失業,必須向以服務、信息為核心的第三產業尋找出路。現在,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大,已開始取代從事農、牧、礦業和產品製造業的第一、第二產業,而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的最大部門。
  在近代傳統工業發展史中,各國的主要工業中心,基本上都屬於煤鐵復合型和沿海型兩種。煤鐵復合型是指在盛產煤的地區附近,發展鋼鐵業、汽車業和其他機械製造業。如英國的杜漢一克裡佛蘭工業區,美國的大湖一賓洲工業區,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俄國的克裡弗洛一頓巴斯工業區,都屬於這種類型。沿海型是指一系列重化工業集中於海洋沿岸,港口附近,形成大規模的臨海工業地帶。日本戰後靠船舶從國外運進煤、鐵等燃料和原料,加工出口的產品又靠船舶輸往海外,形成的工業大部分都是屬於沿海型的。因此,長期以來,日本工業生產發展形成畸形,大量集中在沿太平洋帶狀地區。
  今天,新興工業的發展將不再像傳統工業那樣依靠資源決定命運的生產佈局,而更多的依靠智力和交通,以大學、研究機構為核心,形成新產業區。美國最大的電子工業中心——硅谷就是如此。硅谷之所以能從一個不起眼的小果園,一躍而成為美國的最大的電子工業研究和製造中心,決不是那裡有什麼豐富資源,而是那裡有一所著名學府——斯坦福大學。硅谷的崛起與斯坦福大學的貢獻密不可分。斯坦福為硅谷的發展提供了科研人才和科研設施,使科研的成果迅速應用於生產實踐,為社會創造財富。硅谷是一個熔教學、科研、生產於一爐的高級技術工業區。
  日本工業佈局已由臨海型向「臨空型」發展。日本的半導體、大規模集成電路、微型機生物工程等新型產品,體積輕,附加價值大,運量少,單位產品承擔運費能力高,運費對生產的影響不大,加以這些產品的商品機會、交貨日期比較重要,也特別適合於利用航空運輸,所以航空運輸成為尖端技術產品工廠「傳送帶的延伸」,使這些產業正在逐漸向機場周圍聚集,形成「臨空產業」集中區。
  二、用高技術改造傳統農業
  1.用生物技術加速品種改造和更新
  新的生物技術的崛起為人們有目的地改造和更新現有品種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任何作物對於環境的適應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能提高它們對環境的適應性,使它們能在更加嚴酷的環境中生長發育,那麼作物的產量就有可能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也會大大降低。為了提高作物的各種抗性,科學家們正在加緊研究抗性基因工程,以便將某些抗性基因轉入作物中,使其獲得諸如抗鹽、抗旱、抗高溫、抗病蟲害等特性。比如,可以在短時間內用高溫處理作物細胞,使其在關閉一些基因的同時,啟動另一些基因,合成抗高溫蛋白質。然後分離這些抗高溫基因系統,通過合適的載體轉入需要改造的作物中,這些作物便可能獲得抗高溫特性。採用類似的基因工程方法,還可使作物獲得其他的抗性。現在,載體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基因分離、轉載、表達的研究也正在加緊進行中。雖然,由於各種抗性往往並非由單一基因控制,因此,基因識別、分離、轉載的任務是十分繁重的,短期內還難已獲得重大進展,但前景是誘人的。
  現在,科學家們還探索以類似免疫的方法培育抗病害的作物品種。已經確認,給植物接種病原體減弱株或病原體的某些組分(類似人類接種的減毒或滅活疫苗),能促使作物產生抗病性能,增強植物的免疫力。如果這一技術取得成功,那麼,就有可能使作物一勞永逸地免除某些病害。在抗病害方面,單克隆抗體技術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現在已研製出幾百種單克隆抗體,不少用於作物和牲畜病害診斷與治療的試劑已進入商品化生產。同時,單克隆抗體技術還是提純抗原、干擾素,生產動植物生長激素和疫苗的重要手段。
  為了培育高質量蛋白的作物品種,科學家們正在加緊研究蛋白質品質基因工程。我們知道,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氨基酸有20餘種,營養上又可分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兩種。對於人類來說,賴氨酸。色氨酸等8種為必需氨基酸,因為人體需要它,但本身又不能合成它。各種食物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和數量常不相同,這是決定食物營養價值的主要因素。食物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和數量愈多,愈接近人體蛋白質中氨基酸的成分比例,則愈容易被吸收,營養價值也愈高。美國科學家已經分離出營養價值較高的豆科作物蛋白質基因,並使其在土豆中表達,培育出了蛋白含量極豐富的「肉土豆」。聯邦德國科學家採用類似的方法培育出了生產新蛋白質的煙草。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會有更多的作物獲得高品種蛋白基因。人類生存所需要的高質量蛋白的來源將更加豐富,人類的飲食結構將會大為改善。
