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E.O.威爾遜>>新的綜合

雲台書屋

第七章 性與性衝突的奧秘


  真正使我們陷於困境的,都是那些我們對自己不理解的東西。

                         ——唐納德·A·裡德

  7-1性的意義

  性是人類生物學的一個中心問題,性是滲透到我們的生命存在的各個方面的一種千變萬化、無限複雜的現象。在生命的每個階段,性都以新的形式出現。但是,對於性存在的意義及其演化實質,對於性與性引起的一系列問題,迄今為止,人們還缺乏深刻的理解。

  性的問題,之所以有那麼多的盲目無知、愚昧滯塞,以致造成種種社會與個人的不幸與痛苦,是由於性本身的模糊、複雜與矛盾的事實所致。性的存在並不是為了純粹的生殖目的。按理說,社會進化與性是矛盾的,性生殖必然限制和影響社會進化的步伐,而沒有促進這種進化。在進化過程中,性是一種反社會的力量。因為如果完善的社會是沒有衝突、高度利他主義和高度協作的社會的話,那麼其社會成員在遺傳上應是同一的。可是性生殖的出現,使成員之間產生了差異,親代和子代的共同基因也由此減少了一半。隨之而來的是不可避免的利益衝突——兩性之間的衝突和親代與子代之間的衝突。雄性如果能給更多的雌性授精,那將會傳播更多自己的基因,從遺傳適應的進化標準看,無疑是有利的;但在許多的物種裡面(人類恰好屬於這樣的物種),雌性需要雄性的大力幫助,因此本能地否定和反對雄性的額外交配。

  子代需要親代更多的服務,而親代則試圖盡可能生育更多的後代——傳播更多的基因。這種需要上的差別導致了親代與子代之間利益上的矛盾衝突。在解決這類衝突時,親代甚至不借對子代進行必要的懲戒性侵犯。

  至於由共同的對異性的需要而引起的同性(往往是雄性)間的激烈競爭,那就更普遍了。不僅在較高等的脊推動物中,性競爭司空見慣,就連蟲豸一類的低級動物中,性競爭的激烈程度也是頗為可觀的。倘若在進化中沒有性差異的出現,這類生物競爭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事實上,進化過程為生物的繁殖創造了比複雜的交配和授精過程更為有效的方法。細菌生殖是一分為二,只消20分鐘便是一代。水螅從身上長出芽胞而產生後代。海綿的每片碎片都能長成一個完整的新個體。因此,如果性與性活動的目標是生殖,那我們的祖先就會沒有性。人可以是無性的,從中性的子宮表皮細胞長出新的後代。像細菌那樣一分為二的無性增殖法在罕見的情況下也會在人類中發生:同卵雙胞胎。

  除了人類之外,性的基本功能中可能也不包含著性快感的成份。因為大多數動物的性活動是機械的,很少有性交前的準備活動。沒有大腦的無脊椎動物和微生物就根本無性快感可言。性快感充其量是一些動物的強化手段,是引誘那些具有多能神經系統的生物作出時間和精力上的投資,以便從事求愛、性交和撫育後代的方法。

  況且,無論從哪方面看,性都是一種無償的消費,並且是充滿風險的活動。從能量的角度看是一種浪費,而且也有危險,因為易於受到競爭者和捕食者的傷害。從顯微水平上看,決定性別的遺傳機制排列精細,並易干受到干擾。對於人類來說,一條性染色體太少或大多,或者發育著的胎兒在激素平衡方面的微妙變化,都會導致生理和行為上的異常和病態。

  因此,性本身並不提供直接的進化利益。而且,性生殖自然造成了遺傳赤字。如果個體不用性的方法增殖,所有的後代都會和他相同。而它和另一個不相干的個體結成性伴侶,不僅每個後代中的基因都只有它的一半,而且此後每一代還要再減半一次。如此下去,用不了幾代,一個個體的「基因型」就會被「淹沒」在群體基因庫中了。

  因此,有無數理由說明應採取無性生殖:無性生殖是獨自的、直接的、安全的、節能的,並且是自私的。那麼為什麼性別能進化呢?

