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的行業分析是介於宏觀經濟分析與公司分析之間的中觀層次的分析,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行業分析和板塊分析兩個方面。證券市場上的行業是指一個企業群體,這個企業群體的成員由於其產品(包括有形與無形)在很大程度上的可相互替代性而處於一種彼此緊密聯繫的狀態,並且由於產品可替代性的差異而與其他企業群體相區別。板塊則是指因市場表現具有聯動性或處於相同的地域等共同特徵而被人為歸類在一起的一組股票,其共同特徵往往被所謂的股市莊家用來作為炒作的題材。在宏觀經濟分析為證券投資提供了背景條件之後,我們需對不同行業和板塊股票的經營狀況和市場表現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幫助投資者解決如何投資的問題。
第一節我國的行業分類
在不同的應用領域,對行業有不同的分類方法。瞭解與證券市場相關的各種行業分類方法及按適宜的標準進行行業分類,是股票投資過程進行行業分析的基礎。
一、我國國民經濟的行業分類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正確反映國民經濟內部的結構和發展狀況,國家統計局按照產品的統一性對產業進行了分類,於1984年制定並在1994年修訂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
GB/T4754-94),成為我國各領域對行業進行分類的基礎。這種新的分類方法將社會經濟活動劃分為門類、大類、中類和小類四級。
大的門類分為從A到P共16類:
A農、林、牧、漁業
B.採掘業
C.製造業
D.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E.建築業
F.地質勘察業、水利管理業
G.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
H.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1.金融保險業
J.房地產業
K.社會服務業
L.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
M.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業
N.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
O.國家機關、黨政機關
P.其他行業
二、我國證券市場的行業劃分
1.上證指數分類法
上海證券交易所為編製滬市成分指數,將在上海上市的全部上市公司分為五類:工業、商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和綜合類,並據此分別計算和公佈各分類股價指數。
2.深證指數分類法
深圳證券交易所將在深圳上市的全部上市公司分為六類:工業、商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和綜合類,同時分別計算和公佈各分類股價指數。
兩個證券交易所為編製股價指數而對產業進行的分類顯然是不完全的,隨著新公司的不斷上市以及老上市公司業務活動的變化,這兩種分類方法已不能涵蓋全部上市公司,如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上市使上海市場出現了金融服,而兩地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為了提高證券市場規範化水平,中國證監會在總結滬深兩個交易所分類經驗的基礎上,以我國國民經濟行業的分類為主要依據,於1999年4月制定了《中國上市公司分類指引》並予以試行。
三、證券市場投資實際應用的行業劃分
目前證券市場上被業內分析人士和廣大投資者接受並獲廣泛應用的分類方法是為進行投資時分析方便而逐漸形成的,其中應用最多的有行業分類和板塊分類。
1.行業分類
根據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營業範圍來劃分,業內人士和投資者通常把上市公司分為以下行業:科技行業、房地產行業、家電行業、電子信息行業、化工行業、能源行業、汽車行業、金融行業、農林牧副漁業、釀酒食品飲料行業、醫藥行業、冶金行業、紡織行業、機械行業、紙業包裝行業、建材行業必用事業、商業行業、綜合類等。
2.板塊分類
股票市場的板塊效應是我國證券市場的特殊現象,在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投資者切不可忽視。板塊分類標準不一,如可按地域劃分,比較著名的有北京板塊、深圳板塊、上海板塊(單列一個浦東板塊)稱北板塊、四板塊等;也可以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為紐帶劃分,包括績優板塊、ST板塊等;根據行業分類劃分有高科技板塊、金融板塊、房地產板塊、釀酒板塊、建材板塊等;按照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劃分有重組板塊等。隨著上市公司的不斷發展及數量的日益增多,劃分板塊的標準也越來越多,各個板塊之間的相互聯動關係也日趨複雜。只要一個名稱能成為市場炒作的題材,就能以此名稱冠名一個板塊。
四、行業與板塊分析在股票投資中的作用
1.行業分析可為股票投資者提供更為詳盡的行業投資背景
宏觀經濟分析主要分析了社會經濟的總體狀況,但沒有對社會經濟的各組成部分進行具體分析。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增長速度反映了各組成部分的平均水平和速度,但各部門的發展並非都和總體水平保持一致。在宏觀經濟運行態勢良好、速度增長、效益提高的情況下,有些部門的增長與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同步,有些部門則高於或低於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投資者除需瞭解宏觀政治經濟背景之外。還需對各行業的一般特徵、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有進一步的瞭解,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投資決策。
2.行業分析可協助股票投資者確定行業投資重點
國家在不同時間的經濟政策與對不同地區的政策導向會對不同的行業和地區產生不同的影響,屬於這些行業和位於這些地區的企業會受益匪淺。如我國政府近期提出了開發西部的目標,要加強對西部發展的支持力度,利用財政政策等各種手段加快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會直接或間接對西部許多上市公司產生有利影響,投資者可根據這一行業背景選擇合適的企業進行投資。
3.行業與板塊分析可協助股票投資者選擇投資企業及持股時間
通過對行業所處生命週期和影響行業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投資者可瞭解行業的發展潛力和欲投資企業的優勢所在,這對其最終確定所投資企業及確定持股時間有重要作用。很多時候,股票的價格會隨著某一行業的發展而相應地上升。例如,某一種新型發動機的引人使得許多與該行業有關的證券價格上升,因為投資者和投機家們都斷定,由於新型發動機的出現使得這些行業都處在潛在增長的邊緣。然而,當投資者獲悉這種發動機具有耐久性,並且極易應用於現有製造生產體系的確切資料後,這些行業的證券市場價格便恢復到更合理的水平,投資者必須據此適時作出投資決策。板塊分析對於投資者選擇股票也有較大的影響。在市場發展的某一階段,屬於某一板塊的數支股票長期處於強勢,那麼該板塊中的其他尚處於盤整階段的股票很有可能就是當前市場最有上升潛力的股票,極具投資價值;而在板塊中大多數股票升勢轉弱時,該板塊中的其他股票也就接近其出貨時機了。
第二節行業的一般特徵分析
行業的經濟結構不同,變動規律不同,所處生命週期階段不同,其贏利水平的高低、經營的穩定狀況也不同。這是進行行業分析時要著重考慮的因素。
