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農的著作和《埃及記行》先後出版,霎時間就引燃了異乎導常的埃及熱。今天的人很難想像其風靡程度。從1802年到1830年,至少數十位來自法國、德國、英國、瑞士的著名旅行家,相繼來到埃及,渴望親眼觀察《波拿巴將軍遠征時期的下埃及和上埃及》和《埃及記行》所披露的奇跡。隨後,他們也相繼發表文字記述和繪畫,使當時的埃及變得益發熱門。
對埃及的狂熱產生了一種意想不到的後遺症:盜竊文物。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的政府對這類行徑,不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時甚至也公然參與盜竊。古埃及的文物的流失,誠然令人心痛;回顧歷史,卻也有其正面的意義:盜竊者把各個時代的文獻呈現在世人面前,學者得以藉此發現象形文字的秘密。
○古老的審判
盜墓行徑在古埃及歷史中一直常盛不衰,它的歷史與金字塔一樣久遠。然而,盜墓活動的高峰卻出現在中王國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時期。
那時,獨裁的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以後的西索斯一世、二世的有力統治已告結束,後來的9位國王的名字雖然都叫做拉美西斯,卻是有名無實的。他們治國無方,國家經常受到威脅,國內政治腐敗,賄賂貪污盛行。陵園警衛和教土勾結,墓地監督和當地州長勾結,連保衛王陵機構的最高長官,西底比斯市市長都和盜墓犯私下來往。拉美西斯九世(公元前1142年至1123年)以後的紙草文獻中有一份文件,記述了3000年前審判盜墓案的情況,這在今天看來幾乎是離奇的。在這次審判以前盜墓者都沒有姓名,這時他們忽然變成有名有姓的活人了。
整個事件的經過和偵破非常像一件現代的犯罪案件。從保存至今的紙莎草紙案捲上,我們還可以得知審判此一案件的經過與細節。
那裡,底比斯市西岸發生了大規模盜墓活動。由底比斯政府任命的調查委員會,先徹查所有的王室陵墓,發現:「太陽神之子塞貝克姆薩夫(約公元前1700年)的金字塔陵墓,被盜賊闖入。竊賊挖了一條隧道,從圖特摩斯三世的穀倉視察員納巴穆恩墳墓的外廳,直挖過來。國王的墓室裡不見了遺體,王后努布卡斯的墓室也一樣。」
路易十四時代,為了豐富博物館的收藏,西方各國紛紛加入對埃及文物的掠奪。這是當初一位尋寶者其後遊記中的記敘:「……打開棺木後,我感到很失望,我們沒有發現任何奇特的東西,於是就把它原封不動留在那裡了。」
調查中指控了一批盜賊,包括一大群墓地管理處的工人和小職員。他們被逮捕並帶上法庭,發誓說實話,否則就「被割掉鼻子和耳朵,或者處死」。其中一人招認:
「我們打開了棺材,揭去了覆蓋,看到這位國王那莊嚴的木乃伊……頸部戴著一串金製的護身符和許多飾物,頭上戴著金面罩。這位國王莊嚴的木乃伊通身蓋著黃金。覆蓋物裡外都是金銀編製的,並且鑲嵌著各種寶石。我們剝下這尊神聖莊嚴的木乃伊身上的金衣,取下他頸上的金護身符和飾物,揭走覆蓋的金被。我們還找到了國王的妻子,並把她的木乃伊身上的東西照樣剝光。我們還找到了殉葬的金瓶、銀瓶和鋼瓶,也統統偷走。我們把從這兩位神聖木乃伊身上取到的護身符、飾物、覆蓋和一切都分成了8份。」
8個竊賊中有5個人的姓名存留至今,他們是石工阿比、技工伊拉門、農民阿門農海布、運水工卡姆維斯和黑奴坦內菲爾。
案件筆錄的結論是:「他們的案子和判決都正式記錄下來呈送法老。」因為只有法老能宣判死刑,記載這類案件的紙莎草紙都長達數公尺。但保存下來的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由此可見劫掠古墓的行為有多普遍,同時也說明了王室陵墓陪葬品之豐富。這一點,在1922年第18王朝法老圖特卡蒙(約公元前1333-1323年在位)陵墓被發現時,獲得證實。