  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細胞融合與微繁殖技術將大顯身手。美國科學家用細胞融合的方法,培育出了「番茄薯」。英國通過山羊和綿羊受精卵融合,培育出了異屬間的雜種動物一「綿山羊」。細胞和組織培養等微繁殖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成果很多。美國科學家在試管中進行花粉培養已獲得了高蛋白含量的水稻植株,前蘇聯、日本等國科學家應用這一技術,大量繁殖人參等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和珍貴樹種。這一技術還是挽救瀕臨滅絕樹種的有效方法。我國在微繁殖技術方面研究較早,發展也很迅速。最近,我國科學家在利用花粉培育小麥良種及雜交水稻制種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標誌著我國微繁殖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在畜牧業研究方面,胚胎分割和移植技術也已取得可喜進展,為大量繁殖優良牲畜品種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手段。這一技術早在50年代便已獲得成功,並用於提高肉用牛產量。由於這一技術的應用,使本來一生只能生下10頭後代的優良母牛變得可以每年產50頭小牛。另外,應用基因工程培育良種動物的實驗也已獲得成功。據報道,美國科學家將大鼠生長激素基因引入小鼠受精卵中,使繁殖出來的小鼠生長速度增加了50%,而且生長快的特點還能傳代。現在,應用基因工程方法生產生長激素已經成功,有的生長激素已進入商品生產。實驗證明,注射生長激素能大大提高豬、牛等牲畜的產量,還可提高綿羊羊毛的產量和質量。這些技術的應用為培育優質高產的牲畜品種展現了美好的前景。2.用生物固氮技術使農業面貌改觀
  生物固氮的研究是應用新技術開發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
  氮是農作物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營養元素,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蛋白質的重要成分。大氣中含氮極為豐富,大約占78%。然而,除少數豆科作物之外,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並不能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氮。糧食增產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賴於氮肥的供應。但是,氮肥的生產是在高溫高壓等苛刻條件下進行的,每年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寶貴的能源,從而增加了糧食成本,加劇了能源危機,而且大量施用氮肥還會使土壤的質量下降,妨礙產量的進一步提高。
  人工生產氮肥之外還有其他固氮途徑嗎?有!其實,在自然界中某些固氮微生物一直在默默無聞地進行固氮工作。地球上每年的總固氮量約為2.5億噸,其中69%是由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的生物固氮作用完成的。有人估計,土壤中微生物的固氮量可為施氮肥量的兩倍。
  人們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從70年代起,許多國家先後開展了固氮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固氮微生物為什麼能固氮呢?原來它們能在根瘤中合成一種固氮□。由於這種□的催化作用,使空氣中的氮氣轉變成氨,並為植物吸收利用。現在,科學家們對於固氮的機理以及固氮基因、共生基因和寄主專一性基因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為其在農業上的應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生物固氮的研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還有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家們設想,今後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這一工作。