一、行業的經濟結構分析
行業的經濟結構隨該行業中企業的數量、產品的性質、價格的制定和其他一些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根據經濟結構的不同,行業基本上可分為四種市場類型: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完全壟斷。
1.完全競爭型
完全競爭型是指一個行業中有很多的獨立生產者,他們都以相同的方式向市場提供同質產品。其主要特點是:
(1)企業是價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價格的制定者,也就是說企業不能夠影響產品的價格。
(2)所有企業向市場提供的產品都是同質的、無差別的。
(3)生產者眾多,所有資源都可以自由流動。
料)企業的贏利基本上是由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決定的。
(5)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市場完全瞭解,並且可隨意進入或退出此行業。
顯然,完全競爭是一個理論上的假設,在現實經濟中很少存在,一些初級產品和某些農產品的市場類型比較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
2.壟斷競爭型
壟斷競爭是指一個行業中有許多企業生產同一種類但具有明顯差別的產品。其主要特點是:
(1)企業生產的產品同種不同質,即產品存在著差別。也就是說,產品基本相似,但在質量、商標、包裝、大小以及賣者的服務態度、信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別。這是壟斷競爭與完全競爭的主要區別。
(2)從某種程度說,企業對自己產品的價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是價格的制定者。
(3)生產者眾多,所有資源可以流動,進入該行業比較容易。
在國民經濟各產業中,大多數產成品的市場類型都屬於這種類型。
3.寡頭壟斷型
寡頭壟斷是指一個行業中少數幾家大企業(稱為「寡頭」)控制了絕大部分的市場需求量。其主要特點是:
(1)企業為數不多,而且相互影響、相互依存。正因為如此,每個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競爭策略都會對其他幾家企業產生重要影響。
(2)產品差別可有可無。當產品無差別時稱為純粹寡頭壟斷;當產品有差別時稱為差別寡頭壟斷。
(3)生產者較少,進入該行業十分困難。
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寡頭壟斷在現實是普遍存在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如汽車行業,以及少數儲量集中的礦產品,如石油等產品的市場多屬這種類型。生產所需的巨額投資、複雜的技術或產品儲量的分佈成為限制新企業進入寡頭壟斷型行業的主要障礙。目前西方國家的許多重要行業常常被幾家企業所控制,例如,美國汽車市場是被本國的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以及日本的本田汽車公司和日產汽車公司所控制;膠卷業的兩個主要競爭對手是美國的柯達公司和日本的富士公司;等等。
4.完全壟斷型
完全壟斷型是指一個行業中只有一家企業生產某種特質產品。特質產品指那些沒有或基本沒有其他替代品的產品。完全壟斷可分為兩種類型:
(1)政府完全壟斷,如國營鐵路、郵電等部門。
(2)私人完全壟斷,如政府賦予的特許專營或擁有專利的獨家經營以及由於極其強有力的競爭實力而形成的私人壟斷經營。
完全壟斷型的特點是:
(1)一個行業僅有一個企業,也就是說這個壟斷企業就構成了一個行業,其他企業進入這個行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2)產品沒有或缺少合適的替代品。因此壟斷企業能夠根據市場的供需情況制定理想的價格和產量,在高價少銷和低價多銷之間進行選擇,以獲取最大利潤。但是,壟斷者的自由性是有限度的,要受到政府管制和反壟斷法的約束。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公用事業(如鐵路、煤氣公司、自來水公司和郵電通信等)和某些資本、技術高度密集型行業或稀有金屬礦藏的開採等行業屬於這種完全壟斷的市場類型。
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按照經濟效率的高低和產量的大小排列,上述四種市場類型依次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而按照價格的高低和可能獲得的利潤的大小排列,則次序正好相反,即依次為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壟斷競爭和完全競爭。
二、經濟週期與行業分析
各行業變動時,往往呈現出明顯的、可測的增長或衰退的格局。根據這些變動與國民經濟總體週期變動的關係的密切程度不同,可以將行業分為以下幾類。
1.增長型行業
增長型行業的運動狀態與經濟活動總水平的週期及其振幅無關。這些行業主要依靠技術的進步、新產品的推出及更優質的服務來使其經常呈現出增長形態,因此其收入增長的速率與經濟週期的變動不會出現同步影響。然而,由於此類行業的股票價格不會隨著經濟週期的變化而變化,投資者難以把握精確的購買時機。
2.週期型行業
週期型行業的運動狀態直接與經濟週期相關。當經濟處於上升時期,這些行業會緊隨其擴張;當經濟衰退時,這些行業也相應衰落。這是因為,當經濟上升時,對這些行業相關產品的購買會相應增加。消費品業、耐用品製造業及其他需求彈性較高的行業,就屬於典型的週期型行業。
3.防禦型行業
這些行業運動形態因其產業的產品需求相對穩定,所以不受經濟週期處於衰退階段的影響,相反,當經濟衰退時,防禦型行業或許會有實際增長,例如食品業和公用事業。正因為如此,投資者對防禦型行業投資屬於收入投資,而非資本利得投資。
三、行業生命週期分析
一般而言,每個產業都要經歷一個由成長到衰退的發展演變過程,這個過程便稱為行業的生命週期。行業的生命週期通常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初創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
1.初創階段
在這一階段,新行業剛剛誕生或初建不久,只有為數不多的創業公司投資於這個新興的產業。在初創階段,產業的創立投資和產品的研究、開發費用較高,而產品市場需求狹小,銷售收入較低,因此這些創業公司財務上可能不但沒有贏利,反而普遍虧損,甚至可能破產。同時,企業還面臨著由較高的產品成本和價格與較小的市場需求導致的投資風險。因而,這類企業更適合投機者而不是投資者。
在初創階段後期,隨著行業生產技術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和市場需求的擴大,新行業將逐步由高風險、低收益的初創期轉入高風險、高收益的成長期。
2.成長階段
在這一時期,擁有一定市場營銷和財務力量的企業逐漸主導市場,其資本結構比較穩定,因而它們開始定期支付股利並擴大經營。
在成長階段,新行業的產品通過各種渠道以其自身的特點贏得了大眾的認可,市場需求逐漸上升,與此同時,產品的供給方面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由於市場前景看好,投資於新行業的廠商大量增加,產品也逐步從單一、低質、高價向多樣、優質和低價方向發展,因此新行業出現了生產廠商和產品相互競爭的局面,這種狀況的持續將使市場需求趨於飽和。在這一階段,生產廠商不能單純依靠擴大產量,提高市場份額來增加收入,而必須依靠提高生產技術、降低成本,以及研製和開發新產品來獲得競爭優勢,從而戰勝競爭對手和維持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那些財力與技術較弱,經營不善,或新加入的企業(因產品的成本較高或不符合市場的需要)往往被淘汰或被兼併。在成長階段的後期,由於行業中生產廠商與產品競爭優勝劣汰規律的作用,市場上生產廠商的數量在大幅度下降以後便開始穩定下來。由於市場需求基本飽和,產品的銷售增長率減慢,整個行業開始進入穩定期。在這一階段,由於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較小,行業的增長具有可預測性,行業的波動也較小。此時,投資者蒙受經營失敗而導致投資損失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分享行業增長帶來的收益的可能性則會大大提高。