  主要的原因是性創造了多樣性,而多樣性則是親代為了對付無法預料的環境變化所下的賭注。設想下列情況:有兩種動物,每種動物的個體都帶有兩種基因A和a,即每個個體的基因型都是Aa。一種動物營無性生殖,所以全部後代都是Aa;另一種動物營有性生殖,它產生的性細胞每個只包含一種基因,不是A就是a。因此它們的後代有三種可能的基因型:AA,Aa,aa。如果環境變化——比如說嚴寒的冬天,洪水,危險的捕食動物入侵——的結果有利於aa,那麼在下面的世代中有性生殖的群體就會主要由aa組成,直到環境變為有利於AA,或Aa。

  事實上,性生殖所提供的多樣性潛力簡直是無窮無盡的。從理論上講,一對夫妻所能提供的遺傳差異數量是547個遺傳上不同的個體;而一個完整的群體中,保守地估計也有101000個可能變異。別忘了,天文學家估計整個宇宙中也只有1080個原子。所以,「多如銀河之沙」的說法,遠遠不足以形容性生殖所能提供的遺傳多樣性。這種無限的多樣性以及由此造成的適應潛力解釋了為什麼有如此眾多的生物不厭其煩地進行有性生殖。

  7-2兩性及其衝突

  那麼為什麼通常只有兩種性別呢?從理論上講可以有只有一種性別的性系統——從解剖上看是統一的個體,能產生形狀一致的生殖細胞,並把它們不加選擇地結合在一起,有些低等植物正是這樣。也可以出現無數的性別,某些真菌便是如此。但是兩性系統盛行在大部分生命中。這種系統似乎能提供最有效的分工。

  典型的雌性是特化來造卵的。卵子大,有利於保存、轉移,還可以在幼體能從外部攝取營養之前提供營養。雄性是製造精子的,精子是一種小配子,也是最小的細胞單位。兩個配子結合時,造成了基因的混合。因此,受精卵與無性生殖細胞的差別中有一個根本的特點:它有新的混合基因,即新的基因型。兩種性細胞在解剖上差異極大。人的卵就比精子大8,500倍,人類性別的生物學和心理學貫穿著這種由配子差異造成的差別。最重要的直接後果,是女性在每個性細胞中都投入了更大的投資。一個女人一生只能產400個左右卵,最大的可能也只有20個卵成為孩子。懷孕、分娩、撫育的代價就更大了。相反,一個男人每次射精就能放出數億個精子。他一旦給女方授了精,純粹的生理義務也完成了。他的基因將和大方的獲利相等,但投資卻小得多。

  由此造成的兩性衝突不僅是人類的一大特性,而且是大多數動物都存在的問題。在動物中,雄性的特點是侵犯性強,在交配季節表現得最為強烈。從卵受精到胎兒出生這段時間裡,一個雄性可以給許多雌性授精,而一個雌性卻只能接受一個雄性的授精。這就使得雄性好侵犯、急躁、在感情方面易變,並且無鑒別力。從理論上講,女子羞怯不表態,對於發現最佳男性基因是有利的。同樣重要的是,雌性要選擇那些授精後更願和她們呆在一起的雄性。

  人類忠實地遵從這一生物學原理。的確。現存的許多社會中在性道德和住分工方面有眾多的差別,這與文化有關。社會使自身的習慣從屬於環境的需要,有嚴格的一夫一妻制,也有極端的多配偶制。在男人和女人的行為與衣著之間,有幾乎不分男女的情形,也有存在極大差別的形式。人們有意識地改變態度;一個社會的流行風尚可以在一代人之中發生變化。然而這種靈活性並非沒有限度,其背後潛在的一般特徵與進化理論的預期是一致的。所以,讓我們先集中討論生物學上有意義的一般性,暫時先不考慮文化影響的不可否認的重要的可塑性問題。

  首先,人類是適中的多配偶物種,在性夥伴關係中,以男人造成的變化為最多。人類大約3/4的社會形態允許多妻,其中大多數還有法律和習俗為之張目。伊斯蘭教就規定可以娶四個妻子。而支持多夫的社會還不足1%。其他的那些一夫一妻制社會只具一種法律上的意義,而以情婦和其他方法補充實際上的一夫多妻制。

