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投資股票的每一個中國人來講,不少人是一隻眼盯著股市,另一隻眼看著政策,甚至不少人的雙眼天天圍著政策走勢轉。有人斷言中國股市就是「政策市」。回首1990年以來我國股市上的兩次「井噴」現象,我們的思維神經也會為宏觀經濟中的政府決策、經濟指標的變動所牽動。《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的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1996年12月16日)和《堅定信心規範發展》(1999年6月15日),為何能帶動數百億元資金同時入市?
1996年以來,我國政府連續7次降低存款利率,並以每天損失2000萬∼4000萬的稅收為代價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稅1%,又隆重推出如債轉股、法人配售、券商融資、保險資金入市等系列實質性利好政策,為何卻換來連續幾年的股市低迷?我們認為,從大的方面講,「炒股要聽黨的話」,只注重政策變動的威力,是過於片面的。證券市場發展的歷史和無數成功的投資人的經驗表明,影響股市進程的主要不是此一時彼一時的政府決策,而是國民經濟的整體實力與規模。政策導向如同其他經濟與非經濟因素一樣,只在短期內干擾股市運動,對成熟的投資者而言,重要的方面還是要掌握一些觀察與分析股市波動的基礎即宏觀經濟變動的技能與方法,才能對股市的發展前景做到運籌帷幄,把握投資良機。
第一節宏觀經濟分析的方法選擇
說起炒股,我們都認為真正的股民是整天跑股市、看股評、在大屏幕前緊張思考的那些人,因為是他們使中國股市人氣沖天,是他們把證券知識普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讓我們感受到股市的存在與變化。實際上,成功的證券投資者不是圍著股市團團轉的「趕潮流者」,而是運籌帷幄,將宏觀經濟甚至全球變化瞭然於心的思考者。生存在同樣是高風險的證券市場上,成功者靠的不僅僅是運氣,而是恰當的方法。宏觀經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包括國內生產總值、經濟增長率、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利率、匯率等總量方面及其相互關係的存在狀況。要認識並把握其運動規律,首先要掌握、運用一些基本的方法。下面介紹的這些宏觀經濟分析方法,既可以身體力行去實踐,也可以借鑒、引用權威機構或個人的研究成果。
一、經濟指標對比分析法
經常採用的較為簡便易行的宏觀經濟分析法是對一系列反映經濟活動的統計數據和比例關係進行直接對比,以此觀察社會經濟的發展軌跡或推斷未來的發展趨勢。習慣上我們把經濟指標分為四大類,區別不同情況來選擇使用。
豆.先行指標。這類指標包含有未來經濟走向的提示性信息,可以用來判斷有限的期間內整體經濟的變動方向。如貨幣供應量增減、股票價格指數變動率、社會平均或行業平均利潤率等。根據歷史經驗和統計結果來看,這類指標大致超前實際現象數月到數年不等。如我們通常引用貨幣供應量指標來揭示物價與經濟增長速度,有人認為美國的這一指標超前經濟同向變動至少6個月,也有人認為需要3年。我國在經濟過熱或衰退時期也常常報告貨幣供應量增加幅度,提醒人們要放鬆或收緊銀根。
2.同步指標。這類指標反映著目前宏觀經濟的狀況,對未來經濟趨勢不能給出方向確定的信息,如失業率、國內生產總值、居民儲蓄率等,這類指標只可作為短期內炒作股票的參考信息,不影響大勢的走向。
3.滯後指標。這類指標應比實際經濟變化要晚一段時期才能得到,所以,可以作為長期投資的主要決策依據。如我們通常所說的作為國民經濟調節槓桿或工具的存貸款利率、結售匯匯率以及國家對外的負債率、償債率等,通過觀察滯後指標,可以推斷出下一階段政府的決策可能、宏觀經濟的運動方向。例如,我國宏觀經濟自1996年以來成功實現了「軟著陸」,但是由於國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1997年以後經濟增長的阻力增大,企業界有識之士就斷言:政府必然放棄多年來的緊縮銀根的政策,轉而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拉動經濟增長,對付持續的通貨緊縮的負效應。
4.綜合經濟指標分析。以上提到的經濟指標從不同的方向反映宏觀經濟的發展變化,簡單相加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通常情況下我們將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淨值、國民收入、個人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等五個關聯度較高的指標綜合考慮,推斷出宏觀經濟的大體趨勢,雖然不能確定具體的增減量,但至少可以判定增加或下降的方向和範圍。
二、計量經濟模型
把影響宏觀經濟運動的指標或因素簡單羅列對比,只能抽像出一般的、模糊的觀念或看法,要精確把握這些現象、因素與宏觀經濟的關係,就應借助於計量經濟模型。所謂計量經濟模型就是一個或一組反映經濟指標、因素、宏觀經濟之間數量關係的方程式,通過計量經濟模型,就可以進一步研究、發現經濟現象之間的數量關係,描述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之間的聯繫,預見政策變化、行業調整、經濟波動等方向甚至範圍。
計量經濟模型有三個要素:經濟變量、參數、隨機誤差。經濟變量在模型中被分為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兩種。內生變量正是我們要求得的未知數,通過方程方能求解。外生變量是已知變量,由統計機構或其他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公佈,也可由自己推算。參數是一個常數,它反映變量之間的相對穩定的比例關係。通俗講就是為了集中分析特定變量之間的關係,實現假定某些變量保持不變,這些被假定不變的但又與所求變量密不可分的量,我們稱之為參數。例如,我們為預測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往往假定在特定時期內,與此相關的資本輸出入保持相對穩定,這裡資本輸出入的量就是參數。隨機誤差則是計量經濟模型中那些不可預測的、隨機產生的差錯,主要用來糾正或調整模型中由於統計誤差或者數據在整理、綜合過程中產生的與實際存在之間的差錯。隨機誤差在模型中正負大多可以相抵,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運用計量經濟模型的主要缺陷是容易忽略某些作用較大的變量,使模型的使用價值受影響;還有對變量的預測結果正確但轉化現實所需的時間無法確定,也會削弱模型的社會意義。作為一般投資者,由於所處環境受限,採用計量經濟模型預測宏觀經濟的條件大多不具備,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參考權威機構如政府部*證券機構等的這類研究報告,直接拿來他們的成果為我所用。
三、概率預測法
按照經濟現象發生的數量規律進行宏觀經濟預測的方法稱為概率預測法,該方法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人使用。到第H次世界大戰後,政府干預經濟取代自由的市場自發調節措施成為各國解決經濟衰退問題的主要手段,在多種市場並存、經濟關係複雜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要制定既反映經濟主流又能把握數量的標準的宏觀政策,靠傳統的直觀對比、簡單推算方法已力不從心,各種輔助決策的數學工具被開發利用起來,如計量經濟學、管理運籌學、概率論等應運而生。各種宏觀經濟預測實踐就成為政府制定財政、貨幣以及對外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該方法基本的原理就是觀察過去並預測未來,以現有的統計數字制定將來的發展規劃。
由於發達的網絡系統、通訊工具的廣泛應用,概率預測所需的可靠、及時、精確、完善的信息資料更加充足,所預測對象的發展跨度逐漸擴大,對國民經濟中的一系列指標如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利息率、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支出比例、社會投資水平。產業利潤率等的預測由原來的數月逐漸演變為一年或兩年。有關資料顯示,概率預測法對宏觀經濟中的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指標的預測更具現實意義,對股票投資及其他未來經濟行為有較強的指導價值。證券投資者不久將發現,加入Wto後的中國會有不少國內外證券、金融咨詢機構專門為股票投資者提供市場或技術預測,讓人感受到科學預測的力量。
第二節經濟指標與股票投資
經濟指標猶如經濟發展的指示器,從不同層面顯示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水平、結構與規模。宏觀經濟所涉及的經濟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變動率、經濟週期、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利率、匯率等都與股票投資有著各種各樣的互動聯繫,投資者觀察宏觀經濟就必須從這些指標的研讀入手,循序漸進,才能深刻領會股票投資的跌宕起伏,形成獨特的視角和分析結論。
一、國內生產總值變動率或經濟增長率
國內生產總值(GDP)指的是一年內在一國領土範圍內所產生的、以市場價格表示的產品與勞務的價值總和,是一國宏觀經濟成就的根本反映。國內生產總值變動率或經濟增長率則是反映一定時期經濟發展水平變化程度的動態指標,從根本上制約著股票市場的發展方向與速度。
國內生產總值規模的擴張,其中的因素就是各類產業、各種上市公司投入產出規模增大,在此基礎上,作為投資者的目標公司才有可能給股民高額回報,否則,沒有不斷增長的量的基礎,證券投資收益將無從談起。