3.成熟階段
行業的成熟階段是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裡,在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少數大廠商壟斷了整個行業的市場,每個廠商都佔有一定比例的市場份額。廠商與產品之間的競爭手段逐漸從價格手段轉向各種非價格手段,如提高質量、改善性能和加強售後服務等。此時,行業的利潤由於一定程度的壟斷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風險因市場比例較穩定、新企業難以進入而降低。其原因是市場已被原有大企業比例分割,產品的價格比較低,新企業由於創業投資無法很快得到補償或產品銷路不暢,資金周轉困難而難以進入。
在行業成熟階段,行業增長速度降到一個更加適度的水平。在某些情況下,整個行業的增長可能完全停止,其產出甚至下降,因此行業的發展很難較好地與國民生產總值保持同步增長,當國民生產總值減少時,行業甚至蒙受更大的損失。但是,由於技術創新等原因,某些行業或許實際上會有新的增長。
4.衰退階段
行業在經歷了較長的穩定階段後,就進入了衰退階段。這主要是因為新產品和大量替代品的出現,使得原行業的市場需求減少,產品的銷售量開始下降,某些廠商開始向其他更有利可圖的行業轉移資金,從而原行業的廠商數目減少,利潤下降。至此,整個行業便進入了生命週期的最後階段。在衰退階段,市場逐漸萎縮,當正常利潤無法維持或現有投資折舊完畢後,整個行業便解體了。
第三節影響行業發展的因素
行業生命週期的四個階段只能說明其總體狀況,並不適用於所有行業,行業的實際生命週期會因受到技術進步、政府政策及社會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複雜得多。
一、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對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例如,電燈的出現極大地削減了對煤氣燈的需求,電力行業則是逐漸取代蒸汽動力行業的,但產品穩定性差的行業(如僅以風行一時的產品為基礎的行業)則可能很快被淘汰。追求技術進步是時代的要求。眾所周知,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新興學科的不斷湧現,技術進步速度的不斷加快,使得不斷出現新行業的同時,也在不斷淘汰舊行業。如在較短的時間裡,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代替了一般的電子計算機,通信衛星代替了海底電纜等。新產品在定型和批量生產後,市場價格會大幅度下降,從而很快被消費者所接受,新興行業這時就會替代舊的行業。因此,投資者必須充分瞭解各行業技術發展的狀況和趨勢,不斷考察一個行業產品生產線的前途,分析其被新的優良產品或消費需求替代的趨勢,只有這樣,才能使投資效益最大化。
二、政府政策
1.政府影響的行業範圍
政府實施管理的主要行業是:公共事業,如電力、郵電通信、廣播電視、供水、排污、煤氣等;運輸部門,如鐵路、公路、航空、航運和管道運輸等;金融部門,包括銀行以及保險公司、商品與證券交易市場、經紀商、交易商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政府對這些行業的管理措施可以影響行業的經營範圍、增長速度、價格政策、利潤率等諸多方面。
政府實施管理的主要行業大多直接服務於公共利益,或與公共利益聯繫密切。公用事業作為社會的基礎設施,具有投資大、建設週期長、收效慢的特點,允許眾多廠家投巨資競相建設是不經濟的,因此政府往往通過授予某些廠商在指定地區獨家經營某項公用事業特許權的方法來對他們進行管理。被授權的廠商也就成為這些行業的合法壟斷者,但他們的定價受到政府的調節和管制,政府一般只允許這些廠商獲得合理的利潤率,而且政府的價格管理不保證這些企業一定能夠贏利,成本的增加、管理的不善和需求的變化同樣也會使其發生虧損。
交通運輸業與大眾生活和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繫。這些行業服務範圍廣、涉及問題多(如不同的稅收和安全規則等),所以有必要由政府統一管理,規範行業的行為準則,以免發生不必要的損失。
金融部門是國民經濟的樞紐,也是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們的穩定關係到整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為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及社會的團結安定,金融部門成為政府重點管理的對象。
2.政府對行業的促進干預和限制干預
為降低某些行業的成本刺激和擴大其投資規模,政府可通過補貼、優惠稅、限制外國競爭的關稅及保護某行業的附加法規等措施來實現其對行業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考慮到生態及環保、安全、企業規模和價格因素,政府也會對某些行業實施限制性規定,加重該行業的負擔,某些法律法規也會對一些行業的短期業績產生負作用。總之,政府的干預極大地保證了某些行業及社會的穩定性,否則情況會變得十分混亂。例如,鐵路運輸業有其自己的運行軌道,因而不會出現所有的火車只在可能獲利的城市之間運行,而偏遠地區不通鐵路的情況;公用事業的規模保證了某地域只能有一家電力公司,從而避免了潛在的混亂,不至於四五家電力公司在同一地點豎起自己的電線桿。
三、社會習慣的改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社會文明程度的變化,人們的消費心理、消費習慣和社會責任感會逐漸改變,從而引起對某些商品的需求變化並繼而影響到相關行業的興衰。人們在解決了基本溫飽之後,會更注意生活的質量,綠色食品和不受污染的紡織品(如純棉衣物)備受人們青睞;在健康方面,不再盲目追求保健品而轉向更有效的體育鍛煉;在物質生活豐富後人們更注重智力投資和豐富的精神生活,旅遊、音響成了新的消費熱點;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使人們更偏好便捷的交通和信息高速路,汽車開始進入中國人的家庭;高度工業化及生活現代化使人們認識到保護生存環境免受污染的重要,工業部門花在與環保有關的設備和技術上的經費近幾年來大幅度提高,環保產業拓展空間增大;等等。所有這些社會觀念、社會習慣及社會趨勢的變化對企業乃至行業的經營活動、生產成本和利潤收益等方面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足以使一些不再適應社會需要的行業衰退的同時又激發新興行業的發展。
第四節行業分析的市場應用
研究了行業分析所需的基本面因素之後,必須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市場的反應不斷作出調整,才能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在根據板塊效應進行投資時,由於其變化的速度更快,投資者更應隨時注意熱點的轉換,選擇潛力更大、前景更好的股票進行投資。
一、行業投資的選擇
1.選擇的目的
一般來說,投資者投資的目的是期望以最小的投資風險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因此在投資決策中,應選擇增長型的行業和在行業生命週期中處於成長期和穩定期的行業,這就要求投資者應仔細研究欲投資公司所處的行業生命週期及行業特徵。