由埃及人自己帶頭展開的盜竊行為,在羅馬和拜占庭皇帝治下繼續進行。這些皇帝從埃及劫走了許多紀念碑、方尖碑、斯芬克斯人面獸身像和各種雕像,拿來裝飾首都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或者像羅馬皇帝哈德良和戴克裡先(約公元243-313年)那樣,乾脆用來裝飾自己的別墅。波斯國王從神廟裡奪走雕像,則是更早以前的事了。
埃及人代代口耳相傳:神廟中藏有財寶,墳墓裡有豐富的陪葬品。後來,科普特人卻把神廟改成教會,修道士佔領了石墓,毀損了浮雕和繪畫:這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劫掠。
16世紀以前,在業已信奉伊斯蘭教的埃及,出現了一本以阿拉伯文撰寫的巫術書,名為《藏珠之書:藏寶挖掘指南》。此書詳列了各個寶物埋藏地點,細說各種瞞騙寶物守護神的巧妙巫術,以便把寶物佔為己有。埃及的尋寶者日漸增多,到14世紀時竟已被視作一種「工匠」,成為一種行業。20世紀初,這本巫術書仍然到處流傳,開羅博物館的館長在1900年時說:「戰爭和漫長的歲月所毀掉的文物,比不上這一本書的罪過。」
○竊賊肖像一:穆罕默德·阿里
1810年以後,盜賊和冒險家們大肆掠奪埃及的文物。穆罕默德·阿里的政府則大開方便之門。他於1769年生於巴爾於半島,當時是土耳其一個省份的馬斯頓。當英國人離開埃及時,穆罕默德·阿里被編入一支阿爾巴尼亞人的部隊,並於1803年成為這支軍隊的指揮宮。1805年,土耳其蘇丹任命他為埃及總督。1811年,他在開羅城屠殺了反對他的埃及蘇丹衛隊騎兵。
19世紀初期,開羅的商人就向農民購買文物。圖為人們讓一個埃及富人看貨:一具石館及棺村裡的木乃伊,和一座雕像。
從這時開始,穆罕默德·阿里雖然在名義上還受君士坦丁堡蘇丹領導,實際上卻獨立統治埃及。他決定使埃及現代化,僱用了許多技術顧問,有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等,以便建立埃及向來缺乏的工業。這些1810年至1850年招募來的外國人當中,著實有許多人是冒險家,他們掠走了為數可觀的文物。
文物交易之所以絡繹不絕,駐埃及的各國領事難辭其咎。原因很簡單,要運走文物或著手發掘,必須使用當地的勞力,而勞力地土都屬於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必須得到他的敕令批准才能僱用工人。穆罕默德·阿里任埃及總督的時期,各國領事可以隨時會見總督。因為想要從歐洲進口埃及工業所必需的機器,總督本人常常需要他們的協助,他們也因此輕易取得了敕令。
像瑞典和挪威的阿納斯塔西,法國的德羅韋蒂、米諾和薩巴蒂矣,英國的薩爾特,這些總領事獲得敕令後,便在前來埃及碰運氣的冒險家當中招募合夥人。冒險家以領事的名義挖掘或購買文物,也負責把它們運走。
○竊賊肖像二:德羅韋蒂、薩爾特
德羅韋蒂是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人,後來入了法國籍,在1798年的遠征軍中打過仗,官拜上校。在某次戰役中,他救過日後成為拿破侖妹夫的米拉一命。1803年他以副領事的身份重返埃及,1810年升任總領事。這個職務使他與穆罕默德·阿里交往密切,因此在1814年路易十八登基之後,雖然丟了總領事的職務,卻仍然留在埃及;並在總督的照顧之下繼續大作文物交易的買賣。