  首先,充分利用和改造現存的天然固氮系統。人們已經發現了不少固氮微生物,並且篩選出了一些固氮效率較高的根瘤菌菌株。同時,科學家們還通過篩選和遺傳育種方法,培育出了固氮效率高的豆科作物新品種。最近,澳大利亞遺傳學家用強力誘變劑處理大豆,培育出一種新型的「超級生節」大豆。據稱其固氮效率比常規品種提高了35倍之多。種植這種大豆可大大提高土壤肥力。科學家們發現,除了豆科作物之外,還有許多作物其中包括穀類作物在內,也與根瘤菌有著一定的共生關係,只是不如與豆科作物的關係那麼密切罷了。因此,科學家們準備利用遺傳工程的方法,將某些基因轉入這些根瘤菌中,以改造固氮菌種,加強其與作物的共生關係,促使穀類作物與這些固氮菌種共生固氮。改造現存固氮系統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提高同豆科作物光合作用的能力,減少類菌體中氨的損失,改善共生關係使作物保證對固氮菌供應充分的碳源,又使固氮菌所固定的氮充分為植物所利用等等。
  生物固氮研究的第Th個重要途徑是應用重組DNA技術。這是一個最誘人的途徑。將固氮微生物的整個固氮機構轉入穀類作物細胞中,使之獲得自主固氮能力。這是一項更為遙遠和更有價值的工作,一旦取得突破,那麼農業生產就可以擺脫對於氮肥的依賴,其面貌將大為改觀。我國在固氮研究方面已經作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後。我國有著極其豐富的豆科資源,我們必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加強豆科根瘤菌固氮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改善天然共生固氮系統,篩選和培育固氮力高的菌種,以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3.變革傳統耕作和管理技術正在醞釀
  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浪潮衝擊著傳統農業的各個領域,各項新興技術都將深刻地影響著農業的發展,未來的農業可能完全不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手工式的或機械化、化學化式的農業。傳統農機代替人力、畜力進行耕作和收割,對於農業的發展無疑曾是一個巨大進步。但是現有農機體系的勞動強度仍然很大,成本也很高。在耕作收割時還會壓實土壤,破壞土壤結構,反過來又必需增加耕作深度,浪費人力物力。專家們設想,在農田上按一定線路安裝一種空架吊車作為耕作機械的運行軌道,這樣就可以避免機械壓實土壤。這既有利於保護土壤,降低耕作深度,也可以降低能耗。實踐表明,採用這種耕作方法可排除土壤對機械的阻力,其所需能耗僅為拖拉機的12%,估計在將來還有可能進一步降至5%一10%。高架軌道在地上的固定部分還可以設計成排灌水系統,通過自動控制系統來保證作物對水分的需要。現在,用於化學處理和施肥的高架軌道正在試驗中。「播種種植機」的方案也在研究中,如獲得成功,那麼今後一般的作物將不需耕地,只需用這種機械將種子播入一個個小圓坑裡就行了。一些國家還在對「莊稼整株收割法」進行試驗,希望通過掛在高架上的平台收割機同時將整株收割、打捆、裝箱並送到運輸汽車上。如果這一方法可行,那麼聯合收割機之類的笨重機械也許就要被淘汰了。今後,用超聲波脫粒、微波烘乾穀物等技術將會被廣泛採用。
  發展計算機技術是新技術革命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一些技術發達的國家裡,計算機已成功地進入了農業各領域。計算機的使用可以幫助人們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合理規劃生產,合理使用資源,貯存和分析各種信息,為決策人提供最佳選擇,最佳管理方式,從而大大節省費用,極大地提高經濟效益。近年來,應用電子計算機對農業系統進行模擬已成了熱門研究課題。農牧業生產環境十分複雜,受到諸如投資、氣候、時間、地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實驗研究往往費用高,時間週期長,甚至根本無法實地進行。如果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模擬,就可以克服這些障礙,並可得到合理的信息反饋,使農業研究和生產管理有更加堅實的科學基礎。比如,我們可以建立一個養豬管理模擬模型,向計算機輸入飼養方法、畜群結構、增殖力等數據,便可從中獲得產量、現金流動等有用的信息。管理人員便可從中選取最佳方案,保證獲得最高經濟效益。現在,國外已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專用模擬電子計算機,而且還有專用的計算機模擬語言和程序。專家們相信,計算機模擬研究將會有力地促進農業科研和生產的發展。4.建立高度技術關係的農業工廠化