增長型行業的特點是增長速度快於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率,投資者可享受快速增長帶來的較高的投資回報,但投資風險較大。此外,投資者也不應排斥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同步的行業,這些行業發展比較穩定,投資回報雖不及增長型行業,但投資風險相應也小。例如,計算機行業正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但其面臨的相應的競爭風險也在不斷增長,投資者須通過收益與風險的對比分析來決定是否投資。
在對處於生命週期不同階段的行業選擇上,投資者應選擇處於成長期和穩定期的行業,這些行業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基礎逐漸穩定,贏利逐年增加,股息紅利相應提高,有望得到豐厚而穩定的收益。一般來說,投資者應避免選擇初創期和衰退期的行業,因為,這些行業的發展前景難以預料,投資風險太大。例如,醫療服務行業正處於成長階段,競爭風險相對較小,收益也相應較大,而採礦業已進入衰退期,該行業的投資收益就較少。
2.選擇方法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投資者如何在眾多行業中選擇呢?通常用兩種方法來衡量:一是將行業的增長情況與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增長型行業;二是利用行業歷年的銷售業績、贏利能力等歷史資料分析過去的增長情況,並預測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1)行業增長分析
分析某行業是否屬於增長型行業,可用該行業歷年的統計資料與國民經濟綜合指標相對比來判斷。
第一,取得該行業歷年銷售額或營業收入的可靠數據並計算出年變動率,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進行比較,確定該行業是否屬於週期性行業。如果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幾年逐年上升,說明國民經濟正處於繁榮階段;反之,則說明國民經濟正處於衰退階段。觀察同一時期該行業的銷售額是否與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呈同向變化,如果國民經濟繁榮時期該行業的銷售額逐年同步增長,或國民經濟衰退時期該行業的銷售額也逐年同步下降,則該行業屬於週期性行業。
第二,比較該行業銷售額的年增長率與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若該行業大多數年份的增長率均大於國民經濟綜合指標的增長率,則屬於增長型行業;反之,該行業的年增長率與國民經濟綜合指標的年增長率持平甚至偏低,則說明這一行業與國民經濟同步增長或增長過緩。
第三,計算各觀察年份該行業銷售額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若這一比重逐年增加,說明這一行業增長比國民經濟水平快;反之,則較慢。
通過以上分析,只要觀察年數足夠多,基本上可以發現並判斷增長型行業。
(2)行業未來增長率的預測
在分析了行業過去的情況之後,投資者還需瞭解和分析行業未來的增長變化,從而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預測。目前常使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繪出行業歷年銷售額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係曲線即行業增長的趨勢線,根據國民生產總值的計劃指標或預計值可以預測行業的未來銷售額。另一種方法是利用該行業在過去10年或10年以上的年增長率計算歷史的平均增長率和標準差,預測未來增長率。如果某一行業與居民基本生活資料相關,也可以利用歷史資料計算人均消費量及人均消費增長率,再利用人口增長預測資料預計行業的未來增長。
3.行業投資決策
通過上面進行的行業分析,投資者可以選擇處於成長期和穩定期、競爭實力較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增長型行業作為投資對象。同時,即期的價格收益比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作為投資時考慮的因素。例如,某行業顯示出的未來增長潛力很大,但是該行業證券的價格相對較高,則不能充分表明這些證券是可以購買的。而一些有著適度收入的行業的證券,如果其價格較低,並且估計其未來收入的變動很小,則這些證券是值得購買的。
因此,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之前,只有通過對欲投資企業所屬行業的考察,才能判斷市場是否高估或低估了其證券及該行業的潛力和發展能力,進而確定該證券的價格是否合理。在許多時候,市場中投資者和投機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足以驅使證券的價格過高或過低,以致偏離真實價值。投資者必須明白,大多數市場運動的變化都導源於投資者對某一企業或行業真實價值的感覺,而並非產生於影響某行業未來收入基本因素的變化。
對個別投資者來說,商業性投資公司或證券公司公佈的行業分析或調查資料及具有投資觀點和建議的補充資料是極有價值的。因為個別投資者往往無法對必要的大量資料作出準確的計算,而這些投資機構的專業分析人員專長於各行業,能夠提供以行業和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報告,這些信息是十分有益的。首先,它包含了對某一行業未來的展望,並描述了其規模和經濟重要性,從而概括出了一個行業經營模式、現期困難及發展的可能性和它們對行業在未來若干年中業績的影響。其次,這些調查報告也討論了行業的作為與屬性、活動的廣度和獲利程度及其未來最有可能的增長潛力。所以說投資者在投資時應充分利用這些調查報告的投資導向作用。
另外,一般來說,股票的價格與其真實價值不會有太大的偏差,但投資者要確定某一行業證券的投資價值,必須辨別現實價格與其真實價值的差異及其所反映的未來收入的機會和投機需求程度有多大。當然,投資者還應考慮其他因素,例如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某些行業競爭力的變化、消費者的偏好和收入分配的變化等。只有廣泛收集信息、系統地評估該行業,投資者才能進行正確的行業分析,從而最終作出明智的行業投資決策。
二、板塊投資的選擇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上板塊的種類很多,並且劃分標準多種多樣,這裡僅就一些熱點板塊進行重點分析。
1.重組板塊
資產重組作為我國證券市場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已引起業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有重組題材的上市公司成為證券公司、公眾投資者和其他上市公司密切注意的對象。資產重組實際上就是上市公司將其所擁有的資產(包括相關的產權、管理等要素)重新組合,從而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的行為。
(1)資產重組的目的
1規模擴張。通過對同行業企業進行購併,有助於上市公司在短期內擴大生產能力,提高企業效率,實現規模經濟效益。
3利用「殼」資源。所謂「殼」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由於有些上市公司機制轉換不徹底,不善於經營管理,其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只有對其進行資產重組才能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這個「殼」資源,而優勢企業通過對上市公司「殼」資源的重新配置,可以達到間接上市的目的。
3結構調整。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可以及時調整和優化資產結構,提高整體資產質量,如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參股金融業和高科技行業,拓展多元化經營。