德羅韋蒂參加過探尋文物的活動,並且親自指揮挖掘工作。他的一幹工作人員,大肆掠奪,恬然無恥。其中劫掠手法最高明的,首推由馬賽來的雕刻家讓·雅克·裡福。此人機靈非常,但也脾氣暴躁。他在埃及前後待了40年。裡福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打算提供給德羅韋蒂的埃及雕像上。當德羅韋蒂的工人和英國總領事薩爾特的工人吵架時,「裡福便暴跳如雷,像只鬥雞般撲到兩隊人馬之間,滔滔不絕地訓斥一通。由於工人們都聽不懂他的馬賽方言,最後他就揮舞棍子痛打他們」。
日積月累,領事的院子裡堆滿了古物。德羅韋蒂認為數量已足,便建議路易十八為盧浮宮購買這些文物,可是國王認為價格太高而拒絕了。德羅韋蒂的第一批收藏品,最後由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國王查理·費裡克思買下,價格為40萬里拉。後來進了都靈博物館的這批古埃及文物包括:阿門諾菲斯一世(公元前1558—1530年在位)、圖特摩斯一世、第19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251)、阿門諾菲斯二世(公元前1450─前1425年在位)等法老完整無缺的雕像;另外有一個阿門諾菲斯三世(公元前1408前1372年在位)時的斯芬克斯像。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圖特摩期三世的一尊花崗石坐像,坐像基座上刻有這樣的句子:「雕刻家雅克·裡福為德羅韋蒂先生發現於底比斯,1818年。」都靈博物館共收藏有一千多件埃及器物與碑刻,是歐洲第一家藏有上好古埃及文物的博物館。1825年商博良曾前來此館,參考這些文物,以檢驗自己對像形文字的辯認是否正確。
德羅韋蒂對第一批發掘的收穫頗為滿意,遂繼續發掘工作,獲得第二批收藏品。他打算賣給法國,查理十世聽了商博良的意見,用20萬法郎買下,收入盧浮宮。在這批第一流藏品中,有圖蒂將軍的厚重金盤,是埃及金銀器皿中的佳作。
1818年,大文物商德羅韋蒂,正與他所僱傭的當地阿拉伯人,大肆挖掘沙漠下的寶藏。圖中,在巨像前手持吊垂線的人,正是德羅韋蒂。
1836年,普魯土國王聽從埃及學學者萊普西亞斯的意見,買下了德羅韋蒂的第三批挖掘物。這批藏品雖不如前兩批重要,也只值三萬法郎,卻都精美無比。
薩爾特是畫家。從1802年開始,他遍游東方,為旅行家們回到英國後出版的遊記畫插圖。從1809到1811年,他待在阿比西尼亞(現在的埃塞俄比亞),這在當時是個偏遠的國家。他於1816年被任命為英國駐埃及領事後,立刻傚法德羅韋蒂的作為。他養的一批工作人員,較之德羅韋蒂的幫手毫不遜色。其中有個希臘人,名叫阿塔納西,當時的旅行者都稱他為雅尼,還有讓·巴蒂斯特·貝爾佐尼。薩爾特於1818年就擁有了第一批收藏品,賣給大英博物館。雙方討價還價,大英博物館只肯出2,000英磅,這還不夠發掘和運輸的費用。薩爾特於是拿出了藏品中最精美的文物,第19王朝塞蒂一世(公元前1312—前1298年在位)的大理石棺,把它賣給了私人收藏家索阿納,價格相當於其他全部收藏品的總和。
薩爾特的第二批收藏品比第一批重要得多。他最初想賣給大英博物館,但大概是對館方的態度感到失望,便在1824年賣給法王查理十世,價格為25萬法郎。有了薩爾特的藏品和德羅韋蒂的第二批藏品,盧浮宮的古埃及文物已可與都靈博物館媲美。在盧浮宮中來自薩爾特的4,014件藏品清單上,有卡納克神廟的一段刻滿銘文的牆面,拉美西斯三世的玫瑰色花崗石棺(德羅韋蒂眼睜睜看著貝爾佐尼挖走的文物之一),兩座巨大的花崗石斯芬克斯像,還有菲萊神廟花崗石的內中堂。
薩爾特的第三批收藏品,到1827年他死於埃及後才出售,共有1,083件,大部份由大英博物館買下。