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同時,還要考慮結構的增長。進一步講,投資者關心的實際上是自己感興趣的目標公司或相關行業。在總的經濟形勢一定的前提下,具體到投資對像上還有不小的差距,有的個股追隨大的宏觀經濟走,但是也有許多股票與宏觀經濟的相關性很小或呈負相關。例如,我國在經濟過熱的90年代初期,經濟發展速度驚人,但是許多技術水平低、生產管理落後、產品與市場需求差距較大的企業部門就逐漸走下坡路,支撐股價的企業效益為負,股東的實際現金收益落空,在大市看漲的環境中長期徘徊低迷,上了交易所的「黑名單」,成了中國股市特有的ST、pp股票,這些在發達的市場上也許早就被淘汰出局的股票,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會存在,投資者決不能對宏觀經濟和個股走向一概而論。
二、經濟週期
市場經濟環境中,社會經濟都不可避免地呈現週期性運動,即經濟週而復始地沿著復甦、繁榮、衰退、蕭條、再復甦的軌跡發展,原因在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始終遵循其內在的價值規律,每個企業。各個部門都在市場價格波動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歷經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爾後必然由於該市場趨於飽和而進入衰退期。在此影響下,股市的運動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從歷史經驗看來,股市循環週期一般比宏觀經濟循環快半拍,即各行業有望興旺,股市更是搶先一步,先行復甦;整體經濟出現滑坡的跡象後,股市必然先行技出多個無法挽回的跌停板。
三、失業事
我們也許還無法接受把失業率納人影響股市的經濟指標的範疇,事實上,失業率與股市有著多重聯繫,是一個重要的觀察股市的經濟指標。
通常失業率是指所有的短缺的就業機會,或願意就業但沒有合適就業機會的人數與全社會勞動力的比率。它反映著兩種現象:一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萎縮,總供給水平下降;二是社會需求能力下降,宏觀經濟的上升勢頭必然趨於下降。這是因為,失去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收入來源的人數越多,就有更多的人不得不自動約束投資衝動,以避免更大的市場投資風險,同時,所有的人都會產生定式的思維方式,對未來的預期收入下降而預期的支出會增加。社會總投資、總需求緊縮,總產出、總供給的下降,都使股市一枝獨秀的基礎不復存在。
四、通貨膨脹率與通貨緊縮車
貨幣發行量的多少有個度的限制,超過商品、勞務等流通需要的貨幣現象成為通貨膨脹,相反,貨幣供應量不能滿足實際流通需要的貨幣現象我們通常稱之為通貨緊縮。適中的貨幣供應量是各國政府當局追求的理想目標。
不管何種原因引發的通貨膨脹,都會對股市的運動產生影響。在通貨膨脹初期,由於貨幣供應迅速增加,社會總供給所需的資金相對充裕,經營規模擴大,產品產值倍數擴張,效益凸現;同時,消費者面臨貨幣貶值的壓力,搶先購物保值,社會需求量節節攀升。總供需相對平衡,股市利好信心大增。在通貨膨脹後期,預期的價格上升幅度過大,一方面投資成本升幅過大,另一方面消費者苦於物價過高不再擴大消費,市場供需均勢被打破,宏觀經濟蕭條,股市也會後市乏力。
通貨緊縮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會造成經濟衰退或蕭條,從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看,將直接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對所有投資者而言,都不願看到今天的投資,在可預料的未來得到更少的回報。由於通貨緊縮,物體水平會不斷下降,廠商的經營規模被迫壓縮,社會總產出萎縮,投資品的預期收益也會隨之下降,投資衝動降低,股市必然呈現「能市」。
五、利率
在美國的華爾街證券市場上有句名言:「股市隨利率的變動而漲跌。」中國的股民也深知利率調整對股市的槓桿作用:利率調整後,投資者就要比較存款與購買股票哪一個更合算。一般說來,利率與股票的價格變動是反方向的。利率上升,股價下跌,利率下降,股價上升,用公式表示為:
「一「一股息
股票價格一百瑞等百
一,一同期利率
利率與股價的這種聯繫方式並不奇怪。我們都知道整個社會的資金供應量是有限的。
首先,在大的資金盤子一定的情況下,資金的分配渠道不同,對資金的需求程度就有差異。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作為社會資金調劑的兩個主要渠道,因各有優勢,對投資者就有不同的吸引力。銀行等間接融資主體力爭以高利率吸引客戶,股票等直接融資工具則以股息和市場買賣價差留住新老股民。相對來講,當利率水平接近或超過預期的股票收益時,絕大多數股民會轉移資金搖身成為銀行的客戶,使股價缺少必要的資金支撐變得低迷不振;而當利率過低,超過股息與股票的預期收益時,原來很忠實的存款者將「移情」股票,爭取從股市上有更多的收穫,使股市上資金充裕,價格攀升不止。
其次,利率作為經濟指標在很大程度上還預示著宏觀經濟的未來趨勢。利率在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應當作為市場資金供求的均衡指示器,反映市場上資金的余缺狀況。利率下降,就說明貨幣供應一方出現了剩餘,或者資金需求一方出現了不足,宏觀經濟有可能擺脫蕭條走向繁榮。利率上升時,就表示資金需求過旺,宏觀經濟投入過多,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經濟衰退的階段就要來臨。例如,1998年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連續三次下調利率,美國股市在短短的一個月內,道瓊斯指數從7000多點急劇上升到9000多點。我國自1996年5月至1999年7月,連續7次下調利率,伴隨每一次降息,股市都有不俗的表現。
六、匯率
匯率與股市的聯繫方式更為抽像,許多股民也只是模糊地意識到匯率的存在對股市的影響。事實上,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匯率作為衡量宏觀經濟的參照系,其作用會越來越大。
匯率就是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或換算關係。對我國股民來說匯率的高低是指外幣兌換本幣的多少。匯率上升表示外幣升值,本幣貶值;匯率下降表示本幣升值,外幣貶值。匯率變動方向是由兩國綜合實力比較後來確定的。
匯率的變動通過兩個渠道來影響股市。一個是資本流動,一個是對外貿易活動。在資本市場上,由於匯率波動,外幣與本幣的比率將損害其中一方的利益,這樣以來,受損的一方就要及時抽走資金,以免遭受更大的投資風險,若這些資金是證券融資,那麼其流動將直接衝擊股市的正常運轉。在對外貿易活動中,國際間的商品與勞務的交換,就要面臨一般貿易所沒有的風險即匯率風險。匯率變動,亦即計價貨幣的價值變動,將直接導致交易的其中一方少收人一定的實物價值,得到益處的一方即貨幣貶值的一方藉機擴大出口,有可能帶動相關國內產業的繁榮;而受損一方即貨幣升值的一方不得不降低出口或增加進口,抑制國內產業的發展。前者會為股市帶來利好消息,後者則可能拖住股市,使其低迷不振。
還有經濟景氣度、物價水平、世界經濟發展速度甚至某些偶然的政治因素、文化變遷等都可能影響股市的正常發展,但我們通常以上述這些穩定的、可測的宏觀經濟變量研判大勢。
第三節宏觀經濟運行與股票投資
涉及證券投資的宏觀經濟分析對像我們一般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宏觀經濟運行和宏觀經濟政策,這裡首先就宏觀經濟運行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進行分析。
證券市場是一國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將證券市場納入整個宏觀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去考察,從全局的角度找出影響證券市場價格的因素,揭示宏觀經濟變動與證券投資間的關係。
一、影響證券市場價格的因素
證券市場主要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衍生產品市場,此處主要分析股票市場。
股票價格反映人們未來收益的預期。隨著有關股票市場的信息進入市場,人們將改變股票未來收益和價格預期,並通過市場作用而改變價格,因而股票價格一方面受一些內在基本因素的影響,同時還受市場行為因素的制約。綜合起來這些因素可歸納如下:
1.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因素
(1)經濟增長與經濟週期。經濟運行具有週期性。股票市場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將提前反映經濟週期變化。總體上,從經濟繁榮初期開始,人們對未來經濟形勢持好的預期,從而對公司的利潤和發展前景也有好的預期,投資者開始購入股票使得市場價格隨之上揚。當經濟走向繁榮時,更多的投資者認識到良好的經濟形勢已經到來,尤其此時公司經營形勢已經好轉,利潤不斷增加,得到投資者完全的認同,市場必呈現大牛市走勢。當經濟繁榮接近頂峰時,意識到這一點的投資者開始撤離股市,股市交投減縮直到逆轉。到經濟開始衰退時,股市將加速下跌。當然,不同行業受經濟週期影響的程度會有差異,有些行業(如鋼鐵、能源、耐用消費品等)受經濟週期影響比較明顯,而有些行業(如公用事業、生活必需品行業等)受經濟週期影響較小。
(2)通貨膨脹。總體上說,適度的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有利,過度的通貨膨脹必然惡化經濟環境,而且人們將資金用於囤積商品保值,對證券市場將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
(3)利率水平。貸款利率的提高,增加公司成本,從而降低利潤;存款利率提高增加了投資者股票投資的機會成本,二者均會使股票價格下跌。但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利率上升,導致資本流入增加,股價受其影響可能會上漲。
(4)匯率水平。匯率變動對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證券市場影響程度較大,幣值大幅波動會影響國際投資者對該國的信心,造成資本外流,導致股價下跌。但對國際化程度較低的證券市場影響較小。