4健全財務結構,減輕債務負擔。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債權轉股權。如遼通化工以債權轉股權兼併錦天化。
5經營機制的轉換。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可輸入或輸出先進科學的管理技術,實現經營機制的轉換。
(2)資產重組的方式
就具體市場操作而言,資產重組的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1股權轉讓。股權轉讓已成為我國證券市場上發生頻率最高的資產重組方式。它又可細分為協議轉讓和無償劃撥兩種方式。股權轉讓的對象一般是國有股和法人股,這是由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以國有股和法人股佔絕對比重的特點決定的,加之國有股具有同一性,使得股權轉讓成為最便捷、成本最低、受干預最少的資產重組方式。股權的無償劃撥是指上市公司的所有人(一般為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將上市公司的產權無償劃撥給併購公司的產權重組行為。環宇股份、上菱電器等就是利用這種方式進行資產重組的。
2兼併收購。實施兼併收購的具體方法有三種:一是對於因缺少資本金、債務負擔過重的虧損企業,可通過承擔債務的方式進行兼併,如儀征化纖運用這種方式收購了佛山化纖;二是出資收購破產企業,如南風化工的系列收購等;三是通過收購股權實施兼併。
3資產置換。就是以等價值的資產進行互換,以避免大量現金融資的麻煩。這種資產置換的資產重組方式可以發生在不同企業之間,也可以在企業內部(如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進行。通常上市公司的做法是剝離不良資產,優化資產結構,這樣可大幅提高上市公司的業績。
(3)資產重組的利弊分析
隨著我國企業制度改革的深化,企業越來越多地採用資產重組的方式實現規模經濟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但資產重組本身猶如「雙刃劍」,有利也有弊。
一方面,資產重組對於上市公司各項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於國企改革的攻堅階段和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的流動性與信息的充分性不夠,資產重組有助於市場彌補這些缺陷,有助於政府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有助於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而且通過重組可以降低企業的成本,重新配置企業的資源,增強企業的贏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潛在的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我國證券市場起步較晚,發展迅速,因此在整體發展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使得資產重組中暴露出許多問題,有些甚至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1市場法規、交易規則、投資結構、市場監管、交易主體等市場基礎條件存在一定的限制;2有些企業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資產重組中充分暴露,追求短期效益,忽視公司的長遠發展;3有時採取的低成本擴張方式違背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4缺乏專業化指導。由於目前資產重組的程序簡單,多由政府主導整合,無須中介機構介入,而證券公司、投資銀行因無利可圖也漠然視之,因而許多資產重組行為從開始到結果就缺乏專業化指導和評價,拉郎配現象仍很普遍。對當前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正積極尋求規範之道,對有利於優化資源重新配置的重組進行鼓勵和指導,以促進證券市場的長遠規範發展。
總之,資產重組是證券市場永恆的題材人證券法》的實施拓寬了並購空間,ST板塊的起死回生必須依靠資產重組,國企改革攻堅也要借助資產重組,重組板塊將潮起潮落,不時成為市場亮點。
2.信息網絡板塊
信息網絡產業包括計算機軟硬件和各種網絡通信設備製造業、電信及各類網絡信息服務和傳輸業。當今世界,信息化浪潮正以不可遏制之勢席捲全球,信息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倍增器」。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或一個企業的壯大主要不是取決於勞動力的數量、自然資源的佔有量和資產規模,而是取決於以信息高速路為通訊手段,以高科技產業為主體的知識資源佔有、配置與生產的良性循環狀況。
90年代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迅猛發展,平均每年以
27%左右的速度增長,保持著高收入、高增長的勢頭。1998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4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五千億元。這種勢頭在世紀之交將更為強勁,有關專家預計國內信息產品的市場規模到2000年將達到1萬億元,2001年將達到6萬億元,中國將成為21世紀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市場。
以產業結構劃分,信息網絡產業可以分為信息網絡平台的建設與管理信息設備製造、信息網絡商業生產增值服務三個領域。在這三個領域中,又有介入電信網、互聯網、有線電視網的區別。目前,包括大唐電信、中興通訊、長城電腦、東方電子、真空電子、深科技在內的深、滬信息網絡上市公司已有80多家,儘管介入信息網絡的程度不同,自主產權的擁有各異,但我國民族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與巨大潛力已不容投資者忽視。至於如何把握這一板塊的整體走向及內部分化,在收益與風險中取得平衡,我們可以借鑒美國證券市場的有關經驗。在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中,計算機、電子通訊以及網絡業成為高科技產業的主要象徵,研究表明,網絡服的收益低於計算機和通信類公司,但網絡投資者看中的是其未來的潛力。由此可知,信息網絡板塊產業前景誘人,整體投資價值不容置疑,如何優中選優,規避風險,應該進一步研究公司的基本素質。
3.文化教育板塊
幾十年來,我國教育的投入一直實行完全靠財政撥款的方式,教育經費嚴重不足。面對社會和居民對各類高質量、高層次教育持續增長的需求,有限的教育經費顯得異常捉襟見肘,因此,只有採取嚴格甚至殘酷的升學考試制度來予以平衡。在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呈現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的背景下,教育卻成為我國目前最為短缺的賣方市場。我國國民當前對教育的潛在需求仍十分巨大。首先,目前我國人口規模已超過12億,居世界首位,現有的優質公立學校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高等學校的適齡人口入學率偏低。其次,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收費僅是成本的