  男人總把女人當作一種有限的資源,因而也是一種有價值的財產。她們在等級婚姻中成為受益者:通過婚姻可以提高社會地位。一夫多妻和等級婚姻在本質上是相互補充的。在各種文化中,男人都是追尋和獲取,而女人則受到保護或打擊。當把性作為出賣物時,通常男人為買主。妓女是受歧視的社會成員,她們在陌生人面前放棄了自己寶貴的生殖投資。

  解剖學上的差異是分工的基礎。這種生理上的差別並不是刺激和訓練的結果。人類兩性之間的性格差異與其他哺乳動物沒什麼差別。

  7-3兩性投資的差額

  性歧視是哪兒來的?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有生物學上的原因。也就是說,它也是一種進化產物。

  我們不能簡單地承認有些動物是雌性的,有些是雄性的。還應該追究一下,雌雄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雄性的本質是什麼?雌性的根本定義又是什麼?對於人類甚至整個哺乳動物,這似乎不算問題。雄性有陰莖在體外,雌性定有餵奶的乳房;嬰孩要在雌性體內長成,兩性的染色體也有差別,如此等等。這些判斷個體性別的標準對於哺乳動物來說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對於一般的動物和植物,這樣的標準就大不可靠了;例如青蛙、魚類、天鵝、野鴨,則既沒有陰莖,也沒有乳房。但是有一個基本特性可以適用於所有的動物和植物,以用作判別雌雄的標準。那就是雄性的性細胞比雌性的性細胞要小得多,數量卻多得多。這種差別在爬行類和鳥類尤為顯著。恐龍蛋象西瓜那麼大,鴕鳥蛋象甜瓜那樣大,可它們都是一個性細胞。至於精子,那可就小得肉眼看不見了。巨大的雌性性細胞(卵)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人類對這種資源的認識和利用在實踐上遠遠走在了理論的前面。例如人們把爬行動物和鳥類的卵當美味之食由來已久,以至於大海龜和某些珍禽因此而面臨絕種的險境。不過要是把海龜和禽類的雄性性細胞當作食物,可能它們是不會有絕滅之虞的。人卵雖然小得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但其稀少和寶貴程度更是毫不遜色。

  這樣一比較就可以看出,在生殖過程的初始,雌性就已經吃了大虧,而雄性則佔了大便宜:儘管投資相差甚遠,收穫卻大家相等——下一代身上雌雄兩性的基因含量永遠是相等的(超雄(XYY)、超雌現象(XXY、XXXY),屬於畸型病態,不在此例〕。就拿懸殊遠比鳥類等小得多的人類來說,投資比例也是8,500:1!如果你想投資辦個企業,而自己又幹不了,必須找個合作人,難道你能這樣對人家說話而達到目的嗎?「喂!老兄,我出一塊錢,你出8,500元,加起來是8501元。拿這些錢投資冒險,由你去經營,將來賺了錢二一添作五,誰也不許多拿半個子。怎麼樣,成交吧?」可以肯定,這筆交易是成不了的,人家還會認定你是個貪婪無度的吸血鬼,剝削成性的寄生蟲呢。

  可是,男女結合生個孩子,實質上就是這麼一筆買賣。女子一開始就以其巨大而營養豐富的卵子付出了比男於更多的投資額,而從懷孕起,對幼兒承擔的「義務」就比男子更大。母親對子女的投資大於父親,不僅在一開始,孩子的整個發育階段都是這樣。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哺乳餵養,照料教育,所有這一切,基本上都是由母親承擔的。從純粹的生殖意義上講,男子作父親不費什麼力氣,而女子當母親則必須付出重大的代價。

  7-4兩性行為模式的差異

  某些社會生物學家有這種認識:鑒於上述種種理由,男子可能比女子更傾向於「亂交」——和盡可能多的女子發生關係:而女子則比男子專一性強得多,不願和多個男子同時有性關係。這絲毫沒有證明男子在性的問題上天生自私放蕩。盡量多和異性結合、多生育後代,至少從進化的角度上講是有利的。只不過男子較容易做到這一點,而女子卻做不到罷了。至於「興趣」的問題,在進化的歷史上是沒有地位的。