圖特摩斯像:巴黎、倫敦、柏林博物館的大部份埃及藏品,都來自於大文物商德羅韋蒂。這位法國駐埃及總領事,在任期間大肆收刮倒賣文物。這尊精美的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490—1436年)黑色花崗石雕像,便是他倒賣的第一批藏品。該藏品現藏於意大利都靈博物館。
走一趟盧浮宮和都靈、倫敦的博物館,便可以知道,領事們和他們的工作人員大多賣力尋找大型文物:方尖碑、斯芬克斯像、石棺和巨大的雕像。這些文物通常都是用花崗石製成,重量驚人;而且往往埋在陵墓裡——深埋在岩石下的陵墓。想要帶走它們,必須先把它們運出來,送到尼羅河邊,再吊到簡陋的斜桅小帆船上。這些搬運工作可沒有借助任何機械。到了亞歷山大城之後,還要重新裝到小噸位的帆船上——蒸汽輪船要到1830年後才問世。
○竊賊肖像三:貝爾佐尼
在眾多從事這類工作的人之中,意大利人貝爾佐尼是佼佼者。1778年他生於威尼斯以西的帕多瓦,l 6歲到羅馬討生活。他本來想當僧侶,但是1798年法國軍隊進入羅馬,於是轉往倫敦,在街頭賣藝。他身材高大,據說有兩百多公分,力大無窮;介紹他的劇院廣告把他形容成「巴塔哥尼亞的大力士參孫」。他登台時化裝成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人,頭戴羽毛。表演結束時,他舉起一個金屬架,架上站著十二個人,名為「人肉金字塔」。
他還到過葡萄牙和西班牙。1814年他在馬爾他島,穆罕默德·阿里的一個經紀人建議他去埃及,說他年輕時候學的水利知識在那兒會有用處。於是他帶著妻子和一個僕人來到埃及;而且馬上結識了德羅韋蒂,和瑞士探險家布爾卡德。
貝爾左尼用了兩年時間,來製造並安裝他所發明的灌溉機械。他把機器推薦給穆罕默德·阿里,但是儘管它在同一時間內的取水量比傳統器具多六倍,穆罕默德·阿里卻聽了親信的外行話而拒絕了。這次失敗使貝爾佐尼的生計陷入窘境。
此時,薩爾特被任命為英國駐埃及的總領事。薩爾特在離開倫敦前來埃及上任之前,大英博物館董事會成員邦克慫恿薩爾特利用自己的職位為邦克和大英博物館搜集文物。
此外,布爾卡德在上埃及停留時注意到,在法國學者們命名為「門農廟」的神廟,也就是拉美西斯神廟前,有一個碩大的法老胸像。當地農民認為,法國人想運走它簡直是白費力氣。布爾卡德建議穆罕默德·阿里把這胸像送給英國攝政王,可是總督怎麼也不相信,光拿一塊石頭當禮物,就能得到那位君主的感謝,事情就擱下來了。後來,布爾卡德還向邦克和貝爾佐尼談過此事。
灌溉機械失敗之後,貝爾佐尼失去了經濟來源,忽然想起門農廟的胸像;可以用這來賺點錢呢!他在布爾卡德陪同下去見薩爾特,薩爾特也看出這個胸像運回去能使邦克感到滿意,於是給了貝爾佐尼一筆運費,及另一大筆錢,讓他放手購買所發現的文物。
阿布辛博神廟:阿布辛博由布爾卡德於1813年發現。貝爾佐尼看到他的描述後,決心成為第一個進入神廟的人。1816年9月,他的船停在神廟對面。他畫了這幅畫,右面是小神廟,它的正面有六座巨像,懸崖當中是大神廟。他敘述了自己的印象:「北方吹來的沙,堆積在神廟上方,再逐漸往下流向神廟的正面,將入口處掩埋了三分之二。當我走近這座神廟時,忽然發現,想把沙堆清出門口,是不可能的了。沙堆那麼高,我感到自己永遠也到不了門口。」
○法老胸像的漫長旅程
貝爾佐尼於1816年6月底從開羅的布拉克河港出發。7月22日,他一到達底比斯,就直奔拉美西斯神廟。他在其記述中說:
「在一堆廢墟中,我最先想的,就是要找到那胸像。我在一大片這胸像原有的底座和身體的碎片附近發現了它。它面朝天空,彷彿是由於知道要被運到英國去,而向我微笑。我原先只曉得它碩大無比,沒有料到它也美得出奇。」
他開始準備運輸工作。「為了這項工程,我從開羅帶了14根槓桿,來到拉美西斯神廟。其中八根用來做成載胸像的運送架,外加四條棕櫚葉繩子、四根滾棒,沒有任何機械。」