10%左右,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收費僅是辦學成本的20%左右。當前全國城鎮居民的教育消費僅佔家庭日常收入的5.8%,與世界中等發達國家8%的比例尚有一定差距。先富裕起來的人們對教育需求空前高漲,他們不再滿足公立學校的現有辦學條件,而是希望子女在具備先進教育設施、良好教育氛圍的學校內接受教育。這部分人構成了目前最具購買力的教育市場消費群。再次,我國目前所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絕大多數家庭對子女教育極為重視,投資子女教育是中國當前老百姓真正願意花大錢的極少數項目之一。最後,全國基礎教育民辦學校佔整個教育的比例不足1%,高等教育民辦學校比例更小,與世界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過半是私立大學,
10%左右是私立中小學形成較大反差。因此,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發展民間教育產業適當其時。
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全球經濟競爭中知識經濟的逼近,受教育者的教育程度與其將來的收益程度相關,個人願意在人力資本上花費投資,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限與質量直接關係到其預期收入。教育是知識創造和傳播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本身作為一門新興產業的條件日益成熟。1999年3月召開的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一次提出了「教育產業」的概念。政府已把「擴大國內需求,開拓國內市場」作為中國近期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啟動國內市場、發掘新的消費熱點成為大家的共識。目前啟動我國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費不僅是擴大內需的當務之急,也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長遠需要。而教育作為產業,其內涵相當豐富,既包括以民間投資辦學為核心的非義務教育產業、校辦高科技產業,還涉及教材與輔助讀物出版業、軟件業、教育設備產業,以及所帶動的相關服務業。其鏈條之長,發展後勁之足,帶動作用之明顯,足以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內外有識之士甚至指出:教育是第一席二席三產業和信息產業之外的「第五產業」,是21世紀的最大產業。就目前來說,文化和體育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已遠遠超出了我們大多數人的意料,現在書籍和體育健身用品銷售很旺,一些報紙的收入規模成幾何級數增長。另外,「人世」也掀起了新的學習狂潮,儘管1999年國家已在非義務教育領域採取了措施,秋季高校擴招了30萬人,但我國目前的教育供給與群眾的需求之間差距還是很大,從廣大人民對知識渴求的趨勢來看,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消費可以達到十分可觀的水平。同時,從儲蓄動機中子女教育名列前茅的情況來看,我國家庭重視教育的程度也不斷提高。因此,目前已有英豪科教等多家上市公司宣佈進軍教育產業,其他一些有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如清華同方、同濟科技、復華實業等,不僅有科研成果優先產業化的優勢,而且存在興辦教育產業的想像空間,一旦國家出台相應鼓勵措施,搶佔先機的教育文化板塊有望成為耀眼∼族。
4.區域板塊
由於歷史的、地理的及經濟的原因,我國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因此處於不同區域的產業發展速度和基本特點也會有所不同,投資者在選擇上市公司進行股票投資時就有必要考慮到這一因素對投資收益的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東部沿海各省憑借地域、交通和政策的優勢,內引外聯,發展貿易,建立鄉鎮企業和三資企業,經濟獲得快速發展,東西部的經濟差距也明顯擴大。但隨著市場的逐漸飽和和競爭的日趨激烈,東部面臨著勞動力成本提高和原材料缺乏的壓力。我國中、西部在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分佈方面要明顯優於東部,在經過十多年發展落後的痛苦和反思後,開始逐步擺脫對中央的依賴,憑借巨大的資源優勢,努力尋求海內外的經濟發展依托。政府在近期的政策傾斜和支持也給中、西部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遇。中、西部的資源開發將構成今後幾十年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目前情況看,在我國各地區經濟均會有較快增長的情況下,東部與中、西部經濟發展的絕對差距會繼續擴大,但中、西部的增長速度會有所加快。中央政府在堅持綜合協調、保證東部沿海地區高速發展的同時,將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開發。近期採取的主要舉措將包括增加重大基礎性工程投資,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搞好「三線」企業的調整與改造,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發揮沿邊、沿江優勢,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各種非國有經濟發展,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增加投入,開發耕地資源,創建國內現代化的糧棉果品生產基地。
西部開發大戰略會對西部省區上市公司的利潤產生一定的影響,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的一些扶持政策也會為本地上市公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投資者可以根據形勢的變化和上市公司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投資的股票。
第五節「入世」對熱點行業投資的影響
歷經13年的艱辛談判,我國終於與美國就「入世」問題達成協議,解決了我國「入世」路途上的一大障礙。「入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不論是國企改革還是產業結構調整,不論是宏觀經濟運行還是各個行業發展,都會受到一定影響。下面就受影響較大的幾個行業進行具體分析。
一、金融保險業
在市場經濟中,金融業是社會經濟運行的樞紐。加入WID後,隨著市場的逐步開放,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將有大幅度增加,與國內金融機構將形成競爭態勢。根據協議,我國「入世」後2年外資銀行可為中國企業辦理人民幣業務,5年全面開放;允許外國金融公司在基金管理企業中持股力%,
3年後增至49%;外國股票包銷商可在合資承銷公司中占33%股份;外資財險和壽險公司將可以在所有地域經營高風險的保險業務;外資保險公司的業務範圍將逐漸擴大至團體險和養老金方面。綜合來看,加入Wto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是短期衝擊不大,長期影響深遠。
1.銀行業長期競爭加劇
目前,中資銀行在機構、人員、業務量等方面都佔優勢,雖然「人世」後,外資銀行可以在數年後經營人民幣業務,且其設立分支機構也將不受地域限制,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其規模難以迅速擴大,無法同國內銀行多年發展所形成的巨大經營網絡相抗衡。因此,「人世」後外資銀行雖然會對國內銀行機構造成一定衝擊,但這種衝擊在短期內不會構成實質性的威脅,而從長期來看,我國銀行業必須進行業務調整才能承受住巨大的競爭壓力。