(5)貨幣政策。當中央銀行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時,貨幣供應量減少,市場利率上升,公司資金困難,運行成本加大,贏利預期下降甚至虧損,紅利減少甚至沒有,居民收入下降,失業率增大,從而多方面促使股價下跌。
(6)財政政策。當政府通過支出刺激或壓縮經濟時,將增加或減少公司的利潤和股息;當稅率升降時,將降低或提高企業的稅後利潤和股息水平;財政和稅收政策還影響居民收入,這些影響將綜合作用在證券市場上。
2.行業因素
(豆)行業週期。經濟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各個不同行業之間也彼此關聯、相互影響,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階段,不同行業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每一行業伴隨經濟週期有不同的表現特徵,這便形成行業伴生週期。從長期來看,行業自身也有產生、發展和衰落的生命週期。一般可將行業的生命週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穩定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木同行業經歷這四個階段的時間長短不一。一般在初創期,贏利少,風險大,因而股價較低;成長期利潤大增,風險有所降低但仍然較高,行業總體股價水平上升,個股價格波動較大;穩定期,公司贏利相對穩定,風險較小,股份比較平穩;衰退期的行業通常被稱為夕陽行業,贏利普遍減少,風險也較大,股價呈跌勢。
(2)其他因素。行業股價變動還受政府產業政策的明顯影響。政府通過產業、財政和貨幣政策鼓勵某行業的發展,行業的經營狀況和贏利都將增加,也提高人們的預期從而使該行業股價上漲,否則下跌。
相關行業的變動對行業股價也將產生影響。某行業的投入品行業產品價格上漲,則該行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利潤下降,股價會下跌;替代行業的產品價格上升,則該行業產品的需求會提高,贏利增加,股價會上升;互補行業產品價格上升,會影響本行業的銷售,股價會下跌。
3.公司因素
公司因素一般只影響特定公司自身的股票價格。這些因素包括:公司的財務狀況、公司的贏利能力、股息水平與股息政策、公司淨資產價值、公司的管理水平、主導產品市場佔有率、新產品開發能力、公司的行業性質等。
4.市場技術因素
所謂市場技術因素,指的是股票市場的各種投機操作、市場規律以及證券主管機構的某些干預行為等因素。其中,股票市場上的各種投機操作尤其應當引起投資者的注意。
(1)股票市場上的投機操作。這是影響股市價格的技術因素。在股票交易市場上,一些追求短期收益的股票投機者為了從股價變動中獲取差價收益,往往對市場進行投機性操作。例如,轉賬軋空、操縱、製造題材進行技術性操作等。這種投機性操作會影響股市價格。
(2)股票市場規律。任何市場都有其運動的規律,股票市場規律包括股價循環規律和信用交易規律。股價循環規律是指股票市場上的股票價格漲跌存在一個盤旋——轉變——活躍——回落——再盤旋的循環過程。盤旋期的股票交易量不大,股價漲跌幅度較小;轉變期股票交易量上升,股價上漲幅度增大;活躍期的股票成交量劇增,股票價格也趨於大幅度上漲;回落潮的股票交易賣多買少,價格大幅度下跌。當下跌到一定程度,引起下跌的因素逐漸消失,股市價格進入新的盤旋期。可見,處於不同循環期的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也是不一樣的。
信用交易規律是指以信用為基礎的股票交易活動中股票價格的變動規律。當某種股票價格上漲,預期股價進一步上漲而遠期買進股票的信用交易多於預期股價將轉而下跌而遠期賣出股票的信用交易時,預示著未來股票市場的現貨價格因該種股票的售出沖銷交易較多而可能出現下跌;相反,當某種股票價格下跌,而遠期買進少於遠期賣出時,預示著未來股票市場的現貨交易價格因買過沖銷交易較多,而可能出現上漲。把握這種規律性,對投資者也是十分重要的。
(3)證券管理機構的管制行為。維持證券市場的正常秩序是證券管理機構的任務。當某些股票的市場價格因過度投機而波動過大時,管理機構會通過規定信用貸款限額、提高信用交易的保證金比率、降低抵押證券的抵押率等方法,限制股票交易的規模,平抑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因此,證券管理機構的管制行為也經常是影響股票價格的重要因素。
5.社會心理因素
社會公眾心理因素即投資者的心理變化對股票市價有著很大影響。法國學者密特朗在他的《股票市場》一書中,在對影響股票市價變動因素作了歸納研究後認為,股價變動的依據主要是市場心理,並且進行了實證分析。這個結論或許不夠全面,但至少可以看出社會心理因素在股價變動中的作用。
社會心理因素對股價變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果投資者對某種股票的市場前景過分悲觀,就會不顧發行公司的贏利狀況而大量拋售手中的股票,致使股票價格下跌。有時,投資者對股市行情吃不透、看不準,股價就會盤旋呆滯。
在股票交易市場,很多投資者存在一種盲目跟風心理。這種跟風心理,被人們稱之為「羊群心理」。「羊群心理」往往存在於小戶持股者身上。他們最大的心理特點是求利心切,怕吃虧。這種心理狀態往往易被一些大投機者所利用,從而引起股價上漲或下跌的波動。
投資者的心理狀態,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對於具有不同心理素質的投資者來說,在同樣的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其動理狀態是不一樣的。一個成功的股票投資者,除了要求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和豐富的股市知識外,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穩定的心理機能和對外部的抗干擾力。
6.市場效率因素
市場效率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披露是否全面、準確。
(2)通信條件是否先進,從而決定信息傳播是否快速準確。
(3)投資專業化程度,投資大眾分析、處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速度及準確性。市場效率越高,價格對信息又反應越及時、準確,價格變化的隨機性越強。
7.政治因素
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除受經濟的、技術的和社會心理的因素影響外,還要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而且,這一因素對股市價格的影響是全面的、整體的和敏感的。
所謂政治因素,指的是國內外的政治形勢,如政治活動、政局變化、國家領導人的更迭、國家或地區間的戰爭和軍事行為等。這些因素,尤其是其中的政局突變和戰爭爆發,會引起股票市場價格的巨大波動。
上述因素中,經常遇到的是國家經濟政策和管理措施的調整。這會影響到股份有限公司的外部經濟環境、經營方向、經營成本。贏利以及分配等方面,從而直接影響股市價格。
二、宏觀經濟變動與證券市場
1.國內生產總值(GDP)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GDP是一國經濟成就的根本反映,持續上升的GDP表明國民經濟良性發展,制約經濟的各種矛盾趨於或達到協調,人們有理由對未來經濟產生好的預期;相反,如果GDP處於不穩定的非均衡增長狀態,暫時的高產出水平並不表明一個「好的經濟形勢」,不均衡的發展可能激化各種矛盾,從而導致一個大的經濟衰退。證券市場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如何對GDP的變動作出反應呢?我們必須將GDP與經濟形勢結合起來進行考察,不能簡單地以為GDP增長,證券市場就必將伴之以上升的走勢,實際上有時恰恰相反。下面對幾種基本情況進行闡述。
(l)持續、穩定、高速的GDP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協調增長,經濟結構逐步合理,趨於平衡,經濟增長來源於需求刺激並使得閒置的或利用率不高的資源得以更充分的利用,從而表明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這時證券市場將基於下述原因而呈現上升走勢。
1伴隨總體經濟成長,上市公司利潤持續上升,股息和紅利不
斷增長,企業經營環境不斷改善,產銷兩旺,投資風險也越來越小,從而公司的股票和債券全面得到升值,促使價格上揚。
2人們對經濟形勢形成了良好的預期,投資積極性得以提高,從而增加了對證券的需求,促使證券價格上漲。
3隨著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持續增長,國民收人和個人收入都不斷得到提高,收入增加也將增加證券投資的需求,從而證券價格上漲。
(2)高通脹下的GDP增長
當經濟處於嚴重失衡下的高速增長時,總需求大大超過總供給,這將表現為高的通貨膨脹率,這是經濟形勢惡化的徵兆,如不採取調控措施,必將導致未來的「滯漲」(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並存)。這時經濟的矛盾會突出地表現出來,企業經營將面;臨困境,居民實際收入也將降低,因而失衡的經濟增長必將導致證券市場下跌。
(3)宏觀調控下的GDP減速增長
當GDP呈失衡的高速增長時,政府可能採用宏觀調控措施以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這樣必然減緩GDP的增長速度。如果調控目標得以順利實現,GDP仍以適當的速度增長而未導致GDP的負增長或低增長,說明宏觀調控措施十分有效,經濟矛盾逐步得以緩解,為進一步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時證券市場便會反映這種好的形勢而呈平穩漸升的態勢。
(4)轉折性的GDP變動
如果GDP一定時期以來呈負增長,當負增長速度逐漸下降並呈現向正增長轉變的趨勢時,表明惡化的經濟環境逐步得到改善,證券市場走勢也將由下跌轉為上升。