  農業工廠化是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的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當今世界,農業工廠化有了迅速發展,現已應用於蔬菜、花卉、養豬、養禽、養魚乃至多年生果樹栽培等許多領域,並達到高效率、高產值、高效益。
  自動管理的蔬菜、花卉工廠和無土栽培。在蔬菜方面,日本近20多年來擴大了溫室無土栽培的生產,主要採用岩棉栽培。袋培、基質水培、營養液膜栽培等方式。溫室內的溫度、光照、通氣、滴(噴)灌、營養液循環等環節全由計算機進行自動監控和管理,育苗、移栽、收穫、清洗、包裝等操作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如日本一甜瓜農場,應用一種新型的智能計算機系統,對7個溫室群進行管理,實行最佳控制,生產的甜瓜每個售價曾達2萬日元。近來,日本還研製出一種遙感溫室環境控制系統,將分散的溫度群同計算機控制中心聯結,實行更大範圍的溫室自動化管理。這種溫室無土栽培成為大型的植物工廠,在1000平方米面積上,每天可生產菠菜、生菜等500公斤。英國的溫室蔬菜採用無土栽培很普遍,每平方米的著茄產量為36公斤,生產成本18.7英鎊,收入31英鎊,利潤12.3英鎊,平均每畝溫室的年利潤可達8000英鎊。在東部的愛克斯爾溫室企業擁有210畝溫室,全部採用營養膜技術生產番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培溫室。
  在花卉方面,以園藝業著稱的荷蘭,其玻璃溫室面積達18萬多畝,占世界的l/4以上。溫室栽培操作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目前荷蘭的花卉業已實現專業化、規模化、集團化。如泰勒尼加公司,以生產非洲菊為主,年產900萬株,」鮮切花500萬枝,其中70%銷往國外,這家跨國公司占世界非洲菊苗貿易量的70%。再如美國,大部分花卉由溫室生產,擁有現代化自動調溫、通氣的纖維玻璃溫室5.6萬畝,其中100家大型花木公司平均每家生產面積320畝(包括溫室與露地),每畝花卉苗木的年產值達2萬多美元。
  高效率的工廠化養殖業。在畜禽飼養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廠化生產有了迅速發展。在創造適宜飼養環境,保證飼料營養和防治疫病的條件下,豬、雞、奶牛、肉牛等由分散、低效飼養走向集中、高效的工廠生產。以養豬業著稱的丹麥,捨飼過程包括溫度、濕度、光照的控制,供飼、供水和糞便的清除等,均已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一個飼養600頭的豬場,只需3.5個勞動力管理。為配合集約化飼養,丹麥經過近百年的品種改良,選育出軀體長、一般豬種多兩根肋骨)、背膘薄、瘦肉率高的良種,成為主養品種之一,馳名世界。近年來,又擴大無特定病原豬的利用,使飼料轉化率和日增重均提高10%,節約防疫費用30%,顯著提高了工廠化養豬的效益。
  80年代以來,我國一定規模的工廠化養豬場發展較快,約佔全國養豬場的1/10,僅北京市就建成1200多個。在工廠化養牛、養雞等方面,也取得類似的進展。為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荷蘭生產了一種全自動化養牛設備,飼喂和擠奶由計算機控制的一排機械手臂完成,有關信息存貯於中心計算機內,捨飼的奶牛受電子監控器監控。擠奶時,機械手臂即將擠奶裝置自動移向奶頭由真空擠奶機擠奶,並可自動更換奶頭。餵飼以及奶牛健康檢查等操作,均自動進行。在工廠化養雞場內,可飼養幾十萬隻雞,一個勞力可管理4一5萬隻,供料、供水、供溫與烘便處理等過程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
  在魚貝養殖方面,從苗種生產開始,工業化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品種日益增多,已形成商品生產的規模。在日本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地區,利用溫室養殖鰻魚。白仔鰻通常12月至次年4月放入一級培育他,飼養20一25天後再轉入二級或三級地,水溫控制在25一26℃,飼養6個月即開始上市(體重180一200克),當夏季水溫達20℃以上時即可轉入室外鰻池飼養。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把溫室工業化養魚與蔬菜無土栽培結合起來,每平方米可生產紅鯉魚、羅非魚50公斤,一年可種10茬生菜,從而有效地利用了水體空間,並可減少用肥。