  根據女子的實際情況,她需要有人幫助和照顧(亦或這是女性依賴性的原因)。所以女性選擇的是那種忠誠型的男性。當然,男子也希望女性「貞潔」、並忠於他。只不過當他覬覦其他女子時,又希望對方不至過「迂」,把貞潔二字看得太重。社會生物學家的計算結果是,若在全部女子中有5/6的忠誠型,全部男人中有5/8的忠誠型,群體在遺傳上就是穩定的。當然,假定每個男人5/8的時間保持忠誠,其餘的時間去尋花問柳;而每個女子5/6的時間保持「貞潔」,1/6的時間縱情放蕩,同樣可以實現進化上的穩定狀態。可見,女子的自由度顯然小子男子。

  7-5家庭幸福策略

  社會生物學家認為,雌性個體受剝削,而這種剝削行為在進化上的主要基礎是,卵子比精子大。由於這種生物學上的差異,使得雌性在處理兩性關係上主要採取兩種策略。其中之一稱為」家庭幸福策略」(The doniestic-bliss stratege )。

  何謂家庭幸福策略?簡單他說就是選擇並保持雄住個體對家庭生活的眷戀和忠誠。為了簡明易懂。還是舉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例子方便些。是否能成為忠誠的文夫,這在男子中是有所差異的。如果女子能在婚前對此有所鑒別,並選擇那種將會成為忠誠丈夫的人,無疑是有利的,為了作到選擇合適的丈夫,並保持他對家庭的忠心,女子有兩種必然採取的方法:一是長時間地搭架子,忸怩作態;半推半就、不置可否,即使心中願意,也決不主動說出來,採取被動姿態,既是為了考驗男方的忠誠度,也是為了將來的主動。另一種方式是讓男方在婚前就進行重大的投資。例如提供無償勞務、要求家庭用品和設備的必須數量、現金、存款等等,迫使男子事先進行投資,使未來的家庭趨於穩定:成家之後男子再拋棄女方,另找新歡,就要損失不少東西。

  從理論上講,從進化穩定的角度上看,只要能夠使雄性個體付出昂貴的代價,不論是什麼,都是可以奏效的,即使這種代價對於尚未出世的幼兒並無直接益處,也沒關係。如果有一種動物的雌性都強迫雄性丟完成諸如殺死一條巨角毒龍,翻越一座萬仞高山的偉業,然後才允許交配,那也會降低雄性交配後不辭而別的可能性。因為即使有的雄性企圖拋棄自己的配偶,再尋新的雌性交配以傳播自己更多的基因,但想到還得再去殺條龍或翻座山,這種念頭也就沒有多少吸引力了。但是必須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大多數雌性都要堅持這種策略,否則就會無效——只要有相當數量的雌性並不要求事先付代價,那些要高價的就只好老死閨閫,終身莫嫁了。

  7-6大丈夫策略

  什麼是大丈夫策略(the he-man stratege )呢?人類並不採取這種策略,多見之於動物之中。表現形式為一雄多雌,人類也有一夫多妻現象,但畢竟為數不多,且也不是女性自願採取,而是男人自己規定的。大丈夫策略是指雌性並不關心得到雄性的照顧,而是把全付精力用於培育優質基因。雌性實施這項策略的手段依然如故:拒絕交配。它們不輕易和任何雄性交配,總是精心遴選,慎之又慎。由於選擇標準的一致,結果得以和雌性交配的只是少數幾個幸運兒。例如,對海豹的研究表明,4%的雄海豹所進行的交配,佔了總交配額的88%,其餘96%的可憐傢伙,只能分享12%。

  7-7炫耀行為

  在雄性個體相互競爭,都想成為雌性個體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情況下,作母親的能為其基因所作的最大好事,就是盡量生出個日後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丈夫式的兒子。使它長大之後,能贏得很多交配機會,從而使母親的基因傳播開去。換言之,能與一個誘人的具有大丈夫氣概的雄性交配,很可能生出對後代雌性頗有吸引力的兒子,也就能有更多的後代。