5年後全面開放銀行業,對我國銀行業來說時間還是非常緊迫的。首先,銀行業體制的市場化改革仍有待進一步深化。我國目前四大商業銀行都歸國家所有,其資產占所有銀行資產的
90%以上,在全部商業銀行中只有深圳發展銀行和浦東發展銀行兩家上市公司,這種行業格局不利於參與市場競爭。其次,國內銀行的不良資產率較高,在5年內難以清除,即使國家計劃將這部分債務以折價或證券化的方式出售,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另外,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國內外銀行競爭將日益加劇。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使得國際間業務往來增加,而外資銀行的優勢在於其所經營業務的國際化特徵,其業務對像主要是外資企業及外資企業與國內企業相關的存貸款業務,當然還可以辦理大額人民幣儲蓄業務,這些外資銀行大多資金雄厚,國外營業網點多,信息傳遞快,抗風險能力強,因而可能爭取到許多企業的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國際結算業務。因此我國銀行業應不斷完善經營機制,加緊改革,盡快提高競爭力。
2.證券業促進作用深遠
證券業近幾年在我國發展很快,但是與西方成熟市場相比,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時間較短,在制度建設和市場功能等諸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入世」把我國納入了世界經濟之列,對我國證券業來說,雖然過渡期較銀行業長,但開放的勢頭不可逆轉,這對我國證券業和證券市場的規範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證券市場的金融創新將加速。「入世」後,國外證券商和基金公司將抓住機會進軍我國證券市場,合資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將會逐漸設立,而這些合資公司的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將對新的金融產品提出需求,這就促進了證券市場的金融創新,以推出符合這些機構需要的金融產品。此外,在證券公司的股權結構上,國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也將逐漸得到解決,如國有股回購等;在股票發行制度上,將引入更加符合國際慣例的發行方式。總之,目前許多帶有中國特色的做法將受到衝擊,我國證券市場將朝著符合發達國家證券市場慣例的方向發展。
(2)保護投資者合法權利和維持市場秩序將更受重視。長期以來,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是政府推動的結果,這導致了政府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在某些情況下過多地考慮了政府的意願。但是,隨著我國加人世貿和市場力量的加強,這種調控證券市場的監管原則將不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取而代之的是強調維持市場公開、公正、公平的監管原則,制定法律規則和執行法規,切實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利,維護證券市場的健康運行,依靠市場力量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規範發展。
(3)證券公司運行方式會有所改變。我國證券公司目前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方式難以適應證券市場發展的需要,「人世」後國外證券商先進的經營方式和投資理念將會給國內證券公司帶來嶄新的思想,從而推動我國證券公司的發展與國際慣例接軌,這將有助於我國證券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3.保險業挑戰與機遇並存
進入如年代,由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市場化改革,我國的保險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
1999年,允許保險資金的5%可以通過購買投資基金間接進入股市,從而拓寬了其投資渠道,這將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既為我國保險企業的國際化開闢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給民族保險業帶來挑戰。
從短期來看,目前我國保險公司在業務量、從業人員、機構網點上相對於外資保險機構都佔有絕對優勢。即使這樣,「人世」也會對我國保險業帶來相當大的壓力:一是外國保險公司會利用其先進的經營技術和管理手段來爭奪國內保險市場,因此國內保險市場將受到較大的衝擊;二是整個保險市場監督管理的難度會加大;三是內資保險企業的優秀人才可能會流失。
從長期來看,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保險業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是十分巨大的:一方面,它有利於我國保險市場的進一步完善及與國際接軌。外國保險公司的進入及市場競爭的多元化,將使我國舊有的保險企業的機制和市場壟斷格局發生根本的變革,並迫使我國保險業進行結構調整,轉換經營機制,提升整個行業的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另一方面,為我國的保險公司走向國際市場創造了很好的機會。加入世貿組織後,根據對等互惠原則,我國的保險公司將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開拓國際市場,在服務貿易方面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外匯收入。
總之,在「人世」後的過渡期內,我國必須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在加強風險控制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國內金融機構的綜合經營能力,塑造能夠在國內市場上與國際金融集團抗衡的市場主體,使其力爭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與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等各類金融業務為一身的國際金融機構競爭。
二、電信業
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我國電信業將要在WTO與信息產業有關的四個條件和「電信服務」附件的管理上與世界巨頭展開競爭。這四個條件是:開放電信市場。在5年內開放增值服務市場。繼續不加限制地允許外國公司提供IT服務、遵守世貿組織其他與IT有關的協議等。因此,「入世」成為我國電信業近期面臨的最大挑戰。
1.電信服務業
目前,世界許多大型電信公司紛紛走出國門,建立國際電信戰略聯盟,追求規模經營,其競爭優勢相當明顯。就自身實力而言,我國企業競爭實力和競爭優勢明顯不足。首先,我國電信服務的水平跟不上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最大的電信服務企業由於缺乏競爭對手,服務意識淡薄,服務質量低下,收費過高,已經引起消費用戶的不滿。其次,我國電信管理體制與企業經營機制還不適合Wto的要求。我國從80年代初就開始了電信經營單位的企業化步伐,但是名為企業的中國電信實際上是一個由管理部門控制的業務運營法人體,這既不利於電信服務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也不利於企業競爭意識的培養。再次,電信法規不符合Wto的要求。世貿組織規定,各成員國應及時公佈有關影響該協定執行的措施及其簽署參加的有關或影響服務貿易的國際協定。而我國目前尚沒有完整、成文的電信法,因此,「入世」將加快我國制定電信法的步伐,盡快使行業服務規範化,與國際接軌。