近年來,有些國家對工業化養殖採用船舶和大型平台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海上流動式養魚工廠。西班牙建成了直徑60米的世界上最大浮動平台養魚工廠,設有4個2000立方米的魚池,可年產15萬公斤。隨著工廠化養魚設備的完善,一些國家開始成套出口。如德國在我國承建3個鰻、鯉魚工廠,可年產5000噸;在美國承建鯰魚工廠,設計年產量1000噸。日本在我國承建一個鮑魚廠,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這說明封閉式高密度養魚已成為工業化養殖的一個主要趨勢。三、用高技術實現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
  1.實現交通運輸業裝備現代化
  對交通運輸來說,必須採用先進適用的現代化裝備,以便大幅度提高運輸能力。交通運輸裝備的現代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速化
  交通運輸高速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一個高速鐵路建設的高潮正在國際上興起,時速達350公里的高速列車正在積極研製。有專家認為,高速鐵路將是ZI世紀的有軌運輸系統的主體。日、德等國已研製成磁懸浮列車,時速都超過了500公里。這種列車打破了傳統的輪軌接觸方式,它是在沒有輪子的車廂上和軌道上安置線圈,電流通過時使之產生相斥的磁場將車廂抬起成懸浮狀,以線形電機推動車廂前進,無振動、無摩擦、安全舒適,不久將來就會進入實用階段。
  高速公路也是提高運輸能力的有效措施。目前全世界高速公路分佈於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已陸續建成了滬嘉(嘉定)。沈大、京津塘、廣深珠、深汕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將使汽車的平均時速提高1倍左右。在短途運輸方面,以它完全取代鐵路運輸是可能的。
  水上運輸的高速化在我國大有前途。因為工業大城市大部分在沿海地帶。上海——南通的短途氣墊船客運的實現為我國水上高速運輸打響了第一炮。
  (2)重型化
  提高運輸效率的方法是增加單次的運輸量或客運量,同時還可以降價。在這方面,水運佔有條件,但水運受速度的限制,所以重型列車技術居於領先地位。國外採用的重軌線路,大軸重型車廂技術發展迅速,載重可達脫皿一州例0噸,大幅度提高了運輸能力。我國亦在大同至秦皇島630公里的路線上建設了重型列車運輸線。汽車重型化發展也很快,由於它降低了單位重量的運價而廣受歡迎。在上海、重慶、山東等地已生產8噸以上的重型汽車。水上運輸方面,特別是長距離海運,重型化進展迅速,目前世界上油船載重已達60萬噸。
  (3)專業化
  運輸專業化能夠充分利用運輸工具的載重量和有效容積,能提高裝卸機械化、管理自動化的程度,減少貨損,提高經濟效益。尤其是集裝箱專業運輸,在節省貨物包裝材料,保證運貨質量方面具有獨到之處。有專家預測,未來15年我國國際集裝箱運輸將快速發展,2010年可能達到1800萬標準箱。
  (4)節能化節能是降低運輸動力能源消耗的基本方法。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重型柴油汽車都能有效地達到節能效果。2.其現交通運輸業管理現代化
  交通管理現代化是實現交通運輸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通信現代化
  電子通信技術,(包括信息接收、傳輸、處理、記錄等一系列技術)已經成為運輸工具實施指揮、管理的主要手段,它對增加運輸密度、提高周轉速度、保證交通安全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現代化鐵路通信已從單一的電報、電話傳輸發展到計算機數字信息和圖像信息處理、語言處理等綜合傳輸。明線通信被微波、電纜、光纖通信所取代,人工接線被自動傳呼所替代,汽車交通被計算機自動控制來管理,機場用陸、空數據自動通信系統來指揮。
  現代的導航設備用雷達與計算機配合,使事故發生率降低,從而保證了航運事業的發展。近年來運輸的船與船、船與岸之間經通信衛星直接聯繫,為無人機艙創造了條件。
  (2)前及電腦化
  60年代以來,計算機逐步被應用於交通運輸業,它能同時處理大量數據,所以在發達國家,計算機已參與了交通運輸的決策、計劃和規劃、預測和統計等方面的工作。美國泛美航空公司用計算機網絡來管理世界各國的分公司,執行預訂機票、退票。換票、經濟預決算、倉庫備件管理等方面的任務,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可以縮短信息流通時間,加快運輸的節奏,使設備發揮最高的效能。