  這樣,雄性個體就會自然而然地炫耀自己的出眾之處,儘管這種炫耀本身看起來很可笑,很荒唐。例如孔雀和極樂鳥的大長尾巴,鹿頭上的叉丫三角,還有一種流蘇鷸鳥,為了爭奪雌性,把脖子上的羽毛倒豎起來,以示炫耀。

  客觀地講,孔雀和極樂鳥的長尾巴並無用處,而雄鹿頭上的巨角也不過是種累贅。這些東西本身對於生存甚至是不利的,它影響了動物行動的敏捷,給捕食者創造了方便條件。但是這種累贅似乎向雌性顯示了這樣的道理:你看,我拖著這麼長的尾巴,照樣生活得很好,這本身就說明了我的強壯。那些禿尾巴貨,不是營養不良長不起尾巴來。就是戰鬥力不強被人給咬掉了。巨角雖然沉重,但它恰好是一種雄性的象徵,頭頂沉重的大角,仍然奔跑如飛,戰而必勝,足以說明本身的強健驍勇。這樣的雄性都不被選中,還有誰呢?於是長尾巴、大犄角也就在這種住選擇壓力之下得以進化了。不難看出,這種炫耀行為的解釋,既能講得通,又很荒誕。但這正是自然界的奧妙和迷人之處。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自然界中基因生存機器的所有成功的生存策略,都是矛盾著的選擇壓力之間的折衷產物,一種對抗的力量正是一種重要的促進力量。自然選擇為生命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生存手段,從而創造了生命界的無限多樣性。但是每種具體的生存之路,似乎都是橫跨萬仞絕壁的獨木橋,稍有偏離就橫遭不測。以雄性炫耀行為為例,不炫耀,得不到雌性垂青,基因傳遞不下去;炫耀吧,又給自己造成了各種困難和危險,甚至有殺身之禍。美麗的長尾巴很可能纏在樹枝上脫身不得;過大的犄角也會加重負擔,減慢逃避捕食猛獸的奔跑速度;斑斕絢麗的色彩比不那麼惹眼刺目的平淡之軀更容易招來豺狼虎豹,鷹鷂雕鷲。面臨著這種矛盾的處境,雄性必須作出選擇:要麼冒著風險去傳播基因,爭取交配機會,要麼過安全些的生活,只此一生,一死了之。這裡把雄性動物描述得好像有意識地去長長尾巴或花羽毛,其實自然不是這樣,只不過是:炫耀者留下後代,還是炫耀者;不炫耀者,留不下後代,也流傳不下去。

  看起來雄性動物像個賭徒,為了賺一大筆,不惜輸光賠盡。這還是由於精子廉價、卵子昂貴造成的。在任何物種裡面精子的數量都遠遠超過了卵子,因此卵子比精子的處境好得多。任何一個卵子遇到精子的機會比起精子遇到卵子的機會要大得多,也就是說,卵子受精成為個體的可能性大,而精子「白活一世」的可能性大。因此,雌性個體不必象雄性那樣具有吸引力就能保證它的卵子有受精的機會。

  所以,對動物而言,一隻雄性完全有能力使雌性受孕正是它炫耀的冒險本錢。它當然可能因華麗的奇裝異服而招來捕食者,也可能被長長的大尾巴纏在叢林裡。但在死亡之前,它可能已有一大批子女了。所以,從基因的角度看,炫耀還是合算的——沒有吸引力,即使活得再長,連一次交配機會也沒有,基因怎麼傳播?對基因來說,世代相傳是高於一切的。用道金斯的話說:「一個雄性如果失去了它的不朽基因,那它即使佔有了整個世界又有什麼用呢?」

  7-8騾子難局與性不平衡

  不是生物學研究表明性比率一般都是平衡的嗎?不是兩性之比都在1:1左右嗎?怎麼會出現兩性行為上不乎衡現象呢?別忘了,雌性受孕生育一次是件費時費力的事,決不像雄性那樣輕而易舉。由於這個原因,雌性在「交歡」上總是比較挑剔的。因為在進化史上,她不挑剔就會吃大虧。大家都知道騾子,它是馬和驢子雜交的產物,雖然身高體大,力氣不小,可是不能生育。因此凡是投入到騾子身上的精力,都算白費了,基因在騾子身上只有死路一條。對騾子的父親,問題倒也不大,反正精子有的是,死就死吧。可是騾子的母親呢?懷孕、生產、哺乳,全功盡棄。所以騾子的母親有充分的理由挑剔,避免這種不幸。