加入世貿後,我國電信服務業長期存在的壟斷狀況將被打破。因此,應轉變觀念,盡快進行體制改革,完善運行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具備與發達國家電信業進行競爭的實力,否則,將面臨生存的危機。
2.電信設備製造業
我國電信設備市場早已向外商開放,對電信設備製造業來說,「入世」後的機遇大於衝擊。首先,市場競爭強度不會有太大的增加。目前世界著名的電信設備製造企業都已進入了我國,「入世」後不會再有新的更強的競爭對手進入。其次,我國民族電信製造企業在某些領域已實現技術突破,並開始步入國際市場,因而「入世」後即使對信息產品實行零關稅,國外產品在價格上也沒有太大的競爭力,反而為民族企業進人國際市場掃除了一些障礙,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再次,電信服務的不斷優化將大大刺激電話、BP機及手機的需求,而且由於電子產品關稅的大幅度降低,使我國電信製造需要的進口零部件價格下降,從而電信製造企業的生產成本也相應降低。綜合各方面因素,我國電信製造業的發展前景基本看好。我國民族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核心技術的缺乏,如在CDMA移動通信系統方面就明顯落後,與摩托羅拉、愛立信等通信鉅子的綜合實力相差甚遠,「人世」後會造成一定的衝擊。
三、農業
農產品可以說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益爭鬥的焦點。美國作為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要求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認為,農業是很大比重人口賴以生存的行業,國內保護必不可少。我國與美國達成的農產品協議體現了折中原則,總的發展方向是降低關稅、削減出口補貼,走向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因此,美國西北部各州的小麥、粟米、稻米、玉米、棉花及食用油、牛肉、柑橘等將逐漸進入我國,我國農產品市場將逐步擴大開放,這都會對我國的農產品市場形成很大的衝擊,尤其是大豆市場。但是我國對於這種衝擊已作了不少準備,如多次降稅。儘管中國將給美國的小麥等農產品更多的配額,但到2005年還需實行配額管理,配額仍是一道保護門檻,即使全部實行配額,也只佔大農作物的3%∼5%,只上升了幾個百分點,
95%左右的農產品仍來自國內。我國的水果、蔬菜、水產品無論從價格還是從質量上都是有競爭力的,在一些特色產品方面更具有很大優勢。另外「入世」也能促進我國不斷加大農業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業科研換代,加速農業科技進步,努力使我國的農業接近國際化水平,不斷縮小差距(如我國正逐步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力爭趕上美國大豆等)。因此,對我國的農業應持謹慎樂觀態度。
四、紡織業
加入Wto,實現了紡織品貿易自由化,尤其是到2005年全面取消配額,將使我國紡織服裝業深受其惠。紡織品是我國第二大出口商品,現在的配額制既不利於保護我國紡織業的份額,又限制了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入世」從總體上拓寬了出口的增長空間,據估計,「入世」後我國每年將增加
5000萬美元的出口機會。總之,「入世」對紡織業的影響是利大於弊。
首先,「入世」後發達國家利用反傾銷手段對我國紡織品的出口限制將受到制約。因此,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出口量將大幅度上升。其次,紡織原料進口稅的降低,不僅有利於降低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生產成本,也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紡織服裝業一直以中低檔產品為主,高檔、名牌較少,其中加工貿易比重較大,出口量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原料進口,因此關稅的降低使得紡織品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從世界愈來愈重視品牌效應的趨勢來看,我國紡織業必須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開創有特色的自身品牌,才能提高競爭力。但是,「人世」後我國紡織服裝業出口也將面臨新的挑戰,國外組織品同樣會對我國的紡織品造成衝擊。為了競爭的需要,發達國家會在世貿組織允許的範圍內制定新的貿易壁壘,如各國苛刻的環保衛生標準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就是最大的挑戰。我國紡織業技術質量低、設備簡陋等弊端影響了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入世」同樣為外國產品的進口提供了方便。所以說,主營出口比重較重且受外國產品衝擊較小的上市公司將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邵華王宮裡海外產品衝擊較大的滌綸和粘膠類的上市公司將受到負面影響。
五、汽車工業
根據中美協議,「入世」後汽車關稅稅率由現時的
80%∼100%每年分階段削減,2006年降到25%。與紡織業相比,汽車工業不是我國的優勢。因為從外貿、技術、價格多方面來看,我國汽車工業尤其是轎車行業存在著諸多不利因素。從外貿角度來看,汽車工業貿易的逆差是相當大的,每年進口是出口的兩倍以上;從技術開發角度來看,國內幾大廠商中只有一汽集團有獨立開發轎車的能力;從價格角度來看,我國轎車出廠價格遠遠高於國外同類轎車出廠價格。因此,「入世」會對汽車廠商的市場份額、贏利狀況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但由於協議中的一些保護性政策,「入世」的不利影響會在保護期內逐漸消化,短時間的衝擊可能性較小。
當然,「入世」對我國汽車工業的利好也不容忽視。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將促進以廠商結構、產品結構、投資結構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眾所周知,目前生產市場佔有率較高的汽車集團大多與國外大型汽車集團合資,如大眾、通用、豐田等,這樣「入世」後這些世界汽車集團將想方設法支持和發展合資企業,最終使得一汽、二汽、上海汽車等集團更加壯大。其次,「『入世」對汽車消費服務環境的改善也大有作用,尤其是關稅的降低,拓寬了汽車消費市場,同時也增加了汽車工業的利潤率,從而銷售手段。售後服務消費意識也將大大提高。
從目前情況來看,受影響最大的當是整車類中的轎車行業和零部件行業。而轎車類上市公司都是國內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只要進一步加強與國外產品的品種差異化和性能價格比,無論是產品知名度還是生產規模上都有相當的優勢,與本上市的中小企業相比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汽車零部件行業由於生產規模小,品種單一,受到的衝擊將比轎車類行業要大,再者,雖然其關稅下降幅度不大(從萬%降至10%),但該行業尤其是轎車零部件類受到的衝擊可能要高於關稅下降的幅度,因此要提高競爭力必須盡快融入世界零部件供應體系,這方面已有幾家公司走在了前列,相信會有好的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