  我國在鐵路交通樞紐站已用計算機來編組和調度,使列車運行率提高1倍。隨著計算機系統的開發、漢字編排的推廣,計算機在我國交通運輸方面的應用將得到加快發展。
  (3)運輸綜合化
  運輸綜合化,即使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等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合理分工,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互相銜接,形成綜合運輸網絡,以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綜合運輸已發展到海、陸、空立體式運輸和進一步實行國際聯運。
  四、傳統產業高技術的應用原則
  為了使高技術應用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效益,同時具有準確的方向和目的,避免決策失誤,應始終注意高技術應用的幾項戰略原則。
  1.協調原Nd
  作為高技術應用的計劃和戰略,應和企業同期經濟發展目標、戰略重點、方針政策、項目進度和實施條件等方面相互協調。要從人(智力開發)和物(物質條件)兩個方面切實保證高技術應用的順利進行,注意高技術應用項目與應用高技術人員之間的匹配關係。要充分估計高技術應用對整個社會物質和精神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並為此及時有效地作出科學預測和採取相應對策。
  2.效益原NS
  高技術應用不能只圖技術先進,更重要的是講求實際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高技術成果應用的客觀要求。高技術應用的重點應是提高現有產品的經濟效益,以如何提高現有產品的質量和降低成本(包括原材料消耗)作為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內容,盡量做到投資省,見效快,收益大。
  高技術應用要從實際條件出發,要注重效益,瞄準目標,有的放矢,特別是要在利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上下功夫,有重點地跟蹤世界高技術的發展,並爭取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3,發揮優勢原則
  各企業的高技術應用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因此「揚長避短,擇善而行」的原則很重要。
  首先要做到有自知之明。過去我們把自知之明常常理解為「我不行」,這是片面的。在高技術應用中,所謂自知之明就是不僅要知其短,更重要的是知其長,即要對自己的開發能力、開發對像、技術特長和優勢領域做到胸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揚長避短。
  其次,要搞好名牌產品和拳頭產品的更新換代,不斷採取技術措施保持並提高名牌產品和拳頭產品的領先地位。
  再次,既要站在局部看整體,又要站在整體看局部,要發揮本企業的技術優勢,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應用計劃和戰略;同時還要善於引進外面的高技術,把本企業的優勢技術躍升到更高的形態。
  4.技術相容原則
  這項原則是指在高技術應用中,所應用的技術知識和自然規律的統一性,以及現有技術和高技術之間的一致性。它包括以下兩項內容:
  1不能對不相干、不一致和不相容的高技術隨意進行組合和移植,這就要求科研成果在技術上必須是成熟的,就是要符合一定的使用要求,包括達到規定的技術經濟指標,質量性能穩定可靠,並且在技術上能夠成龍配套。
  2應用高技術必須有理論和實際上的可靠依據,產品預測和構思也必須科學準確,特別是不能在應用中存在任何與自然規律相矛盾的所謂技術設想。
  五、傳統產業高技術的應用模式
  傳統產業高技術應用模式可分為兩大類,即融合型和轉移型。
  1.融合型模式
  所謂融合型,即指傳統企業將引入的高技術與傳統技術融合一起,形成復合型技術,使企業從傳統技術向高技術過渡。根據融合方式的不同,融合重又可分為4種形式:
  (1)設備、工藝融合型