當GDP由低速增長轉向高速增長時,表明低速增長中,經濟結構得到調整,經濟的「瓶頸」制約得以改善,新一輪經濟高速增長已經來臨,證券市場亦將伴之以快速上漲之勢。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只沿著一個方向進行,實際上,每一點都可沿著相反的方嚮導出相反的後果。最後我們還必須強調指出,證券市場一般提前對GDP的變動作出反應,也就是說它是反映預期的GDP變動,而GDP的實際變動被公佈時,證券市場只反映實際變動與預期變動的差別,因而對GDP變動進行分析時必須著眼於未來,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2.經濟週期與股價波動的關係
股票市場素有經濟晴雨表之稱。經濟情況從來不是靜止不動的,某個時期產出、價格、利率、就業不斷上升直至某個高峰——繁榮,之後可能是經濟的衰退,產出、產品銷售、利率、就業開始下降,直至某個低谷——蕭條。此階段的明顯特徵是需求嚴重不足,生產相對嚴重過剩,銷售量下降,價格低落,企業贏利水平極低,生產萎縮,出現大量破產倒閉,失業率增大。接下來則是經濟重新復甦,進入一個新的經濟週期。而股票市場綜合了人們對經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有關信息的切身感受。這種預期又必然反映到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中,從而影響股票市場的價格。既然股價反映的是對經濟形勢的預期,因而其表現必定領先於經濟的現實表現(除非預期出現偏差,經濟形勢本身才對股價產生糾錯反應)。當經濟持續衰退至尾聲——蕭條時期,百業不振,投資者已遠離股票市場,每日成交稀少。此時,那些有眼光,而且在不停收集和分析有關經濟形勢並作出合理判斷的投資者已在默默吸納股票,股價已緩緩上升。當各種媒介開始傳播蕭條已去,經濟日漸復甦,股價實際上已經升至一定水平。隨著人們普遍認同以及投資者自身的境遇亦在不斷改善,股市日漸活躍,需求不斷擴大,股價不停地攀升,更有大戶和主力借經濟形勢之大「利好」進行哄抬,普通投資者在利慾和樂觀從眾心理的驅使下極力「捧場」,股價屢創新高。而那些有識之士在綜合分析經濟形勢的基礎上,認為經濟將不會再創高潮時,已悄然拋出股票,股價雖然還在上漲,但供需力量逐漸發生轉變。當經濟形勢逐漸被更多的投資者所認識,供求趨於平衡直至供大於求時,股價便開始下跌。當經濟形勢發展按照人們的預期走向衰退時,與上述相反的情況便會發生。
上面描繪了股價波動與經濟週期相互關聯的一個總體輪廓。這個輪廓告訴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1)經濟總是處在週期性運動中,股價伴隨經濟相應地波動,但股價的波動超前於經濟運動,股價波動是永恆的。
(2)收集有關宏觀經濟資料和政策信息,隨時注意經濟發展的動向,正確把握當前經濟發展處於經濟週期的何種階段,對未來作出正確判斷,切忌盲目從眾。
(3)把握經濟週期,認清經濟形勢。不要被股價的「小漲」、「小跌」驅使而追逐小利或迴避小失(這一點對中長期投資者尤為重要)。在把握經濟週期的郵,配合技術分析的趨勢線進行研究或許會大有裨益。
不同行業受經濟週期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對具體某種股票的行情分析,應深入細緻地探究該波週期的起因,政府控制經濟週期採取的政策措施,結合行業特徵及上市公司進行分析。
(4)景氣來;臨之時首當其衝上漲的股票往往在衰退之時首當其衝下跌。典型的情況是,能源、設備類等股票在上漲初期將有優異表現,但其抗跌能力差;反之,公用事業股消費彈性較小的日常消費品部I』1的股票則在下跌末期發揮較強的抗跌能力。
3.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通貨膨脹和失業一直是困擾各國政府的兩個主要經濟問題。在第一節中,我們已初步地認識到,通貨膨脹的原因以及它對經濟的影響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而政府對通貨膨脹進行控制的宏觀政策往往只能以一定的代價付b如增加失業率)來實現。
(1)通貨膨脹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通貨膨脹對股價特別是個股的影響,也無永恆的定式,它完全可能同時產生相反方向的影響。對這些影響作具體分析和比較必須從該時期通貨膨脹的原因、通貨膨脹的程度,配合當時的經濟結構和形勢,政府可能採取的干預措施等方面的分析入手,其複雜程度可想而知。這裡,我們只能就一般性的原則作以下幾點說明。
1溫和的、穩定的通貨膨脹對股價的影響較小。
2如果通貨膨脹在一定的可容忍範圍內持續,而經濟處於景氣(擴張)階段,產量和就業都持續增長,那麼股價也將持續上升。
3嚴重的通貨膨脹是很危險的,一旦其站穩腳跟,經濟將被嚴重扭曲,貨幣加速貶值,這時人們將會囤積商品,購買房屋以期對資金保值。這可能從兩個方面影響股價:其一,資金流出金融市場,引起股價下跌;其二,經濟扭曲和失去效率,企業一方面籌集不到必需的生產資金,同時,原材料、勞務價格等成本飛漲,使企業經營嚴重受挫,贏利水平下降,甚至倒閉。
4政府往往不會長期容忍通貨膨脹存在,因而必然會運用某些宏觀經濟政策工具來抑制通貨膨脹,這些政策必然對經濟運行造成影響。這種影響將改變資金流向和企業的經營利潤,從而影響股價(政策對股價的具體影響在後面闡述)。
5通貨膨脹時期,並不是所有價格和工資都按同一比率變動,而是相對價格發生變化。這種相對價格變化引起財富和收入的再分配,產量和就業的扭曲,因而某些公司可能從中獲利,而另一些公司可能蒙受損失。與之相應的是獲利公司的股票價格上漲,受歡迎。武鋼人不僅牢牢地佔領了市場,而且把競爭對手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武鋼股份的全部收入來自主營業務。主要原因是在公司重組時,集團公司將其兩大核心企業的優質資產以及相關業務全部投入股份公司,保證了其收入來源的穩定,具備了堅實的贏利基礎。同時,大部分產品經營的壟斷性地位保證了公司主營業務地位長盛不衰。這與一些主營業務不明顯、利潤增長不突出而影響經營業績的上市公司形成了鮮明對比。
近三年來,在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名B源介質、運輸價格不斷上漲的同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利潤及淨利潤仍然保持相對穩定。從1998年年底到目前,冷軋產品的市場需求急劇上升,產品銷價不斷上漲,庫存產品幾乎銷售一空,其中冷軋硅鋼片連續多次提價,累計提價幅度較大,與1998年同期相比,1999年銷售收入和銷售利潤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儘管最近幾年鋼鐵產品價格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導致鋼材進口壓力增大,市場競爭加劇,但是,由於武鋼股份生產的是市場短缺產品,市場競爭優勢沒有被削弱,銷售毛利率和淨利潤率均保持在
17%和10%的較高水平。
從1996年到1998年,武鋼股份的總資產和淨資產分別增長6.
2%和63.3%。
1998年年底,公司的資本公積金為
95332.46萬元,本次募集資金到位後,資本公積金將高達20.1億元,合每股0.96元;預計到1999年年底,由新老股東共享的滾存利潤將高達5.84億元,合每股0.28元,公司完全具備較高比例的送股能力。
財務狀況良好,應變能力強,具有較強的運營能力。公司的財務結構相當安全合理,資產負債率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且近幾年呈下降趨勢,發行後達到了更安全的水平。公司資本公積金豐厚,下跌。
2適度通貨膨脹下,人們企圖通過投資於債券實現資金保值,從而使債券需求增加,價格上漲。
3未預期的通貨膨脹增加了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降低了還本付息的保證,從而債券價格下跌。
4過度通貨膨脹,將使企業經營發生困難甚至倒閉,同時投資者將資金轉移到實物資產和交易上尋求保值,債券需求減少,債券價格下降。
第四節宏觀經濟政策與股票投資
宏觀經濟政策一般分為三大類,即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收入政策,其中財政和貨幣政策被稱為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宏觀調控工具,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收入政策也被作為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輔助調控工具。
一、財政政策與股票投資
財政政策是政府依據客觀經濟規律制定的指導財政工作和處理財政關係的一系列方針、準則和措施的總稱。
財政政策分為長期、中期、短期財政政策。各種財政政策都是為相應時期的宏觀經濟調控總目標服務的。財政政策的短期目標是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從我國現實情況來看,經濟過熱、投資和消費過度膨脹而造成社會總供求不平衡是經濟不能保持穩定增長的主要原因。財政政策主要通過預算收支平衡或財政赤字、財政補貼和國債政策手段影響社會總需求數量,促進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趨向平衡。財政政策的中長期目標,首先是資源的合理配置。總體上說,是通過對供給方面的調控來制約經濟結構形式,為社會總供求的均衡提供條件。比如,政府支出方向直接作用於經濟結構的調整,財政貼息手段引導社會投資方向,以配合產業政策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創造均衡條件。其次,中長期政策的另一個重要的做法是運用財政政策中的稅收和轉移支付手段來調節各地區和各階層的收入差距,達到兼顧平等與效率,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之目的。
1.財政政策的手段及功能
財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國家預算、稅收、國債、財政補貼、財政管理體制、轉移交付制度等。這些手段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協調使用。