  人類當然不等同於動物,不可能面臨騾子難局。但也有個後代健康問題,還有近親婚姻生育失敗問題。血親之間的婚配,容易產生不利的遺傳後果,會造成致死基因和半致死基因的活動機會,造成後代畸形、滯呆、先天不良等等可怕的病症。因此,凡是存在亂倫禁忌的地方,女性比男性更嚴格地遵守這種禁忌。如果亂倫關係中年齡大的一方較主動,那麼父女亂倫比母子亂倫更普遍。兄弟姐妹之間的亂倫,介乎前二者之間。

  要這麼一說,從全世界大多數社會一妻一夫制的現實看,倒是符合女子利益,男人反倒不大樂意了。這是由兩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男人雖願和女人亂交,但卻不希望對方亂交,他願得到性的壟斷權,這也是自私目的使然。二、由於生產的發展,要壟斷經濟產品,並傳之後代,這就是私有制的起源。

  7-9性快樂的進化意義

  人類性活動的強度和變化也是獨特的,性的目的幾乎完全與生殖脫節。婦女性接受能力幾乎是連續的,除了月經之外沒有中斷。為什麼會這樣呢?可信的解釋是,這種特點促進了聯盟;這種生理上的適應通過更緊密地把原始家族的成員結合在一起而提供了進化適應。通常,男女之間頻繁的性活動是鞏固對偶關係的機制。而且性活動的頻繁也降低了雄性的侵犯競爭活動,在其他靈長類和哺乳動物中,當雌性進入發情階段後,雄性的敵對行動就加強了。而在原始人類中,由於發情期的消失而減少了這種潛在的競爭,並確保了狩獵男子的聯盟。

  人類是性快樂的行家裡手。他們通過審視潛在的夥伴,通過幻想、詩歌、歌曲以及各種令人愉快的微妙調情來縱情享樂,從而造成預先準備活動、最後導致性交。這一切只是聯盟所必須的,而與生殖並無關係。如果授精只是性的一種生物學功能的話,那就應該以更經濟的方法在很短時間之內完成。從動物界的情況來看,那些社會性差的物種就沒有什麼交配儀式。而那些長期成對的物種中就有著精密的求偶儀式。因此,人類的大部分性快樂都是促進聯盟的強化因子。愛和性的確結合在一起了。

  猶太教和基督教錯誤地評價了性的生物學意義。直到今天羅馬天主教堂還斷言性行為的基本作用是丈夫給妻子授精。他們以為上帝在人的本質中安排了不可改變的訓令,而教會由此獲得了權威,這是荒謬的。生物學規律是由自然選擇造成的,並不需要任何宗教的或世俗的權威力量,那些無視生物學的理論家都錯解了這些規律。從人類的遺傳歷史中可以推斷出,性習慣首先是一種結合的機制,其次才是生殖的手段。

  7-10同性戀的進化原因

  甚至同性戀也具有生物學上的意義。同性戀畢竟是一種聯合的形式,正如異性戀行為的主要內容是加強關係一樣,同性愛好也可以有遺傳基礎,由於給攜帶者帶來了好處,同性戀的基因就可能在原始社會中傳播開了。

  既然同性戀者沒有孩子,怎麼會在群體中傳播他們的基因呢?一種答案是,由於他們的存在,他們的近親會有更多的孩子。原始社會中的同性戀者可以幫助同性成員,既可以幫著打獵,也可以幫助採集,還可以幫助做家庭事務中的各種工作。在家裡由於不作母親,所以工作起來特別有效,從而大大幫了其姐妹的忙。這樣,如果近親的生存和生殖大受其益,他們所分載的同性戀基因也就會傳播開來。基因庫裡有同性戀基因的群體更有優勢。可以把這種概念稱為同性戀起源的「親緣選擇假說」。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