7月24日,他帶著敕令向當地的都督要求雇80名工人。都督說沒有工人可派,最好等尼羅河氾濫期過去再說。
貝爾佐尼堅持自己的要求,最後賄賂了都督,讓他答應第二天派工人來。第二天一個工人也沒有來;於是又談判、又送禮,都督才又答應了。隔幾天來了一批人,但是不夠用。「不過當其他人看到這些工人開始工作時,也就容易說服並隨之而來了。工地上搭起架子,先要把胸像放到架子上。當地的農民以為它永遠不可能被搬離。當他們看到巨像移動時,都驚叫起來。儘管巨像移動是他們自己使盡力量的結果,他們卻以為是由於魔鬼之力。他們見我在記筆記,便認為我在施魔法指揮這項工程……我用四根槓桿抬起胸像,把運送架塞到胸像下面。等胸像慢慢放上架子之後,我再讓他們抬起架子的前部,在底下放進一根滾棒,後部亦如法炮製。我讓巨像在架子上面放得安安穩穩的,拉繩的力量也分配得很均勻。我又安排了幾個人,手持槓桿,走在運送架的兩側,以便胸像萬一向哪一邊傾倒時,可以出手協助……」
「一些工人在前面拉著繩子,另一些則不斷地更換滾棒。就這樣,巨像從原本所在的地方前進了。我派了一個阿拉伯人到開羅去,按照我的指示報告胸像已經開始運往英國的作業。」
由貝爾佐尼《埃及和努比亞遊記》中的敘述,我們可以瞭解:運送石像到尼羅河的過程,緩慢而艱難,花了10天才走l,200公尺!8月5日,終於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附近。貝爾佐尼為此十分高興:「所以我今天很早就來了,結果發現只有衛兵和木工。木工告訴我,副都督禁止農民再為『狗基督教徒』工作。」
這下子事態可嚴重了,尼羅河水說不定哪一天就會上漲,而一旦河水氾濫,胸像就要被迫在那裡一動不動地待上幾個月。貝爾佐尼抓緊時間,去問副都督為什麼不讓農民工作。
「傍晚從古爾納回來時,我聽說他們發現了一尊頭像,比我運到亞歷山大城發往美國的那個還要大。它用紅色花崗石雕成,精美絕倫……我在8天內可以把它送到盧索爾,雖然它是如此巨大和沉重」
——意大利冒險家 貝爾佐尼
副都督說禁令來自都督本人。貝爾佐尼馬上去找都督,費了番唇舌,又送上「兩枝漂亮的英國手槍」作為禮物,他獲得了允許復工的書面命令。8月12日,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終於運達尼羅河畔,等著把它裝船送往開羅。貝爾佐尼利用等大船的機會參觀了國王谷的陵墓;然後到努比亞看了阿布辛博的兩座神廟,暗自打算:有朝一日要進去仔細勘察。他遊覽了菲萊,以薩爾特的名義佔有了一個小方尖牌。11月他回到盧索爾,所要的船還沒有到。他就和一些船夫商量,他付3,000埃及幣(l,800法郎),而船夫保證提供船隻。在準備期間,他到卡納克發掘了18個塞克海特女神的獅頭雕像、一個國王雕像和幾座斯芬克斯像。後來,他把這些收穫和胸像一起運走。
11月17日,胸像終於裝上了船。阿位伯人目瞪口呆,他們都以為它會和船一起沉到水裡去。除了這些以賺錢為目的的冒險家之外,另一些不那麼著名的人,收穫也不少。他們常向阿拉伯人購買一些在沒有敕令的情況下,偷偷挖掘的文物。一批批的紙莎草紙文獻,就這樣收集起來。對埃及學來說,它們和專為大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同樣重要。
最後,我們不要忘記,那些純粹為旅行而來的人,也該記上一些功勞。他們跑遍了全埃及,記述、描繪被冒險家們掠奪文物的神廟和陵墓。他們的記錄,大有助於留在歐洲的學者的研究工作。
19世紀初對文物的掠奪和盜竊,曾經引起公憤;然而這類掠奪行為倒也挽救了不少文物。1810年到1828年,13座神廟徹底消失了:石塊被用來建造工廠;或者被送入石灰窯焚燒。永遠沒有人知道,有多少雕像和浮雕遭到同樣命運;雖然諷刺,被冒險家劫走的文物,至少是被挽救下來了。
|
|