(1)國家預算。國家預算是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作為政府的基本財政收支計劃,國家預算能夠全面反映國家財力規模和平衡狀態,並且是各種財政政策手段綜合運用結果的反映,因而在宏觀調控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
國家預算收支的規模和收支平衡狀態可以對社會供求的總量平衡發生影響,在一定時期當其他社會需求總量不變時,財政赤字具有擴張社會總需求的功能;財政採用結余政策和壓縮財政支出具有縮小社會總需求的功能。
國家預算的支出方向可以調節社會總供求的結構平衡。財政投資主要運用於能源、交通及重要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財政投資的多少和投資方向直接影響和制約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因而具有造就未來經濟結構框架的功能,也有矯正當期結構失衡狀態的功能。
(2)稅收。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由於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特徵,使得它既是籌集財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
稅收調節經濟的首要功能是調節收入的分配。首先,稅制的設置可以調節和制約企業間的稅負水平。「區別對待」的稅制可以達到鼓勵一部分企業的發展,限制另一部分企業發展的目的;「公平稅負」稅制的設置則可使各類稅負水平大致相當。當前,為適應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需要,我國通過稅制改革,設置統一的內資企業所得稅和中性稅率的增值稅就是發揮「公平稅負」的政策效應,促進各類企業平等競爭。其次,通過設置個人所得稅可以調節個人收入的差距。
稅收可以調節社會總供求的結構。稅收可以根據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不同對像設置稅種或在同一稅種中實行差別稅率,以控制需求數量和調節供求結構。
稅收對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具有重要的調節功能。對出口產品的退稅政策可用來鼓勵出口,進口關稅的設置用來調節進口商品的品種和數量。
(3)國債。國債是國家按照有償信用原則籌集財政資金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實現政府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
國債可以調節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格局,將部分企業和居民收入以信用方式集中到政府手中,以擴大政府收支的規模。
國債可以調節國民收入的使用結構和產業結構,使部分用於消費的資金轉化為投資基金,用於農業、能源、交通和基礎設施等國民經濟的薄弱部門和「瓶頸」產業的發展,調整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促進經濟結構的合理化。
國債可以調節資金供求和貨幣流通量。政府主要通過擴大或減少國債發行、降低或提高國債利率和貼現率以及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來調節資金供求和貨幣供應。
(4)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是國家為了某種特定需要,將一部分財政資金無償補助給企業和居民的一種再分配形式。我國財政補貼主要包括:價格補貼、企業虧損補貼、財政貼息、房租補貼、職工生活補貼和外貿補貼。
(5)財政管理體制。財政管理體制是中央與地方、地方各級政府之間以及國家與各個企事業單位之間資金管理權限和財力劃分的一種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調節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財力分配。
(6)轉移支付制度。轉移支付制度是中央財政將集中的一部分財政資金,按一定的標準撥付給地方財政的一項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調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力縱向不平衡,以及調整地區間的財力橫向不平衡。
2.財政政策的運作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從整個國家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和作用來看,分為「自動穩定器」和「相機抉擇」兩個方面。在我國,財政政策主要是發揮「相機抉擇」的作用。
(1)財政政策的種類、經濟效應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財政政策分為:松的財政政策、緊的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總的來說,緊的財政政策將使得過熱的經濟受到控制,證券市場也將走弱;而松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證券市場走強。
松的財政政策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
1減少稅收,降低稅率,擴大減免稅範圍。其政策的經濟效應是:增加微觀經濟主體的收入以刺激經濟主體的投資需求,從而擴大社會供給。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為:增加人們的收入,並同時增加他們的投資需求和消費支出。前者直接引起證券市場價格上漲,後者則使得社會總需求增加。同時,企業稅後利潤增加,也將刺激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加利潤總額,從而促使股票價格上漲。再者因市場需求活躍,企業經營環境改善,贏利能力增強,進而降低了還本付息風險,債券價格也將上揚。
2擴大財政支出,加大財政赤字。其政策效應是:擴大社會總需求,從而刺激投資,擴大就業。政府通過購買和公共支出增加商品和勞務需求,激勵企業增加投入,提高產出水平,於是企業利潤增加,經營風險降低,由此使得股價和債券價格上升。同時居民在經濟復甦中增加了收入,持有貨幣增加,景氣的趨勢更增加了投資者的信心,買氣增強,股市和債市趨於活躍,價格自然上揚。特別是與政府購買和支出相關的企業將最先最直接從財政政策中獲益,因而有關企業的股價和債券價格將率先上漲。
3減少國債發行(或回購部分短期國債)。其政策效應是縮減證券市場上國債的供給量,從而對證券市場原有的供求平衡發生影響、國債是證券市場上重要的交易券種,國債發行規模的縮減,使市場供給量縮減,更多的資金轉向股票、企業債券,整個證券市場價格水平趨於上漲。
4增加財政補貼。財政補貼往往使財政支出擴大。其政策效應是擴大社會總需求和刺激供給增加。
緊的財政政策的經濟效應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與上述分析相反,不再——一敘述。
(2)實現短期財政政策目標的運作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為了實現短期財政政策目標,財政政策的運作主要是發揮「相機抉擇」的作用,即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來選擇相應的財政政策,調節和控制社會總供求的均衡。這些運作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當社會總需求不足時,可單純使用松的財政政策,通過擴大支出,增加赤字,以擴大社會總需求,也可以採取擴大稅收減免、增加財政補貼等政策,刺激微觀經濟主體的投資需求,證券價格上漲。
2當社會總供給不足時,單純使用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赤字、增加公開市場上出售國債的數量,以及減少財政補貼等政策,壓縮社會總需求,證券價格下跌。
3當社會總供給大於社會總需求時,可以搭配運用「帳』、「緊」政策。一方面通過增加赤字、擴大支出等政策刺激總需求增長;另一方面採取擴大稅收,調高稅率等措施抑制微觀經濟主體的供給。如果支出總量效應大於稅收效應,那麼,對證券價格的上揚會起到一種推動的作用。
4當社會總供給小於社會總需求時,可以搭配使用「松」、「緊」政策。一方面通過壓縮支出、減少赤字等政策縮小社會總需求;另一方面採取擴大稅收減免、減少稅收等措施刺激社會總供給,由此證券價格下跌。
(3)實現中長期財政政策目標的運作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為了實現中長期財政政策目標,財政政策的運作主要是改革財政支出結構和改革、調整稅制。其做法是:
1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在預算支出中,優先安排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的投資。
2運用財政貼息、財政信用支出以及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投資或者擔保,支持高新技術產業革命和農業的發展。
3通過合理確定國債規模,吸納部分社會資金,列入中央預算,轉作政府的集中性投資,用於能源、交通的重點建設。
調整和改革整個稅制體系,或者調整部分主要稅制,以實現對收入分配的調節。特定的稅制體系或主要稅制,其客觀作用可以有利於刺激效率或有利於收入的公平分配。一般來說,實行邊際稅率較高的超額累進稅制有利於收人的公平分配,而邊際稅率較低的超額累進稅制有利於刺激效率。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要求,調整和改革稅制體系以利於客觀調控,達到既定的目標。