  即用高技術設備代替原有關鍵設備,提供以更新工藝為目標的工序技術,如引進智能機器人、數控機床、柔性製造系統及電子計算機應用於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半自動化控制,增加企業設備的技術構成,以實現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提高經濟效益。例如長春紡織廠在1969年建廠時裝備的設備均是60年代的國產設備,經過20多年的運轉,主要工藝部件已老化,設備的技術水平和精度均不能滿足生產的要求。90年代初期,該廠用微電子技術對原有設備進行了改造,引進了一批機電一體化設備。目前,該廠所有的紡紗環節都應用了電子自動勻整裝置、電子清紗器、光電自停裝置、自動監測和控制裝置等。採用微電子技術使該廠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產品成本下降了12%,庫存降低了35%,交貨施或減少了80%,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5%。傳統企業採用設備(工藝)融合型,總是首先採用一部分高技術設備,淘汰一部分落後設備,經過一段時間,原有落後的設備全部更新後,企業也就完成了從傳統技術向高技術的過渡。採用這種融合方式的關鍵是,傳統企業的老設備與引進的技術設備要有內在聯繫,使它們能夠有機結合起來。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傳統企業設備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這將有利於傳統企業採用該種融合方式向高技術過渡。
  (2)產品改造型
  即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產品,使傳統產品功能和質量增強,技術含量提高,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逐步使傳統產品變成高技術集約的新型產品。如瀋陽第三機床廠引進了英國、美國的數控車床生產技術,經過技術改造,使該廠傳統的車床產品數控化率達60%。該廠生產的數控車床佔全國數控車床市場總銷售量的近三百。採用這種融合方式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傳統產品在新的市場競爭中面臨挑戰,迫切需要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引入高技術,使傳統產品技術含量提高。這種融合方式不是簡單地淘汰原有傳統產品的功能,而是把高技術與傳統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改進傳統產品的功能。
  (3)軟件技術與硬件技術融合型
  指將引進的高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充分發揮企業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智力密集優勢,把引進的高技術(主要是硬件技術)同企業自身的優勢(主要是軟件技術)相融合,從傳統企業向高技術企業過渡。
  (4)混合型
  即上述三種融合形式的組合,在傳統企業應用高技術中,企業既可以對工藝、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又可以對產品進行技術改造,在技術改造的全過程中,也可以採用軟件技術與硬件技術的融合。採用這種融合方式的關鍵是將採用的高技術同企業自身的優勢進行最佳配置,以實現企業向高技術的過渡。
  2.轉移到模式
  所謂轉移型,指傳統企業一方面可以繼續採用傳統技術生產傳統產品,同時又投入人力、資金、高技術項目等生產要素生產高技術產品,從而提高高技術在企業技術結構中的比重,加速企業從傳統技術向高技術的過渡。根據傳統企業中高技術和傳統技術在技術結構中的比重,轉移到可分為兩種形式:
  (1)部分轉移型
  即傳統企業中某一組成部分(如某一車間、某一分廠等)按高技術復合體的資源配置,生產高技術產品,逐漸使該部分過渡為高技術企業,從而使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例如長春市汽車傳動軸廠是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配套廠,已有40多年的歷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該廠在繼續生產汽車傳統軸產品的同時,將其中一個車間進行改造,生產超硬材料立方氯化棚,以滿足市場對這種新材料的需求,實現企業向高技術轉移。採用部分轉移形式,一是由於老產品還沒有進入衰退期,二是由於企業受資金、人才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全部轉產生產高技術產品。
  (2)全部轉移型
  即傳統企業全部轉產生產高技術產品。隨著高技術的發展,某些傳統產品必然被高技術產業所取代,如伴隨新材料的發展,傳統的材料製造業就會相對萎縮。而高技術產品具有高附加值。高經濟效益的特性,可以使生產要素實現更加合理的配置,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全部轉軌生產高技術產品,成為高技術企業。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