國家產業政策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優先發展的產業將得到一些政策優惠和扶植,因而將獲得較高的利潤和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勢必受到投資者的普遍青睞,股價自然會上揚。債券價格也會因為這些產業具有較低的經營風險,從而具有較低的還本付息風險而上漲。即便在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下,這些產業也會受到特殊照顧,因而產業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長期而深遠的。
「九五」計劃明確提出,我國產業政策是重點支持機械、電子。石化、汽車等支柱產業,加大農業、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的投資力度。這些產業直接受惠於產業政策,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4)財政政策對股市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十分複雜的,正確地運用財政政策來為證券投資決策服務,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有關的統計資料信息,認清經濟形勢。
2從種種媒介中瞭解經濟界人士對當前經濟的看法,政府官員的日常活動、講話,分析其經濟觀點、主張、性格,從而預見政府可能採取的經濟措施和採取措施的時機。
3分析過去類似形勢下的政府行為及其經濟影響,以作前車之鑒。
4關注年度財政預算,從而把握財政收支總量的變化趨勢,更重要的是對財政收支結構及其重點作出分析,以便瞭解政府的財政投資重點和傾斜政策。受傾斜的產業必有好的業績,股價自然上漲。
5在非常時期對經濟形勢進行分析,預見財政政策的調整,結合行業分析作出投資選擇。通常,與政府訂貨密切相關的企業對財政政策極為敏感。
3在預見和分析財政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相應政策對經濟形勢的綜合影響(比如通貨膨脹、利率等),結合上市公司的內部分析,分析個股的變化趨勢。
二、貨幣政策與股票投資
1.貨幣政策的作用
所謂貨幣政策,是指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所制定的關於貨幣供應和貨幣流通組織管理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準則。
貨幣政策對經濟的調控是總體上和全方位的,貨幣政策的經濟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1)通過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社會總需求總表現為具有貨幣支付能力的總需求。貨幣政策可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達到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面的調節,使經濟達到均衡。當總需求膨脹導致供求失衡時,可通過控制貨幣量達到對總需求的抑制;當總需求不足時,可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提高社會總需求,使經濟繼續發展。同時,貨幣供給的增長可促進生產擴大,從而增加社會總供給。
(2)通過調控利率和貨幣總量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無論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多麼複雜,從總量上看,都表現為流通中的貨幣超過社會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總量。提高利率可使現有貨幣購買力推遲,減少即期社會需求,同時也使銀行貸款需求減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則相反。中央銀行還可以通過金融市場直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3)調節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的比例。貨幣政策通過對利率的調節能夠影響人們的消費傾向和儲蓄傾向。低利率鼓勵消費,高利率有利於吸收儲蓄。
(4)引導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並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儲蓄是投資的來源,但儲蓄不能自動轉化為投資,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影響投資成本和投資的邊際效率。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貨幣政策提高儲蓄轉化的比重,並通過金融市場有效運作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2.貨幣政策的目標與中介指標
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各個國家都是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經濟環境和市場狀況確定的,並適時進行調整。在現代社會,貨幣政策的目標總體上包括:穩定幣值(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貨幣政策的目標之間關係十分複雜,有的比較協調,如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有的存在矛盾,如穩定物價與充分就業;有的相對獨立,如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等。這就要求貨幣政策應在四個目標之間進行權衡,並根據當時經濟環境有所側重,解決主要矛盾。1995年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把我國貨幣政策目標定為「保持貨幣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由於貨幣政策目標本身不能操作計量和控制,因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需要選定可操作、可計量、可監控的金融變量,即中介指標。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一般選擇利率、貨幣供應量和基礎貨幣等金融變量作為中介指標。其中利率和貨幣供給量對中央銀行來說,調控力度和方便程度相對較弱,但作用過程離最終政策目標較近;而基礎貨幣,中央銀行對它們的調控能力和方便程度較強,但其作用過程離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較遠。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為:貨幣供應量、信用總量、同業拆借利率和銀行備付金率。
3.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貨幣政策工具可分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選擇性政策工具。
(1)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經常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可運用的資金減少,貸款能力下降,貨幣乘數變小,市場貨幣流通量便會相應減少。所以在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可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反之,則降低。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顯。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而且其他政策工具也都是以此為基礎,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就等於凍結了一部分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另一方面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商業銀行的資金總量影響巨大,因為它對應數額龐大的存款總量,並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對貨幣供給總量產生更大的影響。人們通常認為這一政策工具效果過於猛烈。它的調整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經濟和社會心理預期,因此,一般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都持謹慎態度。
2再貼現政策。中央銀行制定的對商業銀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融資所作的政策規定。它一般包括再貼現率的確定和再貼現的要求兩個方面。再貼現率主要著眼於短期政策效應。中央銀行根據市場資金供應狀況調整再貼現率,可以影響商業銀行借入資金成本,進而影響商業銀行對社會的信用量。例如,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就需要以較高的代價才能獲得中央銀行的貸款,因而便會提高對客戶的貼現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結果就會使得信用量收縮,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反之則相反。中央銀行對再貼現資格條件的規定則著眼於長期的政策效用,以發揮抑制或扶持作用,並改變資金流向。
3公開市場業務。此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政策行為。當中央銀行認為應該增加貨幣量時,就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有價證券(主要是政府債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價證券。
(2)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
隨著中央銀行宏觀調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強,貨幣政策工具也趨向多元化,因而出現了一些供選擇使用的新措施,這些措施被稱為「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政策工具主要有兩類:直接信用控制和間接信用指導。
1直接信用控制。它是指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活動進行控制。其具體手段包括:規定利率限額與信用配額、信用條件限制,規定金融機構流動性比率和直接干預等。
2間接信用指導。它是指中央銀行通過道義勸告、窗口指導等辦法來間接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信用活動的做法。
4.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凱恩斯學派的分析認為,貨幣政策的作用機理是:中央銀行政策操作改變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影響利率,利率的變化影響資本的邊際效率,資本邊際效率的變化使投資以乘數效應增減,投資的變動影響總支出和總收入。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利率。這種分析將著眼點放在貨幣市場而沒有分析商品市場,被稱為「局部均衡」分析。貨幣學派則與之不同。他們認為,增加貨幣供給量在開始時可能使利率降低,但不久會因貨幣收入增加和物價上漲而使利率上升,實質供給量的變動直接影響總支出和總收入。這種分析考慮了商品市場而被稱為「一般均衡」分析。不管哪種分析,在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中,金融市場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由於實行集中管理的金融機制,金融市場不夠發達,所以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操作對商業銀行等機構的約束力較強,有時還可以直接影響其他經濟行為主體,因此人民銀行的政策傳導比較迅速,力度較大。
此外,任何政策從制定到取得效果都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即存在時滯。時滯包括從認識到制定再到實施的時間的內部時滯和從政策實施到對政策目標產生影響的外部時滯。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貨幣政策的內部時滯較長,而外部時滯較短。
貨幣政策的運作主要是指中央銀行根據客觀經濟形勢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調控貨幣供應量和信用規模,使之達到預定的貨幣政策目標,並以此影響整體經濟的運行。通常,將貨幣政策的運作分為松的貨幣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
松的貨幣政策的手段是: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放鬆信貸控制;緊的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加強信貸控制。如果市場物價下跌,需求不振,經濟蕭條,中央銀行就會採取松的貨幣政策;相反,如果市場物價上漲,需求過度,經濟過度繁榮,被診斷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中央銀行就會採取緊縮貨幣的政策。
不同的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也不相同。以松的貨幣政策為例,它對證券市場的效應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1)松的貨幣政策下,社會總需求增大,刺激生產發展,同時居民收入得到提高,因而對證券投資的需求增加,證券價格上揚。
(2)實行松的貨幣政策,銀行利率隨貨幣供應量增加而下降,部分資金從銀行轉移出來流向證券市場,這將擴大證券市場的需求,同時利率下降還提高了證券價值的評估,兩者均使證券價格上升。
(3)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將引發通貨膨脹,適度的通貨膨脹或在通貨膨脹初期,市場繁榮,企業利潤上升,加上受保值意識驅使,資金轉向證券市場,使證券價值和證券的需求均增加,從而股價上升。但是當通貨膨脹上升到一定程度,可能惡化經濟環境,將對證券市場起反面作用,而且政府採取措施,實施緊縮政策(包括緊縮財政和緊縮貨幣)將為時不遠,當市場對此作出預期時,證券價格將會下跌。
具體的政策工具對證券市場還會有其特殊的影響:
(1)利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利率政策在各國存在差異,有的採用浮動利率制,此時利率是作為一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直接對貨幣供應量作出反應。有的實行固定利率制,利率作為一個貨幣政策工具受到政府(央行)直接控制。利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十分直接的。例如:
利率上升,將使得負債經營的企業經營困難、經營風險增大,從而公司債券和股票價格都將下跌;
利率上升,債券和股票投資機會成本增大,從而價值評估降低,導致價格下跌;
利率上升,吸引部分資金從債市特別是股市轉向儲蓄,導致證券需求下降,證券價格下跌;
實行保值補貼儲蓄政策,大量資金將流向儲蓄,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備受冷落。
利率降低,將對證券市場起完全相反的作用。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我國已取消了保值補貼,這樣就使儲蓄不再具有保值功能,從而有了風險,可能使部分資金流向證券市場。在當前我國基金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利率下降,將使資金更多地流向國債市場。在西方國家基金業比較發達,許多基金通過分散投資極大地降低了風險,而且能夠獲得相對高的收益,個人投資者大多借助於基金來實現保值,因而我國利率市場化應與基金市場的發展同步進行,這是整個市場完善與發展的要求。
(2)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通過政策計劃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為了實現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區域經濟政策,採取區別對待的方針。該項政策不僅會對市場產生整體影響,而且還會產生結構性的影響。當降低貸款限額、壓縮信貸規模、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時,如果實行總量控制,區別對待,緊中有松,那麼一些優先發展的產業、國家支柱產業和農業、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以及優先重點發展的地區的證券價格則可能不受影響,甚至逆勢而上。總的來說,這時貸款流向反映產業政策,並將弓!起證券市場價格的比價關係作出結構性的調整。
(3)公開市場業務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政府如果通過公開市場購回債券來增大貨幣供應量,則一方面減少了國債的供給,從而減少證券市場的總供給,使得證券價格上揚,特別是被政府購買的國債品種(通常是短期國債)其價格上揚幅度將更大;另一方面,政府回購國債相當於向證券市場提供了一筆資金,這筆資金最直接的效應是提高對證券的需求,從而使整個證券市場價格上揚。可見公開市場業務的調控工具最先、最直接地對證券市場產生影響。
(4)匯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匯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講,一國的經濟越開放,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程度越值來表示。
1匯率上升,本幣貶值,本國產品競爭力強,出口型企業將增加收益,因而企業的股票和債券價格將上漲;相反,依賴於進口的企業成本增加,利潤受損,股票和債券價格將下跌。
2匯率上升,本幣貶值,將導致資本流出本國,資本的流失將使得本國證券市場需求減少,從而證券市場價格下跌。
3匯率上升,本幣表示的進口商品價格提高,進而帶動國內物價水平上漲,引起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需根據當時的經濟形勢和具體企業以及政策行為進行分析。
4匯率上升,為維持匯率穩定,政府可能動用外匯儲備,拋售外匯,從而將減少本幣的供應量,使得證券市場價格下跌,直到匯率回落恢復均衡,反面效應可能使證券價格回升。
5匯率上升時,政府可能利用債市與匯市聯動操作達到既控制匯率的升勢又不減少貨幣供應量,即拋售外匯的同時回購國債,這將使國債市場價格上揚。
三、收入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1.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國家為實現宏觀調控總目標和總任務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則和方針。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相比,收入政策具有更高一層次的調節功能,它制約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而且收入政策最終也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
收入政策目標包括收入總量目標和收入結構目標。收入總量目標著眼於近期的宏觀經濟總量平衡,根據供求不平衡的兩種情況分別選擇分配政策和超分配政策。收入政策的結構目標則著眼於中長期的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著重處理積累與消費、公共消費與個人消費、各種收入的比例、個人收入差距等關係。
收入總量調控政策主要通過財政、貨幣機制來實施,還可以通過行政干預和法律等機制來實施。財政機制通過預算控制、稅收控制、補貼調控和國債調控等手段貫徹收入政策。貨幣機制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調控貨幣流通量、調控信貸方向和數量、調控利息率等貫徹收入政策。
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政策。在以勞動收入為主體的前提下,國家依法保護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財產,鼓勵城鄉居民儲蓄和投資,允許屬於個人的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2.我國當前的分配格局
自1979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對勞動者個人貫徹按勞分配原則。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企業職工實行按時、按件計酬制,還輔以資金、津貼沖D助等分配形式,在經營方式上實行承包制和租賃制。這些措施使勞動收入有了較大提高。收入的增長自然帶來積累的增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居民儲蓄快速增長。隨著收入與儲蓄的增長,居民除參加銀行儲蓄獲取利息收入、購買債券獲得債券利息外,有的參加股票投資獲得紅利和差價收入,有部分人自辦實業和從事貿易,獲取實業利潤和流通利潤收入,還有部分人在正常勞動之外從事業餘勞動獲取勞務收入。事實上,勞動者除了獲得「按勞分配」的勞動收人外,還獲得了按資分配收入和其他收入。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非勞動收人及其在收入中所佔比重將會大幅度增加。
同時,由於對企業放權讓利,使企業收入也得到較大增長。自1979年以來,對企業分別實行利潤留成,利潤遞增包干,工資總額與利稅增長掛鉤,第二、三步利改稅,利稅分流等多項分配製度改革,提高了企業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的積累功能將大大增強。企業積累除用於自我發展外,部分積累多的企業分別用於銀行存款、購買債券、參與實業、合作投資、股權投資和股票投資股權期貨投資等。
從總體可看出,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我國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從而政府儲蓄和投資能力也有所下降,這是一種必然趨勢。
3.收入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著眼於短期供求總量均衡的收入總量調控通過財政、貨幣政策來進行,因而收入總量調控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傳導對證券市場產生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收人分配格局(即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農民收入增加,城鎮居民收入增加,企業留利增加,國家財政在總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從而導致了我國民間金融資產大幅度增加,並具有相當規模。隨著收入分配的進一步完善,這種增加的趨勢是十分明顯的。由於社會積累資金向民眾傾斜,向社會分散,這部分資金必然要尋找出路,或者儲蓄,或者投資。由於資金分散,直接的實業投資很難普遍進行,大部分投資須借助於金融市場來實現。民間金融資產的增大。社會總積累向社會分配的趨向,將導致儲蓄增加,同時增加證券市場需求,促進證券市場規模的發展和價格水平的逐步提高。
第五節「入世」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1999年11月15日,中美達成關於中國加入WTO的雙邊協議後,香港股市應聲而起。國內深滬股市對這一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大事,卻反應不一:紡織行業的股票價位迅速上揚,一批像浦發銀行、上海汽車等龍頭股、概念股的市價卻出乎意料的連連下跌。正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愁」。人們有理由相信:加入國際競爭的大家庭後,更具實力的跨國機構會蜂擁而至,弱肉強食的競爭和民族企業的大分化、大改組將在所難免,很可能擠垮或吞併我們看好的、遇強而弱的上市公司,使我們的股票投資血本無歸。
這裡我們首先要澄清一個基本概念。加入WTO不是開放股市,而是開放我國的金融服務業領域,允許外國銀行、保險、證券機構進入中國的競爭市場。真正的開放股市是中國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商結果,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和機遇。
一、股市與國際接軌:根本上利國利民
加入WID對中國的股票投資者而言,從中長期來看,畢竟是一個利好消息。從國際上看,加入Wto的134個成員中,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因此而凋敝。即使從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的實踐來看,沒有哪一個經濟領域或行業因開放而越加落後,相反,只有開放早、步子快的行業受益最多。股市的開放因加入WTO協議的最後簽訂,也只是時間與程度問題。溫室裡沒有理想的股市陽光,中國的股市雖然在發育不完全的市場環境中產生,但還是植根於市場經濟的土壤中,沒有先天性的競爭免疫缺陷症。
股市開放後,將有大量的外資通過各種正當的渠道進人我國市場,這可以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援國家建設。國際融資的一大趨勢就是融資方式的證券化,即取代傳統的授受信用業務,為降低信用風險,確保資金的完整及時回流,國際資本採用了更為有效的流動方式,把定量資金以債券、股票等受益憑證為載體,運用創新的金融工具為輔助,更安全、有效地分散於國家、區域、行業、部門上來。所以,融入國際證券市場是我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當然,加入WTO後,股市波動的誘因中外來金融因素的作用將更為突出。尤其是巨量的國際游資或熱錢,總是尋找宏觀經濟中的一切漏洞或紙漏,運用或帶動巨額資金,通過股市興風作浪,大賺國民的血汗錢,並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擊垮國內經濟體系。例如,剛剛離去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由外來資本5!發的、席捲全球的股市、匯市大地震,直接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倒退、民不聊生,股民一貧如洗。由此,我國股民對開放資本市場平生了許多恐懼與擔心。實際上,股市的天空並不是暗無天日,或到處是陷阱、陰謀。只要政府有力、國民團結一心,對付來自國際金融市場的衝擊還是有許多辦法的。香港對付國際金融「大鱷」的方式,如限制最大成交量、規定買賣間隔期限等就十分見效,值得借鑒。
二、走出國門:中國的股市必須應對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許多股民更多的擔憂來自近期股市對「入世」的適應能力,擔心一旦融入國際證券市場,尚屬幼稚期的中國股市能否安然度過這段危險期?
1.中國的股市以穩健發展著稱,不會貿然洞開國門
如果以現有的實力與水平,我們根本不是國際投資者的對手。國際上有名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都擁有上百年成熟的經驗,巨大無比的資金實力,卓越出眾的頂尖人才,還有步入成年期的市場環境,這些我們都無法望其項背,不是我們靠運氣或談判所能解決的問題。我們主要的應對武器就是爭取時間,以有限的時間爭取發展的空間。因此,在「入世」談判中,我國的基本立場就是逐步開放國內市場。我們相信:股市的開放,必須是在人民幣匯率穩定並有條件實行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後,才有可能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諾外資可以自由進出中國的股市。
2.中國政府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股市,不會將事關中國金融穩定的市場工具讓與外資操縱
加入WTO後,外資必然以各種面目染指中國的股市。例如外資機構介入中國的發行市場,操縱上市公司甚至衝擊中國的外匯供應與本幣穩定。中國的股市中不穩定的因素增加。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我們的金融管理是強而有力的,在各種險阻中,總能顧全大局,以民族利益為重,採取果斷措施,確保股市的健康發展,決不會養虎遺患,等事故發生後又坐失不管,借口尊重市場規律推卸責任。對中國的不健康證券融資行為如此,對享受國民待遇的外來資本或機構也將一視同仁。股民所要做的是關心國家大事,盡快熟悉規範的股市運行規則,掌握股市操作的技術,務實不忘務虛,多一分理性少一點盲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